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董村隶属于原平市沿沟乡管辖,距离乡政府约500米,东邻丁家寨村,南邻沿沟村,北邻兴隆寨村。西邻高速出口,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全村共有220户,591人。党员21人。常年在外打工人数约75人。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地2100亩,旱地400亩,记税土地1900亩。花果园300亩。主要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981204 | 034000 | -- | 查看 上王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郜村 |
(一)独特的地理优势 地处半丘陵区,在市区北略偏东35千米处,地理座标:北纬:38°59′,东经112°47′。原为镐村,镐,系一农用垦田工具。相传,明代杨氏第十五代由代县鹿蹄涧迁徙此地,以镐垦田,故名。为与邻近南镐区别,名冠方位。约民国初,为易写易记,改“镐”为“郜”。全村现有耕地1545亩,其中水地1345亩,旱地200亩。 (二)庞大的养殖规模和可观的机械阵容 改革开放以来,北郜人慧眼独具,率先搞起养殖业,据统计,现有羊257只,猪55头,其中母猪6头。鸡15250只,共有7个养鸡场。均采用现代化的大棚养殖,而且规模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更让北郜人骄傲的是杨连柱所办的众民养鸡场成为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村里的鸡蛋不仅是纯天然的,而且健康。不仅销量前景可观,而且在全乡也是远近闻名的。另外,杨培义负责的广鑫养殖合作社也已经初具规模,主要经营肉羊和种羊。村里有大小汽车共40—50辆,主要就是拉煤和矿粉。这些都为北郜的经济腾飞储蓄了不容轻视的力量。 (三)充裕的劳力资源 村民736人,户数260户,全村耕地1545亩,09年全村总收入1042万元,人均纯收入3280元。依据北郜村的各种条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在本地区独领-。 今年大队投资29000元为全村配套安装了路灯,为村民夜晚出行提供了有利条件。电视、电话户户普及,电脑配置户达到百分之五十。村里原剧场设体育活动中心,村中原村委会院改建为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居住于一个舒适、温馨、祥和的生态家园。村民电视普及率达到95%,电话普及率达到95%,电脑普及率达到50%,全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地处原平与代县交界处,背靠大运高速公路。耕地面积3000亩,林地150亩,村庄占地300亩。全村178户,597人,人均收入4000元。地处丘陵地带,适宜小杂粮种植。 |
河头村 |
河头村位于原平市沿沟乡东南,108国道南端,据108国道约1公里处,紧邻滹沱河北岸。全村共有107户,总人口516人,劳动力大约337人。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兼营绿化苗木、葵花等其他作物。主要收入以种植及打工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村。 |
四岔尧村 |
(一)地理位置 地处沿沟乡西北部,属于半丘陵区,在市区北偏东36千米处,全村土地面积3130亩,其中耕地2812亩,宜林地及退耕地共318亩。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四岔尧村农业生产奠定优势。 (二)充裕的劳力及机械化资源 村民198户,736人,劳力252人,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03元。搞运输业的有6户,搞施工装饰业的达50人。现在村内有大型农业耕种机械2台,小型机械10台,为提高劳动效率,解放生产力打下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村内街巷硬化5公里,各街道已安装路灯,实现全村亮化,全村率先在全乡引用上自来水,近几年加大基础设施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已建成新戏院一座,村级活动场所及学校新建完成已启用,现有深井3眼,保证种植户旱年稳定收入起到极大作用。现有商铺3个,搞运输业的有六户,搞施工装饰业的达50人,有卫生所一处,鸡场一处,养鸡数达2000只,散养鸡蛋销量很好,达每公斤22元,有发展潜力,将有扩大趋势。村民电视普及率达到98%,电话普及率达到95%,全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 (四)便利交通 与邻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硬化路,距108国道约4公里,大运高速路从村旁而过,新建的繁大高速路据村内约1.5公里。便利交通为将来四岔尧村发展现代化规模种植及养殖业提供极大的方便。 (五)初具规模的养殖业。 村内现有规模养猪户一户,猪存栏量80头,养羊数达300只,鸡场一处,养鸡数达2000只,散养鸡蛋销量很好,达每公斤22元,有发展潜力,将有扩大趋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农民传统养殖经营方式,挖掘潜力,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
邵家寨村 |
邵家寨村位于沿沟乡北,与本乡李家庄村、茹岳村、大芳村相邻,与代县以河槽相隔。现有村民198户,602人,其中党员23人,预备党员3人。环村树木较多,环境较好,有村直通108国道的水泥路,交通便利。2009年人均收入为4010元。 村有耕地1900亩,以种植玉米、小杂粮为主。有退耕还林地310亩,栽种仁用杏,均已结果。 村有核桃示范园区,08年栽种核桃树450亩,在村干部认真组织和村民积极参与下,成活率较高,遗憾的是,2010年早春恶劣天气,使损失严重。在上级支持下,今年又陆续进行了补栽。 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魏征庙,为村争加别样风采。魏征庙占地15亩,现有房间26间,1个鼓楼,1个钟楼,另一大门正在建设中,总投资约200万。 魏征庙建于唐,大明弘治年间修建,文革时破坏,改革开放后进行再修建,渐有现在规模。魏征庙的由来:唐太宗谏议大夫魏征途经此地,安营扎寨,恰逢天气干旱,百姓苦不堪言,魏征体恤民情,拔剑刺下,三刺过后,三股喷涌而出,百姓感激魏征的体恤民情,故建此庙,以示怀念。 |
土屯寨村 |
一、基本情况 沿沟乡土屯寨村位原平市北,坐落虎头山下,将军墓东。距沿沟乡政府10里。全村有耕地4000亩,共有8眼深井,人畜用水主要依赖深井取水;疏林地1470亩,宜林地2845亩。全村总人口756人,共计238户。党员25名,村委成员3人。新建村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平整了办公场所对面土地,预备筹建村民健身场所。村希望小学教室宽敞明亮,有学生30余人,教师4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有以玉米为主,种有核桃,枣树等;养殖业主要是猪、羊、驴、鸡。 二、发展现状 农业收入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少,农作物单一,旱地多水地少,粮食产量不高,同时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脚步慢。 三、发展优势 村南五十米处正在修建一条连接108国道的公路,村民不仅出行方便许多,更是大力发展经济好机会,公路两侧可以建修理店,饭店,旅店等。餐饮业等可以成为土屯寨村的一个支柱产业。村里种植核桃树初具规模,核桃种植业的继续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在乡镇领导及村干部的带领下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村里用水难问题,引山泉,打深井,将不仅解决现有人口牲畜吃水,更将带动农民养殖热情。农民重视教育,国家相关扶农助教的政策等各种因素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基本为零,高中生、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都将成为土屯寨村发展的后备力量。 四、未来展望 在各级领导干部领导下,村干部干劲十足,修公路,建大棚,发展养殖种植业,修建健身场所。交通便利了,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村民健康了,各种有利条件必然使土屯寨村有一个大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 |
兴隆寨村 |
兴隆寨村 兴隆寨村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西北,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种植业村子,村子设计新颖 布局合理 呈四纵三横在原平也算是数一数二。主要农产品有玉米 高粱 小米 杂粮。近年来,村两委立足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全面建设新农村,校舍安全 村道硬化 路灯亮化 广场文化建设 村道绿化美化 农村信息化建设 自来水入户 完善水利设施工程 农村科普惠农宣传等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村民淳朴 村风纯正 欢迎您光临我村! 兴隆寨村位于沿沟乡南部地区,总户数125户。总人口453人,劳力180,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耕地面积100亩,经济林20亩,宜林地面积100亩。农民人均收入3400元。兴隆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彩电,电话。展望未来,经过村两委和村民的讨论,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发展新型经济作物,增加农作物种类,发张养殖业,给村民带来更大的实惠。 |
上王董村 |
上王董村隶属于原平市沿沟乡管辖,距离乡政府约500米,东邻丁家寨村,南邻沿沟村,北邻兴隆寨村。西邻高速出口,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全村共有220户,591人。党员21人。常年在外打工人数约75人。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地2100亩,旱地400亩,记税土地1900亩。花果园300亩。主要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 |
堡外村 |
堡外村东邻王董堡火车站和大营粮站,西靠108国道,属平川地带,滹沱河经村东流过,距大营温泉开发区2.2公里,区位优势极为明显,饮食服务业较为发达。全村共有耕地1050多亩,(其中水浇地900亩),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全村人口共120户,320人,劳动力185人。 北宋潘仁美在此建十二连堡之一,名“清安堡”。后世王、董二氏来此定居,更名为王董堡。随着人口增多,分为俩村,居于堡里的取名为王董堡里,居于堡外的取名为王董堡外村。 2009年堡外村响应上级号召,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党支部牵头组织部分群众,成立了贵明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温室蔬菜、瓜果种植和蔬菜经销为主营业务。前期投资120万元,在村西108国道旁建成占地200余亩的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共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4个,深井一眼,水塔一座。2009年冬季遭遇严重的风雪灾害,专业社损失惨重,但社员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在上级领导的充分关心和资金扶持下,专业社走出了困境,2010年春季大棚试种香瓜成功,比露天种植的香瓜提前一个多月上市,销路较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初次种植的过程中,专业社得到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专业社计划在2010年全部完成大棚的灌溉、照明、取暖保温工程和道路硬化,园区亮化工程,并逐步建成沿108国道的彩钢蔬菜销售长廊和专业社大门、仓库、办公科研场所配套建设工程。 堡外村村级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全村家家都吃上自来水,村硬化公路1000余米。村卫生所配备了常用的医疗设施,配备村医俩名,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全村共安装固定电话90多部,相当一部分群众个人配备了手机,家中安装了电脑,交通、通信设施有很大改变。 在文化生活方面,我们村成立了锣鼓队,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村委会牵头把传统佳会搞的红红火火,满足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购置了体育设施,为增强全民健身提供方便。 在今后的规划中,支、村委领导,村民代表会多次研究决定,要继续支持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群众成立、加入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我乡乃至我市的明星产业。村两委同时决定,要继续兴建水利灌溉设施,打深井1眼,购变压器1台,铺设管道1000米左右,保证全村耕地旱涝保收。 |
下班政村 |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 本村座落于滹沱河北畔,沿沟乡域的最北边。东接阳明堡,西接班政铺村,南傍滹沱河,与苏龙口镇遥遥相对,北至代县边线。距108国道忻州—代县段仅2公里之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土地平整,适宜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发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 (二)丰厚的土地资源和初步发展的养殖规模 全村现有耕地4200余亩,未开发的长年不见水干河滩1000余亩。 改革开放以来,下班政人积极开展养殖业,据统计,现有奶牛肉牛共40余头,羊1000余只,猪500多头,鸡3000余只,养殖业发展形势良好,可是却存在散养多,而专业的规模化养殖户较少的问题。 (三)规模化的制种辣椒种植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下班政人慧眼独具,率先开展配种青椒规模化种植,坚持发展至今。并于2008年成立喜丰青椒合作社。据统计,该合作社在本村制种辣椒种植面积已达50余亩,辣椒籽年产量约1000公斤,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该合作社广泛开展规模化经营,种植规模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在朔州代县等地也有自己的青椒种植基地和市场,堪称新时期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典范 (四)较可观的机械阵容 现在,村里农业机械大型机具有4台,小型机具10台,总马力800千瓦;有大小汽车16辆,其中小型轿车6辆。这些都为下班政的经济腾飞储蓄了不容轻视的力量。 (五)充裕的劳力资源 村民1452人,户数421户,劳动力680人,全村耕地4200亩,有500余人耕种富足有余,1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尚有1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而言之,依据下班政村目前现有的各种现状,在沿沟乡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有其独特性。 |
班政铺村 |
班政铺村隶属原平市沿沟乡,位于原平市北35公里处,与代县接壤,紧邻108国道与京原铁路,为原平的北大门,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环境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村地势平坦,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地上灌溉,村东北、西南各有一座水库,可保部分农田春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 班政铺村总面积4010亩,耕地2530亩,其中水浇地2400亩。现有居民317户,人口976人,其中劳动力350人。2009年经济总收入为1055万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4731元。200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003年评为忻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原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忻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安全文明村”。在2006年以党支部书记刘福义为社长成立了“原平市班政铺常青苗木专业合作社”,并在2008年被评为忻州市农委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又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山西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并授予支部书记刘福义“全省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原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历史古迹三班故里 上世纪后期,一处不经意的考古发现,使人们探寻到了原平文化的源头。据1990年出版的《山西县市简志》载:“原平东北处三班古墓的发掘,明确记载了班政铺为汉代班氏之故里。” 汉氏班氏名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敬仰的精忠报国的楷模。先祖班壹,与战国楚王同姓,为令尹子文之后,博学多才,而生不逢时。秦灭楚,迁楚令尹后人至晋、代间居住,因以班为姓。班壹放牧为生,致牛马数千群,终成富户,不断散财资助后来的西汉边守,百岁而终。班壹后人班儒、班(氵兄)、班伯等都是博学致仕、精忠报国的名吏。在班氏名人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撰写《汉书》的大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他们父、子、女三人,巨大的贡献在于:使后代的帝王和读书人,穿透历史迷雾,看清了中国第一个强大王朝的兴衰史。如此炽烈的报国之情,班氏三人是用文笔来表达的。而另一位班氏名人,班彪之子班超,不屑做小书吏,投笔从戎,为国家屡建奇功。无论班彪等人的默默奉献,还是班超的叛逆兴武,都成为后来文人报效国家最有力的两种选择方式。前者影响了司马光等心怀天下的历史学家,后者影响了岳飞、文天祥等弃笔从戎的儒将。所以,政政辅、班氏古墓的发掘,使我们探寻到了原平儒家文化的源头。 为此班政铺村重新挖掘修建“三班故里”城楼,建立“百年古槐”爱国教育基地。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班政铺村的优势产业是培育苗木。苗圃的发展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并在2006年以党支部书记刘福义为社长成立了“原平市班政铺常青苗木专业合作社”,苗木经纪人队伍达到40多人。现如今已发展到1600余亩。主要品种有云杉、桧柏、杜松、馒头柳、国槐、金丝柳等适用于退耕还林、防风固沙,城乡绿化、美化的各种规格的苗木及稀有树种等五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人均一亩多,占农村经济比重为50%。育苗户达2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60%,其中10亩以上的育苗大户10家,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30多户。其每亩收入是玉米的三倍多,农业发展已向经济作物和苗木经济林方面集中,种植户占到了60%,种植面积达到了50%多。每年春季为苗木的销售旺季。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仍以育苗为主导产业。辣椒制种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不仅种子可以销售,而且辣椒皮也可出售,用于制作脱水蔬菜,每亩纯收入在1800元左右。村现有日光温室大棚两座,每座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年产1000吨。村有果园30亩,年产2000斤。种植业占人均收入的20%。班政铺村沿108国道不断开发公路经济,至今已发展到40户,主要有餐饮、住宿、汽修、美发、草帘销售等,年收入在130万元左右。第三产业占人均收入的29% 第三产业方面,班政铺村沿108国道发展公路经济,计划发展60户,现有40户,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主要经营项目有修车、理发、洗浴、饮食服务业等等。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早在1997年就硬化了村庄主街道,2005年完成了全村大街小巷的硬化工程,总长约5.7公里,主街道安装了路灯。街道的美化绿化工作正在逐步完善。2010年完成了完成了全村自来水改造工程。 主要特点 农业发展方面班政铺走在了全乡的前列,率先开展了培育苗木和辣椒制种。得益于有一支团结的领导班子和大胆开拓的精神。他们不断培养苗木经纪人队伍,为做强做大苗木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品远销河北、内蒙等地区。村支书有带领村民尽快致富的强烈事业心,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自班政铺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村民建设新农村的愿望迫切,积极性更高了。 |
大芳村 |
大芳村是山西省原平市沿沟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原平市北端108国道西一公里处,它与邵家寨、茹岳、班政铺等兄弟村接壤,北与代县相邻。108国道贯穿沿沟乡,大芳村位于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5个村民组,有480户,1403人,其中党员61名。全村总面积5045亩,其中:村占445亩,耕地3550亩,林地448亩,荒山荒地287亩,其它315亩。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约1345万元,人均年收入约3356元。 全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深井、维修和新建防渗渠道,要让农民朋友彻底摆脱种植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达到旱涝保收,稳产增收。畜牧业发展也小有规模,主要养殖鸡,猪,羊,并发展为养殖专业户,有力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芳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政建设也迈出了新步伐。2000年以来,村两委抓住党的村村通政策,筹资21万元,对村内村外道路进行水泥硬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种便民设施基本完善,村里建有设备较完善的卫生所,便民小超市等,另外还新建有一个供广大群众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小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 2010年4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委、支委组织开建了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目前已全部完工。 目前,经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支委、村委的积极带动,村内正在进行自来水安装工程。 |
咸阳村 |
咸阳村位于原平市西北丘陵地带,全村总户数454户,总人口1316人,劳力900人,总耕地面积5200亩,水浇地1800亩,旱地3400亩,苹果梨杏等成片果园600亩,新栽已挂果成片核桃园1600亩,村西大运高速公路通过,村东北同蒲取直线铁路过境,全村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其次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新栽核桃树已有十年,全部挂果。现在集体年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今后重点在核桃树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加大林地的投资力度,计划在林区内打井4眼,解决树株受旱问题,其次培养一批有技术的核桃树修剪管理人才,最大力量的发挥核桃树潜力。与此同时,创办核桃初加工及深加工企业,使农民增收致富。 |
大营村 |
大营村地处国道108线的俩侧。南起小义河,北至王董河,西临沿沟村。东至匙村和国营林场。占地面积5.225平方千米。南距原平30千米。北至代县20千米。连接俩市县交通发达。全村现有住户436户,人口1253人。现人均收入4500元。 蕴藏在大营村的地下热水,经科学测试,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诸多专家论证:医用价值极高。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能使那些旅游疲惫的客人,驻足疗乏,神怡心旷。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四海宾朋,八方游人。 |
茹岳村 |
一、 地理条件 茹岳村位于原平最北部,与代县交界处,为沿沟乡的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具有土地面积宽广,水土条件优越,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 二、土地及人口资源 全村国土面积近万亩,西高东低,总体平整,其中村庄建设用地500亩,耕地6800亩,尚未开垦的干河滩约2000亩,水田2000亩,配水井6眼,占耕地面积约29%。村民564户,1743人,劳动力600人,村里大型农业机械7台,小型耕种机械13台。2009年人均收入达4470元。 三、产业结构 全村产业结构中以农业种植为主,养殖业,运输业,商贸经营,劳力外出务工为辅,林果生产外销为特色产业。粮食种植5000亩,果树种植约800亩,蔬菜种植约120亩。从事运输业达25户,商贸经营38户,餐饮业2户,外出务工约300人。共有 10个日用品销售店,4个蔬菜批发零售店。 四、便利交通 村庄有四通八达的村村通水泥路,距108国道约2公里,距大运高速出口约4公里,北同蒲铁路从村旁而过,建设中的繁大高速路距村约2公里。各种交通为茹岳村建设果蔬贸易中心及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五、事业机关 村内建有寄宿制学校一所,吸收周边十几个村的孩子就读,乡级卫生院一所,为村民医疗保健提供极大便利,乡级信用社一处,为村民办理相关业务提供方便,乡级供销社一处。 六、公益福利事业 村内实现街巷硬化达4公里,大部分实现绿化,村内无垃圾堆积,柴草存放,,各街道实行卫生专人负责制。村内生活设施基本完善,电视、电话基本得到普及,已开通宽带网络线路,公交线路2条。建有戏院一处,公共休闲广场两处,配有一定健身设备。文化图书室一处。9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0人享受低保,11人享受五保。 七、养殖业及合作社 全村养殖业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化发展,养羊量达676头,养猪数存栏量达200头,极具发展潜力。成立了丰盛玉米专业合作社。 八、文化旅游建设 紧邻108国道,村东建有晋代佛教传播始祖慧远大师的演教之地——娄烦寺。慧远(334-416),今原平市茹岳村人,后成为我国佛教史上名存千古的一代高僧,被净土宗门人推为净土宗始祖。娄烦寺现存山门1座,唐代经幢1座,金代李秀塔1座,明代重塑慧远法师像碑记1通,清代重修娄烦寺碑记1通。如今的古庙正在重新修建中。每年农历4月8日,娄烦寺古庙会,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车水马龙,日流量达两万多人。随着古寺声名远扬,将形成娄烦寺,魏征庙,白人岩为集群的拜佛旅游线路,极具发展前景。 九、国家项目 截止目前,为响应国家号召,按照《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节水旱作农业发展,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旱能力,实行中低产田改造,茹岳村实行了万亩旱作农田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届时农田单产提高近四成,极大提高农户收入。年初,相关部门支持下,茹岳村实现千亩核桃种植基地。新建村前大道一条,硬化后将极大改善村内交通条件,为建设果品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十、党建工作 积极发展年轻,有技术,有知识及致富能手为党员,为茹岳村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定期摸底排查非法聚会人员及潜在矛盾隐患,将稳定放在第一位。使之形成长效机制。 十一、未来规划 新打深井3眼,增加水田面积1500亩。安装路灯,实现亮化目标。加大绿化力度,利用荒坡荒滩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硬化村前大道,形成具一定规模的果蔬批发市场。新盖村级活动场所。成立红白理事会。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果品蔬菜深加工生产贸易基地。 处于跨越发展的茹岳村人杰地灵,基础设施便利,历史文化厚重,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考察投资创业! |
上阳贾村 |
上阳贾村位于原平市北端、虎头山下、滹沱河之滨、东连下阳贾,南接咸阳村,西靠大运高速路,北临兴隆寨村,村落总面积大约1.5平方千米。上阳贾村风景秀丽、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资源贫乏、农村集体经济仍然十分落后、加上年降雨分布不均、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较为的落后。 一、 历史沿革 上阳贾村主要集中的姓氏是乔氏。总人口631人。总户数218户。上阳贾村,村名由来已久,村名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村名的历史沿革,村中老人也知之甚少,仔细询问村中会计得知,村名是历史的叫法,延续至今。村中也有不少历史传说,但是没有文字记载。以都是通过村民的口述整理下来的。相传,清光绪年间,乔氏自官地杨家圪妥迁来定居,因怀恋故土,起名杨家村。后因村中商人较多,惯称杨贾。“阳”系“杨”演变而来。随着人口增多,村扩两地,冠方位为上阳贾。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上阳贾村是个纯农业村,人均收入4567元。有耕地27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人均耕地4.1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一产业,以种植玉米和谷、黍子、高粱等小杂粮为主,其产出的小杂粮品质较高,远近闻名;但是土壤肥力不高,平均粮食产量较低。上阳贾村有经济林100余亩,主要有苹果、梨、枣、核桃等,现有60%的核桃树已开始挂果,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0万元,占村民收入的40%。养殖业方面,养殖户有50余户,养殖猪100头,羊300只、鸡30000只,大部分是家庭式的分散养殖模式,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缺少工业。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工程,硬化街道4000米;村内路灯全部安装;卫生所也已建好,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就医,村民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互联网也接入村中,不少村民购买了计算机,扩大了农民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村内原有小学一座,由于生源较少,四年级以上学生现已全部在邻村借读。 四、基层组织建设 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上阳贾村选拔配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设党支部3人,村委3人。村两委工作制度健全且管理规范,如会议记录,村务明细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村两委领导配合默契、思路清晰、分工明确、脚踏实地,以“四议两公开”的方法统领全局,特别是今年,村两委开创性的开展工作,经上级拨款和村多方筹资,进行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下一步完善活动场所的整体功能,让党员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使群众有固定的议事地方和学习政策的课堂,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党员群众的发展能力。从党员结构上来看,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大多学历较低,不利于上阳贾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对上阳贾村管理和发展现状的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了影响上阳贾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上阳贾村是个纯农业村,农业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过程中,过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上阳贾村的基础财力剧减,财政“缺口”大,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的财力。上阳贾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思想素质方面,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虽然近几年外出务工的村民逐年增加,但还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闲散在家,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村民的增收。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上阳贾村的发展优势。上阳贾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渴望致富的心理迫切,加上区域面积广,紧靠大运高速大营出口的区位优势,利于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 |
墩底尧村 |
墩底尧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大营温泉度假村以北,大运高速公路625公里处,与李家庄隔路相望。墩底尧村辖2个小队,136户,共444人,全村有党员19人,支部一个,村民代表6人,栽植生态林216亩,经济林600多亩,其中300多亩核桃。2009年全村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2005年村主干道及入户道进行了硬化,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经村支协商决定投资2万多元,在村庄各重要路段安装了路灯,每晚定时有人开关,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54000多元,建一个130立方米的大水池。村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利用退耕还林的有力条件发展小尾寒羊养殖,主导产业以粮食和养殖为主。 |
南寨村 |
南寨村位于沿沟乡西部边坡,108国道以西10公里左右,是沿沟乡所辖的一个小村庄。全村共有人口户数66户,人口 202人, 南寨村耕地面积914亩,林地面积150余亩,宜林地面积36.8亩。 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兼作其他小作物,有谷子,豆类等。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南寨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村民和谐共处,安定团结。 |
贺家尧村 |
贺家尧村位于原平——代县盆地西缘,云中山支脉,凤凰山脚下。总户数:81户,人口:229人,其中男116人,女113人,党员14人,男劳力70人,女劳力58人。土地总面积1404亩,其中:耕地891亩,林地157亩,宜林地356亩。 |
李家尧村 |
李家尧村位于沿沟乡西南角7公里处,全村国土面积约8109亩,其中:村庄规划占地约200亩,耕地面积2000亩。东与咸阳接壤,南与大道口接壤,北与贺家尧接壤,西邻凤凰山。全村 84户,有农业人口 208人,其中未成年人40人,成年人118人,老年人5人,劳动力120个,其中男70人,女50人2009年全村总收入约54万元,人均收入2600元,全村支柱产业以农为主,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是谷子。 2005年李家尧村共修沥青(水泥)公路4.25公里,伴随着农村公路的建成,公共客运车开到了村内,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截止去年底共建成深井2眼,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和旱地灌溉难的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和基础水利设施的完善,李家尧村准备发展经济林,在原有核桃林20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使李家尧村经济逐步繁荣起来,规划在村西北面山坡搞起绿化工程700多亩,发展规模性养殖业,争取再打深井2眼,把旱地变水地,使村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向新农村试点村迈进。 |
刘家尧村 |
刘家尧村地处沿沟乡西北面,总户数48户,总人口121人,劳动力52人,集体年收入1.6万元(含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854元。 现状:自来水,公交车,有线电视早已三通,道路已硬化,路灯也已安装,并且在今年建成一个健身广场。 发展目标:预计在2012年打深井一眼,到2015年粮食产量要达到40万斤核桃产量要达到1.6万斤,农民人均收入要达到6000元。 |
黑涧村 |
黑涧村位于沿沟乡西南边缘,总户数65户,总人口219户,农业人口189人,劳动力112人,耕地面积1227亩,全是沙田旱地,产业构成以种植为主,养殖业(主要是养猪)也是比例较重的收入。集体的主要收入全靠上级的转移支付和沙厂的承包费。为了改变黑涧村靠天吃饭的现状,本届村委会领导群众植树,打井,在村西植防护林60亩,村南栽核桃树200亩,还在村西北打深井一眼,准备灌溉400亩土地,使农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 |
下阳贾村 |
原平市沿沟乡下阳贾村位于乡政府南0.5千米,东西于大运高速公路大营进出口连接,往东4千米是108国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村西有大容量水库一座,现开发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占地30余亩。全村总户数53户,总人口182人,耕地面积600余亩,其中地税面积570亩,林地10余亩。党员人数14人、低保户13人,人均收入3900元。村实现“三通”,现准备修建图书室,活动中心,村情稳定,各方面无突出矛盾。 |
尹家洼村 |
尹家洼村位于沿沟乡最北端丘陵地带,总户数181户,人口585人,劳动力265人,耕地2240亩,退耕还林地395亩,宜林地330亩,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补助收入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900元。 尹家洼村的大街小巷基本全部硬化,解决了村里与外界的交通,今年又盖一座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给村名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展望未来,尹家洼村积极利用党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优化生产,在市政府和乡政府的领导下,两委的带动下,尹家洼村的明天会更好!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沿沟乡最北端的丘陵地带,总户数116户,人口393人,劳力150人。耕地1060亩,退耕还林703亩,经济林93亩。宜林地330亩,集体收入1200元,补助收入三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41元。 农村发展情况:村里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与外界相连的道路也全部硬化。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村里有一卫生所,解决了农民买药难的问题。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住院看病的后顾之忧。经过了环境卫生整治,是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对学校进行了整修,改善了办学条件。 展望未来;要积极利用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争取改善村里的取水用水问题,打深井一眼,解决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为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
堡内村 |
堡内村位于108国道以西、原平市北三十公里处。全村155户,在册人口455人,男女劳动力170人。全村耕地700余亩,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近几年温泉的开发、汽车城的建设、加油站的建成使用,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堡内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队伍组建后,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首先是免费给村民安上了自来水,使全体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2、新打深井一眼,保证了全村的水浇地、旱地全部变成了水地,解决了全村耕地的灌溉问题。 3、全村耕地面积基本都埋上了防渗管道,节能、节水又增收。 4、更换了新变压器一台,使全村用电有了保障。 5、将全村街道全部硬化、绿化,改变了以往脏、乱,使全村环境卫生发生了大的改变。 6、实施亮化工程,给全村街道安装了路灯,使村民们出入行走都很方便。 7、重新装修照壁一座,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8、新盖村委平房十四间一处,在村委大院安装了若干健身器材,整个村委大院结合了办公、活动、娱乐一体化。使村名闲暇之余有了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村名们的业余生活。 9、引进生贵式移动蔬菜大棚,丰富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堡内村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展望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
新小营村 |
新小营村,位于108国道东侧,京原铁路以西,全村共150户,总人数430人,男劳力136人,女劳力107人,耕地面积1346亩,农村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新小营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近年来,通过上级领导认真实管,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新打深井两眼,配套了变压器。 二、铺了节水管道4000米,使全村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 三、修建防渗渠1700米。 四、发展苗圃种植450亩,有新疆杨、油松、云杉、梓河柳、江南槐、国槐、桃树、杏树等。 五、铺设油路3000米,自来水管道4000米,彻底解决了全村村民长期饮用高氟水的问题。 六、新建学校一所,投资40余万元,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学校接通网站,新增电脑22台,成为沿沟乡的一所重点学校。 七、各条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八、村里村外植树2000余株,村内外环境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 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工、副、牧业,努力搞好生产发展,做好农民增产、增收这篇大文章。围绕改善农民生活、健全服务体系,确实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要事实事,为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奋斗。 |
丁家寨村 |
丁家寨距离108国道1.5公里,村内在册户数142户,人口数424人,劳动力180人,务农人数290人,在外打工134人,养羊4户,养猪七户,村名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村民人均收入3081元。有戏台一座,庙堂两座,大街小巷以水泥凝化路为主。 展望未来,丁家寨村积极利用党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优化生产,在市政府和乡政府的领导下,两委的带动下,丁家寨村的明天会更好! |
南郜村 |
南郜村位于108国道以西,全村323人,男劳动力107人,女劳动力81人。全村耕地700余亩,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集体收入2万员,农民人均收入3280元。 南郜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队伍组建后,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免费给村民安上了自来水,使全体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又在村中央建设了六间新的村级组织党员活动室。使村名闲暇之余有了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村名们的业余生活。 明春发展农民露地蔬菜100亩,集体帮助购销,必要时适当补贴促进农民积极准备,此项人均收入500员。 在乡政府的领导下,南郜村的明天更好 |
麻地沟村 |
麻地沟村地处原平市西北,背靠虎头山,总户数114户,人口数351,劳力175人,以种植业为主,人均收入2700元。 |
沿沟村 |
一、基本情况 沿沟乡沿沟村位原平市北,是沿沟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30余公里。全村有耕地1200亩,现有深井4眼,可保浇地700余亩,渠长3公里;林地300亩。全村总人口447人,共计130户。党员26名,男性24名,女性2名。村委会现有办公场所72平米,均为木架旧房,条件十分简陋,尚无电话和电脑。村小学建筑面积426平米,教师9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有以玉米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猪、羊、鸡。 二、沿沟的发展现状 沿沟的农业收入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无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09年农民纯收入仅1617元。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沿沟村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农民积极性比较高,农村也比较和谐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 建设投入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显现出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较缓慢,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农村经济无带动力,发展后劲不足。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 沿沟村农业在全村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农业又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试点村的个别农户出现了返贫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影响。 |
石槽村 |
石槽村位于沿沟乡西部边坡,人杰地灵,是沿沟乡所辖的一个小村庄。全村共有人口户数85户,人口 227人, 其中党员 11名,为渴望进步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为村内稳步发展起了积极指引作用。 石槽村面积1714亩,宜林地面积978.3亩。 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兼作其他小作物,有谷子,豆类等。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 农业发展,卫生管理不放松, 我们制定了完善的环境保洁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为农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村委领导想村民所想,于2009年7月接通自来水。 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方面,村民的觉悟提高了,全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在村里涌现出许多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村民们积极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有 95%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里建立卫生小诊所,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兴起,石槽村建有石料厂一个。劳力大多来自本村村民,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村闲散劳力。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村”的设想,相信石槽村的明天会更好。 |
旧小营村 |
旧小营村位于沿沟乡东南方向,总人口160人,共有52户,劳动力90人左右,耕地26亩,人均1.7亩,产业结构,以运输业和种植业为主。运输业,全村共有运输车12辆,今年每辆车的平均收入4万元,总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3125元左右,占全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今年玉米,蔬菜都喜获丰收。现有深井3眼,能满足全部耕地的灌溉。发展状况及规划未来,近年来在乡政府,两委的领导下,硬化道路1公里,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各街道安上路灯,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近100%。 在市政府和乡政府的领导下,两委的带动下,旧小营村的明天会更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