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村地处越溪乡东部,靠近三门湾,由东白芨、西白芨、箬屿3个自然村合并组成,下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840人,250户,村四委会干部10人,党员33人,耕地面积500余亩,滩涂面积1万亩。全村主要以养殖、渔业、海洋运输为主,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15万元,年人均收入达65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6202 | 315000 | -- | 查看 白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枝田村 |
梅枝田村由上田田自然村、隔坑自然村及梅枝自然村组成,位于越溪乡东南部,东接下田村,东北山峦怀抱。“越沙线”、“梅塘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有山、有田又有滩涂,有“鱼米之乡”之称。村共有村民455户,1496人,拥有耕地980亩,山林2800亩,养殖塘250亩。有村民小组12个,其中上田自然村4个,隔坑4个,梅枝3个,共有村民代表32人,0党员62人,村三委会干部9人。村民人均收入4600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3.5万元。 梅枝田村工业落后,仅有小企业三家分别是,厚德旅游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解决劳动力近10人,上田酿造厂解决劳动力10余人,田启茂机板长解决劳动力20余人。 村民除种植蔬菜及水稻等粮食作物外,多以发展林果业,特别是大棚西瓜,大棚西瓜脆甜爽口,又比普通西瓜提前成熟,收入比较可观。 部分村民以养殖水产品为生,目前,梅枝田村养殖产品以跳鱼、青蟹、白蟹、对虾、蛏子、珍蚶为为主导品种,其中以跳鱼为杰出代表。梅枝田跳鱼肉质鲜嫩,属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品,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
下田村 |
下田村位于越溪乡的东南面,西接上田村,南与梅枝村遥遥相对,东北山恋环抱。全村现有村民250户,人口860人,拥有耕地807亩,山林1500亩。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1名。20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605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为10万元。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市级园林式村庄、县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等。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营造一派“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和谐的农家田园风光。 |
下湾村 |
越溪乡下湾村位于越溪东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越白线穿过村口。村总户数288户,村民总人数849人,无下辖自然村,村有耕地1331亩,山林822亩,水田680亩,村民以海水养殖业为主,海水养殖1135亩,人均收入4456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约30万元。 |
南庄村 |
南庄村位于越溪乡南面,三门湾畔,现有常住人口532户,人口1686人,是一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纯农业村,拥有耕地面积1589亩,山林面积1645亩,海域面积5000余亩,水产品养殖面积4770亩,主要从事青蟹、蛏子、对虾等水产品养殖。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50名。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86元,村集体可用资金为35.1万元。2007年被列为“宁波市文明示范村”、“宁海县生态示范村”的试点村,在村班子的带领下,全村上下提出了“人人动手,争创示范村”的创建口号。一方面我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水上公园、休闲广场、村牌楼、村庄绿化等);另一方面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通过张贴海报、广播、远程教育、黑板报及村干部上门宣传的方式向村民传递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建立和谐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
七市村 |
七市村位于越溪乡南面,四面环山,由七市、东坑、峧头3个自然村组成。七市本是老乡所在地,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卫生院、学校等单位,公共汽车直达村庄,交通便捷。该村是越溪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现全村805户,共2421人,耕地面积2231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647亩,山林面积7145亩,水产养殖面积465亩,人均收入4913元。全村党员79名。 近年来,我村通过实施“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村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优美人居环境。村内脏、乱现象,实现“村容整洁”的要求。如今的七市村村内整洁、干净,新规划的楼房整齐划一。几年来我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开展多项惠民工程,重点解决了村庄在饮水、用电、行路等方面的困难,并积极进行退宅还耕和高山移民等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七市村人也将继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
大陈村 |
越溪乡大陈村,位于越溪乡东南部,东接大林村,南接南庄村,西北山峦环抱。村共有村民153户,503人,拥有耕地320亩,山林620亩,养殖塘190亩,滩涂面积500亩。村有村民小组4个,村民代表20人,村三委会干部7人,村民人均收入4300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3.8万元。 |
大林村 |
大林村地处越溪乡最东端,全村有383户,村民总人数1222人,村民小组8个,村民代表32名。耕地面积1808亩,其中水田623亩,滩涂4244亩,山林990亩,劳动力700人,60岁以上老人166人。村内企业有两家,分别为木材加工厂和水产冷冻厂,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人均收入达6000元,现在党支部党员38人。 几年来,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我村的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05年投资30万元,改造村庄环境;2006年投入6万元对全村的电网进行整理;2007年村里投入8万元建成大林至小林的连村公路,投入14万元进行了二期自来水改造,投入70余万元建造村办公大楼和老年活动中心。现在的大林村是道路硬化、公厕洁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村落特色化。村民们也自觉、自为、主动地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转变。 |
信干山村 |
越溪乡信干山村现共有234户,776人,主要从事海水养殖。耕地面积1409亩,山林面积1598亩,内塘养殖面积830亩,常年外出人员280人,人均收入4202元。全村共有40户养殖户,养殖面积达420亩,养殖如青蟹、蛏子、银蛤、下白虾等年产值约260余万。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建设好生态水产养殖基地,逐步形成养销结合、综合利用的生态养殖体系。2007年度被评为县级卫生村;2007年被列为县级重点环境整治村,县级文明村和市级村落文化示范点。历年来,有98%的家庭被乡以上评为文明户和五好家庭。近几年,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抓手,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村社会事业,营造“平安、和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实现村农业和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
田岙村 |
田岙村地处越溪乡东南部,位于越白线6公里处,背靠山、面向海,地理环境十分优美。行政村由田岙、岐头、李家岙、岭脚山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17户,总人口768人,现有耕地面积1130亩,山林1223亩,养殖虾塘面积650亩,年人均收入4100元,村集体年可用资金3万元,是一个纯农业村。 |
双盘村 |
双盘村地处越溪乡南部,依山傍海,由双盘、坎头王、王干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属越溪乡中心村。现有人口945人,276户,耕地面积1130亩,山林914亩,人均年收入61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有30%的人在外做生意或务工,50%的人从事水产养殖。海水养殖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所养品种主要包括青蟹、银蛤、蛏子、白对虾等。在村支部书记林益苗的带领下,全村班子团结一致,为建设双盘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通过几年努力,获得了市级环境重点整治村、市级园林式村庄、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县级绿色家庭示范点和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一个“村容整洁、村民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慢慢崛起! |
白芨村 |
白芨村地处越溪乡东部,靠近三门湾,由东白芨、西白芨、箬屿3个自然村合并组成,下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840人,250户,村四委会干部10人,党员33人,耕地面积500余亩,滩涂面积1万亩。全村主要以养殖、渔业、海洋运输为主,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15万元,年人均收入达6500元。 |
山头应村 |
山头应村位于越溪乡东南部,距越溪乡政府3公里,由山上应、山下应和灰场3个自然村组成,14个村民小组构成。山头应村有518户,共1468口人,劳动力939人,外出打工人数405人,60岁以上老人234人,村民人均年收入6185元,土地总面积5304.05亩,其中耕地1156.05亩,园地845亩,林地2453亩,水面850亩。现有五保户1人,残疾人22人,困难户25人,低保户18户21人,目前全村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备,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辅。 山头应村现有党员55名,其中女党员9名,40岁以下有11人,60岁以上就有19人,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三四委会总人数12人,其中:村党组织4人,村委会成员3人,经济合作社管委员会成员3人,村民监督委员会3人,另外还有村文书、出纳和大学生村官各一名。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带领下,各委员紧密协调积极配合,认真处理村里的各项事务。 目前,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三通建设,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一)公路建设 全村范围内的乡村公路已经修通,但由于三个自然村地处山端和偏僻,乡村客运车辆不能直接到达各个自然村,给村民的出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前村民来回都是步行的,现在条件有所改善,人们改用自行车和电瓶车了,但出入依旧不便。 (二)新农村建设 山上应村和山下应村位于越溪乡东南2.8公里的大炮山南麓,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他们没什么经济来源,唯一的希望就是1 亩2 分薄地,靠种点水稻、花生、洋芋、等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生。 2003年在县政府高山移民的政策下,越溪乡政府大力推进高山移民工作。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移民愿望,通过召开高山移民村村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恳谈会,走访高山移民户等方法,充分了解高山群众的移民愿望、村集体经济实力、高山群众家庭状况以及群众对移民新村建设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各村实施高山移民,建设移民新村的一个重要依据。把上应村从大炮山南麓迁至越溪乡政府大楼南面1公里处田壁山山脚的洋孟坑。 山上应村原住户196户,自2006年至今已完成迁移194户,尚有2户未迁。大炮山南簏上的原村址已经退宅还耕, 30余亩新造田地已是生机一片,同时也为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新的贡献。移民下山,易地致富。改变了山上应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山又不丢山,离山就不靠山”成了上应村一条房屋的发展原则。现如今下应村以上应村为榜样,正在积极筹划下山移民工作,估计到8、9月份前期的准备工作就能完成。 (三)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的应用主要是饮用水和灌溉水。在饮用水方面,全村的饮用水主要是从山里引来的山泉,常是一个村或几户人家饮用一条水,山泉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没有经过水源鉴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山间溪流、河沟、季节雨水及各村修建的小型水库。所以一到夏季的用水高峰,村里就经常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村民们热切的希望能尽快接通自来水。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在借助越溪乡大水网改造之际,我村也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家家户户都接入自来水。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在种植方面,主要种植粮食,部分农户种植枇杷、蔬菜等,但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产量低。在养殖方面,全村没有养殖大户,牲畜养殖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许多家庭养殖都没有选择优良品种,在饲料配置上,都是依靠习惯喂养,添喂浓缩饲料的农户,也没有较为科学且长期拌料的配方;水产养殖以承包小型养殖塘为主,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和饲料喂养配方,只能靠养殖户自己摸索经验,因此风险很大。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年轻人,但外出之前缺少培训,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大部分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电器,绝大部分人拥有手机,小轿车也是随处可见,人们吃饭问题从以前能吃饱逐步向能吃好转变。同时,文化生活也不断进步,农民朋友在劳作之余,自编各种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
兴农村 |
兴农村位于越溪乡的东南方向,四面环山,由道士塘、小宋、大宋和外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公共汽车直达村庄,交通便捷。现全村450户,共1438人,耕地面积2310亩(其中水田面积为670亩),山林面积2486亩,水产养殖面积1532亩,人均年收入4411元,集体积累达到 80多万元。全村党员62名,各种组织健全,制度健全。多年来,我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赖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村内加强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整体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实现了“四化”新时代的新农村。为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内安装了健身器材和文体娱乐室,重点解决了村庄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并积极进行退宅还耕和旧村改造等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
越溪村 |
越溪行政村由越溪、上林、官长、白湾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536户,1660人,耕地面积1815亩,其中水稻面积971亩,山林面积5189亩,特产1140亩,水产养殖1021亩,村集体可用资金22.96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2007年,经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卫生村,村落文化示范村、平安村。结合“两化”活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先后投资7万余元进行美化、绿化,村庄路面整洁、环境优美。2007年成立了“宁海县越潭茶叶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成立,为打造越溪茶叶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越溪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盘屿村 |
盘屿村位于越溪乡北面,三面环山,前临白桥港。村庄总面积11346平方公里。全村655户,人口1888人,水田面积2115亩,水产养殖面积1798亩,山林面积6847亩。水产养殖专业户38户,养鹅专业户8户,20亩以上种粮大户6户。盘屿村集雨面积大、水资源丰富。去年10月在县老区办和水利局的支持下,新建自来水蓄水池,过滤房等,并对全村管道重新安装,耗资90余万,目前已基本完工。全村电网整改也已基本结束。随着工业经济的兴起,凭借临乡工业小区的地理优势,就近解决本村男女7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有临时装卸工10人,增加了农民收入,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