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盐湖区 >> 王范乡 >> 王范庄村

王范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范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范庄村简介

  王范庄村位于王范乡南部,东临陶王路,西临舜王路。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500人,党员19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桃、果、葡萄
   近年来,相应区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内有改建一新的村委会、高标准的休闲健身广场、道路两边安装有路灯、配备卫生所、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店等,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并有成片的林带,长期有专人管护。村内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居于全乡中等水平。2011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作物,探索适合王范庄的经济作物之路。
   全村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村民安居乐业,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紧步伐奔小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02202 044000 -- 查看 王范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范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范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杜西庄村

  杜西庄村地处王范乡南部,鸣条岗上,属于半丘陵地区,与舜王路东沿线相连接,耕地2200余亩,是纯农业地区。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560口人,党员17人,以葡萄、棉花产业为主导。    近年来,响应区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内新建一新的村委会、高标准的休闲健身广场、配备卫生所、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店等,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并有成片的林带,长期有专人管护,成为省级绿化园林村。村民在闲暇时节,自发组成锣鼓队、秧歌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全村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村民安居乐业,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紧步伐奔小康。   王范乡杜西庄村,位于运城市区东北二十公里,北靠涑水河,南靠高铁,高速公路与舜王路相邻,座落在呜条岗上的半丘岭地带,其村始建于康熙二十年,组建于一九三二年,是原冯村乡杜村派生村。由于历史沿袭五十年代由原运城县上郭公社管辖,六十年代初由王范公社管辖,七十年代初由原王范公社三庄大队(杜东庄、杜西庄、王范庄)分为杜西庄村。   杜西庄村面积2200亩,560口人,17名党员,其地理位置优越,农作物品种多,全年四季分明,海拨高 ,光照长.积温高,温差大很适宜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领导下,大力开拓,勇于拼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兴修水利,改善水利条件,现有机井八眼,扩大水浇面积,以葡萄产业为龙头,占村总面识百分之八十五,果、梨、山楂、柿、桃、杏种植也逐年增加,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杜东庄村

  王范乡杜东庄村,位于运城市区东北方向二十公里,呜条岗上的半丘岭台地,该村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民国二十九年由原冯村乡杜村搬迁定居,定名为杜村东庄,后改为杜东庄村,隶属杜村派生村,建村至今三百多年。   由于历史沿袭原因,该村五十年代由原上郭公社杜三庄大队管辖, [杜西庄,杜东庄.王范庄组建杜三庄大队]六十年代由王范公社管辖,一九七一年由原三庄大队分出,定为杜东庄村。   该村为半丘陵地带,耕地2200亩,人口800,20名党员,南于舜王路连接,北于新杜相连,东与王范庄连接,西与杜西庄连接,本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苹果,气温平稳,四季分明海拨高,是纯农业区。    杜东庄村地处王范乡南部,鸣条岗上,属于半丘陵地区,与舜王路东沿线相连接,经济开发路与郑村、新杜村接壤,耕地2200余亩,是纯农业地区。    全村3个居民组,800余口人,20名党员(含预备党员1名)。    近年来,相应区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内有改建一新的村委会、高标准的休闲健身广场、村东有敬老院一座、道路两边安装有路灯、配备卫生所、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店等,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并有成片的林带,长期有专人管护,成为省级绿化园林村。村民在闲暇时节,自发组成锣鼓队,支村两委每年给村民唱不少于2场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内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居于全乡中等水平。2011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探索适合杜东庄的经济作物之路。    全村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村民安居乐业,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紧步伐奔小康。   

王范庄村

  王范庄村位于王范乡南部,东临陶王路,西临舜王路。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500人,党员19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主要经济作物有桃、果、葡萄    近年来,相应区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内有改建一新的村委会、高标准的休闲健身广场、道路两边安装有路灯、配备卫生所、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店等,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并有成片的林带,长期有专人管护。村内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居于全乡中等水平。2011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作物,探索适合王范庄的经济作物之路。    全村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村民安居乐业,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紧步伐奔小康。   

霍赵村

  霍赵村位于盐湖区东北方向30公里王范乡境内,其东邻姚张、刘村庄,西接下马,北傍公村、姚张庄,南靠涑水河畔。    霍赵村共有10个居民组,共179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954人,耕地面积4500余亩,是一个以玉米、棉花为主要作物的纯农业村。近年来,随着邻近刘村庄大棚韭菜种植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引导本村种植大棚韭菜的面积也逐步提高,峨嵋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建成使用,更带动了本村种植高效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农业种植正朝着多元发展、结构优化的方向前进。    近年来,霍赵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结合乡党委提出的“12345”工程,以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为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新王范做贡献”为主题,致力于打造现代设施农业这一特色产业。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千方百计改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调查民意的基础上,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村两委承诺立状的重点。2009年,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10月,新建200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投入使用。新的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在任期内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科学统筹、努力工作,将霍赵建设成为和谐、稳定、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霍赵村是由霍阳镇迁移而来,以霍、赵两姓为主而得名。据原霍阳镇遗址的老石碑记载:霍阳镇始建于春秋时期,至汉光武年间城池才修建完整,城内东门至西门有千余米,南门至北门有八百余米,南门紧邻涑水河,从解放初期留存的城墙遗址来看城墙高十米,厚七米。据原安邑县志记载,明朝晚期霍阳镇为本县四大名镇之一。    公元1360年以后的明朝,霍阳镇有400余户人,除农业和商业贸易外,从事兵器制造业就有100多户。现在霍赵村西有一块30多亩地叫“小官套”,那儿就是专供兵勇购买兵器练马试剑的训练场。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领忠民起义军从陕入晋到茅津渡口攻打官兵,一名大将不幸左眼中箭,医官治疗伤势时,将箭拔下,箭杆上有霍阳镇制造的字样。李闯王勃然大怒,率部下星夜兼程赶到霍阳镇,将该镇团团包围,兵临城下,城门紧闭,闯王命令兵勇用木料柴火堆积城围,用火攻燃烧,大火整整烧了七天七夜。除城内有两座大庙未烧完,其余荡然无存。霍阳镇被烧后,仅幸存几十户人家,多是姓霍和姓赵的两姓,就在霍阳镇北边500米建一村落,刚开始叫“火烧村“。后来谐音,也加上霍姓和赵姓家户多就叫成”霍赵村“。霍赵村比霍阳镇小两倍,但布局合理,巷道整齐,四面有大门,东门牌额为”紫气东来“,南门牌额为”涑水呈祥“,此门有土地庙,西门有观音庙。在村中间筑一堡子,堡子内只有南堡门,后又往此扩建了一条巷才有东堡门,南堡门有城门楼,上有将军垛。人民公社化后,村干部经常站在城门上用铁喇叭给群民讲话,安排生产。堡内有一南北主巷道,主巷道东西有对称的六条小巷道,每个小巷道底有一眼井,全堡对称的东西6条小巷底有6眼井,每眼井下有地道,与井全部联通,地道内还有储藏室、石磨子、小缸、土炕。这是当时用来防止外患入侵,现在堡子城墙还遗留部分,大部分都被拆除,但依然还能露出昔日的沧桑。   

郑村村

  郑村位于王范乡南郊,鸣条岗下,全村共三个居民组,211户,796口人,共有耕地1674亩,主要农作物以粮棉、苹果、桃为主,是纯农业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硬化道路,现如今村级主巷道全部硬化,大大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10月新建了村委会,并完善配套设施,为村干部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2010年在第一居民组修建了一座小游园,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村里设立了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室、阳光农廉查询室、便利连锁店等,为村民们提供了各种方便;同时,沼气富民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兴修水利工程、新型养老保险费用征收、新型医疗保险费用征收等工作都在村里全面展开,村民们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一天比一天过的好了。    郑村的村民淳朴、可爱,村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主要农作物以粮棉、瓜、果、梨、桃为主,2010年,为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在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征得200余亩土地,搭建76座“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发展设施蔬菜,当年平均人收益达到4万元左右。2011年第九届村两委换届以来,继续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大棚蔬菜种植种类,由单一的黄瓜种植,增加了辣椒、西葫芦、茄子、甜瓜等,现“日光温室”大棚发展的非常好,也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同时,韭菜冷棚也由最初的10座发展到20座,春节期间韭菜全面上市,价格非常高,这让菜农们渐渐的看到了希望,也干得更起劲,平均每个棚就可以买到3.8万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好。    2010年春节,郑村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在大学生村官的指导下,成立了老年秧歌队和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村民农闲打麻将、玩扑克的现状。2012年春节,在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郑村成立了女子锣鼓队,30人组成的锣鼓队气势恢宏,成为村里的一大亮点。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让村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郑村,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村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郑村的村民们正在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美好的明天,他们不怕困难,辛勤劳作,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千方百计改善生活,力争把郑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坡东村

  王范乡坡东村位于市区东北方向约25公里处,鸣条岗下,属于半丘陵地区,东靠王范村,西邻张董村,东与王上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耕地面积1713余亩,其中坡上1000余亩,坡下700余亩。全村的以传统的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以桃、梨树等经济林的种植、外出务工为辅,是一个传统的典型农业村。   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42户,514口人。全村劳动力334人,全村共有党员18名,其中妇女1名。   近年来,坡东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以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为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坡东做贡献”为主题,在坡下大力发展韭菜棚200余亩,坡上发展桃、梨等经济林400余亩。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千方百计改善人居环境,建立了“两化”长效机制,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9年,我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新建200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南北主街也得到了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2011年,村里配备卫生所、农家书屋、阳光农廉查询室、便民连锁店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村里每个月为群众播放一场电影,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全村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村民安居乐业,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加紧步伐奔小康。   

张董村

刘村庄村

  明未崇祯年间,安邑县四大镇之一霍阳镇,因该镇兵器厂所制弓箭被官兵所用,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从陕西经茅津度入晋,一员大将被箭射伤左臂。闯王大怒率兵直扑霍阳镇,用火将该镇烧毁。霍阳镇东北方向有一村庄叫刘村,实际上就是该镇的东关。当时李闯王军队就扎在此,刘村有一座寿院叫寿圣寿,当时李闯王火烧霍阳镇时,正逢寺内主持寿诞,他们热情设宴招待李闯王,所以刘村才幸免一劫。    刘村相传是于霍阳镇同期所建,年代已久,住有百十户人家,主要从事农业、酿酒,村子内有“晋竹林刘夫子惟伶之墓”而得名。村南门三间牌楼上有“刘伶故里”四个大字,刘伶是酒仙,所以该村有酿酒作坊多个。由于当时势局不稳,战争纷纷,致使村大住户少,土地落荒。在宋朝末年,绛州范村一大户王家逃荒到此,见这儿村大房多没人居住,就在此安家定居,种粮、种菜、酿酒,朝出暮归,土地一直耕种到涑水河南和王范交界处。到李闯王火烧霍阳镇明朝末年时,先一部分人为了耕种方便,就在涑水河南筑舍携家居住,随着刘村的日益衰落,大部分家户就都迁过去。还筑了堡子,建了祠堂,并有数家酿酒作坊,形成了刘村庄的规模。他们建村庄后每年春节和十五,闹“社”火在邻村都比较有名,一直到文革前,逢“正月十五”大部分邻村村民都到刘村庄看“社火”。酿酒一直到“农业学大寨”时才停业,刘村庄的种菜史就是那个年代一直绵延到现在。   刘村庄位在鸣条岗下,西邻王上路,距乡政府2.5公里,在王范的东北方向,全村948口人,三个居民组,230户,耕地面积2100亩,党员人数29 名,主导产业是大棚韭菜,人均收入近1万余元。    今年以来,刘村庄支村委一班人,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主街道和村东西西头硬化工程,长1.3公里,投资37万元,征地2亩,建设村级活动场所250平方米,总投资16万元,投资7000元,建设沼气池10个,完成了乡政府下达的任务,集资17余万元,解决了230户的吃水难题,使村民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在支村委一班人得带领下,刘村庄村民正在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建设好美好的刘村庄。   

姚张村

  王范乡姚张村位于运城市区东北方向25公里处,南靠刘村庄,北临姚张庄,西靠霍赵村,交通比较便利,每天都有十几趟上王—运城的公交车途径姚张村。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205户,811口人,27名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姚张村共有耕地面积2644亩,主导产业以种植粮棉、蔬菜、梨果为主,是一个纯农业村。    近年来,在支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我村经济迅速发展,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过去,村里村外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里的老人回忆道:“那时可真是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趟门费老劲了。”    如今村里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将村西大道和村中央路面及主要干道进行全面的硬化,改变了过去大车进不了村,小车不敢进村的局面。2008年底,村里又投资数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里吃水难的问题。    经济发展了,村里的精神面貌也要变一变。为了保持村容整洁,村里组建了一支清洁队,专门负责村里主干道的清理。为了提高村民素质,村里投资修建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组织了秧歌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这一件件的好事把实惠送到了村民的心坎上了。   

姚张庄村

  姚张庄村位于王范乡最北端,东于夏县相邻,北于上王、三路里交界,我们村共有四个居民组,187户,800余口人,党员27名,3000余亩耕地(多以旱地为主),其中,经济林面积600余亩、小麦1600余亩、棉花500余亩、其他农作物300余亩。    姚张庄村自2008年换届以来,村“两委”班子成员首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凝聚力,他们团结一心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投资5万余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娱乐场所;投资2.6万余元开通我村于夏县相邻大路一条;引导群众栽植优质水果300亩,上韭菜大棚50亩;投资40万元硬化了全村所有主巷道及通村路共2.2公里。    今年,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王范乡规划并实施了三大设施农业园区,姚张庄村位于“三大园区”之一的峨嵋日光温室园区。园区的一期工程(霍赵村)46栋大棚已于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0余亩;二期工程(姚张庄村)规划80余栋,占地面积400余亩,现已完成棚体土建工程64栋,于今年9月底以前交付使用;还有400余亩的三期工程将于明年实施,全部完工后,将是全区最大的专业日光温室园区。    近年来,在日光温室大棚的大力推广和建设下,姚张庄村的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热潮。   

公村村

  公村位于王范乡正北方向8公里处,南靠下马村,北临三路里镇,西靠上郭乡,交通比较便利,每天都有十几趟上王—运城的公交车途径公村。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200余户,836口人,28名正式党员,耕地面积3525亩。公村主导产业以种植粮棉、蔬菜、梨果为主,是一个纯农业村。    近年来,公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结合乡党委提出的“12345”工程,以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为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公村做贡献”为主题 ,发展公村经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千方百计改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十分重在调查民意的基础上,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村两委承诺立状的重点。   

下马村

  下马村位于王范乡西北方向,位于王范乡与冯村乡、上郭乡的交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 8100亩土地,6990耕地,自然环境优越,水利资源丰富,经济状况较好。    下马村是全乡的第二大村,全村共有11个居民组,2652口人,56名党员。    近年来,下马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结合乡党委提出的“12345”工程,以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为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新下马做贡献”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下马村打井特色专业,近几年来,下马打井队走南闯北,蒸蒸日上,已成为下马村的主导产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千方百计改善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十分重在调查民意的基础上,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村两委承诺立状的重点。2009年,我村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6月,新建200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在投入了使用,并在旁边规划了小游园建设和健身器材安放,这样就给广大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办公、休闲娱乐与强身健体于一体的组织活动场所。2011年下马村东西1公里,南北0.3公里,主街得到了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又改善了人居环境。   

王范村


王范庄村特产大全




王范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