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埇桥区 >> 西二铺乡 >> 沟西村

沟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沟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沟西村简介

  沟西村隶属埇桥区西二铺乡,位于市区西10 公里处,生态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东靠合徐高速公路,西邻濉溪县,南通宿涡公路,北靠乡政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下辖11个村民组,土地面积7716亩;有978户4156人。多年来,我们坚持农业科学发展不动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村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小康示范村、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和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党委也多次被省、市、区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沟西村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目前拥有无公害蔬菜大棚3000多亩,采取“春夏两茬西瓜,秋冬辣椒不断,豆角套种全年”的高效大棚种植模式,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8万吨的新鲜蔬菜。村常年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帮扶,还定期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取经,借以提高瓜菜科技含量和新产品竞争力。2003年,沟西村取得了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同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丰发”牌西甜瓜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4月,在沟西农民蔬菜协会(成立于2003年)的基础上,成立了丰发瓜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注册了“沟西村”牌商标。合作社成立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引进推广无公害瓜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采取集中连片、五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供应种子、农药,统一检测,统一包装、标识、销售)管理的生产模式,积极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了沟西村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合作社也连续多年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社员517户。
   同时,我们正着手利用近郊优势,通过“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沿沟西大道两侧建设“千亩园区”,内容包括100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进村牌坊、路灯以及占地100亩的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游乐园。目前,采摘草莓、食用菊花已初步打开局面,采摘果木已进行培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村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扩大大棚蔬菜建设规模,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力争3-5年内,休闲观光农业取得较大进展,全村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02208 234000 -- 查看 沟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沟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沟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二铺村

  二铺村由原大黄、二铺、大周三个村合并而成,是西二铺乡四个村中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村。二铺村距离宿州市城区约10公里,东临三八街道、西接淮北市,是埇桥区的西大门,全村包括11个自然庄、22个党小组,30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本村有耕地7000多亩,人口6318人,其中具有初中文化人口占60%,高中占20%,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0%,外出务工人员1000多人(含在市区务工人员)。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外出务工、个体工商业。2011年二铺村成立了“农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征地3000亩用于良种小麦的种植、莲藕的种植和葡萄园的建设。目前,良种小麦已经下种,长势良好;莲藕池也已经挖掘好,藕种也已经准备好;葡萄园的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正在按计划进行。    目前二铺村共有党员208人,预备党员6人,分设4个党支部。合作社成立后,正在计划成立合作社党支部。村两委成员8人,在2011年的选举中新进入两委班子的有2人.计生专干2人,小组长22人。   近年来,该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断向前迈进。在2012年度,西二铺乡二铺村被评选为埇桥区美好乡村第一批示范村,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依据二铺集镇及近郊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二铺村美好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进一步理清二铺村发展思路。经过二铺村干群认真研究讨论,制定了二铺村发展三大目标:一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实现旧村改造、整村搬迁进行美好乡村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千亩的集观光休闲、采摘、旅游娱乐的特色产业园;三是形成沿303省道的工业集群,可为村民提供上千人就业岗位,年产值5亿元以上无污染的工业带。    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二铺村美好乡村一期已建成200套民房可供600人居住的新农村小区,同时配套建设了商店、健身器材、文化站,敬老院、村卫生室、农民文化广场,中心幼儿园,垃圾中转站。修建了10米宽的康庄大道、吕黄路4公里、村庄环庄路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10盏,绿化道路4公里。二期征地工作已经结束,600套新居即将破土动工,整村搬迁周围7个自然庄2600多人可置换土地410亩。    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初具规模。303省道以北,新汴河以南,二铺、沈家万亩土地被列为西二铺乡万亩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园区,投资近2千万元的农发项目正在施工,园区内现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已形成了万里红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德丰、永盛、春禾等多家合作社为一体的经济联合体,建成了1000亩的有机无籽西瓜,300亩的池藕、200亩葡萄、150亩的油桃、100亩草莓、50亩QQ农场,1600亩连片大棚蔬菜基地。二铺村至三角洲公园沿戚家沟岸6.5米宽的水泥路正在施工,计划在戚家沟岸边建一家三星级的农家乐,葡萄酿酒庄园,开通直达三角洲水上航线,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观光旅游农业。    沿303省道工业带初步形成。现已有万里红批发市场、百通塑胶、矿山机械厂、果酒罐装厂、有机复合肥厂、零三门窗厂、二铺苗圃厂等多家企业落户二铺,另有食品加工厂、饲料厂、针织厂等企业正在洽谈落实之中。    红十字会建设已步入正轨。二铺村于2013年5月被选为埇桥区唯一的红十字会推广实验村,现已设置了红十字会活动中心,建立了爱心超市及爱心书柜,已完成对需要重点关爱人员名单的统计,招募会员等工作并开展了大量活动。     春禾种植专业合作社    春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以蔬菜、葡萄、果木、池藕生产,良种繁育为主的专业综合经营实体,该合作社去年流转土地2000余亩,进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高科技种植。    2013年小麦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有4处,辐射示范带动面积在千亩以上。该合作社种植葡萄200亩,池藕150亩。常年聘请葡萄、池藕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户外出考察学习,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在提高品质,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新技术,全面提高该社科技含量,提高新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    合作社现有社员500户,正在积极申报区级龙头企业和无公害基地认证。    戚家沟生态园    二铺村围绕戚家沟生态农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观光、休闲、采摘、娱乐的旅游农业,促进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宗教旅游业。农庄内古迹较多,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三教圣寺,该寺因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寺、观、教堂建在一起,三教一体,故名三教圣寺,这在全国宗教建筑中极为罕见,三教寺香火至今十分旺盛。旅游观光价值极大。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该社流转的土地在戚家沟南岸,戚家沟和新汴河相距不到百米,蜿蜒并行,远离村庄,环境幽静。该社将在戚家沟和新汴河两岸种植桃树、梨树和石榴,并建人工沙滩、动物园、儿童乐园、农家乐餐厅,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葡萄、油桃、草莓、池藕等,为市民提供观光、旅游、娱乐和休闲采摘。利用戚家沟水源与区位优势,购买游艇四艘,开通戚家沟至三角洲水上旅游专线,供市民水上游乐。   民俗文化区    “后张庄老人节”被安徽省誉为“全国农民自办老人节第一村”、“全省先进老年协会示范点”“全国先进模范村居”的美称。随着农庄内农民广场的建成,老人节将越办越红火。该区以农博馆、农民文化广场、农民大舞台、仿古一条街和“后张庄老人节”举办为特色,把尊老敬老的美德和各种皖北民俗在当地和前来农庄休闲的所有客人中传承。   

沈家村

  西二铺沈家村坐落于宿州市西郊三公里处,303省道两侧,全村12个自然庄,18个村民小组,1380户,5196人,耕地6500亩。企业、水面、房屋承租金等年收入9000元,县办企业一个,民办企业3个。种植大棚蔬菜2200亩,农户养殖50头以上的5户,养鸡500只以上的2户,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蔬菜、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年人纯收入5000元.现村党总支下辖4个支部,直属党员170人。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为奋斗目标,把深化“双培双带”工程、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在农村党组织中开展“党员富民”工程,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措施,深入开展“双抓双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  

沟西村

  沟西村隶属埇桥区西二铺乡,位于市区西10 公里处,生态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东靠合徐高速公路,西邻濉溪县,南通宿涡公路,北靠乡政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下辖11个村民组,土地面积7716亩;有978户4156人。多年来,我们坚持农业科学发展不动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村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小康示范村、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和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党委也多次被省、市、区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沟西村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目前拥有无公害蔬菜大棚3000多亩,采取“春夏两茬西瓜,秋冬辣椒不断,豆角套种全年”的高效大棚种植模式,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8万吨的新鲜蔬菜。村常年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帮扶,还定期组织村组干部外出取经,借以提高瓜菜科技含量和新产品竞争力。2003年,沟西村取得了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同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丰发”牌西甜瓜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4月,在沟西农民蔬菜协会(成立于2003年)的基础上,成立了丰发瓜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注册了“沟西村”牌商标。合作社成立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引进推广无公害瓜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采取集中连片、五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供应种子、农药,统一检测,统一包装、标识、销售)管理的生产模式,积极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了沟西村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合作社也连续多年被授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社员517户。    同时,我们正着手利用近郊优势,通过“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沿沟西大道两侧建设“千亩园区”,内容包括100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进村牌坊、路灯以及占地100亩的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游乐园。目前,采摘草莓、食用菊花已初步打开局面,采摘果木已进行培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村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扩大大棚蔬菜建设规模,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力争3-5年内,休闲观光农业取得较大进展,全村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葛林村

  一、基本情况    西二铺乡葛林村位于宿州市西10公里,宿涡路穿境而过,与濉溪县毗邻,现有人口4980人,耕地面积1.1万亩,下辖13个自然组,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党员146人,近年来,村两委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干部上下齐心,同心协力,现以粮油种植,养殖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12年全村总经济收入约40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同比上年增长10%,展望未来,该村将继续以良种小麦繁育、种植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共同带领广大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村小麦播种面积9500亩,村级现有机井40余眼,灌溉机械600多台,已灌溉面积达90%以上。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葛林村委会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状况。葛林村委会地理位置优越,宿涡路穿村而过。全村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本辖区,无集体企业,有民营工厂数家,发展畜牧养殖业居民7余户。居民大力发展餐饮食品产业,为葛林村委会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就业基础,目前有几家公司正在筹划中,居民生活不断提高。   (二)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及“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促进了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桥涵维护管理得到保障。现葛林村委会建设有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党员电教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76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自2011年村两委换届0成功以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共8人,其中党总支委员5人,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村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党员146名。在西二铺乡党委的领导下,葛林党总支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   


沟西村特产大全




沟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