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西村距宁国城区17公里,东南与虹龙、石柱村毗邻,西北与竹峰接壤,竹虹公路贯穿全村,皖赣铁路和宁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丘陵相间,群峰叠嶂,中津河水蜿蜒流淌,沿河翠竹垂柳护堤,畈田土壤肥沃,山涧杉竹成林,坡地披翠挂绿,雨水气候适宜,地理条件极为优越。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3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1656户,人口5475人,水田3464亩,山场49875亩,其中林场39199亩,经济林4399亩,毛竹、淡元竹6277亩,油茶种植面积约1000亩,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村。
霞西村两委按照镇党委政府“政治经济集中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目前以五星公司、太阳禽业为依托的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双孢菇种植蓬勃发展,油茶种植、大棚蔬菜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竹木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布街道及自然村周围,以铸造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悄然形成。
霞西村“美丽和谐乡村”突出“山川秀丽、和谐家园”特色,结合宁绩高速拆迁户安置,以新农村标准建设安置区。全镇最大的霞西村板栗塔安置区作为“美丽和谐乡村”创建点,占地面积约20亩,可安置拆迁户21户,安置区内规划建设了集镇防洪护堤、休憩凉亭、人工湖、文化广场、标准化的篮球场,生态文明,休闲宜居。
霞西村人民勤劳、热情、淳朴、诚信、智慧,开放进步的霞西村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和投资发展的热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881107 | 242000 | -- | 查看 霞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柱村 |
霞西镇石柱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羊毫山脚下,物产丰富,青山环抱,绿水相伴,古树参天,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有着“宁国八景”之一的石柱山旅游风景区,是我市首批“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总面积有39.5平方公理,辖25个村民组,共有农户1032户,人口3619人,水田面积1893亩,由于村民居住分散,通往各村民组主干公路共有四条,全长达约26公里。全村林业资源丰富,山场林地总面积49824亩(含国有2254亩),其中,用材林40266亩,经济林8358亩。 我们结合本村自然风光优美、林业资源丰富和村民勤劳淳朴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石柱实际、具有石柱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依托市太阳禽业、五星养殖场,按照“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畜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森林食品,扶持发展竹木深加工企业,提高林业产品幅加值;紧紧依托峰峦叠嶂,溪流纵横的美丽山水风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精心打造石柱山风景区,现已被评为3A级旅游风景区,有“宁国八景”之称。为实现今后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人均收入达6600元。 |
霞西村 |
霞西村距宁国城区17公里,东南与虹龙、石柱村毗邻,西北与竹峰接壤,竹虹公路贯穿全村,皖赣铁路和宁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丘陵相间,群峰叠嶂,中津河水蜿蜒流淌,沿河翠竹垂柳护堤,畈田土壤肥沃,山涧杉竹成林,坡地披翠挂绿,雨水气候适宜,地理条件极为优越。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3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1656户,人口5475人,水田3464亩,山场49875亩,其中林场39199亩,经济林4399亩,毛竹、淡元竹6277亩,油茶种植面积约1000亩,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村。 霞西村两委按照镇党委政府“政治经济集中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目前以五星公司、太阳禽业为依托的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双孢菇种植蓬勃发展,油茶种植、大棚蔬菜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竹木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布街道及自然村周围,以铸造业为龙头的工业发展悄然形成。 霞西村“美丽和谐乡村”突出“山川秀丽、和谐家园”特色,结合宁绩高速拆迁户安置,以新农村标准建设安置区。全镇最大的霞西村板栗塔安置区作为“美丽和谐乡村”创建点,占地面积约20亩,可安置拆迁户21户,安置区内规划建设了集镇防洪护堤、休憩凉亭、人工湖、文化广场、标准化的篮球场,生态文明,休闲宜居。 霞西村人民勤劳、热情、淳朴、诚信、智慧,开放进步的霞西村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和投资发展的热土。 |
上门村 |
上门村座落在霞西镇的东南部,距宁国市区三十二公里,是原上门村、中村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青山环绕,绿水相伴,景色秀丽,民风淳朴,物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可谓“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境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家家饮有山泉水,户户通有致富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文明进步。 全村总面积有34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共有农户872户,人口2532人,水田面积1041亩,主干公路四条,方便、快捷的将分散聚居的各村民组紧密联系在一起:虹上水泥路4公里,上中水泥路4公里,上茶水泥路1.9公里,上红沙石路4公里。全村林业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松树、毛竹、淡竹、茶叶等经济林木及稀有国家保护物种,山场林地总面积44360亩,其中用材林39065亩,经济林4320亩,其中山核桃3920亩,板栗4005亩,竹林11050亩,茶叶3000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棉矿已开采,2007年还勘探出钨矿、碳质板岩(建材产品用)等稀有金属矿,其中钨矿含量高、矿藏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各矿产均在等待开发中。 我村党支部共辖五个党小组,党员75名,支部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党员电教片等各种教育方式,发挥党员积极带头作用。根据我村实情,提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经济林及深加工”的思路,依托市太阳禽业、五星养殖,按照“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扎实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经济林和森材食品,努力扩大“两竹一果”经济林基地,实施毛竹、元竹低改,山核桃病虫害防治和有机茶认证,并创建了省优名茶“虹龙绿剑”;大力扶持竹木深加工企业,在支部及村委级精心扶持下,共建立“4513”示范基地一个,示范户2个,实现了销售收入一千四佰多万元的竹木深加工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今后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打下良好基础。 |
虹龙村 |
虹龙村位于霞西镇东部,是原虹龙、奥川、虹桥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31个村民组,1270户,4680人,耕地面积3800亩,山场面积38600亩,其中用材林36200亩,经济林2400亩,竹林13400亩,利用林间、空闲地、高榜田种植中草药、吊瓜1000余亩,退耕还林1300亩。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交通便利,竹上线、宁虹公路、虹双公路贯穿全村,村组道路七条,全长30公里。 虹龙村设立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九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103名,党员电教中心户21户,全体党员始终牢记党宗旨和义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符合虹龙村发展并具有本村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宁国市天目山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和宁国市虹龙大山吊瓜专业合作社平台,大力调整和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经济效益高、市场对路的中草药和吊瓜等优良品种;依托“太阳禽业”和“五星集团”,按照“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畜牧业;鼓励能人利用本地木竹资源优势,发展木竹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解决闲余劳力就地就业;着力抓好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作,使他们成为我村农民增收主要来源。 |
朱村村 |
朱村村位于霞西镇的东北部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4760多人,辖44个村民组,离宁国市市区10公里,宁虹公路贯穿朱村全境,东与宁国市梅林镇毗邻,南与本镇虹龙村相遥,西与本镇霞西村、竹峰办事处相交,北与南山办事处偎依,交通十分方便。 朱村村资源丰富,主要是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每年我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有毛竹资源,主要林业产品有板栗、杉树、柴木,有十分丰富的碳酸岩资源。 朱村村通过党员电教,学到了很多常识,也萌发了很多意念,本村同太阳禽业公司、五星养殖集团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共同发展,目前有近七十户的农户同以上与公司合作,每年养殖家禽约150万羽。苗木花卉基地两大块面积约15亩,从而带动很多农户以空隙地扩大规模培育。朱村村有竹制品加工企业三家,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毛竹销售问题,还有元、淡竹资源300多亩。 朱村村设立总支部,下设两个党支部、十一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100人,党员中心户25户,全体党员能认真履行党员的宗旨和义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规模带头作用。 |
石河村 |
石河村位于宁国市霞西镇东南部,是原石河、金川两村合并而成。 全村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851户,2670人,耕地800余亩,山场面积4.2万亩,其中用材林2万余亩,竹林1.5万亩,山核桃林5000余亩,茶叶2500余亩。村组主干道两条达30公里。村设一个党总支部,两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有党员65名,10个党员中心户,成立村治安巡逻队员9名,村委所在地距市政府25公里,境内建有高山小水电站两座,一个中心茶叶交易市场。 根据本村村情,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实施了毛竹、茶园、山核桃园的低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通过党员电教,实施培训了一大批较有文化素质的有志青年,在村创业,依托五星养殖公司按照“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大力推动了我村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我村建有一个养殖基地,一个竹木加工基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年劳务输出600余人,年引资约1千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