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 桃源村位于汪村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溪口镇紧紧相临,总人口1075人。该村具有丰富的林茶资源,林地面积23507亩,旱地面积63亩,水田面积355.2亩,茶园面积1466亩。桃源村依靠本地林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其主导贸易为箬叶,是黄山市最大贸易出口之一。
近3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2108 | 242700 | -- | 查看 桃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杨源村 |
杨源村 汪村镇杨源村位于汪村镇的西部,全村辖左源、广源、杨村三个村民组,338户,1325人。面积29413亩,其中林业用地27914亩,茶园面积289亩,水田面积173亩。是一个典型的以茶林经济为主的山区村。 村支部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广源社。杨源村领导班子成员共6名,其中:村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村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全村共有党员33名。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43元,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林业、茶叶和外出务工收入。杨源村地广人稀,林竹及锑矿资源丰富,田广山石臼峡谷石奇遍布,风景如画,是探险旅游观光的好出处。 2003年11月,杨源村通过招商引资,同黄山市盛辉木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以转让7000多亩山场林权形式,开通了15公里的杨源公路,结束了肩挑背扛运输货物进出的历史。2008年,15公里的水泥路硬化工程全面完工。 |
桃源村 |
桃源村 桃源村位于汪村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溪口镇紧紧相临,总人口1075人。该村具有丰富的林茶资源,林地面积23507亩,旱地面积63亩,水田面积355.2亩,茶园面积1466亩。桃源村依靠本地林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其主导贸易为箬叶,是黄山市最大贸易出口之一。 近3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山后村 |
山后村 山后村座落在汪村镇东边约11公里处,是原山后乡政府所在地,该村风景优美,资源丰富。2008年3月村级规模调整后,山后村由原来的老山后村和郎溪村合并而来,辖河坑口、栈川、坞口、坞里、坞头、下郎溪、上郎溪、里庄8个村民组,总人口1837人。 山后村林地面积42227亩,旱地面积56.9亩,水田471亩,茶园面积2093亩。主要经济来源于林、茶和一部分人的外出务工。 2010年,我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依靠丰富的林茶资源,加快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把山后村建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生态村。 |
回源村 |
回源村 汪村镇回源村地处休西边陲,与流0界,山高林茂,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372户,1344人。现拥有土地面积21071.9亩,其中有林地20299亩,茶园1542亩,水田230.9亩。 近些年,在党和政府得关心和支持下,我村群众艰苦努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创办了回源村坑口茶叶初制厂,年产干茶8万多斤,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2008年9月在党和政府高度关心支持下,选聘一名高校毕业生到该村担任书记助理,协助村两委共同抓好该村各项工作。 |
大连村 |
大连村 大连村,位于“三江”源头,与江西婺源相临,辖上大连、查山、戴坑、下连一、下连二、麻田六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6人,林地面积63297亩,旱地54.3亩,水田254.9亩,茶园1109亩。该村山环水绕,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业基础,古树林既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具有一定的生态、人文、物产等资源优势。该村传统的种植业以茶叶、水稻为主,与林业生产相结合,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我村多年来,班子团结,条线工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村集体经济也有一定实力,对村务、财务管理,实施村民代表议事制和民主监督制度,监督组织健全,财务和重大村务能及时公布于众,接受村民监督。由于各项工作都能从村民意愿出发。所以,整个班子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
田里村 |
汪村镇田里村位于休西边陲、皖赣交界的新安江源头。境内层峦叠嶂、山青水秀,古木苍苍、流水潺潺,风光秀丽、生态绝佳。被誉为休西边陲的“绿色走廊”、“天然氧吧”。 该村距汪村镇政府8公里,下辖石屋坑、田里、岭脚、小连坑、连口5个村民小组,503户171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39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366亩、纯天然油茶园970亩、优质有机茶园2000多亩。境内自然人文景观和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双龙坑十八峡谷瀑布群、金鸡亭、古树群、古驿道、古民居座落其中。高品味的“新安源银毫”和石屋坑珍品“乌龙亭”茶远近闻名,笋干、山蕨、猕猴桃、鸡心栗等山珍土特产遍布山间。同时该村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田里村的石屋坑曾是皖浙赣省委机关驻地,关英、李步新、倪南山、刘毓标等皖浙赣省委领导当年就在此地带领广大军民演绎了一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史话剧。在石屋坑的葛藤坞、野猪塘、石狮、螺丝岩等处,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红军搭建的军棚、临时医院等遗址。1991年县委宣传部将田里村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0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红色资源,令无数游人留连忘返,如痴如醉。浙江省杭州市旅游登山队曾连续3次组织人员前来探幽寻胜、瞻仰革命旧址。 |
汪村村 |
一、地理位置 汪村村地处休宁西南边陲,距县城66公里,与齐云山、西递宏村风景名胜区相距54公里;与江西瑶里风景区相隔37公里,是汪村镇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 二、自然条件 汪村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群峰竞秀,绿水环绕,林木葱郁,山脉和河川盆地相间分布,全年降水量1777mm,主要降水集中在早春和梅雨季节,伏秋多旱,全年日照1430小时,年平均气温13.620C,无霜期222.8天,年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6%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村庄。 三、经济和社会概况 1、行政区划:汪村村辖有上汪村、上门叶、桥头、下汪村、后山、横坑六个村民小组。 2、人口现状:全村2010年底总户数816户,总人口2358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人,非农业人口806人。暂住人口16人,农村劳动力1256人,常年在外务工562人。 3、产业状况:农业为主导,主要产业是茶、林、竹、田;第二产业主要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4、产值状况:全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村组集体可支配收入20万元。 四、建设现状 1、土地面积:全村土地总面积22918亩。:其中耕地面积634亩,茶园面积934亩,竹园面积2060亩,林业面积19285亩。 2、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和民生工程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话普及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移动通信信号已覆盖五个村民小组。六个村民组全面安装了路灯,在全镇镇率先实现了亮化。 3、交通设施:随着“村村通”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全村主要通道已全部实行黑色油路。 4、生态资源:汪村村地处皖南深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红豆杉、白果树、珍珠黄杨,被国家列为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苏门羚、黑虎、豪猪、穿山甲等。 5、农副产品及贸易基础:依靠本地茶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其主导贸易为箬叶,是黄山市最大贸易出口之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