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图村位于五台、代县、原平三县交界处,地势偏远,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山地。四面环山,山上有森林,对发展养羊、养牛有很好的条件。山上有石英矿与少量铁矿资源。
全村32户,87口人,有耕地480多亩,村内有核桃树和少量果树。村内木材林茂盛,绿树成荫。改革开放以来,木图村的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利的乡村公路通到了村里村民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凭借辛勤的劳作和科学种田,村里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981101 | 034000 | -- | 查看 木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皇家庄村 |
皇家庄村位于原平市北面,与代县新高乡,沿村交界,背靠紫金山,面对雁门关,滹沱河南岸,西与本镇下长乐村,狼儿岺交界。人口413人,166户。全村土地面积2000余亩,丘陵地、山坡地占80%,退耕还林460亩,耕种杂粮为主(玉米、高粱、谷黍、土豆、豆类等),皇家庄的小米、黄米、软面尤为出名,品质优良、口感极好!现在皇家庄周围建起三个铁选厂,交通运输业有取代农业之势,渐渐成为年青人的主要职业。 |
匙村村 |
苏龙口镇匙村位于苏龙口镇正西,临近县级公路,村内主干路从南至北贯穿全村,与东西路相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匙村地处滹沱河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人口1178人,户数326户,劳动力450人,耕地3600亩。 匙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种植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不容忽视,近年来,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全体村民共同努力,逐步完成了滹沱河滩地的治理,盐碱地改良和低产田改造等一些列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发展成如今具有水利配套设施和节水管灌设施的高产、稳产田2600余亩,使全村农业种植业增收5.2万元。从2005年以来村委支部一班人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入,逐步完成了农业主产区的水利和设施配套,共计配套水井3眼,新增铺设管道2000米,架设低压线路1000米,安装变压器1台,为全村农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匙村的种植业以玉米为主,玉米亩产达1000斤,粮食总值360万斤,种植收入252万元,人均纯收入3260元。 由种植业增收促进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现全村养猪600只,养牛大户2户,共计40头,养羊大户3户,共计500只,收入达10万元。 近年来,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全村小型建筑工队2个,商业经销站3个,运输业5户,农民可增加收入20万元,随着形式的发展,劳力转移日趋增加,2007年匙村村劳务输出120人,主要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年收入70万元,劳务输出成为匙村村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村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匙村村近几年主要抓了硬化道路阶段,从2005年开始,用了两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村内硬化道路4.5公里并受到了市、镇领导的多次表彰。街道绿化2000多株,使全村的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社会公益设施上重点建设了一所标准化小学,现在已进入施工阶段,主体结构及建筑完毕,进入装饰阶段。为了方便村民就医,村委会在村西见了一所便民医疗所,现已破土动工。下一步计划建一个标准化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提高农民精神生活。 |
苏龙口村 |
苏龙口村位于原平市东北约30余公里处,北临滹沱河畔,南靠紫金山脉,属平川丘陵地带,长乐河流经村西。苏龙口人民勤劳朴实,精耕细作,年年丰收。全村共有248户,879人,共有耕地2657亩,其中水浇地为1300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苏龙口村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交通便利,南可去白石,东可去代县,饮食、服务业较为发达,是全镇的物业交流中心,为苏龙口镇政府所在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支村委和全体村民的努力奋斗,农村面貌有很大改变,全村家家都吃上自来水,村硬化道路1500米,并全部安装路灯,大梁坡地栽培核桃树500亩,每年可增加产值20多万元,村民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现代化电器也进入了农家,市场经济给新农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苏龙口人民有能力、有志气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新农村。 |
北王就村 |
北王就村共有村民257户,860人,耕地4800余亩,在党中央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河沟植树700亩,并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主要种植外,在家搞起了养猪、养羊、养鸡等产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以“-”为指导,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努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村民把北王就村里建成和谐、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建成和谐、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白石村 |
白石村位于苏龙口镇正南方向,属山区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村内座落原平知名企业白石联营铁矿。 白石村是原平市有名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与入侵的日寇进行过坚决斗争,村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已的家园,为捍卫自已的村子付出了较大的牺牲代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参军,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白石村共有320户,886口人,耕种着5660亩土地,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南北有五华里的护村大坝,巍然屹立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秀美山川,在东山四沟有山神庙和丰富的大理石矿产资源,西有五峰山寺庙,北有白石联营铁矿和顺浩晟选矿厂给白石人民带来致富门路,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白石走上了宽敞的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种植业年年丰产,增收,养殖业蓬勃发展,四面环山披上绿装,由于党的三农政策好,越来越好,都有崭新的房屋使真个白石村焕然一新。 |
刘家庄村 |
刘家庄位居紫金山脚下,距滹沱河20余里,离镇政府9公里,全村有24道沟,18个梁头,现有耕地2000余亩,水浇地680亩,全村总人口698人,户数293户,本村矿产丰富。 刘家庄在49年前名扬两省,因种植麻,本省销售运城,北边销售呼市、包头、大同及本省八县,也是紫金山脚下,忻定原赶高脚大道,本村有五座车马店。 1937年8月中旬在抗日战争年代-将军带人民解放军就住刘家庄大约15天,夜袭杨明堡带路人本村张诚元。 解放后的刘家庄变化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刘家庄在镇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整顿提高明确了为人民服务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刘家庄村前后通了油路、农网、电网电线改造、吃上自来水,有了程控电话、自建教学二层楼。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玉米、小杂粮基地,核桃是刘家庄龙头产品,现有核桃树1130亩,收入人均核桃地1.5到2亩。 |
郭家庄村 |
苏龙口镇郭家庄村位于苏龙口政府南面两公里处,北临苏龙口村,南面市下长乐村,东面靠山,西临水沟村,该村居住分散,共分五片,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713人,人均土地4.3亩,现有耕种面积1959.47亩,其中水浇地600亩,剩余土地是坡地,耕地以种植为主,在2003年度退耕还林1289.47亩,2005年度又补退60.07亩,两次共退耕1349.54亩,其中经济林608.3亩,全部种植核桃,生态林中还种植少量核桃,现在正是发展状态,尚未得益,将来定能成为郭家庄村的经济特产。 自2005年以来,村硬化了街道,2006年又打了一眼深井,供人畜饮水,并建起了蓄水塔,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为指导,领导广大村民,把村建设成为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西松彰村 |
西松彰村位于原平市城东北35公里处,东面与东松彰村接壤,西面与苏龙口村相接。南靠紫荆山(五台山脉)延伸的丘陵。北临滹沱河,与下班政村隔河相望。其地形特征为南靠丘陵由八沟七梁组成的一面坡,村东西北均为平坦地,村北由苏木公路横贯东西,直达代县,交通极为便利。 现全村240户人家,在村人口750人,总耕地2567亩,其中沟坡地818亩,水浇地1749亩。土壤结构为:坡梁地是轻壤质立黄土,平地为中壤质立黄土,河滩地为轻壤质轻度硫酸盐盐潮土。从五十年代开始土地基本建设,逐步治理坡地,利用洪水於地压碱、植树造林400亩,实现园田林网化防风固沙。八十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开展科学种田、深耕细作、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选用优种、地膜覆盖、立体种植、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有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有了新的飞跃。产量大幅度提高。每亩平均1000斤,总产量2567000斤。同时狠抓水利建设,打深井七眼,机井配套,埋设节水管道8900米,基本达到旱涝保收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村内硬化街道1200米。村容整洁、交通便利,修建水塔一座,埋设塑料管道3000米,人畜用水方便充足。安装固定电话、电脑100部,网络通讯也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开拓思路、开辟途径、多种经营个、广开财路、增.强效益,千方百计的增加收入。村西开设民营企业一处(绿源粮油开发公司)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邻近乡镇群众卖粮难的问题。搞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支部、村委、村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大力支持和欢迎外来投资,积极提供优惠条件,为建设新农业,、经济上台阶、物质再丰富、农民再富裕、社会更和谐的美好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东松彰村 |
东松彰村隶属于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现有村民219户,730人。村庄耕地面积2005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400余亩,坡地700多亩(含退耕还林坡地370亩),干果林20亩。 东松彰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实践行“-”重要思想,努力改善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实施退耕还林370亩,河滩植树650亩,路旁植树5000株投资近20万元新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登,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吃水井,建起了蓄水塔,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种植业外,积极在周边矿区打工,年轻人致富信心百倍,组建个汽车运输队,在外跑运输,中年人毫不示弱,在家搞起了养殖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还有个体户在外做生意,更有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搞的红红火火,全体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以“-”思想为指导,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带领广大村民,把该村建设成和谐、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坡村 |
南坡村位于原平市东北部,东临滹沱河,紧靠“原白”公路。青山绿水,风景宜人,村属丘陵地带,坡梁花果树,河地米粮川。村庄南北走向,接到统一规划,路边松柏常青,每当夜晚,路灯辉煌,当街文体大院,舞台雄坐,健身器材整齐安装,真正展现了一个新农村的风貌。 南坡村现有244户,752人,耕地面积3025亩。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战争年代,多少志士甘洒热血,为国捐躯,为后代树立了座座丰碑。 村土地平展,为了劳作方便,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规划,修建纵路四条,横路一条,形成环路。并筑成方田(三十亩为一方)方与方之间修水泥渠,配了深井,解决了灌溉之难。做到了稳产高产,从美方面,我们登高远眺,阡陌纵横,渠道交错,壮美画卷尽收眼底,令人赞叹。 支部、村委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在滹沱河畔植树种草,构成绿化带,净化了空气。四条通往田间路,支部部署,干群动手,栽了一排排白杨树,美化环境。村民富裕了,支部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建了文体大院,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 南坡村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仙洞藏春”(洞嘴)为原平八景之一,支部、村委看准了这个目标,组织了绿化机构,盖了殿、建牌楼、凉亭,现在洞嘴已成为游览胜地,松柏滴翠、鲜花飘香,遥远望去,真是一处仙境! 南坡人勤劳朴实,春种秋收,年年丰收。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加,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达小康,户户现代化,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南坡人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有能力有志气把自己的家乡打扮的更加美丽。 |
南王就村 |
|
野庄村 |
野庄村位于原平市北偏东40公里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山地,地势较高,四周有大片的森林,常年云雾缭绕,翠波阵阵,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野庄村人杰地灵,全村现有村民208户,679人。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党我军的革0据地,出现了一大批有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野庄村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四周的大山里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其地形气候又非常适合核桃的生长。勤劳的野庄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了核桃的种植产业和矿产开采,让革命老区焕发了新的神采。野庄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上了气派的新房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高科技的电脑、现代化的电器进入了农家,市场经济给新农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野庄人有能力有志气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
辛庄村 |
辛庄村位于苏龙口镇东南约20公里处,全村共有161户, 490人,耕地2700亩,全部为旱坡地,主要种植玉米、谷物一类;全村以农业收入为主;全村林木面积大,各种矿物储量丰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辛庄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村两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辛庄村小康建设步伐。 |
西峪村 |
西峪村位于原平市东北方向,西靠中阳乡,周边群山环绕,现有190户,655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耕地面积3600亩,是完全的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响应上级号召,在村庄的山间地头栽种了核桃树,已经给西峪村的老百姓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
下长乐村 |
|
永乐村 |
永乐村位于苏龙口镇西南,是长乐河畔的一个小村庄,与上长乐村隔河相望。全村现有村民50户,123人。土地面积722亩,荒地216亩,宜林地2148亩。 在当地政府积极帮助下,永乐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搞多种经营,全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后沟村 |
后沟村位于下长乐以东,章腔以西,上长乐以北,背靠下长乐山。全村现有人口59人,耕地面积365.9亩。 村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以“-”为指导,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努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河沟植树600亩,投资5万元重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凳,改善了办学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主要种植外,在家搞起了养猪、养羊、养驴产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半沟村 |
半沟村位于本镇西峪村与东社镇石地坪村中间,共有村民18户,53人,耕地面积253.2亩,党组织完善,在党的关怀和英明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引进先进科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了办学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主要种植外,在家搞起了养猪、养羊、养驴产业,经济收入有所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努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村民把村里建成和谐、安定、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山碰村 |
山碰村——头枕紫金山、脚蹬柳坡,左靠南王坡,右靠大崔山。是原平市苏龙口镇的一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70余口,耕地面积150余亩。主要特产小杂粮,其中有土豆、小米等,还经营着大面积的荒山、荒沟、荒滩。有植树、放牧的基本条件。现已养羊三百余只,另外,该村的铁矿资源也很丰富。 |
新庄村 |
新庄村与五台、代县相邻,居住人口211人,57户人家,主要以耕种土地为生,生产的小杂粮,品味较好,生产条件较差。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空气清新。近年该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路全部变成水泥路,解决人畜吃水,开通移动信号,安装-,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
木图村 |
木图村位于五台、代县、原平三县交界处,地势偏远,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山地。四面环山,山上有森林,对发展养羊、养牛有很好的条件。山上有石英矿与少量铁矿资源。 全村32户,87口人,有耕地480多亩,村内有核桃树和少量果树。村内木材林茂盛,绿树成荫。改革开放以来,木图村的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利的乡村公路通到了村里村民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凭借辛勤的劳作和科学种田,村里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龙王堂村 |
原平市苏龙口镇龙王堂村位于原平市东北三十公里处,因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像游龙常年从当村流过而得名。小村背靠紫荆山,面对滹沱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交通便捷,宽带网通,人杰地灵。全村共有119户,380人,党员27人,152个劳动力,耕地1263.4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35.20万元,人均纯收入2511.4元。 龙王堂村区位优越,物产丰富。丘陵梯田小杂粮;品种多、质量好。尤为金黄的小米,远近闻名,畅销八方,粒软的黄米,色美味香,包粽子、做油糕。买主赞、用户夸,一物难求。金秋时节瓜果四野飘香。八方宾客云集,运销远方。村前沃野千里,水利设施配套,是旱涝保收的米粮仓。滹沱河畔林茂粮丰好风光。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生活宽裕为目标,以管理民主为保障,调动全体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群策群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令狐村 |
令狐村位于代县、原平交界处,地势偏远,四面环山,山上有森林,对于发展养牛、养羊有很好的条件。山上还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共有村民69户,188人,耕地面积488多亩。村内有核桃树和少量果树,村民对发展核桃树非常重视,在荒山荒坡上大量栽树,一个以科学种田,绿化造林的新令狐村站上苏龙口版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种植业外,积极在周边矿区打工,年轻人致富信心百倍,组建个汽车运输队,在外跑运输,中年人毫不示弱,在家搞起了养殖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全体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以“-”思想为指导,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宗旨,带领广大村民,把令狐村建设成和谐、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下政化村 |
苏龙口镇下政化村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全村现有村民87户,335人。村耕地面积1100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引进鑫源铁矿,村民除主要种植外,还搞起了运输业,主要以养车为主,经济收入也很观,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苏龙口镇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 |
上长乐村 |
上长乐村是苏龙口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苏龙口以南的5公里处,与下长乐、刘家庄、永乐毗邻,白石公路贯穿村中,交通方便,铁矿储量丰富。 全村现有人口268人,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核桃树400余亩,其余耕地为粮食作物种植。 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代,一大批懂科学会管理,能耕善种、勤劳俭朴的农民走向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幸福生活,真可谓改革开放落实惠,物质经济富农民。在镇党委的指导,村支部的领导,调动积极性,发挥当地优势,发扬敢闯敢干,敢于拼搏的顽强精神,群策群力,逐渐成了富裕户。现在手机电话已经普及,户均一台电视,养车户达到了65%,摩托近人均一辆,靠致富的双手经营着承包的土地,户均年收入2-3万元。同时在科学种田,改造土壤,优化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全村出现了不少文明户和谐户,见义勇为者,整个村子形成了讲团结,争文明,创先进的优良气氛。 |
章腔村 |
章腔村位于苏龙口镇东南10公里的紫荆山脚下,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宜林、荒山面积大,各种矿物储量丰富。全村居住人口266人,村风淳朴,耕种1400亩旱坡地,主要种植小杂粮,品味较好,全村以农业收入为主。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大同矿务局人工造林2000余亩,现已成林,生态环境良好。2000年实行退耕还林以来,人均3亩核桃林基本形成,即将挂果,产生经济效益。2003年引进外资,建铁矿选场二座,投资产后将带动各业蓬勃发展,一个农、工、贸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新农村进程的加快,村民的思想意识,观念不断更新,将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好。 |
储士村 |
苏龙口镇储士村共有村民119户,370人,耕地面积1567亩,退耕还林1037亩。自1946年建立党支部以来,历年来支部建设不断扩大,现有党员31人。在党的英明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实践行“-”重要思想,努力改善村名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实施退耕还林370亩,河滩植树650亩,路旁植树5000株投资近20万元新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凳,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吃水井,建起了蓄水塔,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种植业外,积极在周边矿区打工,年轻人致富信心百倍,组建个汽车运输队,在外跑运输,中年人毫不示弱,在家搞起了养殖业,经济收入也很可观还有个体户在外做生意,更有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搞的红红火火,全体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贾庄村 |
贾庄村位于原平北偏东30公里处,四面环山,东邻辛庄,南邻西峪,西邻岘峪,北邻白石村。 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新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凳,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吃水井,建起了蓄水塔,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种植业外,积极在周边矿区打工,年轻人致富信心百倍,组建了汽车运输队,在外跑运输,经济收入也很可观,还有个体户在外做生意,更有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搞的红红火火,全体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水沟村 |
水沟村是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的一个自然村,现有村民147户,378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多为丘陵地,有“水沟没水,井沟没井”之说,但水沟人民勤劳朴实,擅长耕作,全年精耕细作,年年丰收。现在本届支委、村委扎实肯干,全体村民不懈努力,全村修成水浇地100亩。随着党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水沟人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
土沟村 |
土沟村与刘家庄、章腔毗邻。该村土地贫瘠且耕地面积较少。现有村民24户,74人。 在党的领导下,土沟村党支部、村委努力改善村民生产条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村民除主要种植外,在家搞起了多种经营,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上政化村 |
上政化村隶属于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与代县沿村接攘,全村共有村民78户,230人,土地较少。上班化村在苏龙口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实施退耕还林500亩,河滩植树400亩,近12万元新建了学校校舍,添置了新桌登,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了吃水井,建起了蓄水塔,村民吃上了自来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村民除种植业外,积极在周边矿区打工,年轻人致富信心百倍,组建个汽车运输队,在外跑运输,中年人毫不示弱,在家搞起了养殖业,经济收入可观,还有个体户在外做生意,全村搞的红红火火,全体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