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渔村位于象山港尾,强蛟镇的东南面,是一个比较拥有比较特殊经营方式的行政村,全村都是以渔业为生,村现有渔民708户,总人口达1888余人,有村民小组8个,共有33人。村三套班子配备齐全。0党员27名,0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有园地80亩,林地1050亩,养殖水域面积达700余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6110 | 315000 | -- | 查看 下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石岙村 |
王石岙隶属强蛟镇9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富饶美丽的浙江省宁海县东北端,离县城28公里。地势为山岗地与滨海滩涂地,其滩涂后经过人工围堰改造成海水养殖塘。全村429户,1196人,村民委员会1个,村民小组4个,村民代表32个,村经济合作社1个。全村共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3名。2010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10944元左右。耕地面积 924 亩,山林面积1665亩,园地面积112亩,养殖水面718亩,合计3419亩。 |
加爵科村 |
加爵科村位于宁海县北20公里的强蛟半岛西北角,现有494户,人口1333多人,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7人,山林面积2500亩,海涂2600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5463万元,人均经济收入为9670元。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被授予县级十佳和谐村庄荣誉称号。 “想不到短短一两年的时间,我们这个原来不怎么起眼的村庄,变成了现在村容整洁、文化设施齐备的新渔村。”这是日前记者在强蛟镇加爵科村采访时,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发自内心的话。 加爵科村地处强蛟半岛西北角,象山港与之为伴,又与葱郁绵延的张家山紧密相依,是一个秀美的渔村。这里的村民尽得山海之利,大都以赶小海,捕毛蛤苗、花蛤苗和远洋捕捞等为生,过着滋润的生活。 近年来,该村村干部团结协作,发动广大村民努力搞好村庄环境,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往昔落后邋遢的面貌。拆除旧房,拆除露天粪坑,拆除柴蓬基,全面硬化绿化村庄道路,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建造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起生态公墓建设,建设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村里还建立长效机制,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管理制度,如卫生保洁制度、绿化养护制度、垃圾收集制度等,并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根植到老百姓的心头。目前村里修建了村中公园、健身广场,并建起村篮球场,购置了健身器材等,使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了消遣娱乐场所。闲时在整洁平坦的村道上遛遛弯儿,到健身广场活动活动,成了村民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村主任林静军告诉记者,村里打算利用渔村山海资源优势,发展海边农家乐,吸引游人前来吃海鲜、赏海景,以增加村民收入。另外,还将依托海螺水泥、浙东建材等大企业进驻村里,磨盘山码头就在村庄附近等优势,着手考虑准备向物流、仓储等三产方面发展,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可以想象今后村民的日子将越来越红火。 村民感言:村庄近几年面貌变化很大,生活在这里,心情舒畅。相信我们村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将会更新,我们的家园将会更美。 |
下渔村 |
下渔村位于象山港尾,强蛟镇的东南面,是一个比较拥有比较特殊经营方式的行政村,全村都是以渔业为生,村现有渔民708户,总人口达1888余人,有村民小组8个,共有33人。村三套班子配备齐全。0党员27名,0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有园地80亩,林地1050亩,养殖水域面积达700余亩。 |
下蒲村 |
下蒲村位于宁海县强蛟镇的中心地带,距离镇政府5公里左右,距离宁海县城三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南接上蒲村,西北靠山,东面为农田。 下蒲村是一个农业大村,由原下洋村、钟家村和后舟村三个自然村于2006年撤并而成。现有农户792户,人口数为2472人,总劳动力数为1721人。村低保户共35人,其中大部分是残障人士。村民住宅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也存在不少的危房。村现有74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有1个村民委员会,1个村经济合作社,12支村民代表小组。土地总面积为7364亩,其中耕地1740亩,园地315亩,林地5191亩,水面98亩,其他20亩。村里主要有杨家岙水库、天家岙水库、蒲岭脚水库三大水库,总库容分别为7、7、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分别为0.36、0.54、0.15平方千米,主流长度分别为0.8、0.7、0.3千米,坝高分别为8、10、5.8米。 作为宁海十佳古戏台之一的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就位于后舟、下洋两村之间。魏氏后裔于清康熙八年(1669)建大堂三间.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光绪十六年(1890)建仪门、戏台、厢楼等,并按各房派自东向西依中轴线劈半而建,俗称“劈作做”,故风格各异。 |
临港村 |
临港村位于象山港尾部,两面环海,紧邻强蛟临港公路—薛岙公路,距离强蛟镇政府大约8公里,距离县城半小时左右,交通便捷。它是一个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村庄,由原来的下农、储岩、骆家坑、蒋家四个自然村于2006年5月撤并而成。现有居民616户,村民总数1846人,劳动力在1235左右,外出打工人员大于在360。村民委员会1个,村经济合作社1个,村党员人数为49人,村民代表为44人,村民小组13个。村现有低保户 29 人(下农4个,蒋家14个,储岩3个,骆家坑8个),其中残疾的为5个,困难户11个。 村现有土地面积5684亩,其中耕地1173亩,园地249亩,林地1882亩,水面2372亩,其他8亩。 |
上蒲村 |
强蛟镇上蒲村位于宁海东北部,全村山林面积1700亩,耕地800亩,现有户数332户,1051人。全村个体私营经济实力较强,形成五金机械、塑料模具、精密仪器等产业,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多元。近年来,村里投入几百万元资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先后荣获各级文明村、小康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路面干净整洁,村口池塘清澈,企业厂房林立,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村旁青山肃穆宁静,临港公路依村而过,处于临港经济开发区块的强蛟镇上蒲村,在繁荣中又有着村庄特有的静谧。 说起强蛟镇上蒲村,不得不提这里的五金机械等特色块状产业——在一个330多户的村庄里竟有大大小小的五金企业60多家,村民中不是自家开着各类大小五金厂,就是在村里企业打工。“虽然说我们这里是农村,村民还是农民,可他们的生活和普通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其主要收入靠拿月工资,村民的生活条件其实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村党支部副书记金校飞说。 与村民生活条件同样发生变化的是,这几年村里的环境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村内道路硬化宽敞了,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村口池塘四周砌坎并经过清淤,种上了荷花,进行了绿化,成为村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山坡、空屋基、房前屋后以及公路边都种上了树和花卉,村庄一年四季得以绿意盎然……村子旧貌换新颜,这其中村“两委”下了不少工夫。金校飞扳着指头说,这几年村里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达到了好几百万元:投资200万元将要竣工的村落文化宫,漂亮大气,今后将是村民文化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投资40万元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公墓建设、水库增容加固、村民健身广场、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等。这一件件饱含村干部心血和寄托村民希望的工程建设,让上蒲村大变样。 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的习惯也得到了改善。金校飞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喜欢在自家门口乱堆杂物乱扔垃圾,现在这样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而且村庄环境改善了,村民的心情也会不一样。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搞搞活动,一起打球、聊天,做操、跳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许多。“村干部把村子搞得很漂亮,环境也好,住在这里很舒服!”采访中,村里的一位老人对记者说。看得出来,这是老人发自内心的称赞。 |
峡山村 |
强蛟镇峡山村位于宁海北部,共有1560户村名,村民总人数为4922人,村民小组24个,村民代表204名,下辖自然村6个。 峡山村海洋资源丰富,全村浅海滩涂面积4700亩,山林2601亩。全村养殖面积占80%以上。 其中网箱养殖占多数,养殖品远销日本、南朝鲜。已初步形成贝类及滩涂鱼虾混养、棚架式牡蛎、内塘低畦地虾蟹蛏混养格局。以峡山海鲜舫、海鲜夜排档为代表的渔家乐项目正蓬勃兴起,集品鲜、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正在形成;海洋运输业发展迅猛,运输船往返于上海、福建、广东、香港等地。 人文景观丰富,旅游开发蓄势待发。汉武帝因峡山是海道要冲设鲒崎亭。宋代以梅妻鹤子为伴的林逋在四孤坪建八卦形象的太极宫,素有“海上千岛湖”之称的强蛟群岛像颗颗珍珠镶嵌在强蛟镇东部,横山岛上风景独特,景色秀丽,环境幽静,“小普陀”之名闻名遐迩,年接待游客达万余人次。现已列为县旅游重点开发区,正规划兴建集观光、品鲜、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宁海湾休闲旅游渡假区。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环境愈趋优越。峡山村的文化教育、村务管理等各项事业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妇女组织、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县级文明村、宁海县十佳村落文化示范点、宁海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 峡山村特色餐饮:海上渔排,特色农家乐。客人们可以吃到养在海水中透骨新鲜的海鲜。 宁海湾游艇在海上驰骋时激起的白浪,蓝天大海,还有横山岛上的沙滩排球,一切都那么让人神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