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淮南市 >> 寿县 >> 安丰镇 >> 马路村

马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路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路村简介

  马路村地处安丰镇西北角,距镇政府15公里,由区划调整前的马路村与戚冲村合并而成,地处梁家湖畔。西与隐贤镇交界,北与张李乡交界,东与板桥镇相临,南临杨仙街道。全村面积约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2亩,人口4694人。全村党员数为101人,党总支下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养殖支部三个支部,辖31个村民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1111 237000 0554 查看 马路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杨仙社区

  杨仙街道位于安丰镇政府西10公里,县道206线穿街而过,交通便捷,紧临沛东干渠,地理条件优越,辖一个街道和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62人,耕地面积7610亩,以农业、工商业、水产养殖业为主,街道党总支有党员223名,其中女党员27名,占党员总人数的12%。总支下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第三支部、个体工商支部和;流动党支部,近年来,杨仙街道党总支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积极创建“五个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街道小集镇开发,改进梁家湖水产养殖,200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530元。不断加强居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街道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7年度党总支被县委命名为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石集街道社区

  石集街道经区划调整由原来的石集村、松棵村、安丰街道合并而成,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1.1亩。辖32个村民组和一个菜队。总户数为4419户,总人口为10263人。街道设一个党总支(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24个党小组,党员269名(其中女党员32名)。街道“两委”成员由12人组成(其中党总支由7人组成,居委会由5人组成)。   

谷贝村

  谷贝村位于瓦埠湖西岸,寿六路、寿三路从我村通过,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有38个村民组,总人口4342人,耕地面积为5305亩,党员数108人,其中女党员12人,总支下设三个支部,种植业党支部、养殖业党支部、村务党支部,共有党小组14个。    该村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工程,实施“三化”即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村屋亮化的工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谷贝为目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不负债建设,以整治改造为突破口,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逐步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幸福美好家园  

叶套村

  叶套村位于安丰镇中北部,瓦西干渠从村东流过,荆岗村从村中西部纵穿而过。本村由原叶套村和廖圩村6个村民组合并而成,下辖29个村民组,耕地面积7546.75亩,人口4554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村实际,为认真抓好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1、村部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破旧不堪,为了适应现代办公需要,营造良好的外观形象,准备大修一次,包括外墙面整修,内墙粉刷,另外处于安全考虑,计划拉围墙,建门卫值班室,修整院内地平。以上建设大约需要35000元,村内自筹20000元,缺口15000元,需争取资金。    2、村室从新修整以后,按“十有”要求,需购置办公桌椅,为普及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购置电脑等设备。    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为把“村村通”工程完善到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计划把原沙石路面重新整修,路长3.8米,宽3.5米,约需资金70000元,村两委准备自筹30000元,镇里帮助解决15000元,缺口部分向上积极争取。    三、启动“党内温暖”工程    积极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困难党员救助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困难党员救助方面,明确3名特困党员由村支委成员联系帮扶。建立永保0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抓好“双培双带”活动的落实,建立“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实现计划和工作台账。明确三年内把村党支部90%以上的中轻年党员培养成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能手,把村两委成员100%培养成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带头人。    四、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以培养“双带”型党员和“双强”型干部为目标,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    五、推进农组常规工作经常化和规范化    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落实,大力实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双培双带”先锋工程。    2、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3、流动党员管理及“双向带动”。    4、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    六、农组建设“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    1、村党支部书记职责“在抓好村中心工作的同时,负责向联系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及物质,督促支委成员做好其他日常工作。    2、村支委成员职责“协助支部书记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并对自己分工管工作进行认真落实,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  

东庄村

  东庄村位于安丰镇东部,东临瓦埠湖,西与石集街道接壤,南与谷贝村为邻,北与关庙村相连。全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9亩,辖38个村民小组、925户、4016人。    东庄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委员会、七个党小组、90名党员,其中外流党员22人。民事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共青团、妇联等配套组织健全。利用沿湖边的东大圩、西河圩内的低洼地,废水荒滩,争取省以工贷 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开发成精养鱼塘,从事水产养殖业及多种养殖。目前,主要养殖蟹、虾,年产值1300余万元,纯收入30余万元。   

荆塘村

  荆塘村位于安丰镇西4公里处,属安丰镇腹部。2007年由原荆街、赵楼村西六组、龙塘村合并而成。全村土地面积5005.26亩,农业人口3448人,非农人口1759人。辖23个村民组。共有党员118人,荆塘党总支共设三个支部,7个党小组。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荆塘村西抱青城,东接甲贝,南靠天岗,北接叶套。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从繁华的安丰街道到荆塘村仅8分钟车程。通往隐贤镇、霍邱县的县二级公路——李石路,穿境而过,并与省道寿六路连接,将我村外流打工人员快捷的输出。电信、供电等已形成网络覆盖全村,为全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全村共有耕地5005.26亩。年收水稻2502.6吨,小麦800.8吨,油菜600.6吨,肉类总产量1930.06吨。村级财务收入由原来的年收入3.8万增加到7.3万元,为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本村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荆塘村像一匹随风飘舞的彩段缎,自东向西铺展在安丰镇西部。四季分明,旱涝保收,每逢干旱时节,瓦西干渠会源源不断的把水灌输给辛勤劳动的村民们。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都充满着一种清新泥土气息,使人心旷神怡,延年益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勤劳实干的荆塘村人民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共谋发展的姿态,竭诚欢迎各界仁人志士来考察、投资,共创我们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青峰村

  青峰村位于安丰镇东南,寿三公路穿境而过,东临瓦埠湖与炎刘镇船涨村交界;南与茶庵镇精神村交界;西与本镇桓店村、北与谷贝村交界,易旱易涝。全村总人口3876人,土地面积3876.34亩,共有42个村民组。    本村党员总数112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第-支部38人;第二党支部38人;种植业支部36人。外流党员23人。   

甲贝村

  一、基本概况   1、自然条件。    甲贝村隶属于寿县安丰镇,属江淮分水岭区域,是安丰镇农业产业化试验基地。石隐路穿境而过,紧靠寿六路西侧,交通十分便利。    现有耕地面积8153亩,41个村民组,1646户6486人,人均耕地1.26亩,森林覆盖率32%。   村共3个党支部,共163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2名,党员文化程度较好。村“两委”班子成员共10人,包括一名选派干部。    甲贝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因地势较高,干旱天气较多,水源主要是来自瓦西干渠重要渠道。    甲贝村地势平坦,土壤主要性质为砂姜土,其母质为黄土性沉积物,其生产性能:耕层质地粘重,耕性较差,底土僵硬板结,爽水性差,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经过合理轮作,施足农家肥,实行氮、磷化肥配合施用,改善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    甲贝村地处广阔农村,环境质量较好,无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95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符合GB3096—93二类标准。水质能达到渔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标准。   2、社会经济状况。    甲贝村2013年共有劳动人口3565人,占总人口的75%,全村人口年平均增长率7‰,甲贝小学、位于村中心,孩子上学特别方便,儿童入学率100%,五十岁以下扫盲率达100%。还建设了敬老院、广播站、医疗室。    由于该村位于石隐路旁边,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紧邻瓦西干渠,水源条件良好。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抓生态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以生态农业发展经济、科学兴农的致富思路,大兴种养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种养协调配套,走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现成为安丰镇农业产业化生产试验基地。   二、生态村建设的具体指标   1、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指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改善物质循环系统,提高系统物质能量再生利用的效果,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的积累,提高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和对环境污染的降解、自净能力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并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活力,生态农业建设应遵守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和产物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动态平衡最佳的五个特点来建设,其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①保护好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应大于40%;   ②控制水土流失,增大区域内对降水的调蓄能力;   ③改善耕地质量,把土壤看成一种生命体,尽可能地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多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桔杆还田,培肥地力,有机肥用量增长率应在10%以上;   ④解决农村能源,以有效开发利用生物能为目的,把推广沼气能作为重点,沼气的使用量增长率应在5%;   ⑤科学种田,控制农业化学物质污染,推广科学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和污染,逐步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生物治虫,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控制白色污染,对废弃薄膜的回收,严禁在农田焚烧废膜造成二次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递减率应控制在10%,废膜回收率应大于80%;   ⑥加强开发项目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项目。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项目“环评”、“三同时”、“污染防治”执行率100%。   2、经济增长指标。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开展科技种田,尽快提高优势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增强整个经济的调节功能,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具体指标如下:   ①本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②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应达10%以上;   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   3、社会发展指标。   确保社会生活环境优美舒适,社会文化发达,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实现两个文明双丰收,具体指标如下: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应符合国家要求,低于7‰;   ②儿童入学率应达到100%;   ③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比例应符合国家要求,加大扫盲力度,力争实现青壮劳动力全部扫盲;   ④本区人均住房面积应达到20平方米以上。   三、生态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1、生态村基础工作已经开展,领导重视上下同心,生态村建设条件已具备。    建设了甲贝村养殖场,该养殖场已成为生态村建设中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础,建设养猪场、养鸡场,结合农业生产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能量循环链。   2、生态村规划建设的资金、政策等支持条件较为成熟。    甲贝生态村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建设历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安丰镇政府组织农民累计出工30万个工日,动用机械20.8万台,完成土方260万方,使甲贝村几个重要水渠(面积300亩)已有雏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绿色产业开发领导组,把该村绿色产品系列开发作为支柱性产业来抓。近年来国家以工代赈投入资金120万元加强该村农田综合治理工程,促进该村生态建设。   四、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根据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多因多相互作用的特点,运用生态观点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分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促进生产发展,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协调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农业发展中各功能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①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农村进步为目的,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出发”,搞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项目,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生活综合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②要把农业和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规范发展思想和观念,以保证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退化,不超越环境资源的承载限度。   ③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甲贝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2、规划目标。   ①尽快使本村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村庄。农村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建设步入全县、全省先进行列。   ②调整全村产业结构合理,主攻种植业,开发养殖业,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尽快使全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到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9千万元,2015年达1.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10500元。   ③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农村种植业结构合理,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增加有机肥,发展养殖业,桔杆回归农田及沼气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运用生物链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生产更多的物质产品。   加强植物造林建设农田林网,2013年达到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   ④自然生态景观。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把几座大塘建成大规模渔场,建成禽畜养殖与林果开发为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景观。   ⑤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完善基础设施和文化福利事业,全村村民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建成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⑥开发生物能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全村境内建立畜禽养殖区,畜禽粪便物进行回收,扩建沼气池,充分利用沼液养鱼,沼渣肥田深化生物能源。对水产品进行一系列深化处理,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把项目建设关,切实保护好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⑧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要符合上级要求,切实做好妇幼保健工作,适龄儿童要按国家规定,达到“普九”要求。   ⑨加强“红、白”事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农民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实用、实效的农业生产上。   ⑩保护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禁止乱捕乱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生态建设领域   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良性循环,保持最佳平衡状态和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针对甲贝村的土地现状和特点,合理开发种植适宜于水田、旱地作物。改进耕作制度,按照生态学原理把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农作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稳定提高粮油作物产量。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化学肥料利用率很低,氮肥的利用率只有20—40%,有60—80%浪费掉,残留在环境中,这些残留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化学合成物质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化肥,并逐步以施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增强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地养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药残留也触目惊心,在施用农药过程只有10—30%真正落到目标生物上,70—80%进入环境。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推广生物治虫,这方面技术相对来讲有一定的可行性。把农药拒之于生态环境之外。   发展环保农业也是甲贝村的一个开发方向,主要开发绿色产品,在解决农药化肥污染问题后,绿色产品生产就有了基础,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生产,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给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向社会提供天然无污染食品,满足人民需要。   2、保护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营造路边渠道防护林带,种植速生用材林,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林业结构,使农田林网化结构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田小气候。   对全村的土地使用都必须坚持合理合法节约的原则,要有步骤,有规划,设立农田保护区,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要恢复原状并作经济处罚。增强土地肥力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增加使用农家有机肥保护土地生态肥力。    甲贝村环境质量较好,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总悬浮物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水资源保护工作也做的较好,无水污染事件发生。坚持作好环保工作,提高水的利用率。确保水环境质量符合农业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0,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   3、建设新型村庄。   做好康居工程规划,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每户投资5万元实施康居工程,限用宅基地200m2建房用地100m2,留有庭院、晒场、停车场等,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康居点实现水、路、电三通,改善居住环境。住宅建设按照生态农户的标准建设。厕所布局合理,建造生态厕所,改变农村卫生条件,农户实现通水(压井)、通电、通电话,老宅基地返耕,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果树。   推广建设沼气池,人、畜、禽、粪便入池生产沼气,用于作能源,沼液养鱼,沼渣肥田。推广利用太阳能做能源。   六、建设重点工程   1、建设沼气工程。    沼气目前是农村使用最适合的能源,投资200万元在全村境内建设沼气池,设计达到目标:使全村农户使用上沼气,达到沼液,沼渣喂鱼或肥田。   2、建设千头猪场,万只鸡场。    投资120万元建设千头养猪场万只养鸡场,这项工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生态循环链的环节,增强了甲贝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抗灾害性,保持生态链的稳定性。   3、建设饲料厂。    鉴于养猪场、养鸡场的建成,需要饲料量很大,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并解决养殖饲料来源,根据不同的饲料需要,生产不同的营养值的饲料,形成高产出的类型。   4、80:20池塘高产高效示范带。    采用80:20养殖模式即主体鱼(吃食性鱼类)占80%,配养鱼(黄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占20%,用渔用全价颗粒饲料进行投喂。同时,每10亩配套一台3千瓦增氧机和一台64瓦投饵机。设计达到目标:亩产成鱼1吨,亩纯效益3000元。   5、名特养殖示范带。    利用龙虾基地规模,鱼鳖、龙虾混养的养殖模式。设计达到目标:鱼鳖实行混养、千斤鱼、百斤鳖、百斤龙虾,亩纯效益4000元。   6、生态养殖示范带。    即采用水产业与畜禽业、林果业结合起来,利用鸡粪喂猪,猪粪造沼气,沼液喂鱼、猪、沼渣、池塘底泥还田,发展林果的良性循环模式,适当延长食物链条,增加吸收利用级数。设计达到目标:千斤鱼,千头猪,万只禽,万株果树。   7、浅水区水生植物养殖示范带。    发展湘莲,白花莲藕,杂交红菱等水生植物与鱼类进行立体综合养殖。设计达到目标:亩产100公斤异育银鲫,百斤铁莲或1000公斤莲花藕或400公斤杂交红菱。   8、稻田养殖示范带。    利用海拔高程在23m以上,旱涝保收的地域,发展稻田养殖模式,主要利用瓦埠湖岸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发展稻田养殖龙虾、草鱼及特种鱼类。设计达到目标:亩产千斤稻,80—100斤龙虾或150公斤特种鱼。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与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甲贝村生态建设,成立生态村建设领导组,由安丰镇组织,各有关站所参加,共同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建设任务。    各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顺利开展生态村建设。   3、筹措资金,落实建设经费。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所需资金,要多方筹措,政府投一点,镇、村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集一点,以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实专人负责技术工作,保证生态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5、加强计划生育和环境教育工作。    人口增长率控制在7‰,提高人口素质,搞好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生态村建设的培训教育工作,普及生态学原理,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6、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活跃农村市场从单一的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使生态村实现飞跃发展。  

马路村

  马路村地处安丰镇西北角,距镇政府15公里,由区划调整前的马路村与戚冲村合并而成,地处梁家湖畔。西与隐贤镇交界,北与张李乡交界,东与板桥镇相临,南临杨仙街道。全村面积约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2亩,人口4694人。全村党员数为101人,党总支下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养殖支部三个支部,辖31个村民组。   

观音村

  安丰镇观音村于2007年9月村级区划调整后,由原槐店、观音和汪庙三村合并而成的新村,人口6050人,土地面积7850.6亩。为贯彻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观音村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和突出亮点全面发展的思路,努力争取县、镇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形成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将带领群众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调动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努力把观音村建设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先进村。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突出特色,提高可操作性。    2、突出亮点,全面发展,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    3、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从村民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    三、主要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达到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人居环境改善,公益事业配套,村民素质提高,管理民主有序,农村社会和谐。    四、规划内容    (一)、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部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每年安排对部分沟渠进行排淤,完善管护机制,提高利用率。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新型种植业,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引导,建立1个示范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到户进行农技宣传。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发挥能人大户作用,建立农村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能人大户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党组织应积极支持农村能人大户自主创业或返乡创业,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5、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组织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充分发挥本村能人带头作用,保证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二)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落实乡风文明。    1、充分发挥村广播室的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制、法规,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立村民文化室和信息网络平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则的作用,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示范作用,转变存在的陈习陋俗,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技术、学本领。    3、树立典型、开展表彰,力求不断出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三)、抓好自然环境改造,达到村容整洁    1、做好集中居住点的规划和建设,征求群众意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进行实地规划,确保做到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完善生活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大居民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完善乡村道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力争农村水质达标率100%。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群众来共同建设文明村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加强组织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1、坚持不懈地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把思想觉悟高、发展能力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发展成党员,加强培养,为组织发展增添后备力量。    2、积极做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的呼声,使党的的先进性在群众中得到体现。    3、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0员的先进性。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安排集中学习,使农村党员在思想上能长期受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方式和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4、建立健全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使之成为今后村“两委”工作的重点,把服务内容扩大到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领导和监督,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2、广泛争取,集多方力量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    3、明确规划的重要性,已经实施就不得随意废改,加大宣传,在全村宣传规划的意义,使人人皆知。    4、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保证按时完成。   

天岗村

  天岗村由原天岗、竹兴两村合并而成,位于安丰镇南部,东临庙岗船闸;沿石集航道经南往西与桓店村接壤,以石集航道为南界;西与众兴镇鲁圩村和本镇青城村、杨仙街道毗连。纵贯村内的东西公路(西起瓦西干渠与青城路接,东至寿六公路)称为“天竹路”。以路带渠的全村水利命脉以本村接瓦西干渠源头的村民小组酒房组命名为“酒房支渠”;北以甲贝堰与甲贝天然隔开。接安隐路的“甲竹沟通路”和“天岗中心路”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天竹路交汇形成本村双“十”字状交通格局。    本村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935人,其中男1995人,女1940人;耕地面积为7712亩,其中水田7075亩,旱地637亩;因一条酒房支渠流量小,灌面大,用水矛盾十分突击,严重制约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全村2户个体企业,年产值5万元,利税0.5万元。而眼望径流不息的航道之水自村前潺潺流过,全村老少望水兴叹,“前套电灌站”的规划为缓解用水矛盾带来了一线生机,更是历届村“两委”奋斗不止的用水目标。    本村有党员114名,下设三个党支部,总支书杨同德,年富力强,各项工作舞龙头,其他成员吴泽田(副书记、计生专干),杨培权(两委成员、文书),江中芝(总支成员、妇女主任)、王青(村委成员、营长),各负其责,为民工作任劳任怨,干工作大刀阔斧又踏踏实实。在他们的领导下,村“两委”成员各负其责,为民服务不叫苦不叫累。更有全村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走出家门,闯世界、看天下、学技术、找创新,立志有成果,出成就,回报家乡,相信天岗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桓店村

  桓店村地处安丰镇南大门,寿六公里横穿而过,由原桓店村、塘坊村、李湾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6554亩,1021户,总人口4892人,35个村民组。全村有178个党员,其中女党员16人,预备党员9人。设总支一个,下设三个党支部,分别为种植业合作社党支部,养殖业党支部和流动党员党支部。    桓店村按照上级要求,于2008年8月建成新村部,上下两层全封闭钢混结构10间,总占地面积为820平方米,院落及配套设施均建成并交付使用,设有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极大的方便了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活动和办事。  

青城村

  青城村位于安丰镇镇区四公里处,与荆塘、廖圩村交界,西与沛东干渠交界,共30个村民组,总人口4437人,占地面积6520.28亩,村党总支下设种植业党支部、养殖业党支部、老年党支部共,共有党员112人。   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低,困难群众多,党员干部发挥作用不积极等因素存在,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快,农民增收缓慢。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帮带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基层农组示范服务基地建设,青城村党组织利用多种渠道与本村外流农民工联系,利用双向带动来改变青城村落后的状况。       2007年元月青城村党组织听说有一位名叫程国江,在上海搞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种植蔬菜大棚很有特色,在外地小有名气。 摸到信息后,村党组织立刻积极与他联系,做思想工作,劝他回乡搞大棚蔬菜种植,帮带农民脱贫致富,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   

廖圩村

  廖圩村位于安丰镇西北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166亩,人口4370人,全村940户,均为农业户,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村办小学1所,卫生室1个,企业主要有花卉苗木园艺场、养猪场、水产养殖场、农机服务队、水利建筑工程队。全村有中小型拖拉机800台、配套农机具1600台,农用运输车10辆,变压器7台300kv。主要农副产品为优质杂交水稻、小麦、油菜籽、花生、打(西)瓜等,副业主要有生猪、羊、鸡、鸭、鹅等,年粮食总产量3200吨,油菜籽136吨,花生2吨,棉花3吨,果类80吨,水产品捕涝量15吨,年生猪饲养1200头,家禽饲养量20000只。   

梧桐村

  梧桐村位于安丰镇北,与镇区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上接瓦西分干渠,下连金店支渠和安丰支渠,寿六路横穿而过,新建的济祁高速从梧桐村修建2公里多,高速公路的出口就在村南端,紧邻梧桐新村。北临保义镇,交通方便。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全村现有38个村民组,1359户,总人口5054人,耕地面积13300亩,森林覆盖率32%。2012年,人均纯收入8800元。该村主要以生产农产品为主,兼顾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同时加大发展无公害蔬菜、林果、养殖等行业。农业主要生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林业有四旁树、农田林网;牧业主要以养猪、牛、羊、鸡、鸭、鹅等;渔业生产以丰华水产养殖场为依托的库塘养殖已成布局。农民的康居工程,梧桐新村第二组团已经建成,532户农户即将入住,一派新农村的景象成为梧桐村的现实。   梧桐村过去一直是贫困村,多年来,村民一直经受着易干易旱的考验,仅靠有限的土地也不能发挥出经济效益,使绝大多数农民处于温饱线上。村两委班子调整后,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们自力更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整治土地,开挖鱼塘,修渠灌溉,铺路为民,采取能种则种、能养则养,疏通水道,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的相关环境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因此,还要运用科技手段,来改造和建设美好的家园。通过“沼气池”兴建,促进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该村现状,依靠科技,走一条发展沼气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再生的路子,是促进全村各项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庙村

  关庙村位于安丰镇东北,瓦埠湖畔,分别与本镇梧桐村、东庄村、安丰街道、保义镇东楼村、张祠村接壤。与双庙集镇迎河村隔湖相望,由原关庙、兴岗两村合并而成。    全村总人口3324人,耕地面积5447亩,村党组织设一个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党员74名。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  


马路村特产大全




马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