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陶店村位于陶店回族乡东北部、瓦埠湖西岸,全村辖26个村民小组,1141户,人口3469人,其中回民1857人。耕地面积6728,养殖面积2700亩。外出打工人员近2300人,村内有小学一所,能够满足适龄儿童上学须求,有医务室一所,能够解决群众就医问题,做到小病不出村。
二、优势和特色
陶店村频临瓦埠湖畔,沿湖低洼地较多,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境内有鳌鱼陂综合养殖示范基地,可依托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渔业。
2003年的一场大水促使上级政府决定在陶店回族乡开展移民建房工作,陶店村有825户为移民搬迁对象。由乡、村严把质量关,截止目前村建房任务已完成775户,已有565户搬迁入住,经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制约发展因素
1.区位劣势。因靠近瓦埠湖边,灾害频频,三年两头不是干就是淹,唯一的交通道路—堰瓦公路也是多年久修,坑洼不平,交通条件极差。
2.信息闭塞。农民群众掌握的科技知识较少,缺乏致富信息和门路,发展经济的意识淡薄,产业结构单一,还停留在传统的农村种植模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3.基础设施薄弱。村内仅有陶店至许岗、新庄至大电站两段路为石子路,其他村民组间道路都是土路,逢阴天下雨,泥泞不堪,农机更是难以出门,水利设施较差,渠道淤塞,农田灌溉条件基本上全靠瓦埠湖提水,成本较大。
4.易涝易旱。陶店村地处在三岗二洼,湾洼易涝,岗地易旱,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生产投入较少。
5.集体经济薄弱。村内没有集体企业,集体收入仅靠鳌鱼陂塘对外承包的一年近万元的承包费,公益事业难以开展。
6.集市贸易发展滞后。由于该村靠近瓦埠湖,位置偏僻,集镇人口居住较少,人气不旺,集市贸易不正常,直接影响集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7.服务体系不健全。陶店回族乡地处偏僻,人口较少,交通又不发达,邮政、电信、金融、交通、卫生等服务体系和涉农部门不健全,制约集镇经济发展。
四、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摆脱困境,走上小康。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点工作:㈠完善配套设施。①中心村建设:⑴中心街两边配套下水道和绿化带及路灯,使中心村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镇品位。⑵围绕中心村,对其他居民点实行道路硬化,拟对老郢、寺门、庄户、新庄、南庄、塘口等村民组兴修长9000米、宽3.5米的砂石路面。③基础设施:⑴东电站修防洪墙一处,长两边各150米,宽5米,高3米;⑵两个小电站建机房四间,防洪墙30米,宽2米。⑶对陶店支渠进行维修加固,完善水利配套设备;⑷大郢、塘口两个村民组主路两旁修建下水道,全长590米。⑸全村修生产路两条,长1100米,宽3.5米的砂石路。
㈡整治鳌鱼陂大塘,为了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要在治理鳌鱼陂大塘上下功夫,使原塘埂增高2米,结顶5米,一是在养殖期间不怕洪水淹没,二是在堤埂上种植影形树,全长2500米,可植5000株,5年以后是一个可喜的经济收入。
㈢积极兴建公益事业。①在中心村范围内建一座自来水厂,以解决全村500多户群众饮用水困难问题。②架设有线电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③在中心村附近修建一处小型广场,满足群众的娱乐休闲有特定场所。④结合移民迁建,兴建一处敬老院,保证孤寡老人老有所养。⑤兴建一所幼儿园,保证适龄儿童及时上学。⑥建一处停车场,保证车辆有序停放,促进文明村镇建设。⑦建公厕4处和4个垃圾池,彻底消灭脏乱差,美化中心村居住环境。⑧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并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1203 | 237000 | 0554 | 查看 陶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湖滨村 |
湖滨回族村简介 湖滨回族村位于瓦埠湖畔,27个村民小组,1014户,人口3260人,其中回民1024人。耕地面积5585亩,养殖面积900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62元。该村有党员96人,村“两委”成员7人,选聘生1人。 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方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结合湖滨村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具体现状 1、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 湖滨村隶属寿县陶店乡,地处陶店乡东南,西与堰口镇相接,东临瓦埠湖,瓦埠湖为该村的母亲湖,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耕地面积5585亩,湖滨村辖2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14户,人口3276人,湖滨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全村外出务工人 员 达30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3673元。现有集体资产20万元。 2、农业发展状况 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仍然处在传统种植习惯上,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亟带调整;养殖业主要是家庭零星养殖,以鸡、鹅、羊等家禽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农民的养殖随意性很强,且品种落后,技术跟不上,基本限于自给自足。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湖滨村五保户居住点两个,个体医疗室一个,共用一个小学(仅开设1—2年级),村内除一条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外,其余均为没有改造的土路。电视机普及率达98%以上,800余户群众安上了固定电话,3000余人拥有手机。 二、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和突出亮点全面发展的思路,努力争取县、镇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形成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将带领群众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调动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努力把湖滨村建设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先进村。 三、规划原则 1、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认真分析本地突出特色,提高可操作性。 2、针对难点,突出亮点,全面发展,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 3、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从村民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 4、项目带动、依靠群众,动员引导村民积极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施产业项目群体带动战略。 四、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人居环境改善,公益事业配套,村民素质提高,管理民主有序,农村社会和谐。 |
陶店村 |
一、概况 陶店村位于陶店回族乡东北部、瓦埠湖西岸,全村辖26个村民小组,1141户,人口3469人,其中回民1857人。耕地面积6728,养殖面积2700亩。外出打工人员近2300人,村内有小学一所,能够满足适龄儿童上学须求,有医务室一所,能够解决群众就医问题,做到小病不出村。 二、优势和特色 陶店村频临瓦埠湖畔,沿湖低洼地较多,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境内有鳌鱼陂综合养殖示范基地,可依托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渔业。 2003年的一场大水促使上级政府决定在陶店回族乡开展移民建房工作,陶店村有825户为移民搬迁对象。由乡、村严把质量关,截止目前村建房任务已完成775户,已有565户搬迁入住,经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制约发展因素 1.区位劣势。因靠近瓦埠湖边,灾害频频,三年两头不是干就是淹,唯一的交通道路—堰瓦公路也是多年久修,坑洼不平,交通条件极差。 2.信息闭塞。农民群众掌握的科技知识较少,缺乏致富信息和门路,发展经济的意识淡薄,产业结构单一,还停留在传统的农村种植模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3.基础设施薄弱。村内仅有陶店至许岗、新庄至大电站两段路为石子路,其他村民组间道路都是土路,逢阴天下雨,泥泞不堪,农机更是难以出门,水利设施较差,渠道淤塞,农田灌溉条件基本上全靠瓦埠湖提水,成本较大。 4.易涝易旱。陶店村地处在三岗二洼,湾洼易涝,岗地易旱,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生产投入较少。 5.集体经济薄弱。村内没有集体企业,集体收入仅靠鳌鱼陂塘对外承包的一年近万元的承包费,公益事业难以开展。 6.集市贸易发展滞后。由于该村靠近瓦埠湖,位置偏僻,集镇人口居住较少,人气不旺,集市贸易不正常,直接影响集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7.服务体系不健全。陶店回族乡地处偏僻,人口较少,交通又不发达,邮政、电信、金融、交通、卫生等服务体系和涉农部门不健全,制约集镇经济发展。 四、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摆脱困境,走上小康。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点工作:㈠完善配套设施。①中心村建设:⑴中心街两边配套下水道和绿化带及路灯,使中心村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镇品位。⑵围绕中心村,对其他居民点实行道路硬化,拟对老郢、寺门、庄户、新庄、南庄、塘口等村民组兴修长9000米、宽3.5米的砂石路面。③基础设施:⑴东电站修防洪墙一处,长两边各150米,宽5米,高3米;⑵两个小电站建机房四间,防洪墙30米,宽2米。⑶对陶店支渠进行维修加固,完善水利配套设备;⑷大郢、塘口两个村民组主路两旁修建下水道,全长590米。⑸全村修生产路两条,长1100米,宽3.5米的砂石路。 ㈡整治鳌鱼陂大塘,为了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要在治理鳌鱼陂大塘上下功夫,使原塘埂增高2米,结顶5米,一是在养殖期间不怕洪水淹没,二是在堤埂上种植影形树,全长2500米,可植5000株,5年以后是一个可喜的经济收入。 ㈢积极兴建公益事业。①在中心村范围内建一座自来水厂,以解决全村500多户群众饮用水困难问题。②架设有线电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③在中心村附近修建一处小型广场,满足群众的娱乐休闲有特定场所。④结合移民迁建,兴建一处敬老院,保证孤寡老人老有所养。⑤兴建一所幼儿园,保证适龄儿童及时上学。⑥建一处停车场,保证车辆有序停放,促进文明村镇建设。⑦建公厕4处和4个垃圾池,彻底消灭脏乱差,美化中心村居住环境。⑧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并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
桃园村 |
|
马店村 |
马店村位于陶店乡西部,全村总耕地面积5025亩,共有30个村民组,2930人,村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7人。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1、高标准建好村部。 2、按“十有”要求,添置办公桌椅。 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1、为把“村村通”工程完善到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计划把桥上、元郢、马店、沟西四组铺上沙石路,路宽3.5米,约需建设资金10万元,打算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解决,缺额由群众自筹。 2、刘郢、河湾、桥上三组防水困难,组织群众清淤。 3、新居民点排水困难,路两旁修好下水道。 三、实施“党内温暖”工程 积极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困难党员救助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困难党员救助方面,明确2名特困党员由村支委成员联系帮扶;新庄组老党员叶金华,因患病导致家庭特困,需要帮助,由支部书记联系,向其提供资金救助,马店组老党员季永瑞,丧失劳动能力,家境十分困难,由村主任联系,向其提供物质帮助。 四、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以培养“双带”型党员和“双强”型干部为目标,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计划见后表) 五、推进农组常规工作经常化和规范化 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落实,大力实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双培方面:村支部经过仔细摸排计划培养朱西王振茂、陶应玲三人为致富能手;双带方面:由支部书记朱继宝帮带朱西生、陈志合同志,帮助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及提高其农业科学种田技能。陈志元帮带王正贤、王运同志,帮助其提高科学种田技能。 2、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无职党员上岗共设6个岗位,:①、新农村建设宣传岗,②、计划生育宣传岗,③、民事纠纷调解岗,④、社会治安综合防治岗,⑤、法律法规宣传岗,⑥、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岗。今年在岗党员们承诺每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至少为群众办3件实事,进行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撤岗。 3、流动党员管理及“双向带动”:本村有17名流动党员,他们在外艰苦创业,有5人已小有成就,能够积极帮助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并带动一部分本村劳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4、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村设立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代理内容涉及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等9大项,只要群众到代理点办理事情,村里都指定专人及时办理,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方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