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堡村位于上王乡西大门,交通便利,全村只有耕地面积1200多亩,土地平整,水利条件较为优越,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全村只有80户,315人,其中,党员21名,劳动力180人,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经商,留守多为中老年人。主导产业为苹果、梨及旱地小麦的种植。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西堡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阵地建设上,2008年高标准建成村委会,并且配套设施齐全。实现了干部办公、党员活动有阵地,有牌子,有制度。在村容村貌上,西堡村巷道全部高标准硬化并且绿化,并坚持固定人员定期清扫,定期修剪树木,保持巷道整洁,环境优美,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文化建设上,西堡村建有图书室一个,各种书籍2000多册,并随时方便群众借阅。
西堡村两委班子始终把农村增收放在第一位,把和谐稳定作为干部的首要责任,坚持在稳定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02205 | 044000 | -- | 查看 西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堡村 |
西堡村位于上王乡西大门,交通便利,全村只有耕地面积1200多亩,土地平整,水利条件较为优越,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全村只有80户,315人,其中,党员21名,劳动力180人,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经商,留守多为中老年人。主导产业为苹果、梨及旱地小麦的种植。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西堡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阵地建设上,2008年高标准建成村委会,并且配套设施齐全。实现了干部办公、党员活动有阵地,有牌子,有制度。在村容村貌上,西堡村巷道全部高标准硬化并且绿化,并坚持固定人员定期清扫,定期修剪树木,保持巷道整洁,环境优美,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文化建设上,西堡村建有图书室一个,各种书籍2000多册,并随时方便群众借阅。 西堡村两委班子始终把农村增收放在第一位,把和谐稳定作为干部的首要责任,坚持在稳定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郭村庄村 |
郭村庄地处稷麓山腹地,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贫瘠,耕地多呈小散分布状态,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奇缺。 郭村庄这里曾是稷麓抗日政府诞生地,抗日烽火曾在这里燃起,在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现在全村共有82户居民,331口人,耕地面积近1000亩。耕地多以种植小麦为主,麦收后回茬种植绿豆、玉米较多。但在严峻的自然环境束缚下,农民人均收入难有大幅度增加。进入新世纪后,不服输的郭村庄开始探索新的致富门路,现在全村种有苹果树130亩,品种主要为红富士;梨树30亩,品种主要为酥梨;核桃200亩,品种主要为8581.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建有养鸡场一处,饲养肉鸡。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6145元。 新农村建设开始后,郭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村里巷道全部硬化,全部绿化;自来水送入农户家;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村里拥有卫生所一处。近几年,村里又新建起了村委会大院。 如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郭村庄人正阔步走向小康社会。 |
董家池村 |
运城市盐湖区上王乡董家池村地处稷王山下的半山半丘陵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半干旱地理气候类型,大田作物一年一熟,农业生产主要靠雨水,生活用水靠邻村深井地下水。位于市区东北部、乡境的西北部,距市区40公里、离乡镇所在地5公里,乡西环路从村中穿过连接陶(村)—上(王)路通往市区; 董家池(牛家川)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相距1公里,现有113户,432人,270劳动力,0党员13名,村域面积约1950亩,其中耕地面积17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为4900元。产业结构由外出经商务工、梨果、小麦和畜牧业构成,其中梨200亩、山楂70亩、小麦1700亩,是盐湖区旱地优质小麦良种基地之一。目前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经济林的栽植,以此调产富民。 董家池村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为盐湖区园林卫生村之一,但绿化程度仍需提高。住房由砖瓦房和窑洞构成,村内道路基本已硬化,总长度达4.6公里,主巷道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基本普及了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虽建有舞台、书屋、文化大院、蓄水池、村委会、健身器材等,但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
后堡村 |
后堡村是运城市盐湖区上王乡的一个行政村,原称上王后堡,起初为上王村的一个自然村,1973年独立成为行政村,后堡之名可能原为上王村北的一个防卫设施,后居住人口成为村,当地以北为后,故称后堡。 后堡村地处稷王山下的半山半丘陵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半干旱地理气候类型。位于市区东北部、乡境的西部,距市区36公里、离乡镇所在地1公里。农业生产主要靠雨水,生活用水靠村里的一眼深井供给,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 后堡村现有3个居民组,163户,612人,484个劳动力,0党员24名,村域面积约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为4900元。产业结构由外出经商务工、梨果、小麦和畜牧业构成,其中核桃500亩、苹果200亩、小麦1800亩。目前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经济林的栽植,以此调产富民。 近几年,后堡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村里新建起了村委会大院;村民住房逐渐由砖瓦房代替了土屋;村里道路已全部硬化,总长度达6公里,主巷道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打下了吃水深井一口,普及了自来水;2010年在村中央新建了小游园一座,新添健身器材11件;建有不锈钢大门一座,村口全部进行了绿化。 如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后堡村新农村建设正阔步前进,迈向和谐小康社会。 |
牛庄村 |
牛庄村是盐湖区上王乡最北边的山区村,也是运城市革命老区村。全村十一个居民小组,304户人家,1178口人,其中党员45人。土地面积7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占地4800亩,农作物种植耕地占地2000余亩。由于牛庄村地下水资源奇缺,全村没有水浇地,农民靠天吃饭。近几年,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调产增收,牛庄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换。 一、农民增收方面 1、发展经济林产业 今年牛庄村改造2000余亩退耕还林地,嫁接国槐,生产优质槐米,预计三年后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栽植山楂树、核桃树1000亩,全面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林产业。 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牛庄村于2011年10月成立了万山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深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3、积极发展养殖业 目前牛庄村有养羊户50余户,存栏1200只。农户养猪、养兔也随之不断增多。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部分。 4、积极输出剩余劳动力 牛庄村平均每年有序组织青壮年劳动力500余人外出务工、经商,以工资性收入弥补农业收入短板,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18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620元,2011年预计突破5000元。 二、“五个全覆盖”方面 1、街巷硬化工程成效显著 牛庄村大小巷道已经硬化了4200米。现在正在实施户户通水泥路硬化工程,预计今秋明春将完成2800米硬化任务,届时,将全面实现街巷硬化全覆盖。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牛庄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00%,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 3、医疗卫生事业全覆盖 牛庄村建成一个合格的村级卫生所,房屋宽敞,设施齐全,医德医术过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全面展开,参合率为100%。农村改厕工程推广以来,全村建成双翁漏斗式厕所188个。 4、便民连锁超市全覆盖 牛庄村有两个便民超市,货物齐全,价格合理,群众购物十分方便。 5、安全饮水工程全覆盖 牛庄村安全饮水工程于2009年完成,户户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1、建设“文明”新牛庄 牛庄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牛庄党支部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2009年运城市授予牛庄村“文明村”称号。 2、关注老人,唱响“夕阳红” 牛庄村老年协会2000年成立至今,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发挥作用。协会根据自身特点,时常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今年村两委投资5万余元新建房屋100平米,购置桌凳书架,定制报刊杂志,为老年协会提供了文化生活场所,为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保证。 3、推进公益事业发展 牛庄村村中心建有128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内绿树成荫,门楼、舞台高大气派,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4、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牛庄村成立了锣鼓队,文艺宣传队,书法剪纸小组,每年春节及重阳节都举行形式多样、自编自演的演出活动。 四、革命老区建设方面 1、开发保护革命遗址 牛庄村已挖掘开发革命遗址10多处,并开始实施修复保护工作。目前已向省里报送相关材料、照片及开发规划。 2、建立革命史展览馆 为宣传革命老区精神,为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为提供爱国教育平台,牛庄村建立了革命史展览馆,每年来此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者达千人之多。同时,牛庄革命史展览馆被盐湖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盐湖区纪检委、上王乡党委确定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3、建设党员干部先锋林 在牛庄村村北,开辟了党员干部先锋林。先锋林建设有山门、凉亭、假山、喷泉,植树千余株,被盐湖区委组织部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几年来,牛庄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己任,逐步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
子谏村 |
子谏村地处稷王山麓,牛庄村西,主姓裴家。800年前从闻喜迁来,关于子谏村名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是某人不孝,不能劳动后,就把父亲用筐背上扔到后沟,其子见状,就故意要拿回筐子,就是等自己的父亲老而无用时,还要用此筐装父亲扔掉。这个不孝人听后醒悟,就把父亲又背回家赡养,村名就是以子谏父行孝而得村名。子谏村地处上王乡西北角,北靠稷王山,南邻董家池村,西邻三路里镇沟东村,全村共有304户,1275口人,耕地面积4266亩,党员人数42人,人均收入达到6870元。 子谏村两委一班人,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投资10余万元建村门一座,并在周围进行了绿化,成立了专业的环卫队,定期清理村内垃圾,并在村南设立了垃圾场,对村主巷道进行了绿化。子谏村是著名的酥梨之乡,子谏村原产大金梨品质上乘,远近闻名,1974年引进砀山酥梨。目前发展到2000余亩,成为子谏村主导产业。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子谏村民正在努力以本村的主导产业酥梨发展而务实苦干,为酥梨的品牌打入市场创建新的佳绩! |
垣峪村 |
垣峪村地处上王乡中部丘陵地带、全村560户,2380口人,60名党员,六个党小组,六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村,是盐湖区自然村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耕地9400亩,土地面积13000亩,有劳动人1500人。在劳务输出上,在外打工经商人数1000余人。在我们村要达到“农村无闲人,人人有作为”的效果。我村距市区45公里,每天通往有两班公交车,交通不便。垣峪村是典型的旱垣地带,传统农业以小麦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种果业、现有梨、苹果、山楂等水果2000余亩,我们垣峪村是革命老区,原稷麓山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曾做过巨大贡献。解放后垣峪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改革以来,在乡党委政府支村委的领导下,垣峪人民决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开拓进取,新建了群众活动、娱乐、锻炼、读书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场内安装有篮球架、健身器材,有移动、电信、联通三家通信基站,总面积3000平米。有百人锣鼓队和群众文艺演唱队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
郭村村 |
郭村地处稷麓山腹地,位于盐湖、闻喜、夏县、万荣四县交接之处。全村共有440余户人家,1948口人,拥有耕地6000余亩。现有党员58名,党支部由5名成员组成。近几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大力发展乌鸡养殖、核桃栽植、药材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实施“两建一抓”活动,即:建支部班子,建党组织阵地,抓创先争优活动。 建班子,打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村党支部通过抓学习、抓制度、抓规范、定目标,深入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学习右玉精神和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统一班子成员思想,真正支村委打造成一个团结民主、求实奋进的领导班子。 建阵地,打造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增强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改变上级来人无去处、群众办事找人难的问题,2009年党支部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集党组织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广场为一体村级组织阵地,保证了党员有房进,有椅坐,做得下,心能安,能学习,能工作,使广大群众有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场所。每天天刚蒙蒙亮,广场上,练健身操的人们,随着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从而使农民群众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熄的生活习惯,步入了城市人们生活的行列。 抓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带民致富。通过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行党员公示承诺制度,开展亮身份、作承诺、见行动、当先锋活动,使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干部郭白娃带头在旱塬沟壑建起了乌鸡场,成立乌鸡养殖合作社,带动120余家养殖户,散养的乌鸡数量达5万只,生产出来的绿壳乌鸡蛋远销省内外,仅此一项,全村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部分农户还种植了丹参、银杏、柴胡等名贵中药材,2010年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全村药材收入达200万元以上。为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党支部多方研究,诚邀专家考证,因地制宜在村子里带领群众种起了核桃,2011年核桃树面积达1500亩,2012年核桃栽植面积预计在3000亩以上。 “先定事、再定人”支部换届换出新气象。 2011年11月,郭村党支部按照区委的“先定事、在定人”换届指导思想,进行了支部换届。为征求群众意见,党员在村子里发放了“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调查问卷近1000余份。汇总整理出意见22条。针对调查出来的民意结果,支委竞选者提出了自己的“竞选设想”,在村中公示。按照“两推一选”的选举程序,成功选出了新一届支部班子。优秀大学生村官郭白娃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低了7岁。 近年来,在支村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村里的道路硬化、绿化实现全覆盖。新医合、新农保宣传到位,群众参合参保率空前高涨,生活有了保障,真正实现了“五覆盖”。目前全村呈现出了“党员干部带头干,普通群众跟着干”,人人思进、处处争先的喜人局面。 |
上王村 |
上王村地处盐湖区的东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0余公里。位于盐湖、夏县、闻喜三县市交界处。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全村共有人口2668人,户数650余户,其中劳动力1500人,党员人数8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8211亩,耕地面积7344亩,浇地面积占总面积40%,其中梨果面积1500亩,山楂面积600亩,核桃面积1500余亩,其他水果面积500亩,主导产业以冷藏为主,全村建有冷库24座,可容纳7200吨水果,还建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座,年产优质面粉20000吨。还建有山西万物春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一个,以圈养肉羊为主,年出栏数10000余只。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下,我村与中昌香菇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建有香菇大棚80余个。年产香菇70余万斤。村中还建有大型养猪场6个,年出栏2000余头。我村建有利民纸箱包装厂一处,年产各种纸箱一千余万个。我村建有建筑材料一个年产民用砖一千余万块,还建有发泡网厂一个,年产发泡网十万余包。还建有砂石厂一个,年产建筑砂石五万余方。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品位,我村组织了百余人,成立了三个民间鼓乐队,方便了村民喜庆嫁娶。在村的南北中三处各建有设施齐全文化广场、图书室、文化站、健身器材设施集全,内容丰富,村中建有中学一座,小学一座、幼儿园一座,村民子女读书基本做到小学初中不出村,村中主要街道全部安装路灯,方便了村民晚上出行,全村大小巷道已全部水泥硬化,解决了村民雨雪天的出行困难。自来水全部进户,保障村民饮水健康,现在我村社会和谐,民风高尚,村貌整洁,村民经济稳步发展,人们生活更加富裕,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党的惠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