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峪村位于原平市区西北方8公里处,地处半山区,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朔黄铁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该村原名“赵家院”,坐落于西山石沟中,每日早晨红霞映照,绚丽多彩,十分壮观,后居民为讨吉祥改名为朝霞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朝霞峪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朝霞峪村有耕地面积1267亩,其中水地560亩,旱地707亩,全村190户,705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其他农业为辅,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劳务输增收是朝霞峪村经济收入的又一亮点,村民们依托城郊优势,农闲时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全村实现了公路硬化,安装了路灯,做到了亮化,全村安装电话、闭路电视,大大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增强了全体素质。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7%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朝霞峪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朝霞峪的明天会更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981207 | 034000 | -- | 查看 朝霞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尚家庄村 |
尚家庄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县城西2.5公里,相结下院姓尚的一户人家在此落户定居,故名尚家庄。全村216户,616人,党员23人,耕地面积1070亩,其中水地840亩,旱地239亩,果树有苹果和梨。近年来,该村坚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交通便利的优势,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大局稳定。 一、产业清晰,经济繁荣,目前有大型私营企业3家,养猪专业户2家,养鸡专业户3家。 二、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硬化道路3余1公里,全体村民在村长尚虎平的领导下,注重村容村貌-,清理柴草,改建厕所,清理破棚烂院,修理垃圾池,粉刷墙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医疗,娱乐等体育比较健全,拥有标准卫生所1个,建成20㎡文化站1处,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网站1处。 |
东茹庄村 |
东茹庄位于原平市西南13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处丘陵,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相传,现“楼板寨”古为云中县治,设有考场,开科取土,考生常在这里居住,故得名“儒庄”。后演变为东茹庄。因分为山片,按方位分为东、西、中三个茹庄。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农改政策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东茹庄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东茹庄全村334户,1228人,村建筑面积200多亩,耕地面积2958亩,其中水地1596.4亩,旱地859.6亩,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亩产1000万,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结构调整以来农民们栽种了苹果树,核桃树,这也是农民们经来源的一大补充。另外,劳务输出也是东茹庄村经济收入的一大亮点。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为村民解决饮水问题,用上了自来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东茹庄村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环境整洁化等四化标准,村里修建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做了亮化,家家安装了电话,购置了电器,个别家庭安装了电脑,接上了宽带,大大加快了农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增强了农民的素质。 在发展农村社会是特别是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新建标准化教学楼一座,学校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有专业教师10人,学生140余人,配有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施,升学率100%为原平市各重点初中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建有民营砖厂一个,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基业的机会,同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的召开,激发了村两委一班人创建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设想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一是促进种植业的发展,研究优良品种,主要是苹果和核桃,二是进行低中产业改造,在三年内如将1000亩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可增值25%,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三是加大砖厂的生产力度,提高砖的质量,从技术上下功夫,提高质量,加大生产。 |
中三泉村 |
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率部到一地,正口渴时,突见此地有三眼清澈的泉水,高兴之余命名此地为三泉。后人将此地划分为四个自然村,因中三泉方位居中故得此名。中三泉村是四三泉中面积最大,村民最多的村子,且村民多姓杨。 中三泉村,位于原平市西南约7.5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地区,土地较平,渠道纵横,灌溉方便,所以多为灌溉良田。全村有耕地共3620亩,其中水地3000亩,旱地592亩,主要种植玉米,苹果,核桃等。全村有408户,共135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收入。全村总产值为58万元,全村总收入为50万元。乡镇道路及通村硬化道路总里程为3100米。朔黄铁路,108国道,大运公路临村而过,交通便利。村中现存清乾隆年间杨嵩立的“进士第”石门匾,颇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三泉村历史上多出文人进士,武将军官,可谓人才济济。 杨嵩(一名崧),男,清朝乾隆壬辰年间武进士,诰封都阃府,官至浙闽中衡副将。现村内仍存有他当年立的“进士第”石门匾。 杨淑,男,字仪一,清朝道光巳酉年间解元,著有《子文丙登贤书》、《一松轩古文集》。 杨秀,男,清朝咸丰年间文进士。 杨计羊,男,曾任晋绥军亲训师参谋长。 杨增秀,男,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政委。 杨万成,男,曾任保定军分区副司令员。 杨明星,男,1926年出生,21岁时离开家乡到台湾从事饮食业,他创办的鼎太风美食连锁店,现已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国以及我国的上海、北京、苏州、深圳等城市。1996年,由他捐资修建了中三泉村明星小学,至今仍造福全村人民。 |
解村村 |
相传,在唐宋年间,解村有一座“吉祥庙”,周围上院,下院,南岗,包括现在的于家沟总称为五解村.这些人合选公正人局于庙内,凡民间纠纷,村间矛盾都来吉祥庙公断,进行调解,故称为解村. 解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是周围比较大的村庄,现有398户,共1016人,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其中水地2506亩,旱地994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农民们也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他们放弃了使用化肥而改用农家肥,发展起了绿色农业.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环境,还降低了成本,其无公害粮食也受到大众的欢迎,客观上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解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穿村铁路,朔黄铁路,还有穿村大运路通过,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解村的多个砖厂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解村小学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所学校,由于周围有些村子比较小,孩子也少,所以解村小学也就成了他们读书的地方,正是这所小学,为社会培育了很多人才。 |
北三泉村 |
北三泉村位于原平市区西南方3.5公里处,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西傍辛崖路,朔黄铁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 现状简述北三泉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村落建筑面积200亩,耕地面积2314亩,其中水地2254亩,旱地70亩,全村234户,786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北三泉村多年来注重村民引用水的课题,于1989年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公路硬化,安装了路灯,做到了亮化,全村安装电话270多部.电视260台,大大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村里还新建了文化广场,露天广场,新建了文化室,组建了威风锣鼓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新建了学校教学楼一座,在校各类学生124名。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8%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北三泉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北三泉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北三泉的明天会更好。 |
西茹庄村 |
西茹庄,地处半山区,位于县城西南13.5公里处.相传,现“楼板寨”古为云中县治,设有考场开科取士,考生常在此地居住,故得名“儒庄”,后演变为茹庄. 西茹庄现有耕地2300亩 ,其中水地1500亩,旱地800亩.现居住人口为250户,810人.可以看出,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多,达到2.8亩之多.这一优势为其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里的种植结构也比较多样化.不仅有我们平时吃的黄玉米,还有既好吃又罕见的白玉米,也有我们爱吃的苹果. 近年来,村党支部以认真的态度,为农民办好事,办实施,使村民的生活日渐宽裕.信息流通也不断加快,逐步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前进. |
圪妥村 |
圪妥村位于原平市区西南方7.5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区,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朔黄铁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圪妥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相传因该村东,西高,中间凹,村子坐落在低凹处,以其貌称其村名为圪妥。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水地1300亩,旱地1980亩,全村326户,1147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劳务输增收是圪妥村经济收入的又一亮点,村民们依托成郊优势,农闲时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全村实现了公路硬化,安装了路灯,做到了亮化,全村安装电话、闭路电视,大大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增强了全体素质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8%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圪妥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圪妥的明天会更好。 |
曹三泉村 |
曹三泉村位于原平市区西南方8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区,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朔黄铁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曹三泉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曹三泉村有耕地面积2324亩,其中水地2254亩,旱地70亩,全村220户,750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其他农业为辅,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劳务输增收是曹三泉村经济收入的又一亮点,村民们依托成郊优势,农闲时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全村实现了公路硬化,安装了路灯,做到了亮化,全村安装电话、闭路电视,大大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增强了全体素质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8.5%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曹三泉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曹三泉的明天会更好。 |
上院村 |
上院地处丘陵区,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三十八度四十三分,东经一百一十二度三十九分。相传有李娃一户首先在此居住,后生两子,兄弟二人相距一里,各修院落一处,按照地形和方位称”上院”、 “下院”,后人口增多,各成一村,仍沿用原名。通村公路共2417.8米,交通便利,上院现有人口462户,共1547人,占有耕地3450亩,其中水地850亩,旱地2600亩。为本大队驻地,独村大队。人们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玉米,今年来,人们所懂得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多,产量逐年增加。除了种地,村里还投资办起了五座砖厂。这样,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入砖厂工作,砖厂在自己收益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赚钱的道路,相对地增加了人们的收入。 |
南岗村 |
南岗村,地处丘陵区,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三十八度四十二分,东经一百一十二度三十八分.相传上院有过一个百万富户,十里以内土地都属其所有.以上院为界,北有北岗,南有南岗,后有人在此落户,以地名南岗为村名. 南岗村的耕地共1143亩,其中水地350亩,旱地793亩.主要种植玉米,核桃,梨等作物.这里的梨更是远近闻名.其皮薄肉大,香甜可口的特色,颇得全市人民的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南岗村民也积极进城学习,务工.改善了农民的增收途径.多年来,村党委积极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使全村人口数保持在92户,共590人.客观上缓解了土地压力,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地处丘陵区,使得南岗村口形成一个巨大的陡坡,过去一遇到下大雨,这个坡就变得泥泞南行,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困难,村党委心系群众,带领村民修起了一条柏油路,真正为村民带来了好处,村党委还积极推广沼气池,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 |
红花沟村 |
红花沟位于原平市区西8公里处,地处山区,因该村居于狭窄深沟,果树甚多,每年春季果花满沟,十分喜人,故称红花沟。 全村共17户,32人,有耕地165亩,全部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地处山沟决定了玉米产量不是很好。所以农民们想办法来增加收入,一是年轻人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另一个,村民们在山沟里栽种果树,梨树,培育出新品种,来增加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村里建设水泥路,街巷砖铺硬化达到了100%。 |
北岗村 |
北岗位于原平市西2.5公里,是个城郊结合型的自然村。地处丘陵,东临大运公路,朔黄铁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相传在上院有过一个百万富户,十里以内土地都属其所有,以上院为界,北面为北岗,后有人在此落户,便以北岗为村名。 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在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北岗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村耕地面积1750亩,其中水地500亩,旱地1250亩,住户有190户,共520人。主要中指作物以玉米为主,亩产1000斤,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农民们栽种了苹果树,有的养鸡,有的养猪,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为农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都用上了自来水,通过几年的努力,村里建设了水泥硬化路,街巷砖铺硬化达到了100%,安装路灯,全村都安装了电话,电视机,个别人家还添置了电脑,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与利用,增强村民素质。 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方面,村民的觉悟提高了,全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在村里涌现出许多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村民们依托城郊优势,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有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里建立卫生小诊所,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在环境治理上,今年以来义务植树1000株,成活率98%,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兴起,北岗村建有民营砖厂一个,有不少人拥有四轮车,大中型汽车, 在水利建设方面,因北岗以旱地为主,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问题,村民们齐心协力建造深井,增加灌溉面积,使低中产田高标准化,可增值20%左右。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积极学习党的-精神,本着“以人为本,继往开来,构建和谐北岗”的设想,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宗指:一是加大投入,多建造几眼深井用来灌溉,增加产量,二是进行低中产田改造,引进优良种子,增加农田产量,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及养殖业,主要是砖厂,养鸡,养猪等。 |
中茹庄村 |
中茹庄地处半山区,位于县城西南13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38度41分,东经112度36分,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相传,先“楼板寨”古为云中县治,设有考场,开科取土,考生常在此居住,故的名“儒庄”,后演变为“茹庄”。因村分为三片,按方位分为东、西、中三个茹庄。中茹庄相对其他俩个茹庄规模要小,现有人98户,共340人,人民勤劳朴实,善于耕作。全村占有耕地700多亩,基本为旱地。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人们多种植玉米,也种玉米,也种有苹果树,核桃树。收入主要靠这些农产品了。 |
朝霞峪村 |
朝霞峪村位于原平市区西北方8公里处,地处半山区,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朔黄铁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该村原名“赵家院”,坐落于西山石沟中,每日早晨红霞映照,绚丽多彩,十分壮观,后居民为讨吉祥改名为朝霞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朝霞峪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朝霞峪村有耕地面积1267亩,其中水地560亩,旱地707亩,全村190户,705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为主,其他农业为辅,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业不断兴起,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劳务输增收是朝霞峪村经济收入的又一亮点,村民们依托城郊优势,农闲时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全村实现了公路硬化,安装了路灯,做到了亮化,全村安装电话、闭路电视,大大加快了村民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和利用,增强了全体素质。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7%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朝霞峪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朝霞峪的明天会更好。 |
下院村 |
下院地处丘陵区,位于县城 西南8公里处,地理坐标:北纬三十八度四十三分,东经一百一十二度三十九分。相传有李娃一户首先在此居住,后生两子,兄弟二人相距一里,各修院落一处,按照地形和方位称“上院”, “下院”,后人口增多,各成一村,仍沿用原名.下院现有人口152户,共503人.占有耕地780亩,基本全为水地,人们主要种植玉米,以种地为生,因为耕地质量比较好,人们也鄞于耕作,玉米产量高.农民收入相对不错.另外,部分私企占用本村耕地,也给村委增加了一点收入村里的人们也可以进入工厂打工,这样也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生存问题。 |
立道村 |
立道村位于原平市区西8公里处,地处山区,据碑文记载,二百年前从本市大常,下院,上院迁来几户居于崖畔,开荒生产,后修一路,非常陡立,人称立道,村名由此而来。立道村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立道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立道村有耕地360亩,全部为旱地,人口63户,192人,农业收入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农作物主要以大田玉米,谷子为主。村里还栽种有苹果,梨,大杏等林业经济作物不仅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还绿化了山川,保护了水土流失,村民们现在定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立道村在环境,教育,卫生方面也取的了不错的成绩,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基本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村内街道两旁花草常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立道的明天会更好。 |
于家沟村 |
于家沟位于原平市区西南方11公里处,地处山区,是个城乡结合的自然村,东临大运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感召下,于家沟村今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于家沟村耕地面积1008亩,全部为旱地,全村72户,1251人,主要种植作物以大田玉米、谷子为主,农业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务输增收是于家沟村经济收入的又一亮点,村民们依托成郊优势,农闲时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的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教育,卫生,环境方面特别突出,村支两委筹集资金整修了村内小学,使得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农村合作医疗号召。97%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街道两旁花草长青,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于家沟村目前基本达到了路街巷硬化,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洁化及美化等四化标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憧憬未来,相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的努力下“本着以人为本,目标明确,构建和谐新村”的设想,相信于家沟的明天会更好。 |
马家山村 |
相传村东深沟内有马姓首先落户定居,而村又坐落于山腰间,故得名马家山。 马家山村,位于原平市西约8公里处,地处山区。全村有耕地共552.5亩,全部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苹果,梨,核桃等。由于地处山区,主要以发展林业为主。去年新植树10万余株,勤劳的马家山人使马家山绿树成荫,宛如世外桃源。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酸枣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采摘。全村现有26户,共47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收入。马家山人口虽少,但近年来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现有羊250只。马家山上的石头形态各异,妙不可言,其中最著名的是起龙石和福家爷。起龙石上的石龙栩栩如生,腾云驾雾,给人以威严之感;而福家爷石上的佛爷,则造型圆润饱满,谦和慈祥,巧夺天工。 |
李三泉村 |
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率部到一地,正口渴时,突见此地有三眼清澈的泉水,高兴之余命名此地为三泉。后人将坐落在此的村划分为三个村(即:北三泉、中三泉、南三泉)。南三泉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李姓居多,另一部分以曹姓居多。1953年,南三泉分为李三泉和曹三泉两个村,从此,李三泉单独为村。 李三泉村,位于原平市西南约8公里处,地处半丘陵地区,土地较平,灌溉方便,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全村有耕地共2435亩,其中水地1950亩,旱地485亩,主要种植玉米,苹果等。全村有256户,共76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收入。全村总产值为110万元,全村总收入为105万元。乡镇道路及通村硬化道路总里程为11299米。朔黄铁路,108国道临村而过,交通便利。村西南高地上的南寺庙,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后被日寇烧毁。近年重修南寺庙,使之成为李三泉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寺外两棵明代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更使该寺显得格外宏伟壮观。 李三泉村人杰地灵,从古到今,人才辈出。 李福达(一名午),男,出生年月不详,明朝中叶时北方地区白莲教首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李福达之狱”的当事人。 李根林(原名李根龙),男,1926年5月出生,1946年2月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0,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先后授予大尉军衔,少将军衔,解放军功勋章和胜利功勋章。 李文增,男,1954年出生,山西医学院毕业,1977年2月入党,1974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杨春林,男,原平市著名企业家,创办了原平市正达通用设备有限公司和山西浩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