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北庄村位于邵村以北,全村三个居民组,680余口人,耕地面积2600余亩。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委班子和村民共同努力,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整洁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出行。
正北庄位于丘陵地带,北高南低。该村现有184户,634口人,2327亩耕地,主导产业是国林、小麦。该村最早由邵村分出,是村的派生村,因位于邵村的正北方向,故名正北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204 | 044000 | -- | 查看 正北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邵村村 |
邵村位于上郭乡北边,东边与三路里镇接壤,是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村,由于地势较高,耕地多属于旱地,全村有14个居民组3850口人,有13800余亩耕地,其中一部分是退耕还林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委班子和村民共同努力,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整洁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出行。 邵村地处丘陵地带,位于上郭正北方5华里处。该村现有839户,2944口人,8840亩耕地,主导产业是干果林和双季槐。因该村大多人家为邵姓,故名邵村。 |
南陈村 |
南陈村在上郭村的西南,运稷路以东,与中陈庄接壤。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800余口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由于村主导产业是棉花和少量梨、果树等,产业结构单一,所以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委班子和村民共同努力,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整洁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出行。 |
中陈村 |
中陈庄位于上郭乡的西南隅紧靠运稷路,交通方便,全村112户,总人口501人,总土地面积1747亩,人均耕地3.5亩。主导产业以种植经济林、小麦、棉花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今年来在支书卫久星一般人的带领下,全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绿色石磨面粉是其特色,该村是这几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中陈村与邵村村、南陈村、上段村、五里窑村、上马村、西陈村、上郭村、东陈村、山门村、郭家岔村、西北庄村、正北庄村、路家庄村、北陈村、苏村村相邻。 |
上段村 |
上段村位于上郭乡以南,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1800余口人,7100余亩耕地。有名的"二二六"惨案的发生地,是全乡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换届以来,村支两委一班人,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各项任务,全体群众集资30余万元,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吃水难的问题,两委一班人自筹资金13万余元,完成了村级组织场所建筑,成立了专业的环卫队,定期清扫巷道及村内垃圾。 在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在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苦干的作风赶超先进村,创建新业绩。 |
五里窑村 |
五里窑位于上郭西南,与中陈庄村相邻,距离上郭乡约4公里,全村1个居民组,46户,173口人,其中党员9名,耕地面积865亩,主导产业是小麦、桃树、梨树、果树,人均收入8000余元。 五里窑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自发开展文娱活动,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我村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过各届支村委的团结拼搏,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投资10万元新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筹集资金硬化了活动场地,购置了健身器材。硬化村所有巷道,实现了村里的街巷硬化全覆盖,方便了村民出行。近年来我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我村的实际,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五里窑村村民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把我村建设的更好。 |
上马村 |
上马村地处上郭乡最东边与邻近的三路里镇、王范乡接壤,全村共有 1450人,土地520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果为主。 一、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活动扎实有序进行。创建活动组织健全,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档案齐全。文明和谐家庭创建率达80%以上,形成文明和谐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村级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多年来,我们注重把果业林作为我村主导产业加以发展,截至目前,以人均2.5亩“秦王桃”作为品牌雷响市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未发生过损毁耕地、污染水源和污染环境的不良事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改善村容村貌,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结合新农村建设,我村大小巷道全部水泥硬化,主要巷道全部绿化、香化,正准备亮化,环境美观舒适。农户人畜吃水饮水工程已竣工,彻底解决村民吃水用水难题,全村电话、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卫生工作组织健全,人员固定,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基本做到常年干净,无“五乱”现象发生。 四、村务管理民主科学,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两委班子团结善战,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完善,村务管理讲究民主,党务、财务、村务公开透明,民调组织健全,干部群众遵纪守法;综治组织健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连续三年村里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和非法宗教活动,无越级和非正常-。 五、风民俗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向上。我们制定有详细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如今绝大部分村民言行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并涌现出了众多“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子”和“好媳妇”,无家庭暴力,无群体斗殴事件,无坑蒙拐骗欺诈行为;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健全;无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不正之风。 六、科教文卫基础扎实,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平时我们重视科普活动的开展,以科技促发展。重视教育事业,对学校进行了重建,义务教育得以完全落实。关心老年人、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群众文化活动较为活跃,初级卫生体系完善、计生政策落实到位,计生率达到100%,办“独生子女证”的户越来越多,总之村民的精神文化品位、健康素质和生活总体质量不断提高 上马村位于上郭乡、冯村乡、王范乡和三赂里镇的交汇处。全村现有379户,1425人,3776亩耕地,主导产业是粮棉、果林。上马村古名如永乡。据传春秋时,下马村有一神童,在孔子坐马西游时,以尘土垒一瓜园,挡其路,孔子弟子呼唤,这位神童也不予让路,孔子便下马问其曰:“为何不让路?”这位神童对曰:“以马避园,还是以园避马?”孔子莫能对;这位神童又问:“禽何以卵生?畜何以胎生?”孔子又莫能对,孔子自叹不如。后人为纪念此事,将村名呼为“下马村”,孔子一直走到此村才上马,人们遂将村名更为上马村。 |
西陈村 |
西陈村现有360户,1428口人,4983亩土地,主导产业是梨、建筑施工和劳务输出。相传很早以前,这里并没有村庄,是通往陕西长安的官道,在附近的路家庄村和泓芝驿村设有驿站。那时,这里经常有官兵驻扎,驻扎在中间的叫中阵,四周的阵营分别叫东阵、西阵、南阵、北阵,随着官兵的长期驻扎,便形成了村庄。人们按照其地理位置的方位而获名中阵、东阵、西阵、南阵、北阵,后来,以讹传讹,便传成了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又传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五个村是以当地的尼姑庵地理方位而得名。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尼姑庵,曾有一位看风水的先生说,环绕尼姑庵的周围要出五个大臣。人们就以尼姑庵为标尺,将尼姑庵周围的五个村取名为中臣、东臣、西臣、南臣、北臣。后演变为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 |
上郭村 |
上郭村位于盐湖区北面,是上郭乡最大的村,也是上郭乡政府所在地,更是上郭乡的形象窗口。全村14个居民组1254户居民,共计4280余人,其中党员89名,上郭村耕地面积达13000余亩,以种植苹果经济林为主。近几年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积极发展经济推进旧村改造健全基础设施,使我上郭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上郭村位于运城市北30公里的丘陵地带,是上郭乡政府所在地。全村现有1254户,4340人,5928亩耕地,主导产业是果梨。相传明代时,有郭姓两兄弟从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后因兄弟分家,兄居坡上,取名上郭,弟居坡下,取名下郭。 |
东陈村 |
上郭乡东陈村位于上郭以西,拥有6个居民组,300户,1100余口人,3000余亩地。 我村土地宽阔、土质优良,主导产业以苹果、梨、棉花为主。近年来,在我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奋斗下,我村的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2009年我村投资了十多万元硬化村东路;2011年9月,村先后投资90余万元硬化村大小巷道,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绿化方面,近几年来,村委会先后引进回冬青、女桢等苗木,投入广场小游园建设和村道路绿化。水利设施方面,我村增加地埋管5000余米,更新水泵4台,积极解决群众浇地难的问题。村级活动组织及文化休休闲场所方面,09年我村通过多方筹资,建起了村委办公大楼、党员活动室和图书室,并硬化了广场、安装了篮球架等健身器材。 东陈村现有300户,1180人,1490亩耕地,以水果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东陈,又名寺躲。相传古时东陈村出了个大宫,官居要职,后因言行不慎获罪于朝廷,连累整个东陈村民。当朝廷派人来剿杀村民时,有人急中生智指着村中的寺庙说:“我们这村叫寺躲村,而非东陈村。”由此幸免于难。该村由此得名“寺躲村”。另一种说法是古时战乱,朝廷派人到村中抓壮丁,当时有一个秀才在逃避官兵时,躲进了村里的寺庙中,逃过一劫。该村故得名“寺躲村”。后来人们为书写方便简化成“寺朵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困村民把“寺朵”这个村名的谐音称为“事多”,认为不吉利,经申报审批后,将“寺朵”又改回“东陈”。 |
山门村 |
1.山门村位于峨眉岭台地,干旱少雨,人畜吃水以集雨为主,地形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位于上郭乡的北面,交通便利,土地面积1300亩,耕地面积9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400余亩,村里经济收入主要靠天吃饭,没有水利灌溉。 2.该村有1个居民组,共60余户,186口人,劳动力大多数在外面打工,共有12名党员。 3.该村的文化体育器材已经安装到位,方便群众锻炼身体,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村风整洁,村容村貌干净。 4.该村无集体经济,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多方筹资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里的道路基本硬化完毕,该村的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 山门村地处丘陵地带。该村现有66户,186口人,942亩耕地,主导产业是小麦,双季槐。相传古时人们出村有三个大门,故名三门,后来,演变成为山门。 |
郭家岔村 |
郭家岔村位于上郭乡最北端,北面与万荣县汉薛镇接壤,属峨眉岭台地,干旱少雨,人畜吃水以集雨为主,地形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 目前全村只有一条2004年修的2.5公里通过万荣地界的3米宽的水泥路与外界相通。耕地面积1830亩,以种植小麦为主。退耕还林地787.4亩。 全村居民121户,分3个居民组,全村423口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 郭家岔地处丘陵地带,北邻万荣县汉薛。该村现有121户,411口人,1355亩耕地,主导产业是小麦、双季槐。相传该村原名“双凤村”,后来因死人总是成对,人们认为这个村名不吉祥,便开始厌恶起这个村名,因该村北靠万荣汉薛郭家大户,又处在岔道,故更名为郭家岔。 |
西北庄村 |
西北庄位于运城市盐湖区最北段,距上郭乡驻地东南约六公里处,东接邵汉(邵村到汉薛村)路与邵村相望,西连运稷一级路与路家庄和万荣县的周家庄相邻,北邻万荣县梁庄村,南靠北陈村。全村总面积4400余亩,其中经济林面积2200余亩。2011年底,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248户,人口874人,其中劳力430余人,党员33人。 经济自然状况 全村经济以苹果为主。西北庄位于运城盆地北端边缘,峨眉岭地南端,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苹果自然生产条件优越,品质极佳,苹果早已成为该村主导产业。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92%以上的农户都有一台机动三轮车,并带有灌溉设备。全村有果业合作社两家,覆盖95%以上农户,苹果销售点4家,小型商店3家,小型饭店2家,农资店1家,人均纯收入一万余元。 社会事业 目前,该村有体育健身器材6套,小游园一座,新建农村医疗场所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随着经济发展,该村由摩托化向轿车化迈进,小轿车逐步走进百姓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西北庄位于丘陵地带,北高南低。全村现有248户,865口人,1830亩耕地,是一个苹果种植专业村。该村最早由邵村分出,是邵村的派生村,因位于邵村的西北方向,故名西北庄。 |
正北庄村 |
正北庄村位于邵村以北,全村三个居民组,680余口人,耕地面积2600余亩。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两委班子和村民共同努力,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整洁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出行。 正北庄位于丘陵地带,北高南低。该村现有184户,634口人,2327亩耕地,主导产业是国林、小麦。该村最早由邵村分出,是村的派生村,因位于邵村的正北方向,故名正北庄。 |
路家庄村 |
盐湖区上郭乡路家庄村位于运城市区北60华里处,全村共有1100余口人,4000余亩耕地,且全部为经济林。多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以发展经济林为切入点促进民富 路家庄村地处旱垣丘陵地带,既无资源又不占地利,我村以梨果经济林种植为切入点,通过果品生产、贮藏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全村百姓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我村的果品贮藏库不仅完全满足本村需要,每年还吸收带动周边十里八村的果农的苹果销售。2006年10月,我村专门注册了“路路红”品牌,并且投资50余万元,在运万路旁新建了一占地600余平方米的果品市场,以更好地促进该村梨果产业的发展壮大。2006年,我村还采取自愿入股的股份制形式,集资200余万元,扩建果库1500余平米,为增加农民收入拓宽了渠道。 二、以绿化和净化为切入点建设新农村 在2005年时路家庄村各个巷道就已高标准绿化完毕,去年秋季以来,我村又大手笔以补栽和密植的方式栽植冬青1500棵、女桢1000余棵、香花槐500棵、国槐500棵。此举大大提高了该村巷道的绿化履盖率和绿化档次。目前,我村部分巷道原栽植的冬青球已逐渐补栽密植为冬青带,宛如一条绿色长龙妆点着村庄。 我村现在已建成一处篮球场,一处健身场的基础上,又大手笔投资在村东口建设一处占地约3亩的高标准小游园。目前,该游园已全部推平,并已栽植槐树百余棵,其它各项建设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另外,我村还规划出两片约10亩大的小片林场地,计划栽植杨树1000余棵。 早在去年初,路家庄村巷道就已达到无巷道厕所、无垃圾堆、柴堆、土堆等“三堆”。全村设有一支专业卫生管理队伍,每三天彻底清扫巷道一次。特别是路家庄的垃圾填埋场,不仅按要求及时以黄土履盖,而且围绕垃圾填埋场周边一圈全部高密度栽植冬青等苗木,即使垃圾场底部也已挖好树坑,准备栽植杨树等苗木。路家庄村的两化工作正逐渐向高标准、城市化方向发展。 三、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路家庄村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普通村庄,远离市区,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丰富多彩。 我村村委会大院里建有图书室,既有农科技术丛书,也有古典文学名著,既有党报期刊,也有小说、杂志,每天都有许多村民前来学习浏览。去年冬天,我村一位村民在自家院里还办起了农民文化大院,一到傍晚,总能吸引几十位舞蹈爱好者娱乐健身。路家庄支村两委还十分重视群众集体文娱活动,我村有一支百人腰鼓表演队,由我村村民自发组成,闻名乡里,在2006年和2007年盐湖区政府组织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中分获一等奖和优秀奖。 如今在路家庄,你或许很容易找到一位看书读报的村民,上网学习的村民,健身娱乐的村民,却很难找到一位打麻将、玩扑克或者无所事事的村民。路家庄支村两委通过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牢牢占领了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促进了我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路家庄社会各项事业同样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多年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村连续十年无刑事犯罪和越级-事件;通过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全村无早婚、早育、超生现象;通过发展经济林,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却没有丝毫破坏环境的情况发生,反而是由于经济林的大量种植促进了该村小气候的调节;2006年,我村投资25万元,新打深井1眼建水塔一座,彻底更换了群众吃水配套设备,今后,村民吃水更加方便了;2007年初,我村绝大多数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看病有了保障。 路家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上级肯定,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年,该村党支部被盐湖区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党支部”。今后,我村将继续努力,在文明和谐村创建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该村原名北田,曾是历史上有名的交通要道,早在明代这里就设有驿站。清嘉庆年间,因官路从该村通过而得名路家庄。 |
北陈村 |
上郭乡北陈村位于运城市区以北25公里的峨嵋岭台地上,全村共有1800余口人,6600余亩耕地。 主导产业方面,一是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粘土矿资源,重点发展建材制砖业、运输业;二是利用地土宽阔、土质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硬化方面,早在1989年我村4条主巷道便已硬化完毕。2009年,又硬化了最后两条小辐射巷道。至此,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完毕;绿化方面,近几年来,村委会先后投入十余万元引进回冬青、雪松、柏树等苗木,投入巷道建设绿化和小景点建设。2009年,村委会又筹资20余万元,在原有一座小游园的基础上,决定在村舞台西南角再建一座高标准小游园。目前,此工程进展顺利;亮化方面,我村现拥有路灯100余盏,并在向小街小巷延伸;净化方面,从2006年起,村委会便组织了十余人的专业清扫队伍,定期清扫巷道,清运垃圾,建立了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各项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沼气建设方面,早在2006年,村委会便利用沼气发展的契机,在建沼气池的同时,进行农户的改厕、改圈、改厨工作。2009年,我村拥有沼气户达50余户;村级活动组织及文化休闲场所方面,我村现有占地150余平方的村委会办公室,2006年,村委会投巨资修建了一高标准村民文化广场,并安装了篮球架等健身器材;我村现拥有一座卫生局验收备案的村级卫生室和一座高标准村民图书室。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北陈村又好又快发展,村两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一是组织全体党员、村两委全体成员坚持每周学习科学发展观,并就实现北陈又好又快发展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二是开展全体村民献计献策活动,主要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对两委班子及其成员意见等五方面以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向广大村民征求发展良策。 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在制专业实现联合重组,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二是成立农产品合作社,在香椿深加工方面做文章。三是以制砖企业为龙头,带动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决富余劳动力的问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筹资8万元,硬化村巷道400米,切实实现巷道硬化户户通,惠及全体村民。二是筹资28万元,建成北陈至西北庄村通公路,全程3900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三是筹资20余万元,在原有一座小游园的基础上,决定在村舞台西南角征地3亩,再建一座高标准小游园。目前,此工程进展顺利。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北陈沼气工程建设。充分体现沼气建设综合效益,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生态富民之路。二是响应国家退耕政策,保证退耕还林地每亩130株的成活率。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向村民宣传党和政府这一支农惠农的好政策,切实使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二是经常邀请著名文艺团体到村里表演。组织成立现代舞队、花鼓队等一批文艺团队。 北陈村现有505户,1815口人,2016亩耕地,主导产业是果林、建材加工和劳务输出。相传很早以前,这里并没有村庄,是通往陕西长安的官道,在附近的路家庄村和泓芝驿村设有驿站。那时,这里经常有官兵驻扎,驻扎在中间的叫中阵,四周的阵营分别叫东阵、西阵、南阵、北阵,随着官兵的长期驻扎,便形成了村庄。人们按照其地理位置的方位而获名中阵、东阵、西阵、南阵、北阵,后来,以讹传讹,便传成了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又传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五个村是以当地的尼姑庵地理方位而得名。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尼姑庵,曾有一位看风水的先生说,环绕尼姑庵的周围要出五个大臣。人们就以尼姑庵为标尺,将尼姑庵周围的五个村取名为中臣、东臣、西臣、南臣、北臣。后演变为中陈、东陈、西陈、南陈、北陈。 |
苏村村 |
苏村在上郭以东,南边和三路里相邻,全村共六个居民组,1364口人,4395亩耕地,全村以经济林伟主导产业,同时苏村也是万亩阳光温室蔬菜基地和万亩猪场的养殖基地。苏村村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民自发开展文娱活动,文化建设有一定基础。我村农业比较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过各届支村委的团结拼搏,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硬化村所有巷道,实现了村里的街巷硬化全覆盖,方便了村民出行。近年来我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我村的实际,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苏村村村民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把我村建设的更好。 苏村原名堡沟村,位于丘陵地带,北高南低。全村现有416户,1370人,2068亩耕地,以果梨和设施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唐初,该村雷静曾多次给李世民传授兵法战略,他告老还乡后,李世民前来探望,发现茅草屋下挂满了玉米穗和家人从涑水河打捞的大鲤鱼,触景生情,心想,这一鱼一禾不正是“巯”字吗?寓意着复苏、复兴之意,于是便把该村名改为“苏(巯)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