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辖9镇12乡、259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
休宁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县城距黄山市中心城区18公里,皖赣铁路、屯黄公路、205国道和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徽杭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合铜黄高速公路及拟建的屯开、屯景、屯婺高速公路均从休宁县经过,是往黄山、皖南古村落宏村与西递、婺源江湾等著名景区的重要通道。
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东南邹鲁”。邑产“徽墨”、“日规”等手工艺品驰名中外,万安罗盘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休宁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珠算宗师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以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吴象等。
休宁县是“乡村旅游福地” ,旅游、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文人墨客中广有“休宁山色横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的赞誉。最负盛名的当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中国道教第一村”齐云山。齐云山距县城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站在山上,眺望远方,那一望无垠的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俯视山下,是一幅天然的“八卦图”,还不时被飞云流烟淹没,如幕如障,峰峦朦胧,若浮若沉,美不胜收。齐云山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珠泉碧潭,天桥石柱,方山幽洞,奇峰丹崖之美景将她编织成一幅天开神秀、独具一格的山水画卷。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为齐云山留下许多佳句墨宝,尚存众多的摩崖碑刻。1993年齐云山登山索道开通后,至今已有上百万国内外游客登山揽胜。休宁县还有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万安古镇、“三江源头”六股尖、被徐霞客称为比浙江天台更具神韵的云岩湖、溪口阳干村、五龙山、源芳大峡谷等一批绝佳的生态旅游资源。
休宁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 ,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等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林、茶、桑、果和农作物生长。早在南宋时,休宁就有“徽杉仓库”之称。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约1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约 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作为驰名中外的“屯绿”主产地和国家绿茶产品出口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取得显著成效,分别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有机茶园颁证面积和绿茶、眉茶的出口量均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1200多年的制茶历史,制就了名扬古今的“琅源松萝”、“白岳黄芽”、“金龙雀舌”等传统名茶和“新安源银毫”、“松萝山”等新开发的名优茶。
近年来,农业生产上着重打生态牌,发挥资源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有黄汽电公司、迎客松啤酒公司等一批支柱企业。浙江汇鑫集团、马来西亚泰柯集团、上海尧舜科技城、圣星竹业等企业来休宁县落户。按照生态、文化、工贸特色的整体定位,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初步实现了“让县城大起来、道路畅起来、城市亮起来、环境美起来”的目标,新城建设展现新姿。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数字休宁”,实施信息化强县战略。县政府网站已跻身全国县级政府网站前十名,还荣获“2004全国电子政务应用综合奖” 、“全省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行政区划
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海阳镇、齐云山镇、万安镇、五城镇、东临溪镇、蓝田镇、溪口镇、流口镇、汪村镇、商山乡、山斗乡、岭南乡、渭桥乡、板桥乡、陈霞乡、鹤城乡、源芳乡、榆村乡、龙田乡、璜尖乡、白际乡。
历史沿革
东汉末置休阳县。晋改海宁县。隋改休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2000年,休宁县辖9个镇、2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2260人,其中: 海阳镇 32718 齐云山镇 4714 万安镇 22339 五城镇 13659 东临溪镇 10210 兰田镇 7502 溪口镇 12607 流口镇 4768 汪村镇 5165 秀阳乡 8991 洪里乡 11471 商山乡 7144 西田乡 5969 山斗乡 4509 岭南乡 2852 兰渡乡 7986 渭桥乡 6259 渠口乡 6350 南塘乡 4844 江潭乡 5971 板桥乡 4882 廻溪乡 3847 陈霞乡 3936 冰潭乡 3342 鹤城乡 6608 山后乡 3500 汉口乡 7880 源芳乡 4020 榆村乡 5391 郑湾乡 4798 龙田乡 3899 璜尖乡 2479 白际乡 1650
2004年底,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
2005年,休宁县原有的33个乡镇正式调整为21个乡镇(注:批准时间为2004年)。对24个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秀阳乡并入海阳镇,洪里乡与商山乡合并,设立新的商山乡,乡政府驻雁里。西田乡并入五城镇,汊口乡并入东临溪镇,渠口乡并入渭桥乡,南塘乡并入蓝田镇,蓝渡乡并入齐云山镇,冰潭、江潭两乡并入溪口镇,回溪乡并入陈霞乡,山后乡并入汪村镇,郑湾乡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岭上村、岭下村划入榆村乡管辖,郑湾乡的万金台村划入源芳乡管辖,岭南乡、山斗乡、璜尖乡、白际乡、龙田乡、板桥乡、鹤城乡、流口镇、万安镇等9个乡镇原行政区划不动,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共设9个镇12个乡。
当地特产
黄山名茶
琅源松萝 产于万安镇福寺村松萝山,是我国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质独特,闻名全国。
白岳黄芽 产于“白岳”齐云山,茶色黄隐翠,白毫显露,一叶包一芽,汤色清澈明亮,咽后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 “屯绿”中的极品,产于流口镇名州村,有“头泡清,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还醇”的美誉。
金台毛峰 产于郑湾乡千金台村,芽叶肥硕,香高清鲜。
新安源银毫 近年新开发的品种,如针状,味浓厚,冲泡后汤中白毫显露。
蓝田花猪
蓝田花猪是全国推广的19个猪种之一,产自休宁蓝田镇。
蓝田花猪特点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择食,饲养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产仔率高,大约有10-14头。
休宁县兰花火腿厂以蓝田花猪为原料,腌的火腿,色香味俱全,畅销国内外。
贡 菊
又名徽菊,与抗菊、滁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贡菊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经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该县主要产于兰田、南塘一带。
竹 器
休宁县盛产翠竹,历史悠久。目前该县张王楼制造厂竹雕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各国。竹制工艺品与竹编、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编工艺形成于唐,发展于明清,产品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图案新颖,大多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传统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农礼品,现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竹编画和竹编动物等工艺品;竹雕为徽州传统“四雕”之一,主要产品有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风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新型工艺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体人物挂件和抽象装饰件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7.4万人 | 2151平方公里 | 341022 | 242700 | 0559 | 查看 休宁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屯溪区 |
屯溪[1]是我国著名风景胜地黄山所在黄山市的市府所在地。屯溪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白际——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东北、东南分别与徽州区、歙县毗邻,其余均与休宁县接壤。全区土地总面积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人,全区辖屯光、黎阳、阳湖、奕棋、新潭五个镇和昱东、昱中、昱西、老街四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变迁 屯溪名源于水名,“屯”字据《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屯溪历史悠久,《禹贡》划中国为九州,屯溪一地,属扬州之南境。秦汉时,皆为歙之西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犁阳县(后改为黎阳),属新都郡,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撤黎阳县,并入海宁县(今休宁),此后一直为休宁县属地。1949年5月设屯溪市人民政府,属徽州专区,后几经变更,屯溪或升为省辖市,或降为地辖市、休宁县辖镇。1987年11月地级黄山市成立,屯溪区为市辖区,现为黄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屯溪地名由来 相传,屯溪起源于三国。古时,徽州一带多处荒蛮,这里居住着一群山民,又称山越,较有名的首领,东有(今歙县)金奇,北有(今黟县)陈仆,而驻安勒山(今屯溪华山)有毛甘。各有山民一至二万户,结族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种渔牧生活。他们割据称雄,不纳王租,并抗孙吴政权,使吴军不敢入。为此,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前来讨伐,曾屯兵于此。贺齐王平定山越,班师回朝,受到孙权出宫迎接、设宴庆贺,遂下令将贺齐在此屯兵之处,命名屯溪。 山民平定之后,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县治今黎阳镇)、休阳四县,连同原有的歙、黟共六县为新都郡,命贺齐为新都太守,这是徽州立郡之始。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新都郡改新安郡,新安江由此得名。至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黎阳县两度并人海宁(今休宁县海宁)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定名休宁后,黎阳属休宁县的一个乡.屯溪即是黎阳乡的一个都(古时村庄别名)。屯溪又称休宁县黎阳东乡十六都。明末清初屯溪设镇,至1949年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旋即建市。 地理位置 屯溪,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地处“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优越位置,自古就是皖南山区物资集散中心,并以产销绿茶、徽墨等闻名于世。屯溪文化荟萃,古迹众多,是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的故里,又是清代朴学家戴震的桑梓,屯溪篁墩是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地,被喻为“程朱阙里”。南宋遗风犹存,明清建筑特色鲜明的屯溪老街,被誉为“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山时亲自命名的“花山谜窟”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此外,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氏三宅”、龙山寺、仙人洞、戴震公园、鬲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屯溪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3℃,全年无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670毫米。 事业发展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屯溪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15.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6亿元,全年旅游接待量达到1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6亿元。近年来,新安大桥、广宇大桥,江南新城、九龙新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增强了城市发展后劲,徽杭、合铜黄高速公路的修建,沪杭后花园的打造,更为屯溪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风貌景观 屯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既有丰富的自然风貌,又有灿烂的人文景观,篁墩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组籍故里,被称为“程朱阙里”;屯溪老街古貌犹存,花山、华山风景幽美,还有小龙山古寺、稽灵山松涛、鬲山清泉以及百鸟亭、仙人洞、关阳桥楼等名胜古迹。屯溪也是新安文化的中心,孕育了享誉中外的徽商、徽菜、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戴震纪念馆、程大位故居及纪念馆、程氏三宅、老大桥等,屯溪老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区内还有戴震纪念馆、程大位珠算博物馆、程氏三宅古民居展馆和屯溪老街博物馆、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展馆等。民间艺术有扎纸焰火、仗鼓、吊狮、地戏、抬阁、转秋千、高跷、龙舟、舞狮、舞龙等。屯溪北靠黄山、太平湖,西邻齐云山,东临千岛湖,国道205线、省道319线公路穿城而过,又是皖赣铁路的大站之一,有直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厦门、福州、南昌、芜湖、无锡、苏州等大中城市的火车。扩建后的黄山机场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可以全天候起降B一737、MD一82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厦门、武汉、福州、海口、桂林、天津、西安、昆明、成都、宜昌、汕头等20多条航线。已经建设完成的徽杭商速公路将使屯溪与杭州的距离缩短到2个多小时,即将开工的合铜黄高速公路也以此为终点。境内现有星级酒店10余家,酒店、宾旅馆总接待床位6万多张。 如何紧跟不断发展变化大环境,保持相对合理的位次,扩大开放和创新作为是关键环节。屯溪区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外向性思维,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创新作为,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学习外地发展经验、创立本地建设模型,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区1-8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389万元,占市级下达任务数的68.3%,同比增长33.7%。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优化人居环境。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不仅能够改善城市条件、优化人居环境,更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发展空间。屯溪区坚持按照市委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坚持“目标不变、标准更高”,进一步加快改造速度、提升建设水平。加大拆迁、建设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阳湖、黎阳片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力争两年基本完成江南旧城改造,三年基本完成黎阳老街改造。并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建设品位、彰显徽派特色。上半年,江南新城阳湖片拆迁9.72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300万元。其中,洽阳山安置小区、洽阳二期安置小区和花上园安置小区完成投资2534万元,南滨江大道、洽阳路完成投资766万元。黎阳片拆迁7.07万平方米,黄山国际中心、万贯家园分别完成投资7800万元和9020万元。加快元一·柏庄、黄山国际中心等重点项目和政务中心、卫生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防洪、供排水、绿化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高水平建设江南新城,精心组织实施市委提出的“一线”、“一街”工程建设,高起点打造沿新安江至花山优美景观。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壮大综合实力。屯溪区紧紧扭住发展目标不动摇,潜心思发展、用心谋发展、决心大发展,努力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区新引进项目72个,同比增长60%。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3.3亿元,占市下达任务数的61.4%,同比增长62.8%。引进外资705.1万美元,同比增长60.2%。大力发展“精品工业”,壮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促进园区经济提速增效。立足实际,着力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工业企业,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倾力打造黄山高科技企业集聚区。坚持“服务城市、服务旅游”,大力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快速推进和谐屯光大院、蓝莓园、碧桂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屯溪老街文化旅游开发,组织实施老街文化旅店项目。加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新徽天地·醉温泉二期、茶博园二期、黄山国际中心等高档旅游设施早日建成开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该区着力以“民生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大城乡居民保障力度,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定期、不定期督查检查力度,使之成为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实现民生工程“安全、质量、效益”三统一。确保全面完成25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为广大群众谋福祉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整治村庄环境,遏制农村无序建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弘扬徽文化,推动屯溪文化繁荣和发展。大力提升市民素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引导每位市民树立“我爱屯溪、我爱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做到自我教育、自觉实践、自我提升。 屯溪的旅游景点 屯溪的主要的物质遗产有老街、老大桥、屯溪展览管等; 购物中心有家得利、百大商厦、和家福、台戈隆和新街; 运动中心有市民活动中心、飞机场的卡丁车俱乐部、世纪广场的体育馆、江心洲广场; 公园主要有:湿地公园、世纪广场、御中花园; |
黄山区 |
黄山区位于安徽省南部,东经117°50′-118°21′、北纬30°00′-30°32′,东连旌德、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同泾县相依,东西宽约51.75千米,南北长达57.83千米,总面积1775平方千米(注:《简册》上数据为1669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甘棠镇,邮编:242700。代码:341003。区号:0559。拼音:Huangshan Qu。 行政区划 黄山区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新城街道、甘棠镇、仙源镇、汤口镇、谭家桥镇、太平湖镇、焦村镇、耿城镇、三口镇、新明乡、龙门乡、乌石乡、新华乡、新丰乡、永丰乡。共有5个社区、116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设立太平县。198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太平县,设立县级黄山市,因在黄山之北,故名。以原太平县、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的行政区域和黄山管理局现有辖区为黄山市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接管辖。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黄山市,设立黄山市 (地级);设立黄山市黄山区,以原黄山市为其行政区域。 2000年,黄山区辖1个街道、7个镇、1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59845人,其中: 新城街道 18747 甘棠镇 19235 仙源镇 11034 汤口镇 13857 谭家桥镇 8317 太平湖镇 6135 焦村镇 9193 耿城镇 8354 三口乡 8744 新明乡 6930 龙门乡 5031 贤村乡 3321 郭村乡 2644 乌石乡 6809 桃源乡 2697 清溪乡 2435 新华乡 6052 新丰乡 6247 永丰乡 6261 广阳乡 3854 黄山风景区虚拟镇 3948 2004年底,黄山区辖1个街道、8个镇、11个乡。 2006年,黄山区行政区划部分调整:撤销广阳乡、清溪乡、桃源乡、贤村乡、郭村乡,将原广阳乡整建制并入太平湖镇;太平湖管委会和太平湖镇进行合署,实行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将原清溪乡、桃源乡整建制并入乌石乡;将原郭村乡、贤村乡整建制并入焦村镇,保留甘棠镇、耿城镇、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仙源镇、新明乡、龙门乡、新华乡、永丰乡、新丰乡,调整后,全区现有19个乡镇撤并为14个,撤并率为26%,撤并后乡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0.85万人增加到1.15万人,平均面积由原来的93平方千米扩大到127平方千米。 |
徽州区 |
中国黄山市市辖区,位于徽州盆地,区政府驻地岩寺镇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新安江重要码头。是黄山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境内有潜口民宅博物馆、呈坎明清古村落、新四军军部旧址等诸多景点。 邮编:245061 代码:341004 区号:0559 拼音:Huī Zhōu Qū 英译:Huizhou District 徽州区 徽州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南麓。总面积442.6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7年末)。全区辖1个街道、4个镇、3个乡:徽州街道、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洽舍乡、杨村乡、富溪乡。区政府驻岩寺镇,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千米,距黄山机场18千米。徽州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地处皖南盆地中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栎河流贯中部,注入新安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700毫米。皖赣铁路、205国道、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合(肥)-铜(陵)-黄(山)和徽(黄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现保存有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潜口民宅博物馆、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阁和绿绕亭,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模檀干园、岩寺文峰塔、凤山台、新四军军部旧址、沙堤亭等。还有徽州文化园、蜀源休闲养生游和灵山画家基地、丰乐湖水上扬帆等景点。 区域简介 黄山脚下的徽州区,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是依据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复成立黄山市后而新设立的市辖县级区,现辖四镇三乡(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洽舍乡、富溪乡、杨村乡),面积440.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 地理位置 徽州区地处徽州盆地中心,地域开阔,四季分明,是黄山市重要的工业园区、物资集散地和副食品生产、加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黄山机场18公里,北与黄山风景区接壤,东距千岛湖40公里。素有“黄山南大门”和“沪杭后花园”的美称。建设中的合(肥)-铜(陵)-黄(山)和徽(黄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皖赣铁路穿境而过,205国道、慈张公路横贯境内。黄山空港航班可直达国内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发展方向 建区以来,徽州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建设热潮迭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工业立区,科技兴徽”是立区宗旨。 风景资源 徽州自古山灵水秀,俊才星驰,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境内保存着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古徽建筑三绝(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罗棋布,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口民宅博物馆、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阁和绿绕亭与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模檀干园、岩寺文峰塔、凤山台、新四军军部旧址、沙堤亭等史迹交相辉映。徽州文化园、蜀源休闲养生游和灵山画家基地、丰乐湖水上扬帆等新开辟有旅游休闲项目。 |
歙县 |
阳和门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236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徽城镇,邮编:245200。代码:341021。区号:0559。拼音:She Xian。 ‘歙’ 也可以读做 ‘ Xī ’Xī Xian 行政区划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秦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2000年,歙县辖13个镇、2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4593人,其中: 徽城镇 51155 深渡镇 15460 桂林镇 19282 富塌镇 19238 郑村镇 13985 北岸镇 16100 许村镇 9307 溪头镇 8075 杞梓里镇 10664 霞坑镇 16939 岔口镇 10846 街口镇 13339 王村镇 14288 南源口乡 10087 坑口乡 10811 雄村乡 11887 上丰乡 11527 黄村乡 5836 大谷运乡 8770 漳潭乡 8018 昌溪乡 6723 呈村降乡 7298 武阳乡 10297 周家村乡 5630 苏村乡 11198 唐里乡 7519 三阳乡 10495 金川乡 9972 竹铺乡 9297 小川乡 6689 小洲乡 7122 新溪口乡 7170 璜田乡 14600 璜蔚乡 6199 长标乡 3294 长陔乡 8968 森村乡 12307 绍濂乡 12043 横关乡 6887 石门乡 3811 狮石乡 1460 2004年,歙县将41个乡镇调整为28个:南源口乡并入徽城镇;黄村乡并入桂林镇;漳潭乡并入深渡镇;呈村降乡并入北岸镇;竹铺乡并入三阳乡;苏村乡、唐里乡并入杞梓里镇;大谷运乡并入溪头镇;横关乡并入王村镇;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璜蔚乡并入璜田乡;小洲乡并入小川乡;长标乡并入长陔乡。保留的乡镇为:街口镇、许村镇、武阳乡、雄村乡、坑口乡、森村乡、上丰乡、昌溪乡、绍濂乡、金川乡、新溪口乡、石门乡、狮石乡。局部调整的乡镇为:原富堨镇的棠樾村、稠墅村划归郑村镇管辖;原苏村乡的河政村划归霞坑镇管辖。同年,将歙县郑村镇的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2004年底,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 歙县夜景歙〔shè〕县 景点简介 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 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镇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3)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枣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5) 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牌坊之乡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这些古牌坊成了立体的史书,每个石坊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向游客们讲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让大家了解这个古镇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些牌坊中,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 歙县枇杷节 每年5月下旬 歙县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主要产地在新安江的漳潭、绵潭、瀹潭三个相邻大潭的两岸群山上。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个大味美,堪称上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 文化名城 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住宿 歙县的宾馆很多,也有县委、县0的招待所。但当地的农家旅社也是有的,价格不错。供食宿服务的有很多地方,主要集中在汽车站,徽园等地区。 坐落在炼江大桥旁的徽州大酒店是与2007年做成的4星级酒店。不过最好的还是2009年新做的17 层的歙县饭店,披云山庄等2-3星级的宾馆。紫阳饭店的条件就差多了。 美食 歙县的饮食都属于徽州菜系。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 到歙县,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农家饭,如石鸡、桂鱼、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县特有的风味小吃,它鲜而不腻,芳香爽口。品尝毛豆腐,就要讲究一个环境和情趣,当你一面品尝,一面与朋友山海经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吟颂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呢? 名称: 纱面 介绍: 产于歙县南乡。纱面制作过程如下:先用盐水和面,揉透揉匀,搓成条状,涂上菜油盘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细条,均匀交叉绕在两根长约尺余的芭茅杆上,一挂为一款,在保温的稻桶中静置半小时后移至户外的面挂上,下架后盘成饼状,晒干即成。纱面韧性足,咸淡适宜,口味纯正,宜于久贮。倘若来年开春天暖多雨,纱面返潮,只须包块生石灰搁入坛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名称: 徽州圆子 介绍: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起源于歙县,别称“细沙炸肉”,约在200年前就己流传各地。这道菜是将熟肥膘、桔饼、蜜枣、青梅等细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圆馅心。然后用鸡蛋、肥膘泥、湿淀粉、炒米花拌匀,用水酒湿揿饼包成圆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油炸熟后浇上用白糖、青红丝熬成的卤汁而成。其成品颗粒匀称,色泽金黄闪光,吃起来外层松酥、馅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菜。 名称: 花菇石鸡 介绍: 这道菜采用黄山特产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具体做法如下:将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将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 此菜食之香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 名称: 魔芋豆腐 介绍: 魔芋又名鬼芋、鬼头、花连杆、蛇子头、天南星、蛇六谷,徽州各县山区均有出产。魔芋具有医治疟疾、闭经、疔疮丹毒、烫伤和降血压、降脂、开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制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浆,煮成糊状,置于盆内,冷却后即成豆腐。 “魔芋豆腐”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单独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其味清爽。 名称: 臭鳜鱼 介绍: 徽州臭鳜鱼是一道徽州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风俗 歙县四乡,风俗迥异,除了共同的节日以外,各地还有不相同的风俗节日,西乡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潜口的“六月二”等,民间都要筹集款项,建台演戏,四乡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云集到村镇上来交流销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还保留着这些传统的风俗节日,不过内容更加充实,真正变成了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会。 东乡也有风俗节,如大谷运的“六月一”、汪满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岭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称“保熟节”、“庆熟节”。在这些节日里,有的用面粉做咸淡面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为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大熟。并有用面包、米果、粽子互送亲戚,以示“撒福”,相互祝愿。南乡和北方的许多地方,还有社节,俗称“土地节”。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为一年中的“二、八”社节。过去,人们要去社公祠、土地庙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还要剪些寸长的麦杆与黄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谓之“炒虫”。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头,谓之“除虫窝”。意思是祈求无虫无病,五谷丰登。 特产 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以及被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 歙砚和徽墨 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 歙县名茶 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还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丝琥珀蜜枣、徽州雪梨、问政山笋、金竹贡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名称: 徽墨 介绍: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名称: 徽州贡菊 介绍: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徽州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徽州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晾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徽州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徽州贡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净五脏,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名称: 三潭枇杷 介绍: “三潭枇杷”是我国枇杷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带群山环抱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三潭枇杷”有20多个品种,在国外享誉的是“大红袍”和“光荣花”。“大红袍”黄里透红,“光荣花”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 绵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个的“枇杷王”。 营养成分除含有较多的果糖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这是一种防癌营养素。在葡萄糖注射液问世前,我国中医常施用枇杷汁以维持不能进食者的生命。鲜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于健康。 名称: 黄山绿牡丹 介绍: 特种工艺茶。“黄山绿牡丹”产于歙县大谷运乡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南云尖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极利于茶树的生长。这里茶叶不仅芽壮叶肥,叶质柔嫩,而且由于芳草遍地,兰花繁茂,茶叶别具香味。清明采摘茶芽,经过杀青轻揉,初烘整形、选芽、理条、装简、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绿色牡丹就制成了。 上等的绿牡丹茶呈花朵状,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匀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冲泡后.那一股股带熟板栗香气的茶香扑鼻而来,杯中花茶或悬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犹如一朵盛开的绿色牡丹。细品一口,顿觉清香绵绵,回味甜润悠长。茶叶专家评价道:“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的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艺术欣赏,为茶中一创新。” |
休宁县 |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辖9镇12乡、259个行政村,总人口27.4万,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 休宁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县城距黄山市中心城区18公里,皖赣铁路、屯黄公路、205国道和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徽杭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合铜黄高速公路及拟建的屯开、屯景、屯婺高速公路均从休宁县经过,是往黄山、皖南古村落宏村与西递、婺源江湾等著名景区的重要通道。 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东南邹鲁”。邑产“徽墨”、“日规”等手工艺品驰名中外,万安罗盘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休宁县是“中国第一状元县”,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休宁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珠算宗师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以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原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吴象等。 休宁县是“乡村旅游福地” ,旅游、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文人墨客中广有“休宁山色横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的赞誉。最负盛名的当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的“中国道教第一村”齐云山。齐云山距县城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站在山上,眺望远方,那一望无垠的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俯视山下,是一幅天然的“八卦图”,还不时被飞云流烟淹没,如幕如障,峰峦朦胧,若浮若沉,美不胜收。齐云山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珠泉碧潭,天桥石柱,方山幽洞,奇峰丹崖之美景将她编织成一幅天开神秀、独具一格的山水画卷。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为齐云山留下许多佳句墨宝,尚存众多的摩崖碑刻。1993年齐云山登山索道开通后,至今已有上百万国内外游客登山揽胜。休宁县还有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万安古镇、“三江源头”六股尖、被徐霞客称为比浙江天台更具神韵的云岩湖、溪口阳干村、五龙山、源芳大峡谷等一批绝佳的生态旅游资源。 休宁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 ,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等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林、茶、桑、果和农作物生长。早在南宋时,休宁就有“徽杉仓库”之称。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约1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约 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作为驰名中外的“屯绿”主产地和国家绿茶产品出口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取得显著成效,分别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有机茶园颁证面积和绿茶、眉茶的出口量均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1200多年的制茶历史,制就了名扬古今的“琅源松萝”、“白岳黄芽”、“金龙雀舌”等传统名茶和“新安源银毫”、“松萝山”等新开发的名优茶。 近年来,农业生产上着重打生态牌,发挥资源优势,抓好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有黄汽电公司、迎客松啤酒公司等一批支柱企业。浙江汇鑫集团、马来西亚泰柯集团、上海尧舜科技城、圣星竹业等企业来休宁县落户。按照生态、文化、工贸特色的整体定位,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初步实现了“让县城大起来、道路畅起来、城市亮起来、环境美起来”的目标,新城建设展现新姿。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数字休宁”,实施信息化强县战略。县政府网站已跻身全国县级政府网站前十名,还荣获“2004全国电子政务应用综合奖” 、“全省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行政区划 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海阳镇、齐云山镇、万安镇、五城镇、东临溪镇、蓝田镇、溪口镇、流口镇、汪村镇、商山乡、山斗乡、岭南乡、渭桥乡、板桥乡、陈霞乡、鹤城乡、源芳乡、榆村乡、龙田乡、璜尖乡、白际乡。 历史沿革 东汉末置休阳县。晋改海宁县。隋改休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2000年,休宁县辖9个镇、2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2260人,其中: 海阳镇 32718 齐云山镇 4714 万安镇 22339 五城镇 13659 东临溪镇 10210 兰田镇 7502 溪口镇 12607 流口镇 4768 汪村镇 5165 秀阳乡 8991 洪里乡 11471 商山乡 7144 西田乡 5969 山斗乡 4509 岭南乡 2852 兰渡乡 7986 渭桥乡 6259 渠口乡 6350 南塘乡 4844 江潭乡 5971 板桥乡 4882 廻溪乡 3847 陈霞乡 3936 冰潭乡 3342 鹤城乡 6608 山后乡 3500 汉口乡 7880 源芳乡 4020 榆村乡 5391 郑湾乡 4798 龙田乡 3899 璜尖乡 2479 白际乡 1650 2004年底,休宁县辖9个镇、12个乡。 2005年,休宁县原有的33个乡镇正式调整为21个乡镇(注:批准时间为2004年)。对24个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秀阳乡并入海阳镇,洪里乡与商山乡合并,设立新的商山乡,乡政府驻雁里。西田乡并入五城镇,汊口乡并入东临溪镇,渠口乡并入渭桥乡,南塘乡并入蓝田镇,蓝渡乡并入齐云山镇,冰潭、江潭两乡并入溪口镇,回溪乡并入陈霞乡,山后乡并入汪村镇,郑湾乡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岭上村、岭下村划入榆村乡管辖,郑湾乡的万金台村划入源芳乡管辖,岭南乡、山斗乡、璜尖乡、白际乡、龙田乡、板桥乡、鹤城乡、流口镇、万安镇等9个乡镇原行政区划不动,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后共设9个镇12个乡。 当地特产 黄山名茶 琅源松萝 产于万安镇福寺村松萝山,是我国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质独特,闻名全国。 白岳黄芽 产于“白岳”齐云山,茶色黄隐翠,白毫显露,一叶包一芽,汤色清澈明亮,咽后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 “屯绿”中的极品,产于流口镇名州村,有“头泡清,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还醇”的美誉。 金台毛峰 产于郑湾乡千金台村,芽叶肥硕,香高清鲜。 新安源银毫 近年新开发的品种,如针状,味浓厚,冲泡后汤中白毫显露。 蓝田花猪 蓝田花猪是全国推广的19个猪种之一,产自休宁蓝田镇。 蓝田花猪特点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择食,饲养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产仔率高,大约有10-14头。 休宁县兰花火腿厂以蓝田花猪为原料,腌的火腿,色香味俱全,畅销国内外。 贡 菊 又名徽菊,与抗菊、滁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贡菊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经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该县主要产于兰田、南塘一带。 竹 器 休宁县盛产翠竹,历史悠久。目前该县张王楼制造厂竹雕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各国。竹制工艺品与竹编、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编工艺形成于唐,发展于明清,产品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图案新颖,大多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传统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农礼品,现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竹编画和竹编动物等工艺品;竹雕为徽州传统“四雕”之一,主要产品有深浅浮雕笔筒等摆件,竹雕楹联,屏风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新型工艺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体人物挂件和抽象装饰件等。 |
黟县 |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847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碧阳镇,邮编:245500。代码:341023。区号:0559。拼音:Yi Xian。 行政区划 黟县辖4个镇、4个乡:碧阳镇、宏村镇、渔亭镇、西递镇、柯村乡、美溪乡、宏潭乡、洪星乡。 历史沿革 秦置黟县。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据《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2000年,黟县辖4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3919人,其中: 碧阳镇 25550 际联镇 7731 渔亭镇 8524 西递镇 6104 柯村乡 6446 美溪乡 3974 宏潭乡 5383 洪星乡 4824 泗溪乡 2054 龙江乡 8703 碧山乡 6517 西武乡 8109 2004年,黟县乡镇由12个调整为8个。2004年底,黟县辖4个镇、4个乡。 |
祁门县 |
县人民政府驻祁山镇,邮编:245600。代码:341024。区号:0559。拼音:Qimen Xian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水田11.2万亩(农民人均山场近20亩、茶园1亩、水田0.7亩)。现辖7镇11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7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78%(比1992年提高了4.4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拥有林地19.96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43%,活立木蓄积量927.6万立方米,是省重点林业大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8亿元,实绩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885元,同比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8:36.5:47.7。 行政地理 政区位置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与江西省毗邻。距黄山市府69公里。 政区沿革 祁门县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鄱阳二县地。唐武德五年(627年),析鄱阳县地置新平县,后改新昌,天宝元年(724年)又改浮梁县。永泰元年(765 年),方清起义,于黟县西乡赤山镇设阊门县。永泰二年(766年),析黟县和浮梁县地,置祁门县。唐属歙州,宋属徽州,元属徽州路,明清时属徽州府。民国初年直属安徽省,解放后隶属徽州专区,今属黄山市。 政区划分 全县辖7镇、18乡,152个行政村,5个社区。 祁门县辖7个镇、11个乡:祁山镇、小路口镇、金字牌镇、平里镇、历口镇、闪里镇、安凌镇、大坦乡、凫峰乡、柏溪乡、塔坊乡、祁红乡、溶口乡、芦溪乡、渚口乡、古溪乡、新安乡、箬坑乡。 政区人口面积 全县共有人口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 祁山镇 33945 小路口镇 6123 金字牌镇 6723 平里镇 6914 历口镇 8906 闪里镇 8605 安凌镇 4578 大坦乡 4068 胥岭乡 5288 灯塔乡 3878 乔山乡 3677 凫峰乡 9005 横联乡 4838 柏溪乡 4639 塔坊乡 7663 祁红乡 5312 溶口乡 4753 芦溪乡 5521 渚口乡 6514 彭龙乡 4823 古溪乡 5576 新安乡 6822 箬坑乡 6426 赤岭乡 4355 雷湖乡 4453 政区自然特征 全县南北长74.8公里,东西宽59.9公里,呈枫叶形状。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交织的特征,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倒湖,海拔只有79米,相对高差1649米。主要河流有阊江、秋蒲河、新安江、青弋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781.4毫米。 政区资源特点 祁门是安徽省的重点林区,拥有林地1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丰富,林副产品松脂和香菇为安徽省之冠。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被誉为“群芳最”、“茶中英豪”,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近几年,积极开发名优绿茶,95年创制的“黄山翠兰”牌绿茶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县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锌、锰等稀有金属矿藏,水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水能量为 13.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3.5万千瓦。 人民生活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75亿元,工农业产值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9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2003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1.2:35.8:43.0。 经济发展 工业 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以机电、电子、陶瓷、林产加工、茶叶、化工、建材、医药等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朝阳、绿洲)。 农业 祁门山多地少,是全省林业、茶业重点县。现有耕地12.49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茶园面积15万亩。农业生产粮、林、茶、菌并举,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2万立方米,所产“祁门红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年总产量3000多吨。祁门是全省菌业大县,食用菌生产达420万棒。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山华集团,是安徽省首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中,率先在全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财税金融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076亿元,地方税收2490万元,国家税收2047万元。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4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6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2亿元,同比增长28%,相当于GDP的2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05亿元。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3.59亿元,其中外资247.6万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 到2003年底,非公有制经济注册7289家,固定资产3.62亿元,完成产值3.53亿元,上缴税金272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 交通通讯 全县交通便捷,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线、大青线横贯全境,直通南京、上海、杭州、南昌、厦门、广东等大中城市,距黄山机场仅60公里。慈张公路祁门西线经改造拓宽,路面平整且直。全县通讯条件良好,通讯网络畅通国内外,现有程控电话容量约3万门,全部实现全国联网和国内外长途直拨,同时还开设了各种邮讯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覆盖全县,手机用户达2万多户,宽带网络等现代化通信网络已形成。 城乡建设 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完成旧城改造11万平方米,新建城区3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2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35.42平方米。小集镇建设中,边贸型的闪里铜锣湾、工业型的平里镇、旅贸型的赤岭乡等一批中心集镇建设各有特色。 水利电力 全县电力充足,拥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两座,小水电装机容量10456千瓦,装机容量4000KW湘溪岭水电站已经建成。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又有主木电站、朱村电站、周村电站、倒湖电站等小水电正在开发建设。供电量不但有保障,而且还可向华东电网输送富余电力。文化教育 现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乡乡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县级电视台一座、县级广播电台一座。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6所,在校学生49408人,小学入学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7.94%,“两基”巩固率达98.94 %,2003年高考录取360人,录取率达67.3%。祁门一中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已通过专家初评。 文化体育 体育卫生 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县级综合体育馆,先后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武术馆校散打比赛等多项省级赛事。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0人,每万人拥有病床30.6张,城乡医院配备合理,城区的人民医院、中医院都是二甲医院,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设备齐全。 科技普及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3028人,其中高级职称106人,中级职称2574人。到2003年底,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8个,实施科技项目89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8项,申请专利23项,有87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2000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2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环境绿化 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25%。1998年以来,全县共植树170.83万株,不含义务劳动折成当量株163.17万株;绿化荒山13.3万亩,不含退耕还林中坡耕地还林67810.7亩。1997年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百佳县”称号。2001年由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保障保险 “三条保障线”衔接顺利,养老金、失业金100%社会化发放,享受低保的城市困难居民达到1344户3221人。全县有社会福利机构11家,固定资产总值550万元,职工总数22人。保险业务已有寿险、财险等230多个险种,承保金额近3亿元,综合赔付率为79%。 特色产业 初步形成以林、茶、菌、药、瓷、机电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迅速兴起,全年旅游接待量达18.4万人次,旅游经济直接收入5403万元。 历史人文 人文自然景观 祁门历史文化恢弘,属徽文化一脉,有风格独具的古建筑“曾国藩行辕”、“贞一堂”、“一府六县”等。县西闪里片有全国罕见的江南古戏台群,还有“双桥映月”之誉的平政、仁济双桥。民间艺术自古以来丰富多彩,郑之珍的“目连戏”、江南采茶戏、黄梅戏、扑蝶舞、嬉灯等闻名中外。祁门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远眺恰如一条牯牛横卧顶峰,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称之为牯牛降风光之五绝,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和“未被开发的黄山”、“亚热带边缘的绿色自然博物馆”、“珍稀物种的天然基因库”,2004年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九龙池、龙池坡、橹溪湾(滩下)等多处景点,“绿色、生态、古朴、原始”已成为旅游特色品牌。 县树樟树 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由于它有丰富芳香油,木气特香,由此又得香樟、芳樟之名。樟树四季常青,干形圆浑,枝稠叶密,姿态雄伟,深受人们喜爱,古代文人墨客吟咏很多,白居易诗云:“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且樟树木纹美观,故以文喻樟,雅韵悠远而明其理;以樟喻文,才高意深而耀其纹。樟树名称之博雅,也是中华文化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和通俗表达。樟树枝梢春季发叶,嫩绿新红,艳丽多彩;盛夏酷暑,浓荫郁闭,清凉宜人;冬季亦不落叶,顶风傲雪,青翠不凋,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且全身都是宝,为珍贵用材和特种经济树种,樟树材质上乘,具有香气,能避虫蛀,有“南国佳木”之誉。其根、干、枝、叶、果实都能用来提取樟脑和樟油,可作多种医药和化工原料。樟叶能灭菌杀虫,净化空气,樟籽入药有解酒醉之功。樟树根深叶茂,树体高大挺拔,生长较快,寿命长达数百年。在祁门农村有零星栽植“村前樟”的传统习惯,因而境内古樟众多,是安徽古樟最多的县,全县树龄在5百年以上的古樟就有10多棵,数人合抱的大樟树亦很常见,棵棵雄伟壮丽,生机盎然。它们或立于村头,或立于村中,或单株独生,或混生于风水林中,将村庄点缀成一幅幅怡静的田园风景画。 县花桂花 桂花在我国已有2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地理古籍《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多桂”的记载。桂花属木犀植物,全世界约有40余种,而我国就有25种。通常分为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花有金黄色、白色、橙红色、淡黄色几种。终年常绿,树冠圆长,不但适合于盆栽,也是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开花时节,“碧绿之中万点金”,浓香四溢,远飘数里。虽不艳丽,但却“独占三秋压众芳”,“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解引幽人雅思长”,桂花被当成心灵美好、情爱与友谊的象征。桂花浓香扑鼻,经浸制提取而成的桂花浸膏,是配制香精的原料,也是熏制花茶的好材料。桂花具有化痰、散瘀之效,桂花露可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是理想的上等饮料。桂花经白糖腌制是食品的重要佐料,祁门人做冻米糖、芝麻糖时,喜加入桂花,别有一番清香。祁门境内,桂花树很多,其中不乏高大的古木,每到中秋,城乡丹桂遍地开,繁花堆簇,轻风吹拂,花香四溢,到处都象是浸在桂花蜜中。 县鸟画眉 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嘹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爱。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非常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到处可见到它的行踪。有时聚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逐外鸟。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如意如意”。画眉食性杂,在非繁殖季节以野果、草籽等为食。在4—7月间的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害虫,是自然界内保护农林的益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