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宣城市 >> 宁国市

宁国市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宁国市谷歌卫星地图)


宁国市简介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09万。
  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县名意取“邦宁国泰、物阜民安”,1997年3月撤县设市。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面积9万多亩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与库容9.41亿立方米的青龙湖连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因其历史悠久,风貌独特,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其中,“山门洞”素有“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的称誉。
  自然资源
  宁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30多个矿种,石灰石、煤炭、石棉、萤石、陶土等矿产远景储量达34亿吨。境内土特名产荟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积和产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笋干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优茶绿翠显茸、清雅纯正,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宁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林业经济发展迅速,建立经济林基地88万亩,1998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科技、文化、卫生、土地、教育等社会事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8.09万人 2487平方公里 341881 242000 0563 查看 宁国市谷歌卫星地图

宁国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西津街道 约5.17万人 55平方公里 北园社区 城北社区 城中社区 城西社区 城东社区 凤凰社区 金桥社区 潘村村 大村村 双溪村 罗溪村 津北村 凤形村 查看 西津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南山街道 0 0 南河社区 创业社区 白云社区 城南社区 津南村 万福村 鸡山村 杨山村 双龙村 千亩村 高村村 独山村 查看 南山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河沥溪街道 约3.2万人 98.6平方公里 蔬菜社区 嵩合社区 坞村社区 桥西社区 桥东社区 畈村村 长虹村 平兴村 查看 河沥溪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汪溪街道 约1万人 55.8平方公里 殷白村 古林村 渡口村 联合村 姚高村 汪溪村 查看 汪溪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竹峰街道 约1万人 91.8平方公里 瓦窑铺村 桥头铺村 竹峰村 查看 竹峰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天湖街道 约5100人 26平方公里 汤村村 枫河村 钱村村 马村村 查看 天湖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港口镇 约4.04万人 97.1平方公里 港口社区 新村社区 西村村 灰山村 港口村 太平村 山门村 凉亭村 五磁村 查看 港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梅林镇 约2.4万人 185.5平方公里 桥头村 阳山村 对山村 七都汪村 花园村 沙埠村 田村村 梅林村 查看 梅林镇谷歌卫星地图
中溪镇 约1万人 82.8平方公里 夏林村 中田村 狮桥村 凤凰村 石口村 中溪村 查看 中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宁墩镇 约1.4万人 88.9平方公里 三塔村 宁墩村 双川村 纽乐村 南阳村 黄岗村 吉宁村 查看 宁墩镇谷歌卫星地图
仙霞镇 约1.3万人 69.8平方公里 石岭村 杨山村 孔夫村 龙门村 龙亭村 盘樟村 仙霞村 查看 仙霞镇谷歌卫星地图
甲路镇 约9000人 112.4平方公里 石门村 庄村村 枫山村 甲路村 查看 甲路镇谷歌卫星地图
胡乐镇 约1.1万人 163.3平方公里 龙池村 鸿门村 竹川村 霞乡村 胡乐村 查看 胡乐镇谷歌卫星地图
霞西镇 约1万人 86平方公里 石柱村 霞西村 上门村 虹龙村 朱村村 石河村 查看 霞西镇谷歌卫星地图
云梯畲族乡 0 0 千秋畲族村 毛坦村 白鹿村 云梯村 查看 云梯畲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南极乡 约1.1万人 128.8平方公里 龙川村 永宁村 梅村村 杨狮村 南极村 查看 南极乡谷歌卫星地图
万家乡 约1.5万人 134.8平方公里 西泉村 云山村 大龙村 万家村 查看 万家乡谷歌卫星地图
青龙乡 约1万人 138.8平方公里 龙阁村 西林村 青龙村 查看 青龙乡谷歌卫星地图
方塘乡 约4000人 147.8平方公里 板桥村 葛村村 潘茶村 双村村 上坦村 方塘村 查看 方塘乡谷歌卫星地图

宁国市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宣州区

  今安徽宣城古为宣州治所。隋灭陈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南宋乾道时升宣州为宁国府。   宣州区地处长江以南,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位于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是宣城市政府所在地。   宣州区辖19个乡镇(14个镇、5个乡),7个办事处,182个村;乡村户数20.4万户,乡村人口数73.92万人,乡村劳动力46.39万人。全区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万亩、林地137万亩、可养水面54万亩。   宣州区属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日照时数2072.5小时;年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28天;年平均降雨量1324.8毫米。   宣州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均降雨总量为36.15亿立米,产生地表迳流总量为16.85亿立米。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自南向北过境而入长江,其中水阳江穿越境之中部90公里。“两江”年均过境迳流总量约40亿立米。   近年来,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按照“优粮扩经,突出发展养殖业和经果林”的总体思路,围绕优质粮油、畜禽、特色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水产五大主导产业,构筑宣州特色产业的新格局。   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762公顷,其中:早稻22976公顷、中稻和一季晚稻21708公顷、双季晚稻24593公顷、小麦7613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2342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204公顷。   特色经济作物中,烤烟实栽面积1745公顷;郊区常年蔬菜菜地2.3万亩(大中小棚保护地生产面积1.1万亩),高山反季节香菇生产稳定在1200万袋(珍稀食用菌生产100万袋),被省农委评为蔬菜产业生产十强县(区);桑园面积1.61万亩;茶园面积4657公顷,云雾山精制茶厂通过安徽省出口商检认证获得远箱出口资质,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出口茶生产基地;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1万亩;栝楼面积5000亩;地膜花生面积2万亩;太子参面积2万亩。   牛饲养量1.36万头;生猪饲养量39.7万头;羊饲养量4.6万只;家禽饲养量2335万只。   全年完成造林30760亩。被市绿化委评为全市植树造林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造林整地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园林水果产量15495吨,其中:梨3586吨、桃5433吨、猕猴桃900吨、葡萄297吨、柿子2297吨。   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4万亩,其中:幼蟹培育2.3万亩、河蟹养殖面积19万亩、低坝高栏生态养殖2万亩。稻田养殖面积9万亩。   宣州区已形成了以北部水产养殖、中部家禽繁育、南部林特产品开发、城效苗木花卉培植和优质粮油基地的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产值28.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   宣州区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域;是全国四大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幼蟹繁育基地、三黄鸡苗供应基地。宣州的农产品已具备良好的品牌优势。全区拥有“宣华牌香菇”等30个注册商标标识,其中“水东”牌蜜枣、“宣华”牌香菇、“云锦”牌蜂蜜、“皖南黄鸡”享誉海内外,华阳香菇在上海香菇市场占有份额达到80%。皖南黄鸡、太子参、宣木瓜等系列产品销售网络已辐射全国。宣木瓜干红、乐方香瓜子等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朱桥河蟹等11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皖南宣大米等21个优质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扬子鳄”牌大米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米”。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涉及家禽育种、粮油加工、中药材科技开发、蜂产品、枣产品加工等。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购销等各类农民专业协会36个,会员人数共有3683人。   宣州建置   丹阳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281)   宣州:隋初   宁国府: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   宣城县:1912年   宣城专区:1949年5月   宣州市(县级):1987年6月10日   宣城市(地级):2000年6月   宣州市在2000年6月正式改名为宣城,宣城市人民政府位于宣州区鳌峰东路31号。市委书记高登榜,市长虞爱华。   市区主要通行江淮官话(洪巢片)及吴语(宣州片),辖县江淮官话、吴语、客家话、徽语并存。   

郎溪县

  郎溪县风景郎溪(纬度 31.1281° ,经度 119.1773° ,海拔 94米)古称建平, 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根据相关政府网站资料-显示,辖8个镇、4个乡,全县总人口33.39万人,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4390公顷。-      自然资源   郎溪,风光秀丽,景色秀美,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郎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境内8万亩茶园连绵起伏,堆绿叠翠,30余种国家、部级名茶馨香四溢,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   主要特产有历史名茶“瑞草魁”、“古南丰”黄酒、金丝蜜枣、姚村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地图图片   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200万吨,居华东之冠。      交通情况   郎溪,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十分便捷,318国道、214省道、宣杭铁路穿境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数字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无线通信实现全覆盖,直拨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完善。建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8座和大型自来水厂1座及中型水厂数座,县城和集镇用电、用水供应充足。  

广德县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1年)。,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广德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资 源   广德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山林资源:1998年末,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3.7万亩,其中有山地面积171万亩,林木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1%。广德盛产"毛竹、板栗"被誉为"竹海栗乡"。境内野生动物达20余种,珍惜野生植物有254科,1043种,较为珍贵的有茯苓、七叶一枝花、吴芋、西洋参、辛夷花、甲片、豹骨等。广德有耕地面积112万亩,林地32.8万亩,河流和湖泊42.6万亩。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茶叶之乡”,获国家“粮棉大县”、“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的称号。盛产稻、麦、油、茶、蚕茧、螃蟹、板栗、西瓜、毛竹等。      交 通   广德县距上海、杭州200公里,距南京、苏州、张家港百余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距常州机场60多公里。318国道穿境而过,待建的宁杭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近几年来,广德县努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宣广高速、广宜、广祠等一二级公路先后竣工使用,“三纵两横”的公路网络功能初步显现,全县已通车1250公里公路和68公里铁路线。   为大幅度提升交通现代化水平,广德县确定了“1123”方案,即在县境内修 筑一段国道,一条铁路复线,两条省道和三条国债项目农村公路。一条国道为318国道广祠段,全长13.5公里,项目总投资2.8亿元。自2002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预计2004年5月底前建成通车;一条铁路复线是宣杭铁路复线广德段,全长68公里,总投资0.7亿元;两条省道为S125省道广德至宁国段、广德境内改造里程全长42公里,项目总投资1.98亿元,由黑龙江中植集团投资建设,现已全面启动;S230省道广德至江苏溧阳段,改造里程全长38公里,项目总投资0.83亿元,由合肥虹达路桥工程公司投资建设,现已全面启动;三条农村国债项目公路是广德至浙江安吉公路,改造全长24公里,项目总投资0.3亿元。新杭至砖桥公路,改造全长15公里,项目总投资0.11亿元。独树至石鼓公路,改造全长10公里,现已列入全省“十五”后三年农村公路国债项目计划。      气 候   广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温度17.5℃,其中:一月份3.2℃,七月份31.1℃。年均降水量1149.7毫米。其中,一月份42.2毫米,七月154.1毫米。大约日照时间,一月份137.6小时,七月份229小时。  

泾县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498人。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邮编:242500。代码:341823。区号:0563。拼音:JingXian。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四年(775年)游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泾川送族弟〉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诗人启蒙历泾川佳境,认为胜过著名风景区的若耶溪。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不仅有李白、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人的遗踪,也是文风昌盛之乡。明代盛行王阳明理学,春秋二季在水西会讲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学泾派,胡承珙等人以训诂学阐释经度,考订了大量古籍。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书法理论,至今仍为书法界推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当代很多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胡朴安,大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   205国道横穿全县,322省道直通黄山风景区,境内修建公路1108公里,21个乡镇都通了柏油路,近年来通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固定、移动电话容量达八万门。   泾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桃花潭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云岭镇、黄村镇、汀溪乡、昌桥乡。   革命老区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8年,泾县就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38至1941年,0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泾县厚岸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外交家王稼祥同志的诞生地。多年来,泾县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2001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七十年代以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2001年5月21日,-总-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   泾县还是中国0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故乡,王稼祥最先就是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而走上了革命救国的共产主义道路。   自然资源   泾县面积2054.5平方公里,资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铁铜金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是贡品。纸质致密、洁白、柔韧、吸附力强、润墨性能好。同时具有抗老化、防虫蛀、耐搓折等特点。宜于长期保存,又有“千年寿纸”之称,被书画家视为“瑰宝”。郭沫若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行销日本和东南亚,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泾县传统名茶如涌溪火青、爱民阳尖、都有数百年历史。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有咏泾县茶诗:“不知痉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烘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共对幽宵吸白云,令人闪腑皆清芬。”近年来精工制作的兰香、翠尖和龙芽,获得国家金奖,深受消费者欢迎。四十年代从美国引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既是生长迅速的绿化树种,又是建筑和造纸的优质材料。县内已营造数十万亩,为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泾县的水力资源也很丰富,青弋江、徽水等河流经治理变水患为水利。国家在青弋江上游建成水库(现称太平湖),电站装机容量184兆瓦,年输电量千亿瓦时。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工挖人工河82.1公里,设计灌溉泾县和宣州市136.69万亩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工农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泾县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安徽省主要林区之一,煤、铁、金、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方解石储存量3亿多立方米,为华东之最。作为著名的“中国宣纸之乡”,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泾县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素负盛名,“涌溪火青”为历代贡茶,“汀溪兰香”多次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桃花潭”牌绿茶、山货等一批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泾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产丝质地精良,唐时城乡已呈“寻街听茧缫”的兴盛景象。近年来,泾县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行各业均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地震记录   

绩溪县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8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地:华阳镇   邮编:245300   代码:341824(属徽州时代码为342531)   区号:0563   拼音:Jìxī Xiàn   东门桥夜景 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县域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素称“宣徽之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两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 绩溪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5.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属徽州。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但是绩溪人民对徽州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情。。。  

旌德县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与著名旅游圣地黄山一脉相连。隶属安徽省宣城地区。全县辖10乡镇123个行政村。总面积904.8平方公里,总人口15.3万人。 旌德置县于唐代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县名旌德,寄意章扬札德,教化县民。自古以来,旌德人民重教好文,人才辈出。南唐状元舒雅是著名雨昆体诗人,曾奉诏参与绱校>、>、>等10多部经典;元代县尹三桢著>,集中国农事之大成;清代商人谭子丈捐银二万两在洋川创办毓丈书院,兴学育人;近代著名词缓吕碧城和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数学家江泽涵、经济学家朱剑农都是出自旌德的中华精英。   旌德山川毓秀,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始建于北宁崇宁之年(公元1102年)的旌德文庙以及江村父子进士坊、溥公祠均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第二大石桥旌德三溪乐成桥、乔亭文笔石峰、兴隆表灵塔等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旌德点缀得更加美丽。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有木本、草本植物1000种,野生动物200多种。地下矿藏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已探明的砩石储量210万吨、石英1000万吨、瓷土1800崐万吨,钾长石7.4吨,花岗岩11.4亿立方米,其中砩石是旌德县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一直远销日、美及西欧等国。   农林产品   农产品除盛产粮油外,尤以茶叶、蚕茧、苎麻等经济作物著名,旌德是全国七大苎麻产地之一,最多年份种植面积达3.7成亩,年产4000吨。“天山真香”、“旌德魁针”、“旌德毫芽”、“旌德茗魁”四大名茶驰名中外。特种水产品养殖已初具规模,黄山梅花鳖特种养殖场可产仔幼鳖、成品鳖40万只,极具开发潜力,年产种、肉鸽10万对。地方特产生姜、线椒、竹笋、苷蔗、菱白、西瓜、玉枣、香菇、木耳等因气候条件、土壤适中而品质优良,久负盛名。   旌德是全省19个山区林业县之一,全县现有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林木蓄积量320万立方米,1996年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达标,并荣获“全国林政管理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桂冠。  

宁国市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09万。   宁国建县始于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县名意取“邦宁国泰、物阜民安”,1997年3月撤县设市。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面积9万多亩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与库容9.41亿立方米的青龙湖连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于一体的怡人风光。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因其历史悠久,风貌独特,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其中,“山门洞”素有“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的称誉。   自然资源   宁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30多个矿种,石灰石、煤炭、石棉、萤石、陶土等矿产远景储量达34亿吨。境内土特名产荟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积和产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壳薄、仁肉饱满,笋干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优茶绿翠显茸、清雅纯正,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宁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林业经济发展迅速,建立经济林基地88万亩,1998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科技、文化、卫生、土地、教育等社会事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宁国市特产大全




宁国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