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 东至县 >> 张溪镇 >> 火花村

火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火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火花村简介

  火花村位于张溪镇东北部,与升金湖绵绵相依,其三面临水,一面依山,是个山青水绿的田园山村,火花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勤劳俭朴、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全村面积11.35平方公里,居住着645户人家,总人口5259人。火花村是2004年由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合并后,村级党组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扩大集体经济,村级债务得到了有效化解,集体经济状况大有改观,村两委班子工作团结合作,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充满生机活力。
   火花村经过“村村通”工程改造,交通便利,2010年经上级领导的大力扶持,加上村两委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经济上的压力,5.8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
   如今火花村全体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721104 247100 -- 查看 火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火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火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溪社区

  张溪居委会位于张溪镇镇区,与六联村相邻,国土面积10.72公顷,下辖3个村民组,400户,1080人,党员61人,其中女党员14人。耕地面积40亩,2010年人均收入达4728元。  

长畈村

  长畈村位于张溪镇东部,平均海拔65米,国土面积18.42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组,297户,1070人,耕地面积210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30亩。属黄湓河发源地,山场总面积22362.4亩。  

历山村

  历山村地处升金湖南麓,位于张溪镇南端,由原历山村和新岭村合并,总面积12.9平方公里,东与尧渡镇大庄村接壤,南临大历山,西与东流镇长安村毗邻,北与东湖村并肩。全村辖27个村民组,775户,总人口2790人,共有党员87人。    历山村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耕地面积5208.6亩,其中水田3706亩,旱地1502.6亩,山场5428亩。境内林木苍翠,阡陌纵横,自然林众多,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主要有松、杉、竹等林木。全村地形为丘陵山地,境内山场石灰石资源量大质高,贮藏量非常可观。农作物以水稻、棉花、油菜籽为主。现有小(二)型水库1座、山塘、小水库80多个,蓄水能力强,水系配套,全村85%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   交通便利,铜九铁路、查吴公路穿境而过。从村部到查吴公路,到历山小学有“连心路”水泥大道相通,历新水泥路从原历山片南北贯穿,连接查吴公路,标准化的组级道路与各自然村相连。    村级公共设施齐全,两所小学分别设在原历山片和新岭片中心地点,教学设备不断更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里今年新做了一座医疗卫生室,紧靠村部旁边,地处中心地段,方便群众就医,做到小病不出村。卫生防疫工作有条不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居民生活95%饮用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通到家家户户。    历山村南临大历山,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著名的大历山是我们的祖先尧、舜生活劳动过的地方,山上有舜耕地、尧耕亭,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宝殿,吸引八方信众、游客,香火不断。山上还有待开发的景点,如“三人别”、“乌龟石”、“鸡公石”、“狮子望长江”、“燕子洞”等。近处有建在原九郎庙遗址的“九莲寺”,相传宋代有九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庙,夜宿于此,后皆中举,相约到此建庙,取名“九郎庙”,毁于文革中。现九莲寺香火旺盛,居士众多,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受到村民的自觉保护。由于森林植被好,山塘水库多,无工业污染,全村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每逢节假日来此游玩休闲的人络绎不绝。    村内有浙江客商兴建的东至县联强新型建材厂、百兴水泥厂、舜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周洼采石厂,九郎绿色优质粮食加工厂,畜禽养殖场等企业,正红红火火。   

东湖村

  东湖村位于升金湖上游,张溪河段的一个万亩圩区。是原东田村与高湖村合并的大村,是张溪镇南大门,殷查省级公路穿村而过,村内又是有总人口3000余人,800余户,18个村民组,56个村民代表,80多党员,村两委成员共6人。    东湖村是个农业村,总耕地7000余亩,农业生产以传统粮油棉种植为主。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持指导下,村两委行成共识,团结一致。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烟叶500余亩。去年底,引进皖江农业绿色开发公司,构建成绿色大棚反季节大棚基地,设想5000-8000亩,现建成大棚200余亩。张溪禽畜养殖小区座落在东湖村区域内,正在建壮发展。位于养殖小区与大棚蔬菜基边,有一个长5000米约300亩的付家河,正待开发之中,村内水泥路穿通15个村民组。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独特。   

六联村

  六联村是2001年由原六联村、复兴村、沿河村合并而成,位于张溪镇政务新区,东与塔石村毗邻,西与胜利镇、东流镇接壤,南与尧渡镇査桥村相临,北与土桥村交界。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780户,总人口3050人,其中党员77人。据统计我村有水电站7个,每个容量为55千万瓦,2009年以来村级公路共修有7.8公里,水泥路面宽4米。我村有水稻田4000亩,旱地1500亩,山场面积400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及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2011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集体土地发包,年创10万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000余人,年总收入2200余万元,外出劳动力不但增加了收入,学习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带动了我村经济发展壮大,加快了我村富民目标的实现。  

塔石村

  塔石村位于张溪镇中南部,东与杨畈、仙亭村交界,南与尧渡镇永胜村接壤,西与六联村毗邻,北与阳山、葛仙铺村相邻。2004年由原塔石村和石潭村合并而建。现有林场面积5206亩,耕地面积5025亩,其中水田2811亩,旱地2214亩;人口3715人,下辖20个村民组958户。村干部6名,其中两委干部5名。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1名。村委会相关配套组织齐全,有村民代表56名。    近几年来,塔石村发展迅速,各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水利、血防、土地整理等项目,投资1500万元,对提防函闸沟渠等水利设施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粮、棉、油等弄柞木基本旱涝保收。同时积极招商,引资1000万元,创办了河砂厂,页岩砖厂,仅页岩砖厂年产值就达500万元。村两委根据人多地少、劳力富余的实际,引导创办了服装、皮具厂6家,就业人员200人。同时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2010年务工收入达200万元,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在新的时期,村两委一班任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村人民因地制宜,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壮大服装、皮具加工队伍,朝着“十二五”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葛仙铺村

  葛仙铺村位于张溪镇东北部,距张溪镇5公里,与阳山村、里湖村、兰田村、土桥村相邻,交通便利。   全村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67亩,山场面积11000亩;村集体在复兴圩拥有土地945亩。辖15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3646人,958户,劳动力2187人,其中妇女875人;村民代表59人;党员61人,预备党员3人;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村低保户53户,129人;五保户7户7人,其中分散供养5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237元。    全村拥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42口,隔堰7座。拥有集体林场1920亩,其中井塘林场1100亩、青山寺林场460亩、梅竹洼林场360亩;拥有教学楼2栋,共有师生175人;村卫生室及农家书屋在葛仙片场门口;村集体烤房群10间,坐落在葛仙铺村岭王组,2011年种植烟叶570余亩。    村村通水泥路全场6.3公里,近两年通过申报“一事一议”项目,修通了岭王组、赵村组、祥陈组、上村组水泥路,并在上村组公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村两片林场厂房租赁给养殖大户进行发展养殖业,井塘林场以养猪为主,葛仙林场以养野鸡、家禽为主,年产值数十万元。   2007年西华岭水库被国家纳入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全面进行了加固。近三年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烟水配套工程项目资金,对大洼隔山塘、祥陈组清水塘、军陈组门口塘、岭王组猫行水库、牛公塘、万家隔、李家隔等进行了修复,并修建了近3000米的引水渠,受益全村。    葛仙铺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为葛仙铺村的发展再上台阶奉献力量。  

仙亭村

  仙亭村位于黄湓河北岸,县乡公路邻村而过,全村有4个村民组,370户,1401人,村民代表33人。村两委班子4人,两委中2人交叉任职,全村党员43名,其中女党员6名。    本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400余亩,山场面积2000余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全村经济收入750万元。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为主。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村通”工程4.5公里全程贯通,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交通出行。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村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阳山村

阳山村  阳山村位于黄盆河上游,张溪镇中东部。全村八个自然村,八个村民组,498户,1305人,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山峰安尖峰海拔890米,全村地势东高西低。有林地10680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85亩,省级公益林4613亩,退耕还林面积1100亩,耕地面积177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棉花,花卉盆景,林木,烟叶和其他务工、办厂并主。       阳山村资源丰富,其中矿产资源有:石英砂、金矿、煤矿、锰矿等,储量丰富。山场资源有:竹、木、柴、碳、茶叶,其中“安尖毛峰”远销京、沪等大中城市。旅游资源有:气势磅礴的“五峰山 ”、 千奇百态的“五峰洞”、云雾环绕的“安尖峰”、清澈见底的“山溪水”、百年沧桑的“古树林”、 佛、道两教的“老庙宇”、大小不一的“堰塘库”、五颜六色的“苗木园”、 绵延数里的“铁路线”、 鳞次栉比的 “楼房群”…….    阳山村“村村通,组组通”水泥路连贯全村8个村民组,距206国道20公里,张洋县道1.5公里,铜九铁路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程控电话,手机通信使用率人均达70%,互联网用户达户均20%,有线电视用户达95%。自来水用户90%。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居民的生活燃料由原来的柴草为主转为以液化气和电力为主。85%农户已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90%农户住房由原来的砖瓦平房改变为钢筋混泥土楼房,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用户均达90%以上,户均年用电量240千瓦时,全村拥有私家车50多辆。  

杨畈村

  杨畈村位于张溪镇的中部,东与梅树亭村相连,南与先仙亭村毗邻,西与塔石村交界,北与阳山村接壤。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341户居民,总人口为1330人。辖区面积为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9亩,其中水田1300亩,旱地529亩,主要种植水稻、烟叶和棉花、油菜为主;山场面积6800亩,有林山场树木以松树占多数;蓄水容积上万方的山塘4座,对农田灌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市新农村建设点一处,为村容村貌增加了亮点。通过移民建镇的政策,大部分村民都迁到公路两侧重建新房。楼洋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每年外出务工人数有300多人,每年创造经济价值约800万元,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梅树亭村

  东至县张溪镇梅树亭村为原咀上、廖凤二村的合并村,东与汪坡村接壤,西与杨畈村毗连,北与阳山村交界,南与马田隔河相望,村址驻梅树亭集镇,位于老乡政府东南不足一华里处,全村辖13个村民组,549户、2122人、耕地面积2011亩、山场10325亩、桑园面积达710亩,居全镇之首。    2004年8月并村以来,梅树亭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摸清村情,找准差距,抢抓机遇,迎头赶上。全村的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廖凤的方解石矿正式开采,新的村办公楼也已建成使用,组织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维修,移民建镇、改水改厕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多项中心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2005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  

里湖村

  里湖村位于张溪镇中东部属原五丰乡,北邻湖光村,南接土桥村,东与葛仙铺村交界,西与蒲塘、火花村毗连。殷查公路第33号路碑旁即是里湖村部。面积3.9平方公里,总人口1876人。现有6个村民组,460户,1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52亩,人工林地1857余亩,水面养殖面积150余亩。    交通便捷。殷查公路南北向穿村而过,从村部到小学,到汪村有“里七”水泥大道相通,标准化的组级公路与各自然村相连。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林木苍翠,阡陌纵横,全村地形为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农作物以水稻、棉花、油菜籽为主。自然林众多,面积达1510亩,森林覆盖率为55%,主要有杉、松、竹等树木,水域面积170亩,山塘、水库18个,蓄水能力达22万平方米;另外境内山场的石灰岩贮藏量非常可观。    里湖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小,教室、宿舍和师生活动场所比较理想,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适龄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级医疗卫生所二所,分布适中,做到小病不出村,卫生防疫工作与城镇居民同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有98%引用自备水井水,水质符合标准,自来水工程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建设主干管道。    2009年,全村经济生产总值为900万元,其中集体收入为20万元,农业收入为600万元,其它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   是旅游休闲渡假的好去处。著名的葛公山,相传为东晋道教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骑鹿升天处,上有鹿迹石,建有葛仙庙、观音阁、清和庵,吸引八方信众,香火不断。近处有旗竿山炼丹池,为葛洪炼丹处。村内百年老树众多,点缀在各自然村中,最有名是村部门前的“藤绕树”,被当地人称为“恋夫树”,因为曾经流传的美好故事,深受村民崇拜。李村门前两棵相邻的大香枫,称为“姊妹树”,被看着村里的风水,受到村民的自觉保护。由于森林植被好,山塘水库多,无工业污染,全村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每逢节假日来此游玩休闲的人路途不绝。    2008年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全村90%的农田旱涝保收;60%居民进行了“一池三改”,村容村貌整洁,生活垃圾有固定堆放点,定期装运填埋,无乱搭乱建,无污水,无“白色污染”;柏山、朱村、嘴上等农田保护区建成了1100亩的高产稳产的绿色粮油基地,有线电视、电话通到家家户户。    村内有玉雪、宏发绿色优质粮油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畜禽养殖场;水产品养殖厂;绿化苗木基地等企业,正红红火火。  

侯店村

  侯店村位于张溪镇东南部,是原陡岭村与侯店村合并而成。与洋湖镇接壤,和汪坡村、长畈村相邻,楼洋公路穿村而过,全村10个村民组,2100人,现有党员52人,其中女党员人,育龄妇女400余人。    村两委班子现有成员6人。山场面积2170亩,主要盛产毛竹柴碳。耕地面积865亩,以盛产水稻棉花为主。美丽富饶的侯店水库就坐落在侯店村,也是黄湓河发源地之一。热情好客的侯店人民欢迎您的光临。  

土桥村

  土桥村基本概况   土桥村位于张溪镇中心地带,升金湖畔,距镇政府3公里,总面积13.8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374亩,其中烟叶种植面积1513亩;林地1080亩。辖设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8人。   殷查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东与葛仙铺村相连;南接六联村;西与蒲塘村交界;北与里胡村相邻。主要农作物有烟叶、水稻、棉花、油菜。村年集体经营收入约3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村“两委”班子共6人,计生专干1人,监督委员会3人;村党组织设总支建制,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6人。   2004年10月,村党委抓住省烟草局北烟南移工程的契机,引导村民试种烟叶取得成功,得到了市、县烟草公司认可,经过几年的种植,烟叶面积由最初的368亩扩展到现在的1513亩,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深受村民的好评。2006年10月,村两委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率先成立全省唯一的烟叶专业合作社。   设有完小1所、教学点2所,在校学生48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设有卫生室1所,确保人人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村历年在工作中均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烟叶专业合作社在2010年9月被县农业产业化指导委员会授予“龙头企业”称号。   

蒲塘村

  蒲塘村位于张溪镇西北部,平均海拔50米,总面积9.19平方公里。全村下辖13个村民组,598户,2231人,其中劳动力1527人,在家从事劳动生产、手工业723人,外出务工、经商804人;全村党员48人,其中女党员4人;村两委干部5人,其中妇女1人。    全村实有耕地3351.5亩,其中水田1882.33亩,旱地1669.3亩,湖面湖地1050亩,湖草场3835亩,五丰圩内湖田275亩由龙溪公司承包。    全村有小二型水库3座,大山塘1座,容量18.8万立方米;中小型山塘、坝共40余座,总容量22.5万立方米。    全村自然山林3850亩,其中公益林3150亩,退耕还林478.9亩,村级林场635亩人造林,主要林木有杉树、松树、杂树等。    2006年硬化村级公路2.7公里,贯通8个村民组;2009年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工程,将四股组道硬化;2010年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工程,将石岭组道降岭、铺村1.5公里;2011年又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工程——将李村组组道进行硬化,该工程已竣工。    全村五保户17人,其中集中供养1人,分散供养16人;低保户33户73人;残疾人9户9人;重点优抚8人;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奖励扶助11人。  

塘和村

  塘和村位于张溪镇西部,总面积有8.19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组,有444户,1702人,耕地面积为2539亩,有千亩圩口一座(杨咀圩),百亩以上圩口6座(双洪圩、叶垅圩、七家圩、合咙圩、洋垅圩、养殖厂圩),有小二型水库1座(古塘水库),五千方以上的大山塘2座,五百方以上的山塘60座,有泉水眼2处,湖泊草场面积236公顷。、    本村经济以粮油棉间作为主,年产粮食300万斤,年产油料55万斤,年产棉花70万斤,资源丰富,有发展前景。  

白联村

  白联村位于升金湖畔,原白笏乡政府所在地,辖14个村民组,有503户,1879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95亩,其中水田4495亩。旱地1300亩。我村东南为丘陵山地,西北是宽广的临湖圩区。原来这里易涝易旱,村民衣食不齐,囊中如洗,随国家政策改革,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对我村3000千余亩大圩已实施治理改造,并建了小型电力排灌站2座。这些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围恳灭螺、消灭血吸虫病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村还新建了3座小二型水库出险加固,水旱两灾可保无虑。    我村以种植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由于国家加大惠农政策补贴项目,我村粮食播种面积4495亩,棉花播种面积1100亩油料900亩。此外,村办林场2个,封山育林面积达1100亩,畜牧业家庭副业和养殖业近年也有较大发展。    村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县实施楼洋公路贯穿本地,另外县城每日有班车出入,近年来,我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修建了通往各组的沙石道路和田间机耕大道。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商品流通和村民互相往来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现有3家外来企业在我村投资发展。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也较快,我村境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个体幼儿园1所,学生入学率达到100%。而医疗体制改革村办有医疗室和医务人员2人,基本解决百姓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村部设有农家书屋,不定期组织村民阅读,更有效提高村民知识。  

联盟村

  联盟村位于张溪镇北部,楼洋公路跨村而过,据张溪镇政府7公里,与沉团村、火花村、白联村相邻,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下辖17个村民组,479户,1871人,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5人,其中妇女1人;全村党员51人,其中女党员9人,平均年龄为40岁。全村总面积9.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70亩,水面面积3000亩,山场584.5亩,其中更新还林200亩;千亩圩口一座。    近年来全村修建4条总长6公里的砂石路,扩容翻涵山塘5座。今年又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工程——上峨至粮站长1500米,宽4米的沙石面,扩容翻涵2处。该项目待批准后再实施。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联盟村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于2010年新建医疗室一栋,占地80平方米,有医务工作人员4名,目前已统一规范化行医。   

火花村

  火花村位于张溪镇东北部,与升金湖绵绵相依,其三面临水,一面依山,是个山青水绿的田园山村,火花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勤劳俭朴、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全村面积11.35平方公里,居住着645户人家,总人口5259人。火花村是2004年由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合并后,村级党组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扩大集体经济,村级债务得到了有效化解,集体经济状况大有改观,村两委班子工作团结合作,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充满生机活力。    火花村经过“村村通”工程改造,交通便利,2010年经上级领导的大力扶持,加上村两委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经济上的压力,5.8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    如今火花村全体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沉团村

  沉团村位于张溪镇西北部,原属白笏乡。东与火花村交界,西面毗邻大青湖,南接联盟村,北邻升金湖。三面环湖,升金湖核心保护区在沉团村境内。全村地形为丘陵山地,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含渔业队)1835人。现有19个村民组,495户,耕地面积1288.28亩,林地2325亩,水面养殖面积达4215亩。    交通便捷,X015县道穿境而过,南接胜利镇,206国道,北衔张溪镇,X014县道,村内各自然村由“村村通”道路相接。为照顾广大游客观光,另有村级道路——“旅游路”。进出山林、湖畔游览度假。    境内渔业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保存完整,农作物主要以水稻、棉花、油菜为主,森林覆盖率达47%,水域面积620亩,圩坝、水库12个,蓄水能力达18万立方米。    村内设有敬老院一个,有来自本村及附近邻村的“五保户”、“优抚”对象18个,设有升金湖旅游观光接待处。农家书屋一所,村自建小学两所,校舍面积达790平方米。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级医疗卫生所两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村经费统一支出,全村全覆盖,30%的居民家庭接上自来水,另外70%的家庭有饮用自备水井水,随着自来水管道的铺设,全村居民将有望全部用上清洁的自来水。   全村大部分青中年聚集陕西西安康复路小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资产上千万的居民有5户之多,资产达百万的居民有30余户,为全村的经济建设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这里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地方,相传我村境内也有座庙山,武昌庙遗址仿佛如见。村里的山水受村民的自觉保护。由于植被好水库多,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每逢节假日来村游玩观鸟的旅客络绎不绝。2008年被评选为池州市“十佳旅游景区”。村容村貌整洁,生活垃圾有固定存放点,定期装运填埋,无乱建、无污水、无“白色污染”;有线电视、电话通到家家户户。  

蓝水村

  蓝水村位于张溪镇北部,全村19个村民小组,728户,2587人,49个村民代表,其中有育龄妇女760人,村两委共5人,全村党员53人,其中女党员7人。    蓝水村是个农业村,耕地面积2396亩,山林面积10603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98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00余万元。其中有近12%的剩余劳动力在北京市经营古典家俱生意,每年创收2000万元,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相结合。    近年来,蓝水村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村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产业开发、劳务输出等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湖光村

  湖光村位于张溪镇东部,东至坦埠村,南至葛仙铺村,西至里湖村,北至白石村,全村13个村民组,总人口2085人,土地总面积968公顷,耕地面积254公顷,林地398公顷,水域60公顷,小二型水库(五里冲)一座,大小山塘 27座,700亩湖光圩口一处。    村级公路3.4公里,水泥路面全部铺通,13个村民组组级公路全部贯通,其中有两个村民组已贯通水泥路,村民交通便利。   教学方面,村拥有完小一所,教学楼一栋,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学生170人,教师7人,教学质量良好    村委会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村两委四人,现有村卫生室一所,医务人员3人,村民就医方便,葛公山有清和寺一座,上山交通便利,周围风景优美。  

坦埠村

  坦埠村即原坦埠乡政府所在地,由原坦埠村燎原村和英山村合并而成,位于东至县东北部,东至贵池两县交界处,省道查吴公路穿越而过,升金湖畔,美丽富饶,山青水秀,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11人,集镇人口1200余人,17个村民小组,坦埠原是升金湖畔的一个渡口码头和小商埠,坦埠由此而得名。    坦埠东南依山,西北傍水,一部分为洲圩区,一部分是丘陵区,渔业、饲养业近年有新的发展,大办乡镇企业,如宏兴编织袋厂,一条龙生产线,远销南京、上海、交通颇为方便,对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农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坦埠村名胜古迹颇多,如田埠组的青龙洞,洞口青泉凛洌,怪石嶙峋,每逢炎夏,游人到此,暑气顿消,历来为方圆百里游客的避暑佳境,洞深有五里,洞中有仙人分水,洞势起伏,时而侧进,时而徐行,平坦处豁然大开,狭窄处俨然一线,洞顶端五彩缤纷,如天女散花,洞外风光秀丽,山石峥嵘,游者至今未能穷其远,另有杨北组的杨北塞,英山组的英山商埠,井盆组的白虎岩,张村组的“水宫老爷”,坦埠街的“金家塘”。历史悠久,传说优美,典故纷云。    坦埠村人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劳、智慧、纯朴、奉献的美德,千方百计地将因年代久远而倒塌和文革时期遭到损坏的古建逐步进行修缮,挖掘和整理坦埠的古代文化,让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的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永不褪色,再现辉煌!  

兰田村

  兰田村位于张溪镇北部,,总面积7.77平方公里。全村下辖12个村民组,428户,1680人;全村党员52人,其中女党员7人;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妇女1人。    近年来,兰田村一方面鼓励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另一方面筑巢引凤扶持能人返乡创业,带动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该村已有张启林切片厂、唐长苗养鸡场、朱立红养猪场、张柳生养鱼塘、余世军锦程编织袋厂等民营企业。尽管村里的民营企业办得很火,但村里并没有把农民增收的“宝”压在工业上。王祥林说,只要镇里有农业开发项目,村里都会积极争取。这几年,村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修水渠,筑圩堰,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和提高农机使用率,建设生态示范田,还扶持村东组农民周来顺反租倒包流转务工农民土地30多亩发展烟叶,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去年村里投资近2万元拉通了自然村广播,村两委一班人每天轮流值班,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宣传,利用广播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了提高农民素质,该村办起了村文明学校和村农民活动室。如今,每到农闲,村部便成了村民的最好去处。为了积极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该村每年在全村开展一次“文明户”、“生态示范户”、“文明组”、“致富能手”等创建活动。去年全村共评出21名致富能手,12名生态示范户,5名优秀党员,1个文明组,通过评比,在全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风尚。  

白石村

  白石村系张溪镇的一个行政村。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池州境内仅有的一处张 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据《东至县志》姓氏一章记载:“白石、井盆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20余代。”2008年清明,村人按族谱图索骥,在村头枫树垅倒地木形发现了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的翔实。白石张的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说:“天上张玉皇,地上张天师;文张良,武张飞;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他们引以为荣地把这些传说和人文与自己村联系起来。    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山区,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古村落,有的依山而居,有的临水建邑。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600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龙山右虎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因这里属卡斯特地貌,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清末民初,白石张就有三百余户,千余人丁。全村分为上、中、下村,共有9弄13巷,以老祠堂弄为中轴均匀分为东西各4条弄堂。横向13巷也基本对称,但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如同阶梯。中弄门(又称首门)前为八字朝门,门楼上悬有横匾“御选文魁”和竖匾“宗宪第”各一块。(惜哉,两匾及门楼在“文革”中被毁)。门楼下有城门,里外设置石凳数块。门前为半月形七井塘(因塘内有七口深井得名)。塘四周有保存完好的旗鼓十六个(原有旗夹已失)。七井塘南原有古牌坊两座及上下村头各有砖石雕堡一座(均已毁)。令后人惊叹不已的,不仅有这9弄13巷的整体格局,而这些弄巷地下还有密如蜘蛛网式的下水道(又称阴沟),相互贯通。砖砌石嵌,宽2尺许,深4—5尺,宛如地道,不管下多大的雨,村子里都不会有积水。这下水道设有多处进出口机关,如遇兵匪偷袭,村人可进入下水道躲避,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脱。这些精巧的布局和设防,与先祖当年为避战乱来此建邑有关。    现在的白石村,已有509户2200人口,17个村民组。分布在新建的4个新村和老村里。茅冈咀,是白石村东面延伸到升金湖中央,恰似船形的一个半岛。是升金湖南岸的一道天然港湾,一片开阔滩头和一处静谧渔村。茅冈咀的湖边,有几幢老屋。老屋仍有炊烟升起,一些老者仍守望在这里,看护着他们的老房子、旧渔船和老渔具。走进渔家,只见梁上挂的、壁上靠的、屋檐下吊的尽是捕鱼的家什。有麻网、丝网、卡子网和钓网,还有虾扒子、渔抓子、渔钗、渔罩和渔笼子,简直就是渔具展览馆。门前有几株柳树,树根下面系着小船,上面拴着老牛。一位老妇正在河边洗衣服,好一幅“古船、女人、网”的田园图画。   

汪坡村

  汪坡村地处张溪镇北部,东临侯店村,西南与梅树亭村毗邻,北与阳山村接壤,楼洋公路经贯全村境内,水库下游侯店河沿公路南直下。下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128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920人,总户数326户,国土面积6.11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500多亩,耕地面积9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水源灌溉靠侯店干渠、南山堰、乔麦冲水库供水,主产棉花、水稻,因土地贫瘠,环境薄弱,基础设施差,收效不佳,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正常外出人数每年达500多人,增创收入达2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3500元。   汪坡村支两委共4人,其中女性1人,年龄都在55岁以下,高中学历2人,初中学历2人。党员人数30人,有小学教学楼1栋,村级卫生室1栋。   自2000年以来,村新建楼房240栋,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户达总户数的95%。私办企业纯利达百万元以上的有5家。全村低保49人,五保12人,优抚7人。    汪坡村人杰地灵,在国家各项民生工程扶持支持下,正突飞猛进,焕然一新,正迎来一个崭新的面貌。  


火花村特产大全




火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