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绛县 >> 陈村镇 >>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郭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郭家庄村简介

  郭家庄村位于涑水河畔,涑水大道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1650口人,有6个自然堡,13个居民组,居住比较分散。
  本村东西长约3华里,有耕地2400余亩,灌溉面积2100余亩,灌溉条件比较优越,上游有陈村峪、紫家峪两座水库。本村有8眼机井,解决了人畜用水,还可以灌溉部分农田。有小学1所,在校教师14名,学生170余名,教学楼危房已改造,校内设施比较齐全。有幼儿园1所,幼儿教师8名,在园幼儿120余名。有3个卫生所,2个超市,3个连锁店,有健身休闲广场1处,约占地300平米。
  村道、巷道有70%已硬化,但部分路段由于暴雨损坏,急需维修。本村道路照明一直正常持续。
  本村劳动力比较充足,有200余人在外打工,为农民增收打下一定基础,人均收入达到3880余元。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林有山楂、苹果、葡萄、桃以及多种苗木,主要苗木有白皮松、油松、侧柏,约有200余亩,是陈村镇苗木基地。
  境内有规模企业金甲化工厂,占地30亩的养羊场正在筹建当中,本村以致富能手盛瑞芳为主的农业经济合作社正在筹备当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6102 044000 -- 查看 郭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郭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郭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花圪塔村

  花圪塔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涑水河源头,村内水源充足,电力供应正常,经济条件属于中下游,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交通相对闭塞,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草木旺盛,拥有连翘、小柴胡、野生黄芩、山桃等中草药;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3个居民组,40户,110人,党员8名,依山人口居住情况分散;国土面积11300亩,退耕还林面积为350亩;人均纯收入1100元。    花圪塔村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治安联防、民兵连、妇联会、团支部、司法民调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我村响应建设新农村政策,与山上五村联合组成山上五村党员活动室,成为干部集中学习、开展培训、娱乐活动的场所;花圪塔村民风淳朴,村支委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服务等活动,引导党员带头讲文明,带头办实事,带头讲政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花圪塔村是陈村镇小型建制村,经济收入主要发展生猪、土蜂、牛羊养殖等等,由于水源保护地的限制,村内无企业,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依托村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把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作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的改善人民生活。   

陈村峪村

  陈村峪村位于中条山北麓,涑水河源头,距镇政府30华里,道路硬化4公里,北临花圪塔村,南临垣曲铜矿峪,西临东峪,东临里册峪,全村共有310人,122户,党员16名,下辖3个居民组,6个自然村。全村国土面积11000亩,退耕还林地面积981亩。本村拥有自然林25000余亩,辖区内有梅花鹿、野山羊、野猪、果子狸等国家保护动物;拥有连翘、小柴胡、野生黄芩、山桃等中药材。目前本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增收难等“四大难”问题。陈村峪村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目标:一、计划两年内完成村巷道路硬化全覆盖;二、在村里发展土鸡、生猪、土蜂、牛羊养殖专业户15户;三、解决山上20余人地吃水问题;发展野木耳、香菇等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   

东峪村

  东峪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涑水河源头,2010年完成了村水泥路建设,全村共有136户,306口人,共有4个居民组,党员14名。东峪村耕地主要为退耕还林地,退耕还林地共有1081亩。   东峪村自然资源丰富,有铁、铜等矿产资源。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着重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现畜牧业和果园种植发展迅猛,2011年,以牛、羊为主的大牲畜存栏300头(只),以桃、梨、苹果、山楂等为主的果园面积达500余亩。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畜牧业、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   

西峪村

  西峪村位于陈村镇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现有人口165人,66户,生态林11000余亩,退耕还林地1000余亩。主要种植山楂、苹果、桃、梨等林果业。受位于中条山北麓,涑水河发源地,水源保护地的限制,村内无企业,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西峪村主要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着重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现畜牧业和果园种植发展迅猛,2011年,以牛、羊为主的大牲畜存栏200头(只),以桃、梨、苹果、山楂等为主的果园面积达400余亩。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畜牧业、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依托村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把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作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目前由于资金短缺,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红卫村

  红卫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涑水河源头,全村共有50户,73口人,其中党员4名,退耕还林面积为700余亩。 红卫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全面落实山西省“五个全覆盖”工程,在新一届支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未来的红卫村将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着“农村城市化”目标大踏步前进,使红卫村变得更加富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红卫村委会是集办公、文体活动、治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性村委,整体来说,红卫村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发展红卫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我们迈向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紫家村

  紫家村位于中条山北麓,涑水河源头,行政区划属于陈村镇管辖,位于县城东南,面积2.5平方公里。东边与陈村交界,南临红卫村,西边与卓子沟村交界,北靠郭家庄村。下辖3个自然村,分别是东坡、西坡、新村。   本村共有耕地面积1324余亩,果园面积320余亩,荒山荒坡面积2680亩。本村共有居民小组8个,共208户,796人,党员34人。建有村集体活动场所,设施完善,民风淳朴,村内街道巷道正在修建中,涑源北路的开通更是加快了我村发展的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明年彻底完成我村四个自然堡的各巷水泥硬化工程,争取解决各自然村夜间照明问题,使村民有一个更好、更新的居住环境;紫家村是陈村镇中等建制村,村民主要种植小麦、蔬菜、水果,从事外出打工等服务行业,人均收入3000元,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按照省、市、县一级镇党委、政府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村实际,计划把一村一品搞起来,即果木园,也叫养老园,争取户均3亩果园,为了鼓励村民发展果园,每户每年补助50元,连续补助三年。把紫家村打造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新农村!   

卓子沟村

  卓子沟村原名神仙庄,位于绛县县城东南五公里处,坐落在中条北麓,涑水河源头南岸。全村共186户,646人,村域面积5000余亩,其中村庄建设占地300余亩,尚有耕地1780余亩,退耕还林地680亩,林地面积2480亩,其中山楂地600亩,占耕地面积的33%,苗木、药材和花椒树占地700亩,占耕地面积的39%,剩余的多为粮食作物。卓子沟村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15℃,日照充足,无霜期200-210天,年平均降雨量500-580mm,降雨主要在夏秋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光照长,热量足,雨量较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卓子沟村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电力供应正常。   卓子沟村土质肥沃,可浇地有700多亩,旱涝保丰收,灌溉水源主要是三眼六寸泵水井,水量大,水质优,管线三千余米。除此还可利用水库水浇地。   卓子沟村经济发展居全县中上游水平,2011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有30%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有30%农户从事山楂、花椒、苗木种植,有40%的人外出务工,有15户从事服务行业,有12户从事养殖业,其他行业,处于自发阶段,需要进行引导和扶持。   卓子沟村现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30余台,大部分为三轮车,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很多作用。   卓子沟村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治安联防、民兵连、妇联会、团支部、司法民调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责任到人。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位于涑水河畔,涑水大道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1650口人,有6个自然堡,13个居民组,居住比较分散。   本村东西长约3华里,有耕地2400余亩,灌溉面积2100余亩,灌溉条件比较优越,上游有陈村峪、紫家峪两座水库。本村有8眼机井,解决了人畜用水,还可以灌溉部分农田。有小学1所,在校教师14名,学生170余名,教学楼危房已改造,校内设施比较齐全。有幼儿园1所,幼儿教师8名,在园幼儿120余名。有3个卫生所,2个超市,3个连锁店,有健身休闲广场1处,约占地300平米。   村道、巷道有70%已硬化,但部分路段由于暴雨损坏,急需维修。本村道路照明一直正常持续。   本村劳动力比较充足,有200余人在外打工,为农民增收打下一定基础,人均收入达到3880余元。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林有山楂、苹果、葡萄、桃以及多种苗木,主要苗木有白皮松、油松、侧柏,约有200余亩,是陈村镇苗木基地。   境内有规模企业金甲化工厂,占地30亩的养羊场正在筹建当中,本村以致富能手盛瑞芳为主的农业经济合作社正在筹备当中。   

东荆下村

  陈村镇东荆下村位于陈村镇东北部,北临卫庄镇,东临东荆上村,南临陈村,西临古绛镇,涑源北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总土地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0亩;村内有省级文物长春观;果园面积1200亩,以桃、山揸为主;共8个居民组,502户1920口人,劳力1100人,0员54名;2011年完成街巷硬化4公里,安装路灯50盏,村内绿化5公里,沼气户35户;便民连锁超市2个,村级卫生所2个,标准化小学1所;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农民年均纯收入5900元.   东荆下村现有村两委干部8人,党员54人,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求真务实,领导有方,努力带领全村向小康社会迈进。在支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东荆下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指标不断进步和提升,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东荆上村

  东荆上村位于东华山脚下,距华信大道1.5公里,交通便利,共有耕地面积2789亩,深井3眼,便于灌溉,东荆上村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电力供应正常,自然条件良好,经济条件属于中游,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辖8个居民组,952口人,276户,党员27名。   东荆上村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治安联防、民兵连、妇联会、团支部、司法民调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村两委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我村响应建设新农村政策建有村集体活动场所,设施完善,使党员活动室成为干部集中学习、开展培训、娱乐活动的场所,宣传政策、普及科技的阵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东荆上村民风淳朴,村支委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服务等活动,引导党员带头讲文明,带头办实事,带头讲政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东荆上村是陈村镇中等建制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小麦、蔬菜、水果、从事外出打工等为主,人均收入3000元,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按照省、市、县一级镇党委、政府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村村民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科技意识不高的弱点,大力开展创安护稳先进村、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等评比活动,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好改善,在村民中呈现出一种摒弃不良风气、崇尚科学,树立新风的良好风尚,营造良好的村风民俗,促进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陈村村

  陈村地处中条山前沿,涑水河源头,是陈村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563户,分为15个居民组,共有2076口人,49名党员,支村委干部6人,2人交叉任职。耕地面积为3709亩,人均收入4200元。是陈村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本村以种植业为主,有养猪、养羊等专业养殖户10余家。该村历史悠久,村内有道台府等文物古迹。   国有大型企业山西冲压厂、合资企业山西中科晶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驻扎该村。   近年来,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实施特色城镇化建设,涑源北路陈村段路基、管涵等已铺设完毕,预计8月底建成通车。   本村交通条件良好,85%的巷道已经硬化,剩余的巷道计划明年底完成硬化。   该村是集镇所在地,建有大型集贸市场一座,商贸业、餐饮业等各种服务行业一应俱全。医疗条件相对较好,建有陈村镇卫生院、山西冲压厂医院两座综合型医疗机构,为全镇农民就医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育方面,建有山冲学校、陈村小学、冲压厂幼儿园等3所学校,共有在职正式教师70余人,在校学生400余人。   


郭家庄村特产大全




郭家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