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埇桥区 >> 支河乡 >> 曹庄村

曹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曹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曹庄村简介

  曹庄村地域面积8.59平方公里,全村共19个村民组,人口412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8452亩,农业生产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大豆为主,工业以麻辣食品、建筑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0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 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做大作强麻辣食品、;劳务输出。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500 亩,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村集体收入达到 8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50 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4000 元,外出务工人数800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7000 元。群众住房宽敞明亮。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硬化为水泥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做大作强麻辣食品。成立行业协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小眼井6眼,修建桥梁涵闸3座;发包村集体空闲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河道疏浚工程,做到旱涝保收。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村级公共设施齐全。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 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经济宽裕,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良种繁育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规模,做大做强。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依托各种载体,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02201 234000 -- 查看 曹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曹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曹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鸭湖村

  鸭湖村位于支河乡西南部,于2007年8月由鸭湖、沟北两个自然村合并组成,设有8个村民组,人口2109人,土地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00亩,该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村部设在鸭湖村。  

湾里村

  湾里村位于支河乡中部,由原湾里、张楼、郭楼三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002人,土地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2亩,辖12个自然庄,目前拥有板材加工厂2家,纸箱厂一家,竹签厂一家。  

赵楼村

  赵楼村位于支河乡北部,由赵楼、海孜、幺李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3352人,土地面积8.19平方公里,耕地6411亩,辖6个自然庄。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利,百业兴旺。  

城孜村

  城孜村地处支河乡中部,支河乡政府坐落其中,夹王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便利。地域面积7.86平方公里,全村共11个村民组,人口337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555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生猪养殖、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大豆为主,工业以面粉加工、麻辣食品、预制板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5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  

徐桥村

  支河乡徐桥村于2008年由耿庙、徐西、徐桥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4804人,土地面积1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23亩,辖12个自然庄,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团结村

曹庄村

  曹庄村地域面积8.59平方公里,全村共19个村民组,人口412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8452亩,农业生产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大豆为主,工业以麻辣食品、建筑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0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 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做大作强麻辣食品、;劳务输出。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500 亩,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村集体收入达到 8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50 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4000 元,外出务工人数800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7000 元。群众住房宽敞明亮。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硬化为水泥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做大作强麻辣食品。成立行业协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小眼井6眼,修建桥梁涵闸3座;发包村集体空闲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河道疏浚工程,做到旱涝保收。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村级公共设施齐全。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 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经济宽裕,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良种繁育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规模,做大做强。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依托各种载体,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路湖村

  路湖村地处欧河东岸,地域面积9.84平方公里,全村共18个村民组,人口3896人。全村有耕地面积8007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生猪养殖、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大豆为主,工业以板材、麻辣食品、预制板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5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 指导思想、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做大作强麻辣食品、板材加工;发展养殖业。       二、 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800 亩,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村集体收入达到 15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50 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5000 元,外出务工人数600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8000 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住房宽敞明亮。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杜绝-,移风易俗。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硬化为水泥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高效,战斗力强。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实行集中防疫,做大作强麻辣食品、板材加工、预制板加工。成立行业协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大、小眼井10眼,修建桥梁涵闸3座;发包村集体空闲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欧河低洼地治理工程,做到旱涝保收,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村级公共设施齐全。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经济宽裕,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良种繁育产业、养殖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规模,做大做强。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依托各种载体,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方河村

  方河村位于支河乡东南部,毗邻永安镇和二徐路,交通便利,地域面积6.57平方公里,全村共12个村民组,人口3063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322亩,农业生产主要以良种小麦、大豆为主。工业有五金铸造等。2007年人均收入29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 元。  

王塘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墉桥区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排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结合党的-,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王塘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坚持发展决定一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认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王塘村新农村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推王塘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和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不动摇。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党委及市委和区委的决策要求上来,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各项事业。二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不动摇,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积极主动、全方位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调整产业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保证不动摇,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四是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不动摇。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走内涵式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五是紧紧把握-精神,贯彻落实-.    二、奋斗目标    “-以后要紧紧围绕“富民强乡稳定”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使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具体目标是:    1、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全部达标;农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到2010年末全村总人口控制在3千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2、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诚信王塘,从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不偷不摸、农产品不掺假、讲诚信,不吸毒、不-等方面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结合道路“村村通”,使广播、电视覆盖面达100%,电视入户率达95%,水利、电力设施建设有明显的增强和改善,结合乡村道路改造,乡村通路面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居住、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社会保障体系明显健全和完善;全民素质明显提高,努力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3、党的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果。胜利实现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第二、第三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党的-,把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他服务能力为重点,从为群众办一、二件实事、好事着手,把是否解决了党员政治上的问题作为标准来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及党员“双带”活动,重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党员队伍特别是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重视在生产一线和青年、知识分子、农民、妇女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大局。   在 “-以后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有重大突破,努力使特色养殖业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    三、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富裕。“十一五”期间实施我村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劳动者素质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严重制约了我村的经济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引导科技推广和职业培训,转变职能,把工作的重点转向科技服务,加快实用实效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按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根据我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条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使特色优势产业成规模,不断延伸科技服务网络,促进成熟配套技术大规模覆盖,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力度。    (二)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深入开展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三下乡”“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美德在农家”、“十个好” 村民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使参评率达到95%以上。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各项优惠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培训新型务工农民、产业农民、科技农民为目标,以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基本保证每户有一个懂农村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同时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切实改善村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力争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扩大村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争取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到100%,让每一位农户都感受到“村村通”工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要加快 “两基”攻坚步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使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积极大力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立足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同时搞好农村的改水、改厕、改圈工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重点突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乡村道路工程,积极改善人们的出行难问题,人们的出行条件将极大的得到改善,鼓励农民使用液化气或沼气等清洁能源。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群防群治队伍,认真开展治安重点隐患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安全文明村和平安村创建工作。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努力打造平安王塘,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全村人民创造一个安居、安全、安心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集体经济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坚决杜绝乘发展集体之机,侵害农民利益。通过多渠道培植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来源,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缓解村财政困难。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强化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决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收购、良种和农机具购置“三项补贴”政策。    (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   要围绕美化环境、提升品位、增强功能、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好绿化美化工作,环境卫生整治要全面加强;要依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和规划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基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今后的五年,要紧扣富民强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形成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村的文明程度。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遵守社会公德,形成文明、科学、健康、诚实、守信的生活方式。加强团结宣传教育,把团结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村的进程,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形成制度化,扩大基层民主,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水平。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公开办事和源头治理力度,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村党委要切实承担起“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确保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全村人民创造一个安居、安全、安心的社会环境。    (八)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胜利实现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措。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扎实稳步推进王塘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确定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富民强村是王塘村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企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全村上下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励精图治,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呵护王塘村的山山水水,打造王塘村的蓝天碧水、构建和谐王塘村。   


曹庄村特产大全




曹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