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参天蔽日,峡谷深邃幽静,溪坑瀑布奔流,巨石鬼斧神工……踏入龙峰村地界,便能感觉到一种奇妙的气场,让生物钟不知不觉地慢下来。远近闻名的省级森林公园中坡山森林公园坐落其中,一到春季,山上杜鹃花开,如霞似火。到达山顶,群山谷地便尽收眼底。有“浙东天池”之美誉的观顶湖位于海拔560米的山顶,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在1500个以上,是一处休闲健身、避暑纳凉的旅游圣地。龙峰规划设计各类套型120套房子,优先解决高山移民和大龄青年房,征地工作基本完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03200 | 315000 | -- | 查看 龙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观社区 |
龙观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1年10月,所辖范围东起中溪河东端,西至南坑新村,南接龙兴路,北至桓村茶山,由梅树小区、龙溪谷、龙湾华府、龙馨家园等住宅小区及原挂靠在桓村村的非农业户组成,社区现有在册户数439户,在册人口602人,居住人口约1600人。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党员30名,社区志愿者10名。从成立至今获得了充分就业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四无社区、宁波市和谐社区、二0一三年度村(居、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奖牌,创建了宁波市鄞州区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居家养老AA级服务站、鄞州区龙观乡人民调解中心“老郑和事佬”、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龙观乡龙观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所、廉政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龙观社区居委会分馆。 |
龙溪村 |
龙溪村辖磻溪新村等8个自然村。因地处龙观乡多溪水地带,故名龙溪。龙溪村作为较早实施高山移民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下步将着重推进高山村开发。四明山坊,位于龙溪村里牌楼电站边,牌坊正面栏额双线勾勒“四明山”,背面浮雕“二龙戏珠”。被文物专家认定为难得的明代牌楼建筑之活标本。 |
雪岙村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行人甚异之,复前行,雪岙村是也。根据自身特点,计划实行统一征地、分块实施,建设极具山村特点的美丽新农村。近年来,雪岙村的百亩桃园名声鹊起,一到春季花开时节,周边游客纷至沓来,颇为热闹。登山览胜,花开眼前;闲庭信步,云移天边。在桃花的氤氲的香气里,轻拥缱绻。行走如此纯粹的风景中,不妨趁机放松一下自己。 |
龙谷村 |
说到龙观,五龙潭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而龙谷村,也因五龙潭的存在显得如此不凡。整个景区面积16.17平方公里。区内群山环抱,峰峦挺拔,悬崖耸立,溪谷幽深,地形变化丰富。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礼佛朝圣、山地健身功能于一体。龙谷根据各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计划将上下茶耷移民下山,建设方案正在设计中。 |
后隆村 |
穿上五彩缤纷的戏服和着音乐,唱着越曲,脚踏小碎步,甩着水袖,演绎轻盈的舞姿……当婉转柔美的曲调、悠扬深沉的唱腔袅袅流淌时,掌声和喝彩几乎响彻了整个后隆村。这些年来,后隆村的业余越剧团俨然已经成为后隆村的一块金字招牌。大家不拿一分工资,默默地为全乡群众文化生活增光添彩。后隆新村建设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百姓住进新房,大龄青年房主体工程也已经完成,即将开始分房。 |
山下村 |
山下村由山下、张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2平方公里。2010年,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拆建”的思路,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如今,246套联排住宅、120套多层住宅平地而起,山村百姓陆续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家。千百年来,山下的历史与现代不断撞色,古老却并不荒废。随着旧村凤凰涅磐般的新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城里人的注意。挑一个闲暇假日,也许透过一扇旧门窗,便能赏尽古村的日落风华。 |
龙峰村 |
古树参天蔽日,峡谷深邃幽静,溪坑瀑布奔流,巨石鬼斧神工……踏入龙峰村地界,便能感觉到一种奇妙的气场,让生物钟不知不觉地慢下来。远近闻名的省级森林公园中坡山森林公园坐落其中,一到春季,山上杜鹃花开,如霞似火。到达山顶,群山谷地便尽收眼底。有“浙东天池”之美誉的观顶湖位于海拔560米的山顶,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在1500个以上,是一处休闲健身、避暑纳凉的旅游圣地。龙峰规划设计各类套型120套房子,优先解决高山移民和大龄青年房,征地工作基本完成。 |
大路村 |
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叫做大路村,那么这个村子是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其实不然,鄞州龙观乡大路村四面高山,在昔日却是个断头路,山路上鲜有人迹。直到近年来,龙溪公路才开通。 【古村简介】 大路村位于鄞州区西部龙观乡,山清水秀。五龙潭至奉化溪口的龙溪隧道公路串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由大路、杏村、吴岙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亩,山林面积4280亩,户籍320户,人口802人,农业经济以山林竹木种植业,种植花卉和贝母为主。 【指路】 从鄞江镇到龙观乡大路村可坐乡村公交617、638路,自驾车过鄞江镇、龙观乡再往西南3公里。 山清水秀,老宅幽深 风光秀丽的大路村,依山沿溪而筑的农舍,农舍下溪水潺潺,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大路村还保存着十余处典型的清代民居四合院、三合院,其中著名的是建于清代晚期的“陈金房”。 陈家大院依山而建,幽深寂静。我们走进院内,古韵之气扑面而来。幽长的青石板路两边是错落有致的砖木结构房屋,巷道相通,墙檐相连。其中有老屋五间二弄、新屋五间二弄,檐廊横列长达40米。院内有精心雕刻的窗棂,三层叠起的五马头风火墙,连着5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内种着桂花、丝瓜…… 院内每间房屋基本上都保存完好,穿行在院落里,“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原先属于陈氏太公。据《鄞州地名志》介绍,大路村村民主要姓陈,先祖陈启阳清代初年从余姚中村陈江岸迁此定居。听老一辈说,陈氏太公曾在上海做生意,后来发财赚了钱。他有四个儿子,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共四个院落,单独成院,又互通互连,房屋达31间之多。 只是如今,虽然老屋犹存,可住在里面的人却越来越少。来到其中一个院落,原本住着七八户人家,现在却只住着叶老太一人。“我的老伴前两年去世后,偌大的院子就剩下我一个人了。”73岁的叶老太对记者说。看到有人来拜访,她似乎很开心。 “就您一个人,孤单吗?”“还好,我有大黄!”老太指着紧跟在她身后的那条狗,笑了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颊上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古树掩映,节孝牌坊 在村北的古树掩映中,一座4.5米高的梅园石制四方形碑亭静静伫立。这是一座节孝牌坊,内有一块2.1米高的石碑,外设石坊保护,18根栏杆围筑,坊顶为歇山式四檐翘起,顶脊雕双龙,檐下20余攒仿木斗拱,甚是精美。亭身正上方的“钦旌节孝”四字分外显眼,亭身两边是一副对联:一片冰心明古井,九重丹诏勒穹碑。此牌坊现已被列为鄞州区文保单位。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礼制性、纪念性建筑物,该圣旨牌坊制成四方亭状在浙东罕见。据碑文记载,这是道光皇帝下圣旨为时任礼部尚书陈信孚之母董氏所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董氏,十六岁嫁至该村陈忠元,四年后夫死。二十岁起守寡,一生奉侍婆婆马氏、伯母吴氏及二姑姑,五十一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以“节孝”名闻乡里,卒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礼部奉旨旌奖。用血泪筑成的“圣旨节孝亭”,似乎在向人们叙述着过去曾经有过的悲伤。 周边历史遗存 在鄞西龙观,分布着许多牌坊,除了节孝亭牌坊外,还有桓村的双节坊与龙溪村的四明山坊。 双节坊 位于龙观乡桓村,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飞檐翘角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牌坊通高6.4米,宽5.2米,檐正中栏额刻“圣旨”、“双节坊”。据传,崔氏,年十八嫁至王家,婚后育有一子,三年后,丈夫不幸身亡,崔氏日夜操劳,既要服侍公婆又要照顾孩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儿子娶妻刘氏,岂料婚后一场大病夺去儿子生命,婆媳俩同甘共苦,终身守节。卒后,宁波府知府报请朝廷,获皇帝刺封,为崔氏、刘氏立“双节坊”一座。 四明山坊 位于龙溪,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一开间重檐歇山顶石结构建筑,高5米,面宽约4米,牌坊原有坊顶,因长期受风雨侵蚀,坊顶已毁。牌坊正面栏额双线勾勒“四明山”,背面浮雕“二龙戏珠”。为鄞州区文保单位。 专家点评: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今年一次中国古村落保护会议上曾经说:中国民族文化之根就扎在古村落里,古村落是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 鄞西大路村,数十年前还是一处十分偏僻、宁静、古朴的小山村,鲜有人去关注。近年以来,现代公路穿村而过,古村敞开胸怀,寻访者多了。然而守望古村落的仅是为数不多的长者,他们依然依恋这先辈创业发家之根。 特别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座被参天古木围护下的近200岁的圣旨节孝亭。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封建礼制曾左右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史。 |
李岙村 |
李岙村在1972年开始种植桂花,当时只是个别村民在自家屋前屋后或者自留地零星种植,面积少,品种单一。到1983年土地到户后,有农户开始将桂花种植到农田,但销售量并不大,大多农户还是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1994年,我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为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有关政策,在区、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岙村开始因地制宜的发展花卉种植这一特色农业,并积极为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花卉种植户从原有的几十户猛增到几百户,花卉种植业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由于花卉种植业,尤其是桂花种植的快速发展,1998年,李岙村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桂花专业生产村,此后,各家新闻媒体并多次为李岙村做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李岙村花卉业的名气,外来客商骆绎不绝,到李岙村洽谈花卉业务,花卉种植业快速发展,农户收入不断提高。 2005年7月,借龙观乡被省农业厅命名为“中国桂花之乡”之契机,李岙村抓住机遇,使花卉种植业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李岙村开始在广州、常州等地开设销售窗口,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使花卉的年销售额从1998年的几十万增加到入如今的三、四百万。目前,全村花卉种植已发展到1100亩,农户的生活因此而更加富裕,真正尝到花卉种植带来的甜头。 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发展的氛围带动下,李岙村党支部、村委会非常重视村庄的绿化、美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把创建“宁波市绿化示范村”、“园林式村庄”工作纳入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为加快村庄绿化和创建工作,村里积极制订有关规划,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免费为村民提供花卉苗木,发动村民户户搞绿化。在村两委会的积极工作和努力宣传下,村民绿化意识不断加强,在公路两侧、河道两旁、屋前屋后,以及所有可利用的空余土地和公共场所都进行绿化。在区农林局的设计帮助下,我们在村晒场旁边种上绿化;又积极保护村口古树群,使其永葆生机,绿荫覆盖面积达500平方。 经区农林局验收,李岙村为村庄绿化合格村,道路两侧绿化率和村庄四周绿化覆盖近100%,人均绿化面积1.5亩左右。 |
金溪村 |
龙观金溪村地处四明山鹿,鄞州西部属半山区,龙观东大门,有溪东、中央岸二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拥有400户人家、1045人口,设12个墙门小组,有37个代表,党员63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后备干部3名。现有耕地面积600亩,有经济特色贝母面积500亩,有水果山面积120亩,茶叶面积80亩,花卉250亩。有个私企业40余家,农工经济产值1。8亿万元,人均9500元。双溪垂钓位于龙观东大门往章水方向150米处,有特色的农家菜,是周末双休日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首批市级文明礼貌村、“生态村”、“卫生村”;鄞州区“民主与法治示范村”、“十佳敬老模范村”、“科普村”、“三星级星光工程”、“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美家园”和“省级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等称号。 |
桓村村 |
桓村村地处鄞州西部,四明山麓,国家AAAA级五龙潭风景区沿线,输半山区,是龙观乡政府所在地,有常住人口350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500余亩,山林7300余亩,经济作物3200余亩,其中茶山业800余亩,水果300余亩,竹笋1500余亩,花卉600余亩。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4亿元,村级可用资金26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000元。近年来,我村大搞村庄道路绿化,河道两侧绿化和庭院绿化,兴建文化休闲公园,至今村庄绿化覆盖率到25%,人均绿化面积25平方米。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市园林式村庄、市级卫生村、文明村和生态村等诸多荣誉。为创建“宁波市绿化示范村”、“园林式村庄”,我村及时成立了以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我村实际,并借鉴先进村经验,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同时积极发挥团支部、妇代会、老年协会和墙门小组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具体负担起村落的绿化责任。近年来,我村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建设进村道路及村道路两旁绿化2000米,投入资金30余万元,新建河道绿化3000米;投资150万元,兴建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健身休闲公园一处15000平方米。同时积极抓好庭院绿化,以今年的环境整治年和和美家园创建为契机,投资20余万元,对原来的卫生死角、屋前屋后分别种好绿化带。为提高绿化质量,村在绿化过程中,共使用了樟树、桂花、茶花、红枫等花木,至今,全村绿化覆盖率已达25%。为建立、健全村庄绿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实施党员、村民代表、墙门组长分批、分段包干制度,实行定期管理和督促村民门前三包的制度落实。同时,对共同绿化地带,实行专门管理制,坚持“有人种就有人管”的长效管理原则。如今,桓村村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村落呈现生态园林式的格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