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埇桥区 >> 朱仙庄镇 >> 朱仙庄村

朱仙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朱仙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仙庄村简介

  1.地理位置及人口情况
  朱仙庄村是朱仙庄镇政府行政驻地,303省道穿朱仙庄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3945人,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耕地150亩,辖杨家、牌东、牌西、堡后魏、周家、王前、王后等12个村民组。
  2.基础设施状况
  朱仙庄村现在基本上实现庄庄通水泥路,各个庄下水道也已经修通,基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和排水问题。在大王庄村修建垃圾处理站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我村的环境。
  3.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大型煤矿—朱仙庄煤矿坐落在朱仙庄村,征用了大部分土地,加上采煤塌陷,村内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形成人多地少的局面。朱仙庄村人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人人抓经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煤矿资源,发展运输、销售等;利用朱仙庄商业街、朱仙庄矿八大街,发展商贸、饮食服务业;利用塌陷区水面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土地塌陷和煤矸石优势,发展砖窑建筑建材业;利用小黄河排水优势,发展造纸产业等,形成了经济建设四面开花的格局,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20余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有序正常,经济建设顺利发展。
  4.党员情况
  朱仙庄村共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特色支部)三个支部,共有正式党员99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02102 234000 -- 查看 朱仙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仙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朱仙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六合社区

  六合社区:2013年7月社区成立,因安置沱北村冯岭、矿南村小芦家、朱庙村卜家等6个因采煤沉陷的自然村而得名,社区占地520亩。北区已建二层住房447套,安置群众447户共2000多人;南区正在建设,在建二层式住房221套,多层住房162套,安置群众247户1240人。  

镇西村

  镇西村位于朱仙庄镇区西部,距宿州市区东部十余公里,二褚公里南北穿过,区位优势明显。西为宿州学院,东于朱仙庄镇区,南临二铺村,北至朱庙村,小黄河东西贯通。由于紧临宿州学院东校区鹤宿州卫校,天地阳光技校已建成招生,人文优势突出,被列为宿州东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贸交易、商贸住宿饮食等服务业开速发展,紧急建设成效显著。   镇西村由原大张村、后沈村、关吴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210人,面积8.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80亩,村委会设在原大张村委会,辖关家、吴家、姚家等10个村民组。镇西村党总支部辖张西、张东、关曹、吴王、姚曹、后沈等6个党支部。   村内主干道为二褚路和镇联盟路西路,实现了柏油化,通组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砂石路通到家门口,安装太阳能路灯39盏,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2012年8月建成建筑面积488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村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会议室、电教室、图书室、村民纠纷调解室、司法行政工作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计生服务室和文化活动中心,配有党员教育系统、网络系统、投影设备、健身器材、太阳能夜灯等,具备开展文艺演出、影视播放、科技宣传、健身娱乐等活动的条件,可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   

二铺村

  1、村情村貌    二铺村位于宿州市区东部二十余里,朱仙庄镇西部,西接城东十里村。境内303省道和二褚公里呈“T”交叉穿越。村内坐落有宿州学院东校区,临近有宿州卫校以及天地阳光学校,科学人文发展迅猛,被称为宿州大学城。全村已被列入宿州城东循环经济园和朱仙庄轻纺工业园范围,极具开发价值。    2010年8月建成二铺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新村部集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娱乐中心、村级卫生室、计生人口学校、农家书屋、村民纠纷调解室、为民服务代理室和村、村委会办公室为一体、总投资40万元、二层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为村民提供了闲暇时的好去处。    二铺由原二铺村、岗小庙村、谢徐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560人,耕地面积5293亩,村委会设在原二铺村委会,辖二铺、集东、集西、李家、小庙、谢家等15个村民组。   2、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第八届村两委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7人,交叉任职的1人,联系包片,分工协作。村党总支书记吴军以及村总支副书记、主任谢万华,负责村全面工作;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明成分管组织、信访、民兵、综治;总支委员周思言分管宣传、招商、调解、教育,任青年书记;总支委员韩玲分管计生、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副主任朱朝建分管治安、企业、三资、信访;村委会委员徐兴珍分管新农保、新农合。二铺村党总支部辖朱家、徐家、谢家、姬家、集东、二铺6个党支部,书记分别为朱明成、张玉博、徐兴珍、朱朝建、周思言、韩玲,全村现共有正式党员111名,预备党员2名。

朱庙村

  朱庙村位于朱仙庄镇北部,北接塔桥村,南接后沈村和朱仙庄、三铺村,东接后场村,西接城东办事处,由原朱庙、曹李、垤路三个村合并而成,村委会驻地设在原曹李村。该村现有人口4276人,面积13.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68亩,辖前朱、卜家、曹家等14个村民组。    朱庙村呈东西长、南北短的形式,小黄河紧贴该村南部边缘流经,东部边缘四清沟南北流经,四清沟闸位于朱庙村东侧四清沟中段,水利基本建设完善。县级道路二褚路、四清路实现了柏油化,朱庙路实现了水泥路,通组道路为砂石路,交通条件较好。    该村特别是东部原垤路村人少地多,为小麦主产区,西部由于有县道贯穿,经济发展较快,境内有市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安徽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紫观阁酱品厂等企业座落。区直单位二铺苗圃(林业局)、养殖场(畜牧局)、变电所(区农电公司)等单位设立。安排了不少农民工工作。    该村设立党总支部1个,辖垤路、朱庙、曹李等3个党支部。   

塔桥村

  塔桥村位于朱仙庄镇北部,北依新汴河,南接朱庙村,东接汴南村,西接新河村,全村有4360人,耕地面积9997亩,由原塔桥、河东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22个村民组,村委会设在原塔桥村。    塔桥村党支部,辖塔桥支部、塔东支部、河东支部、大小陈支部共四个党支部。    村内原有大型桥梁一座,后塌坏,故有塔桥(塌桥)村名的由来。有农村小型集市1个,现在10天逢集5次,集市交易活跃。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在村小学附近设立通信发射塔一座,极大的改善了村内通信状况。朱仙庄镇卫生院在该村设立分院1所,村级医疗条件相对较佳。    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等,为传统的农业主产区。养殖业较为发达,有大型养殖场3所。      

新河村

  1、地理位置及人口情况   新河村位于朱仙庄镇西北部,距城区10公里,由新河、胡李两村合并而成,村委会设在原新河村村委会。该村北临新汴河、南接朱庙村,东接塔桥村,西连城东办事处。全村共有人口6030人,实有人口5826人,村面积15.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0余亩,辖曾家、龙王庙等18个生产组。   2、基础设施状况   县级公路二徐路南北穿过,洪河路东西贯通,通村道路实现柏油化,通组道路实现砂石化。该村积极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今年共完成“一事一议”项目5个,其中惠民修路项目2项,分别铺建七一水泥路1400米,张赵至新河中学煤矸石路1000米,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饮水管网工程项目的落实为村民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新建曾家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清理曾家沟项目增加农田灌溉面积600余亩,有效改善了我村的灌溉条件。   洪河路贯穿我村全境,拆迁安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其中一期拆迁工程位于一组龙王庙庄至二徐路以西,含91户拆迁安置户,二期、三期拆迁工程位于梁家至洪河路,分别含34户、14户拆迁安置户。安置点集中设在二徐路以东、村部小新河以北、新汴河南沿、东至李家,安置面积共1930亩。截止目前,该村已完成拆迁项目,共拆迁安置139户,安置房正在建设之中。   新汴河刘闸处理所坐落于村北,是我市主要的节制闸,为我市居民饮水、水力发电等工程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经济发展状况   我村主要种植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等,并辅以少量油料作物。由于临河靠路,交通便利,吸引了本地及外地20多家企业进驻我村,如光耀管业,文金制革公司,埇桥区苗圃,京海种鸡厂,新河胶合板厂等先后在我村建厂,为我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此外,包括宿州国际网球中心、宿州警犬训练基地、宿州教育园区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纷纷落户我村,新河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宿州中医院、宿州逸夫师范东校区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宿州市委党校新区、支教中心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之中,正在规划中的纬十三路将贯穿我村南部,届时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将助新河村的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4、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新河村两委班子成员有: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强,村主任兼党总支委员李国星,村党总支副书记尹光海,村党总支副书记孙怀华,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刘绍明,村党支部成员王心军,村委会委员沈桂玲,计生专干刘杰、刘桂荣。   新河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胡李、曾家、新河、龙王庙、孙陆5个党支部,共计党员191人。其中胡李党支部党员数48人,书记李国星同志,下设梁家、张赵、李家和卜胡4个党小组;曾家党支部党员数27人,书记李国强同志,下设前曾和后曾2个党小组;新河党支部党员数42人,书记王心军同志,下设刘家、二王和李家3个党小组;龙王庙党支部党员数40人,书记孙怀华同志,下设龙王庙一组、龙王庙二组、龙王庙三组和干谷堆4个党小组;孙陆党支部党员数34人,书记尹光海同志,下设孙家、陆家和陈家3个党小组。   

朱仙庄村

  1.地理位置及人口情况   朱仙庄村是朱仙庄镇政府行政驻地,303省道穿朱仙庄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3945人,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耕地150亩,辖杨家、牌东、牌西、堡后魏、周家、王前、王后等12个村民组。   2.基础设施状况   朱仙庄村现在基本上实现庄庄通水泥路,各个庄下水道也已经修通,基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和排水问题。在大王庄村修建垃圾处理站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我村的环境。   3.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大型煤矿—朱仙庄煤矿坐落在朱仙庄村,征用了大部分土地,加上采煤塌陷,村内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形成人多地少的局面。朱仙庄村人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人人抓经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煤矿资源,发展运输、销售等;利用朱仙庄商业街、朱仙庄矿八大街,发展商贸、饮食服务业;利用塌陷区水面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土地塌陷和煤矸石优势,发展砖窑建筑建材业;利用小黄河排水优势,发展造纸产业等,形成了经济建设四面开花的格局,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20余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有序正常,经济建设顺利发展。   4.党员情况   朱仙庄村共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特色支部)三个支部,共有正式党员99名。   

沱北村

  沱北村位于朱仙庄镇南部,南临沱河,与西寺坡镇、芦岭镇隔河相望,西于曹凌村相连,东接三铺村,北与朱仙庄村、大魏村相连,呈东西长,南北短形势。沱北村由原冯岭、蔡桥、李寨、宋桥等四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5088人,总面积14.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10亩,为全镇耕地面积最大的村。辖詹家、雷家、王家等23个村民组,村委会设在原李寨村委会。村党总支部辖蔡桥、宋桥、冯岭、李寨等4个党支部。    朱宋路(水泥路)、矿南路(柏油路)为本村主要交通道路,冯岭路(砂石路)南北贯通,交通条件较好。    沱北村为传统的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蔡桥、冯岭为芦岭、朱仙庄煤矿采煤塌陷区,部分村庄外迁至朱仙庄村、镇西村和大魏村。失地农民在获得塌陷补偿款后,大部分都能投入经济建设之中,先后投资兴建了织布厂、养殖场、汽车运输等行业,村民收入较高,为全镇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曹凌村

  曹凌村位于朱仙庄镇西南部,303省道东西穿村而过,由原曹凌村和丁李村合并而成,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现有人口4350人,总面积9.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0亩,辖老庄、后沈、童家等13个村民组,村委会驻地设在原曹凌村委会。为朱仙庄轻纺工业园的主要区域,区内有朱仙庄纺织厂、三维无纺布厂、民营经济示范户腾飞布厂、胶合板厂、加油站等一批企业。村党总支部辖丁李、曹凌、老庄等3个党支部。    曹凌村民营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富足。   

宋庙村

  朱仙庄镇宋庙村位于朱仙庄镇东部,303省道东西穿村而过,由宋庙、郭庙、卓刘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临大店镇四铺村,西接三铺村,北依小黄河,南与芦岭村接壤,辖宋庙、郭家、卓家等13个自然庄,人口4200人,党员108人,总面积10.6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48亩,村委会设在原郭庙村陈家。党总支部下设宋庙、郭庙、卓刘等3个党支部。    宋庙村地理位置优越,充分发挥临近大店镇粮食市场的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购销流通、运输业,朱仙庄镇粮食购销市场逐步形成。卓刘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已建立良种协会、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年发展小麦良繁田3000余亩。宋庙村山羊、猪等养殖大户不断涌现,现有养殖大户5家,年出栏生猪等大牲畜500余头。  

三铺村

  三铺村位于朱仙庄镇东部,距市区十五公里,303省道东西穿村而过,东临宋庙村,北依小黄河,西与矿南村相连,南接芦岭村,由集东、集西、路口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连三铺、高家、路口等21个村民组,人口5911人,为朱仙庄镇人口最多的村,总面积12.3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45亩,村委会设在原集东村。村党总支部辖赵魏、刘家、桑李、胜利、矿东、高沈等6个党支部。    三铺村充分发挥西接朱仙庄煤矿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矿运输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企业,现已建立龙福布厂、煤矸石电厂、酒精厂、造纸厂、食品厂、青松面粉厂、养殖厂等个体、私营企业,年产值达3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村民年均人收入达3500元以上,为朱仙庄镇工业集聚区。    三铺原古代驿站,现仍有三铺集市,10天逢集5天,每天商品流通10余万元。村内现有小学2所、中学1所,三铺中学升学率一直保持在墉桥区农村中学前列。朱仙庄镇卫生院在三铺村设立分院1所,文教卫事业完善。  

矿南村

  1、地理位置及人口情况    矿南村位于朱仙庄镇区东部,距离市中心30公里。303省道穿村而过,煤矿铁路专用线南北贯通,地理位置优越。现在矿南村由原大魏、二郎、大许等三个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215人,总面积9.799平方公里,6470亩土地。村委会设在原大魏村,有大许、小许、大魏、刑家等17个村民组。   2、基础设施状况及经济发展状况    因朱仙庄煤矿采煤,该村多处土地塌陷,形成较大面积的人工湖,养殖水面较大。村民除传统粮食生产外,矿南村人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人人抓经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煤矿资源,发展运输、销售等;利用商业街、发展商贸、饮食服务业;利用塌陷区水面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土地塌陷和煤矸石优势,发展砖窑建筑建材业;利用小黄河排水优势,发展造纸产业等,形成了经济建设四面开花的格局,群众生产生活有序正常,经济建设顺利发展   3、基层党员建设情况    矿南村通过“两推一选”即党内和党外推荐,党内无记名选举的方式选出了党总支成员即:书记许传建、副书记许传喜、副书记魏士新、委员许伟、徐宏亮、牛广聪、许美。村委会成员即主任许伟、副主任牛传宝、委员陶山、许美。其中许伟和许美是交叉任职。本村在矿南党总支的领导下又有五个党支部分别是企业、大魏、大许、刑家、二郎。企业书记许伟,大魏书记徐传喜,大许书记许传建,刑家书记陶山,二郎书记牛广聪。现任党员135人。   


朱仙庄村特产大全




朱仙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