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 东至县 >> 葛公镇 >> 联塘村

联塘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联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塘村简介

  联塘村东与大源村,南与葛公村,西与留铺村,北邻大华村。国土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山场面积0.29万亩,辖5个村民组、540户,总人口1450人,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木材加工收入,2010年人均收入4980元。
  现有党员26人,支委员会成员3人,其中女1人,村委会成员3人,其中女1人。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种植业和木材加工成为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村民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比例提升,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逐年提高,得到上级肯定和党员群众的拥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721106 247100 -- 查看 联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塘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联塘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同春村

  同春村位于葛公镇东南面,东临洪方村,南毗花园乡源口村,西接花园乡南溪村,北靠永正村。国土面积27.2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 亩,耕地面积 亩,辖11个村民组,人口1590人,是典型的山区村。    231省道倚村而过,花园至南溪古寨旅游公路穿镜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同春于明建置,村名取意四季如春。同春村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境内山峦起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郑氏宗祠、同春茶号、碧云庵、南谷桥等。更有“无山不奇秀、有理皆飞花”自然美景。如“黎坑竹海”、翠竹堆青,白云深处有人家;“太阳坞秋色”,深秋枫叶红于二月花;龙居坞,自然原生态的山溪九曲十八弯,溪内有九龙池,溪边山中每到春天杜鹃如毯。  

徽道村

  徽道村位于葛公镇东南部,与石台县交界,属牯牛降同一山脉,最高山脉894米,人口2000人,面积30平方公里,是个典型的山区村。    徽道村生态环境优美,溪水潺潺,野生资源丰富,茶叶生产加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品质好招来石台等外地茶商来我村抢购鲜叶。所加工生产的“徽道茶”色香味俱全,深受茶商青睐。现有加工绿茶大户4户,精制红茶加工大户2户。村民茶叶收入逐增。养殖业刚刚起步,(石蛙、生猪)。    徽道村历史上是通往徽州府的必经之路,徽商住宿之所,曾辉煌一时,现保存青石古道4.5公里,石碑群1处,石拱桥4座,祠堂4宗,古民宅2栋。    近年来,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村村通、水泥路一直到头,新建垃圾焚烧场一座,垃圾处理筒100个,农村安全饮用水达80%,村容村貌有三新的改善。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两委将带领全村上下全力拼搏,将茶叶品牌打出去,作为我村的特色农业,以历史人文及特色产品为基调,开发旅游休闲,让更多人享受天然氧吧的快乐之情。  

天井村

  葛公镇天井村位于东至县东北部,距葛公镇政府约5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726人,辖7个村民组,是一个以茶、棉、水稻为主的山村。村占地面积约7600亩,其中居住用地620亩,水域114亩,茶园528亩,山林634亩,耕地面积3056亩,其他面积占2000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4000元。.    天井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良田坐落在黄湓河与大源河两岸,沙性土壤,适合种植烟叶,2007年以来,稳步发展烟叶种植,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使我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由于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加,村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有线电视、通讯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为村民就医提供了便利。村级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增强,先后获得“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村”荣誉称号。    为了更上一个新台阶,村两委干部正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带领全村村民精心谋划,共同发展,为创建一个和谐平安的天井而努力奋斗。  

大华村

  大华村位于葛公镇北部,231省道穿境而过,是一个以林、粮油、棉、烟叶兼作的山区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常住人口1782人,党员36人,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内基础设施完善。2009年,该村发展烟叶800余亩,被池州市列为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并获得实施“烟水配套”项目,村组公路、沟渠得到硬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兰潭村

  兰潭村位于东至县东南部,处皖南山区腹地,与尧渡镇相连,最高海拔400米。国土面积1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1110人,35名党员,2010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该村环境优美,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   

大源村

  大源村位于葛公镇东北面,处红旗水库下游,大源河河长4000米,从境内穿过    全村辖10个村民组,348户、1300人,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4180亩,茶园512亩,毛竹150余亩,荒山1800余亩,水田面积812亩,旱地90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与外地务工收入,经济水平居葛公镇中列。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盛产茶叶、香菇、木耳等产品。2010年人均收入5130.00元。    村现有党员38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支部委员会成员4人,村委会成员3人。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林业、茶叶生产成为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大源村的明天更加辉煌。  

桥联村

  桥联村位于葛公镇南面,2004年8月由原光明和西源两村合并而成。东与徽道村接壤,南与仙寓山、红旗岭、洪方、永正村毗邻,西接留铺村,北邻葛公村。国土面积27.1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585户,2100人口,耕地面积1432亩,茶园面积3986亩,山场面积36183亩,黄湓河穿村而过,常年灌溉着桥联村耕地。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盛产林、茶,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务工收入,2010年人均收入5120.00元。    桥联村党总支下设茶叶支部、农业支部,现有党员65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总支委员会成员5人,其中女1人,村委会成员3人。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并后的村两委共同努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林业、茶叶、养殖业生产成为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桥联村的明天更加辉煌。  

洪方村

  洪方村是原洪方乡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南方向52公里处,东与红旗岭相接壤,南连原马坑乡,西抵同春村,北与桥联村相连,231省道穿村而过,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1120人,耕地面积890亩,2010年人均收入3800元。近年来,洪方村两委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广野葫芦种植,拉长产业链条,开发野葫芦瓜子加工和种苗培育,全村种植面积达300余亩,亩均纯利4000元以上,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同时在生产生活环境上也大力改善,积极修建桥梁、沟渠,农田得到全面灌溉;实施村自来水扩建工作,使每家每户都能正常用水;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村民建房整齐有序;街道亮化让学生安全、家长放心;新建办公楼并配有图书室、警务室、活动室,让老百姓更好地补充精神食粮。在旅游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洪方村结合实际,利用资源配合旅游公司开发了金鸡窠漂流,每逢节假日从外地闻名而来的游客在此尽情地游玩,这里还有段美丽的传说-----“金鸡叫,石门开”,相信这只美丽的金鸡也会给我们洪方村人民带来更多的财运与幸福!  

葛公村

  葛公村位于东至县的东部,为葛公镇所在地,231省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综合实力在全镇排名第一,是一个以林、茶为主,粮、棉、油兼作的山区村。村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居住及公建用地220亩、工业用地29亩、耕地889亩、山林3901亩、水域221亩,森林覆盖率达75%。全村辖10个村民组,常住人口1426人。2006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    2006年3月,葛公村首次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示范村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村两委一帮人带领全村上下全力拼搏,取得巨大成绩。经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四个产业雏形:精细农业产业(包括优质粮棉、高附加值的野葫芦种植)、特色加工业(豆制品精加工、竹木深加工、茶叶精加工、服装加工)、旅游休闲业(以历史人文及特色产品为主基调,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咨询服务业(以农村合作社为平台,帮助村民利用科技和市场致富)。这些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使葛公村综合实力在全镇遥遥领先。    近年来,葛公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水电、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道路基本实现组组通,新建垃圾处理场,主要灌溉渠道全线贯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科学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以40%的速度递增。树立品牌和市场意识,依托农村合作社模式,做大做强“葛公豆腐”,使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且保持稳定。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新一届班子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民主氛围进一步浓厚。社会事业明显进步。80%的村民住上楼房;100%农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100%入户;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新建农民休闲运动中心、图书阅览室。    为了明天更美好,葛公村两委正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精心谋划,并将带领全体村民,借助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这块土地上谱写更加壮美的篇章。   

留铺村

  留铺村座落于闻名的留山脚下,与葛公村相距毗邻,由原铺弄村、留山村于2004年合并而成,各取村名的一个首字,因此而得名为留铺村。    1、村名的由来:原铺弄村据说在明朝分历年间铺弄非常繁荣,村庄座于后河畔,那时交通主要靠水路,是商贸中心。村内有王、徐两大户,号称王百万、徐百万,村内店铺林立、琳琅满目,据说当时纵横一华里,村内下雨天行人不走湿路。因此得名为铺弄村。原留山村是由留山而得名,相传于东晋年间,葛洪在此山顶炼丹,山上有古寺院一座,在南宋时期,山顶上香炉半夜自动滚下山脚,所以山上方丈主持将古寺迁下山脚(今榜上组)取名留山寺。据说留山寺有千根柱子落脚,当时其规模可想而知,直到1958年所谓的-才被拆除,至今山上山下仍保留着古寺的砖瓦遗迹,令后人思绪万千。    2、基本情况:全村1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1690亩,2269人,568户。耕地面积3360亩(其中水田2400亩),土地肥沃。党员总数50名(其中女党员10人)。现有村两委班子6人,固定补贴干部5人(含计生专干),配有村后备干部3人。    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兼种野葫芦、菊花等。  

永正村

  永正村是2004年8月份由原大陈村和永正村合并而成。东接尧渡镇良田村,南与桥联村毗邻,西交同春村交,北邻兰潭村。全村国土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55.33公顷,耕地面积980亩,山林面积259公顷,大部分为天然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森林覆盖面积达98%,比全县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辖10个村民组、321户、1230人。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盛产山野菜、中药材,于2010年被批准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联塘村

  联塘村东与大源村,南与葛公村,西与留铺村,北邻大华村。国土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山场面积0.29万亩,辖5个村民组、540户,总人口1450人,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木材加工收入,2010年人均收入4980元。   现有党员26人,支委员会成员3人,其中女1人,村委会成员3人,其中女1人。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种植业和木材加工成为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村民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比例提升,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逐年提高,得到上级肯定和党员群众的拥护。   

悦民村

  悦民村辖9个村民组,国土面积575、72公顷,耕地面积72、79公顷。现有人口1113人,党员25人。境内有丰富的白云石、大理石等等矿产。该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有战斗力。经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9个组都实现水泥路面,村民开始种植新型产业,如苗木、西瓜、野葫芦、烟叶,发展养殖业展养殖业。2011年全村发展烟叶370亩,新增养殖大户1户。村民收入逐年提升,村集体经济也正不断壮大。悦民村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红旗岭村

  红旗岭村有原国富村与华芝港村合并,与花园乡马坑毗邻。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木,山场面积3.2万亩,辖19个村民组、628户,总人口2005人。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盛产茶叶、野葫芦,2010年人均纯收入4980元。    村党组织设党总支1个,委员5人,下设农村、企业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8人。该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强,各项工作得到上级认可。历年获得葛公镇党委政府表彰,2007-2009年获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组织标兵荣誉称号。   

梅树村

  梅树村座落在葛公镇东部,东与石台县珂田乡接壤,南与葛公镇徽道村交界,西与大源村相邻,北与洋湖镇东风村分水为界。全村辖9个村民组,1030人口,党员33人。全村总面积22、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33620亩,水田面积168亩,旱地12亩。村民经济收入以林业、茶叶和务工收入为主。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人居。  

仙寓山村

  仙寓山村位于葛公镇东部,东与石台、南与祁门毗连,2004年8月由原热潮、叶山两村合并,现辖村民组6个,总人口1680余人,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4.亩,山场面积35380亩,茶园面积3500亩。村设总支委员会,辖2个支部,现有党员51人,是仙寓山人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群众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2010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    仙寓山村特色产业为旅游业和茶产业。    仙寓山属于黄山山脉、位于牯牛降西边,山高溪长,最高山峰海拔1375米,瀑布层层叠叠,是皖南最大的瀑布群。仙寓山终年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深藏珍禽异兽,原始次森林覆盖率为85%,号称仙人居住的地方。2004年开始,由南京老板投资开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游客不断,为此拉动了仙寓山经济发展。    润思牌系列名茶是由仙寓山村与池州市国润公司联合筹建的大型茶厂生产。现已成立仙聚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生态有机茶基地2000亩。所产润思牌“红仙针”红茶曾获得杭州茶叶博览会金奖。茶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村民收入逐年提升。    仙寓山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信号全覆盖。“村村通”工程连接231省道,至黄山140多公里;至安景高速35公里 ,南溪古寨至仙寓山旅游公路正在拓宽建设中,交通便利。全村村民都已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联塘村特产大全




联塘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