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岗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偏北34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4′,东经112°59′。据传,村内原有小塔一座,居民白姓为多,故名。全村172户,483口人,140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981100 | 034000 | -- | 查看 白塔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头村 |
城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3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8′。隋代为铜川县治,村东堡、张家咀、南崖等地,尚有残存的古堡城垣。据村内吉祥寺碑记载,这里一度称作崞州张平西村。如今的村址是当年古城城头的位置,得名城头村。全村居民以温姓为主,系乃元朝由定襄迥分村迁来。全村469户,1203人,农业用地2214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城头村与上社村、北头村、上庄二村、合村村、薛家庄村、上庄四村、上庄一村、南河底村、北庄头村、西岔村、东山底村、刘河底村、康村村、峪里村、西头村、朱东社村、都庄村、中三村、王东社村、东闫庄村、沟里村、西山底村、上庄三村、永兴庄村、观里村、营房村、东岔村、拴马坡村、北河底三村、白塔岗村、王北尧村、王南尧村、枣坡村、老师村、尧山村、贵儒村、里城村、南旺村、磨湾村、北河底二村、北河底一村、赵村村、温东社村、南庄村、石地坪村相邻。 |
上社村 |
上社村地处丘陵区,位于市区东3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4′,东经112°59′。村之北面有东西古城。上、下社以古城方位得名,康熙三年发生强烈地震,继以暴雨,下社不能居住,全迁上社。全村共943户,2753口人,农业用地6197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七月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 |
北头村 |
北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4′。因位于上庄村北高处,故名。康熙二十二年强烈地震,村庄毁灭。后翟姓居民迁来,曾更名翟家庄,但因村址仍在原北头村,故习惯称北头。全村248户,639人,1043亩耕地,605亩梨果园地,以农为主,兼营梨果。 |
上庄二村 |
上庄二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正东2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3′。全村255户,769人,1434亩耕地,以农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合村村 |
合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南33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1′。传说明代以前,居民分别居住于沟东沟西,自成村落。元末明初,常遇春北伐逐元军残余,大军所过,居民纷纷逃之,所遗无几,东西两村合二为一,故名。全村280户,816人,2335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薛家庄村 |
薛家庄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6′。康熙二十二年立村,因薛姓居多,故名。全村295户,885人,2464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上庄四村 |
上庄四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正东2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4′。全村334户,934人,1288亩耕地,625亩梨果园地,以梨果生产及农业为主。此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
上庄一村 |
上庄一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正东2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4′。全村345户,964人,1163亩耕地,576亩梨果园地,以梨果生产及农业为主。 |
南河底村 |
南河底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南33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9′,东经113°00′。同河迤逦东注,又曲折南流,形成一河湾地带,因其村庄坐落南岸,故名。据碑记,宋代前即有人定居。全村455户,1281人,2677亩农业用地,以农业生产及经营枣树为主。 |
北庄头村 |
北庄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偏南3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0′。明代即有人定居此地,当时分上、下院两地。清道光九年遭水灾,下院不宜居住全迁至上院,以方位定名北庄头。全村436户,1330口人,农业用地3920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曾为东崞县游击队驻地。 |
西岔村 |
西岔村地处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2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4′,东经112°52′。据传清初,上庄部分居民到此开荒种田,后建村庄。因村坐落于石门沟西岔边,故名。现有209户,582人,835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果木生产。 |
东山底村 |
东山底村地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东北3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6′,东经112°58′。相传明末清初,郝氏从上社,樊氏从阎庄迁居龙尖山麓东侧定居,与西山底相对,故名。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全村369户,1024人,农业用地2250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刘河底村 |
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6公里处,地理坐标: 北纬38°43′,东经112°58′。因村子紧傍同河,地势较低,前人称古同河底,又称西同河底。清代时,村中居民以刘姓为主,人多称刘家河底,简称刘河底。如今全村共199户,540口人,936亩农业用地,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
康村村 |
康村地处丘陵,在原平市区东27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7′。原名向阳坡,址在现村东南0.5公里处。康熙年间发生强烈地震,灾后居民于现址重建家园,意图吉祥,取名康村。全村共505户,1413人,2567亩农业用地。过去一直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初,村里人合伙外出经商,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康村村与城头村、上社村、北头村、上庄二村、合村村、薛家庄村、上庄四村、上庄一村、南河底村、北庄头村、西岔村、东山底村、刘河底村、峪里村、西头村、朱东社村、都庄村、中三村、王东社村、东闫庄村、沟里村、西山底村、上庄三村、永兴庄村、观里村、营房村、东岔村、拴马坡村、北河底三村、白塔岗村、王北尧村、王南尧村、枣坡村、老师村、尧山村、贵儒村、里城村、南旺村、磨湾村、北河底二村、北河底一村、赵村村、温东社村、南庄村、石地坪村相邻。 |
峪里村 |
峪里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2′。因其为石门沟沟口,故人称峪口。明景泰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建村,改名峪里。全村132户,1149人,1029亩农业用地,以农业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西头村 |
西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5′。据传,明朝承化年间都庄部分居民移居此地,因立于都庄村西,故名。全村552户,1464人,2801亩农业用地,1006亩梨果园地,以农业及果木生产为主。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曾为我河北区队驻地。 |
朱东社村 |
朱东社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29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3°00′。原名上东社,相传明朝前,有张、王、李、史、祁等姓,现王、祁、史、郝姓已绝,但尚有祁庭咀、史家地、郝家围等地名。据洪洞碑志及朱氏家谱云,明洪武五年,朱伯隐由山东胶州迁来,到明国初朱氏人口占80%,故名朱东社。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七月,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全村构359户,1223口人,农业用地3083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都庄村 |
都庄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6′。原名唐林庄,后因本村李姓第七代出了都督,便更名都庄。全村446户,1350人,3215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中三村 |
中三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5′。原为弯里、中耀、下会三个村,一九二0年三村联办学校,名“三合学校”,随之合三村为一村,名为中三村。现为一个自然村,包括四个片。全村486户,1433人,3050亩耕地,596亩梨果园地,以梨果生产为主,兼营农业。 |
王东社村 |
王东社村地处半丘陵区,村东多沟梁,村西邻同河,在市区东2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3°00′。相传在隋朝末年,本镇城头村为一古城。该村建于村东,故名东社。又因村中王姓居多,名冠以王,为镇政府驻地。全村684户,共1824人,3158亩农业用地,以粮食生产及梨果生产为主。东社粮站,供销社、食品站、东社营业所、邮电支局均在该村范围,一九四七年四月-、-曾路过此地。 |
东闫庄村 |
东闫庄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3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3′,东经112°59′。据传原名沿庄,因位于原铜川县治南边而得名。后以沿之谐音演变为闫庄。明初樊氏家族自洪洞迁来定居。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为与闫庄公社闫庄大队区别,以方位更名为东闫庄。全村共581户,1749口人,农业用地3683亩,以农业和梨果生产为主。 |
沟里村 |
沟里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4′。据传清康熙年间开始有人陆续来此沟各地,到雍正二年正式立村,因地形得名。全村575户,1716人,1420亩耕地,1500亩梨果园地,以梨果生产及农业为主。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 |
西山底村 |
西山底村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3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2°58′。相传元代陕西米脂县艾氏家族迁来康次地定居,初名康次村。明朝天启年间,因遭地震,移居龙尖山西脚下,更名艾家山底,以后陆续迁入杂姓,村不再冠艾字,改名西山底。全村355户,1022人,农业用地2940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上庄三村 |
上庄三村处丘陵,位于市区正东2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3′。全村162户,496人,700亩耕地,280亩梨果园地,以梨果生产及农业为主。 |
永兴庄村 |
永兴庄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南3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8′,东经113°01′。据传,清朝年间,李氏从定襄县北社东迁来定居,盼人丁兴旺,安居乐业,起名永兴庄。全村95户,233人,550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枣树。 |
观里村 |
观里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南34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9′,东经113°01′。据传,现里城大队原为一古城,观里为古城关里演变而来。现址距原址1华里,系因1960年修筑水库搬迁而来。全村64户,197人,65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为主。 |
营房村 |
营房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1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2′。因其位于奎光岭关口要地,历来为驻兵扎营之地,至今尚留瞭将台、烽火台、接官厅遗址,清道光十二年建村时取名营房。全村61户,175人,44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东岔村 |
东岔村地处高寒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2°53′。据传清初,上庄部分居民到此开荒种田,后建立村。因村坐落于石门沟东岔边,故名。现有77户,184人,770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果木生产。 |
拴马坡村 |
拴马坡村地处高寒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28公里处,海拔1500米,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2°55′。据传唐朝出过一都督,其家人常在此放牧,故名。清朝中期都庄人氏来此种田定居,仍沿用其为村名。现有33户,101人,420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果木生产。 |
北河底三村 |
北河底三村地处丘陵,东高西低。在市区东南3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0′。全村152户,463人,101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北河底三村与城头村、上社村、北头村、上庄二村、合村村、薛家庄村、上庄四村、上庄一村、南河底村、北庄头村、西岔村、东山底村、刘河底村、康村村、峪里村、西头村、朱东社村、都庄村、中三村、王东社村、东闫庄村、沟里村、西山底村、上庄三村、永兴庄村、观里村、营房村、东岔村、拴马坡村、白塔岗村、王北尧村、王南尧村、枣坡村、老师村、尧山村、贵儒村、里城村、南旺村、磨湾村、北河底二村、北河底一村、赵村村、温东社村、南庄村、石地坪村相邻。 |
白塔岗村 |
白塔岗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偏北34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4′,东经112°59′。据传,村内原有小塔一座,居民白姓为多,故名。全村172户,483口人,140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王北尧村 |
王北尧村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3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3°00′。明万历年间,由王东社王氏家族迁来在北山凹定居,以姓氏及方位定名王北尧。全村151户,452人,1104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四年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 |
王南尧村 |
王南尧村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3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3°01′。明万历年间,由王东社迁来王姓家族在南岭沟定居,因姓氏及方位定名王南尧。现全村142户,438人,1162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枣坡村 |
枣坡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7′。大约明初,有赵氏家族自五台槐荫迁来定居,因此地原系都庄人种植枣树的一个坡,故名。全村270户,753人,1752亩农业用地,以梨果生产为主,兼营农业。 |
老师村 |
老师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26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4′,东经112°54′。约明朝中期李氏居民自定襄河边迁来定居。原名老寺,系和尚寺院,后改寺为师,得名老师。全村132户,373人,1029亩农业用地,以农为主,兼营梨果生产。 |
尧山村 |
尧山地处半山区,位于市区东南40公里处,紧靠五台山。地理坐标:北纬38°39′,东经113°04′。因基村庄坐落于尧岩石下,故名。全村51户,171人,518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贵儒村 |
贵儒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南3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8′,东经113°02′。传说,古时此地名为永安镇,后因水患,村分数片。至明代,定襄北社李姓出一三品官,该告老还乡,为忌吃哑饭,随带任、史二儒家(鼓手),专为其吹奏。该地因有任、史二儒家居位,故更名为贵儒。全村179户,546人,1316亩农业用地,以农业生产及经营枣树为主。 |
里城村 |
里城村地处丘陵,位于市区东南3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8′,东经113°01′。原为一古城,宋初,阳曲郭姓居民迁来定居,因村在城里,定名里城,别名李城里。全村204户,640人,210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生产及经营枣树为主。 |
南旺村 |
南旺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南34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39′,东经113°01′。因村庄坐落于合村普济寺之南,地形低洼,故名南洼。后取名吉祥之意,更为南旺。全村243户,674人,310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磨湾村 |
磨湾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南32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0′。村子三面同河环绕,形似磨盘,故名。元末建村。全村182户,526人,902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北河底二村 |
北河底二村地处丘陵,东高西低。在市区东南3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0′。全村194户,557人,1290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北河底一村 |
北河底一村地处丘陵,东高西低。在市区东南31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0′,东经113°00′。全村232户,612人,1139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赵村村 |
赵村地处半丘陵,位于市区东偏南30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1′,东经113°00′。建村于唐朝以前,以姓氏名。全村共有260户,746人,2859亩农业用地,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此处有唐代修故伽兰碑古迹。 |
温东社村 |
温东社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2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3°00′。因位于旧铜川县治东,故名东社。为与王东社相区别,以姓氏定名为温东社。全村257户,660口人,农业用地1444亩,以农业及梨果生产为主。 |
南庄村 |
南庄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市区东29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42′,东经112°58′。因位于原铜川县治南,故名。全村278户,744口人,农业用地1300亩,以农业为主。 |
石地坪村 |
石地坪地处高寒山区,位于市区东偏北25公里处,海拔1300米,地理坐标:北纬38°45′,东经112°53′。据传清朝中期东岔村一人来此开荒种地,尔后定居建村。因四周皆山,中间为平地,故名。现有143户,441人,1026亩农业用地。以果木生产为主,兼作农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