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埇桥区 >> 符离镇 >> 尖山村

尖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尖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尖山村简介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尖山村位于符离镇区最北部山区,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尖东村和尖西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2.5k㎡,耕地面积5099亩,全村人口3469人,15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尖山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190万元,人均纯收入4555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尖山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31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97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尖山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02100 234000 -- 查看 尖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尖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尖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振兴社区

  埇桥区符离镇振兴居委会位于符离镇北部,地理环境优越,北临马庄村,西接横口村,南临镇南居委会,东临京浦铁路。206国道、101省道贯穿本村,交通便捷。全村有7个农业村民小组,居住户1000户,农业人口4800人;4个非农业居民小组,居住户600户,人口4500人。全村面积225公顷,耕地面积93.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0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77公顷。现有2个党支部,党员192人,全村无集体企业,全村外出务工990人。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振兴居委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经济发展状况。振兴居委会会地理位置优越,101省道、20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本辖区,无集体企业,有民营工厂数家,发展畜牧养殖业居民10余户,民营烧鸡厂影响颇广。居民大力发展餐饮食品产业,为振兴居委会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就业基础,目前有几家公司正在筹划中,居民生活不断提高。(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振兴居委会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党员电教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60户。   

站东社区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站东村位于符离镇东部,地理环境优越,东于李桥区交接,西临京浦铁路,206国道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居住农户1100户,人口35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0人,农业人口2060人。全村面积120公顷,耕地面积36.11公顷,林地1.45公顷,城镇村及土矿用地3.8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0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77公顷。现有村干部5人,村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76人,村无集体企业,全村外出务工340人。站东村是符离镇的工业园区。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站东居委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状况。站东村地理位置优越,206国道穿村而过,2008年被符离镇政府规划为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投资几千万元的汽车运输公司、投资巨额的徽香源烧鸡有限公司座落在本辖区,同时还有几家公司正在建设中,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就业基础。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居民生活不断提高。    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5人。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76名。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站东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党组班子建设:党组织书记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及党员发展等工作,党员理想信念、党性观念增强,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制度建设:三会一课正常开展,党务村务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两委干部认真承诺、务实践诺,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执行很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群众满意,    活动阵地:活动建设场所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办公设备齐全,远程教育正常发挥作用。    保障机制:通过财政预算、财政转移支付等渠道,很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干部报酬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站东总支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镇南社区

  镇南居委会位于京沪铁路以西,股河以南,环镇南路以北,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人口4350人,1120户,9个居民组。耕地面积约186亩。206国道横穿而过,交通位置优越。    2007年在村区划调整中由原小镇南居委会和股河居委会合并后成立镇南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党员65名。2007、2009、2010年被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镇南居委会。    镇南居委会是符离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镇政府和其职能部门、公安、工商、司法、税务、广播电视台等座落于此。另外、超市、医院、信用社、小学、商城多家单位也在辖区内,融商贸、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   镇南居委会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招商引资。近年来,先后有宿州华盛中天科技园、安徽中变公司、威菱耐火材料公司,供电培训中心,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先后落户。现在,中华西路政务新区规划项目已开始启动。文明创建206国道两侧修建附属工程,高标准路灯、花园、人行道,均正在进行。    镇南居委会两委人员,在总支书记带领下,精诚团结,共同协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创造和谐美好社会主义新生活而不懈奋斗!  

芦村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芦村位于符离镇区北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芦村、杜山村和李楼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6.4k㎡,耕地面积5026亩,全村人口4307人,16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芦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216万元,人均纯收入4769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芦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10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6人,其中党总支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1人。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69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芦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沈圩村

  沈圩村是2007年11月区划调整时由原戚闸村、沈圩村、薛庵村合并的新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23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224人,辖15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共有人口6788人,土地11088余亩。辖区内有薛庵小学、戚闸小学两所,村卫生室两所。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沈圩村围绕“优化产业创先进、带头致富争先锋”主题,着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新农村建设上谋发展、求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本概况:    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该村距宿州市仅10公里,位于206国道西侧,北临濉河,南至唐河,西与濉溪县毗邻,合徐高速穿境而过,符离服务区设在该村境内。2006年“村村通”工程在全区开展,“要想富,先修路”,区交通局下派-王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村村通”项目,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在解决了配套资金24万元后,沈圩村在全镇率先修了8公里“三横三纵”的乡村公路网,使每个自然村路路相通,并和符离村水泥路相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村民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市、区两级多次到沈圩村召开“村村通”工程现场会,对该村村抓“村村通”做法和工程质量给予高度赞扬,沈圩村的“村村通”也被评为全市的样板工程,并向全市推广。令人心旷神怡的“十里桃廊”是沈圩村一大亮点,每年桃花盛开时都会吸引10万多人次来此观光旅游。    2、基层组织机构健全。    2011年,沈圩村顺利完成“两委”换届,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由翟正抗同志一人兼任,“两委”班子完全实行交叉兼职,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为沈圩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沈圩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通过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落实“六项载体”工程建设,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落实带动工作落实,队伍的素质和形象全面提升。两委班子结构合理、9名干部老中青相结合,平均年龄43岁,地域分布合理,每村一人,均为初中以上文化,其中大专以上2人,高中1人。    二、产业结构状况:    1、农业基础良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沈圩村土壤肥沃,紧邻濉河,水源丰富,村民勤劳朴实,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瓜果蔬菜是该村一大特色。夏季种植西瓜不低于3000亩,花菜、辣椒、菜豆、苞菜、白菜、豌豆等蔬菜四季长青。然而,一往的蔬菜种植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小规模种植,常规蔬菜缺乏连续性和市场竞争力,经济利润较低。    2005年符离镇党委立足镇情,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把沈圩村、符离村规划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在掌握市场行情后,决定把沈圩村的蔬菜种植做大,把发展大棚蔬菜当作主攻方向,做成产业,为全村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为此,村干部及渴望在发展大棚蔬菜上一显身手的村民,多次到合肥、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生产种植经验。为尽快把大棚建起来,该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思路以及蔬菜种植基础,积极争取财政补贴的“三增”项目款 20万元,同时,蔬菜大棚户们又自筹资金30多万元,在沈圩村掀起大棚热潮。一年多时间,沈圩村的蔬菜大棚形成规模增至260余棚,占地400多亩。蔬菜除畅销本地市场外,又远销至淮北、合肥等地,当年净增收入300多万元。    由于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实行“一免三补贴”,沈圩村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稳中有增,风景树、油桃、吊瓜、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都有了一定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在去年3500元基础上今年人均增收700元,使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    2、经济能人返乡创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符离镇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沈圩村位于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核心,根据镇委“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农民新村,用建设开发区的理念建现代农业园”的思路,村两委一班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村民翟志礼利用在外学到的经验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建成建筑钢材加工厂;张小飞投资建成50多万元的菜板厂,共解决就业青年30多名。    三、未来发展规划:    1、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①建造新型温室大棚,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 沈圩村大棚种植较早,棚体老化,每个大棚投资1万多元,属简易大棚,费工、费时、费力,每个温室棚年纯收入仅1.5万元左右。镇委组织总支书记到徐州三堡镇考察学习后,该村积极学习三堡镇新河村经验,,利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的办法,由村重新统一规划,每棚投资5万余元重建,交给种植大户承包,从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另外,该村桃树以南京雨花露为主,品种老化,现正已与萧县等地联系,更新品种。    ②扩大养殖规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沈圩村原来通过协调贴息贷款30余万元,扶持一部分养殖户,建鸡舍10多个,养鸡100多万只,与镇龙头企业刘0烧鸡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另有养猪户50多户,存栏母猪近200头,肉存栏量有1000多头;部分老年人在家分散养殖肉牛达200多头。为改善居住环境,在原有分散养殖的基础上,借鉴符离村养殖经验和符离镇特有的烧鸡产业优势,选址在濉溪大堤以西,戚闸小学、郭庙生产组以东,规划占地约500亩的养殖园区,大力发展养殖业。    2、优化居住环境,谋划特色新农村。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虽然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露天厕、鸡鸭满村跑,柴草乱堆放”的基本生活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2008年初,沈圩村自筹资金积极争取省卫生厅扶持资金共30余万元,对小翟村民组实行“四清四改”工程,改变了部分村民的居住环境。受这一启发,村两委设想围绕蔬菜大棚这一特色产业,建设有本村特色产业的新农村模式。即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能人”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从而产生相应的产业带动,最后根据村民意愿,让富裕起来的村民规划新村,逐步形成种植区、养殖区、休闲区和生活区四区分明、宁静祥和的新农村。    结合空心村搬迁、土地整理,大力开展孙翟居住小区建设,规划建成具有商服、科教、医疗、休闲、公益等功能的农村社区。小区规划占地200亩,居住区内总建筑面积136000平方米,其中住宅96000平方米,公共和绿化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腾出建设用地300亩,新增耕地300亩,安置农户500户。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    3、挖掘本地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沈圩村原水系四通八达,水塘和环村的几条大沟常年水流不断,根据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冬修水利的三年规划,该村又在全镇率先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开挖了两条大沟、六条中沟,疏通了田间沟、地头沟,真正做到沟沟相通,沟塘相连,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此外,每年三月濉河岸上“十里桃廊”花红柳绿,田间温室大棚林立别有一番农家田园气息。沈圩村以游人每年来此休闲旅游观光为契机,利用丰富的水系资源和十里桃廊,开发休闲垂钓及旅游业,继而带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打响该村休闲旅游品牌。   

符北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符北村毗邻符离镇区南部,东部与李桥村相邻,西部与濉溪县相接,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符北村和王闸村合并而成,现辖区面积4.3k㎡, 人口4680人,耕地面积3631亩,15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符北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状况。 符北村地理位置优越,206国道穿村而过,村东部被符离镇政府规划为新形型乡村工作试验区,符离镇板材加工业集中于此,村西部投资近亿元的东平木业有限公司座落其中,为符北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就业基础。同时符北村大棚蔬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2010年 农业收入9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70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符北村建设有2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和1个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55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4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106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符北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张楼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张楼村位于符离镇区北部山区,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张北村和张南村合并而成,现辖区面积5.4k㎡,耕地面积3409亩,12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张楼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结对共建工作中和宿州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定单+农户的方式,养鸡业规模逐渐壮大,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021万元,人均纯收入4068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张楼村建设有2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和1个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12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3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93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张楼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四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梁套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梁套村位于符离镇区最北部山区,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梁套村和牛口村合并 而成,辖区面积11.3k㎡,耕地面积3897亩,全村人口3162人,14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梁套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856万元,人均纯收入4430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梁套村建设有2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和1个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5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4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92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梁套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四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王楼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王楼村位于符离镇区北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王楼村和曹呈杨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5.5k㎡,耕地面积3352亩,全村人口3651人,9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王楼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810万元,人均纯收入5033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王楼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和1个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13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党总支委员6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126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王楼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清水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清水村位于符离镇区北部山区,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清水村、清上村和武山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6.7k㎡,耕地面积5226亩,全村人口4052人,19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清水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116万元,人均纯收入4253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清水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10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党总支委员7人,村民委员会委员4人,交叉任职4人,书记主任一肩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26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清水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符离村

  符离镇符离村地处符离镇最南部,位于濉河与唐河之间,距市区仅10公里,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邻,206国道和京沪线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显著。全村人口3470余人,耕地共3200余亩,内辖10个自然庄,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4人。       符离村工业经济发达,村内现有符离机械有限公司、符光机械有限公司、兴辉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业年产值近3000万元,是宿州市工业百强村,2005年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优势和烧鸡之乡的市场优势,建设了宿州市唯一的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养殖园和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园区内规模养殖户已达40余户,养殖蛋鸭5万只,年产蛋可达1000万枚,年出栏肉鸭12万只,肉鸡600多万只,存栏良种母猪近600头,年出栏育肥猪12000头以上,肉牛存栏300多头。养殖、种植业发展迅猛,带动了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村里有运输车辆21辆,专业装卸队一支。该村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院校坐落该村,人口比较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7年,符离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       为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干群关系,符离村于今年8月重新建设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接收点,村两委活动室为此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农民图书室和娱乐室,新建高标准公开栏,活动室门前路面硬化。新的接收点自投入使用以来,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共接待群众来访30余次,提供咨询服务20余次,为群众代理实事2件,受到群众好评。       符离村正在依托濉、唐两河积极发展旅游业,利用外资开发白居易“东篱草堂”遗址和百亩水塘垂钓中心,计划建设的东林大道和农民新居开发项目也在积极运作之中。符离村按照科学的发展思路,必将在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位于宿州市以北,符离镇以南的古符离东北一公里处的濉水南畔(濉河与斜河交汇处三角洲),此地碧水荡漾,风景秀美。       史载: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白居易青少年时代11岁随家人迁徙符离,33岁移家长安,他在符离东林草堂,寓居了22个春秋。写下百余首诸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       而附近不远的濉河上还有著名的“符离晓渡”遗址。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在符离古县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济桥,人称符离桥。由于桥几经风雨,坍塌数次,修复数次。至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83年,宿州知州尤拔世,把坍塌桥改为浮桥,不久浮桥坍塌。知府张开仕修驿路,设桥兵,用船渡行人。由于符离桥当时为官道,来往行人特别多。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时,两岸万人争渡,车马喧闹。朝霞映在濉河里,照着行人的影子,行人沐浴在朝霞里,影子映在水里,在两岸苍翠欲滴的树林映衬下,和着近村的鸡鸣,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水墨画。人称“符离晓渡”。清朝乾隆皇帝过此,曾亲题碑匾,在符离桥的旁边,一直有碑上刻“皇恩浩荡”字样,直到“文革”碑匾被毁。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云:“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足见当时盛况   

灵寺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灵寺村位于符离镇区东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灵寺村、曹闸村和黄花洞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9.7k㎡,耕地面积4405亩,全村人口4763人,17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灵寺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同时由于山石资源丰富,该村有多家采石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193万元,人均纯收入5479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灵寺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级活动场所设施健全,为党员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同时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9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党总支委员7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1人。村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党员154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灵寺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李桥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李桥村位于符离镇东部,西与站东居委会相邻,东接顺河乡,距宿州市十五公里;村三面环河,北靠股河,南临濉河,东部有老黄涧沟。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李桥村、季曹坊和下湾村三村合并而成,现辖区面积5k㎡, 人口3658人,耕地面积2625亩,15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李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状况。李桥村地理位置优越,302省道穿村而过,2008年被符离镇政府规划为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投资500万元的质恒食品厂、投资1000万元的正恒科技木业座落其中,同时还有几家木业公司正在建设中,为李桥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就业基础。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2年农业收入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0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李桥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98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党总支委员7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2人,书记主任一肩挑。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62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李桥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杨楼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杨楼村位于符离镇区东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杨楼村、张塘村和黄庄村三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6.2k㎡,耕地面积5499亩,全村人口4357人,17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杨楼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同时由于该村有传统的蔬菜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579万元,人均纯收入5417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杨楼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83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交叉任职1人。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35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杨楼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褚庄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褚庄村位于符离镇北部,是安徽省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6国道穿村而过,全村人口3445人,辖区面积7.1k㎡,耕地面积4028亩,12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褚庄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同时果树种植也有一定规模,葡萄生产更是闻名全市。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922万元,人均纯收入6577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通自来水,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褚庄村集体经济基础雄厚,村级活动场所设施健全,为党员活动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同时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4人,其中党总支委员3人,村民委员会委员2人,书记主任一肩挑。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72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褚庄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四山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四山村位于符离镇北部,辖区面积4.7k㎡,耕地面积3791亩,全村人口3616人,6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四山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867万元,人均纯收入4679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四山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3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6人,其中党总支委员6人,村民委员会委员2人,交叉任职2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83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四山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丁集村

  、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丁集村位于符离镇北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丁集村、马庄村和陈庄村三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8.5k㎡,耕地面积6241亩,全村人口5803人,23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丁集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416万元,人均纯收入5158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丁集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3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11人,其中党总支委员8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党员172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丁集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黄桥村

  黄桥村概况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黄桥村位于符离镇区北部,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黄桥村和三山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4.5k㎡,耕地面积2263亩,全村人口2837人,8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黄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617万元,人均纯收入4986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黄桥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201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2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05名,预备党员5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黄桥村两委坚持以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横口村

  横口村坐落在享有“中国烧鸡之乡”安徽名镇符离镇西大门,距宿州市城仅13公里,符夹铁路、101省道自我村穿过,合徐高速在我村西口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东与振兴居委会相邻,南与符北村相邻,西部紧靠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北与丁集镇相接。横口村凭借着独特的交通环境,更好的发展我村的经济。   横口村有6个自然庄,1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873人,农户1550户,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良田4000亩,山源8000亩,村内坐落着悠久历史富含文化底蕴的高皇山。横口村仅仅围绕“依托地理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有养殖专业户8家,蔬菜大棚100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鼓励小型个体民营企业发展,板材加工厂和水泥制品加工厂由原来的3家发展到近20家,如赵少明石料厂、王立华石料厂、孟波石灰厂、邓少龙山琛石灰厂、腾龙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在我村落户,企业发展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村内运输业发展。此外,我村本着“诚信互利、优化环境”的理念,积极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今年的“2112标准化厂房”建设中,鸿飞墙体建材有限公司、深圳衣架厂分公司等一大批实力企业先后入驻我村,有力地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村“两委”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村发展的头等大事,今年一年,我村开展了道路硬化工程、自来水安装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完成道路硬化1.5公里,自来水安装覆盖1200户,农网改造惠及全村。目前,村敬老院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底即可正式投入使用。   下一步,在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横口村“两委”班子将齐心协力,为民服务,围绕美好乡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安装路灯,建立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丰富百姓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感。同时,我村还将积极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高皇山的开发力度,挖掘高皇山文化历史价值,把高皇山打造为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亮点,成为横口村的名片。   

尖山村

  一、目前概况    埇桥区符离镇尖山村位于符离镇区最北部山区,2007年村区划调整中由原尖东村和尖西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2.5k㎡,耕地面积5099亩,全村人口3469人,15个村民小组。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尖山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同时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养殖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全村农业收入1190万元,人均纯收入4555元。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尖山村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广播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316人。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97名。    在符离镇党委的领导下,尖山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尖山村特产大全




尖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