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 东至县 >> 洋湖镇 >> 青峰村

青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青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峰村简介

  青峰村位于洋湖镇最北面,东与石台县小河镇来田村交界,南与八音村珠虹村相邻,西与张溪镇侯店村接壤,北与贵池地界毗邻,是个多山的丘陵地区,全村22个村民组,2400余人,分住在12个自然村落,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占70%,林业产地盛产松树、杉树、株树、枫树,并有大量毛竹和茶叶;农业以水稻、棉花为主。目前交通有一条通往青峰村部的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之间都有一条砂石路相通,住房与50%为两层楼的楼房,30%平房,还有20%为危房和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为3200元。全村现有党员35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721105 247100 -- 查看 青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青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青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洋湖村

  一、洋湖的历史    洋湖村位于洋湖镇集镇中心,因洋湖老街而出名(洋湖老街又叫洋湖碑)。民初至抗战前十年间(1911年至1937年),是洋湖老街商贸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它地处黄湓河边,水利交通便利,大船竹筏可从省城安庆过升金湖到张溪镇溯河而上直达洋湖老渡口码头(据记载汛期船队可驶达洪方乡杨树岭),洋湖东南又接近葛公古徽道,所以它得天独厚成为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山区生产的大宗山货土特产如皮张茶叶,竹木柴炭都能从这里水运出外;外面大批的日用百货、盐巴洋布又由船队运回洋湖商埠经销。据传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流传“买不到的到洋湖去买,卖不掉的到洋湖去卖”的民谣。由此可见洋湖村是个历史悠久且地理位置优越的村落。    二、基本情况    洋湖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461户、1838人。党员34名其中女性党员3名。村民以种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部分村民从事运输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三、面临的问题   村中集体经济薄弱。村中的集体经济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所经营的也只是养殖、种植等比较传统的产业。这些产业很容易受到市场及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险比较大。而且,集体经济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在经济结构进行转变的今天,这些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他们所占用的资源相比较已经显得很落后。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对集体经济进行适当的扩大和改变,以适应当下的形势,并且努力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村中有不少养殖种植的大户,他们大多是各自为营,只是在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交流。如果经营可以形成产业化,有一个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平台将大大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击自然灾害的你能力。但是,针对现在农村的形势,很少有人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资源、经验以及销售渠道等。如何进行产业化,如何进行经营将是需要深刻研究的。   

北山村

  东至县洋湖镇北山村坐落在洋湖镇的最东边,与石台县石泉村接壤,全村辖13个村民组,总人口1413人,380户,党员20名,耕地面积1120亩,国土面积11.97平方公里,属长江下游南岸,四周环山,山上树木葱茏,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一条宽5米的河流自山间而下贯穿全村,常年河水不断,供应着人们的吃、用。小(二)型水库1座,水面约40亩,下游的农田全靠它滋润。畈区地形起伏不太明显,海拔一般在40---50米之间,较为平缓。农田交错分布,区间以种植烟草和水稻为主,区间旱耕地多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系洋湖镇粮、棉主产区,属典型的农业村。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较落后,只有一家服装加工企业,一家矿业有限公司,<投资约500万元>,三家综合商店。剩余劳动力约有400人,常年在发达地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北山村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2010人均收入已达到4000元。老百姓的生活、居住条件逐渐达到小康水平,低矮破旧的平房已很难找到,映入人们眼帘的尽是漂亮的楼房,组组通公里已基本完成,4个村民组完成了户户通工程。村两委2011年正着手在村口的新桥边建一新居民点。建成以后,将成为我村的一大亮点。  

金塔村

  金塔村坐落在洋湖镇的东陲,距洋湖镇政府12公里,东至北山村,南至高山村,西至高山村,北至石台县莘田村,S325省道穿村而过。本村境内全长6公里,全村所辖17个村民组,总人口1974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820亩,其中水田1400余亩,旱地近400亩,山场面积15891亩,有林地6673亩,林地用地8508亩。主要树种有杉、松、杂木及灌木林。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0人。上年度人均纯收入3500元。  

高山村

  高山村位于东至县洋湖镇东部,与石台县相接壤,s325省道穿村而过。全村辖31个村民组,771户2900人口,全村总面积2185公顷,耕地面积2100亩。全村辖31个村民组,人口2900人,耕地面积2100亩。现高山村是由原项街、高山、高烈三村合并而成,共有党员82人,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两委”干部5人。高山村党支部2008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10年被评为东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年荣获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8年、2009年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并在2009年全镇综合考评中获第一名。   高山村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高山曾是一片红色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6月在高山建立了0江南特委,贵秋县委机关就设在高山。同年9月,以高山为中心发动了著名的中秋-。-胜利后,在高山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创了以高山为中心的革0据地。近几年来,村党组织一班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这个主体,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在成绩面前,高山村党支部一班人永不满足。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又有了新的更大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一个坚强、团结,有凝聚力、战斗力集体的带领下,高山村在今后“三个文明”建设中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东至县洋湖镇东南部,离镇政府7公里,距325省道1公里,东与高山村临界,南于石台交界,西于葛公镇大源村接壤,北于电龙村相邻。全村共382户,总人口1489人,有党员35人,辖13个自然村,其中库区内三个村民组(东坑、茶园、中段)。黄盆河三大支流之一——乌沙河发源于我村,河流落差较大,适宜小水电开发,境内已有两座水库及发电站。    我村地域面积2428公顷,主要已山地为主,拥有国有原始森林400公顷,生态公益林近1000公顷;江南第三峰——南山尖就坐落在我村。这里山高林深气候温和,生态保存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着娃娃鱼、麋鹿、云豹、猕猴、鸳鸯、白鹇、穿山甲、鹅掌秋、银杏、香果树、永瓣藤、皂夹树、双沟、猕猴桃等珍稀动植物。近两年,茶园里村民组因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新农村建设,该组农户整体搬迁工作已0完成.  

奠龙村

  奠龙村位于洋湖镇中部,沿乌沙河两岸呈点状分布,325省道纵贯全村,交通便捷,全村辖9个村民组,315户,总人口1200余人,有党员33人,耕地926亩,山场总面积7026亩,农业以水稻、棉花、油料、烟叶、中药材为主的多种经济作物,主导产业明显,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工业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水泥建材业为主,个私经济发展以村集镇为规模逐步形成以工业建材、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加工服务为中心的新农村示范点与村集镇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格局。  

永济村

  落于东至县东大门的洋湖镇永济村,沿325省道呈带状分布,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却万木葱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500亩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成为远近闻名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沿省道看永济,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新型建材厂、养殖厂、服装加工厂、皮革加工厂撑起了永济经济繁荣的一片天,该村自2003年以来,连续7年各项综合考评,名列洋湖镇前茅。    永济村总人口1800人,面积9.7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山场5000亩,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田1800亩,旱地700亩,325省道贯穿全村,交通便捷。该村东邻本镇奠龙村,南岭葛公镇悦民村,西北与本镇洋湖、迭山村相邻,地形起伏不太明显,田地交错分布,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由于品种单一,效益低下,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此村两委坚持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主题,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突出问题,密切干群关系,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丰收,尽快步入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泥黄村

  泥黄村位于东至县的东部、洋湖镇的南面,距镇政府的居住仅1公里,三面环水、一面临水,东与永济村隔乌沙河相望,北与洋湖村相邻,西临黄湓河,南与葛公镇天井村接壤,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约226天,日照总时数2048小时,全村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20亩,辖12个村民组,共502户,1738人,村内党员:35名,其中女性:5名。山、水、田、村、地自成体系,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东至县第一所完小在这里诞生,千年古寺“千年禅院”坐落在泥黄横山之巅。同时也是洋湖镇的产粮大村,古有洋湖天然粮仓之说,居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近些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响应北烟南移政策号召,村民从以前单一种植水稻、棉花,到现在多兴并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烟叶种植,食用菌种植,瓜蒌籽种植,村民经济收入来源明显提高,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南山村

  东至县洋湖镇南山村位于东至县东部,属黄盆后河流域。村委会办公楼坐落在S231省道与徐低公路交汇处,系三层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境内四季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全村辖29个村民组,816户,总人口3016人,国土面积25.3平方公里,北与本镇龙丰村相交,南与葛公镇大华村临界,西与尧渡镇高岭村相接,东临黄盆后河,交通便利,S231省道穿境而过,区位条件优越。我村有林地8560亩,山林面积6850亩,人均山场5.1亩,耕地面积5366.4亩,全村以半山半丘陵为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山中地质土壤表层为黄红质土层,黄红壤土质微酸,土层厚,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    我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有独特的自然小气候,水源丰富,年均降水量为1536毫米,最大降雨量为980毫米。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为东南风,北风和南风占全年风频率百分之六十,年静风频率百分之二十一,年均风速2.23m/s,年均气温15.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9.8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9摄氏度,无霜期248天。    我村公共服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为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兴建小学两所,建筑面积730平方米,其中希望小学470平方米,徐畈小学340平方米,在校学生120余人;村级定点卫生室一所,从业人员3人。全村农户通电率百分之百,电话入户率百分之九十,居民的炊燃料以废柴为主,辅以液化气、沼气、煤灶,占全村户数的百分之九十。有线电视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五.    我村以种植业为主,以竹、经果林为辅的生态结构。基本上实现了山上全绿化,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八十以上。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良好的生态功能,有效地改善了山区气候,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山中有许多鸟类、蛇、山青蛙、野猪、野兔、獐、豹、山羊、草鹿等动物,植物种群除茶叶外,有许多稀有名贵树种和名贵的中药材等,树木有杉、松、竹品,品种繁多,为鸟类和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   

龙丰村

龙丰村  龙丰村位于洋湖镇的西大门,是原金龙村和年丰村合并而成,2007年洋湖镇规划为工业集中区,黄湓河穿境而过,s325与s231在村交会并经过。全村地域面积达9.1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总人口为2380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龙丰人杰地灵的本性,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道路、厚实的人文教育相对比较优势,为村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全村耕地面积3637亩,山场面积5800亩(其中有林面积4600亩),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村两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农业经济,从浙江引进特色优质品种葡萄,种植面积达80亩。重点打造蔬菜、棉花、和畜禽养殖等三大基地建设。努力培植大户,并以大户带动,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招商取得实效,个私经济崛起。近几年来,村两委始终把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工作当着头等大事来抓,现已发展私营企业22户(其中规模企业8户),如洋湖加油站、液化气站、山东泰安建材厂、金龙砖厂、义良木业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我村。商业、餐饮、服务业等个私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待开发。龙丰村北边自然山脉在当地为最高峰、 生态环境优美、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有名的牛头、牛尾山型形象笔真、自然景物有石人、石猫、“牛屎堆”石,山腰间有一股清泉长年流水不断,经有关专家化验,清泉有多种微量元素,有利纯净水的开发。整个山脉有多种金属矿,特别是白云石,方解石和大理石矿藏量大、品质高、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黄湓后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依山伴水,风景独特,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    区位优势明显,道路四通八达。省道S325和S231穿村而过。贴身而过的沿江高速到村只有19公里,铜九铁路查桥火车站到村16公里,交通便捷快速。正在新建的建材大市场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集中区以引资三家企业进区、随着全村上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的兴起,全村人民以更加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奋力拼搏,共同描绘龙丰村新蓝图。同时,热烈欢迎四方宾朋来龙丰投资兴业。  

珠虹村

  一、基本情况   珠虹村隶属东至县洋湖镇,位于洋湖镇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11′94″,东经117°10′19″,与张溪镇侯店村、本镇青峰村、八音村、迭山村、龙丰村接壤,楼阁——洋湖x016线穿村而过。全村国土面积18.9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民组,33个自然村落,861户,3579人,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耕地面积3190亩,山场面积14200亩,森林覆盖率达89%。黄湓河及秋浦后河在我村交叉而过。   全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女性3人,35岁以下7人,60岁以上11人,高中以上文化6人,两委平均年龄55岁。村两委会共有6人组成,其中村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村两委平均年龄52岁,黄金水同志任村支部书记,徐忠源同志任村委会副主任,主持村委会工作。全村有小二型水库4座,小型山塘54座,提水灌溉站两座,小学一所,教学点一处,供电台区6处,村卫生室两个。   二、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种植瓜蒌、苗木、贡菊等作物。村里劳动力75﹪在外务工,返乡热潮较为浓厚,村内有400万元以上企业1个,200万元以上企业1个,小型服装、箱包厂、预制厂达12家,村内有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两家,及县级协会两家,全村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无刑事犯罪,无人员-,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18元。村村通工程及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成村组道路硬化达5.8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2010年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珠虹村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新发展,同时还以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等为切入点,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三通”工程得到有效实施。   四、存在问题   虽然,珠虹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村集体经济提高的同时,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同步跟上,村中通组道路没有硬化,文化娱乐设施偏少,村中环境污染没有彻底改观;群众的生育观念还很落后,计划生育工作形式严峻。   五、今后打算    1、以村庄建设规划为依据,改善村庄布局和村居环境。    2、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3、村两委班子加强团结,使工作更有凝聚力、号召力,让村里的各项工作朝健康方向发展。   联系电话 0566-8316187   

青峰村

  青峰村位于洋湖镇最北面,东与石台县小河镇来田村交界,南与八音村珠虹村相邻,西与张溪镇侯店村接壤,北与贵池地界毗邻,是个多山的丘陵地区,全村22个村民组,2400余人,分住在12个自然村落,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占70%,林业产地盛产松树、杉树、株树、枫树,并有大量毛竹和茶叶;农业以水稻、棉花为主。目前交通有一条通往青峰村部的水泥路,大多数自然村之间都有一条砂石路相通,住房与50%为两层楼的楼房,30%平房,还有20%为危房和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为3200元。全村现有党员35人.   

八音村

  八音村座落于洋湖镇北面,东于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接壤;南于本镇迭山村毗邻;西于本镇珠虹村相邻;北于本镇青峰村相接,沿秋浦后河东上,全长5.7公里,全村12个自然村,分为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20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人均1.1亩,生产水稻、棉花、烟草,林业面积有6200亩,生长松树、人工栽的杉树、白杨树;水的面积有1800余亩,养殖各种鱼。村支部党员有50人,其中女性党员5人,交通四通八达,全是3.5米宽的水泥路,经济发展快捷,主要是外出人员带来的财富,人住条件优越,70%以上是两层楼房,20%是平瓦房,10%是土坯房,生活用水全部是地下井水,大部分村民组已安装路灯,一到晚上形成了一条巨龙,为新农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迭山村

  迭山村位于洋湖镇东部与石台县小河镇毗邻,总面积1547公顷,耕地面积2589亩,山场19000余亩。全村共有25个村民组3120人,劳动力1370人。共有党员43人,其中女党员5人,下设三个党小组。全村共有主干线公路二条,其中洋莘路全长7km(已硬化),联庄路5.8km。全村730户,已建楼房500多幢,特别是沿公路已基本形成了新农村规划模式。  


青峰村特产大全




青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