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吕梁 >> 方山县 >> 大武镇 >> 东相王村

东相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相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相王村简介

  大武镇东相王村位于北川河东,吕梁大武工业园区中部,有277户,1206口人,耕地面积1525亩。人多地少,是方山县自然条件较差的村子之一。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依据村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充分发扬民主,切实配备一套战斗力强的好班子,更新观念,选准路子,加快发展,使私营经济于跨一步,本着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大力发展笼养鸡,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我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修建图书室、老年活动站。开展了文明户、清洁户评比活动等等。通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东相王村正按照新农建建设的标准,全村上下齐心,大力发展养殖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一个和谐、富裕、文明的新东相王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1128103 033000 -- 查看 东相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相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相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举人头村

  举人头村位于大武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全村由木瓜、冯家坡、下山、举人头4个自然村组成,共284户1221口人40个劳力,耕地面积3334亩,林地面积2600亩。200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村党支部被吕梁市授予四星级红旗党支部。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和全村群众共同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支持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的发展,同时引进民营洗煤企业3户。目前,在木瓜煤矿、洗煤厂上班的农民达到108人,发展餐饮服务业21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700元提高到2006年的3600元。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投资500余万元,实施了冯家坡自然村整村移民,新建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移民新村小二楼,附属工程已基本完工,51户178人即将搬入新居;现在还有46套小二楼正在修建,新建成沼气池13户,于9月16日将全部投入使用,改善群众生活。投资700万元,完成乡村公路铺油3公里;投资36万元完成了村户通硬化路;投资4.7万元进行了农电网改造,投资4万元建起了便民连锁店,方便群众购物,投资5.2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投资 89万元,完成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投资6万元安装路灯26盏,实现了全村亮化工程;投资3.8万元,粉刷墙壁22500㎡;投资1.3万元,修建煤泥池43个;投资1万元,健身广场平整场地;投资3万元,安装了下水排洪管道,建起了垃圾池11个。成立环卫队,实现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同时实施了村庄绿化工程,今年新栽植核桃、油松、杨树等近2.48万株,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三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目前,投资2万多元,建起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四是增强民主管理。事关群众利益的大小事物都要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决定,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制定了村规民约,管理实现了民主化。   

大武二村

  大武二村位于大武镇政府所在地中部,古镇街道穿村而过,全村1410人,党员31名。    近年来,在任新明、张二星为首的村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全村人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针对以商贸、种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村投资20多万元,硬化道路4000多米,植树2000多株,并培育大型养殖户3个,转移劳动力500多人。   

大武四村

  大武四村位于方山县与离石区的交界处,并且处于大武镇中心街道所在地,坐落在209国道旁,北距方山县城28公里,南至吕梁市16公里,是方山县的南大门,交通便利,地处集镇,村中经济以商贸业、蔬菜种植业为主。全村有364户,1610口人,耕地面积86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474.5亩。本村的人口男女比例为11:10。大武四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2人。在村党支书刘建军的带领下,为尽快改变我村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而努力。   

杨家村

  杨家村是方山县大武镇南部山区的一个村庄,现有农户62户,共317人,全村粮食作物面积485亩,产量3.3万公斤。经济作物面积215亩,产量2万公斤。.   杨家村气候干燥,年降雨量较少,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对一部分农作物来说有利于其生长,但对于村民来说,受山区环境影响大,自然条件很落后。   杨家村村民苹果栽培历史悠久,但未形成较大的规模。近年来,随着对现有果园的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苹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当地得到群众的认可。除了种植果树外,村民的经济来源是养殖业,利用自家种植的玉米来养猪,达到了生态养殖的初步规模。    杨家村社会稳定,村级组织凝聚力强,有求发展的欲望和决心。现有两委干部5人,党员7人,其中女党员1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玉米—养殖模式为主导,瓜,果,蔬菜"等多产来并举的农业生产格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带领全村村民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西相王村

  西相王村是一个行政村还有一个附属村(草排咀),全村共有592户,2180口人。共有党员82人,全村总收入891.5万元,人均纯收入2780元,村集体年收入7.8万元。全村共有耕地3105亩,其中水浇地1665亩。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豆类为主。村委位于大武镇北面,209国道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内企业有水泥厂,还有水模板、白灰加工。紧临霍州煤电运输业发展势头较好,是全镇人均实力较好的村,也是大武镇第一大村。   

保安村

  大武镇保安村位于大武镇政府所在地以北2公里处209国道旁,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该村由保安村、菜地焉自然村组成,全村402户,1705口人,总耕地面积1780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2420元。该村是方山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保安村在大武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策群力,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抓调整,拓门路,经济发展创新高。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新增西甜瓜种植面积100余亩,增收50万元;发展养殖业,全村共养猪800余头,鸡24000只,创收60万元。二、争投资,办实事,加强基础设施。投资43万元,完成村户通硬化2.6公里,并且实现了上下水配套工程,同时还规划了路旁绿化带,投资10万元,栽植杨树1万株;实施亮化工程,投资4.5万元在村主干道共安装路灯33盏;投资3万元,建起了村级卫生所;施净化工程,修筑垃圾池10个,实现垃圾定点堆放,成立环卫队,定时清理垃圾。三、增设施,抓活动,精神生活上档次。在镇村资金政策的支持下,新建起一所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医术精湛的村级卫生所,共投资8万余元;围绕“四改”组织村民修建沼气池17个,为丰富群众生活新建起一个标准质量较高的蓝球场,装修了党员活动室,共投资5万余元。   

东坡村

  东坡村位于大武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由东坡、白家咀2个自然村组成,共389户1462口人,439个劳力,1476亩,村地面积1382亩,生猪存栏980头,鸡7600只,牛196头,200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60元,村党支部于2006年被方山县授予四星级红旗党支部,2007年被吕梁市授予五星级红旗党支部。   

东相王村

  大武镇东相王村位于北川河东,吕梁大武工业园区中部,有277户,1206口人,耕地面积1525亩。人多地少,是方山县自然条件较差的村子之一。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依据村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充分发扬民主,切实配备一套战斗力强的好班子,更新观念,选准路子,加快发展,使私营经济于跨一步,本着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大力发展笼养鸡,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我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修建图书室、老年活动站。开展了文明户、清洁户评比活动等等。通过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东相王村正按照新农建建设的标准,全村上下齐心,大力发展养殖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一个和谐、富裕、文明的新东相王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相当村

      相当村位于大武镇北面,紧靠209国道,交通便利,距镇区3公里。现有人口435户,1380人,耕地面积2146亩,林地1941亩,年粮食产量580935斤。    我村借助大武工业园区建立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先后有吕梁相当好驾校、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洗煤厂、霍州煤电多经公司等企业落户我村。随着企业的进驻,我村的劳动力就业,运输业等产业等到了很大的发展。   2009年我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620元。    我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下大决心、花大投入,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我村进村路;新建彩钢垃圾池3个;扩建了村农民活动中心。我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村将继续与镇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将相当村建成工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山第一村。  

雅湾村

  雅湾村位于镇政府北川河3公里处,全村有98户,503口人,耕地面积445亩,现有党员18人,比去年人均收入增加了1287余元,养殖、加工、运输是我村的主导产业。  

武家村

  武家庄系大武镇辖内一行政村。位于北川河东侧董河滩沟。东至离石界、西至雅湾村和新庄村、南至离石界、北至峪0界。由武家庄﹑武家焉﹑连家山﹑建粱﹑黄背塔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235户,人口总计981人。有中国0员46名,其中流动党员20人,结构以中老年为主。国土总面积为43080亩。其中耕地面积8250亩,退耕面积1226.7亩,还林面积26720亩经济林面积为1060亩,其它土地面积为5823.3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小杂粮。人均收入1850元。    武家庄行政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自2004年整村移民搬迁至新庄村以来,生活水平、人居环境、交通电网、饮水安居、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经2008年第8届村民换届选举工作,产生了武家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后成立了武家庄行政村党支部。村委成员5人,党支部成员3人。新两委班子积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以“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增收致富”为发展口号和奋斗目标,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如今村民安居乐业、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大武一村

  大武一村位于209国道旁苛大线交汇处,北距方山县城28公里,南至吕梁市区16公里,交通便利,地处集镇,村内驻有县镇机关8个,贺龙中学位于村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村经济以商贸业、蔬菜种植业为主。全村人口1603人,分512户,党员36人,耕地面积900余亩。村民经济收入: 农业占60%、运输业占30%、其他占10%。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连续四年被吕梁市命名为“五星级党支部”。   

武回庄村

  武回庄位于大武镇地图的东南方向,位于209国道的东侧,与新洞上村毗邻。北川河自北向南流过村庄。人口有1050左右,平均一人一亩耕地。    该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武回庄村,和杜家庄。这两个村的人口比为7:3。杜杜家庄原来在山上,由于交通不便,现在移民并存到了武回庄,杜家庄人口不多,但靠种地为生的人不在少数,人们的土地,少则十来亩,多则三十几亩。每天春季开始,这些人就回到搬迁之前的村子旧址,在那里短暂居住,以便于悉心护理农田。武回庄自然村中农业人口比例较少,务农的大多是上来岁数的老人,现在的农村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种地了,种地的收入远远赶不上家里的开支,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出外打工,比如说当建筑小工,开大货车,或者去城里做点小买卖之类的,农业已不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武回庄村虽说离大武镇很近,但交通极不方便,从新洞上到武回庄的路几乎是土路,平时只要稍微有点风就尘土飞扬,摩托车,三轮车,各种车经过,都会扫起黄土。遇到下雨天,非常泥泞,稍有不慎,就会滑倒。这个情况令人担忧。   村里小孩儿的受教育情况:因为没有好的师资,武回庄小学虽大却已荒废好久,破烂不堪,大有门庭冷落之意。武回庄小学已无一个小学生,很多父母为了追求好的教学质量,把子女送到大武镇小学,幼儿园,或者新洞上去念书,每当上下学时间,你站在大武镇通往武回庄的桥上,会看到陆陆续续往来的摩托,电动车,自行车,往来与这条不怎么好的路上,你可以看到家长们接送小孩儿的 “专业程度”。   因为武回庄村靠着一条河,所以以前有一些人在河内挖沙,现在河里还没有回填,有的地方水比较深,给村里带来了安全隐患。   

杨家塔村

  大武镇位于方山南端,是离石、临县、方山三县(市)的交通要道,是方山县大镇之一,距吕梁市16公里。总面积 157.3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驻镇机关42个,总人口32800人,其中农业人口29000人,非农业人口3800人,劳力9035人,其中男劳力5738人,女劳力3837人,耕地面积63411亩,其中水浇地10170亩。退耕还林面积13861亩。      大武镇处于交叉要道,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围绕有利条件紧紧抓住一条川,开发两座山,实施农业稳镇,企业兴镇两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杨家塔村位于大武镇西10公里处,下辖上杨家塔、下杨家塔、核桃焉、黄界塔等四个自然村,总人口600,国土面积7000亩,耕地面积2000亩,林地面积4000亩,人均年收入1000元。    杨家塔处于大山深处,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之没有矿物资源,经济状况相当落后。教育状况的落后更导致了人口素质低下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杨家塔村本届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领导下,积极配合实施农业稳镇,企业兴镇两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房村

  我村位于209国道与可大县交汇处,全村有143户,540人,耕地面积1020亩,现有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4名,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商贸、运输、蔬菜种植是我村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县委、镇党委的安排部署,以党建为龙头,紧密结合本村实际,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建设文明和谐富裕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开展了“创优发展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集中精力,大力改善民生,着力为全体村民办实事好事,推动了全村经济稳定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把抓好农村党建与村级文明管理工作相结合。以营造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目的,保持富裕文明村、宜居小康村建设,今年新建和改建垃圾池13个;投资6万元,购置了两辆垃圾运送车,同时安装路灯34盏,总投资5万余元,并做到了定时专人专车清理,提高了环卫保洁质量,推进了文明村建设。二是把抓好农村党建与为民服务相结合。2009年3月以来,投资10万元,完成村委大院的硬化和改建工作;修建大桥一座;总投资80万元,新建扩建了集办公、娱乐、健身、老年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投资3千余元,办起了三套活动阵地;重阳节慰问全村老年人64余名,春节前慰问老党员、特困户43人;全年发展党员一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三是把抓好农村党建与和谐村(居)建设相结合。按照加强对本村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分析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妥善地采取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全村发展营造了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店坪村

  店坪村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大武镇西侧六公里的三岔路口,是临县|、方山、离石三县的交界处。全村共有280户,1038口人,我村有一个自然村(孙家山),1736亩耕地(其中退耕还林地820亩,机修地700亩,沟洼地216亩)人均实有耕地不足1亩。全村有中国0党员41名,五保户5户,低保户34户。2002年人均纯收1500元,是全县人均纯收的1.6倍,是我村1998年人均纯收的3.2倍.我村连续四年无越级-,无刑事案件发生,多次被市、县、地评为优秀农村党支部和双文明先进村。多年来我村党支部认真落实“-性”重要思想,着眼发展,与时俱进,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地制宜,确保我村快速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伊始,镇党委、政府领导英明决策,大胆举贤,为增加支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镇党委政府多次下村,协调班子建设,使支村两委班子从原来的无作为、无建树、无士气整改成如今的团结紧凑、严肃活泼的班子。支村两委在任永红书记的领导下,勤勤恳恳工作,不辞劳苦办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领全村百姓共同建设美好的新农村。   

水沟村

  水沟村位于大武镇店坪沟内,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1120亩,人口共有800人。有水沟村、芦家庄、伴官举、李家側、东阳五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水沟村228人,土地600亩,大部分以做铜牌为生,年轻劳力外出打工,35岁以上人口在家务农;芦家庄有183人,土地550亩,42个劳力务农,主要种植物为玉米,人均收入1100元。大部分劳力分布在太原、离石等地,现有大学生5人(在读生2人)7人中专毕业;伴官举97人,土地223.3亩,25人劳力,8人外出打工经商,主要种植物仍为玉米,大学生4人(1人在读)大部分为初中毕业;李家側72人,大部分年轻人在移民村聚集,但老年人仍然在山上居住,年轻劳力以开车、做铜牌为主;东阳120人,土地377亩,4位大学生但户口都已迁出外地,中年人以卖菜为生,无固定职业。    水沟村是个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小贫困山村。由于落后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使得村民们没有心思,也没有信心在农业上有所发展。这些直接制约着水沟村未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提高。   

石门焉村

  大武镇石门焉村现有住户115户,412口人,全村共有139名劳动力,男劳力81人,女劳力58人。我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全村大部分人以种地为生,各种条件十分艰苦。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上下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1125亩。有牛24头,猪270头,蜂箱30箱。年总收入35万元,农业30万元,牧业5万元。总费用14万元,纯收入21万元,外出劳务收入22万元,农民所得总额43万元,人均收入1053万元。粮食作业产量4.4万公斤,经济作业产量0.36万公斤,化肥施用量13吨。计划生育人数1例。乡镇企业产值20万元,收入20万元,利润12万元。退耕地面积73.9亩,4000株。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村居内社会更加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阳和沟村

  阳和沟村地处大武镇西部山区,距大武镇13公里,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全村总面积约1880多亩,现有耕地面积为1298亩,林地面积682.4亩。大牲畜45头,2010年粮食总产量192972斤,人均收入1463元。全村156户,总人口589人,有党员25人,村两委班子4人。我村两委是一个团结务实,有较强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全村劳动力372人,外出务工259人。    对于阳和沟村而言,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是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我村在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通信通讯等方面一直落后于其他村,我村村民们不甘于只靠地里干活的传统生活方式来谋求生存,于是他们便利用他们身上特有的一种精神“闯劲”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之下,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村部分年轻人很多外出打工,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近几年,我村村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大部分家庭都是靠务农、务工、经商获得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得到了政府的惠农政策,免交税收,村民大部分都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该医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将有力地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出现。   虽然阳和沟村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村两委班子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艰苦拼搏,带领全村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是方山县大武镇所属的一个行政村,北靠芦则山村,西靠水源村,南靠高家沟村,东靠店坪村,全村共有人口574人,拥有耕地23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300余亩,自然林地300余亩。    2010年村公路及全村主要路线安装23盏路灯,给全村照的光明亮丽。同时在秋季投资40000余元给前村修建一座小桥,给村民通行方便。    今年4月初,我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三项整治”活动,修建垃圾池8个,粉涮墙面1500平米,公路旁做护墙1000余平米。成立了村级保洁队,我们相信:王家庄村在县镇俩级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村支俩委的团结带领和群众的努力配合下,随着“三项整治”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家园将越来越美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水源村

  水源村是方山县大武镇所属的一个行政村,北靠杨家村,西连龙凤村,南接南岭村,东至王家庄村,全村共有518人,拥有耕地22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45亩,自然林地300余亩。    2010年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修了水塔一座,全村才吃上了自己供的自来水。同年,在县委和镇党委的支持下,在村脑畔梁无偿为村民种植核桃树12800余株。目前,全村拥有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具15台,大型养鸡户2户。    今年4月初,我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三项整治”活动,修建垃圾池8个,成立了村级保洁队。我们相信:水源村在县镇俩级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村支俩委的团结带领和群众的努力配合下,随着“三项整治”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家园将越来越美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闫家山村

  闫家山村地处大武镇西部山区,距大武镇12公里,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全村总面积约796亩,现有耕地面积为589亩,其中沟坝地39亩,机修地550亩。下辖两个自然村:闫家山村和南岭村,95户,总人口298人,有党员11人,村两委班子4人,是一个团结务实,有较强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全村劳动力72人,外出务工39人。   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小杂粮,零星的核桃树可以给村民增添一点收入,但形不成规模的核桃经济林,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只能去店坪或大武。没有卫生室,看病就医也必须到镇卫生院。贫穷和落后压着老百姓,人人均年收入仅有1100元。   近几年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使我村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今年六月份政府出资改造村委会办公室,现改造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村通公路的硬化也完成。   

高家沟村

  高家沟村位于方山县大武镇西部,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交通便利,紧靠218省道。高家沟村共有89户人家,共276人,男劳力51人,女劳力46人。在村的年轻的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只是些小娃娃和老人。村里共有耕地675亩,大畜牧7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的传统还在这里不断沿袭,部分群众还住着破旧的土坯房,锄头,耕牛,犁;夫妻二人种两三亩地,人均收入1103元。农业与畜牧业一直是本村的主导产业。村内企业聚鑫矿业去年正式投产以来,有效的吸收了村里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并且给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里原有小学一所,后来由于人口流动,该学校的生源极为困难,为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村里取消了该所学校,所有的适龄儿童有的去镇里或县城或市里的学校读书。    2008年村委换届选举以来,张志杰同志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李五虎同志当选为村委委员与支部委员,张怀正同志当选为支部委员。随着新的领导班子的走马上任,村里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目标:以我村现有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把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目标;努力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带动整个山区村庄的发展;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使村民的劳动生活出行更加便利;尽可能地多举行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高家沟村立足建设为目标,强化规划,加快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去年春季新栽树苗40亩,春夏各粉刷公路两旁树苗3公里,有30户农户自发地清除杂草,很好的改善了我村村容村貌,植被防洪蓄水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去年在镇党委与镇政府的领导之下,秋季张志杰同志带领村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为村里硬化水泥道路2.26公里,解决村里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局面;安装路灯18盏,结束了夜晚村民外出行动不便的历史;在全村范围内安装污水排放系统(下水),结束了雨雪天村里脏水蔓延臭味熏天的局面;为村里修建了文娱活动场所,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到目前为止,全村人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0户,共232人。高家沟村共有党员14名,其中张怀远与张俊宝为年老体弱党员。党员中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党员只有一名,而且流动党员居于多数。村里还按地形划分,选举了村民代表。每次召开支部会,不仅有党员的参加,而且还有村民代表。村里各项事项,要经过两委讨论决定,甚至重大事项还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上决策通过。   如今,高家沟村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势头良好,正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的目标大步前进。高家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张家耳村

  张家耳村是方山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全村41户232口人,党员12人,坐落在峰丛中的大山中,耕地总面积930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048元,经济发展滞后。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山区农村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村级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山区农民生活贫困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需要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    首先要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山区移民。要立足山区农村实际,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编制山区农村的移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明确分阶段目标,强化领导,分步实施,在序推进。认真落实移民补助政策。要创新移民方法,尊重农民意愿,采用整村迁移的办法推进移民,做到搬迁一户,补助一户,从资金上保证山区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调整规划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实行山村移民相对集中安置到大武镇周边。我张家耳村的移民工作也在慢慢展开。   第二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山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完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区路网建设投入,增加山区班车车次,加快对山区农村饮用水、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改造进度,落实大武镇对山区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和帮扶,特别是要加强山区医疗卫生和教育,规划选择合适地段增设村级医疗卫生点和学校,方便山区农民求医就学。财政每年应当安排一定额度的山区发展专项资金,镇财政应予以配套,从财政政策、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全方位扶持和重点支持有利于发展山区经济、有潜力发展的项目投资,促进山区自身经济的提升。    第三要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创新机制,整合利用山区的农林资源。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要积极创新土地、林权流转机制。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在山区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山区土地流转,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   

新洞上村

  方山县大武镇新洞上村位于方山县城约25公里,距离大武镇政府5公里,是一个由新庄村和洞上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全村总人口946人,总户数260户,男女比例基本平衡。总耕地面积为1341平米。年平均粮食产量为1722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为1809元。村庄交通便利,有明德小学寄宿制小学,为邻村的孩子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村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玉米等。村子里总共有大牲畜25头,其余村民养家禽类居多。共有30余名党员,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团结合作,时刻以村民的利益为重。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广大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新洞上村被县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村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镇党委政府多次下村,协调班子建设,使支村两委班子从原来的无作为、无建树、无士气整改成如今的团结紧凑、严肃活泼的班子。支村两委在书记的领导下,勤勤恳恳工作,带领全村百姓共同建设美好的新农村。    一、组织建设落实,奠定工作基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百姓增收致富   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扶持百姓发展种养、殖业,活跃城乡经济。    三、村级大桥改造,方便百姓出行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为老百姓修桥,这一项惠及民生的大工程,赢得全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四、村容村貌整治,亮化生活环境   积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二十三户新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五、民生综治齐抓,确保一方平安   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东相王村特产大全




东相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