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休宁县 >> 渭桥乡 >> 板桥村

板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板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板桥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板桥村位于休宁县西南,距休宁县城1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即将开工的黄——祁——景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境内有小(二)型水库两座,村级完全制小学一座,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一座。
   二、行政区划 板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407户1732余人,全村共有党员60名,设总支一个,下属板桥、方塘两个支部。
   三、自然条件 板桥村是个以粮、油、渔、林业主为的村庄,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属季风性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22203 242700 -- 查看 板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板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板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板桥村

  一、地理位置 板桥村位于休宁县西南,距休宁县城1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即将开工的黄——祁——景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境内有小(二)型水库两座,村级完全制小学一座,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一座。    二、行政区划 板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407户1732余人,全村共有党员60名,设总支一个,下属板桥、方塘两个支部。    三、自然条件 板桥村是个以粮、油、渔、林业主为的村庄,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属季风性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上演村

  上演村有11个村民组442户农户,人口1545人,其中劳动力1073个。全村耕地1823亩,其中水田1720亩,林地11105亩,茶园1230亩,果园870亩,水面140亩,有小(二)型水库两座。该村现有党总支1个,下属党支部2个,党员72人,其中预备3人。2013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0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60万元,林业收入50万元,牧业收入338万元,渔业收入27万元,工业收入13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5元。该村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2012年荣获市委组织部表彰“五个好”先进党组织。。   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和“村村通”道路改造,该村实行了组组通,其中大部分村民组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委会设有农民健身活动中心,开办了农家书屋。村建有卫生室,实施了饮水改造项目,村内设置了路灯,添置了垃圾筒,聘请保洁员常年清理生活垃圾。   齐云花果山和黄山碧云茶厂是该村两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齐云花果山建有经果林488亩,油茶林100亩,毛竹80亩,注册了“开山佬”牌水果商标,开办了农家乐餐厅,已形成了齐云山旅游的新景点,新亮点。黄山碧云茶厂是省名优茶出口唯一定点企业,建有标准化厂房,开辟了400亩有机茶基地,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企业。烟叶种植是该村一大特色,目前稳定在200亩以上。通过土地流转,黄山市-生物有限公司在该村建立了千亩木瓜苗木基地。   

当金村

  一、当金村基本情况   当金村位于休宁县西北,背靠道教名山一齐云山,距休宁县城17公里,位于黄祁景高速公路北侧,渭渔公路穿村而过,地里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当金村有七个村民组,现有400余户,1200余人,现有林地13875亩,水田1392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林业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88元。   当金村渭渔路、黄祁高速从村庄通过,100%的村民饮用自来水,固定电话普及率85%,有线电视普及率85%以上,农民住房都是砖瓦房,有大部分为二层楼房,村内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   二、当金村村级集体经济状况   当金村现有碾米厂一幢,面积100m2,年出租收入300元,木材加工厂一幢,面积90 m2,年出租收入300元,茶叶初制厂一幢,年出租收入200元,村有大会堂一幢,现闲置,村年出租固定资产收入计800元。全部用于办公费用和会议费用,无钱再投入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   三、下一步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思路   1、2012年新建当金村精制碳厂,总投资20余万元,采取股份制的方式,村持股10万元,股金来源,一是村自筹5万元,二是争取县壮大集体经济补助资金5万元,年经营性收入2万元。   2、以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通过土地有尝流转和林业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壮大集体经济。   3、利用流动党员“双身流动”和外出务工人员引资引技,创办小型的股份制企业,以壮大集体经济。   4、根据上、下行政村茶叶初制厂少的具体情况,用好购买茶机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初步设想明至后年兴办股份制茶叶初制厂。   

倪湖村

  一、倪湖村基本情况   倪湖村位于休宁县西南,背靠齐云山,距休宁县城18公里,黄祁景高速公路,渭渔公路穿村而过,地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倪湖村九个村民组,现有农户300户,1102人,现有林地8724亩,耕地面积1246.5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67元。   近年来,随着党的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倪湖村在渭桥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村通”工程覆盖全村的80%。农村安全用水达到85%,新农合,新农保全面实施并逐年推进,固定电话普及率80%,有线电视也已入户,电视普及率95﹪以上,农民住房都是砖瓦房,二层以上楼房达到60%,村内有小学一所,村内有卫生所等。   二、倪湖村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由于倪湖村历来基础较差,以粮食生产为主,资源匮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村级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村级工作的运转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2011年非经营性收入26000元,2011年度总支出18000元,其中:村两委工资13000元、其它4000元。   近年来,倪湖村按照乡党委的要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项工作均能如期完成。2011年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开展了村两委的换届选举,依法选举产生了村级两委班子,目前,倪湖村有党员40人,初中以上文化的占总数的55%,党支部班子3人,高中文化的1人,初中文化的2人;村委会班子3人,其中妇女主任1人,结合本村的特点实行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鹤坞村

  一、鹤坞村基本情况   鹤坞村位于休宁县西南,与黟县、祁门县搭界,境内有风景秀丽的人工湖——云岩湖,距休宁县城25公里,黄祁景高速公路、渭渔公路穿村而过,地里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鹤坞村有八个村民组,现有402户,1145人,鹤坞村现有林地14210亩,水田833.5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91元。   鹤坞村渭渔线从村庄通过,通上了柏油路,村内有人饮工程吃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普及率85%,有线电视也已入户,电视普及率95﹪以上,农民住房都是砖瓦房,有部分二层楼房,村内有小学一所,村内有卫生室、茶厂等。   二、鹤坞村村级集体经济状况   1、经营性收入2011年度0元。   2、非经营性收入2011年度72000元。   3、2011年度总支出20000元,其中:村两委工资11000元、其它9000元。   三、鹤坞村村级组织发展状况   1、鹤坞村村两委成员4人,均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   2、鹤坞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1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女性党员4人,所占比例为13%。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鹤坞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村地理位置虽然比较优越,但因多方面原因,发展和引进企业能力不强,而且部分村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理念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012年将结合本村实际,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变换思路,确保年经营性收入发展目标实现6万元。   

渠口村

  一、渠口村基本村情   渠口村位于休宁县西南,背靠道教名山—齐云山,距休宁县城15公里,位于黄祁景高速公路北侧,渭渔公路穿村而过,地里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渠口村三个村民组,现有220户,864人,渠口村现有林地9901亩,水田770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30元。   渠口村村级组织,渠口村村两委成员5人,均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渠口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6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女性党员4人,所占比例为8%。   渠口村渭渔线从村庄通过,通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普及率85%,有线电视也已入户,电视普及率95﹪以上,农民住房都是砖瓦房,有部分二层楼房,村内有小学一所,村内有卫生所等。   二、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渠口村作为渭桥乡村民组数最少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村地理位置虽然比较优越,但因多方面原因,发展和引进企业能力不强,而且部分村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理念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渠口村村级集体经济状况,2011年度经营性收入7000元,其中:固定资产出租收入7000元,非经营性收入51000元。2011年度总支出32000元,其中:村两委工资13000元、其它14000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利民工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举措,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比较丰富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服务,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密切干群关系,为基层政权组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市场法则,以二、三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集体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走效益型发展的路子;以兴办“三场两园”(农场、养殖场、林场、果园、菜园)为主的农业企业为重点,走资源开发型的发展路子。   二是健全体系,强化服务。要把服务业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紧紧围绕农民需要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运用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市场拓展、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方式,大力兴办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等各类经济服务组织,在信息、良种、技术、农资、植保、销售等方面,积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技术服务、物资服务和流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促进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三是不断转换运行机制。要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新建一批工业企业项目,特别是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扩大总量。对现有企业关键是放开搞活。对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租赁、拍卖等形式的改制,要坚决把企业机制转变过来,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明晰产权,科学管理,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促使集体经济较快发展。   四是不拘一格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可采取集体办、联合办、集资入股办、招商引资办、招聘能人办等形式,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土地、厂房、闲置设备折价入股等形式广泛招商引资,进行联合开发,兴办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市场占有能力强的二、三产业,对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采取拍卖、承包、股份改造等形式,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回收集体投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   四、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今后三年,渠口村集体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村级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力争经过三年努力,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新的增强,把农村双层经营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2年将结合渠口村实际,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变换思路,确保年经营性收入发展目标实现3万元。具体措施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框架内,根据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耕地的保护,在土地征用中,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有序组织有技能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建业创业,为新社会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是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渠口村除了坚决执行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外,还为投资者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由村委会派专人全程协助投资者办理如注册,考察,纳税,租房租地,用水用电,媒体宣传等一切相关事宜。同时对入住我村的农业项目,土地使用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提供支持。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提升经济实力。充分利用本村在外创业人员这笔宝贵财富,鼓励他们回乡置业,参与各个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吸引民间资金100万元以上。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加工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组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五是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茶叶、烟叶产业,同时着力发展药材种植,种植规模突破500亩,全村力争形成以茶叶、烟叶、药材三大农业支柱产业。渠口村决定将400余亩的低产茶园通过流转方式由村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对茶园进行改良管理。   六是利用齐云山后山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开展旅游为主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上前村

  一、村基本情况   上前村位于渭桥乡东南部,与海阳镇汪溪村、石人村毗邻,距县城海阳镇10公里,位于黄祁景高速公路南侧,离高速出口2公里,区位优越突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全村共有二十一个村民小组, 2676人,林地23755亩,耕地3927亩,小二型水库二座。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导产业以种植粮食、烟叶、蚕桑、茶叶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   自实施村村通工程后,村内的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方便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村内有村小学、卫生室、村委办公场所等。   二、村级集体经济状况   1、经营性收入2011年度2000元,其中:固定资产出租收入2000元。   2、非经营性收入2011年度72368元。   3、2011年度总支出68862元,其中:村两委工资26400元、其它42462元。   三、下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1)、拓宽渠道,增加集体经济。依托现有的烟叶种植和蚕桑养殖,由村两委牵头,建立烟叶种植和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规范合作社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目标要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组织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走出了一条支部领导、协会组织、公司运作、农户生产、效益共享,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积极对外招商引资。由村委会派专人全程协助投资者办理如注册,考察,纳税,租房租地,用水用电,媒体宣传等一切相关事宜,为投资者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同时对入住我村的农业项目,土地使用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提供支持。   (3)、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的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组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框架内,根据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耕地的保护,在土地征用中,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有序组织有技能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建业创业,为新社会建设注入新活力。   (5、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继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节约各项经费支出,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实现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   

资村村

  一、资村基本情况   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资村村背靠道教名山—齐云山,渭渔公路贯穿全村,境内紫溪河穿境而过。境内有小型水库一座(上席水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共有八个村民组,308户1043人。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林、农资源丰富,现有林地7842亩,耕地1602亩,土地肥沃,并有312亩水面养殖,同时菊花种植是该村的一大特色。2011年度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1元。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特别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和“村村通”道路改造,该村实行了组组通,其中大部分村民组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建成了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实施了饮水改造项目,村内设置了路灯,添置了垃圾筒,聘请保洁员常年清理生活垃圾。   二、资村村级集体经济状况   1、经营性收入情况:按农委统计口径为“零”,但从我村2011年度的实际性收入来看为8.1万元,系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2、非经营性收入情况:2011年度4.1万元,主要来自上级财政补助和村级转移交付。   3、2011年度总支出情况:2.3万元,其中村两委工资1.5万元、其它0.4万元。   三、资村村级组织建设状况   1、全村共有党员3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女党员4名;并建立渔业合作社党支部1个。   2、村“两委”班子由6人组成,是一个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较强的班子。村监委成员3人。   3、村“两室”占地1000余平方,办公场所面积260m2左右。内部功能设置规范。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现状:经济来源单一,村集体收入除上席水库承包租金外再无其它来源。   2、原因:一是集体可用资源资产少。大量的集体田地、山场、塘库等资源早已分到户,无其他可开发利用资源,导致发展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同时,即使有一些集体资源资产,其利用率往往也很低。比如,为了化解村级债务或者村干部的“短视”原因,部分村将村组集体资产处置时都是一次性或长期性卖断经营权,导致收入偏低。二是人力资源匮乏。村干部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还不够,干部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引导村办企业进入市场,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等问题上,点子少、方法措施不多。此外,有部分自身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干部,即使有意带头发展集体经济,也因为担心会遭来群众非议不了解,而作罢。三是启动资金来源不足。村级集体经济无土地出让等一次性收入,集体经济发展无启动资金。   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1、定准调子。结合资村实际,将资村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县城近郊型特色农业村”,大力发展休闲垂钓农事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劳务业。 2、摸清底子。一方面,对村级可用资源资产进行再次清查摸底,同时,对我村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情况进行摸排,以便于后续村级招商引资所需。3、配强班子。通过“请”和“派”的方式,把外出务工经商中有能力、素质好,又愿意为家乡群众服务的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请回村,聘请其为“集体经济发展顾问、招商引资联络员”。4、把好“口子”。即要加强对集体三资的管理。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一定村级集体经济有收入,要监管到位,严格做到村财乡管。   六、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一是做大休闲垂钓业。一方面,依托上席水库垂钓中心的现有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村级筹办或转包的形式,兴办渔家餐厅、自助烧烤等餐饮业,增加集体收入。同时,组建专业合作或中介组织,为养鱼户介绍垂钓客源,从中赚取服务费、管理费。二是领办经济实体。发挥两委成员中的能人或外出成功人士,以村集体名义创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大力开展村级招商引资。推广“村企联建”模式,引进各类企业资本到村里投资创办企业,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共赢发展”的路子。四是用活上级政策。如在“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中,采取村“两委”承建项目或返包的形式,增加集体收入。      

重塘村

  重塘村位于渭桥乡南边,与溪口镇、陈霞乡交界,距乡政府2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270户,人口881人,其中劳动力503个。共有0党员59人,设有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委员会,分别为重塘村重塘党支部和重塘村创业党支部。全村有林地5681亩,水田838.3亩,茶园350亩,水面30亩,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村庄。   重塘村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兰樟线和黄祁高速公路线上,全村除新坞至庙里岩的机耕路正在建设外,其他村民组均已修建水泥路。   重塘村是原上海三线厂重要基地,现遗留大量固定资产,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重塘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开发了烟叶种植、大规模的鸡类产品养殖等项目,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变了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1年人均收入已达8036元。   

渭桥村

  一、基本情况   渭桥村位于兰樟公路线上,距县城10公里,离慈张公里仅4公里,在建的黄祁高速公路在我村设有互通,扩建的兰溪公里从我村开始,渭渔公路在我村与兰溪公路连接,是渭桥乡政府所在地。经过2008年和2011年两次村级规模调整(原渭桥村、霞溪村合并为现在的渭桥村),全村下设14个村民组,人口2126人,土地面积16033 亩,其中耕地2700亩,林地11660亩。   渭桥村是个以农为主的村,近年来,在国家星火计划、省861项目及市县十大工程霞溪生态农庄的带动下,形成了以明日叶、救心草种植、烟叶种植、以及粮油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4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状况   2011年村级收入仅5.7万元,全部来自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没有村级经营性收入。   三、村级组织发展状况   自2011年7月村级规模调整,我村共设党总支1个,下辖3个支部,共有党员111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我村顺利产生新一届总支委员会和村委会,选举产生总支书记1名,-1名,大学生村官副书记1名,其他总支委员4名,“两委”成员中有3人交叉任职。新一届村“两委”党群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群众信任,上级放心,充分发挥村级堡垒作用,正带领全村百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板桥村特产大全




板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