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忻州 >> 原平市 >> 新原乡 >> 北郭下村

北郭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北郭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郭下村简介

  北郭下村地处原平市东南面,紧邻唐林岗村,现有村民285户,人口1100人,耕地面积3000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国家公益林1000余亩,是我市林业面积较大之村,属市级林业项目区。滹沱河流经北郭下,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然公园,也是发展林业的好基地。
  北郭下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为创建生态示范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981200 034000 -- 查看 北郭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北郭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北郭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集镇社区

  小集镇是1984年城建局根据政发(84)号59号文件精神,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农民个人投资的办法建设起来的,1985年7月,原政发(85)、24号文件安排原平镇(现新原乡)接管小集镇,同年经报审批准成立小集镇党支部管理委员,全面负责小集镇的规划,建设及行政管理事务。    至2010年底,小集镇共吸纳进城农户654户,在册人口1286人,共有党员30名,管委会管理人员7人。   小集镇全部是没有耕地的农民(农户)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市内范围东临京原路,西邻体育路,建设大街以本镇中间通过,自然形成了南北小集镇),二路一街就自然形成沿街店铺,给经营户带来了无限商机,94年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千万元村”称号。尤其是从2001年以来,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把加速建设小集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与文明建村相结合,大力推进集镇基础建设,集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街道由原来的泥泞小街,发展成宽8米,长100余米得水泥路,家家安装了下水管道设施,由于环境的改善,个体工商户也由原来的60余家猛增到现在的136家,旅店、小吃、机加工等10余家,住户的房租由原来的40元增至150元。09年总收入96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470万元,建筑收入1050万元,运输业收入1000万元,商业餐饮业4680万元,服务业收入300万元,其他收入150万元,人均收入7038元,上交国家利税170万元。各行各业的年产值和利税在9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7.4个百分点,所以现在的小集镇已自然形成了本市小商品批发零售,金属加工,餐饮与几个大行业,一时成为我市改革开放农民弃工经商的典范,特别是为解决农民进城经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是对有经济头脑又无耕地的农民来讲是施展才能,发挥特长的一个很好平台。   

张村村

  张村,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村名,现位于原平城北2.5公里处,属城郊结合部,在滹沱河畔,北邻鲁能晋北铝厂,西邻高速路,南邻原太高速,与同煤集团新建生活区紧邻,50米宽的平鲁大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1300人,耕地面积2457亩,村庄总面积5902亩,人均收入5000多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随着改革开放,张村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村里现有6个初具规模的建筑队,餐饮、服装、家电等小规模的经商企业5个,解决了本村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更是依托鲁能的落户,村两委班子的协调,村里有近200人在铝厂服务,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近几年来,张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7年底村里基本通了天然气,2008年全村公路硬化全部完工,村民的交通,生活都更方便了。村委更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使村民的业余生活更丰富!   张村和谐,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百尺竿长”更进一步!   

太平街村

  原平市新原乡太平街村位于原平市东郊,地处城乡结合处。东临市高速路出口,南接市火车站,北通市平安大街,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南北交通之要道,享有“旱码头”的美称。   太平街村于2008年被批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全村占地4000余亩,1130户,3350人。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太平街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高举改革开放、艰苦奋斗的旗帜,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建成了全市最大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进入新世纪以来,勤劳朴实的太平街村民在团结奋进的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街村

  新华街村,是山西省原平市新原乡的主要村庄之一,位于原平市东郊,东邻太平街村,南接解放街村,西邻永兴北路,北接平安大街。村域面积大约为1.1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村,是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的所在地。新华街村以种植玉米和少量蔬菜为主,种植面积2148亩,近年来,新华街村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把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启动当地农民生产和消费需求,利用新华街村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东大购物中心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运输业、建筑业、餐饮业、商业,形成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商业发展系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新华街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实施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正在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迈进。  

平地泉村

  平地泉位于原平市城南5公里处,西接新郭下村,北接小河村,京原铁路横穿村南北,交通便利。全村人口3027人,耕地面积5780亩,属于新原乡人口多,土地面积大的村。   平地泉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其中小麦为2000亩左右,年产量100万斤,其余耕地种植玉米,年产量340万斤。收割小麦后可以回茬种植秋白菜和萝卜,这一项经济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菜地年收入可达到240万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平地泉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目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努力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将以高科技、新品种为战略目标,种植核桃、辣椒等经济作物,带领全村走向富裕的小康之路。      

桃园村

  桃园村隶属于原平市新原乡,位于原平市东,东接原五线,西临市火车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586户,2705人,2010年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以来,桃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大力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0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科技兴村、产业富村、和谐兴村、民主治村”为着力点,把桃园村建设成为生活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班村村

  班村地处山西北中部,位于东经112°17′~ 113°35′,北纬38°35′~ 39° 09′之间。属于山西省忻州地区原平市,班村其实为一家族,后来经过慢慢发展成为村落。   班村张氏,明朝嘉靖年由洪洞县棘针沟迁来,距今有480多年的历史。   班村,有可能为班氏族人居住过;有可能为班姓的遗址,均不可考。明代成化年间,班村有七、八家大姓。嘉靖年间,由于北部俺答入侵,百姓流离失所,只存有王、赵、张三个族氏。因为兵灾,只有寥寥几家居于村北今枣树圐圙。如今的班村,是康熙年间地震之后迁过来的。   清朝初,王氏渐渐沦亡;赵氏移居于赵家峪;张氏旧族也迁于原平,只有一宗继续留在班村。   代表人物:张臬,1900年,光绪及慈禧西逃,路经原平镇,经县各界公推,任差徭局长,负责接驾事宜。民国元年任保德县知事;民国三年调任长治县知事。民国四年,主持创办原平高等小学校,任学董。   张棨,清末崞县著名书法家,咸丰五年,应武访畴之邀,为阳武村朱氏牌楼书写碑文。同时为续西峰,弓富魁捐银7000两,支持他们编组乡团,保卫地方。   张喜中,膂力过人,喜爱摔跤,早年曾在张培梅部下当兵。某年,忻口过会,原平一方的摔跤好手福劳、新亮、栓林等,均被忻州赫赫有名的“黑毛驴”摔倒。张喜中上场,几个回合,便把“黑毛驴”摔倒在地。从此,张喜中名声大振,在忻、定、原一带经常摔跤。当时阳武河西岸挠羊非他莫属,每次都对跤场上的人说:“快点给咱把羊拴住吧!”真有天下无敌的气概。直到53岁,还在原平七月二十二跤场连胜数人。   家谱:12世张巨擘、张巨源兄弟首次编撰了族谱。由于诸多条件所限,所草族谱有多缺漏未全。并且只是一个手抄本。   14世张澄瀛(又名张海峤,曾任贵州全省学政)为翰林时,又渐渐寻访,进行了第二次续修,但书还没有刻印,他便突然辞世。16世张平福自购梨木,亲自雕版,挑起了刻印的重任。一个人要刻印一部200多页的巨书,在当时,困难是挺大的。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张氏族谱》正式问世。   1993年,张千锁等进行了第二次续修。      

东营村

  新原乡东营村地处原平市东北、原太高速公路、原五路交汇处,晋北铝厂大路穿境而过,地处城郊,位置优越。全村620户、1560人,土地面积3060亩。   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群众高举-理论和“-”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两个根本转变来开展工作。支村委干部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使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进步,学生住进了明亮的教学楼,硬化了村内道路,绿化了进村的大道,亮化了所有的街道,村民告别了过去的盐碱水,吃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加强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健全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的长效机制。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党支部以小康建设总揽全局,着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廉政促发展,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优质水稻园区,增加农民收入。两委班子团结一心,以高昂的斗志,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为把东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柳巷村

  柳巷村地处原平市新原乡西南,与市区接壤,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村630户1600余人,总耕地面积2800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城郊型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柳巷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目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曾获“山西省模范单位”、 “小康建设模范集体”、“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树立“生产发展”理念,注重科技兴农,投资136万元,使2000亩旱地变成了保浇地,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每年用于村民人身保险、医疗、福利事业等款项达13万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兴建了三大居民小区,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成立了威风锣鼓队、老年柔球队、秧歌队,建造了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设施,营造了“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在村委会旧址上新建极具时代气息的集办公、健身、娱乐一体的综合0中心;投资190万元,硬化大街小巷10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构建新型绿化带,新增绿化面积5000平米;安装路灯50多组,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实行民主治村,定期召开支村委会,重大事项两委会上讨论通过;定期公布村务财务,进一步规范了村级管理。   新时期新阶段,柳巷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将贯彻既定方针、完善建设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更高层次迈进。   

武彦村

  武彦村位于原平市北三公里,京原路东一公里处,地势开阔平坦,环村油路五公里,交通非常便利,现有人口两千余,民情纯朴,勤劳、忠厚,十四眼深井灌溉着三千余亩农田,生产玉米、特产红薯、花生、西瓜,兼作茴白、青椒等,种类繁多。   多年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支村委一班人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态度,建起了一幢千余平方米的标准化教学楼,使小学生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2008年新建村委会,建筑面积二百多平米,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解放街村

  原平新原乡解放街自西汉元鼎三年始置县治,数度成为一县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原平旧城即现在的新原乡解放街,新华街,太平街区域.原先面积不太大,但拥有雄伟的城墙,古老的寺庙,整齐的店铺,高耸的坊表,确是一处历史文化厚重的古邑.然而,随着时势的变迁,岁月的更迭,老城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面貌.   解放街原名天地庙街,因街中心有一座天地庙而得名,1984年原平镇解放街为纪念这一盛事而得名,虽说是村,却又与新城闹市紧紧连在一起,难以清晰的划清界线,解放快60年了,老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借肥沃的土地,城区的优势,就连种植的蔬菜,玉米也是既增产又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百姓瓦房,小二楼拔地而起,电脑,光缆,电视走进百姓家.   解放街全村1123户,3125人,劳动力近千人,总耕地面积3100亩,少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种植外,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达,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创建文明村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唐林岗村

  唐林岗位于原平市东南方7.5公里处,东临原太高速路,西靠北同蒲铁路,交通便利,全村1400人,388户,土地面积5500亩,耕地面积4000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其次以劳务输出,养殖业为第二,第三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唐林岗村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树立“生产发展”观念。投入30万元增设电缆,输水管道4000米,投资67万元同村公路10.5公里;村补贴15万元,建设沼气示范户203户,投资43万元新建710平米的村委办公大楼等。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综合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成为忻州市新能源利用第一村,农业上逐渐改变传统种植玉米为主的习惯,合理调整,形成养殖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新郭下村

  新原乡新郭下村位于108国道东侧,交通便利,辖区村民共147户,462人,耕地面积457.07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的不断发展,该村主要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豆类等。   近年来, 新郭下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乡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带领村民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已经形成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新郭下呈现出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全村呈现出一派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势头。  

北郭下村

  北郭下村地处原平市东南面,紧邻唐林岗村,现有村民285户,人口1100人,耕地面积3000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国家公益林1000余亩,是我市林业面积较大之村,属市级林业项目区。滹沱河流经北郭下,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然公园,也是发展林业的好基地。   北郭下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为创建生态示范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河村

  小河村,位于原平市区东南二公里处,离原平热电厂直线距离500米,村西临同蒲铁路,交通便利。   村北有条古老的小河环村而过,故命名:“小河”。全村338户,1000余人,耕地面积2062亩,村庄总面积200亩。新建村部面积800平方米,配设30平米的卫生所。村里已通公路,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   小河村农产品种类繁多,有小麦、谷子、玉米、白菜、红萝卜、白萝卜、大葱,主要以谷子、玉米为主要农作物。家禽养殖类别较多,以养猪为主。   多年来,小河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赖支持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村内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的可喜成绩。   

大库狄村

  新原乡大库狄村位于原平市城东2.5公里处,滹沱诃西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耕地2500亩,水浇地2000亩,林地200亩,农业人口244户880人,人均耕地面积2.84亩。   近年来,该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活畜、扩经”的思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下大力气做好粮食、特色种植、畜牧三篇文章,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      

磨头村

  磨头村位于新原乡东北滹沱河西岸,北面紧邻晋北铝业厂区,西与原平农场接壤。村级公路西接鲁能大道,北与运矿路大桥直接贯通相接原宏干线,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村东养鱼池塘已具规模,特产大蒜、茄子,产量丰富,在全国享有盛誉。村内土地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具有各种开发价值。   丰富的水资源,便捷的交通线路,适宜开发的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奠定了磨头村发展创新的坚实基础,崭新的磨头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将以强劲、健康的姿态展示在二十一世纪的版图上。   

南滩村

  原平市新原乡南滩村位于市区东南侧,全村620口人,耕种着870亩土地,土地肥沃,有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京原铁路、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和108国道村边穿过,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跨入新世纪,全村按照“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以科技兴农,进行蔬菜转型”的思路,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村党支部、村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座右铭。通过做实事、好事,大大增强了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项工作态势良好,由过去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乡先进村。被原平市授予安全文明村,铁路护理先进单位,被新原乡评为“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村村通水泥路先进集体”。   

上原平村

  上原平村地处原平城区西南面,离城区三公里处,全村现有186户,595人。村总面积8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为617亩,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   近年来,该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精神,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   现上原平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达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库狄村

  小库狄位于原平市东南方4公里处,西临原太高速路,东靠滹沱河,交通便利,全村200多户,770人,耕地面积3000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其次以劳务输出,养殖业为第二,第三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库狄村支部,村委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目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逐步改变传统种植玉米为主的习惯,合理调整,开创养殖业、特种蔬菜发展新局面。   小库狄两委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因地制宜,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投资10万元打深井配套,在政策扶持下,投资15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   在新形势下,两委干部团结向上,紧跟新原乡党委、政府步伐,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下原平村

  下原平地处原平城区东南,108国道西侧,全村共有470户,1500余人,使用耕地面积2100余亩。农业种植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蔬菜为主。全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创办了以“原平西美钢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各类企业20多个,大量吸收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村实现了“半农半工”的致富途径,西美钢铁股份责任公司成为了我市的纳税大户。   如今,全村实现了免收水电费,免除学生学费,为村民发放耕种补贴等多项惠民政策。   多年来,村委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坚持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致富道路,着重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硬化乡村道路,整顿环境卫生,洁净能源处理,新建了学校、幼儿园,创办了中老年娱乐活动中心。   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北郭下村特产大全




北郭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