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位于淮上区曹老集镇西南,距镇政府5公里,南与淮上区小蚌埠镇吴郢村隔北淝河相望,西靠国家级湿地三汊河,东与本镇周台村相接,北与本镇高吴村相连。村土地面积3800亩,辖3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675户总人口2545人。其中党员39名。
我村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了有效的流转。通过多种手段向社员积极宣传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的农业意义和效益。目前我村与周台村建立了“千亩莲藕”基地,蔬菜大棚种植450亩,养殖业也初具特色现有养殖大棚10多个,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清河村在2012年六月争先创优活动中被蚌埠市淮上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11102 | 233000 | -- | 查看 清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路东社区 |
路东居委会位于蚌埠市北大门曹老集镇境内,西邻津沪铁路,北临固镇,101省道穿心而过,东邻荷花园居委会。闻名全国的美佛儿国际学校座落在我居辖区内。 社区面积9.6平方公里,辖9个居民组,一个农场,一个种子场,一个街道,1525户总人口5340人,其中,0党员93人,农业劳动力890人,水稻种植面积5200亩,育种基地两个约1600亩,外出务工人员57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的大村。 辖区单位24个,其中机关单位10个,学校2个,医院2个,个体商业网点136个。 经济状况:农业总值970万,人均收入5000元,集体经济收入7.8万,达小康户970户。 现代化建设情况: 全居委会95%的组实现通砂石路、水泥道路,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电力线路到户100%,手机电话达100%,摩托车、电动车购买户达95%以上,互联网宽带用户230户,自来水用户180户。 路东居委会先后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平安创建示范社区”、“ 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党员学历:初中以下30人,初中至高中51人,大专以上6人,党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9人,30岁-40岁23人,40岁-50岁10人,50岁以上45人。 党员性别:男82人,女11人。 领导班子要素:、两委班子8人,大专文化5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2人。 |
荷花园社区 |
荷花园居委会位于曹老集镇东部,南邻杜陈村,东邻杨湖村,西与路东居委会相邻,北与固镇县相邻,京沪高铁从境内穿过。 全居委会总人口3550人,总户数780户,耕地面积7596亩,辖20个村民小组,党员53人,农业劳动力1000余人,外出务工800人。主要种植小麦、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主要特色产业李湖蔬菜种植基地,塑料大棚200多个,露地蔬菜800亩。 2010年开展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到目前已流转土地800多亩,用于红叶杨苗木花卉繁育基地,成功地转移了剩余劳动力,为本居群众增收提供有利保证。 |
路西社区 |
曹老集镇路西居委会位于曹老集镇政府西边紧靠津浦铁路和101省道,辖区内有集市、中小学、幼儿园、和部分驻曹单位。全居委会共有农业户口4886人,多数人在集市上从事小生意。 现集市规划合理,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齐全,按照市区标准建造汤湖小区,建成10栋6层楼房,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原街道南边张乱差的现象,全区内淝光家园(40栋6层楼)和汤湖两个小区全部按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曹老集镇小城镇形象。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路西居委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管理工作。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奋进,正在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做好村民向居民转变。 |
清河村 |
清河村位于淮上区曹老集镇西南,距镇政府5公里,南与淮上区小蚌埠镇吴郢村隔北淝河相望,西靠国家级湿地三汊河,东与本镇周台村相接,北与本镇高吴村相连。村土地面积3800亩,辖3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675户总人口2545人。其中党员39名。 我村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了有效的流转。通过多种手段向社员积极宣传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的农业意义和效益。目前我村与周台村建立了“千亩莲藕”基地,蔬菜大棚种植450亩,养殖业也初具特色现有养殖大棚10多个,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清河村在2012年六月争先创优活动中被蚌埠市淮上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金山湖村 |
金山湖村位于曹老集镇东南部,东与五河县沫河口镇相望,南与吴小街镇接连,北与固镇县王庄镇相邻。全村所辖20个村民小组,810户总人口3540人,土地面积5154亩,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运输、外出务工等其它行业收入达1亿元。 村内主干道是柏油路及砂石路。有3条斗渠总长达1万米,80千瓦的变压器提水灌溉站二个,30千瓦变压器变压提水站二个,农用照明变压器7台,供全村800余户使用,电话普及率100%以上,全体村民饮用自来水。村内有小学一座,在校生达370多人。合作医疗室一所,现有3名乡医。农家书屋一间,藏书5000余册。 全村土地面积三分之一是高地,三分之二是低洼地,涝灾频繁。近年来,在村两委引导下,大力鼓励低洼地改造,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在开挖鱼塘2700亩,每年渔业产值200多万元,纯收入5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640元,为发展地方经济树立了榜样。同时鼓励村内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引导现有的种养业大户扩大规模,鼓励农户从事加工制作、交通运输、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个体工商近300户。 我村设党总支部,下有二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9人,村民代表52人,两委干部7人。 金山湖村先后荣获“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市红旗村党支部”、“市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县五个好党支部”、“县养殖示范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综治、信访先进集体”,2012年又先后荣获市、区、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
杜陈村 |
杜陈村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东南部,距101省道3.7公里,东与金山湖村相邻,南与吴小街连接,2.1公里水泥路贯穿全村。现有人口3800人,总户数1100户,劳动力数1400人,外出务工900人。现有耕地5672.62亩,水面286.9亩,人均耕地1.8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 杜陈村地势低洼,有低洼地4000亩,主导产业一麦一稻,特色产业大棚养鸭、大棚养鸡和甲鱼饲养,现已初具规模。家家有电话,户户有摩托车、电瓶车,自来水主管道已开通。 杜陈村下设党总支,两委成员6人,党员63人,村民代表44人。曾被固镇县、淮上区评为先进单位称号。 |
淝河村 |
淝河村位于曹老集镇东南部,淝河北岸,101省道东部。全村共有9个自然庄,7个村民组,总户数850户,人口3049人,劳动力资源数1832人,流动人口947人。耕地面积4575.99亩,人均耕地1.5亩。村内有排涝站一座,电灌站5座,大型收割机39台,大型打地机17台,长期在外跑运输的汽车7辆人。全村共有党员40名,村两委成员6名。 全村地势低洼,主要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85%的劳动力常年在市区及周边三县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务工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85%以上。现在,全村家家都有摩托车,宽带上网户日益增多,空调用户超百户,水泥路穿村而过,90%的农户住上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 在今后的工作中,村两委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挖掘新潜力,创造新优势,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
曹郢村 |
曹郢村位于曹老集镇北部,距镇政府3公里,北与固镇县相邻,南、东、西分别与本镇南郢、荷花园、周郢相连接。津浦铁路、101省道、京沪高铁贯穿境内。村内主干道为水泥路,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 2001年9月1日,村级区划调整,交通村、杨家村两村合并,因两村境内曾是三国曹操屯兵的营盘,故并村后得名为曹郢村。2006年荣获蚌埠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2008年荣获淮上区“双培双带先进单位”。 全村现有人口3240人,0党员58人,村民代表38人。总户数800户,劳动力资源数2270人,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9亩,人均耕地1.9亩,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元以上。现有私家车12辆,摩托车、电瓶车、彩电、冰箱已普及,手机、电话拥有率90%以上。 全村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猪养殖和鹌鹑养殖,目前已发展到蔬菜大棚40个,生猪养殖大户2户,鹌鹑养殖大户3户。另外,还努力发展三产,形成以货运为主的产业链,从事运输的货运车有20多辆,主要集中在浙江义乌一带。 本村各项中心工作在全镇处于靠前位次,曹郢也是曹操屯兵点的所在地,全村男女劳动力在2000人左右,大约有1500人奔忙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打拼。 |
杨湖村 |
杨湖村 杨湖村位于淮上区曹老集镇东部,和固镇县王庄镇相邻,辖8个自然庄,6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520人,户数712户,土地面积65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30亩,人均耕地约2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为主,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杨湖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支部,现有党员55名,村民代表37名,曾被固镇县、蚌埠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淮上区委、曹老集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村党总支书记李广强曾获得省优秀0员、市农村经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党总支书记李广强自2004上任以来,在班子队伍建设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统一干部的思想。凝心聚力谋发展,踏踏实实干实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寻求方法,找准目标,维护核心,形成合力。村两委班子努力做好0工作:一是从自身做起,努力树立村班子整体形象;二是把握农村实际,积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三是推动新发展,着力抓好土地整治工作。 杨湖村坚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发挥支部带头作用。村“两委”班子成员职责明确,分工不分家,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田间地头,白天黑夜,不厌其烦,反复登门入户做群众工作,让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二是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党员代表杨怀光、代克强、杨怀平不顾个人得失,更不怕听风凉话,坚持原则认真丈量土地、清点附着物,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党员代克强带头搭建安置棚支持拆迁,住了九个多月,从没讲过一句怨言。80多岁的老党员陈文华、李长宝坚决拥护土地整治,他们逢人便宣传土地整治政策。三是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41户房屋涉及拆迁,“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多方协调,帮助30多户搭建了临时安置棚,解决了通讯、用电、饮用水等实际问题,被安置户生活安定、心情高兴。四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党总支书记李广强为帮助孤困户孙怀龙垫付农资款6000元,盖起两间大瓦房,亲手知道其耕地种田,使其生活步入正轨,村两委帮助养猪农户迟如喜请来市区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在资金上给予帮助扶持,使其年产值达到12万元,年收益6万余元;2010年以来两委成员累计帮扶 8名贫困党员、36名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杨湖村美好乡村建设是2009年10月启动的土地增减挂钩即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杨湖村党总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围绕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杨湖村有8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人口2520人,原先村民居住分散,占地面积1000多亩,而且道路不通,农户大都居住在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破旧不堪。村中大多是春雨不漏,秋雨不漏,冬雨不漏,“夏”雨就漏,人们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内污水到处流,灰沙遮满天、蛆虫满地趴,蚊蝇漫天飞,春种出不去,秋收进不来,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改变群众的居住环境,村两委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议,研究新村选址,经反复论证确定在蚌夏公路曹王路段南侧,距镇中心5公里。政府投资6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045万元,建设安置房426户,已入住农户252户,常住人口1100人,另外174户正在搬迁入住。 杨湖小区安置房结构为上下两层连体别墅式,每户均为四室一厅一厨两卫,面积143平方米,庭院90平米。占地面积由原先的每户近2亩减少到现在的每户0.6亩(包含基础设施和公益用地)。小区内自来水管铺设达3.5公里,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主干道三纵三横,宽度超过5米,户户门前都是3米宽的水泥路,道路共计20余条,长达近3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每个路口均安放有太阳能路灯,布局合理。有限电视、电信、宽带进村入户,真正是人人走上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户户通上了电话线,幢幢用上了照明灯。投资670万元的杨湖小学、幼儿园,设施一流,已投入使用,文化站、图书室、农资店、休闲健身广场、超市、凉亭、公厕等公共设施齐全,村内设有公交站点,农民出行十分方便。在区镇领导的关心下,400平米的村级活动中心于2010年9月建成使用,一楼办公室不但是会议室,更是接待室、群众议事室、就业指导室、远程电教室等,初步达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的标准。 杨湖村种植各类树木5万余株,小区内安置房四周、道路两旁均建设有绿化带,种植的景观树有:银杏、香樟、广玉兰红叶石楠等,经济树有石榴树、柿子树、五红果树、梨树等,花卉有月季、菊花、美人蕉等十余种,种植草坪2000平米,小区内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真正实现了冬有青,夏有阴,春有花,秋有果的花园式景观小区。为保证小区环境整洁优美,自小区入住以来,我们不断改进小区卫生保洁工作机制,探索完善环卫保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村两委多次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制定了以下措施: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2、制定村规民约,我们的口号是:小区是我家,连接你我他,人人讲文明,个个要爱家。3、组织村民成立保洁队伍,实行公开招标,优者中标,签订保洁责任合同书。4、实行日常保洁分片负责制,每片一名村干部,一名保洁员。片内要做到全天侯整洁卫生。5、配备保洁工具,手扶机一部,平板车两部,垃圾桶56个,扫帚、铁锨以旧换新。6、保洁员实行动态管理、奖勤罚懒,村两委定期检查或抽查。保洁费用采取农户筹一点,政府贴一点的模式, 杨湖村农田水利整治项目计划整治土地近7000亩,修建道路25.5公里,其中,水泥路3.5公里,沙石路14公里,渣土路8公里。开挖排水沟9公里,沟渠清淤26.5公里,修建大小水泥斗渠17.5公里,修建大小桥涵闸500座,总投资近18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工。杨湖村新建的超市、梨园预计每年可增加村级财政收入不低于3万元。杨湖小区复垦土地已成功流转240亩,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0万元。 杨湖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能够移风易俗,改革农村原有丧葬模式。我村协调征用合同农户15户土地60亩,界外压地20余亩,涉及农户12户。目前,办公室、骨灰堂、厕所、配电房和围墙已基本竣工,投资近30万元的连接墓地的大桥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即可启用。 |
周台村 |
周台村位于曹老集镇西南部,东靠津浦铁路,西与本镇清河村土地相连,南抵北淝河北岸,北与淝光村和路西居委会相连。 全村有可耕地2824亩,5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0户,人口2060人,其中劳动力1160人,0党员44人,长年外出务工人员360人,在本市务工180人。 全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一麦一稻。为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干部带领10余名党员先期种植莲藕500亩,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目前周台村的莲藕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莲藕项目被命名“双培双带”示范基地。 此外,2011年年初,村支部书记张晓薇为加快我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创富增收,在充分考察的情况下,引入黄粉虫养殖。她与村主任张守田,妇女主任娄玉林,率先试点黄粉虫养殖,经过一年养殖,技术已经掌握,利润也很好。于是,在村民中推广,带动10几户村民养殖,如今黄粉虫养殖已经成为我村另一项特色产业。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近几年通过党员干部及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内修建了4条砂石路,基本达到了户户通砂石路。2010年,村委会新建办公楼房,包括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共计2层16间,又新建了周台村文化广场,现在村委会和党员活动室设施齐全,群众拍手叫好。 全村社会氛围良好,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百业盛旺。2010年获淮上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三年获得曹老集镇“五个好”村党组织,还是我区党务公开示范点。 |
高吴村 |
一、基本情况 曹老集镇高吴村现有3个自然庄11个村民小组,509户,人口2710人,耕地面积3310亩。高吴村位于曹老镇集镇西部,紧邻国家级湿地公园——三叉河湿地公园,距离蚌埠市12.5公里。 高吴村紧邻北淝河大堤,水资源丰富。全村可养水面500亩,其中规模化精养水面300亩。主要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兼种玉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5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368元,全村75%以上的劳力常年在外务工,主要集中在江浙、广东一带从事建筑、服务行业等,打工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是典型的劳务外出务工村。 二、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情况 高吴村是土地整治项目安置房自建试点及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我村自2009年11月实施了土地整治及新农村建设以来,通过3年多的努力,一期小王台项目已竣工完成,农户于今年5月顺利入住,一期建设安置房20户,新增耕地35亩;二期凡台项目新建安置房380户,每户建筑面积241平方米,安置房总面积约91600平方米,该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381亩,目前安置房正在建设之中,有望于明年5月竣工入住;三期高台项目,80户安置房建设正在准备实施建设。整个高吴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土地500余亩,使村民建设用地由原先的每户1-2亩,减少到现在的不到0.3亩。小区建成后四周及主要干道两旁均有绿化带,小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满足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正在实施的凡台圩堤加固工程, 包含了高吴村在内的三个电站,该项目包括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扩建水电站等,项目的施工建设将有力改善高吴村3000多亩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三、组织建设 高吴村支部有支委4人,党员4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村民代表30人。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吴村村级活动场所建成于2008年,共300多平方米,内设农家书屋等,是村级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此外村里还有村级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已建成现已经投入使用,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村里设施有1—5年级的小学和幼儿园。超市、村民休闲活动场所等项目正在审批当中。 |
淝光村 |
淝光村位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西部,东接贸易繁华的中心街道和交通便利的京广铁路线、101省道,西临流水潺潺美丽的北淝河,北与张陈村毗邻。村内主干道路已全部实现铺成了石子路面和水泥路面,并有205公交车沿村而过,出行方便快捷。全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2640人,共617户,其中外出务工人数近900人。全村实有耕地面积3200亩,人均1.27亩。几年来,已改变种植连片造林200亩,另有60亩的闲置水面有待开发利用。 淝光村地势低洼,素有“老锅洼”之称,降雨量集中时,多易形成内涝,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种植一麦一稻。蔬菜大棚种植规模较小,农户参与率低,科技含量少;养殖业发展缓慢,家庭养殖的家禽、家畜数量有所下降,属于粗放型管理和经营。通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推动,建筑工程、运输、加工制造和纺织等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全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是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村。 作为全区第一批公选村,淝光村的村级各个组织机构配置完备,现有41名0党员,村支部干部4人,村委会干部5人,另有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淝光村曾先后荣获“信访工作先进村”、“党建工作先进村”、“植树造林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淝光村正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大步前进,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电视电话已经基本普及,空调、小汽车和摩托车等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货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也不断地被农户添购。区统建村庄整治新村建设项目“淝光家苑”将于2011年8月动工,新村建设地址:曹老集中学东侧,规划总建筑面积212698㎡,并有储物间、商业房、幼儿园、物业、村委会、停车场和绿化等相应的配套设施,目前各项前期宣传、小区安置征求意见等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2年8月工程完工,届时广大村民将搬进新村小区房,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
天宇村 |
天宇村位于梅桥镇西南部,东部与吕巷村相邻,南部与华圩村相邻,西部与胡口村相连,北部与梅桥村相连,蚌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该村土地面积4.11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824户,3128人,人均耕地0.93亩。劳动力12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00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6028元。该村有党员54人,村民代表41人。共青团、妇联、治保、民兵、计划生育、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健全。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准,小麦面积2000亩,水稻面积500亩,蔬菜大棚200亩。近年来,在致富能手孙尚金、苏同传的带动下,以金针菇、黑木耳为主体的食用菌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150余亩,每亩纯利润3-4万元。2010年成立了天宇食用菌合作社,采取“五个统一”运作模式,即“棚室统一标准,原料统一采购,技术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指导,销售统一订单”,现已发展会员20余户,年获纯利润7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人就业问题。 2011年初,该村邱郢项目区土地整理项目获批实施,项目涉及农户57户、人口228人,项目区面积78亩,复垦后将新增耕地63亩,目前,已全部签定了拆迁安置协议并且补偿资金已发放到户,地面附着物已清理完毕,房屋等正在拆除中,预计今年5月底前可全面完成拆迁安置及土地复垦工作。 天宇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乡先进行列。2008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2009、2010年连续两年被区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2010年被区委评为“双培双带”工作先进集体。 |
周集村 |
在长直东南5公里处,农历二、七逢集。周戈庄是明、清两代即墨通莱州驿路上的驿铺。其名称来历及建村年代已不可考,或系以姓氏名村,年代应相当久远。据传:明永乐十二年(1414),曾、柳、孔三姓迁来周戈庄时,已无周姓。今此村已无曾、柳、孔三姓,人口最多的是李姓,系明嘉靖时(1522-1566)迁来。解放后因此村逢集,改称周戈庄集,简称周集。 周集村位于曹老集镇西北部,距101省道4公里,西与怀远、北与固镇相邻,南与本镇周郢村、东与南郢村路西居委会淝光村三村(居)连接,与国家级湿地三叉河交界。 周集村土地面积3262亩,辖4个自然庄,12个村民小组,754户,总人口2559人,其中0党员52名,农业劳动力1300余人,水稻面积2000亩,小麦面积3262亩,现有杨树300亩。 周集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九十年代初,周集村积极鼓励组织劳务输出,现外出务工人员达500多人,外出人员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周集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70%的村庄实现了通水泥路。现养鸡大棚3户、养鱼大户5户,平均每户年收入5万元左右。周集村现在农户100%户通电,空调用户近100户,农户电话装机普及率到95%。 周集村的新农村建设现在正在进行中,安置区农户现在已经全部拆除,等待区招标结束后开始建设。 |
周郢村 |
周郢村位于曹老集镇最西部,东临淝光村,西濒怀远县魏庄镇,南接淝河,北抵周集村。 周郢村现辖6个自然庄,17个村民小组,人口3861人,耕地面积5472亩,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共有6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6名,村干部6名,其中女干部2名。 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调优一产、壮大二产、繁荣三产”的奋斗目标,按照“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下,周郢村村庄整治项目即将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新农村面貌将呈现出来。 |
南郢村 |
南郢村位于曹老集镇政府西北角3公里处,距101省道2.5公里,北邻曹郢村,南邻路西居委会,西邻周集村,交通方便,水泥路面贯穿全村东西3公里。 全村总户数575户,总人口2380人,劳动力1421人,流动人口868人。共有可耕地2965亩,地势北高南洼,易涝灾,人均可耕地1.3亩。新农村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全村一二三产总产值1245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主导产业一麦一稻,无其他特色产业。电话入户率100%。有大货车18辆,小汽车8辆,摩托车电动车420辆,小型手扶拖拉机320台,大型农业机械8部。 村设一个党总支部,2个党支部。党总支委员4人,村委会委员2人,56名党员,34名村民代表,治安、青年、妇联、民兵等配套组织齐全。 全村正在积极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