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村情介绍:
香隅镇莲湖村位于香隅化工园区的西北面,东与黄山村交界,西南与香山村、香口居委会相邻,西北濒临长江,与望江县华阳镇的司阁村、陶寓村隔江相望,东北抵至广信农化。国营香口林场几千亩山场穿插而过,将全村分割成内陆和沿江两个板块,属典型的沿江丘陵圩区,村域面积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二千多亩,全村辖12个村民组分布六个自然村庄,共330户1230人。该村现有党员25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1名。该村成立于1956年,因土基湖(即天生圩)内大小两个湖部分相连而取名连湖,后改名为莲湖。1969年3月与黄山村合并为向阳大队,1971年底分开恢复原建制至今。
莲湖村拥有长江黄金岸线近四公里,其中水域较深可泊三千吨级船舶的岸线一公里以上,先后有香口码头(原镇政府码头)、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专用码头落户建成使用,正在建设的望东长江大桥和香隅化工园区危化品港口亦座落本村。浙江横店集团投资12亿元,在本村征地1000余亩建设安徽普洛康裕制药项目也已开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惠顾下,该村两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村级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巩固农业基础,发展苗木经济
近几年因园区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周边土地流转、征用步伐加快,客观上促进了莲湖村产业结构调整。本村在延续传统粮棉油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苗木生产,以香口林场为依托,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村民参与苗木的生产、销售、流通各个环节。村民门前屋后、山场田地,家家种花栽树,目前专职从事该行业的有五十多人,苗木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一直是莲湖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有近300人常年外出务工,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通过不断学习和多年打拼,有相当一部分人(约占1/3)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购房买车,他们中不乏许多姣姣者,如金艳林、许建中、胡启才、王三宝、王二虎、余建明、余建和、胡振华、朱启飞、方文武、陶候胜、范胜明、朱永发等等。
随着近几年香隅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率越来越高,香隅化工园区成了经济发展助推器,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回乡就业、办厂创业,目前全村仅工程机械就有11部,客运车辆9部,货船1艘,货运车辆12部,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1107 | 247100 | -- | 查看 莲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香口社区 |
香口社区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417211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1721。邮政编码为2471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66 ,车牌号码为皖R。与金鸡村、花山村、合阜村、临江村、老虎岗村、铜顶村、白岭村、香隅村、联峰村、同心村、香泉村、中畈村、香山村、莲湖村、合延村、黄山村、漕东村相邻。 |
金鸡村 |
金鸡村距香隅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紧邻省级化工园区香隅化工园,327省道穿村而过,是香隅镇最大的自然村。下辖26个村民组,1144户,3678人,共有党员72人,建立党总支部,下设4个支部,其他组织一应俱全。 一:经济建设方面 金鸡村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80亩,山林面积300亩,其他如湖泊、河流、道路约占30%.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棉花,粮食能够自给,养殖业、经商、外出务工和园区务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一定比例,村民人均年收入5900余元。金鸡村非常重视种、养、商三个行业的综合发展,走以种植业发展促进全村经济稳定发展,以商业发展加快村民快富稳富。目前本村专职从事商业和农村经营行业的已达到一百余人。 二:文化教育方面 金鸡村始终把“振兴经济,教育先行”作为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教育兴村”、“科技兴村”、“技术富民”等策略,在全村开展全民教育,把终身教育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使每个人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都得到参加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落实,村里设有60多平米的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系统,承担起对全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主要培训任务,定期或不定期对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农村实用技术、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经常得到教育,使全村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使全村人民个个有知识,人人懂技术。 金鸡村目前有完小一所,教育设施完善,教师11人,在校学生年平均约150人左右。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15周岁人口完成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17周岁以上人口完成率达80%以上。 三:卫生方面 金鸡村设有卫生室1所,村医5人,担负着全村三千多人口的卫生防疫工作,基本上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2011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100%。 四:基础设施方面 金鸡村加快建设步伐,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于2006年修通了2.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使大部分村民彻底摆脱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村领导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各项建设项目,近几年来,对本村的烂路、危桥、沟渠、低中产田进行了彻底根治。 金鸡村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门程控电话开通以来,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宽带用户已达到147户。本村已于2010年开通了为民服务“一网通”工程,真正实现了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信息平台。 |
花山村 |
花山村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位于香隅镇东部与尧渡镇龙岗村接壤,西与香隅村相邻,南与漕东村交界,北与合阜村相邻,行政区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全村设19个村民组,居民总户约750户,总人口2230人。 花山村经济特色:农、林、渔生产发展良好,全村耕地面积4600亩,林地5600亩,在保证粮食主产区的前提下,从2009年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发展烟叶种植约400亩。近年来集体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场,生态鸡养殖场和七彩鸡养殖场各一家。2011年度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00多亩,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全村完成沟渠硬化4800米,修建田间机耕路20公里,完成水库、当家塘除险加固工程11座。花山村有林场600余亩,淡水湖泊400亩,为巩固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花山村区位优势明显,327省道从中横穿而过,紧邻香隅集镇区,离香隅化工园区5公里,是香隅镇后花园,随着香隅化工园的跨越式发展和香隅集镇建设的加强,花山村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 在“十二五”期间,花山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花山村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繁荣新家园。 |
合阜村 |
一、 村情介绍: 合阜村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地处皖西的长江南岸,与香隅村、花山村、同心村、黄山村、老虎岗村、临江为毗邻村,东北与尧渡镇双西湖接壤,行政区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下设19个村民组,总户数800多户,总人口3150人,其中从业人员近2000多人,合阜村是东至县传统优质水稻基地,农、林、渔业发展良好。村内耕地万余亩,主产优质水稻、兼作棉花、油菜;林地面积千余亩,全部种植杉木及樟木、叶杨等树木;境内肖思湖1500余亩,全年产值近百万元。2009年开工的千万元土地整理项目已基本完工,已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沟相连、路相通,极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经济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村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得到极大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10年兴建农家书屋、阅览室30余平方米,图书近2000册,报刊、杂志及音影图片资料500余张,方便了群众学习各种科技知识,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娱生活。与小学联建农民文化广场,新建了篮球场及其他健身设施。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狠抓落实,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务管理、稳步推进阳光村务,加强村集体财务与投资管理,固定资产百余万元。 |
临江村 |
一、村情概况:临江村位于香隅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第五组(燎原组),村因滨临长江而得名。村域面积12.6平方公里,东接尧渡镇双西湖村、南临老虎村,西紧靠长江,北与东流镇绸林村接壤,由光明、茅林、丰收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6个村民组,750户,2800人。全村有党员56名,建立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耕地面积5400亩,山场面积5100亩,人均耕地1.9亩。全村由偏东向偏西沿长江向老虎村铺开,呈长方形状,地貌为半丘半平原,半丘以黄壤土、半平原以沙质土为主,适宜种植粮、油、棉等。 二、村史沿革:临江村由茅林村和丰收村两村在2004年8月合并而成。原茅林村以茅林州而得名,解放前属茅林保,解放后废保改为村(原是一个茅林州为一个茅林村),1961年改为茅林大队、光明大队,1969年1月茅林、光明两大队合并为光明大队,1983年改为茅林村。原丰收村解放前属绸林保,解放后脱离绸林建立丰收村,1961年改为丰收大队、1983年改为丰收村。 三、产业经济:临江是农业大村,典型的粮、棉、油种植结构村,无企业、无矿产资源,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民收入全靠农业。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资金投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已改善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应用,形成大量土地流转,劳动力过剩推动了各类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2010年度劳务经济达400万元,村民人年均纯收入5150元。 四、社会事业: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落实,现有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1所,2010年又新建了630平方米教学楼,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内医疗室4个,计生服务室1个,99%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所保障。生活用水全部用上香口水厂自来水,同时在交通、广电、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五、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体要求,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农村经济调整步伐和发展速度,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实施水面立体化养殖,形成以粮、棉、鱼及莲藕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发展以劳务经济为核心,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人员为主体,农业技术工人、农业一般务工为补充的就业群体,力争到2015年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
老虎岗村 |
老虎岗村地处香口林场与有庆圩大堤交界,北与临江村接壤,南与香口林场交界,西与长江大堤交界,东与合阜村相邻,老虎岗村有14个村民组,全村人口2251人,有耕地4800亩,其中水田3000余亩,山场面积800多亩,可养殖水面200亩,村民以棉花种植为主,基本做到旱涝保收,我村土地肥沃,村民勤劳。村办企业实行了合理流转,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09年我村修建了3.7公里的村村通道路,给村民出入带来了方便,在上级党委的关怀下,村办公楼在2010年10月竣工落成。东至广信集团落户在我村邻近,解决了我村闲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
铜顶村 |
铜顶村位于香隅镇南部,与本县尧渡镇接壤,是原三线厂(红星厂)的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积20.7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米,下辖岭脚、姚山、李山、新屋、上屋、老屋、南源、千田等八个村民组,共计235户,880人,境内山青水秀,植被茂密,风景怡人。 铜顶村党支部现有0党员35人(含预备党员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2人,高中以上学历党员6人,女性党员6人,35岁以下党员7人,支部本着“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学历高、年龄轻的青年入党,为支部输入新鲜血液,以改变支部党员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的现状。 铜顶村“两委”成员由5人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女性1人。“两委”班子成员紧密团结,分工协作,紧紧围绕在镇党委周围,以“-”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
白岭村 |
白岭村位于香隅镇南部山区,东与铜顶村接壤,南与江西省小山村相邻,西连联峰村,北靠漕东村,全村土地面积45724亩,下辖许村、下山、外王村、计村、口王、老屋、沧源、朱村、响岭、代村、高村、金汪、中棚、内王组十四个村民组,共475户,总人口2060人。村内山青水秀,植被茂盛,白茆水库座落在行政村之中,风景怡人。 白岭村支部现有0党员47人(含预备党员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5人,高中以上学历8人,女性党员7人,35岁以下党员14人,支部本着“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为支部输入新鲜血液,以改变村支部党员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的现状。 白岭村“两委”成员共五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 |
香隅村 |
香隅村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为集镇所在地村,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西北滨长江,北靠东流,东邻尧渡,紧邻省级化工园区-香隅化工园区。香隅村距县城西南22公里,行政区划面积9.5平方公里,全村设三合、先进、丰收、胜利、三联、堰桥、四新、先锋、团结、中心、苏洪、畈刘等12个村民组,总户数560户,总人口1758人,其中从业人员数1035人。 香隅村交通发达,对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便利。327省道横穿村内,沿江高速和宁赣铁路穿村而过,为人们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香隅人民可以在家门口上高速,乘火车。 香隅村农业区位优势明显。农,林,牧,鱼生产发展良好。村内耕地面积1234.0966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292.7966亩,林地面积157.4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97.4亩,全年生猪饲养量495头,水产品养殖面积60亩,水产品产量15000公斤、其中鱼类10000公斤。农业生产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内有水塘5个,排灌站12个。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数491户。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举办农业技术讲座40人次,拥有各类技术等级证书人数120人,参加农民工培训人数50人。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村内新建了1500平方米灯光设施齐全的农民文化广场,安装有10平方米的大型露天电子屏幕,部分健身器材。一到晚上,这里人头攒动,乐声阵阵。村民们随着电子屏幕上的音乐节奏,尽情跳起欢乐的交谊舞和拉丁舞。小朋友们在健身器材上尽情玩耍,老人则坐在长椅上观赏舞蹈。在美丽的夜幕下,广场上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支持下,狠抓落实,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务管理,积极实施村务公开工程,加强村集体财务与投资的管理。村集体固定资产400余万元,其中建1800平方米大型酒店一幢。为集镇人民和本村村民的住宿、餐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教育投资逾30余万元,集资建设农贸市场50余万元,老街道路改造投资近20万元,并逐年承担农民排灌水费,同时每年投入部分资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
联峰村 |
联峰村于2004年,由原来的联和村、七峰两村合并而成,地处安徽省西南部,东抵漕东、白岭,南与江西省交界,西邻中畈、同心,北与香隅村接壤,总面积1405.1公顷。现有人口1900人,辖钟形、余村、师村、计速、高岭、万山、新屋、田上、桂村、红星、塘坝、杨湾、叶村、港里、江坝等15个村民组。村部卫生室座落在塘坝组。村设立了党总支,辖第一、第二两支部,共有党员58名。 联峰村林农区位优势明显,村林业面积1308.4公顷,在镇政府和林业站组织和指导下,我村造林成效明显,植被茂盛,基本无荒山,蓄积量达4万多立方米。林区村民林业收入增长很快。通过村两委积极争取,我村2009年获得了农业开发项目,投资了150余万元,对村里的沟渠、道路进行修建,现农业生产十分方便,基本上可机耕机收。由于沟渠得到了硬化,确保了粮油棉生产旱涝保收。 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村村通道路贯通全村,村民出生和生产十分便捷,有线电视和电话通到全村每个自然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调整产业,发展了烟业种植,农民增收明显;培植了许多种养大户,现森林养殖场已向规模化发展,东至县鑫泰菌业推广中心,现生产规模已达上100万棒,农民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有效地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
同心村 |
一、基本概况: 同心村2004年由原同心、三义两村合并而成,位于香隅镇西南部,距香隅集镇1公里,地处香隅镇和香隅化工园结合部。327省道、铜九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属丘陵地区。全村辖17个村民组,共578户,2218人。全村总面积9.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52亩,林地面积50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粮、油、棉)、运输业、餐饮服务、劳务输出业等为主,特色产业有雷笋、绿化苗木。 二、新农村建设:同心村2006年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试点村,市“和谐村”建设示范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同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同心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引领,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一是道路硬化,全村共硬化道路10公里,其中村村通2.3公里,组组通2.5公里,户户通5.2公里,村共投资120多万元。二是水利建设和自来水工程,新建当家塘5口,扩建当家塘9口,清淤硬化沟渠11000米,户户通自来水工程07年完成,村共投资85万元。三是农村电信和农村电气化改造,全村通固定电话549户,入户率95%,移动电话520户,入户率90%,有线电视572户,入户率99%,农村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农电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四是改厕和沼气工程,全村共建沼气池100口,改厕280户,改圈380户,村集体投资10万元。五是宋垅新居点建设工程,该点面积80多亩,规划建设180户,已建成别墅式楼房95幢,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已全部交付使用。 2、倡导文明乡风、健全基层民主,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和陋习,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开展“优秀村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一事一议”机制,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及时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村民安居乐业。全村集体企业1家,个私企业3家,大型酒店3家,个体餐饮、商业、服务业共18户,运输车辆45台,工程车5台,个体卫生室3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村集体积累资金达130多万元。我村建设和发展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2007年7月被省委组织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008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文明村”、2008年12月被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先进村”、2009年3月被市政府授予“和谐村”等荣誉称号。 |
香泉村 |
一、村情概况: 香泉村位于香隅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张湾自然村,村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东接同心村,南与合延村毗邻,西北与金鸡村香隅化工园区接壤。辖13个村民组,546户,1938人,全村共有党员46名。现有耕地面积2765亩,山场面积8960亩,养殖水面1000多亩,地貌系半丘陵半平原,系太泊湖支流,2004年8月由原张湾和新民两村合并,以香口温泉而得名香泉村。 二、产业经济: 香泉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种植水稻,棉花,主要水系灌溉有潘冲、桥上两座小二型水库和自然村内小山塘,基本能保持旱涝保收。山场造林以杉木和绿化苗为主,水面养殖为鱼和龙虾。村内有木材加工厂两家,采石厂、农产品加工厂、塑料加工厂等民营企业,村内有铁路货用车站和即将动工的东九高速,以及将要开发的香口温泉,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 三、社会事业: 香泉村是原香口乡政府的驻地,村级公共基础日益完善,村内有卫生室、一所完小,有线电视、自来水覆盖全村,村内有简易的农贸市场2个,群众购物方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五保户、困难户生活有所保障。 |
中畈村 |
一、村情介绍: 中畈行政村隶属东至县香隅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南与江西彭泽县浩山镇小山村接壤,北同马当镇丽山村交界。红军革命时期是0皖赣中心县县委会所在地,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全村共8个村民组,368户,1458人口。现有党员26名,党小组5个,外出务工人员约600余人,五保户4户,5人口,低保户20户,52人口。耕地面积652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山场面积19522.2亩,太泊湖耕地和养殖面积1000余亩(其中可养殖面积200多亩)。我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向型务工为主。 二、自然资源: 全村山场有林面积20000余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7134亩,省级公益林面积922亩),茶园500余亩,毛竹基地2000多亩人均林地13.3亩,林地种植主要以松杉为主;全村三分之二面积内蕴藏有黄金矿产资源,矿脉大小多达19条,最长矿脉达1600多米,地质堪查探明黄金储量约1000公斤,矿产有待开发。 三、基础设施: 截止2010 年底,全村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手机信号五通。拥有电视机农户368户,占农户总数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6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0%。 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除岭脚、西冲、后冲、东冲四组外均为水泥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大小汽车20辆,(其中:客运中巴2部),摩托车200余辆。村有个体名茶厂一家(东至云尖);年养殖生猪千头养殖大户一家;规模农村超市一家。到2010年底,全村已有70%的农户居住砖混结构楼房。 四、人口文教卫生: 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建有小学1所,现有五个班级(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70多名,校舍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拥有公办教师4人,代课教师1人。全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广场1个。 |
香山村 |
香山村位于东至县香隅镇西南边垂,距镇政府约7公里,东与金鸡村接壤;南与江西彭泽县马当镇相邻;西临长江与望江县华阳镇隔江相望;北接香山脚莲湖村。村辖香山、长山、同心三个片,15个村民组,820户,3080人口。香山村党总支下设香山、长山、同心三个分支,共有党员76名(预备党员2名),全村辖区约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其中旱地2000亩,水田2500亩,山林面积350亩。南有700亩太泊湖养殖基地,西临长江,圩口众多,有长山圩、同心圩、小舟圩、张公矶圩等。村地貌格局依江伴湖,属圩区村。 [村史治革]: 香山村因座落香山脚下而得名,驻刘庄。早年分刘庄、香山脚下、四庄、小圩、长山圩、同心圩、长山嘴、张公矶等自然村,2004年将原牛矶村并入香山村。香山村原属香口乡管辖,1992年撤乡建镇,现隶属香隅镇人民政府。因村内一条香口河,327省道和太泊湖将村一分为三,故而分香山、长山、同心三个自然村落。 [产业经济]: 香山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棉为主,间作其他作物,亩产颇丰,品质优良,盛享江南鱼米之乡美誉。2010年成立了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科学种田,并在长山圩设50亩棉花试验基地,使其亩产达到450公斤。太泊湖渔业养殖基地,改制后以养鱼养蚌混合养殖为主,现已5年未大面积捕捞。湖内去年曾捕捞出40公斤的青鱼,前景可观。村生猪养殖大户两户,年存栏猪达到100头。鸭子养殖大户两户,年销售成品鸭达到万只以上。香山村沿江而居,长江岸线约5公里,天然码头三处,主要从事建筑材料、木材等运输。村内规模企业三家,有年产10万吨水泥的放心水泥公司、通江建材公司,和在建设中的合肥仲俊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东至分公司。从而形成了专业的车队和搬运队。全村大型运输货车达到40辆以上,小型运输和客运车辆约60余辆,铲车8辆,还有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户及外出务工人员。2010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社会事业]: 香山村委会现有个体卫生室4个,根据上级政策规划,在327省道中心地段已新建香山村卫生室,将个体卫生室全部归入合并,使村民就诊更加方便。学校、幼儿园各一所,现在校学生达400多人。1999年通过移民建房,有七十多户从圩区迁居到香山和同心新村。全村15个村民组全部通电、道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生活也得到有效的保障。全村98%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以来香山村建造沼气池150个,完成250个卫生厕所改厕任务,今后5年将实现全村卫生厕所和沼气池用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地与养殖、种植相配套、相利用,达到生产节约、能源节约的生态富民工程要求。将彻底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卫生面貌,美化环境,为“村容整洁”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香山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科学种植、养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继续大力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预计未来五年,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繁荣新家园。同时为推进小集镇规范化建设,沿“327”省道香口车站集中段将安装路灯10盏,亮化小集镇,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
莲湖村 |
一、 村情介绍: 香隅镇莲湖村位于香隅化工园区的西北面,东与黄山村交界,西南与香山村、香口居委会相邻,西北濒临长江,与望江县华阳镇的司阁村、陶寓村隔江相望,东北抵至广信农化。国营香口林场几千亩山场穿插而过,将全村分割成内陆和沿江两个板块,属典型的沿江丘陵圩区,村域面积四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二千多亩,全村辖12个村民组分布六个自然村庄,共330户1230人。该村现有党员25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1名。该村成立于1956年,因土基湖(即天生圩)内大小两个湖部分相连而取名连湖,后改名为莲湖。1969年3月与黄山村合并为向阳大队,1971年底分开恢复原建制至今。 莲湖村拥有长江黄金岸线近四公里,其中水域较深可泊三千吨级船舶的岸线一公里以上,先后有香口码头(原镇政府码头)、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专用码头落户建成使用,正在建设的望东长江大桥和香隅化工园区危化品港口亦座落本村。浙江横店集团投资12亿元,在本村征地1000余亩建设安徽普洛康裕制药项目也已开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惠顾下,该村两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村级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巩固农业基础,发展苗木经济 近几年因园区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周边土地流转、征用步伐加快,客观上促进了莲湖村产业结构调整。本村在延续传统粮棉油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苗木生产,以香口林场为依托,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村民参与苗木的生产、销售、流通各个环节。村民门前屋后、山场田地,家家种花栽树,目前专职从事该行业的有五十多人,苗木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发展二、三产业,提升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一直是莲湖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有近300人常年外出务工,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通过不断学习和多年打拼,有相当一部分人(约占1/3)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购房买车,他们中不乏许多姣姣者,如金艳林、许建中、胡启才、王三宝、王二虎、余建明、余建和、胡振华、朱启飞、方文武、陶候胜、范胜明、朱永发等等。 随着近几年香隅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率越来越高,香隅化工园区成了经济发展助推器,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回乡就业、办厂创业,目前全村仅工程机械就有11部,客运车辆9部,货船1艘,货运车辆12部,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合延村 |
一、 村情介绍: 合延村位于香隅镇西南,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东与中畈接壤,南、西与江西省交界,北与香泉村相邻。全村360户,1400余人,党员32名,8个村民组,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耕地1300亩,湖泊2000亩,地貌为依山傍水丘陵地带。有林面积占总面积的70%,山青水秀,人居环境优良。 二、 村史治革: 合延村原名合延冲,村委会驻地黄栗树,在解放前为市贸繁荣的小镇,故称为黄栗树街。属革命老区,现村头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树和烈士井,为重点保护地。东九铁路、东九高速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三、 产业经济: 合延村经济格局以农、林为主,渔牧业为辅,产地棉花质量优良,商品材储量丰富,绿化苗木产业不断状大,品种较多,渔业产量超百吨,特色鹅、鸭养殖年超3万只,外出务工经商达300余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4000元。 四、 社会事业: 合延村现有学校一所,卫生室一所,农家书屋一所,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全村,商店五家,交通运输车辆近二十辆。五保户、困难户生活有保障。 五、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生产快发展、生活更富裕、村容更整洁、民风更文明、管理更民主”的总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以“治山、治水”为主线,充分发挥山水优势,做大做好绿化苗木基地和特色养殖产业,继续大力支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预计到2015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繁荣的新家园。 |
黄山村 |
一、居情概况: 黄山村位于香隅镇西部,距香隅镇政府4公里,东临合阜村;南连香隅化工园区、同心村;西与金鸡、莲湖村接壤;北倚香口林场。现有人口1272人,350户,黄山村党支部有0党员33名,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7亩,山林面积1000余亩,共8个村民小组。 二、村史治革: 黄山村原属香口乡管辖,1992年撤乡并镇隶属香隅镇人民政府管辖。 三、产业经济: 黄山村民委员会,原以水稻、棉花为主导产业。2006年以来随着香隅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建筑业发展带动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就业,个体大小挖机7部,铲车1部,客车1部,大小车辆40余部。还有部分人在园区上班,绿化苗外运、外出务工人员270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元。 四、社会事业: 黄山村现有卫生室1个,小学教学点1个,村容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全村。五保户、低保户生活有保障。 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黄山村民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香隅化工园区在我村扩规的机遇,继续大力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做好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预计到2015年全村经济总产值200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00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繁荣新家园。 |
漕东村 |
漕东村位于香隅镇东南,东与铜顶村相连,南与白岭村交界,西与联峰村比邻,北接香隅集镇。现有人口1769人,468户,辖团结、胜利、前进、跃进、民主、集中、南山、山楼、上屋、下屋建设、港洪12个村民组,面积9.16平方公里,村内有香隅河、漕东河。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狠抓落实,完善村公共设施建设,建设一流的村部、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 漕东村农业区位优势明显,农村牧渔生产发展良好,耕地2300多亩,林地8600多亩,农业基础逐步设施完善。 特色经济: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烟叶产业。2008年在后山组试点种植烟叶100亩,收益良好。2009年发展种植烟叶700多亩,2010年种植800多亩,并争取了烟水配套项目,投入100多万元,极大改善了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争取烟水配套项目更大的投入,2011年我村烟叶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成为东至县烟叶种植千亩村。预计烟水配套项目投入达100万元以上。全村烟叶总产值达400多万元,人均增收2500多元。 村支部现有党员42人,女党员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人,年龄45岁以下党员15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