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省 >>吉林市 >> 蛟河市 >> 黄松甸镇 >> 沙河掌村

沙河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沙河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河掌村简介

  一、村名由来
  沙河掌村位于黄松甸镇南6公里处,因驻沙河掌屯而得名,1928年始有户,后渐成屯落,因流经该屯的河叫沙河,沙河岸边昔有一店,曾名“沙河店”,又因临近林业采伐“掌子(作业面)”上端,故更名为“沙河掌屯”。沙河掌村1954年9月至1958年10月属前河村,1958年10月至1962年分属前河作业区和前河管理区,1962年改“先进大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在县内重名,故更名为“沙河掌”大队,1983年末称“沙河掌村”延用至今。
  二、区域人口及自然情况
  沙河掌村共有164户,484口人(其中满族8人)。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公顷,林地面积5470公顷(其中人工林120公顷),现辖沙河掌上屯、沙河掌下屯河东屯三个自然屯四个生产合作社。
  三、特色产业
  沙河掌村曾是全市有名的“韭菜村”,从1982年开始种植,当时70%以上农户从事这项产业,敦化、蛟河等地经销商争相到沙河掌村采购韭菜,农民收益也相当可观。90年代以后,黄松甸镇以黑木耳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沙河掌村从92年开始转产发展黑木耳种植业,2011年全村栽培黑木耳500万袋,产值9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10000余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220281104 132000 -- 查看 沙河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河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沙河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松甸村

  一、村名由来   黄松甸村系黄松甸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因驻黄松甸屯而得名,黄松甸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始有户,1928年,伪満吉敦铁路通车后成屯。因建屯前周围大甸子中多为黄花松木而得名。1946年设村,属黄松甸区,,1954年属黄松甸乡,1959年属黄松甸人民公社,称“东风管理区”,1962年称东风大队,下辖10个生产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在县内重名,更名为“黄松甸大队”,1983年改为“黄松甸村”延用至今,现辖炮台山、梨村沟、北顶子下屯、黄松甸屯4个自然屯,7个生产合作社。   二、区域人口及自然情况   黄松甸村现有村民326户,总人口1210人,(其中满族15人,朝鲜族1人),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公顷,林地面积280公顷,水域面积34公顷。黄松甸村域外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是王铁,43岁,现任延吉市常务副市长。   三、特色产业   黄松甸村以黑木耳种植为主导产业,粮食种植为辅,2011年全村栽培黑木耳1200万袋,产值2200万元,粮食种植以玉米、大豆为主,年收益140万元左右,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   

南顶子村

  一、村名由来   南顶子村位于黄松甸镇东北2公里处,1945年始有户,1952年建屯,因处“北刺老芽顶子南坡”而得名,简称“南顶子”,1954年至1958年10月,属黄松甸村。1958年10月属伟光作业区,1959年7月至1972年属伟光管理区,1972年春,即“0后期”,分置“卫东大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1年更名为“南顶子大队”,1983年末改为“南顶子村”延用至今,辖北顶子上屯、北顶子下屯、南顶子东沟屯、南顶子屯、盘道岭屯5个自然屯,5个生产合作社。   二、区域人口   南顶子村现有村民170户,总人口624人,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标地面积285公顷,耕地面积91公顷,水域面积34公顷。   三、特色产业   南顶子村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产业,是全镇唯一的灵芝专业村。2011年种植木灵芝120万椴,产值达1200万元,黑木耳160万袋,产值280万元。全村人均线收入达到11000元。   

沙河掌村

  一、村名由来   沙河掌村位于黄松甸镇南6公里处,因驻沙河掌屯而得名,1928年始有户,后渐成屯落,因流经该屯的河叫沙河,沙河岸边昔有一店,曾名“沙河店”,又因临近林业采伐“掌子(作业面)”上端,故更名为“沙河掌屯”。沙河掌村1954年9月至1958年10月属前河村,1958年10月至1962年分属前河作业区和前河管理区,1962年改“先进大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在县内重名,故更名为“沙河掌”大队,1983年末称“沙河掌村”延用至今。   二、区域人口及自然情况   沙河掌村共有164户,484口人(其中满族8人)。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公顷,林地面积5470公顷(其中人工林120公顷),现辖沙河掌上屯、沙河掌下屯河东屯三个自然屯四个生产合作社。   三、特色产业   沙河掌村曾是全市有名的“韭菜村”,从1982年开始种植,当时70%以上农户从事这项产业,敦化、蛟河等地经销商争相到沙河掌村采购韭菜,农民收益也相当可观。90年代以后,黄松甸镇以黑木耳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沙河掌村从92年开始转产发展黑木耳种植业,2011年全村栽培黑木耳500万袋,产值9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10000余元。   

长青村

  一、村名由来   长青村位于镇所在地南9.5公里处平顶山下,原名“牛槽沟村”,1929年始有户,黄松甸镇平顶山东麓有一条大山沟,林木茂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大肆在这条沟里掠夺木材,需要牲口运输,伐空心树做很多喂牛的木槽子,有少数农户定居后,命名为“牛槽沟”。   1954年9月至1958年10月,属前河村,1958年10月至1962年,分属前河作业区和前河管理区,1962年改“东升大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83年改名为“长青村”,缘于“九一八事变”后,曾有两个分别叫“双胜”和“长青”的抗联英雄在漂河镇、敦化、威虎岭、牛槽沟一带活动,曾引诱驻威虎岭日本兵进入牛槽沟进行伏击,打死打伤数十日本兵。1983年,村委会在征求镇党委意见后,采用当年的抗联英雄“长青”同志命名,改名“长青村”延用至今。现辖长青大屯、三队屯、小二队屯3个自然屯,5个生产合作社。   二、区域人口及自然情况   长青村共有农户186户,645口人(其中满族1人),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公顷。长青村域外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是郑贵卿,54岁,现任上海市匣北区政法委书记。   四、特色产业   长青村以黑木耳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1年种植黑木耳500万袋,产值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0余元。.   

伟光村

  一、伟光村沿革   伟光村位于镇南1公里处,1954年至1958年10月属黄松甸村所辖。1954年伟光现一、二、八社成立“红光”初级社。1958年10月,分置伟光作业区,辖伟光、花园、南顶子,伟光,取伟大社会主义光荣之意而名。1959年7月置伟光管理区,1962年改称伟光大队,1972年春,花园、南顶子从伟光分置。1983年末改称村至今,大马鹿沟上屯、大马鹿沟下屯、小马鹿沟下屯、果场屯、二道口、鼓包甸、黄松甸屯、伟光新村8个自然屯,9个生产合作社。   二、区域状况及特点   伟光村幅员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6公顷,林地面积550公顷,水域面积3.5公顷。588户,1855口人(其中蒙古族7人)。   三、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是伟光村主导产业。95%以上的农户都从事这一产业。2011年全村种植总量达2500万袋,产值达525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伟光村借威虎河流经伟光村的水资源优势,从2006年始协助镇政府打造“伟光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工程。到2011年末,威虎河两岸伟光段已建成标准化“五统一”的国家级黑木耳种植示范园区,并成为独特的农业产业旅游观光地。   

前河村

  一、村名由来   前河村位于黄松甸镇东南7公里处,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只隔一岭,1912年始有户,1928年吉敦铁路通车后形成屯,因屯靠近铁路信号场,曾名“信号场”,当时屯的四周建起院墙、东、西、南、北各留一处大门,墙外四周只有东门外有条河,住户都以东为大,所以就把东大门外的河叫作门前的河,1946年,更名为“前河屯”,并于当年建村,属黄松甸区,1958年10月称“前河作业区”,1959年7月称“前河管理区”,1962年改称前河大队,1983年末恢复“前河村”名延用至今,辖三道口屯、东沟屯、小垛子屯、前河屯4个自然屯,10个生产合作社。   二、区域人口及状况   前河村现有351户,1272口人、其中满族6人,幅员面积56.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4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公顷。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小洞子屯、东沟屯、前河大屯,10个生产合作社。前河村域外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是窦桂梅,45岁,现任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三、特色产业   前河村耕地较多,粮食总产量在1067吨,产值400余万元,近10年来黑木耳种植业发展迅速。2011年栽培黑木耳560万袋,产值达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   

金丰村

  一、村名由来   金丰村位于黄松甸镇镇北4.5公里处,原名金沙矿村,于1914年始有户,1931年成屯,因流经河流中有一些金黄色的发亮的小沙粒,而且日本人侵占东北后又在此地发现有金矿,故称为金沙矿屯。   1946年设村时名为“金沙矿村”,1950年改名为“金丰村”,至1958年10月属黄松甸乡,1958年至1962年分属东风作业区和东风管理我,1962年改“金丰大队”,1983年更名为“金丰村”延用至今。   二、区域人口及自然情况   金丰村现有村民238户,745口人。(其中满族4人)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公顷,集体林地面积70公顷。全村辖八家子屯、北沟、梨树沟、义气沟、中心屯、金矿东沟等6个自然屯,6个生产合作社。   三、特色产业   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全村各社以发展多种经营种植药材人参为主导产业,到冬季集中劳力到林业局搞冬棌副业,以供全年费用支出。90年代以后,全村大力发展食用菌——黑木耳及灵芝栽培事业。2011年,全村黑木耳种植发展到1000万袋,产值达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000余元。   


沙河掌村特产大全




沙河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