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盐湖区 >> 冯村乡 >> 太方村

太方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太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方村简介

  太方村古名虞城。据碑文记载,在唐文宗年间,河南南阳府的名士张援,官封山西安邑县令。张援在安邑为官期间,清正廉明,除暴安良,百姓拥戴,名留青史,其死后选葬于虞城村东鸣条岗上。其墓地建有节义坊一座。后人为纪念张援,便将该村更名为太坊里。明朝嘉庆年间,太坊里的乔、卫姓族长及文人义士,为取吉利将改村名改为泰方,后又演变为“太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02203 044000 -- 查看 太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方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太方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杜村村

  冯村乡杜村位于鸣条岗上,北临涑水河,西靠冯村,东接新杜村。全村共有5个居民组,438户,1718人,劳力1050人,其中男女比例为4:5。杜村总耕地面积5380亩,党员人数40名。杜村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每年参与盐湖区组织的社火表演、关帝春秋大祭、德孝文化节,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杜村位于冯王路南侧,舜王路北侧,交通十分便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杜村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农村建设在第八届支村委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全村有深井28眼,小游园三座,体育器材40多件,农民图书室一座,藏书800册,硬化道路12公里。主导产业是小麦、油桃、韭菜,农民年收入3300元左右。   在杜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杜村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创造出我村美好的新明天。   

太方村

  太方村古名虞城。据碑文记载,在唐文宗年间,河南南阳府的名士张援,官封山西安邑县令。张援在安邑为官期间,清正廉明,除暴安良,百姓拥戴,名留青史,其死后选葬于虞城村东鸣条岗上。其墓地建有节义坊一座。后人为纪念张援,便将该村更名为太坊里。明朝嘉庆年间,太坊里的乔、卫姓族长及文人义士,为取吉利将改村名改为泰方,后又演变为“太方”。  

杨余村

  宋朝年间,杨门之后为躲避朝中0臣加害,隐居于此,取名“药公”,为当地百姓除暴安良,做了许多好事。后来,人们为纪念杨家余生之人的恩德,将村名改为“杨余”。又传该村原名东药公、西药公,后人叫“洋宇”。因该村名叫之不顺,故改为杨余。  

东畔村

  南畔村、北畔村、东畔村又分别名为南畔南、北畔南、东畔南统称“畔南村”。据传南畔、北畔、东畔皆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由于这三个村皆地处鸣条岗之南,速水河畔,故称畔南。为了区分其村名,人们就按照这三个村所在的地理方位依次取名为南畔南、北畔南、东畔南。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又将这三个村名依次简化为南畔、北畔、东畔。  

北畔村

  一、北畔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西南方向,南靠南畔,东靠东畔。全村共有土地3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2011年我硬化巷道4.5公里,方便了村民出行,交通条件便利。   二、全村265户,4个居民组,总人口108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450人,男劳230人,女劳220人,全村共有党员33人。   三、我村一贯重视村民的文化建设,经常组织农业知识培训讲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委会建有图书馆,藏书量为1000余册方便广大村民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北畔村活动场所位置位于北畔村中心,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 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篮球场。活动场所配有:不锈钢旗杆、支村委牌子、办公桌椅,版面制度、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室、计生服务室、民事调解室。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信息发布栏、政策宣传栏也已配套建成。村内喜庆场所、便民商店、也都配套建成。2006年我村经过统一规划,筹集资金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和巷道,方便了群众出行。2011年我村又自筹资金重新硬化了村中所有的大小巷道4.5公里。2010年投资了20余万元进行引水工程改造,使全村1081口人全部引用上了安全水、卫生水。我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以小麦、桃树、玉米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养殖业规模小,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于农民自己种地和劳务输出两个方面。   

南畔村

  南畔村紧临复旦大街延长线,距离冯村约7公里,全村2个居民组,170户,658人,其中党员23名,耕地面积1665.7亩,主导产业是小麦、桃树、韭菜,人均收入5000余元。南畔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每年为村民唱一台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我村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第八届支村委带领下,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投资10万元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筹集资金硬化了活动场地,购置了健身器材。硬化村所有巷道,实现了村里的街巷硬化全覆盖,方便了村民出行。近年来我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我村的实际,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南畔村村民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把我村建设的更好。   

燕家卓村

  燕家卓村位于冯村乡西南边6公里处,南靠安北,西靠北相,紧靠安上路及舜王路,交通便利。全村398户,1692口人,4715亩耕地,党员人数40人,人均收入4370元。   燕家卓村总计劳力800余人,有部分农户出外打工、开办工厂,为该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该村农副产业主要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要产业,另外该村利用土地的优势,积极发展油桃种植业。成为该村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另该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了一个小型工业园区,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   2009年筹资30余万元修建民众舞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筹资30余万元进行水网改造,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筹资60万元对主巷道进行了硬化;筹资30余万元新建了我村幼儿园,极大的改善了该村的村容村貌及民众文化生活。   在村两委干部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燕家卓村村民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冯村村

  据碑文记载该村为汉光武帝大将军冯翼封地,故称冯村。又传说当年慈禧太后西行巡游,一日来到此处,忽觉腹中饥饿,命停轿传膳,不料在下轿时将裙衣挂破,当即令人缝补,之后人们便把此地称为“缝裙”,后演变为冯村。  

新杜村

  新杜村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先前东杜、西杜、中杜统称杜村,因先贤杜康墓地几十棵古柏纠纷,诉讼至安邑县府。经安邑县长调解无效,只好判为另立村政,东杜改名为东杜村,由于村东早年曾有个小村叫“东杜村”,因灾荒瘟疫村毁人亡,东杜人忌讳此名,县长认为有道理,故而改称为新杜村。寓意欣欣向荣,新步重起,兴旺发达。   

西阳村

  西阳村位于鸣条岗下,涑水河畔,地处冯村乡西北方向,与中阳村,东阳村相邻,盐湖区现代农业循环线路横贯三个村落。西阳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033人,282户,耕地总面积3228亩,现有党员31人,近年来,西阳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全村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起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年收入现达到万元左右。西阳村主导产业为果树和蔬菜种植业,近年来不断组织农民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提高了我村种蔬菜农户的种植水平。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经过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生保洁化和环境美化绿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建了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和文化小游园,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使下一代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顺郭村

  顺郭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以北方向2公里处,紧邻安上路。全村4个居民组,总人口1092人,其中有600余名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0余人,务工方向主要集中在运城、太原、西安、北京等地。全村有0党员32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0人左右。2010年我村经济总收入为5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30元。耕地面积约3000亩,主导产业以梨树、果树、棉花等为主,经商、外出劳务等收入系副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济每年虽然没有特大上升趋势,但确保了连年递增的稳定局面。   我村于2010年6月完成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工程,活动场所场地全部硬化、房屋建筑稳固,不存在安全隐患。村级活动场所位于顺郭村中央,建筑层数一层,建筑面积125平方米,房屋结构采用现浇结构,总投资额达8.4万元。我村活动场所自建成以来,发挥多功能作用并配有专人负责值班和管理,保证给村民一个干净整洁的活动环境。   

下郭村

  下郭村紧临安上路,距离冯村约2.5公里。全村有3个居民组,226户,860人,劳力540人,党员32人,土地面积3000亩,耕地2850亩,主导产业为种植苹果、梨、桃,人均收入4280余元。下郭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每年为村民唱一台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下郭村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但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第八届支村委带领下,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投资10万元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筹集资金硬化了活动场地,购置了健身器材。共硬化道路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里的主巷道硬化全覆盖,方便了村民出行。全村有深井12眼,改造沼气12户,完成了72户的改厕,近年来我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我村的实际,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下郭村村民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把我村建设的更好。   

新郭村

  冯村乡新郭村位于冯村乡东北方向6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32户,585口人,劳力 436人,男女比例3:2。新郭村耕地总面积1320亩,党员人数21名。新郭村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两委班子抓好产业调整,联系销售市场,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在第八届支村委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全村有深井14眼,小游园一座,体育器材8套,硬化道路3.8公里。主导产业以苹果、梨为主,农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左右。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新郭村村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创造出我村美好的新明天。   

郭西庄村

  郭西庄村处在冯村乡东北4公里处。全村共231户,824人,3个居民组,耕地2600亩地,党员人数20人,全村劳力共有535人,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水利条件比较好。村里主导产业以种植苹果、毛桃为主,苹果种植1000余亩,近年来村里发展了600多亩优质毛桃。集体经济发展也比较薄弱。   郭西庄支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全村道路全部硬化,真正达到户户通,新硬化了文化体育场所共300平方米,共有15套体育器材。丰富了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新的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郭西庄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全村村民满怀信心,创造郭西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   

郭店村

  冯村乡郭店村,位于盐湖区冯村乡北端安上路西,全村共有两个居民小组,161户,658口人。支村委5人,党员18人。全村共有2800余亩耕地,其主导产业是早熟苹果、红香酥梨和大棚蔬菜,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2010年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近年来,郭店村支村委班子和广大党员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围绕工作重点,针对矛盾,解决问题,依靠优势,发展产业。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坚守基本耕地不减少。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红香酥梨,不断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发展日光温室大棚50座。培育形成了明显的主导产业,人均收入比发展优势产业前增收3000元。近年来,郭店村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巷道硬化完成率达到100%,并对全村主巷道按上了路灯。同时绿化了全村主巷道,并在村中心建设了一个集村民文化娱乐大舞台,小游园,健身广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2010年还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发展沼气30余户,改厕150户,改造了全村的饮水管道,饮水到户率达100%。打深井5眼,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善了村容村貌,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党员干部树立极大的威信,人民群众拍手叫好。   

东阳村

  冯村乡东阳村位于冯村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西邻安上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42户,1808人,劳力1020人,其中男女比例为4:6。冯村土地面积6000亩,总耕地面积5100亩,党员人数39名。   东阳村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每年参与盐湖区组织的关帝春秋大祭、德孝文化节,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东阳村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农村建设在第八届支村委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全乡有深井36眼,小游园一座,体育器材6套,农民图书室一座,藏书800册,硬化道路9公里。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设施农业有较大种植规模,农民年收入3900元左右。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东阳村村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创造出我村美好的新明天。   

中阳村

  中阳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西北方向,东靠东阳,西靠西阳。全村共有耕地土地3980亩,以小麦、桃、玉米为主导产业。中阳村80%以上的道路均在2005年硬化完成,目前还有2500米需硬化,今年按照盐湖区交通局统一规划,我村会将剩下的道路全部硬化完毕。2010年以来我村开始兴建日光温室大棚,目前全村的主要经济条件是种植大棚蔬菜。   中阳村共280户,4个居民组,总人口1153口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40人,男劳270人,女劳270人,全村共有党员30人。   中阳村活动场所位于中阳村中心,总占地面积2980平方米,总投资额20余万元。2007年筹资20万元建成2层砖混结构的村委会,又筹资四万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场所地面全部硬化、房屋建筑稳固,不存在安全隐患,还配有一个戏台,定期为村民表演蒲剧。给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村级活动场所配有:不锈钢旗杆、支村委牌子、办公桌椅、版面制度。村委会配备有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室、计生服务室、民事调解室。 2007年投资了20余万元进行引水工程改造,使全村1153口人全部引用上了安全水、卫生水。我村自2006年以来,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去年开始,我村80%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中阳村的农业种植中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它的作物诸如:果树、桃树等也占有一定比例,去年开始我村开始修建蔬菜大棚,目前为止我村共兴建大棚20余座,占地100亩。中阳村的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这主要来自家庭农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收入,其中外出务工占了很大的比例,我村外出务工人员有500名占全村总人口的45%,全村共有五家从事养殖业,主要以养羊为主,目前规模不大,只是家庭散养。   

景家卓村

  景家卓村处在冯村乡南端,处于安上路与复旦路沿线交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181户,781人,3个居民组,耕地2536.9亩地,党员人数24人,全村劳力共有540人,人均收入达到4350元,水利条件比较差。村里主导产业不太明显,全村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主,近年来村里发展了100多亩油桃。集体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   景家卓村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每年参与盐湖区组织的社火表演、关帝春秋大祭、德孝文化节,每年为村民带来戏剧表演,村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新一届支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景家卓村全村硬化了6公里,真正达到户户通,新硬化了文化体育场所共600平方米,共有8件体育器材,在文化局的支持下,下一步将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娱乐器材已经就位。   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景家卓村村民满怀信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创造景家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   


太方村特产大全




太方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