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乡位于潜山县中部,全国4-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后山,皖水的上游。面积93平方公里,山场68平方公里,耕地6180亩。辖9个行政村,228个村民组,5292户,20610人。现有党支部17个,党员483名(其中女党员79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龙潭乡处于潜山县中心地带,皖河两岸分布,距县城仅15公里,距安庆机场和长江港口66公里。县城至天柱山的柏油路从中穿过,合安、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东香高速等交通干线依旁而过。全乡村村通油路(公路),95%的村民组通公路。
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龙潭乡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光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4℃,7月份平均气温27℃,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1370.1mm,年平均降水137天,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染污,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森林履盖率71%,居全县第一。境内有天柱山后山的自然风光。万亩竹海,千年古树,龙潭飞瀑,奇松异石,风景秀丽。尤其是修复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家祠堂,及寺、庙、庵、亭、寨等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汇一起,相得益彰。天然景点有:蜓蚰石、千丈崖、天柱山东关、关门井、猫头石、双河口、七里碉、仙女晒鞋、-石、对牛石、锣鼓石、百崖寨、锣鼓冲(该处的千人洞江氏宗谱已有记载)、仙人桥等,美不胜收,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雷公井电站的建成,使深山出平湖。境内的皖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险滩,滩滩有美景,景景都迷人”。龙潭的自然风光、环境、景观都是游人渡假、休闲的理想之所。是投资旅游开发之宝地。
资源丰富,特产富饶
龙潭乡拥有丰富的木竹资源。木材蓄积量达35万立方米,毛竹达600万根,是全省的“毛竹之乡”。药材、野茶、桑、石榴、油茶等有一定的规模。境内的茶叶雾罩时间长,品质好,曾出产朱岭贡茶。板栗近万亩,有“板栗之乡”美誉。
龙潭乡的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白瓷土、黄砂、鹅卵石等蕴藏量大。尤其是花岗岩、白瓷土品种多,品位高,开发前景看好,受到多家外地客商青睐。现已落户的有香港佳廉石矿有限公司,南京迈四通建材有限公司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06万人 | 93平方公里 | 340824202 | 246000 | 0556 | 查看 龙潭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万涧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万涧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湾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龙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白寨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白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谢河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谢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暗冲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暗冲村谷歌卫星地图 |
湖田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湖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杜埠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杜埠村谷歌卫星地图 |
漆铺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漆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潭村 | ·潜山旅游·潜山特产·潜山十大特产·潜山十景·潜山名人·潜山 | 0 |
---- |
查看 龙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梅城镇 |
梅城镇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中南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东南部,皖河水系的中游,为潜山县府所在地。东以皖河为界,越河为余井镇,东南与怀宁县毗邻,西南与王河镇、黄铺镇接壤,西抵痘姆乡,以潜水为界,北与天柱山镇、龙潭乡山脉相连。全镇总面积为 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100189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另有少量的回族。距省会合肥176公里,离市府安庆48公里。 梅城镇地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大别山边缘山区,最高的玉镜峰海拔 913米,中部为丘陵,东部和南部均为冲积平原。境内主要河流有潜河、皖河、茅岭河、幸福河、梅河。境内多数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偏砂。年均气温16.3℃,无霜期240天,年降水量1350毫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本镇已列为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周王朝封皖国以来,历代郡、州、府、县治多设在这里,梅城自古就是兵家争夺之地。因梅城曾是古皖国的都城,安徽省简称“皖”源于此。这里民风淳朴,先民酷爱种梅,梅花满城,取名“梅城”。 1949年设镇,1958年改为舒州人民公社,1962年复设梅城镇,1992年与城郊罗汉、梅城、潘铺三乡和野寨乡部分地区合并仍称梅城镇。全镇现辖行政村23个。 境内著名历史与现代人物有:我国最早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主人翁刘兰芝、焦仲卿;晚唐诗人曹松;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新秀韩再芬。 境内有铁路合九线经过,过境距离为 25公里;主要公路有沪蓉高速公路、东香高速公路正在建设、105国道、318国道,境内总长分别为26公里、6公里、28公里、38公里。 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籽、棉花;主要畜牧渔业养殖产品有猪、牛、羊、鱼、鸡、鸭、鹅、牛蛙、甲鱼等;形成规模效益的农产品有:年产鲜鱼 28万公斤,年出栏肥猪2万头,年产肉鸡23万只。 境内主要贸易市场有潜阳市场、天柱市场和彰法山农贸市场,总面积达 20000平方米,主要贸易品种有:优质米、油料、农畜土特产品等。 境内著名土特产品有:雪湖贡藕、天柱剑毫等名优茶叶、东风村胡萝卜、瓜蒌。主要风味食品有:雪湖蒸藕、石耳炖鸡、肉烧胡萝卜、清蒸板粟等。. |
源潭镇 |
源潭镇位于国家级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东麓,背倚大别山,面向长江,毗邻桐、怀两县。其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开卷有益灵顾,高低悬殊,境内淡水资源丰富,有大沙河、鲁坦河、范庄河等三大河流,即将拟建的下浒山水库就在大沙河上游,并拥有红旗、黄鹤塘、跃进等大中型水库。209省道贯穿镇区,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均为18公里,辖3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6.6万人,国土面积162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3.4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2平方公里。城区居住人口2.3万人。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1700万元,人均收入3427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1.2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强力推动,源潭镇已初具规模,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功能较全,人口集中,市场繁荣,是皖西南重镇,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山品经济异常活跃。现已发展成为潜力巨大的集商工贸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先后被列为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重点中心镇。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源潭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进和持久动力。到2004年底,拥有个体私营企业1763家,其中集体企业45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4家,从业人员4000人,资产总额22亿元,入库税金521万元。已初步形成商贸、建筑、香业、磁材、塑造编等支柱产业。组建两大集团公司(天元塑业、磁材);开发区三大园区(长宁工业园区、东南民营园区、友爱农业科技园区);构筑四大经济板块(棋盘劳保板块、双峰制刷板块、杨冲经果林板块、查冲生态板块);建成五大市场(小商品市场经营服饰、长安市场经营建筑建材、福源街市场经营农副产品、商城经商百货、鬃刷制品市场生产鬃刷)。 源潭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重点突出在道路、供水、绿化、电力上,投资30万元铺筑福源街小区砼路面,投资100万元安装铺区供水管网体系,饮用清洁卫生水源人口达100%,投资50万元建成潜庆路2.3公里绿化,人行道等附属工程,人均绿化6.1平方米,投资150万元全面更改农村低压线路,保证农村正常用电。同时安装了3000门程控电话和50根独立柱路灯,建成50瓦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和广播有线电视站,2000户居民看上了有线电视。镇区医院引进联合国国际开发计划署援助资金25万元,建成门诊综合楼,并对影剧院、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
余井镇 |
余井镇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是潜山县城的北大门,距县城10km,东与怀宁毗邻,西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1万人。该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其中,合九铁路在境内通过。该镇村村通公路,县乡交通网络密布,四通八达,距合九铁路潜山站仅10km,距沪蓉高速路入口12km,距合九铁路高河站58km,距安庆机场、长江水运码头69km,距省城合肥市仅2小时车程。 余井镇是潜山县城的北大门,东与怀宁县毗邻,西临天柱山。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1万人。有党员1505人,党支部40个,其中村党支部13个,居委会支部1个。该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500万元, 余井镇人均纯收入1700元。 余井镇“三山一水六分田”。余井镇水资源十分丰富,皖水悠悠在境内穿过,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长春水库)、小(二)型水库4座。余井、程祠、民生的世行二期加灌项目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政府验收,“小徽州”土地复垦规划已得到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乌石堰自流灌溉工程项目已经落实,这些大大地加强了余井农业大镇的基础地位。优质稻5万亩,年产2.5万吨,优质棉1.5万亩,年产4000吨,油菜2万亩,年产菜籽400吨,茶、桑等产量和效益明显。皖水黄砂年产20万吨以上,其优质远近闻名。 |
王河镇 |
王河镇位于潜山县西南部,东临潜水,南隔长河,与怀宁县隔河相望,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辖21个村及一个街道居委会。 镇域地处北纬30°27′-30°36′,东经116°26′-116°37′,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耕作条件较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大镇,粮食产量占全县十分之一。 距县城24km,沪蓉高速穿境而过,东香高速在我镇与沪蓉高速立交互通。距安庆机场、安庆港仅80km,与国家AAA-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遥相眺望,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王河历史悠久,盛产舒席,做工精细优美的舒席曾敬献给毛主席、周总理,人民大会堂还存有她的芳容。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位于我镇永岗村,这里较为全面的记录着我们祖先活动遗迹,发掘的石器考古价值极高,京剧鼻祖程长庚诞生我镇程家井,这里流传着许多生动美丽的传说。 这里的土地沉积着古老传统的文明,这里水土沾染着先人的灵气、孕育着勤劳聪慧的席乡人,他们走南闯北,一路创业,足迹遍布全国,王河呈现一片蓬勃生机。王河发展的势头锐不可挡,王河发展的春潮涌动,热情好客的席乡人张开欢迎的双臂,诚邀全国各地贵客来王河投资置业。. |
黄铺镇 |
黄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与梅城镇接壤,西与太湖县小池镇相连,南靠黄泥镇,北与水吼交界。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50公顷。全镇辖26个村,492个村民组,12307户,总人口49811人。200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60元。 黄铺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大别山的前岗地区为主。本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7℃,无霜期246天。本地蕴藏大量粘盘黄棕壤土,是制作红砖、瓦的极好材料,山区多以马尾松、杉木等品种木材为主。丘陵区面积65000亩,适宜于发展多种经济林。 黄铺镇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3200万公斤,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粮食储备库各1座。 黄铺镇交通极为便利,合九铁路、沪蓉高速、105国道及正在施工的东香高速均贯穿全境,镇内村村通公路,通电、通邮,程控电话普级率超过90%。 黄铺镇商业与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是周边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已成功开发商品房近20000平方米。黄铺菜市场占地600多平方米,拥有摊位100个,年成交额超过200万元。全镇现拥有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超过1500吨。 黄铺镇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4813万元,拥有各类企业1592家,合计上交税金429万元。祥圣工贸公司、古井工业公司等已初具规模。建材基地优势明显,拥有年产1000万块成品砖的轮窑厂七座。云峰、双河等村有利用农闲制作鞭炮的传统,有“花炮之都”之称。 黄铺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全镇现拥有高中2座,初级中学3座,小学24座,在校学生9401人。全县第一所私立高中--永兴私立高中和由安徽省律师协会捐资兴建的安徽律师古井希望小学已初具规模。拥有卫生院4所,个体行医人员61人。 祥圣村是县内知名的“小康明星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500元,村内企业建材、种植、养殖多业并举。祥圣工贸公司2004年度完成工业总产值5600万元,利润总额324万元。多年来,村内没有向农民收过一分钱,是全县有名的“农民无负担村”和经济发展“明星村”,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黄铺村和云峰村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初具规模,提前跨入小康村行列。. |
槎水镇 |
槎水镇位于潜山县北部,天柱山北麓。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面积居全县第三,人口居全县第六,经济总量居全县第二,是“潜山——岳西工业走廊”上的工业重镇,全县民营经济强镇,瓜蒌主产区,更是安徽省优质蚕茧生产第一大镇。 2004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1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3.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8亿元,财政收入800万元,农业实现增加值2500万元,粮食总产量9000吨,优质茧产量777.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槎水扼黄柏山区之咽喉,是岳西、桐城、舒城环潜山广大山区之门户。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合安、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东乡、六潜高速等交通干线依旁而过,S209省道贯穿全境,全镇村村通油路(公路),胰乡交通网络密布,上通八达。距潜山县城(铁路站、高速路入口)44公里,距岳西县城37公里,距安庆机场、长江水运码头79公里,距合九铁路向河站(高速路入口)48公里,距省合肥仅3小时车程。 生态优美,山川秀丽。槎水地处北纬30度 47’-30度 56’,东经116度 25’ -116度 29’,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照充分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6.4度,7月份平均气温28度,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1370 .1mm,年平均降水137天,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污染,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森林覆盖率63.4%,绿化程度88%。 镇内有太平天国古寨——羊破寨、昆仑寨,有《风雪大别山》电影主外景地、气势恢宏的龙井瀑布,充满神话色彩直通龙宫的五口“龙井”,国家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旅游风景区,板仓国家森林公园、荆紫山森林公园、毛尖山渡假风景区环拥槎水,气候宜人,生态优美,风景秀丽,宜商宜居。 资源富足,物产丰富。全境拥有耕地面积1.5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4万亩,其中林地15.8万亩,可开发山场3.2万亩,活木蓄积量31万立方米,其中松杉23万立方米,松、草、竹、药材、野菜、茶桑、板栗、油茶、石榴等经济果资源丰富,经果园地3.7万亩,其中桑园1.35万亩,瓜蒌0.45万亩,油茶0.67万亩,板栗0.51万亩,石榴0.23万亩,中药材0.3万亩。. |
水吼镇 |
水吼镇 位于潜山西部,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中心镇距县城23公里,距安庆市84公里,距岳西县城30公里。由于水吼紧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境内地形复杂多变,海拔高差大,山峰景观独特,河流变化勘测,还有历史遗留下的寺、庙、亭、山寨等人文景观,镇区常住人口达3000人。 全镇现有山场111019.5亩,耕地7912.77亩。16个行政村1.53万人口。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1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17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554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4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元,镇镇化水平19.7%。 第一届水吼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强化区域0通枢纽地位,构筑旅游观光与山口集市贸易小城镇框架,进一步改善交通和集镇基础设施状况,继续加大山场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镇,个私经济强镇战略,把水吼建设成为潜山西南部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中心城镇。 近年来,水吼镇领导班子围绕奋斗目标,自我加压,努力寻找突破口,调整发展思路。 1、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开发“三大资源”(即资源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天险河漂流最具特色,以“滩险、潭静、石奇、景秀”而吸引国内外游客,成为景区旅游热点。天龙关大峡谷攀岩项目,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安徽省攀岩基地”,填补了安徽省空白。镇内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万余千瓦。目前已开发1800千瓦,正在开发4800千瓦,已建成大关、里港、梅寨三个水电站。龙潭河电站正在立项设计之中。镇内还有品位较高的石英石矿和白瓷土矿。初步勘探查明,马潭村境内有大型石英石矿,矿藏量高达5万吨,目前在组织引资开发。 2、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开发“三个系列”特色产品。一是栗茶系列。全镇1200亩栗园,年产量达240吨,1800亩茶园、年产优质名茶35吨,其中“碧螺春”品牌已成为水吼特色产品。二是“两竹”系列,全镇拥有毛竹园1.1万亩,目前已有3个竹器工艺品加工厂,开发竹器旅游工艺系列产品,全镇拥有毛竹园1.1万亩,目前已有3个竹器工艺品加工厂,开发竹器旅游工艺系列产品。二00一年,程湾村引进雪竹品种,是一种新型环保蔬菜产品,可以出口创汇,目前正在推广。三是果蔬系列。开发水吼传统特色名果名菜,如甜柿、山楂、莲花姜、黑木耳、田菇等。. |
官庄镇 |
官庄镇地处潜山县东北角,位于桐、岳、潜、舒四县交界处,北靠合肥,东临巢湖,南接安庆,西望武汉,与安庆机场和安庆客货码头相距80公里,到沪蓉高速和京九铁路仅60公里。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8535户,32800余人口。对外到舒城、桐城均有公路通车,内部村村通车,主干道均为沥青油路面,交通较为方便。境内有移动、联通基站各3座,手机信号全覆盖。电力设施配套齐全,动力电遍布每个自然村庄。 官庄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省级金紫山森林公园座落境内,与板仓自然保护区、舒城的万佛山森林公园紧紧相连,总面积4073.3公顷。公园境内森林茂密、环境清幽、风光旖旎、古迹悠久,浑然一幅徇丽多彩的风景画卷。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的大香山寺座落于香山村境内,号称“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禅院松竹掩映,庄严肃穆,每日晨钟暮鼓,声传十里。1957年建成,1969年迁建于锣鼓山南的烈士墓葬有革命先躯十八人,内有-总理同学,0潜山特支-余大化烈士等,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官庄一条街”之称的官庄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全山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随着时代变迁,虽几度兴衰,仍延续至今。 官庄镇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多,区域传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其中豆制品生产已有二百年历史,由于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优质的矿泉水,生产出的产品属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品生产以“官庄镇福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现有豆制品生产加工作坊60余家,“福源”牌豆皮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产销两旺,前景广阔。镇内有桑园326公顷,年产鲜茧2万余担,居全县前列。现有茶园3000余亩,茶场20余家,年产干茶6万多公斤,名优茶品种齐全,以色、香、味著名,深受消费者好评。境内“天柱红”花岗石资源丰富,经地质鉴定,色灰白、灰红,斑状、块状结构,整体固定,硬度极强,耐腐蚀,是一种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装修材料,全镇现有开采、加工台锯28台套,发展势头强劲。. |
黄泥镇 |
黄泥镇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南部,距潜山县县城约27公里,全镇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辖八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边界重镇:黄泥镇是潜山县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西南与太湖县相邻,东南与怀宁县接壤,是潜、怀、太县交界之重镇,素有“一脚踏三县,一帆通四海”之称。 ——商贸古镇:黄泥镇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依托长河通长江的水运优势,黄泥历史上一直是人来舟往的繁荣码头。建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被誉为潜山的“小上海”:直到今天,黄泥老街市场依然兴盛繁荣,有着“三县重镇,五县市场”的美称。 ——鱼米之乡:黄泥属于圩畈地区,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面充足,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已形成以胜利、前进等村为主体的养猪基地,以工农、文昌等村为主体的蔬菜基地,以龙坦、金墩等村为主体的养鱼基地。 ——开放热土:黄泥因商贸而闻名,如今的黄泥镇既有大型的现代化超市,也保留有古色古香的店铺茶馆。黄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镇区内供电、供水、电信、金融、广播电视等配套完善,新区开发更是让古老集镇焕发青春。黄泥有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黄泥镇设有开发区,在潜山县综合经济开发区内开辟有黄泥工业园。对所有投资者镇政府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采取全方位代理服务;黄泥有精明的经商队伍,长期以来,黄泥人“会经商、善交友”而远近闻名。全镇在外经商人员达6000多人,其0国经商人员达300多人。 黄泥镇党委、政府和精明开放的黄泥人民诚邀各地的朋友到黄泥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黄柏镇 |
黄柏,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山城集镇,地处潜山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境内四面环山,峰峦叠翠,有两条大河贯穿全境, 山掩水映,风光美丽天成。这里民风古朴,人杰地灵,居民房舍依山傍水,点缀山间路旁,颇有世外桃园风范。黄柏区位优势独特,是黄柏老区三镇一乡之心脏腹地,扼其交通之咽喉,龙官、黄彭、两昆、黄龙复线等公路贯穿其中,东通桐城,西连岳西,北达舒城。镇区是原黄柏区公所所在地,许多单位、部门座落其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黄柏自然形成了老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镇辖6个行政村,面积达6602.7公顷,拥有人口15752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68%,闲置劳动力约4700余人。特色农业是黄柏镇的主导产业。全镇拥有茶园4000余亩,粗制茶厂10个,年产干茶约4.6万公斤。石桥茶厂开发的“皖山翠曲”品牌荣获芜湖国际茶博会银奖,该厂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镇桑园面积达6000多亩,年产蚕茧约18万公斤。食用菌生产已具规模,产品主要有香菇、平菇、花菇、木耳、灵芝等。黄柏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年产香菇50万棒,干菇4万斤,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杜鹃花”工程示范基地。 黄柏境内花岗石资源丰富,蕴藏量达3亿多立方米,品质优良,花色多样,主要品种有:天柱芙蓉、天柱斑花、芝麻白、潜柏红等,很受市场青昧。水利资源丰富,建有大小水电站5座,装机总量5000千瓦,小水电开发前景广阔。卫生材料、劳保手套、家俱、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 黄柏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这里距天柱山国家风景区58公里,距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21公里,距金紫山森林公园10公里,距舒城万佛湖50公里。境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明宗室朱统琦对抗清王朝的古迹战场昆仑寨至今犹存,残断的城墙和寨门向现代人诉说着那段血泪交融的悲壮历史。经国务院批准投资7亿多元的下浒山水库正在运作之中,水产养殖业和旅游观光业将有巨大商机。黄柏,将是皖西南旅游线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黄柏,这个不甘寂寞的山区小镇,正以积极的姿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聪明、勤劳、智慧的黄柏人民,欢迎各地有识之士走进黄柏,这里将是你投资的热上和发展的宝地。. |
天柱山镇 |
天柱山镇 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南临潜河,北倚天柱山,现辖11个行政村,总面积71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余人。 天柱山镇 是潜山县城的后花园,风景区天柱山的南大门,距安庆机场、长江水运码头60公里,紧靠沪蓉高速公路和合九铁路、105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天柱山镇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境内拥有国家AAA-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和博大精深的古皖文化底蕴,土特产品尤以茶叶、野葫芦、石耳、中药材等享誉大江南北。花岗石、金红石、蛭石、云母、黄砂等矿产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天柱山镇 是省级建制镇和中心建设镇。镇党委、政府围绕“旅游兴建、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确定以“0两线”(即野寨旅游接待中心、茶庄旅游接待中心、白水工业区、105国道线、野茶线)为载体,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开发日新月异,为天柱山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天柱山镇 旅游的胜地、投资的热土。我镇以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
塔畈乡 |
塔畈乡位于潜山县西北部,距县城62公里,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东南与黄柏镇、官庄镇毗邻,西北与槎水镇、岳西巍岭乡接壤。全乡辖18个行政村,266个村民组,5894户,22177人。全乡共有山场面积10.6万亩,耕地面积1.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87万亩,茶园面积1.7万亩,桑园面积0.62万亩。 塔畈乡属山区乡,乡内有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万亩原始次生林,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3种,植物7种,具有极大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乡内水资源丰富,已建成小水电站5座,正在施工的有7座,到2008年装机总客量达5000KW。我乡以茶叶、蚕桑为两大特色支柱产业,拥有幸福茶场、观音洞茶场、炳先茶场、广西园茶场和西峰茶场等五家骨干茶场,茶叶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年养蚕7500张,产茧达280吨,蚕农年收入达400万元,乡内有缫丝厂一家,年产值达600万元。人力资源丰富,乡每年有5000人左右在外务工,年总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 |
油坝乡 |
油坝乡位于潜山县南端,与怀宁县平山、黄龙、小市三乡镇毗邻,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东店、洪湖、张祠、桑树、铁锁、唐埠、油坝、金店、崔仓九个行政村,211个村民小组,5033户,总人口21131人,耕地面积1022公顷,其中水田934公顷,素称“鱼米之乡”,是潜山县商品粮基地之一。 油坝乡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万亩灌区的幸福河水库属国家小I型水库,蓄水107万立方米,水面205亩,水质优良,年产鱼5万公斤。赵湖荒田2000亩,水田100亩左右,处于闲置状态,急待有志之士,投资开发。 潜、皖水两条大河途经我乡,铁矿资源丰富,开发开采铁砂潜力大,本乡居民有20多年在河里淘铁砂历史。 编织竹席远近闻名,拥有2千多人的熟练竹席编织人员,年产近50万余条竹席。 种养业兴旺,在吴芳明、汪恭胜等人户带动下,全乡养殖鸡鸭20万余只,生猪2万多头。东店100亩瓜蒌基地种植效益明显。 个私经济活跃,叶新华校服厂,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汪三丙珍禽养殖厂,采用“公司+农户”形式,养殖獭兔、绿头鸭,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天柱山纤维素有限责任公司属股份合作制企业,主产品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年生产XYF—I型CMCl500吨,总资产122万元,现急需招商引资扩建项目,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油坝乡党委、政府郑重承诺,我们将为外来投资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越的环境、最宽松的氛围,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全程代理和一站式服务体系。. |
龙潭乡 |
龙潭乡位于潜山县中部,全国4-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后山,皖水的上游。面积93平方公里,山场68平方公里,耕地6180亩。辖9个行政村,228个村民组,5292户,20610人。现有党支部17个,党员483名(其中女党员79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龙潭乡处于潜山县中心地带,皖河两岸分布,距县城仅15公里,距安庆机场和长江港口66公里。县城至天柱山的柏油路从中穿过,合安、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东香高速等交通干线依旁而过。全乡村村通油路(公路),95%的村民组通公路。 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龙潭乡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光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4℃,7月份平均气温27℃,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雨量1370.1mm,年平均降水137天,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染污,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森林履盖率71%,居全县第一。境内有天柱山后山的自然风光。万亩竹海,千年古树,龙潭飞瀑,奇松异石,风景秀丽。尤其是修复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家祠堂,及寺、庙、庵、亭、寨等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汇一起,相得益彰。天然景点有:蜓蚰石、千丈崖、天柱山东关、关门井、猫头石、双河口、七里碉、仙女晒鞋、-石、对牛石、锣鼓石、百崖寨、锣鼓冲(该处的千人洞江氏宗谱已有记载)、仙人桥等,美不胜收,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雷公井电站的建成,使深山出平湖。境内的皖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险滩,滩滩有美景,景景都迷人”。龙潭的自然风光、环境、景观都是游人渡假、休闲的理想之所。是投资旅游开发之宝地。 资源丰富,特产富饶 龙潭乡拥有丰富的木竹资源。木材蓄积量达35万立方米,毛竹达600万根,是全省的“毛竹之乡”。药材、野茶、桑、石榴、油茶等有一定的规模。境内的茶叶雾罩时间长,品质好,曾出产朱岭贡茶。板栗近万亩,有“板栗之乡”美誉。 龙潭乡的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白瓷土、黄砂、鹅卵石等蕴藏量大。尤其是花岗岩、白瓷土品种多,品位高,开发前景看好,受到多家外地客商青睐。现已落户的有香港佳廉石矿有限公司,南京迈四通建材有限公司等。. |
痘姆乡 |
痘姆乡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天柱山,距县城9公里。全乡总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15平方公里,养殖水面1平方公里,优质耕地6.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人。 痘姆交通四通八达,105国道近在咫尺,东香高速公路天柱山进出口,座落于我乡境内。乡党委、政府正抢抓机遇,大搞公路修筑,力争07年实现村村通油路;各村已完成电力低压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全乡都开通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信号良好;乡马头街已创建为安全文明街道,是我县小集镇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痘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潜阳十景”十有其三,“吴塘晓渡”、“九岛流霞”、“诗儒漱石”等景点饱含诗情画意,风景这边独好。汪岭茶林场紧连国家小1型水库,春花香,夏树荫,秋果熟,冬景美,为开辟休闲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痘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6公里潜水河道的黄沙、铁砂开采,蕴藏着无限商机。50公顷的河沙滩,为天柱山旅游增添了开发潜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两高一优”农业效益显著。全乡04年种植棉花160公顷,产籽棉480吨;优质粮、油种植750公顷,年产5000吨;优质茶园65公顷,年产优质茶叶5吨。县种子公司在我乡的制种基地30公顷,年产良种70吨,“公司加农户”的合作经营方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全乡有精米厂5家,着力农产品一条龙加工,04年引进的合肥客商建成了“天柱山棉业有限公司”,拉开了我乡招商引资的序幕。. |
五庙乡 |
五庙乡地处潜山县西部,与太湖、岳西接壤。全乡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1000余人,耕地面积320公顷,山场3000公顷。 五庙乡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东与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山相距30公里,南距花亭湖风景区25km,西与大别山第一漂——天仙河相距15km,独特的区位使之成为全县重要的边贸集镇之一。 五庙乡的革命历史,光荣而不凡。1924年潜山县第一个党小组在此成立;1930年,继靖水寨-之后又一次影响巨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八斗-在五庙吴桥掀起;1947年,以刘秀山为首任专员的鄂豫皖第一专员公署在五庙乡成立办公。现存的历史文物及遗址,向世人展示着五庙不平凡的辉煌历史。 五庙乡资源丰富。以丰金属矿产资源为最,如大理石、脉石英石蕴藏丰富,且品位高开采价值大,大理石达0.5亿立方米,脉石英石0.1亿立方米,开采潜力巨大。林业资源有毛竹、马尾松、杉树、樟树等。以三新生态林场为中心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1万余亩,立木蓄积量达30万立方米。境内植被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河流众多且山势陡峭落差大,小水电开发潜力巨大,理论装机容量为2000千瓦。 五庙乡民风淳朴,百姓勤俭为本。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以茶叶、蚕桑、生姜、中药村为主,高山生态茶场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干茶300余吨,产值70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各类茶叶加工厂40余家,该乡是全国名茶“天柱剑毫”的原产地。桑园面积4000余亩,养蚕近4200张,年产茧3300担,产值约25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蚕茧之乡”。 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努力,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移动通信、联合通信、程控电话覆盖全乡,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800余户,教育、卫生等设施齐全,五庙街店铺林立,过往客商如云,人气旺盛。 今天的五庙是宜商、宜居的乐园,投资兴业的热土,2004年股份制企业奇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顺利投产,安庆市第一家私立医院——天柱山仁济医院通过一年多的运行,业绩逐渐攀升。由滁州客商投资开发经营的新田脉石英矿绩效显著,装机容量为100千瓦的股份制小水电——龙井河电站已并网发电。. |
开发区 |
开发区位于安徽安庆市潜山县。下辖: 340824400001 121 八一居委会 340824400002 122 三合居委会 340824400003 122 古塔居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