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村:村委会驻本地。改革开放前有383户,1719人,耕地面积1012亩,山地面积57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松、竹、茶叶等。1949年称梓岙乡竹溪村;1956年称竹溪农业社;1961年称竹溪大队;1984年建竹溪村委会。竹溪在莘田东南1.2公里处,104国道穿境而过。村中有小溪,古时溪之西南有竹山,篁竹丰茂,故名竹溪。村中多黄姓,其始祖于明嘉靖乙酉(1525年)从闽之泉州迁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304012 | 325000 | -- | 查看 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派岩村 |
派岩村:村委会以驻地得名。改革开放前有83户,425人。耕地面积180亩,山地面积325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杉、毛竹等。1949年称仙岩乡派岩村;1956年称派岩农业社;1961年改称西一大队;1981年复称派岩大队;1984年建派岩村委会。 派岩在河口塘东北3.8公里的派岩山西面山腰上,山上到处散布破裂岩石而得名。因“破”、“派”方言同音,谐音变为派岩,因以名村。据《苏氏宗谱》记载,苏氏先祖于明朝从平阳大溪迁入。 |
河口堂村 |
河口堂村:村委会以驻地名之。改革开放前,有住户197户,769人,耕地面积226亩,以种水稻为主,其次为经商、手工业。1949称仙岩乡河口堂村;1957年称河口堂农业社;1961年称河口堂大队;1984年置河口堂村委会。 河口堂为仙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大罗山以西约2公里处,温瑞塘河以东的仙岩河河口处,古时建有尼姑庵1座,俗称河口堂,故名。河口堂过去居民很少。它是近代新兴的 工商业聚落,居民大多从各地逐渐汇集,故姓氏较杂,现为仙岩街道政治、商业、文化中心。 |
岩二村 |
岩二村:村委会驻地岩下,以序数名之。改革开放前,全村有560户,2427人。耕地面积941亩,山地面积1074亩。以种植水稻、 番薯为主,兼营松、杉、毛竹、茶叶等。1949年称仙岩乡岩下村;1956年称岩下农业社;1961年称岩二大队;1984年建岩二村村委会。 岩下在河口塘东北1.2公里处,因在村东狮子山之下而得名。据旧志载,朱氏始祖宋时游仙岩而择居于此。其后,明时陈氏先祖从场 桥西河、张氏先祖从永嘉强先后迁来聚居。(杜、苏?) 空湾自然村:在渔潭前村西南约0.3公里处。改革开放前,有居民8户,43人。北为水平山,南为长力山,村在两山山湾里。古时塘河空广,此处较冷僻,常有打劫贼出没,故人烟稀少。1958年10月份始建“三八畜牧场”,后发展为自然村。在建村前,这里空无人居,故名空湾。 |
岩一村 |
岩一村:村委会驻地岩下,以序数命名之。改革开放前,有543户,2396人,耕地面积855亩,山地面积118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竹、茶等。1949年称仙岩乡岩下村;1956年称岩下农业社;1961年称岩一大队;1984年建岩一村委会。 |
自力村 |
自力村:村委会驻地渔潭前村。改革开放前共213户,1050人。耕地面积489亩,山地面积83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 松木、杂竹、茶叶等,1949年称岩下乡渔潭前村;1956年称自力农业社;1961年称自力大队;1984年建立自力村委会。 渔潭前村位于河口堂北2.4公里处,在渔潭之西南,古时习惯上叫渔潭前村。村民中有姜、卢等姓。据史载,姜氏始祖宋时从永强迁此,卢姓明时从瑞安湖岭六科迁此。 |
渔潭村 |
渔潭村:村委会以驻地而得名。改革开放前有240户,1140人。耕地面积485亩(包括水、旱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柑桔等农作物。1949年称仙岩乡渔潭中村;1956年称渔潭农业社;1961年称仙岩公社渔潭大队;1984年置渔潭村委会。 渔潭在河口堂以北2.7公里。古时村中有一深潭,多鱼,称鱼潭, 故名。村中多胡姓,据《胡氏族谱》记载,始祖于宋乾道间三年从闽迁入定居。 |
社帆村 |
社帆村:村委会驻地屿岙。改革开放前有242户,1150人。耕地面积529亩,山园58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小麦、油菜等为主,并营松木、茶叶、水果等基地。1949年称社岙村,属岩下乡;1956年称社帆农业社;1961年称社帆大队;1984年建立社帆村委会。 屿岙位于河口堂以北约3.2公里处,地处帆游山与渔潭山的山岙中,村中原有一小屿,故名。村多翁姓,始祖于宋乾道间从闽迁入。 |
穗丰村 |
穗丰村 村委会以驻地命名。改革开放前,有755户,3259人。耕地面积1364亩,山地面积3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淡水养殖、捕捞业。1949年称仙岩乡穗丰村;1956年称穗丰农业社;1961年称穗丰大队;1984年建穗丰村委会。 穗丰位于河口塘以南1.3公里,温瑞塘河两岸。明初有刘、徐二姓始祖迁入,以五谷丰登之意,取名穗丰。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氏于明初自永嘉迁入;而刘氏则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之孙刘骁,因避朱明政权破孩从青田迁入。(丁氏少数民族?) |
新丰村 |
新丰村:村委会驻本地。村民为珊溪水库移民,1999年在仙岩建村,名新丰。全村以商业、租赁业和务农为主。 |
仙南村 |
仙南村:村委会驻地仙岩。改革开放前有526户,2060人,耕地面积825亩,山地201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茶叶等,1949年属仙岩乡仙岩村;1956年称仙南农业社;1962年称仙南大队;1984年建仙南村委会。 仙岩在河口堂东1.5公里处,为仙南、仙北村委会驻地。改革开 放前合计991户,4051人。仙岩因相传黄帝轩辕氏在此-得道,飞升留下升仙岩等古迹而得名。村民中有周氏、李氏、胡氏、黄氏、秦氏、王氏等。周氏始祖为宋时元丰温州九先生之理学名臣周行已,其十六世孙从昆阳迁入;李氏祖于明时由闽迁入;黄氏祖于明洪武时自乐清白石迁入。 |
星光村 |
温州瓯海区仙岩街道星光村多年来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一例群众-事件,无-等组织,先后获得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村级整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推荐理由: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建设和谐村庄以及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星光村在综合治理方面花大力气,建立先进的村级安防中心,三级防控体系,投资38多万安装视频监控,在村各重要路段配备全球眼或高清摄像头81个,更有效的掌握村庄安全信息;下大工夫制定有效措施,建立村级治安联防体系,组建村级巡逻队8人,分班定期对各路段进行巡查,实现人、机完美结合,使村庄安全没有死角。 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村庄整洁优美、公共卫生良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首先村“两委”重视,将“平安建设”宣传纳入村级年度工作计划中,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荣同志专门负责平安建设宣传工作,每年给予一定的平安建设经费保障;其次制定相应的规章,村两委、村民代表定时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再次,健全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
仙北村 |
仙北村:村委会驻地仙岩。改革开放前全村465户,1991人,耕地面积904亩,山地面积201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松、杉、茶等。1949年属仙岩乡仙岩村;1956年称仙北农业社;1962年称仙北大队;1984年建仙北村委会。 |
花台村 |
花台村:村委会驻。改革开放前有180户,782人,有耕地面积385亩,山地面积94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竹等。1949年称梓岙乡花台村;1956年称花台农业社;1961年称花台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花台在莘田西南2.5公里处的坦头山南麓,原名花潭。村边原有一深潭,古称龙潭,潭边多花木,绚丽异常,故称花潭,村以潭名,后谐变为花台。村中多施姓,其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平阳北港后堡迁入。 |
罗垟村 |
罗垟村:村委会以驻地得名。改革开放之前有122户,543人。于1985年成立罗垟村委会。 罗垟在河口堂西北0.6公里处,是原从大罗山东樟、秀垟等村村民相继搬到山下而另建的新村。以其地原属大罗山垟界为由,故命名罗垟。原东樟村有5个自然村,改革开放前有161户,644人,耕地面积280亩,山地面积211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杉、毛竹等。1949年称仙岩乡东樟村;1956年属西二农业社;1958年属西二大队;1961年称东樟大队;1984年建东樟村委会。 东樟自然村:在河口塘东北3.4公里处的大罗山上。改革开放前有51户,254人。因村东有一株大樟树而得名。据《何氏宗谱》记载,何氏始祖于明初从平阳宜山迁入。 银坑自然村:在东樟西北1.2公里处。改革开放前有23户,114人。村前有一溪涧,名银坑,故名。 上大厂自然村:在东樟西北0.5公里。改革开放前有41户,103人。村建在三条岗上,村民原以稻草盖屋,俗称稻秆厂,故名上大厂。 双珠自然村:在东樟西1公里处。改革开放前,有16户,78人。因当地有二块大岩石,其园如珠,故称双珠,因以名村。 隔岸山自然村:在东樟东南0.5公里的大罗山上。改革开放前有30户,95人。村在东樟隔溪的南面,故名隔岸山。 |
下林村 |
下林村:村委会以驻地命名。改革开放前有147户,796人。耕地面积778亩,以种水稻为主。1949年称下林村,属仙岩乡;1956年称下林农业社;1961年称下林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 |
秀垟村 |
秀垟村:村委会以驻地名之。原有二个自然村,改革开放前,合计114户,535人。耕地面积187亩,山地面积2954亩。以种水稻、秋薯为主,兼营松、毛竹等。1949年称仙岩乡秀垟村;1956年称秀垟农业社;1961年称秀垟大队;1984年建秀垟村委会。 秀垟自然村在河口堂东北5公里处,隐在大罗山山中。改革开放前有107户,520人。据旧志载,唐李氏宗室李集因避吕氏逼害,更名罗冲隐居大罗山中,自号罗隐秀才,所以秀垟古名为秀才垟。现在的罗隐洞遗迹也由此而来。 龙后自然村,在秀垟西南0.7公里处,原有居民5户,23人。古时村前有镜庵(尼姑庵),村民称庵堂为“寮”,方言“寮”与“龙”同音,所以谐称“龙后”。 |
跃进村 |
跃进村:村委会驻下林村。改革开放前,有199户,535人。耕地面积186亩,主种水稻。村民大多从事建筑陶瓷生产。1949年属仙岩乡下林村;1956年称下林建筑器材厂;1970年称跃进大队;1979年复称下林建筑器材厂;1984年置跃进村委会。 下林位于河口塘西0.3公里处,温瑞塘河西岸。改革开放前,合计621户,2460人。最早迁居这里的为林姓,是从梓岙下林坦迁入的,遂以下林名村。现居民中以蔡、黄、李三姓居多,据史料记载,其中蔡姓始祖约于北宋间从瑞安县城迁入。 |
凤池村 |
凤池村:村委会驻地凤池而得名。改革开放前,有206户,971人,耕地面积560亩,山地面积1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等。1949年称梓岙乡凤池村;1956年称凤池农业社;1961年称凤池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 凤池在河口塘西2公里处,旧时称莘田下垟厂(当时称稻草房为厂),因村前有一池,形似凤,故名。村民多蔡、柯二姓,蔡氏始祖于清道光年间自平阳迁入。 |
李山村 |
李山村:村委会驻本地。改革开放前有77户,397人,耕地面积231亩,山地面积144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杉等。1949年称梓岙乡李山村;1956年称李山农业社;1961年称李山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 李山位于莘田西南2.8公里的山中,最早居民为李姓,其始祖于明朝从闽泉州迁入,因其李姓居多,故名李山。 |
沈岙村 |
沈岙村,座落在瓯海区仙岩街道西片区,东至新丰村,西至官山垟,南至凤胜村,北至横坑村,与瑞安相邻,是瓯海的南大门,也是仙岩街道的大村之一。新、老104国道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全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户籍达1105户,总人口5000多人,其0国人员13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10000多人。现有103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成员8名,村民代表63人,其中理财组5人,村老人协会班子成员13人,治安联防队6人。拥有耕地面积600多亩,山林面积1000亩。村里已办理营业执照的总共600多家,其中鞋革、服装、汽摩配等企业达300多家,淘宝网店60多家,超市、点心店、酒店、手机店、服装店等和农贸市场共计200多家。201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约26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建有新的办公综合大楼、小学教育楼,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捷,在仙岩街道的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带动力,且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十分扎实,并富有一定成效,还获得了2013年度仙岩街道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12月,沈岙村在丽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被评为“淘宝村”。 据说,沈岙村名的由来与中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还有一段渊源。据传说公元1082至1085年间,沈括到仙岩游玩在途经村庄岙头时,对该地景象赞赏有加。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沈老先生,而将岙头取名叫“沈岙”,一直叫到如今。又据《瑞安市地名志》记载,宋时沈姓在驮山东麓平地上建村,以姓名村,沈姓已他迁……。村前三条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遗址。 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亦为深厚。酒香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沈岙村的做曲酿酒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追溯起源约在明清年间。字号“朱万春”的酒坊以及“朱春和”的酒坊,由于酒质上好,在温瑞一带名声大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村约半数以上农民把做黄衣、红曲、乌衣红,酿造老酒、白酒作为主要副业,这期间“龙凤”牌老酒汗非常畅销。现在温州瑞安家庭酿造需要的原料基本上来源于。仙岩作为温州著名侨乡,沈岙村也有丰厚的侨史文化。华侨有着艰苦创业,敢于人先的光辉灿烂历史。截至2014年底,华侨有403户,人口2215人,分布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沈岙华侨对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还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8年)的广福禅寺,被称为“为天下第五十六福地”。同时还有文物保护古迹祠堂桥等。 |
岭村村 |
岭村:村委会驻地。有2个自然村,改革开放前有79户,359人,耕地面积210亩,山地面积256亩,以种植水稻、蕃薯为主,兼营松、竹、茶叶等。1949年称梓岙乡大岭村;1956年称大岭农业社;1961年称大岭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 大岭在河口塘西北3.5公里外,为正上山、下山基之山岭而得名,村从岭名。村中多蔡姓,始祖于清初从平阳绿溪迁温州垟岙,后又转迁于此。 学西田自然村:位于大岭东北0.5公里处,地处正上山西南麓,村西有溪潭,原以下西潭名村,后谐改今名。村民中多章姓,其始祖于清乾隆时从平阳藻溪迁此。 |
竹溪村 |
竹溪村:村委会驻本地。改革开放前有383户,1719人,耕地面积1012亩,山地面积57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松、竹、茶叶等。1949年称梓岙乡竹溪村;1956年称竹溪农业社;1961年称竹溪大队;1984年建竹溪村委会。竹溪在莘田东南1.2公里处,104国道穿境而过。村中有小溪,古时溪之西南有竹山,篁竹丰茂,故名竹溪。村中多黄姓,其始祖于明嘉靖乙酉(1525年)从闽之泉州迁入。 |
横坑村 |
横坑村:村委会驻本地。改革开放前有112户,476人,耕地面积294亩,山地面积58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茶等。1949年称梓岙乡横坑村;1955年称横坑农业社;1961年称横坑大队;1984年建村委会。横坑在莘田西南1.6公里处,下基山西南麓。村中有二条溪,横贯村中,因此取名。村中多陈姓,其始祖于宋朝从闽泉州迁入。 |
盘垟村 |
盘垟村:村委会驻地盘台角。改革开放前有居民141户,651人。耕地面积234亩,山地面积177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松、杉、竹等。1949年称仙岩乡盘台角村;1956年称盘垟农业社;1961年称盘垟大队;1984年建盘垟村委会。 盘台角在河口堂东北约5.9公里处,为大罗山高峰之一。因四周山峰耸立,当中低平,故称盘台角。始居者有陈、木两姓,曾一再择地而居,最后搬迁到这里,算搬到角了,故名搬到角,谐名盘台角。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