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村位于大渡口镇西南端,东与新丰村相连,西北与白沙洲村相毗邻,南与胜利镇城北村接壤。全村有可耕地面积5800亩,30个村民组,人口3921人,1159户,农作物以棉花种植为主,蔬菜大棚150亩,村内有大同中学一所,小学二所,村合作医疗门诊二所,储蓄银行一所,商店15家,民营企业有面粉厂、油料加工厂、晟源特种动物养殖场、服装加工厂、家具厂等,合作组织由村办棉花专业合作社。2009年大同村又被批准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大同村组织机构健全,党总支下设五个党支部:农村第-支部、农村第二党支部、农村第三党支部、大棚蔬菜党支部、棉花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每个党支部下设二个党小组,对全村党员实行网络化管理。全村共有党员145名,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妇代会、共青团等组织一应俱全,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使我村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村有低保户67户,五保户15户,优抚户17户,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关怀支持下,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全村村民的积极支持拥护下,村两委一班人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经过努力拼搏,奋勇向前,相信大同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1102 | 247100 | -- | 查看 大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渡口社区 |
渡口社区成立于2009年6月,现有工作人员5人。地理环境优美,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百姓安居乐业,东邻大渡口镇开发区商务新区,南至2006国道,西至大渡口镇老城区解放街,北靠长江,面积约1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人口7000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3400人,常住人口3600人。 社区组织功能完善,服务贴近民心,包括有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各项工作工作站、社区老年协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项工作领导核心,下设3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4人,社区居委会负责办理本居地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区各项工作工作站承担组织、治安、信访、维稳、计生、服务、卫生、文化、安全劳动保障、城镇低保、居民医疗保险等政府下派的各项行政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岗位制度完善,工作高效。 社区办公场所简陋,无综合0大楼,但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克服困难,在现有的条件下,保持服务场所环境整洁、标识醒目、服务设施使用方便、办事程序科学规范,对服务承诺具体明确,实行办结限时,为广大居民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整合和利用社区内资源,于驻区单位签订“结对”协议,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良好态势。租用大渡口供销社四楼,设有“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书画室”、“培训室”等是广大居民办事、学习、运动、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齐全,活动生动有趣,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加邻里互动,提高了居民素质,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 社区将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增加居民健康意识,充分整合和利用辖区资源,以经常性群众文化生活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力争把渡口社区建设成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家园。 |
新深社区 |
新深居委会位于大渡口镇东端,与贵池区相邻,北邻318国道,南靠升金湖,西接新丰圩村。全居居民均来自五湖四海,民风淳厚,村庄整洁,其乐融融。居内道路已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捷,是大渡口镇乃至东至县唯一的专业渔业居委会。总人口1222人,面积151亩,居民主要从业是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现有部分渔民在全国九省十三市各大湖泊从事渔业生产,还有部分渔民终年作业于升金湖渔业生态养殖和长江畔围网养殖捕捞,是东至县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主要基地。居委会通过多年生产的繁殖摸索,并借助于升金湖渔业生产绿色资源优势和自身产品的强势,力求渔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先后成立了四个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 多年来,本居在渔业方面实行了产业化升级和产品原生态养殖生产及管理,鱼类和虾类销往全国各大城市,给居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为了保护自身资源优势,我居于2007年向国家工商局成功申请“皖深”牌大闸蟹、鳙鱼、鳜鱼等商标注册,并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和居民的通力合作下,渔业生产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规模,2008年我居被省农委评定“一村一品”特色渔业示范村。 |
大公馆社区 |
大公馆社区于2009年3月开始筹建,成立于2009年6月,位于大渡口镇中心,辖区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社区主要街道有5条(生产街、繁荣街、解放街、南大街、西马街),现有人口7800人,其中户籍人口4533人,常住人口为3300人,居民小组11个,社区支部现有52名0党员,其中大专文化程度8人,高中文化程度占19人,初中文化程度占20人,小学文化程度占5人。居委会工作人员5人,有90多平方米办公楼,租用50多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设有党员活动室、警务室、资料档案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宣传栏、居务公开栏等。辖区内有 行政事业单位15个,学校1个,其它单位12个,是一个综合性社区。 近几年来,大公馆社区居委会本着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基本原则,逐步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和协作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社区居委会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龙头,服务居民,方便群众,一切为了居民为宗旨,围绕社区建设、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计生、维稳、城市低保、劳动保障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工作运行高效。 虽然大公馆社区刚成立不久,资源薄弱,经济不繁荣,但是社区会克服种种困难。今后,社区将继续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增强居民法律意识,充分利用资源,以经常性群众文化生活为载体。发展潜力,前景乐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优美、安全、邻里和谐、经济发展的文明社区展示在人们面前。 |
大同村 |
大同村位于大渡口镇西南端,东与新丰村相连,西北与白沙洲村相毗邻,南与胜利镇城北村接壤。全村有可耕地面积5800亩,30个村民组,人口3921人,1159户,农作物以棉花种植为主,蔬菜大棚150亩,村内有大同中学一所,小学二所,村合作医疗门诊二所,储蓄银行一所,商店15家,民营企业有面粉厂、油料加工厂、晟源特种动物养殖场、服装加工厂、家具厂等,合作组织由村办棉花专业合作社。2009年大同村又被批准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大同村组织机构健全,党总支下设五个党支部:农村第-支部、农村第二党支部、农村第三党支部、大棚蔬菜党支部、棉花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每个党支部下设二个党小组,对全村党员实行网络化管理。全村共有党员145名,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妇代会、共青团等组织一应俱全,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使我村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村有低保户67户,五保户15户,优抚户17户,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关怀支持下,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全村村民的积极支持拥护下,村两委一班人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经过努力拼搏,奋勇向前,相信大同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新丰圩村 |
东至县大渡口镇新丰圩村地处大渡口镇东部,东南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西与大联圩接壤,北靠318国道和沿江高速。辖区内人口4074人,1078户。实有村土面积7.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民组。 新丰圩村源于1976年移民成立新丰乡而建。2004年由河南村、河北村、环河村合并为新丰圩村。现有耕地600公顷,水产养殖面积133公顷,7条古河道贯穿全境。年产1800吨优质水稻,1250吨优质棉花。盛产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葡萄、莲子等,以及鳜鱼、龙虾、青虾、泥鳅等特种水产。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生猪年出栏1500头,水禽年产2万只,上市禽蛋5吨。另鹧鸪、野鸭驯养已初具规模,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近年来,新丰圩村牢牢把握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呈现出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 |
麻石桥村 |
麻石桥村座落在东至县广丰圩境内,北靠长江黄金水道,南频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升金湖,隶属大渡口镇所辖,全村人口5441人,1879户,共16个村民组,一所完小,新建一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村民基本公共医疗卫生能取得保障,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4220亩,是大渡口镇人多地少的村份之一,村内交通便捷,318国道、安芜高速穿境而过。我村是农业大村,主要经济作物以蔬菜、棉花生产为主,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东至县乃至池州市发展最早的村,周边几个乡镇都组织参观学习,得到市、县、镇领导肯定和表扬,丰富了周边安庆市和本县的菜篮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2008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级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我村在规划的园区范围内。目前,村内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配套齐全,是有志之士来发展施展才华的理想宝地,热诚欢迎广大能人志士带村投资兴办,共谋发展,我们坚信在大渡口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创美好的明天。 |
镇荣村 |
大渡口镇镇荣村是在2007年12月份,由原大渡口镇光荣村和镇联村合并为现在的大渡口镇镇荣村民委员会。镇荣村委会地处在大渡口镇驻地,位于大渡口经济开发区、新城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北依长江黄金水道,安景高速公路、206国道穿境而过。因新城区拆迁,原镇荣村委会大楼已拆迁,现已搬至镇荣安置小区15栋内办公。 镇荣村共有三十五个村民组,农户1696户,人口4825人,耕地面积2136.08亩,主要农作物为蔬菜、棉花、油菜种植业,生活水平在本镇属于中等偏上。年青人多数在外务工或个人经营企、事业。 镇荣村党总支现有正式党员128人,其中女党员16人,下设12个党小组。镇荣村两委在大渡口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我们的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中心工作目标,积极主动的配合大征地、大拆迁、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工作任务。 |
杨墩村 |
杨墩村位于大渡口镇西部,紧靠广丰圩大堤,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全村共有村民组29个,人口3892人,1276户,耕地面积5100多亩。境内有水运码头两个,5.1公里水泥路贯穿全村,南与206国道连接,北与江堤公路相通。2009年被化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升金湖大道已贯通村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杨墩村地理位置优越,已经定位规划中的大渡口西区(东风安置点)建设于2009年10月开始动工,现初具规模。拟建的大渡口(万吨级深水码头)港项目即将落户。这里交通快捷,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是居家休闲,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淳朴厚实的杨墩人,欢迎各方能人志士前来创业,共谋发展。 |
新丰村 |
东至县大渡口镇新丰圩村地处大渡口镇东部,东南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西与大联圩接壤,北靠318国道和沿江高速。辖区内人口4074人,1078户。实有村土面积7.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民组。 新丰圩村源于1976年移民成立新丰乡而建。2004年由河南村、河北村、环河村合并为新丰圩村。现有耕地600公顷,水产养殖面积133公顷,7条古河道贯穿全境。年产1800吨优质水稻,1250吨优质棉花。盛产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葡萄、莲子等,以及鳜鱼、龙虾、青虾、泥鳅等特种水产。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生猪年出栏1500头,水禽年产2万只,上市禽蛋5吨。另鹧鸪、野鸭驯养已初具规模,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 近年来,新丰圩村牢牢把握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呈现出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 |
安全村 |
安全村位于206国道1250KM+900M处,地处大渡口镇南端(原杨桥乡政府所在地),与杨桥、大同、新丰三村相邻。全村辖15个村民组,780户,总人口2436人(其中:党员72人,村民代表31人),区域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2383亩。主要农作物为棉花、午季为油菜,全村实有劳动力1622人,占总人口66%;育龄妇女730人,占总人口30%;60岁以上人口435人,占总人口18%;外出务工452人,占总人口数18%。村域地理位置优越,安景高速公路、206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环境优美的杨桥中学、大渡口镇安全小学座落于村内206国道东西两侧,被称为“成展”小集镇及农贸市场初具规模,群众购物、购菜十分便利。 本村立足位置优势,夯实农业,强化工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已落户我村的大中小型个体私营企业有10余家,有江南棉业有限公司、博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永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永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东至县大渡口安全油厂、恒丰水泥制品厂等,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并始终把经济发展、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大力加强计生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杨桥村 |
大渡口镇杨桥村区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人口近3500人,实有耕地6000余亩,30个村民小组。村内的重要交通道路有杨桥大道(是全村的交通大动脉,起着承接东西,互动南北的作用与大德路北赛段相连,成为大渡口镇的大外环)、南安路、南新路、三星路(大三组至红星组)、新农路、向阳路,206国道、大景高速穿越我村。纵横交错的道路,构织成全村快捷的交通网络。 杨桥村国道经济发展迅猛,江南木业、广丰工贸、双星饲料、杨桥加油站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筹划中的“杨桥村经济建设示范区”位于大景高速与206国道交汇处,占地27000平方米,是集经营与居住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点。 这里良田广阔,气候宜人,主要农作物为棉花、水稻,养殖业闻名遐迩,“江南”板鸭畅销全国各地;这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是居家旅游、休闲,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地方,又是投资创业的好场所,诚实好客的杨桥人,欢迎各方能人志士到这里来创业、来发展。 |
大桥村 |
大桥村于2007年由原挖沟村、新庭村合并而成。该村位于安庆市长江大桥南端,村内有“206”、“318”两条国道和“沿江高速”、“安景高速”过境。村委会下辖41个村民组,有村民4500余人,耕地5000余亩。 2007年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挂牌成立后,大桥村便成了开发区的中心区域。区内含工业起步区小区23万平方米,“凤还巢”农民工创业园15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两所。 2009年开发区进行大征地、大拆迁、大建设,全村已有22个村民组,3000多村民,实现了有序动迁,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进程,“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美好愿望即将实现。 |
四合村 |
大渡口镇四合村地处镇东边,地势较低,与新丰圩、联合、八都湖三村相邻。人口近1800人,面积2700余亩、14个村民小组。升金湖大道是穿越我村,构织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经济发展迅猛,棉花工贸、粮油加工厂、服装行业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气候宜人,主要农作物为棉花、水稻,养殖业特色明显,胡氏家禽专业合作社年净收入36万元,每户可净收入6万元。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省级开发区建设,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四合村两委班子坚定大开发信心和决心,阔步向前,敢为人先。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支部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班子团结协作,战斗力强,创先争优活动、主题活动扎实开展,积极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四合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
八都湖村 |
八都湖位于大渡口的东南隅,南与胜利镇接壤,“八都湖”因地处八都山又多湖田而得名。1952年建政时为檀村区八都湖乡,后为大渡口区和济乡,1958年属胜利公社,之后划归安庆市江南效区红旗公社,1963年成立八都湖公社,后改为八都湖乡,2001年撤乡并入大渡口镇,现辖区归为八都湖村,联合村、四合村。八都湖村位于大渡口镇最南端,是原同德村、荷塘村、济众村、北赛村合并而成,人口4817人,面积6.87平方公里,下辖39个村民组,总支有党员128人,是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村,有完小一座(镇功能最好的学校),有卫生室三所,农村人均纯收入5300元。 物产资源丰富 八都湖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耕地六千余亩(其中开发区面积400亩,水面积一千亩,主要以生产棉花、盛产粮油棉、蔬菜、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八都湖属沿江圩区,地势低洼,境内以前多湖田栽插水稻,现匀改为旱地种植棉花。土壤系马肝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如逢丰年,这里是:“十里荷花香,十里稻谷黄,十里鱼儿跃,十里鸡鸭唱。” 区位优势 八都湖村西靠镇开发区,东邻“升金湖”。镇开发区“三纵一横”建国路直通本村,交通方便,是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理想之地。 现有企业 八都湖村现有扎花厂(年收购棉花200吨)免烧砖厂和特种水产养殖场。他们是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同时也为增加村民收入和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未来思路 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以镇政府提出的“治好水、修好路、建好开发区”为工作重点,以“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把八都湖村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而奋斗。 |
联合村 |
一、 地理状况 联合村位于大渡口镇政府以南距城区3华里,现属大渡口镇开发区中心地带,升金湖大道、历山路横直穿我村。东邻四合村,西邻新丰村,南邻八都湖村,北邻镇荣、大桥村。全村东西跨度约5公里,南北约1.5公里,耕地面积4110多亩,水源主要以自西向东的中字沟为排涝、抗旱主渠道,水流通畅,种植棉花、油菜旱涝保收。大德公路从村西部自北向南直穿而过,交通便捷,芜大、大景高速交汇于村中心,让全国南来北往的人们映入在眼里。 二、人口状况 全村有21村民组,人口2610人,每年新生婴儿30名,全村男女分别为1403人,女1207人,60岁以上的老人389人,占人口0.16%,出生率占0.012%。由于环境宜人,空气新鲜,质量好,寿命越来越长,90岁以上的老人2位。 三、人口素质 全村人口当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0人,初中文化程度600人,相当小学文化960人,人才辈出,每年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人才近10位左右。从事各项技术人员约30位,占总人口0.012%。 四、 经济发展 农业以棉花油菜为主,种植高产优质、抗病虫病的品种,每年可产棉花花世界1700万担,油菜籽2.5万斤,收入1100万元。每年劳动输出务工人员有600人,创值300万元。联合村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人文并貌人气旺,是人们向往的好地方。 |
新桥村 |
大渡口镇新桥村地处大渡口镇西南1公里,206国道、升金大道穿村而过。是原临江村与新桥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全村有14个自然村,27个村民组,有1208户,(其中:低保户54户,五保户16户)总人口3578人,耕地面积3556亩,党总支共有党员110人,分设9个党小组,配备总支委员6名。自从两村合并以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总支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模范践行“-”重要思想,认真开展0员先进性教育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因地制宜做活“农”字文章,发展特色化农业,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兴村富民之路,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有效地推进了村党政群众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村连续8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安徽省授予财务公开示范村,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示范村,09年被评为池州市文明村、+卫生示范村。08、09年综合考评全镇第一。村两委班子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建设一个廉洁务实的领导班子真正发挥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切实搞好班子自身建设,着力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端正党风,靠凝聚力出战斗力。两委一班人坚持正人先正己,时时以身作则,事事从我做起,处处率先垂范,以“两个务必”规范自己的行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新桥村两委班子是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党员是有素质的队伍。这点在2010年7、13强降雨及长江、内河防汛和“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促发展、惠民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党员突击队在危难之时站在群众的前面,党员主动帮扶困难群众已不再是新鲜事。 二、想群众之所想,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实。合并前,临江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窄且泥泞难行。08--09年,村多方疏通争取民生“村村通”项目4.7公里,完善了临江片的道路网络。针对2010年7.13强降雨中暴露出来的前塘圩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促发展、惠民生”活动征求意见后,及时投资近两万元修建了两座控制闸,确保了钱塘圩近六百亩耕地旱涝保收。国债沼气、改水改厕项目按上级要求按部就班进行,目前已完成改厕500户,沼气100口的建设,2011年项目正在申报。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切实领会大渡口镇“让农村变城市、让农民变市民”的发展思路,为杜绝私搭违建、无规乱建的现象,在“一横三纵”安置点建设的前提下,09年我村及时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新农村代建房项目2010年得以顺利启动,首期三栋90户代建房已破土动工,二期也即将进入招标阶段。 尽管村两委为民办了几件实事,也大大的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环境,可与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新农村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村两委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大渡口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村两委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新桥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白沙洲村 |
白沙洲村地处东至县大渡口镇西北角,西南面与东至县胜利镇相毗邻,北靠长江。2007年12月由原余棚村和杨套村合并而成现在的白沙洲村,东临大渡口杨墩、大同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全村辖38个村民组,常住农户1700多户,总人口5548人,其中五保老人20人,低保人口19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1500人,耕地面积7000余亩。村两委班子8人,党员132名,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全村有较具规模的养猪户1家,养牛户1家,大棚蔬菜栽培50户,总设施种植面积100余亩。全村种植结构午季是油菜、小麦、豌豆、蚕豆、马铃薯等,大季是棉花、花生、甘蔗、大豆、水稻以及各类蔬菜等。全村已修建村村通水泥路6.4公里。 |
庆丰村 |
庆丰村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东北,与贵池区牛头山镇相接,北临长江,南与国家级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相邻,自然生态,风光优美。芜大高速、31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划为七个大片,辖39个村民小组,共5148人。现有在职村干7人,五保户21人,低保户49户158人,优抚军人11人,0党员102人,庆丰村总面积有1400余公顷,东西长近6.5公里,共有耕地8000余亩,主要以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2010年我村人均收入为5500余元,我村私人企业发展较快,有木材加工、服装加工、皮棉加工等十几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