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圩村地处丰庄镇东地部,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花圩、占门两村合并而成。全村45村民组,1503户,6719人,耕地面积9811亩。该村系安丰塘通过正南分干渠向丰庄镇供水的第一站,灌溉条件优越。村内4大支渠经过不断清淤整修,农业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素有丰庄第一粮仓之称。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砂石路、水泥路已通达80%以上的村民组;两所小学座落其间,儿童上学极其方便。党的-以来,花圩村注重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使村“两委”班子树立了讲政治、讲大局、团结战斗、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村党支部多次被市、县授予“红旗党支部”光荣称号,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全镇前茅。全村农业稳步发展,个私经济门类多样化,农民富裕程度高,干群关系一直和谐融洽,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1103 | 237000 | 0554 | 查看 花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薛湖社区 |
薛湖街道居委会地处镇政府所在地的四周,由原薛湖村、高圩村、丰庄村和丰庄街道合并而成,常被戏称为丰庄镇的“卫戍区”。整个社区有36村民组,1847户6943人,耕地面积7615亩。其中街道部分有居民496户1522人。 薛湖社区因有丰庄街道繁荣的局面和镇政府机关、镇直单位、中小学的存在而成了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几家招商引资企业也分布在社区之内,经济活动也呈现与其他村不同的特点。全村固定在街道上从商和不固定经商户近500家。丰庄街道天天逢集,形成了客流量大,经营旺盛的局面。最高日客流量达到2万人,营业额达40万元左右。淮北的颍上、凤台及正阳关、寿县都有人来赶市经营,长住商业户中有123家来自霍邱、六安、淮南等地。 薛湖街道居委会交通条件好,80%以上村民组通上了水泥路和砂石路,除原丰庄村在310省道以北外,其余均处省道以南,水利条件好。2003年以后,镇政府为原丰庄村专开了新的供水渠道,建了电站,现在用水条件也彻底改观,全村农业处于高产稳产状况。并村后,村“两委”决心以丰庄街道为依托,拓宽个私经济发展渠道,在全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大力提升街道建设水平,并建成两处商品楼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兴业。 |
曹洼村 |
曹洼村位于全镇最西北方向,濒临淮河与凤台、颍上仅一河之隔。由原曹洼村和康圩村合并而成。全村25村民组,1029户,4771人,耕地面积5801亩。 曹洼村地处正南分干渠最末梢,用水长期困难,2001年在曹洼村外河滩上开挖高灌渠,建设了高灌电站,大大缓解了用水困难的矛盾。该村一部分耕地在外河滩,一直苦于洪涝灾害。该村经济上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大,大棚蔬菜种植已有近30年历史,其蔬菜品种长期主导着丰庄街道的蔬菜市场。二是养殖业比较富有特色,扶贫项目小母牛饲养已开展了两轮,70多户饲养户户均养小母牛2头,并在本村内产生了显著的幅射效果,全村养牛户现已达到 108余家。 曹洼村拥有南北向水泥路两条,总长2.1公里;东西向砂石路一条,总长2公里。近年又在新集等村民组之间新修砂石路1.2公里,全村交通问题基本解决。曹洼村拥有一个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整村工作局面良好。 曹洼村村书记闻保富携全村广大干群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考察,投资兴业! |
五里村 |
五里村地处丰庄镇西部与正阳关比邻,由原五里、马圩两村合并而成。全村24村民组,1161户,5160人,耕地面积5319亩。 五里村地处沿淮,南北向的五里封闭堤将全村分为岗湾两部分,310省道横穿,又将其分为寿西湖行蓄洪区和刘帝圩内河蓄洪区。全村河滩地面积大,长期苦于洪涝灾害。为了改变多灾面貌,村“两委”一边引导农民大搞农业结构调整,改种趋利避害作物,一边发动群众发展养殖业。在传统的养牛、养羊、养鸡鸭鹅的基础上,2007年争取到扶贫项目小母牛饲养38户,将引导养牛业上一新台阶。并村后新的村党总支通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积极支持镇党委、政府的决策,在该村征地数亩建设能向全镇供水的自来水厂,又征地300多亩建设工业园,该村必将因这些举措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五里村交通条件好,水利建设有新成就,因与正阳关相邻,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开展。 |
湖沿村 |
湖沿村地处全镇最南部和偏西南,由原湖沿、刘帝两村并成。全村36村民组,1439户,5970人,耕地面积8363亩。 湖沿村与正阳关镇的枸杞村有一河之隔。全村东部属袁家湖边缘,西部属刘帝圩内河蓄洪区的“锅底”,涝灾频仍。遇到旱情较重的年份,因湖沿村使用正南分干渠水路远,用水困难。近几年该村举全村之力,对瓦房支渠进行彻底清淤、整修和开挖,其下稍已延伸到原刘帝村腹地,使全线水路贯通,消灭了用水死角。另外对刘帝圩堤进行了加固,建了排灌站,内涝威胁减缓。全村农业生产形势稳定良好。 湖沿村西部有古上菜园,所产芹菜汁成白色而无纤维,味道鲜美,早有名气,至今仍有不少村民喜于种菜,加之大棚技术的普及,该村蔬菜在正阳、丰庄、枸杞都有销路。村内聂本江养鸡场年养鸡十万只以上,远近闻名。全村有水泥路贯穿东西、南北,连最偏远的刘备城子也修上了砂石路,交通条件彻底改观。区划调整并村后,新的村党总支精神振奋,领导得力,村级组织状况面貌一新,战斗力增强,加之强化了制度和责任的管理,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
前圩村 |
前圩村由原合庙村和前圩村合并而成,全村35村民组,6321人,耕地面积7502亩。 该村位于寿霍路南侧,交通便利,有一所村小学,该村经济上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大,其蔬菜品种长期主导着丰庄街道的蔬菜市场。二是养殖业比较富有特色,扶贫项目小母牛饲养已开展了两轮,70多户饲养户户均养小母牛2头,并在本村内产生了显著的幅射效果,全村养牛户现已达到 108余家。 前圩村拥有水泥路两条,总长3.5公里。近年又在新集等村民组之间新修砂石路2.2公里,全村交通问题基本解决。前圩村拥有一个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整村工作局面良好。 前圩村广大干群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考察,投资兴业! |
王店村 |
王店村原属纯行蓄洪区,住家和耕地全在外河滩上。从1996年开始县在该村实施了扶贫迁安工程,加之又将该村与寿西淮堤退建工程挂靠,使得全村住户由外河滩迁至岗上定居。但因耕地仍然在河滩上,十年九淹的状况无法改变,惟因如此,村级区划调整时,王店村未有变动。全村现有6个村民组128户1238人,耕地面积1391亩。村民分居在魏胡新村和王店新村两处。 王店村因地理位置特殊,洪涝灾害频繁,群众生活无保障,至今仍然是全镇发展的薄弱点。虽然因为迁居,一部分村民走上了经商之路,更多的人外出打工,经济状况不是太差,但农业生产的严重无保障,仍是农民的心腹之患。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在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倾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讨纯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以期摆脱困境。 |
柴岗村 |
柴岗村由原涧洼、柴岗两村合并而成,位于全镇正北的涧沟蓄洪口斗门正南方向,全村28村民组,1149户,4996人,耕地面积4512亩。其中原涧洼村2000多亩土地几乎全处于淮堤外的河滩上,十年九淹,农业生产形势极不稳定。 柴岗村总体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村级区划调整后,新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狠抓自身建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了任务、目标和责任管理,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求真务实,以身作则,遇事倾听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使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增强,在群众中树立了新的形象。2010年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有的工作处于全镇先进行列。全村居住条件好,交通条件好,用水状况较过去已有很大改观。淮堤退建工程的顺利完成,使地处涧沟蓄洪口的原涧洼村的村民住上了全省一流的庄台。农户住房一律按规划建设,整齐美观。因该村距镇政府和丰庄街道近,又有轮渡与淮北相通,发展前途可观。 |
花圩村 |
花圩村地处丰庄镇东地部,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花圩、占门两村合并而成。全村45村民组,1503户,6719人,耕地面积9811亩。该村系安丰塘通过正南分干渠向丰庄镇供水的第一站,灌溉条件优越。村内4大支渠经过不断清淤整修,农业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素有丰庄第一粮仓之称。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砂石路、水泥路已通达80%以上的村民组;两所小学座落其间,儿童上学极其方便。党的-以来,花圩村注重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使村“两委”班子树立了讲政治、讲大局、团结战斗、作风优良的良好形象。村党支部多次被市、县授予“红旗党支部”光荣称号,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全镇前茅。全村农业稳步发展,个私经济门类多样化,农民富裕程度高,干群关系一直和谐融洽,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