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亳州市 >> 利辛县 >> 城北镇 >> 陈营村

陈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陈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营村简介

  陈营村位于刘家集乡的最南部,1983年12月由陈营大队分设(陈营、侯寨、徐田)而来。辖陈营,武土楼,三姓庄,徐后庄,后张庄,东庙台,西庙台,丰庄,刘庄,徐老家等10个自然庄。耕地面积3801亩,人口3205人,现有党员46人。村内有敬老院一座,小学一所,职业中学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一所,环乡路穿村而过,水泥路贯穿各个自然庄。
   该村以种植玉米、大豆、芝麻等为主,兼种植大白菜、棉花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陈营村“两委”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构建和谐利辛,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拟定近期规划如下:
   一、依托果园林场,拟发展大白菜栽培1000亩,大力促使农民增收。
   二、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年创收入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3000头,年人均增收300元。
   四、搞好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使陈营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623202 236000 -- 查看 陈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陈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镇南社区

  刘南村是刘家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西有公路与利涡公路相接,2003年,由三田和刘南村合并而成。刘家集乡工业功能区就座落在该村南部。国家投资兴建可供全乡群众饮水的大型水厂已经建成。    刘南村辖西田,刘田,东田,江腰庄,刘南自然村5个,人口3148人,耕地3068亩。    全村党员51人,设支部1个,党员设岗定责上岗18人,党员党性原则强,政治素质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支持配合村落实各项工作。    刘南村是全乡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村民发展意识强,村党组织村委会抓住地域优势,积极发展集贸经济,优化环境,加强服务,积极引进外资。合理规划,建设市场,农产品营销,服装业、手工业、服务行业等蓬勃发展。    刘南村人决心在乡党、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务求高效,力争早日把刘南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平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北社区

  刘北村位于乡政府中心腹地,刘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辖闫新庄,李大庄,江西庄,江大庄,江小庄,李花园,江竹园,江东庄,江小集,刘小集,刘寨子,后荒,江梨园 刘北等14个自然庄,耕地面积5626亩,人口4726人,现有党员68人。该村系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刘北村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以种粮为主,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差,收入有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为切实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探索农村致富门路,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坚信要想求发展,就必须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最终走上种植、养殖的发展路子。    为了使种植技术在刘北村生根发芽,村两委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到村为农户讲课,并组织群众赴外地参观学习。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自2002年起,刘北村农户刘继言在全村率先发展特色种植,并获得了初步效益,从此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其成功的示范效应带动下,周边农户也纷纷加入到种植的队伍中来。到2006年,刘北村的种植大户已发展到近50家,并成立了刘北村种植协会及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在加大种植业力度的同时,刘北村不断强化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江平兴、江朋志等生猪养殖的兴办,该村的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均在500头以上,同时也带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该村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长期在外务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渠道,同时该村加大农业招商力度。   

徐田社区

  徐田村,利辛县刘家集乡所辖村,1983年12月由原来的陈营大队分设(陈营、侯寨、徐田)而来。辖何宅,前徐桥,徐田、徐刘、徐刘、徐老庄、付庄、贾庄、徐小寨、徐油坊、后徐桥、张庄等11个自然庄。    该村位于刘家集乡东南,距乡政府3公里。属典型的农业大乡,东隔黄沟与中疃相望,西连本乡刘染村,北靠陆楼村,村内沟河纵横,物产丰富,水系比较发达,黄沟穿境而过。环乡公路穿村而过纵贯南北。11个自然村庄全部都有水泥路相连,路况较好,交通十分便捷。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村内耕地面积3604亩,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大棚蔬菜,红芋,芝蔴等。人口3365人。黄沟穿境而过。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0人。    村庄绿化覆盖率75%,道路绿化达到100%。全村粮经并举,产业基础较好,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是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按照村庄布点规划要求,对村庄进行集中整治,完成了通组达户道路建设10公里,修建排水沟3200米,新建卫生厕所160座,新建沼气池32个,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村内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大管社区

  大管社区位于刘家集乡西南部,2005年机构改革时由大管、夏湖两村合并而成。南与本乡翟腰楼村以宁洛高速公路相隔,北靠刘北村,距乡政府2.5公里。由大管,一里,刘庄,三里,杨小寨,夏湖,高庄,王桥等9个自然村庄组成,共3680人,耕地面积4923亩,党员57人。    村内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438人,全村以农产品种植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村内建有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一个、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蔬菜种植已成为该村的第一产业,现有大棚辣椒160棚;“久香玉”、“银香玉”白瓜150棚,蔬菜产业收入猛增,棚均效益达5000元以上,该村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走在全乡乃至全县的前列,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蔬果王子基地生产的“博大正光”无公害延秋辣椒,已通过国家级认证,属独具地方特色产品,该产品个大、肉厚皮薄、辣味适中,单果最大可达150g,产品远销省内外。独具地方特色产品,深受广大城乡居民青睐。    全村生态环境好,绿化程度高,“一村一品”突出,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养殖业以鸡、猪、鱼等养殖为主。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9元。    大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全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大力支持、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大管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平安创建先进村”等。   

陆小营村

  陆小营村位于刘家集乡东北部,是刘家集乡三个集贸市场之一。2005年机构改革时,由陆小营、陆大营两村合并而成。村内耕地面积5012亩,人口3627人,现有党员65人。辖陆大营,陆小庄,陆小营,王梨园,小王庄,大王庄,陆瓦坊,小李庄等8个自然庄。    小麦、大豆种植面积5000多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导产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另外该村多年来流传下来的酿制大曲酒的技术,目前尚有多户村民使用此方法酿酒,酿出的浓香型大曲酒,酒质无色,清亮透明,具有浓郁的-为主体的复合香气,绵甜爽净、香味谐调、余味悠长。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事一议”修建了村村通水泥道路,实现了道路网络化;对陆大营集市进行了改造,安装路灯,实现了村庄亮化。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坐落在陆小营村境内的刘家集自来水厂为利辛县民生工程,现在全乡已有6000多户农户通上自来水。危房改造和土地确权,土地置换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去年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3500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就医难题。    加强阵地建设。2009年6月建成新的村办公楼,设有书记办公室,村长办公室,计生服务室,村党员活动室。村党员活动室连接先锋在线,又作为农民普法学校,人口学校和党员活动中心。设有农家书屋,干净整齐并配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2011年被县列为“难点村”,通过治理,各项工作正在走向正常轨道。   

陆楼村

  陆楼村位于刘家集乡东北,耕地面积6548亩,人口总数为5315人,现有党员91人。下辖江桥 江刘,徐刘,朱庄,刘庄,陆牌坊,后杨,魏小庄,前杨,稻洼,陆新庄,后刘庄,小寨,槽坊,陆柳林子,陆楼,陆寨,石桥,水园等19个自然庄。其中中心村紧邻镇区,村内交通便捷,设施齐全,村民生活方便。    在农业生产方面,除了种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外,还有花生、棉花、南瓜、冬瓜等经济作物种植。另外,在养殖方面,陆楼村也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种植大户,前杨庄村民杨玉祥在开展了30亩大棚蔬菜种植;陆牌坊庄陆显露天种植蔬菜26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陆楼村按照刘家集乡党委、政府要求以促进全乡打造大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立足村情,顺应市场,不断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施行经济作物种植。    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有靠近镇区,交通方便的优势,陆楼村经济的结构组成比重每年来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以种、养殖为主的农业收入比重不断降低,农产品加工、销售经营、货运物流、务工服务等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不断增长。现已渐渐成为村民们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式。目前,陆楼村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社6个,以蔬菜、棉花等为主的其它农产品加工中心也有若干个;在集镇贸易上,陆楼村村民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除了为镇区大量供应粮油蔬菜外,在各类商品的零售、客货运输、和便民服务上也有都着广泛的涉足。    在交通基建方面,除了刘旧路、刘周路、环乡路等镇区主干路横贯陆楼村外,近几年来,村里还相继维修和兴建了一系列的村组水泥路,仅2009年至今,就分别完成了村组路的建设,村里的交通面貌得到大大改善了,村级公路初步成网,基本实现了“庄庄通”。  

侯寨村

  侯寨村地处刘家集乡的东南边陲,1983年12月由原来的陈营大队分设(陈营、侯寨、徐田)而来,东、南均与利辛县中疃镇接壤。辖侯寨,侯双海,陈老庄,陈庄,新民,田庄,郭冯,张庄,魏庄,陈小湖,江小湖等11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244亩,人口3521人,现有党员57人。宁洛高速东西穿村而过,该村也是我乡境内三个集贸市场之一,随着近年来集镇文明创建力度的加大,集市设施齐全,日交易量大大增加。侯寨村“两委”抓住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给该村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侯寨村是我乡的一类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扎实苦干,村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干群关系融洽,水泥路连接所有村庄,各项工作名列前茅。    侯寨村是我乡农业示范村,通过合理,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拟定如下规划:    一、大力发展良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水产养殖户均收入达两万元。    三、成立收购协会,扩大规模户1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四、按照新农村建设,使村庄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翟腰楼村

  翟腰楼村地处乡政府南约2.5公里处,2003年机构改革时由原翟腰楼、翟后湖两村合并而成。辖翟后湖,马桥,翟竹园,翟竹园,腰西庄,翟前楼,翟新庄等7个自然庄,1026户,人口3256人,耕地4482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已经被县委、县政府列入县城规划,系刘家集乡的南大门,宁洛高速东西穿村而过。    全村共有党员59人,设立总支1个,支部2个,无职党员设岗定责32人。党员整体素质高,团结进取,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翟腰楼村经济发展迅速,在村总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立足本地,周地制宜,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已形成有其本村特色的发展模式,以特色西瓜种植、营销为龙头,以规模养殖生猪为主,带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全面发展,2010年人均纯收入3230元。    翟腰楼村人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力争早日把翟腰楼村建设成为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该村近千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洽谈落实中。   

陈营村

  陈营村位于刘家集乡的最南部,1983年12月由陈营大队分设(陈营、侯寨、徐田)而来。辖陈营,武土楼,三姓庄,徐后庄,后张庄,东庙台,西庙台,丰庄,刘庄,徐老家等10个自然庄。耕地面积3801亩,人口3205人,现有党员46人。村内有敬老院一座,小学一所,职业中学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一所,环乡路穿村而过,水泥路贯穿各个自然庄。    该村以种植玉米、大豆、芝麻等为主,兼种植大白菜、棉花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陈营村“两委”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构建和谐利辛,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拟定近期规划如下:    一、依托果园林场,拟发展大白菜栽培1000亩,大力促使农民增收。    二、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年创收入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3000头,年人均增收300元。    四、搞好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使陈营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陆店村

  陆店村地处刘家集乡的最北部,距离乡政府约7公里,北靠利辛县江集、旧城两镇接壤。陆店村:耕地面积3919亩,人口3178人,现有党员42人。下辖李营,李瓦坊,陆店,中张,编张,郑东寨等6个自然庄。    陆店村是刘家集乡相对偏远的一个村,因种种原因,该村一度成为刘家集乡的落后村。几年前,该村还处于封闭状态,收入主要以种植小麦和外出打工为主。2002年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生活较为困难。    2010年,县、乡、村工作组到该村发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组织部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在政府提供资金扶持的基础上,今年该村村民李社远赴四川学习并引进食用菌种植新技术,自筹资金150万元,转包土地4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黑木耳、黄木耳等品种,该食用菌3月份开始采摘,生长周期达六个月之久,每亩按667平方米计算,可栽培木耳10000~13000袋。栽培木耳需要有发菌场所和一些简单的设备,设备需要一次性投入4000~5000元,原材料以及人工等成本每袋大约在0.60~0.70元;每袋可产干耳0.035~0.04千克左右,亩产干耳350~400千克,平均按每千克40~50元计算,每亩产值达15,000~18,000元,每亩效益0.8~1万元,相当于大田作物的40倍。目前产品已经上市并且远销山东、四川等地。    县农技人员经常到该村种植示范点,为种植户及时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    通过该标准化栽培基地项目实施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有效地增加本地低收入农民群众的收入。并在该项目长期顺利开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帮扶对象的良性运行下,将会更有力地推动刘家集乡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利辛奉献爱心。   

陆桃园村

  陆桃园村位于刘家集乡的东北部,2005年机构改革时,由原陆桃园和陆竹园两村合并而成,东与中疃镇接壤,北与旧城镇相邻,地处三乡镇交界地带,过去常被称作“鸡鸣听三乡”之地。辖陆果园,崔园,陆桃园,后小庄,蒸馍店,前园,东竹园,后竹园,大竹园等10个自然庄,耕地面积5881亩,人口4590人,现有党员64人。村室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陆桃园村背靠近皂沟,有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本村在村主任陆爱祥的带领下建立了占地50多亩的药材基地,为一方致富打下了基础。   陆桃园村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没有村办的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业。全村有100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家庭经营的小生意,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总体效益非常一般。村土地平坦,水利设施方便,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是刘家集乡的粮食生产区。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家庭副业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本村特色教育;利用教育资源,创办农民职业教育,向外输送剩余劳动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作主,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建设文明富裕的陆桃园村而努力.   

三和村

  三和村位于乡政府北3.5公里处,2003年由魏营、杨庄两村合并为魏营村,2005年机构改革时由魏营、陆小楼村合并而成,本村合并而成,名曰“三和”。现有耕地面积6721亩,人口4939人,党员74人。辖魏大桥,魏营,胡大营,蔡庄,杨庄,江信庄,张庄,魏小庄,魏腰庄,魏园,陆小楼,朱庄,盛庄,胡小营,后刘桥,前刘桥,陆小庄等17个自然庄。    我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为外出劳动力大村。我村在村书记魏峰政的带领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养殖,抓好农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逐年实施村庄改造,全村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元,其中务农收入2800元,务工收入2200元。该村本着一抓种、二抓养、创造条件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种、养、加并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规模种植,集约经营,群众收入大幅增加。村以土鸡、猪、鸭为主的养殖业正蓬勃发展。村目前现有养猪场2个,养鸡场1个,养鸭基地2个。    我村在村级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稳定,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等多项工作处于全乡先列,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   我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原村规划,充分利用村资源优势,逐年实施,以土地经营为重点,做强粮食、果菜产业;以养猪、养鸡、养鸭为基础打造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并逐步形成规模养殖;以发展能源沼气为依托,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以建设新农村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把三和村建设成一个村民富裕、环境优美、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染村

     刘染村地处乡政府东1.5公里处,刘周路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辖刘染,徐染,张庄,江寨,前张,后代,代庄等7个自然庄。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153亩,农业人口2830人,现有党员54人,设总支1个,支部2个。    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大棚蔬菜,红芋,芝蔴等。村内沟河纵横,物产丰富,柳沟穿境而过。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党总支共有党员54人,下设刘染村党支部和刘染村发展发展养殖党支部两个支部。    多年来刘染村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村有存栏黄牛20头以上3户,拥有养鸡场3个。每个都在5000只以上,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3个。猪场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今年新投资50多万,从外地引进了良、杂小猪等新品种,成猪直销周边省市。从2006年开始,养猪场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养殖,现发展了30多户,并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预计合作社农户共可获纯利100余万元,由于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生猪养殖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刘染村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生猪成活率,刘染村不惜重金从外地请来畜牧专家、教授讲课,科学管理猪场。    刘染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蒸蒸日上。  


陈营村特产大全




陈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