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忻州 >> 原平市 >> 闫庄镇 >> 南大常村

南大常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大常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大常村简介

  南大常村位于闫庄镇的北部,全村有人口1296人,约400户。全村耕地面积3000亩,林地200余亩。
  该村两委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以赵如岭书记的周围,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该村连续三年获得闫庄镇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奖。南大常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农业增效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该村按照年年有目标,年年有变化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南大常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南大常村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981104 034000 -- 查看 南大常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大常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大常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门屯村

  门屯村位于原平市西南,半山坡地带,全村共有人口767人,土地1746亩,当地特产大杏,远近驰名。经济作物有制种辣椒及一定规模化的养猪业。   近几年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给小山村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全村人民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积极改造自然条件较差的屯低产田。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础建设,将不利的条件转变为自然优势,植树造林,培栽梨杏树、果树、核桃树。如今,这些经济树木已见经济效益,成为门屯村农业经济的重要一环。昔日贫瘠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变得瓜果飘香,金银遍地,既有力地保护了环境,又给农民带来了实际收入,人均收入3800余元。   门屯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门屯村人杰地灵,山川秀美。自古就有许多名人志士出自本村,数不胜数。门屯村还是塔寺古会的圣地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志历史底蕴,历经沧桑不变,小山村如今欣欣向荣,全面发展,我们满怀信心,充满希望,期待小山村永远像金秋一样,有着载不完的收获。   

刘庄村

  刘庄村位于原平市西南,地处闫镇,距镇镇五公里处,全部为水泥路。这里山川秀丽,地肥水美,乡风淳朴。全村有893户,约2500人,耕地约4400亩,其中水浇地3000亩,坡地1400亩。   全村农、林、牧均有所发展。农业以玉米为主,果园有1450亩,盛产苹果、梨、杏、葡萄等水果。大型养鸡户有四户,约20000只,还有猪、牛、羊等养殖户十几户,望各大商家来此选购所需产品。   这里被设为新农村试点村,刘庄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国家,社会节约能源,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有二十几户用上了太阳能,十几户用上了沼气灶,争取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建设山清水秀的新刘庄。   全村现有学校一所,教师13名,1—5年月日级学生200人。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技工之村”,全村有700来个技术工人,在爽为电渣压力焊(俗名:对焊),技术过硬,、信誉第一,所到之处无人不夸,希望各大用人单位前来咨询。   

大白水村

  大白水位于原平市与忻府区交界处,土地广阔,地质肥沃,历来是原平市的粮食主产区,全村现有人口2620人,户数920,全村总面积合计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20亩,人均纯收入4300余元。   种植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农业耕作方便、基本设施良好,全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栽培,是享誉一方的制种大村。近年来以辣椒制种为主,制种辣椒面积百余亩,亩收入可达20000余元,极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在保证稳产高质的同时,全村大兴水利,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新修渠道9 3 0 O余米,鼓励私人购入大型农具,服务农业、方便农业,争取持续增收。   由于大白水村地处忻定原交界处,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所以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也较多,全村有数百人,常年在外从事建筑业,人均纯收入达20000余元,剩余劳动力季节性打工,从事建筑、餐饮服务业等。   本村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共养猪1630头,鸡62000只,养殖技术成熟,产品质量可靠。全村兴办各项公共事业,在本村已有的标准小学基础上又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一所较高水平的九年制学校,全面提高了本镇教育水平。硬化道路数十公里,新建文化活动室、村委大楼,大大改进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该村多次被省、市、县级有关部门评为优秀集体,全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新风层出不穷。   

兰村村

  兰村位于闫庄镇东南,与忻州接壤,地处平原,临近云中河畔,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近年来,兰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坚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村内街道整齐、畅通无阴,路面被水泥硬化,还安装了路灯,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本村祖辈以农为本,辛勤劳作,以种植玉米为主,全村共1950口人,485户,耕地面积6300余亩。   几年来,两委班子本着“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推进各项建设,为解决人畜吃水安全问题,村委会向水利部门申请资金在村里建水塔、铺设管道,使自来水走进全村父老的家中,为了活跃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建了活动广场,增设了篮球架和体育器材。   在-理论和“-”重要思想指引下,村党支部决心以“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改变干部作风为重点”,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准则,继承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发扬民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兰村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崖底村

  崖底村位于闫庄镇的北,是闫庄镇的北大门,西壤观上村,东领永兴村,北靠茹庄大梁,南与北大常相连,是一个交通便利的纯农业村。   全村共有480户人家,总人口为1560人,拥有3596亩土地,人均水浇地1.15亩,坡地0.6亩。共有防渗渠道6000米,但长年失修,水利条件较差。   近年来,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通讯设施更为显著,全村安装电话200余部,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树立,2004年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修河垫地154亩,轻淤渠道2000米,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2010年村两委干部克服种种困难,将村中路面硬化了1000余米,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村集体活动场所,维修了100平方米的文化室,硬化了12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   针对崖底村人多地少,全村大力发展序幕业,全村共养鸡10000余只,羊500余只,猪1000余头。增加了农民收入。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崖底而努力奋斗。   

南庄头村

  南庄头村位于原平市闫庄镇西北方向。交通位置优越,紧靠下辛线,距108国道15公里。   全村有580户,1523人。耕地5060亩,其中水浇地2500亩,粮食产量年产500万斤。果园面积600亩,其中年产酥梨40万斤,苹果20万斤,水果产值约40余万元。人均收入3700元。   这里属温带半湿润气候,降水量480mm左右。元霜期171天,年平均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7℃,平均气温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南庄头村西面低缓丘那个,东、南、北三面地形开阔,土地肥沃。粮食作物可种植玉米、高梁、谷子等。目前,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   村里因地制宜,利用西面低缓的山地,大力发展经济基础林。种植有果树、杏树、桃树、梨树、核桃树等。尤其是村里特的酥梨。以其个大、皮薄、香脆、味甜等特点,远销北京、天津等地,浓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为了解决村里里农闲时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象。在村干部的支持下,部分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黄土,办起了一座砖厂,既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远的将来,南庄兴村一定会被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常村

  西常村位于闫庄镇东南,与忻州接壤,地处平原,临近云中河畔,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近年来,西常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坚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村内街道整齐、畅通无阴,路面被水泥硬化,还安装了路灯,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本村祖辈以农为本,辛勤劳作,以种植玉米为主,全村共1300口人,385户,耕地面积4000余亩。   近几年,农业发展迅速,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深井11眼,浇地主干渠、基本防渗渠总长约3500米,农田灌溉得到了保障。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年产粮食约550余万斤,大棚覆盖20余亩,亩均纯收入20000余元,养殖业发展突出,建有鸡场6个,奶牛场1个.人均纯收入4500余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西常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西常村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卫村村

  卫村位于闫庄镇西5公里处,村处丘陵,资源比较贫乏,主要依靠发展种植、养殖。   卫村有400余户,1400余人,耕地3800亩,其中水地1600亩。卫村人民在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坚持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治理水流域等使生产条件大大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村级服务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种植、养殖、运输、商业等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目前卫村党员和群众决心在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飘荡带头作用,把卫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北大常村

  北大常村位于闫庄镇西北5公里处,村东边平整的水浇地,南邻南大常,西边一片林,北邻观上村,有1500余人,耕地3236亩,60亩水果林。   制种业:青椒,尖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水果林:杏,李,桃,苹果。   粮食作物:玉米,谷子,高梁。 养殖业:鸡,羊,牛。   沿着下辛路或原崖路崖底桥南500米处,路西就可看到北大常村的迎宾门,沿着水泥路径直就到北大常村的商业一条街,农家连锁店,百货商店,理发店,儿童用品店,菜店等都有,沿路左转第二个路口右转就看到村委会及广场。从这看北大常村西坡经济林(杏,李,桃)长势喜人,俯视硬化的街道将房屋整齐的划分,村东、村南、村北的树与西坡的经济林把村庄滋润在树的海洋里。北大常村是近几年来远近闻名的制种基地,这也是北大常村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北大常村一改过去村里环保靠干部的习惯,现在村民自觉的整理、清理村容。勤劳、朴实、好客的北大常人欢迎有识这士前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闫庄村

  闫庄村地处原平西南,离原平市区25公里。交通便利,下辛公路贯村而过,连结忻州原平,是全镇的交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闫庄镇镇政府所在地。   闫庄村现有人口3400余人,1200余户,总耕地面积9000余亩,全部可以灌溉。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地热平坦,灌溉方便,有深井18眼,防渗渠道万余米,又有观上水库存保灌,自然条件优越,旱涝保收。素有“一进闫庄村,跃进莲花盆”之美称。海拔800米,有效积温2900℃,无霜期150多天,属温带内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00mm左右。以咱植玉米为主,总产量达1200万斤。养殖业初具规模,有上规模养猪场十余家,养鸡场上百家。   村里基础设施齐备,村容整洁,路面硬化。生活用水电保障,有线电视,通讯网覆盖。集市建设初具规模,有商行200多间。社会保障完善,全村纳入农村医疗保障范围。   闫庄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有古老文化传统,是土圣寺庙会主办成员之一,适逢其会,十里八村竞相往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闫庄人民能歌善舞,高桥、秧歌、舞狮、鬼判、拉阁、抬阁等民间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远近驰名。   2010年新建15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硬化文化活动广场4500平方米,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使群众文化、休闲娱乐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村村

  新村位于闫庄镇压东部,南接东常村,西接兰村,东领归村,北邻池上,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2600亩,水浇地面积1000余亩,其余都是盐碱地,全村拥有人口为767人,其中男劳力有300余,女劳力200余人,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全村人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起沙垫地,狠抓水利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全村现有三台悬耕机、小四轮、三轮车105台,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拉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铺平了道路。   近年来,新村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委会立了以工补家,以工促农的思想,全村300余口强壮劳力外出经商和打工,以此为农业增强后劲而创造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魏家庄村

  魏家庄村简介    魏家庄村居闫庄镇中部,为区别同名,原平市地图亦称南魏家庄。永兴河二干渠从村中穿腹而过,东部为300亩水浇地全村780亩耕地,林地面积200余亩。百余户人家,309人。“村村通”工程以来,魏家庄已南通闫卫路,东接下辛线,交通十分便利。   魏家庄村以种植业为主,年产粮食约350吨,核桃、红枣、梨、苹果、杏等干鲜水果在农业收入中占一重要比例。魏家庄村虽小,却从明代以来就是土圣寺庙会七村会主之一。在文革前完整无损的保着历史文物———地震仪,现市博物馆收藏。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村民们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走出去、学经验、找富路,涌现出了养鸡户、养猪户、养羊户还有豆腐小作坊。现的人均收入年年变,村民带着喜悦的笑容阔步迈向小康。   

麻港村

  麻港村位于原平市闫庄镇正西4公里处,西临云中山,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系五陵地区。由于自然分离,全村居住地离散。一村人相隔四、五里者俱有。因此,素有“五麻港”之称。全村共有耕地2500余亩,人口800余人,285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机械化程度爱自然原因影响较难普及。   近几年,全村人民艰苦创业,积极改造自然条件较差的屯低产田。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础建设,将不利的条件转变为自然优势,植树造林,培栽梨果树、核桃树。如今,这些经济树木已见经济效益,成为麻港村农业经济的重要一环。昔日贫瘠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变得瓜果飘香,金银遍地,既有力地保护了环境,又给农民带来了实际收入。   麻港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下一步将借太原林海绿源公司租用麻港农户耕地建苗圃基地的契机,将麻港人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串道村

  串道村位于原平市闫庄镇西部7.5公里处,云中山下,西接宁武,南邻忻府区。共有土地1306亩,现有人口520多人。系丘陵土石山区。自古坡多地不。交通方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落后山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致富热情空前高涨。在党的领导,人民政府亲切关怀下,村民齐心协力促粮食,搞养殖,发展制种、林果业,发展教育事业。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双安了电话,购置机动车辆和建成了高标准校舍、村委办公室,硬化了出村水泥大路。并拟安装自来水。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   古老山村久经风雨,今日新农村朝气蓬勃,与全国一亲,串道村必将在致富达小康的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观上村

  观上村位于闫庄镇西北部,全村共有人口418人,约124户,全村耕地面积650亩,林地100亩。   世世代代的观上人,利用村北水库的便利发展农业。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落后山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致富热情空前高涨。在党的领导,人民政府亲切关怀下,安了电话,购置机动车辆和建成了高标准校舍、村委办公室,硬化了出村水泥大路,安装自来水。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   

东常村

  东常村位于原平市闫庄镇东南、云中河北岸和忻州市忻府区接壤,全村112户,437口人,土地面积191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下湿盐碱地500余亩,深井四眼,开排水渠、改良盐碱地500亩。   本村经济结构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粮食生产112.5万公斤,人均收入3680余元。全村养殖业养牛5头,羊300只,猪年存栏500余头,全村各项收入总计200余万元。   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乡村道路全部硬化,2010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20平方米,活动广场硬化1100平方米,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小白村

  小白村位于原平市西南端,云中河畔。全村共116户,399人,1200亩耕地,土地平坦,灌溉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好,曾有“太阳村”之称。   从1995年开始小白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尖椒制种基地,是小白村的支柱型产业,种植面积约150亩,每亩收入23000余元。2007年底村民自办的绿色食品加工厂把小白村及周边村的绿色产品经过加工制成干货销售出市。   近几年,在支部、村委领导下,生产条件和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变,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农业生产、丰收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小白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小白水村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水油沟村

  闫庄镇水油沟村,位于镇本面,距镇四公里,近邻原平市八景之一的神至宝地土至寺,是一个小村庄,全村44户人家,166口人,共有党员12人,耕种着500余亩土地,其中水地200亩,各种机动车13台,全村培植核桃树8000余株,苹果树2000余株,木材树成林。养殖蛋鸡万余只,养羊400余只。全村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   2007年新盖村委会,全村经济总收入15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3200余元。   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管理民主为保障,调动全村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群策群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南峪村

  南峪村位于原平市闫庄镇西南,距闫庄5公里的山区,全村总户数48户,总人口128人,总耕地面积368亩。   全村以种玉米为主,林果业为副,全村总收入50余万元,人均收入4000余元。在党的领导,人民政府亲切关怀下,村民齐心协力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安了电话,购置机动车辆和建成了高标准校舍、村委办公室,硬化了出村水泥大路,安装自来水。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      

治国村

  治国村属于移民村,因修建观上水库于1976年由楼板寨下庄部分村民搬迁而来,现有58户,总人口201人。总耕地面积325亩,全部为水浇地,是闫庄镇较小的村落之一。   该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玉米种植、畜禽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治国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   

白家岭村

  白家岭村位于闫庄镇西,全村共15户,41人,210亩耕地四面环山,交通条件及不方便,土地贫瘠,生活条件落后,是闫庄镇较贫穷的村之一。   近几年全体村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支、村委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团结意志,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2010年全村已经吃上了自来水,针对坡地较多,大力发展干鲜水果产业,全村年产水果20000余斤。   在新农村建设中,白家岭村在农、林、牧方面大力发展,村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很大的提高。  

南大常村

  南大常村位于闫庄镇的北部,全村有人口1296人,约400户。全村耕地面积3000亩,林地200余亩。   该村两委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以赵如岭书记的周围,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该村连续三年获得闫庄镇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奖。南大常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以农业增效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该村按照年年有目标,年年有变化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南大常村已经实现了亮化、硬化、净化、绿化,新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南大常村村民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南大常村特产大全




南大常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