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村由原来的龙潭、森华两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东临皖水、南靠天柱山、西与水吼镇和平村毗连、北与槎水镇双庙村为邻,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全村辖二十六个村民组,720户,2600余人。耕地面积800余亩,山场总面积23000亩,其中村林场600亩。全村毛竹资源丰富,被安徽省林业厅授予“万亩竹海”之称。全村水资源丰富,90%的群众都装上了清澈、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雷公井二级站、九井岗、一河、江河电站均落户该村,全村有八台变压器,丰富的电力资源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村有规模从二十几万至百万元元竹制品加工企业十余家,极大缓解了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这里人杰地灵、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6℃,平均日照时间达八小时,降水量在160毫米左右,雨水丰富、植被完好,实属天然氧吧地。该村属天柱山规划区,处处有美景、景景迷人,天柱山环山公路穿村而过,全村组组通公路,交通便捷,设有停车场一处;信息通畅,固定电话、移动网络、宽带网基本覆盖全村,是旅游、度假、投资理想之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24202 | 246000 | -- | 查看 龙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万涧村 |
龙潭乡万涧村紧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东西最大宽度4.5公里,南北最大长度5公里,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平均海拔450米,是典型的山区地貌。 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河道总长7公里。它们配合着其他大小山间小溪,灌溉全村田园,供应居民人畜用水。 境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50C,极端最向气温400C。最低气温为零下100C,平均日照时间5小时,四季分明,全年霜期190天左右,始霜期在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中旬,12月为降雪期。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5-9月间降雨占全年的70%,7-9月为暴雨期,雨水丰富。 万涧村村部设在杨氏祠堂旁边,建有村办公楼一栋,办公设备基本齐全,这里是全村竹木、山货、土杂产品的集散地,位于全村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全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人口资源:全村35个村民组665户,2530人,其中男1324人,女1206人,0-20岁505人,20-65岁1740人,65岁以上的285人,文盲268人,小学文化1477人,初中文化476人,高中文化140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的169人。五保户15户,因残因病贫困户69户,人口139人,村民文化素质不高。 农业资源:全村耕地总面积600亩,其中水田473亩,旱地127亩,人均占有耕地0.23亩,粮总产量24万公斤,人均自给粮94公斤,土地特别少,粮食严重不足。 林业资源:全村山场面积2.2万亩,毛竹蓄积量80万根,木材蓄积量1万立方米,村集体所有的山场面积3000亩,外地插花山面积1000亩,竹、木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天柱山后山主景区景点全部座落在万涧境内,青龙背、天狮峰、回音台、大天门、叠翠亭、蜒蚰石、千丈崖、观音洞、花戏楼、杨老屋古民居、关门井及万亩竹海、百丈瀑布等自然景点,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随着天柱山后山景区的开发这些景点将充分体现出她特有的价值。 居住条件:村内现有楼房55座,440余间,水泥结构平房15座75间,土木结构平瓦房2406间,危房110间,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住房条件一般。生活用水全部依靠山涧溪水80%的农户利用山泉安装了自来水,干旱季节50%的农户用水困难。 交通条件:以天柱山环山公路为轴,全村35个村民组全部修筑了砂石路基的村组公路,村内实现公路小循环,通车总里程20.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电力、通讯条件:村内10千伏高线路总长6公里,配送台变5个,供电容量190千伏安,组组接通三厢电,户户电照明。程控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境内有移动通讯塔台1个,程控电话电缆线路总长20公里,可装机600部,信息灵通,电力供应基本满足了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文化、教育、卫生条件:现有有线电视接收站2个,其中一个与全县连网,开通了一线通电视。5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可收视3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村完校有18开间教学楼1栋,9开间宿舍楼1栋,生活用房10开间,生均占有教室面积5平方米,活动场地10平方米。学校有教师12名,在校学生153人,全面实行6年制义务教育和学龄前儿童教育相结合,儿童入学率100%。村内中、下涧各有卫生室1个,医护人员4名,村民就医比较方便。 村办企业和商、运、加工业情况:村集体有林场和茶场。林场木材蓄积量5000立方米,毛竹蓄积量8万根,主要以抚育造林为主。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茶场有茶园25亩,机械制茶设备1套,主要以青、采、制为主,年利润2千元。村集体与群力公司合股修建的万涧电站,参股20%,加上管理费收入1万元,电站收入为2万元左右。村部门面房租年收入4千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在每年10万元左右,全村个体经营商店12家,木材加工厂2个,竹制品加工厂1个、竹制工艺品厂1个、缝纫加工店2个、碾米加工点3个、农用运输车4辆、三轮车2辆、私营比较活跃。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支部设支委3名,村委会设村委4名,其中兼职2名,实际脱产人员5名,林场、茶场各设场长1名,支部有正式党员48名,预备党员3名,考察对象4名,积极分子10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21名,高中文化的5人,初中文化的16人,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严重,村委会有村民代表50名,民主监督小组成员4名。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健全。 村民经济收入及负担情况: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年外出打工人数在550人左右,打工总收入约为140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50%。其次是林业收入,全年林业总收入约为80万元,农业收入30万元,牧业收入20万元,商运服务业收入20万元,建筑加工业约30万元,2005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村民负担主要表现为个体工商户上交国家有关部门税收约3万元,中小学及大中专学生交费约18万元,村组公路养护费及农田水利建设投工筹资约3万元,全年人均负担在100元左右。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问题:万涧村虽是毛竹之乡,拥有万亩竹海,毛竹资源非常丰富,但都是原竹销售,经济效益低,必须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让竹制品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到万涧落户生产加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毛竹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其次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万涧村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天柱山后山景区的开发,旅游服务、度假、休闲、娱乐服务业,在万涧境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进外资,投资万涧发展旅游服务业,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是发展万涧经济的最佳途径,这些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结合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办到。 二是农田水利和人畜用水基础工程建设问题:万涧村虽有两条河流穿过,但山河水,易涨易退,每逢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水毁严重。干旱时期河水干枯,靠山梯田,旱情严重,群众生活用水困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抗涝、抗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境内水系进行综合治理,修筑专用的抗旱渠、排涝渠、畜水库用水渠等。这是一项庞大的水利治理工程,单靠群众筹资投劳无法办到。 三是村组公路建设负债严重的问题:过去的几年里,村民们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的面貌加快脱贫。各组纷纷联合修筑村组公路,相关受益村民全力集资、投劳。结合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组组实现了通公路的梦想。但每条村组路都有负债。其中,长岗路、毛屋路、下涧路、墙垣路最为突出,实际负债达30多万元,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这样的负债,村民自身难以解决。 新一届村两委的工作思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抓好各项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本质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结合本村的实际,着力为民办事。具体从3个方面入手: 1、以毛竹资源为依托,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越的环境,吸引竹制品加工企业落户万涧;大幅度提高毛竹资源的经济效益。 2、结合天柱山管委会的后山万涧景区规划。引资开发祠堂景点周边的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建设。 3、实行局部治理,分步实施的办法,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继续维护好长岗、抗旱、人畜用水综合渠,解决汪林、毛屋、长岗、皖峰、金排等村民组的农田人畜用水困难问题。计划修筑李湾、享堂两条抗旱人、畜用水渠,解决红旗、新屋、李湾、朱岭及中心、享堂等村民组的农田及人畜用水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扶贫综合开发项目。 以上这些工作思路安排都必须取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总之,万涧村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居民分散,村级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耕地特别少。林业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基层组织建设齐全,村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
龙湾村 |
龙湾村位于潜山县中部美丽的天柱山东北脚,属龙潭乡河东畔,系带状,面积1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2平方公里,农田528亩,山地1300亩,辖25个村民组,600佘户,人口2230人。 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党支部支委3人,3名村委委员,全村设5个党小组,党员45人,村民组长25人,村民代表4 2人。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龙湾村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的中部,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的旅游胜地“天柱山”脚下。放眼嘹望,迷人的山水美景尽收眼中,如入仙境,中央领导人、委员长-,副总理-、-等都亲临天柱山观光指导。龙湾属天柱山的后山,开发潜力无穷,后山开发,势在必得。 龙湾村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空气新鲜,乃休闲养身之地。交通便利,距县城20公里,距安庆机场和安庆港口66公里,火车专设有“天柱山”站。全村油路12公里长,普通公路通向各村民组。 自然风景如画:阎王宫殿、和尚石、千井崖、七里碉、“仙人地”、人形山、深山出平湖的“雷公井”电站。文化有古老的山歌、道教、宗教、黄梅戏,寺庙有香火不断的“上峰庵”、“西峰庵”、土地庙等。 毛竹资源俗有“万亩竹海”之称,竹质居全国之最,全村民营企业4家, 生产的“金丝火把”、电机槽楔、高级通风保健凉席、卫生竹筷、竹制装饰材料、竹制各种“逍遥椅”、竹制工艺品畅销全国。 其中有“潜山龙潭绍生竹制品厂”创建于1995年,以“质量、诚信”为标准狠抓发展,从而带动龙潭私营企十几家,被潜山县信用联社授予为“A级信用企业”,多年来被0潜山县委县政府多次评为先进个体工商户,优秀个私企业。“潜山龙潭绍生竹制品厂” 厂长胡绍生现任龙湾村村主任。 公用设施: 村内有3条10万伏高压输变电线路、变压器七台。供电充足,全村99%农户用上自来水,电视、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网络全面覆盖。 结会党的惠民政策和潜山县委、县政府“开发天柱山、旅游兴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天柱山后山开发势在必行,为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到实处,经村两委牵头、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开发全金桥一线,建设成集居住、旅游服务、星级宾馆、休闲、娱乐、美食园、工业区为一体的新农村模式,彻底改善山区人口疏散,管理不便,发展缓慢的现状。 开放务实的龙湾村两委和淳厚、朴实热情好客的龙湾人民,热忱欢迎各方有志人士来龙湾投资创业、共谋发展。 |
白寨村 |
|
谢河村 |
谢河村地处龙潭乡东北角,西南与本乡白寨、杜埠两村交界,北与槎水镇太平村接壤,东与源潭镇杨四村、余井镇的天明村毗邻,境内最高峰海拔800多米的白岩寨曾一度是新四军的坚固驻地,与国家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遥相呼应。全村辖16个村民组,370多户,1300余人,可耕地面积557.3亩,山场面积11100多亩。由于相对海拔较高,云遮雾罩日数相对较多,气候极适宜茶叶生长。村办茶厂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茶山面积达300多亩,茶厂配置有整套的制茶机械设备,培训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茶叶技术人员,制作出来的茶叶质量优良、口感细腻、茶香芬芳,一直受社会用户好评。目前,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在本村日具规模,生产出来的香菇、木耳因色泽优良、品质纯正、个头大小均匀已打入上海市场,仅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为谢河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暗冲村 |
暗冲村位于龙潭乡东南方向,与本乡湖田村、杜埠村、白寨村接壤,余龙公路贯穿境内。全村670户,总人口2582人,其中男劳动力800人,女劳动力700人,近700人常年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1800元左右。全村5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9人),普遍年龄老化,支部现正着手吸纳一批年纪轻、品行正、有一技之长的积极分子,以增加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 全村山场面积2455亩,其中村集体山场400余亩,山场资源贫瘠;耕地总面积890亩,其中坡地80余亩;零星茶园70亩左右,零星桑园200亩左右,梨枣成片的95亩,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村25个村民组已实现组组通公路,但少数村组公路路况较差,有待进一步整修;全村有一半以上的户数已安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能覆盖全村 ;低压农网改造已全面结束;村完小建有漂亮的二层教学楼,现有在校学生260人;全村贫困户占1/3,五保户12户,家境相对富裕户约占20%。 |
湖田村 |
湖田村位于龙潭乡南部,坐落于皖河西岸,全国5A级风景名胜天柱山的景区内,距潜山县城仅10公里。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万余亩。全村可耕地面积2000余亩,沙滩千余亩,一条皖河在其中龙游而过。辖26个村民组,558户,2143人。 湖田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日照200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均气温18℃。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地形分布三面环山,一方临水,可谓“一水尽连天际碧,群山秀向雨余青”。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天然无污染,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境内有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东有引珠球,南边狮子山,西方锣鼓奏,北面仙人正过桥。更兼龙井冲有如:猴子石,形象逼真;大峡谷,峭壁千丈;谷内奇形怪石,五彩斑斓;天然石洞极多,有如迷宫,进得洞中,“千转百回疑无洞,石隐泉开又一奇”;其中“蝙蝠洞”深约120米,还有《江氏宗谱》中记载之千人洞、磬口洞至今仍是谜,“只云洞在此山中,云绕雾迷不知处”;太平天国时为抗击清军而建的“犁头寨”遗址尚存;浆衣石,不但充满了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更是可塑为攀岩基地的黄金场所;洋丫沟,双瀑飞流;山脚有泉一眼,名曰“龙井”,终年绿光莹莹,无人知其深浅,相传三两棉线不着底,还有如峭壁红叶等等,龙井冲内诸处景点,经省规划院专家认定,都达上国家级景点标准,具有重大的保护性开发价值。与龙井冲相呼应的另一边锣鼓冲内有千亩翠竹、箱子石、鸽子石等,也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皖河中有名的九曲十八湾最后几湾都在我村境内,流量比上游诸湾都大,若游者竹排泛舟,自会另领一番情趣。境内还有“滴水崖”“大寺庵”“龙王庙”“金龙庵”等佛门圣地,可供信士参禅拜佛,可让百姓在此许下良好心愿。 2010年度,在县乡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了村村通和“国债” 项目,在全村干群齐心协力下,修通了外接梅城镇模范村十堰渡口到湖田村部的水泥路,又接通了湖田村部到龙潭乡政府的土坯公路,2011年再次通过一事一议和整村推进项目将水泥路向乡政府方向延伸了1.3公里,使湖田村民的交通出行的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开拓天柱山后山旅游打下不可少的基础。 湖田村电力供应充足,居民100%通电,50%接上水厂自来水,30%自引自来泉水,固定、移动电话全面覆盖,CDMA网已经建成,有线电视、ADSL可即开即通,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在全县首批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沼气建成131口,完全小学一所,村部并小学位于湖田村中央,85%以上居民住上楼房,尽量实行规划建房,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已初具雏形。 中国知名企业“扬程日化”公司最近又有意在湖田村境内投资修建发电站一座,这样一来,无异于将给原来风景如画的湖田村锦上添花。 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该村的自然条件基本具备《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村》的申报条件。湖田村人将以开放、务实的作风,采取“低门槛、高姿态”原则,以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优质的服务,真诚欢迎海内外来客在此旅游观光,投资发展。 |
杜埠村 |
杜埠村位于龙潭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于本乡的湖田、暗冲、白寨、谢河、漆铺、龙湾等村毗邻,皖河穿村而过,余龙公路贯穿其间。全村31个村民组,685户,2686人。其中劳动力1820人,约有600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年人均收入1800元左右。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95亩,人均不足0.3亩;林地面积1.6万余亩,其中国家及省级公益林面积7782亩,退耕还林面积303.5亩;主导产业主要是种植业,板栗基地有一定规模,但缺乏储藏及深加工技术。 全村31个村民组已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其中70%属柏油路面,通讯及宽带网络遍布全村,农电网改造全部结束,村内有8个台变,供电容量230千伏安,完全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村党支部设支委3人,村委会设村委3人,脱产村干4人。支部现有正式党员57名,预备党员1名,培养考察对象2名;全村村民代表46人,民主监督组(理财组)成员3人,基层组织健全。 |
漆铺村 |
漆铺村位于龙潭乡西部,毗邻于本乡湖田村、杜埠村及万涧村,受山势阻隔,形成上漆、下漆两个自然村落。全村613户,总人口2609人,其中男劳动力876人,女劳动力643人,近8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1600元左右。全村33名党员(其中女党员3人),平均年龄偏高,支部现正着手吸纳一批年纪轻、学历高、品行正、有一技之长的积极分子充实党员队伍。 全村山场面积8300余亩,除1500亩毛竹外,资源相对匮乏;耕地总面积763亩,其中坡地54.5亩;零星茶园15亩左右,枣皮35亩,柿子(成片)10亩,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村24个村民组已全部修通村组公路,已有250余户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区域;低压农网改造已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
龙潭村 |
龙潭村由原来的龙潭、森华两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东临皖水、南靠天柱山、西与水吼镇和平村毗连、北与槎水镇双庙村为邻,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全村辖二十六个村民组,720户,2600余人。耕地面积800余亩,山场总面积23000亩,其中村林场600亩。全村毛竹资源丰富,被安徽省林业厅授予“万亩竹海”之称。全村水资源丰富,90%的群众都装上了清澈、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雷公井二级站、九井岗、一河、江河电站均落户该村,全村有八台变压器,丰富的电力资源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村有规模从二十几万至百万元元竹制品加工企业十余家,极大缓解了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这里人杰地灵、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6℃,平均日照时间达八小时,降水量在160毫米左右,雨水丰富、植被完好,实属天然氧吧地。该村属天柱山规划区,处处有美景、景景迷人,天柱山环山公路穿村而过,全村组组通公路,交通便捷,设有停车场一处;信息通畅,固定电话、移动网络、宽带网基本覆盖全村,是旅游、度假、投资理想之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