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忻州 >> 原平市 >> 中阳乡 >> 大阳村

大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阳村简介

  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原平市城区东北27公里处,东靠玉带山与苏龙口镇长乐村接壤;西临滹沱河与本乡孙家庄村交界;南北分别与本乡中庄村、大狼沟村相邻。境内有原白公路、崞大公路横穿直插。距京原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仅几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内现人口748人,257户。耕地总面积3900余亩,其中水浇地1700亩,旱地1300亩,可耕种荒地900余亩。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谷子、豆类、糜黍等小杂粮。
  大阳村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娄烦县城就建立在此;大阳村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建设祖国的英才。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壬戌会试,大阳村的张氏家族,以参考人数二十一名,排列全国第二,与福建浦田县的林家齐名,号称“南林北张,天下第二”。清朝康熙年间吏部考功司主事张允中,又名张胡,日伴君王,忠心耿耿。康熙皇帝曾称:“张胡为朕分忧,共扶社稷,为天下第一忠臣”;同治年间二品将军张小袁摆“儿骡阵”击败匪军举世闻名;光绪年间七十六岁中举进士,钦锡翰林院编修太史名声大震的张坦;清朝末期崞县的书法名人张震等,足以证明大阳村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灿烂的。还有大阳村张氏家族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修路、建桥、盖庙、助学、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也是其德行之一。据县志记载,清明两代的崞阳大桥、阳武河大桥、云中河大桥都是大阳村张族所助建。
  大阳村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四大经济产业为支柱,全面建设新农村。四大产业:一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优质杂粮为辅的种植产业;二是发展以牛羊等草食动物为主,优质瘦肉型猪和笨鸡为辅的养殖产业;三是以核桃、红枣为主,杏、桃为辅的林果产业;四是恢复古村落文化建设,重点对古碑、古树、古物、古坟等保护、修复,并配套本乡五峰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搞文化古村落旅游及观光农业旅游。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981203 034000 -- 查看 大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头村

  原平市中阳乡南头村位于滹沱河畔五峰山脚下,是原平市中阳乡境内居东的一个村,全村有403人,160户,1722亩土地。水果树二百余亩,桃树、杏树、梨树、枣树样样都有。   村西口有一座规制完整的“杨氏宗嗣”总面积二十余亩,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包括正殿、过殿、东西配殿,下院东西厢房、嗣门和戏台。除嗣门和戏台外均系明清时建筑。   村中央建有一座高大的观音阁,上下两层共六间,上层门窗可自由开合,前署木质护栏、观音阁前旁在二00八年筑成一个釉面砖大照壁(迎客松图案)观音阁对面是一个过街戏台,戏台下面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小巷,俩边住着数十户人家,再南端有一座石砌门洞。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村里依托高效农业,大搞全体种植,多种经营,引进外资,壮大集体经济,逐渐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封村

  原平市中阳乡上封村位于原平市东北部,距市区10公里处,东靠北泉山,西临滹沱河,北与练家岗接壤,南与峙峪村相连。全村总耕地面积8000余亩,人口2000余人。   近年来,村为依托高效农业,大搞全体种植,多种经营,引进外资,壮大集体经济。村内现有铝土加工厂三座,养殖场三座,以此带动农业、工业、民营企业的全面发展。  

孙家庄村

  原平市中阳乡孙家庄村位于原平市城区北略偏东22.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47′。孙家庄村地处滹沱河东畔,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崞大公路穿村而过,是纯农业村庄。宋朝前名为孙家屯,元末明初,以此地为大阳孙家的盐地,名盐圪坨,即人们俗称的孙家圪坨。民国初改名为孙家庄。孙家庄村现有人口265户,821人,劳力330人,计税面积3254亩。优越的自然条件富裕了孙家庄村的农民,使种植业成为孙家庄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村委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打深井15眼,修筑防渗渠3500米,使粮食亩产达到1700斤。随着滹沱河水位的逐年下降,大量的土地被集体和农民自发复耕,农民实际耕种土地9000余亩,人均10亩耕地。地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被牢牢-在土地上。村委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购买大型农机具5台,户购小型农机具205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孙家庄的种植业以玉米为主,葵花为辅。玉米种植又以玉米制种为主,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在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同时,村容村貌随之改观。村庄主干道全部硬化,小巷全部砖铺。村庄植树3000株,基本实现街道的绿化。随着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村庄的改厨、改厕、改圈工程,逐步实现“四化”、“四改”。孙家庄村建有标准化小学一所,该校是有香港爱国僧人麦润弟捐资而建,并命名为“润弟希望学校”。学校占地6亩,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是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学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孙家庄村正着手建设集医疗卫生、休闲健身、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孙家庄村建有“春之韵”文化站,村民在农闲时经常自发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内容贴近生活,积极向上。   在2007年,孙家庄村被确定为原平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开拓拼搏。在发展孙家庄村经济上做文章。一是治理复耕盐碱地1000亩,在这1000亩盐碱地上打井,修渠,修路,引水灌溉,挖沟排碱,植树防沙,使种植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人均增收1000元。二是发展500亩蔬菜基地。三是,依托滹沱河畔丰富的土地资源规划养殖区,在原有养鸡的基础上发展柴鸡圈养,围绕五峰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发展观光农业。   

井沟村

  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位于原平市东北方向,毗邻山西省二级森林公园五峰山,距原平市约30公里,是滹沱河及其支流沿岸的丘陵区,海拔约1000米左右,农业生产粮果兼容,全村877人,371户,劳动力380个,耕地2871亩,均属旱地,有林园地3700亩,核桃、枣、木瓜、大杏、桃等品种齐全。   村东有五峰山,寺院,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是五台山的下院。寺院内有几十处大殿,名目繁多的佛家始祖塑像,参拜的人员络绎不绝。寺外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高山上大面积原始森林,雄伟壮观。村南的五峰山寿宁寺下院,千年古刹,受市政府重点保护。   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来,两委班子以践行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扎实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依托高效农业,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经济条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中阳村

  原平市中阳乡中阳村位于原平市北偏东20公里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半丘陵地带。背靠五峰山圣地,面临滹沱河畔,周遍村庄环绕,是中阳乡的文化物业交流中心。村庄东西走向,当街耸立一棵粗壮古槐,它见证了中阳村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村落。在这里,中阳人繁衍生息至今。   中阳村人杰地灵,全村现有村民330户,834人。村庄耕地面积2460亩。中阳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为国捐躯的市志记载烈士;有共和国将军和高级干部。特别是在红旗下生长起来的祖国接班人,他们更是祖国的希望,中阳村的骄傲。毕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学子遍布全国各地,为中阳村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中阳村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个胜产水果的渔米之乡,干鲜水果一应俱全,上古流传下一句美称喻为:“铜中阳”的美誉。这种比喻足以说明中阳村梨园产的梨果是多么丰盛。农业方面,中阳人勤劳朴实,擅长耕作,精耕细作,年年丰收。改革开放以来,中阳村的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高科技的电脑、现代化的电器进入了农家,市场经济给新农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中阳人有能力有志气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练家岗村

  原平市中阳乡练家岗地处五峰山下,滹沱河东岸,位于原平市6.5公里处,于鲁能铝厂隔河相望,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美。全村270户,总人口889人,总耕地面积4700亩,其中耕地3000亩,林果业1700亩。另有可耕种荒地700亩。其次,荒山荒坡很多,古时号称9600亩土地,是原平市人少地多的一个村庄。主导产业一直以农业为主,同时有酥梨、苹果、核桃、红枣、陕西大杏等。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及其它小杂粮,特别是黄米闻名全市周边地区,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村内还有唐末宋初慧济寺一座,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然保存完好。是原平市境内唯一的唐代建筑,尤其是唐代壁画,极为罕见,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遗产保护。   近年来,支部村委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村自然条件和旅游胜地慧济寺的优势,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思路从转型入手,在以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小杂粮种植基地,打造绿色品牌,改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我们真挚的邀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练家岗村开发投资互利共赢。  

大阳村

  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原平市城区东北27公里处,东靠玉带山与苏龙口镇长乐村接壤;西临滹沱河与本乡孙家庄村交界;南北分别与本乡中庄村、大狼沟村相邻。境内有原白公路、崞大公路横穿直插。距京原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仅几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内现人口748人,257户。耕地总面积3900余亩,其中水浇地1700亩,旱地1300亩,可耕种荒地900余亩。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谷子、豆类、糜黍等小杂粮。   大阳村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娄烦县城就建立在此;大阳村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建设祖国的英才。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壬戌会试,大阳村的张氏家族,以参考人数二十一名,排列全国第二,与福建浦田县的林家齐名,号称“南林北张,天下第二”。清朝康熙年间吏部考功司主事张允中,又名张胡,日伴君王,忠心耿耿。康熙皇帝曾称:“张胡为朕分忧,共扶社稷,为天下第一忠臣”;同治年间二品将军张小袁摆“儿骡阵”击败匪军举世闻名;光绪年间七十六岁中举进士,钦锡翰林院编修太史名声大震的张坦;清朝末期崞县的书法名人张震等,足以证明大阳村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灿烂的。还有大阳村张氏家族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修路、建桥、盖庙、助学、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也是其德行之一。据县志记载,清明两代的崞阳大桥、阳武河大桥、云中河大桥都是大阳村张族所助建。   大阳村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四大经济产业为支柱,全面建设新农村。四大产业:一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优质杂粮为辅的种植产业;二是发展以牛羊等草食动物为主,优质瘦肉型猪和笨鸡为辅的养殖产业;三是以核桃、红枣为主,杏、桃为辅的林果产业;四是恢复古村落文化建设,重点对古碑、古树、古物、古坟等保护、修复,并配套本乡五峰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搞文化古村落旅游及观光农业旅游。      

史家岗村

  原平市中阳乡史家岗村位于原平市东北20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450mm左右,全年阳光充足,适合水果种植。全村共有194户,632口人,耕地面积3300亩,全部为旱坡地。主要农作物以玉米、谷子、糜、黍为主,以干鲜水果栽植为辅,人均纯收入2022元。   近几年来,村支部和村委会为了发展经济,制定了“依托传统龙灯古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战略。积极多方筹资,带领群众先后对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建了一座现代化标准学校,硬化了通村路和街道,解决了人畜饮水,彻底改变了人居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环境。   2006年史家岗村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史家岗村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把发展史家岗村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果脯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下神头村

  原平市中阳乡下神头村有222户,579口人,共有耕地1764亩,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旱地居多,水利条件差,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大葱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加之土壤矿物质丰富,适应大葱种植,所以该村多年来形成了种植大葱的习惯,当地流传着“穷汉翻身,必须拢葱”的说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的调整,下神头村大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全村的旱坡地基本都种上了大葱,品种主要由山东章丘大葱和中华巨葱等。下神头大葱不仅种植规模大,产量多,而且品质优,产品辛辣可口,香味浓郁,葱白粗壮,肉厚心实而闻名。且耐储存,一般放在第二年5——6月份,仍葱味不减。下神头村为了把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2007年种植大户杨满玉牵头注册“原平市神头大葱专业合作社”。如今神头大葱正转向专业化种植,市场化销售的结构模式,大葱收获后,由经纪人牵线搭桥,引进外地客商,统一协商价格,组织销售,确保葱农利益不受损害。  

峙峪村

  原平市中阳乡峙峪村位于原平是东北7.5公里处,东靠天涯山脉,西邻滹沱河。全村共555人,189户,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丘陵陡坡地1700余亩,水浇地500余亩,河滩地800亩。全村养殖绒山羊3000只,村东有大峡谷,风景别致。   峙峪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60年代末在村东赵家恼出土过赵王剑等青铜器,当时县文物局曾立过峙峪遗址碑。抗战时期,因抗击日寇被日伪军枪杀村中民兵数十人,被称为杀山,涌现出的抗日英雄数不胜数。   文化活动以传统的高跷表演闻名乡里。   

大狼沟村

  原平市中阳乡大狼沟村位于崞阳镇东五公里,白停线公路旁,交通方便,自然条件较强。全村有 100余户, 430余人,村前傍公路,拥有平地700余 亩,主要作物以玉米为主,自备浇地水机井9眼,保浇防旱,水地可达稳产;村后有山,坡地400余 亩,可种植谷、粟、糜等小杂粮,人均年收入1200余元。村有小学1间,卫生所1个,学校旁设文体活动中心,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辛章村

  辛章村全村共有人口1946人,582户,共分六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6100亩,农作物面积5580亩,是中阳乡第一大村。辛章村位于原平市中阳乡中部,西邻滹沱河,东靠泥浴山,停白公路沿村而过,距原平城区三十余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铜中阳,铁大阳,青山绿水是辛章。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敦厚,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辛章村历史悠久,建于哪朝哪代以至于村名的来历,已无人能说的清。在辛章村东北方有地名前城后城,村民在种地是发现古陶片和石器等物件,有传言说是娄烦城遗址。村里姓氏以赵、苏、张为主,李贾次之。村里人才辈出,远的不说,近代有前清的进士赵光晋,当代的苏迁一等,并且能工巧匠远近闻名,泥木二匠数以百计。东有花果山,西有米粮川,是对辛章村农业结构的真实写照,因地处丘陵,东边山坡地以干鲜果树间种植小杂粮为主,干鲜果有枣、苹果、梨、杏、核桃等,特别是近几年核桃树栽种面积达1300多亩,用不了几年,辛章村将成为上规模的核桃生产基地。小杂粮以谷子、黍子、绿豆、红小豆等为主,品质优良。辛章村还盛产长山药,因水质、地质、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辛章村生产的长山药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丰富。既是保健美食,又可入药去病,深受当地人们的青睐。  

中庄村

  原平市中阳乡中庄村位于原平市东北原白公路线18公里处,东傍五峰山,西依滹沱河,属丘陵地区。全村398口人,130余户,劳动力共有204人。全村总土地2200余亩,耕种土地1900余亩,实种土地1600余亩,其中有500亩果园。这里的土地不算肥沃,一眼望去,层层叠叠,沟沟壑壑,但是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人民,他们为了求得生存不断地改善着生产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果树的更新换代,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筛选,优化栽培。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使这里的土地上产出了很多优质的干鲜水果,年产核桃上万斤,能产数万斤红枣、苹果、酥梨,特别是优质的大黄杏,味道甘甜可口,百吃不厌,年产数三十万斤左右,总收入约45万元,人均收入约2000元全村共有党员18人,村两委委员4人。几年来,中庄村在中阳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狠抓经济建设,以富民强村为主体,突出廉政建设,执政-线,大胆有序的展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石盆村

  原平市中阳乡石盆村位于原平市东北方向23公里处,是滹沱河及其支流沿岸的丘陵区。全村28户,75口人,23个劳力,大牲畜15头,羊100只,猪20只头。总耕地面积542亩,纯属旱坡地。由于该村地处丘陵高坡,水源缺乏,人畜饮水极为困难。   该村以种植玉米及小杂粮为主,干鲜水果为辅,现常住人口43人,砖铺路1公里。   

南神头村

  原平市中阳乡南神头村位于原平市东北12公里处,东靠东社镇,苏龙口镇,与本乡上封村,峙峪村,练家岗村相临,有142户,400口人,共有耕地1390亩,荒山荒坡面积20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全村没有水浇地,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种植玉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养殖放牧条件,养殖业发展良好,全村共有养羊户十几户,共有2000多只,红枣产量每年可达20万斤。村东山有储量很大的大理石矿有待开发。  

安庄村

  原平市中阳乡安庄村位于中阳乡北部,滹沱河东岸,原白公路以西,土地平坦,水源丰富,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全村共有89户居民,10个村民小组,人口共计263人,耕种者700余亩土地,是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自然村,人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村民们农忙时务农耕种,农闲时外出打工,安庄村目前是全乡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九十年代玉米制种收入曾经达到户均万元。   现在在党的一系列农村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安庄村正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安庄人热情期待四方来宾前来做客,投资。   

东李家庄村

  原平市中阳乡东李家庄位于滹沱河东岸,地处原平北部25公里处,东邻大狼沟村,西至滹沱河,南临西李家庄,北临安家庄村。全村33户,78口人,总耕地面积480亩(其中河地120亩),总劳力33人(女劳力16人),村党支部、村委会各一个,党员七名,党员干部五人,大中专十五人,研究生两人。有灌溉水井三眼(股份井两眼)基本上能全部灌溉,主街道一条(现已硬化),水电、通讯畅通,有电脑三台。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2700元,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下了好的条件和环境。  

西李家庄村

  西李家庄村共有91户,263人,男128人,女135人,劳动力127人,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党员13名,均为男性。西李家庄村属平原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80天,年降水量450mm左右,全年阳光充足,适合种玉米等大秋作物及各种蔬菜果类等各种树种。耕地面积817亩,全部为良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辣椒以及西瓜,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14元。  

西荣村

  原平市中阳乡西荣村位于中阳乡北面,原名西头村,八十年代时进行并村,更名为西荣村。全村294口人,95户,总耕地820亩,共有党员16名。2009年度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0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069元。    近年来,西荣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生产生活设施已日趋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村内修建了新的公路,新的村级活动场所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等,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    西荣村“两委”积极带领全村老百姓依托区位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依托荒山土岗草坡的有利地形以及气候条件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结合种植红枣、大杏的传统,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    全村有300余亩旱坡地,绝大部分以小杂粮种植为主。近几年大量引进、种植新品种糜谷,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    西荣村的特产主要有“陕西大黄杏”,该品种肉厚皮薄、味甜核香,远近闻名;现有杏树园150余亩,年产大黄杏10余万斤。红枣种植历史悠久且面积广阔,枣树遍布全村,房前屋后,街头院落,坡梁沟底都有栽植,每年产枣8万多斤,并且远销内蒙、东北等地。此外还有苹果、梨等零星水果种植,林果业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30余万元。   

金庄村

  原平市中阳乡金庄村位于原平市东北方向,距市区25公里处,距五峰山森林公园2公里,使前往森林公园必经之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80户,290人,村域面积1500亩,其中干鲜果500余亩。该村建村已有数百年历史,原名上庄,因与东社镇上庄村同名,改名金庄。该村种植水果已有几百年,有梨、苹果、红枣等品种,其中以梨最为出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鹅梨以外贸出口为主销渠道,是当时原平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之一,由于品种的淘汰,现已改接和改种为酥梨,以皮薄、肉厚、水大、甜、脆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人们过时过节送礼的佳品。年产酥梨100万公斤,苹果50万公斤,红枣4万公斤,杏4万公斤。目前正致力于珍禽野味养殖来带动农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饲养的品种有孔雀、金鸡、野鸡、贵妃鸡、绿皮蛋鸡,都是极具观赏性、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为一体的品种。下一步正准备引进野猪、野兔等,开发以野味为主的深加工产品,开一家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餐厅,从而形成集种植、养殖、深加工、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庄。  

现峪村

  原平市中阳乡现峪村地处山谷,位于原平市东北2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O 49’,东经112O52’,距建筑物记载:唐末初由白石公社西峪大队迁来部分居民,因新立村庄,居于山谷,故名现峪。村内人口190人,56户,耕地面积666亩,交通便利。主导产业以农业及大杏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谷子、豆类、糜黍等小杂粮,粮食产量30万斤,人均收入2200元,总收入70万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带领村民硬化道路2.3公里,街道1.2公里。实行农林牧大上台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三大经济为支柱,使农、果、牧全面发展。首先以种植玉米为主,稳定玉米生产产量,突出谷穗出口和优质小杂粮的种植产地。年出口谷穗25吨,销售优质大豆等小杂粮2000公斤。其次以大杏为主,核桃为辅的林果产业;稳定核桃产量继续引进新品种,突出优质大杏。近年来共引进大型新品种1000多株通过嫁接形成了大杏主产区,它的营养很丰富,是维生素B17含量最为丰富的果品,而维生素B17是极为有效的抗癌物质,并且对癌细胞有灭杀作用,是夏季很理想的果品之一,年产量在5000斤左右。第三是以绒山羊为主、肉绵羊为辅的养殖产业。在稳定优质肉绵羊的基础上,加强绵羊新品种改良,突出绒山羊养殖,先后引进辽宁盖县纯白山羊10多只。供改良绒山羊300多只,经过改良后代测定,绒山羊只均产绒量增加250克,只均增加效益75元,是发展绒山羊的良好基地,年产绒量达200公斤,出栏肉羊260多只。   今后现峪村一定紧抓党在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有利契机,向以牧业为主,农业、林果为辅的经济发展,使牧业、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加富裕,农民收入增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上木章村

  原平市中阳乡上木章村是一个山区小村,全村76户,212口人,现有耕地553亩,园地103亩。主要以生产粮食为主,兼营大葱种植。主要出产有多品种大杏和红枣,很有名气,远销各地。上木章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土壤条件良好,具有独特的小气候,小杂粮种植比较广泛,而且品质优良,品种丰富。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热情好客;村庄由于相对比较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小,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夏秋季节,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一派世外桃园景象。   在发展村级经济方面,我们打算先打好小杂粮种植、生产、销售这张牌,邀请专家实地指导种植,不断更新品种,提高品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准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上木章村果园园区面积大,高度集中的有利条件,吸引四方宾客前来参观园林,品尝采摘果实,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村、支两委一定齐心协力,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我们的先决条件,艰苦奋斗,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把上木章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下木章村

  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下木章村位于滹沱河东岸,白停公路旁边。全村共有77户,220人。全村总土地面积为2000余亩,可耕种土地面积为1000余亩,其中滹沱河岸边的盐碱地面积约300余亩。下木章村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主要盛产干鲜水果与小杂粮,其中干鲜水果有红枣、大杏、核桃,由农户加工的干枣、酸枣、杏干、甜杏仁等味美可口,远近闻名。小杂粮主要有优质小米、黍子、黄豆等。近年来,种植的大葱,辛辣可口,质优价廉,深受大众的喜爱和好评,远销临近的乡村县市。  

上神头村

  原平市中阳乡上神头村位于滹沱河东岸,原平市东北方向约22公里处。全村共60户,170人,529亩耕地,其中水地40亩,属丘陵山区,是个偏僻的小山村。   该村以农为主,兼营林果生产。主要农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以大葱、薯类、葵花等为主,其他高效小杂粮也占一定比例。近年来,全村粮食产量达200吨。大葱种植30亩,薯类种植15亩,葵花10亩,小杂粮30亩。各种干鲜水果12万斤。全村经济总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2100元。同时,村东有一股自流小泉小流,有名扬全市的凭牛古寺,这里山清水秀,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圣地。  

临河村


大阳村特产大全




大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