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埇桥区 >> 时村镇 >> 陈村村

陈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陈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村村简介

  陈村村位于时村东北角,原时尤公路东侧,宋路沟南岸,由陈村、陈楼、小陈庄三个自然庄组成,面积约五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以粘质於土为主,且肥沃润黑,但耐旱能力差。全村现有农户800余户,总人口4128人,多以朱姓、陈姓为主,历代繁衍,历史悠久。
   这个村于2008年进行村级合并,由原陈村村、陈楼村两个行政村组成,定名陈村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营、村委会主任朱建华组成了合并后新的领导集体。他们精力充沛,干劲实足,带领全村103名党员和精神焕发的全村村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拼搏。为了使该村三个自然庄的工作协调,陈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陈村党支部、陈楼党支部、建筑行业党支部,便于他们过组织生活和党员群众的会集。
   本村农田以旱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分午秋两熟,小麦产量一般在800-1000斤左右,大豆在300斤左右。由于这个村地处宋路沟下游,地势比较低洼,易旱易涝,夏季常常暴雨成灾,造成农田积水不下,作物受损,久旱不雨又成旱灾,作物欠收。过去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村和全国所有农村一样,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同时对低洼农田进行合理整治,和防旱排涝的统一布局,目前,这个村的各项水利设施齐全,有机井30余眼,涵闸10余座,小型蓄水塘5面,排灌沟以宋路沟为主,兼其支系穿塘购、马家沟及贯通田块的小渠小沟,使易涝易旱的农田基本上得到整治,比较有效的保证了农业的增产丰收。
   这个村的林木绿化相当可观,村舍周围绿树环合,尽是合抱的白杨。沟塘堰埂,道路两侧满眼葱绿,也是秀颀挺拔的杨树,人均占有量成材树木20余棵。
   本村交通便利,村内巷间道路平整,村外村级柏油路和新修的苗褚路衔接十分畅达,满足了村民的出行,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这个村已有大型运输车辆10多辆,大型农用车20多辆,三轮车20多辆,主要经营本地木材贩运、沙石及外地长途货运。由于运输业的发展,使本村剩余劳力得以安置,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全村对外的劳务输出人数充裕,几乎每个家庭的青壮年男女及年在四十至五十岁的主要劳力在农闲时期均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本村除外出务工的人员之外的其他劳动力又组建了五支建筑工程队承接本地的房屋建筑,忙碌在新农村建设的工地上。
   本村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当发达,有两所小学和朱亮自办的初级中学辅导班,每逢节假日对初中生进行主要学科的辅导。有村级医疗点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上述学校的布局合理,便利了农村孩子入学,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室的布局适当,满足了村民的就医愿望。
   本村在养殖方面,小陈庄的养鸡场已初成规模。
   本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已落实到人,112名特困人员领取了低保金,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全村有20名孤寡老人得到五保,做到老有所养,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本村人才济济,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今天,都有许多精英投身于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战争年代本村就有13位烈士为过捐躯,和平建设的今天也有许多忠实的建设者奋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
   目前,村领导班子正已旺盛的斗志,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时代精英为表率带领全村干群,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拓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02107 234000 -- 查看 陈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陈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曹蒲村

  曹蒲村地处时村镇西南部,位于濉河与塘河之间,北部与桃沟乡接壤,东部是时村镇从营村,西部与蒿沟乡余元村相邻,南部与苗安乡新庄村接壤,辖内有七个自然村:曹桥、曹圩、巴家、谷楼、西湾、东湾、蒲庄,现有总人口4420人,总耕地面积766公顷。   曹蒲村的地理位置优越,人多地少,风景秀丽,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背靠历史优久的濉河,面朝塘河,中间横穿一条小河,河流通畅,河岸杨柳飘摇,旱天人们靠着濉河、塘河、小河这三条河养育丰富的水利资源,浇灌着766公顷的土地,养育着4000多人民,汛期到来时能及时排涝,老年人常讲:我们地形好,不管大旱大涝,我们都能旱涝保收,就是因为这这三条大中小河流供氧着我们,曹蒲村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富丽肥沃的土地上,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宽阔的柏油路——时蒲路横穿我村,与蒿沟乡余元村水泥路沟通,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7个自然村有三个村邻柏油路,四个自然村都有石籽路与柏油路相连,给我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因素。党的政策暖人心,一九九二年市水利局为加大疏水量,兴修水利,对塘河加宽、捞底,并且在我村塘河河面上修了巴家、蒲庄两座大桥,给我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我们村经济特色的以粮油作物为主,其次为养殖业、木工业、手工业,往日的茅草房、荒闲地已不见了,牛耕的落后情景消失 ,今日的曹蒲村现在焕然一新,富民政策暖人心,河岸上杨柳迎风飘,形成一条美丽的绿色带,一座座楼房拨地而起,油路、摩托车、汽车、四轮、三轮车在奔驰,田野里机器轰鸣,展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我们曹蒲村人民有信心、有决心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我村早日实现一个和谐新农村而奋斗。   

马楼村

  时村镇马楼行政村位于墉桥区最东北部的老汪湖畔,她东临灵比县的朱集乡曹张二家,南邻灵比的张集,是老汪湖拖尾河把两县隔离,西邻本镇的胡集自然庄,北面是老汪湖。全村七个自然庄(即化家、郭家、小李集、马楼、腰庄、朱集和打席王),行政人口2700人,耕地面积4282亩,4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2名。   改革开放三年的马楼行政村,不仅实现了农业大发展,经济连年上台阶,该村虽然地处偏远,但交通便利,刁李柏油、水泥路贯穿全村东西,村庄道路正在发展中,水利设施在全镇举足轻重,马楼、化家两闸直接关系着时村镇奎河各行政村的农业的旱涝。自2007年以来,在镇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村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彻底改变了由原来的人力化变成现在的电力自动化,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全村2700人,目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千人,每人创利达万元以上。在村委会组织下,运输工人41人,专业运输车辆40余台,建筑个人32个,长年在本村和周边村搞建筑,全村的经济收入由原来的1800元发展到今天的6000元。全村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达到了耕作机械化,出行摩托化,手机腰中挎、电话进千家。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马楼逐步形成,城乡差别的距离逐渐缩短,化家新村座落在刁李路南北已形成,给全村树立了样板。    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楼宽敞明亮,环境优雅,268名学生书声朗朗,全村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形成风尚,社会扶助保障体系建全,社会治安良好,十年来没有发生刑事案件,连年被上级评为平安村。   该村投资环境良好,劳动资源丰富,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我们马楼村考察、观光、投资、发展,全村上下保证给予劳力、物力和环境的全力支持和协助。   

大蒲村

  大蒲村北邻奎河,南近濉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本村共有5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全村人口2183人,党员60名,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有一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一个卫生室,村民合作医疗参合率百分之九十五。   大蒲村距皖北名镇——时村镇仅0.5千米,辖区内土地面积1.8平方千米,可耕种面积150公顷,属淮北地区典型的地貌。受奎濉之水浸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大豆、棉花、蔬菜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时村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蒲村党总支书记蒲兆清、村委会主任曹爱奎和全体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借改革开放的顺风,把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方向,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生活,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走科技、机械化道路,村里出现许多剩余劳动力,村两委审时度势,制定措施,积极引导生育劳动力各自发挥所长,走发家致富之路,并以自然村为组织,各具特色。如:邰家组村民在建筑行业声名远振;晋庄组村民贩运粮食走遍全国各地;大蒲组的无公害蔬菜畅销宿州市四县一区及周边省市;外出务工人员在沿海地区的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200元,楼房建筑户已达百分之二十五。利用“村村通”项目完成水泥路硬化2130千米,奎河治理附属工程自来水用户100户。现在,为创建和谐社会,把大蒲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蒲村两委正着手规划辖区内时村镇西大街的宏伟蓝图。 大蒲村民风淳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极具地方特色。农民文化生活村里大力支持,每逢节日,支部带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尊老爱幼、嘘寒问暖、自娱自乐等相关活动时刻渲染了大蒲村节日的气氛。这里的“党员活动室”和“村民之家”随时向全体村民开放,在这里,村民熟悉了党的富民政策;学到科学的种、养殖技术;了解到致富及务工信息;全村安装电话和使用手机用户达1850人,电视用户百分之百。使这皖北的乡村时刻与全国和世界连在一起。   大蒲村交通便利,302省道横亘村中,在这片土地上,宿州市第三轧花厂、国家粮食储备库时村粮站、宿州市第三职业中学、宿州市聋哑学校及私企“阿斌食品厂”座落其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引下,大蒲村这颗淮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明天更加辉煌!   

棒场村

  棒场村位于时村镇的西北部,奎河北岸,宋路沟的南面,东靠林口村,西与油坊村接壤,北部紧靠刁山村和梁寨村,所辖五个自然庄,分别是:梁庄、丁楼、宫庄、六岔路、棒场,全村共有503户,2145人,2485亩土地,七个党小组,68明党员。    棒场村五个自然庄分别有各自的经济特色:梁庄自然庄主要搞饮食业起家,每年除收割秋种外,90%以上的人员到全国各地搞饮食加工业,这个庄起步早,发展快,目前,60%以上的户住上新楼房,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呈现在眼前;丁楼庄靠建筑业起家,每到农闲,村民丁高平把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全国各地搞建筑,在他的带领下,该庄旧貌换新颜,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成了我村的一个亮点;宫庄有一个板材大户李继良,在他的带动下,80%的农户都拥有自己的小板厂,效益一直很好;岔路靠交通方便,发展了运输业;棒场庄村民大搞板材加工,每年经济效益好,村民达到了小康水平。    为实现我们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村仍有一定距离,根据本村的实际,我们将继续开拓发展,努力进取,决心在三年内达到最高发展水平而努力奋斗。  

油坊村

  历史沿革   油坊行政村前身为油坊大队,与其他行政村一样,经历了解放以来的各个阶段的变革,从解放初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到一九五八年成立的人民公社,再到后来成立的时村区,直到一九九一年撤区并乡成立的时村镇,油坊大队更名为油坊行政村。   地理环境   油坊行政村地处时村镇西北角,东面是棒场行政村,北与刁山行政村接壤,西面是西北东南流向的奎河,也是时村镇与永安镇和栏杆镇的交界线,隔奎河与栏杆镇的马园行政村,永安镇夏桥行政村相望。本行政村没有山和大面积的水塘,没有大片的森林,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有一条贯穿油坊行政村东西的宋路沟比较有名,还有一条4.2公里的水泥路贯通油坊村七个自然庄的主要道路。   占地面积   油坊行政村友七个自热庄,东面是东亭子、王家,北面是侯家,西面是前湾渡口和油坊,中部是小尹家。油坊行政村东西长2000米,南北长1700米,总面积为3.4平方千米,有效耕地面积为318公顷,人均占地0.10公顷,属人多地少的行政村之列。   人口素质   油坊行政村总人口3560人,解放前出生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只有极少数读过私塾,这代人文化素质极差。与共和国同龄的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接受了小学教育,只有极少数任接受了中等或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比上一代人明显提高;八零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文化素质高。由于油坊村历届村干部比较重视思想教育,办事公平公正,工作作风端正,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因此,油坊村村民思想觉悟高,拥护党的领导,热爱集体,精神健康向上,村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营状况   油坊行政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加上放不开手脚搞种植、养殖和企业,固守人均0.10公顷的土地种一麦一豆,收入不高,近年来,解放思想,搞科学种田,大棚蔬菜,闲余劳力到外地打工,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人均纯收入从九十年代的一千多元,提高到现在的三千多元,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   发展潜力   油坊行政村虽然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没有名人大款相助,但具有如下优越条件:一是土质肥沃,旱涝保收,土壤结构特别适宜种植,可以发展效益高的蔬菜大棚生产;二是友相当多的一部分个体家庭生产半成品木板的经营经验,可以帮扶他们重新寻找商机搞好个体家庭加工业,以发家致富奔小康;三是招商引资办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四是支持个别有发展眼光的能人办企业,发展村办企业,为将来国家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连片,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重大举措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美好前景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油坊村定会建成一个文明、富强、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马不停蹄地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林口村

  林口村位于时村镇区西北,奎河岸北,林口大桥桥口,与镇区隔河相望,是镇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东临东风村双桥,西邻棒场村,北面与梁寨村接壤,一个自然庄,人口2700人,耕地面积3200多亩。   林口村现有党员52人,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有解家、林东、林西、林前、林后、赵家、丁家、乔家八个党小组。    林口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素有劳务输出的优势,在全镇处首位,最多高达千余人。特别是近几年,我村供电建设了标准台区,近70%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50户装上了有线电视。村内主要干道铺上了水泥路,总长七公里多,基础设施有了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有了飞跃的提高。现在,林口村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按照科学观的要求,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红旗村

  红旗村位于皖北农村第一大集镇——时村镇镇区内。这里是时村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十万多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标准镇,同时也是皖东北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红旗村就位于该镇的南侧,302省道穿村而过。该村共有村民组12个,总户数1038户,人口4228人,耕地面积3520亩。村境内有中小学各一所,大型粮食交易市场一所,长短途汽车站各一个,大中型超市4家,加油站、液化气站、药店等各种行业店面百余间,大型可排灌水电站一座。该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红旗、桥南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5名。   这里的居住环境舒适,土地肥沃,人杰地灵,适宜种植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村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大多从事饮食、农副产品加工、粮食购销、经商和外出打工。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大多数农户住上了楼房、平房。70%的农户家里拥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40%的农户有了电化、电脑、空调,10%的农户有了农用汽车、家庭小轿车,80%的农户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兑现,农民的脸上日益焕发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光彩。   现在,红旗村“两委”正已新的面貌,新的热情,投入到开发集镇建设的热潮之中,争取年内招商引资,将老城区开发改建成一个大型的蔬果批发市场和商业区,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农村集镇的商资蔬果大市场呈现在您的面前,为老集镇再增加一个亮点。   

时东村

  埇桥区时村镇时东村是2007年11月份由原时东村和马庄村合并而成的新时东村。   全村常住人口4700余人,占地面积约16平方千米,可耕种面积5738亩。时东村座落在埇桥区的东大门,东与灵璧县尹集镇接壤,南与苗安乡相邻,与千年古河——唐河为伴,北倚奎河,西与皖北名镇------时村镇相连。濉河穿村而过,全村风景优美,交通便利,302省道横贯东西。村庄之间水泥路、柏油路庄庄相连。由于我村所处的便利条件,农田水利建设初具规模,沟、塘、河、闸及70余眼机井在当前旱魔肆虐的自然灾害面前,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该村辖有9个自然庄,16个村民组,全体村民在党总支书记马兆成、村委会主任马钦顺同志一班人马的带领下,同奔致富路,共绘美景图。全村106名党员在时村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乡村企业,大搞立体养殖,提高村民收入。目前,我村有中型板材厂一个,年产值近百万元;中小型养猪厂20余家,年出栏成品猪1000余头;养鸡户30余家,年利润40余万元;全村可养鱼水面300余亩,投放各种鱼苗30万尾,仅此一项年收入近百万元。   近年来,该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设施齐全,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全村共有两所小学,在校生近400人,村级卫生室两个,在职医务人员5名,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我们时东村人民一定会坚定信心,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为使我村早日实现一个和谐新农村而奋力拼搏。   

从营村

  时村镇从营村位于时村镇西南部,濉河的南岸,东邻时南村,南与苗安乡石桥村接壤,西面是曹蒲村,时蒲路贯穿我村东西。从营村由原从马大队、营马路大队两村于1970年合并而成的,共有8个自然庄,总人口3336人,15个村民组;76名党员,下设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耕地面积3789亩,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及部分经济作物。    从营村是一个旱涝保收的种粮大村,南有唐河,北倚濉河,有电灌站一座,机井30多余眼,基本保障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我村年年午秋双丰收。我村今年来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鸡大户马士尧为龙头,在他的带领下,养鸡大户40户,养猪15户,养牛4户,两户借助马士尧的资金的支持,种植了大棚蔬菜。我村现有汽车近40余辆,私家车10余辆,外出务工人员1000余人,年收入占我村一半以上。近年来,我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村民重视教育程度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80后人员一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志青年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完成学业,为国家及人民多作贡献。    从营村两委干部在上级的领导及时村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望美好未来而奋力拼搏。  

时西村

  时西村位于时村镇政府的西南部,距镇区1.5公里,北靠股河,南靠濉河,302省道横穿境内,西面与桃沟乡接壤。现任人口2784人,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64名党员,9个自然庄,11个生产组,耕地面积205公顷。   时西村土势平坦,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特色经济作物主要有大棚蔬菜及四合支部的大棚西瓜。时西村有种植蔬菜传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推广大棚种植,现有大棚蔬菜500亩,大棚西瓜300亩,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同时,还远销江苏、河南等地,村内有经纪人15个,专门从事蔬菜促销工作,时西村水源充沛,对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时西村的村容村貌有很大的改善。30年前的土坯房,现已改建砖瓦结构的平房、楼房,两层以上的楼房住户约占70%,固定电话在90%以上。村内有木料加工和建筑施工队,柏油路、砂石路庄庄相通,外出务工人员闸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人均收入以达5000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教育方面,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已达100%,高中生占50%,职高、技校及在校大学生已近百人。   2008年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共谋发展思路,制定了三年规划:一是把村里所有的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田;二是村内建成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亩,房子20间,预计年销售蔬菜500吨,产值150万元;三是把砂石路修成水泥路,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四是做好种植、养殖户的后勤保障工作;五是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    以毛泽东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做好内部发展,未来的时西村一定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梁寨村

  梁寨村位于时村镇的北部,老汪胡南岸,宋路沟北岸。北部与埇桥区解集乡接壤,东临冲疃村,西连刁山村。东西长4.3公里,辖内有11个自然庄,19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5862人,1212户;共有党员120名,该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蔡家党支部、梁寨党支部、王庄党支部,12个党小组;村内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458名,教职工12人;村有耕地面积9361亩,其中老汪胡内481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5%。    梁寨村是埇桥区的贫困村之一,大部分耕地在老汪胡内,湖内地势低洼,土质差,俗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因此,这里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今年来,国务院下发了各种惠农政策文件,加达了支农、扶农的力度,梁寨村的农民得到了实惠,生产变样了,生活变好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了,干劲增强了,,他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下决心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务输出人员,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经济,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争取早日甩掉贫困村的帽子。    2008年4月,第七届村民委员会和党组织换届结束后,新的村两委班子团结奋斗,争取项目和资金,村内铺了水泥路,大搞农田水利,挖沟打井,在大灾之年灌溉小麦面积达80%以上,使灾情减少到最低限度。梁寨村两委成员有决心更有信心,因地制宜,调整发展思路,争取在2009年度的各项工作中再创辉煌。   

时南村

  时南村位于时村镇南部,南邻苗安乡塘南村,西邻时村镇从营村,东边是时村镇时东村,北邻时村镇红旗村,现有人口4480人,村民组14个,自然庄15个,面积六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60亩,村办公地点在时苗路东侧,坐落在时南村中心地段,村有干部7人,拥有固定资产八万元。村设党总支委员会1个,辖两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0名。村里有卫生室一所,初中学校一所,小学两所。   302省道横穿东西,市级公路时苗路纵穿南北,村村通公路实施后,村庄道路四通八达,可谓东西南北交通贯横,经济发展八方荣通,号称时村南大门。水利方面:境内北有濉河,南有塘河,东有濉塘沟,中有关阴寺沟,有机井50余眼,旱能灌、涝能排,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时南村土地结构适应种小麦、玉米、黄豆、棉花及瓜果蔬菜等农作物,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也遍地开花,现有规模养殖户30余家,塑料、板材等加工业也逐渐形成规模。   外出务工人员已占该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多,招商引资不断发展。我们村“两委”人员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未来。   

东风村

  东风村    东风村座落在时村集北侧,占集市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横跨奎河两岸,由东风、梁桥、大桥三个自然庄组成,耕地面积3675亩,现有人口4492人,13个村民组,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1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10人。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该村建有全省第一家村级党员关爱中心,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近百万元。两年来,先后被评为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全省平安村、全市美德在农户示范村、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全民创业先进村、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及全区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    东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宿州市百年老街——北横街位于该村,民风厚重,人情质朴,旅游开发前景广阔,近期该村提出“一抓种、二抓养、三抓融资建超市、办工厂,发展旅游奔小康”战略方针。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先后筹资百万元修建两千米长、十米宽水泥街面、四公里长、四米宽水泥环村路,争取并建成国家投资120万元自来水工程项目、18万元发改委百米深井项目,在时村中学门前建起由40多家村民参加的东风夜市中心,形成时村特色小吃一条街,筹资50万元重铺加高2400平方米时村商城西侧水泥菜市街,安装玻璃钢瓦大棚,布置200个经营摊位,不断提高集镇品位。    东风村十分重视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双述双评双承诺双公开等十几项制度,村两委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两次,每周与班子成员思想沟通,增强村干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意识,使村干部成为群众贴心人,致富路上的领头雁。精选42名党员成立治安巡逻、全程代理、红白理事、防汛抗旱等11支党员义务服务队,免费全方位为百姓服务。通过划分六大党员责任区,由5名领导干部包人、9名村干部包组、6名致富党包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受到广大干群一致称赞。    东风村积极构建和谐新农村,每年春节通过单位筹款、号召党员捐款等形式慰问贫困党员、群众、五保四属、退职干部;三八节开展表彰五好媳妇、五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十佳和谐邻里活动;六一节推行结对帮扶、三面联系、五每关怀制度,给学生购书包学习用品;七一节表彰优秀党员、慰问贫困党员;重阳节购寿糕看望百岁老人……    东风村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和民主政治建设,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切入点,推行“狠抓教育办事,按照制度办事,推行公开办事,强化监督办事”,把公开民主贯穿始终,实行阳光村务,构建美好新家园。    搞好招商引资,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村党支部一班人利用各种关系,先后从江苏宿迁引资500万元建成2800平方米苏果超市,安排就业人员20人。从安徽天长引资200万元建成宿州市顺鑫玩具厂,年产值26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8人。从江苏铜山引资300万元建成宿州市双桥面粉厂,安排就业人员11人。投资350万元建成的富康桐木加工厂,产品直销日本,安排就业人员35人。从浙江引资500万元建成的皖融电子厂就业人员达107人,从江苏引旱灾的兰婷磨珠厂,年产值100万元,就业人员达20人。    如今的东风村社会稳定和谐,民风纯正,干群关系融洽,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意气风发,团结进取,为全体村民更加富裕正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营孜村

  营孜村位于时村镇东北部,与著名的霸王城相连。据说是霸王项羽在南去时把大营扎在此地后称为大营子,在以后逐年变革中改为营孜,即现在的营孜村。    营孜村所辖7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5416人,6800多亩土地,108名党员。该村下设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7人。有一所小学,一所有着400多名学生的中学;比较完善的村卫生室1个,小诊所5个,移动、联通转移信塔各一个;养殖猪、羊百头以上户21户,养鸡专业户6个,贩运木材30多户,从事建筑领工20多人,从事建筑人员超800人,劳务输出每年不少于2000人。人均收入3500以上,是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谦称耿直、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宽敞的水泥路条条相通,笔直的沟沟渠渠更显村民的精神,蜘蛛网般的电信线路更显村民们的现代化,一片片绿色的数目更显这里的环境优美,一栋栋高层叠起的农家小楼更显这里的富有。新时代商贸城规划区将在完美中建成,朴实无华的农家书屋,有线电视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文化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尊老爱幼,同心同德,奋发前进,勇当时代农民的弄潮儿,这是村民们的精神格言。    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正从这里崛起,欢笑的营孜村全体村民将携手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欢快地扬起新农村的风韵。  

奎北村

  奎北村位于奎濉河北岸,距时村镇区东2公里,辖有八个自然庄,11自然组,全村人口3700人,党员60人,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一所小学,一个卫生室,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90%以上。耕种面积241.8公顷,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棉花,土地肥沃,粮食高产优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奎北村党总支书记马太聪、主任王辉和其他村两委成员,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使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生产技术和机械化的推进,村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外出务工,发挥自己的所长,走发家致富的道路,为全面奔小康打下坚定的经济基础,不能外出的人员,经村两委进行指导,帮助发展养殖业,提高各自的经济收入。   奎北村有党员活动室、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村两委成员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勇当致富的带头人,带领全村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沿着奔小康的大道奋勇前进。   

陈村村

  陈村村位于时村东北角,原时尤公路东侧,宋路沟南岸,由陈村、陈楼、小陈庄三个自然庄组成,面积约五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以粘质於土为主,且肥沃润黑,但耐旱能力差。全村现有农户800余户,总人口4128人,多以朱姓、陈姓为主,历代繁衍,历史悠久。    这个村于2008年进行村级合并,由原陈村村、陈楼村两个行政村组成,定名陈村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陈营、村委会主任朱建华组成了合并后新的领导集体。他们精力充沛,干劲实足,带领全村103名党员和精神焕发的全村村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拼搏。为了使该村三个自然庄的工作协调,陈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陈村党支部、陈楼党支部、建筑行业党支部,便于他们过组织生活和党员群众的会集。    本村农田以旱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分午秋两熟,小麦产量一般在800-1000斤左右,大豆在300斤左右。由于这个村地处宋路沟下游,地势比较低洼,易旱易涝,夏季常常暴雨成灾,造成农田积水不下,作物受损,久旱不雨又成旱灾,作物欠收。过去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村和全国所有农村一样,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同时对低洼农田进行合理整治,和防旱排涝的统一布局,目前,这个村的各项水利设施齐全,有机井30余眼,涵闸10余座,小型蓄水塘5面,排灌沟以宋路沟为主,兼其支系穿塘购、马家沟及贯通田块的小渠小沟,使易涝易旱的农田基本上得到整治,比较有效的保证了农业的增产丰收。    这个村的林木绿化相当可观,村舍周围绿树环合,尽是合抱的白杨。沟塘堰埂,道路两侧满眼葱绿,也是秀颀挺拔的杨树,人均占有量成材树木20余棵。    本村交通便利,村内巷间道路平整,村外村级柏油路和新修的苗褚路衔接十分畅达,满足了村民的出行,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这个村已有大型运输车辆10多辆,大型农用车20多辆,三轮车20多辆,主要经营本地木材贩运、沙石及外地长途货运。由于运输业的发展,使本村剩余劳力得以安置,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全村对外的劳务输出人数充裕,几乎每个家庭的青壮年男女及年在四十至五十岁的主要劳力在农闲时期均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本村除外出务工的人员之外的其他劳动力又组建了五支建筑工程队承接本地的房屋建筑,忙碌在新农村建设的工地上。    本村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当发达,有两所小学和朱亮自办的初级中学辅导班,每逢节假日对初中生进行主要学科的辅导。有村级医疗点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一个。上述学校的布局合理,便利了农村孩子入学,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室的布局适当,满足了村民的就医愿望。    本村在养殖方面,小陈庄的养鸡场已初成规模。    本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已落实到人,112名特困人员领取了低保金,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全村有20名孤寡老人得到五保,做到老有所养,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本村人才济济,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今天,都有许多精英投身于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战争年代本村就有13位烈士为过捐躯,和平建设的今天也有许多忠实的建设者奋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    目前,村领导班子正已旺盛的斗志,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时代精英为表率带领全村干群,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拓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胡梁村

  时村镇胡梁村位于老汪湖畔,拖尾河南岸,全村辖5个自然庄,总人口5332余人,辖区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150亩。由原胡集村、梁庄大队两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的;76名党员,下设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耕地面积3789亩,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及部分经济作物。    胡梁村是一个旱涝保收的种粮大村,南有唐河,北倚濉河,有电灌站一座,机井30多余眼,基本保障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我村年年午秋双丰收。我村今年来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鸡大户马士尧为龙头,在他的带领下,养鸡大户40户,养猪15户,养牛4户,两户借助马士尧的资金的支持,种植了大棚蔬菜。我村现有汽车近40余辆,私家车10余辆,外出务工人员1000余人,年收入占我村一半以上。近年来,我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村民重视教育程度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80后人员一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志青年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完成学业,为国家及人民多作贡献。    胡梁村两委干部在上级的领导及时村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望美好未来而奋力拼搏。  

冲疃村

  时村镇冲疃行政村位于墉桥区东北部的老汪湖畔,东与胡梁村、陈村村相连,南与奎北村相邻,西与梁寨村相接,北邻解集乡贡山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14个村民组,现有党员122人 冲疃村与曹蒲村、马楼村、大蒲村、棒场村、油坊村、林口村、红旗村、时东村、从营村、时西村、梁寨村、时南村、东风村、营孜村、奎北村、陈村村、胡梁村、刁山村、付楼村相邻。  

刁山村

  时村镇刁山村位于时村镇西北部,由刁山、西小庄、北小庄、葛山、城后、城东6个自然庄组成。全村耕地面积7000亩,人口4200人,总户数1002户,人均收入3100余元,25个村民组,党员114名,刁山村党总支下设刁山、葛山、城东三个党支部。    刁山村西与永安镇夏桥村接壤,北与栏杆镇柏山村和解集乡鲁营村相邻,东接行洪区老汪胡和梁寨村,南接油坊村。刁山村境内有刁山、葛山两座山,海拔百余米,山上有松柏遮阳,山腰种植杏树、桃树、石榴树等果树。两山日产上千吨建筑材料石灰岩。东有行洪区老汪胡,西有奎河自北向南流过。潭汪是本村超过百亩最大的水面鱼塘,四周绿柳成荫,中间是一片面积有4000平方米的人工绿地。周围绿柳成荫,每到黄昏时节,各种鸟类叫个不停,池塘里的鱼儿成群结伴戏游,是人们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时有不少垂钓爱好者举杆垂钓。山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皖北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80年代,修建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一座,烈士墓多座,每年清明节,当地村民和各中小学学生前来吊念。    刁山村交通便利,每天有6班客运车通往宿城,一班客运车通往江苏徐州。村内有刁山、城东两所小学,在校学生450人。村有卫生室一个,医疗点3个,方便群众就医。村内已装固定电话500多部,彩电800台,电脑50部,大型联合收割机10台,各种运输车辆百余辆。    刁山村是方圆数十里的农贸市场交易集,每逢农历二、四、七、九日是交易日,有宽阔街道3条,街面店铺上百家,上市商品数千种,日成交额数万元。    刁山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时村镇的亮点。  

付楼村

  付楼村位于时村镇西部,302省道北侧,南邻桃沟乡,北接永安镇,两条全长10公里的柏油路、水泥路贯穿该村的东西南北,直通时村镇委镇政府。2007年11月份的区划调整,把原付张村和原丁楼村合并为付楼村,2008年3月进行第七节村两委换届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全村总人口4300人,耕地面积6000亩(其中退耕还林1300亩);全村11个自然庄,分别是:付洼、李家、付张、刘宇、王庄、小侯家、梁寨、付沟、丁楼、马蒲、小丁庄;共有党员78名,一个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   付楼村办公地点设在付张庄,村部设有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来信来访接待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计生人口学校、治安调解室等。村内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350名,在校教师11名;两所卫生室。在党的政策开放以来,全村广大村民紧跟形势,注重教育,近年来,全村先后考取大专以上30余人,分配到卫生、矿业集团、高等教育、国家重点科研等单位工作。   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志青年发挥自己的特长,纷纷外出务工、经营,目前,在外地务工人员超千人,人均年收入都在两万元左右,同时有一部分人搞起了各种经营,我村付振友在合肥经营教辅教材,年营业额在千万元以上;付洪军凭借在外多年学习的知识及积蓄的资金,在宿城经营电脑等办公用品;侯军高中毕业后,走向市场,一边务工挣钱,一边刻苦钻研,多方拜师学技,经过多年的努力,掌握了钻头加工技术,返乡办起了钻头加工厂,带动40多人就业,其产品二十余种远销国内外市场,年营业额百万元以上。在家务农的群众业不断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目前,百余头养牛大户5户;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2户;种植大棚蔬菜及大棚西瓜的百余户;塑料加工厂1个;农村小型建筑队5个;电子加工厂1个。   目前,全村和谐稳定,政通人和,根据年龄及专业的不同,已达到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已达到了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目标。   下一步,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干再干,开拓视野,挑战市场,为明天的美好再努力。   


陈村村特产大全




陈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