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温州 >> 瓯海区 >> 仙岩街道

仙岩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仙岩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仙岩街道简介

  仙岩街道位于大罗山西麓,东北与茶山、永强为界,南以塘下为邻,西北连丽岙,西接潘岱,镇人民政府驻在河口塘村。镇域地跨温瑞塘河两岸,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北南纵贯全境,中有仙(岩)竹(溪)公路西东直达仙岩风景区。仙岩镇是温州市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是省级风景区-----仙岩风景区所在地。 仙岩镇以境内仙岩山得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分属崇泰乡六都、七都;及帆游乡二都、三都;民国20~23年 (1931~1945)称仙潭乡;民国35年(1946)至建国前与罗南合并属罗阳乡;1949年置仙岩乡;1956年属仙岩乡(大乡),并为仙岩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称仙岩管理区;1961年改称仙岩公社;1984年复置仙岩乡,1985年12月撤乡建镇;1992年原梓岙乡南部星光(曾称莘田)、大岭、凤池、花台、李山、竹溪、横坑、沈岙等8个村并入仙岩镇。2001年8月21日仙岩镇由瑞安市划入温州市瓯海区管辖。仙岩风景名胜区是浙南地区的旅游胜地,分仙岩、天河、化成洞三个景区,59处景点。仙岩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并茂,有五潭(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三姑潭、玉涵潭)二井(三皇井、黄帝池)之秀,九狮(山)一象(山)之奇,更有化成洞千年金蕊山茶花。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有轩辕三皇谢灵运山水诗遗踪,北宋高僧楞严遇安所拓的梵宇,南宋陈止斋祠,明张璁罗山书院,近代朱自清名篇《绿》的故址及一批摩崖石刻,近年新增“溪山第一”牌坊、铁索桥、雷音桥等。1985年8月19日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区。仙岩镇地域面积37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001年末总人口38071人,海外华侨8000余人,是瓯 海区三大侨乡之一。2001年度,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工农业总产值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6%;财政收入2711万元,比上年增长率11.60%;人均收入6198元,比上年增加11.0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66%以内。.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7平方公里 330304012 325000 0577 查看 仙岩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仙岩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派岩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派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口堂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河口堂村谷歌卫星地图
岩二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岩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岩一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岩一村谷歌卫星地图
自力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自力村谷歌卫星地图
渔潭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渔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社帆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社帆村谷歌卫星地图
穗丰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穗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丰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新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仙南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仙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星光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星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仙北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仙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台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花台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垟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罗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林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下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秀垟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秀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跃进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跃进村谷歌卫星地图
凤池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凤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山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李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沈岙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沈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岭村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岭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竹溪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横坑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横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盘垟村 ·瓯海区旅游·瓯海区特产·瓯海区十大特产·瓯海区十景·瓯海区 0

----

查看 盘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仙岩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景山街道

  瓯海区景山街道位于温州市区的西南部,东以勤奋河为界,南邻新桥镇,西、北与鹿城区的广化街道接邻,104国道贯穿而过,交通条件优越,美丽的景山公园坐落于辖区内。景山街道是瓯海区的唯一一个街道,是瓯海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辖区内共有机关单位70多家。辖区面积2.9平方公里,现辖2个行政村,5个居民区,常住人口9797人,实现社会总产值77666万元,工业总产值40068万元,第三产业销售额29250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6148万元,财政税收1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   景山街道党委、办事处以建设现代生态城区为目标,狠抓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投资5.8亿,拆迁旧房17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商品房36万平方米;投资9000万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建了市政主干道6.7万平方米,美化了配套设施。社会综治工作不断加强,平安社区创建深入开展,现有专业治安队3支,护村队4支。1999年荣获省级综治先进集体、市创平安社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工业稳定发展,三产异军突起。辖区内有两个工业区——将军、净水工业区和3个市场——温州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军农贸市场,瓯海花市。有大小企业200多家,主要为皮鞋业、服装业、眼镜等行业。几年来,充分利用是区政府行政中心和地域优势和104国道横穿辖区的交通优势,通过优势服务,改善经营环境,拓宽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大力发展运输业、商贸业、仓储业,鼓励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三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辖区内现有景山中学、西山小学、景山小学等三所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都有走在全区的前列。几年来,在教育上动大手笔,投入2500万元,新建了景山中学,搬迁了西山小学。今年还准备投资1000万元扩建景山小学。   文明社区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景山街道繁荣小区1997年3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100个创建文明小区示范点,1998年6月通过省级验收。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人的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主题活动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教育活动。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1999年各村居全部达到合格村标准,各项指标都达到孕前管理标准,合同管理不断完善,在区计生委年终考核中,名列全区第一。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将军、净水两村党支部成为五星级党支部,繁荣青年文明社区成为省级青年社区。   

梧田街道

   瓯海区梧田街道位于温州城区南郊。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及3个社区,总人口约15万,其中户籍人口4.0757万。2005年全年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100.88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街道本级实现产值38.16亿元;实现出0货值44.0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街道本级实现出0货值13.6亿元,农业总产值2750万元,同比增长5%;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创下4.28亿元新高,同比增长31%;人均收入达到11855元,同比增长7%。各项经济指标均列全区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梧田历史悠久,是浙南水乡的古老集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气候四季宜人,人民勤劳淳朴。西部拥有吹台山、牛山、八福山,山深叶茂,同无量寺、伴云道观、平安寺、王璇墓等古迹相映成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梧田抓住温州市区东拓南移和“两站一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城市化为总载体,化区域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古老集镇向现代文明城区大步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集聚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梧田大道、龙霞路、104国道及温瑞塘河纵贯南北,瓯海大道、月乐街、东垟路、温州大道横穿东西,温州火车站、汽车南站联接四面八方的大交通格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003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撤销梧埏镇建制,设立梧田街道办事处,这一举措为加快瓯海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构画出新的城市框架,也为梧田的文明城区建设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梧田作为温州城市建设的新城区和瓯海现代化新城区的前沿阵地,将以此次区划调整为契机,围绕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区这一中心,充分发挥梧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抢抓机遇,阔步前进,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   ………………………………………………………………………………………………………………………………………………   注:梧田又写作梧埏,田是埏的代替字。当时电脑技术落后,生僻字常打不出或者随便乱打字。如,温州的三垟乡常被打做三洋乡。   

南白象街道

  南白象街道位于温州市区的南郊,有“瓯海南大门”之称,与瑞安相毗邻。辖区总人口15557人,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面积8455亩,山地面积3441亩。9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亿元,农业总产值322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640万元,财产总收入1015万元,人均收入5488元。   南白象街道是温州地区乃至浙闽两省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104国道,温瑞塘河,南塘大道贯穿全镇南北。甬台温高速公路和金丽温一级公路在集镇东侧进行双高速立交,一个气势宏伟的互通式立交桥将在此地崛起,南白象成为全国45个大交通枢纽之一。规划中的温州市汽车货运中心,内河航运转中心,汽车服务中心,公路交通管理中心都将落户该镇中心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白象镇在-理论指导下,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使两个文明建设比翼齐飞,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蓬勃的发展生机。辖区内的三个工业区都已具规模。鹅湖灯具工业小区现有恒丰、大志、金星、华兴等著名企业60多家,生产台灯、壁灯、吊灯、画灯、水晶灯、木制和式灯、电脑控制灯等3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并已开始出口东欧、西欧、东南亚地区。与之相配套灯具直销中心,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逐渐形成了灯具行业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体系;白象鞋革工业小区集中了如成博、吉姆特、飞亚达等著名企业40多家,形成了闻名的南白象鞋革市场;金竹综合工业小区集聚了60多家企业,形成以生产服装为主,化纤、眼镜、食品加工、化工、机械、五金电器等多品种综合发展的工业基地。现在全镇已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正在我镇崛起,餐乐味精有限公司,美栏眼镜有限公司,好得利制革有限公司都是引进世界高科技术,投资几千万的高效益企业,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三个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云集灯具界、皮鞋界、服装界高科技产业的宝地。南白象围绕“创建基地,扶持龙头,培育产业”的工作思路,把培育农业产业化体系作为发展农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了柑桔、花卉、蔬菜、粮食四大种植基地和淡水鱼、生猪、肉鸡三大养殖基地。随着浙江省南花卉中心基地的建成,花卉业将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南白象街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曾容纳500多僧侣的头陀寺(密印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年间,是浙江五大闻名古刹之一。道佛相争,观寺不分的白云道观(曾称白塔瑜珈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与之相应名闻全国的古象古塔,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是中国三座外廊内梯、气势雄伟、工艺考究的古塔之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的明代郭老墓、石马石将军和具有传奇色彩的头陀山山寨寨城都位于境内。葱郁的青山,碧绿的河水,古老的文化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为旅游观光,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银行、工商、财税、公安、司法、粮食、供销、运输、邮电等部门齐全,服务配套。已拥有日产6000吨的自来水厂,装机容量达5万门的邮电模块局房和3.5万伏输变电所。   南白象街道,现有372名党员,14个党支部(五星级1个,四星级2个)。多年来,他们依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要求,着重突出“打基础、强班子、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思想,促进党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上新台阶,先后被温州市委、瓯海区委评为“先进乡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一类党委”的荣誉称号。   

茶山街道

  茶山位处温州市东南部,距市中心14公里,全镇总面积30.6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27026人。茶山素有“四季香、四季红、十二熟”这美誉,杨梅、柑桔、桂花、茶叶、花卉、苗木等闻名海内外。茶山山以景名,如五美园、卧龙溪、香山、山重楼、百鸟景园等,美不胜收。   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全镇人民共同的努力下,茶山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效益农业得到稳步发展,工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现代化城镇建设迈开新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环境质量得到了初步改善,教育、卫生、计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97年被市政府列为小康镇,98年经省政府批准茶山大罗山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9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温州市高等教育园区选址在茶山境内,其中新温州大学已于2000年4月1日率先举行开工典礼,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大学城将在茶山崛起。另外,一批高档次的旅游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或审批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农工贸高度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旅游城镇——茶山镇将在浙南大地冉冉升起。茶山人民谒诚迎候八方嘉宾来茶山观光,更盼望喜爱茶山之诸君,群策群力,携手将茶山建设得更为绚丽多姿。   

娄桥街道

   [1]娄桥街道是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下辖街道。该街道位于瓯海区中部。面积23.18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1个居民区(娄桥)、15个行政村(娄桥、下斜、古岸头、玕西、玕东、玕南、吕家降、东风、上汇、岩头、前园、社叶、东耕、河庄、安下)。新(桥)娄(桥)公路过境,娄桥河流经镇境中部,通航。名胜古迹有半塘园林、无量寺、白云寺、长生亭和相传为王子晋吹笙之所的吹笙台等。邮政编码:325016[2]   -   历史沿革   1949年为桐汇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称娄桥乡,1988年改镇。1997年,面积23.13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娄桥、娄前、下斜、古岸头、玕西、玕东、玕南、吕家降、东风、上汇、岩头、前园、社叶、东耕、河庄、安下16个行政村和娄桥居委会。2003年底,撤销娄桥镇,设立娄桥街道,管理原娄桥镇15村、1居,办事处驻娄桥村振兴街3号(原娄桥镇政府驻地)。2008年末,面积23.18平方千米,人口2.75万人,辖1个居民区,15个行政村。[2]   -   行政代码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30304005:~001 123娄桥居委会 ~200 111娄桥村 ~201 220下斜村 ~202 112古岸头村 ~203 112玕西村 ~204 112玕东村 ~205 112玕南村 ~206 112吕家降村 ~207 112东风村 ~208 112上汇村 ~209 112岩头村 ~210 112前园村 ~211 112社叶村 ~212 112东耕村 ~213 112河庄村 ~214 112安下村[2]   -   经济发展   作为温州市一个较具影响力的产粮区,娄桥发挥着“都市粮仓”作用,年年均超额完成476万斤国家商品粮定购任务。目前,该镇农业正向生态型、效益型方向迈进,花卉种植业和狐狸、长毛兔等经济效益养殖业已成为该镇一大特色,农业多种经营基地已初步建成,特别是经省政府立项的万亩中低产地改造工程和2000亩农业示范园区的落成,同千亩蔬菜示范园区一起共同构画出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轮廓。1998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温州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基地镇。   工业经济发展蓬勃,该镇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1.65亿万,位居全区前茅,被区人民政府列为外贸出口生产重点基地镇。目前,陶瓷、鞋革两大专业生产基地已逐步形成,三个综合型的工业小区正稳步发展,出现了象瓯宝五金、联丰皮塑、正方陶瓷、伊斯利鞋业、金日利化工等产值超千万元的区、镇级明星企业16家,出现了一系列省、市级名牌产品的拳头产品,瓯宝公司的闭门器产品还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浙江省唯一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已落户娄桥,规划以科技型、生态型为方向,培育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新兴行业,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三型”企业。   -   旅游资源   该镇有着丰富旅游资源,以无量寺景区、白云寺景区、北大门景区和安下矿洞文化景区共同构筑成的吹台山风景名胜区,是该镇旅-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发挥着“三产”领头羊的作用。该景区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景色怡人。始建于晋代的无量禅寺、白云寺殿宇古朴壮观,画檐飞翼,云雾缭绕,令人肃然起敬。山中瀑、潭、岩、洞移步换景,“九龙潭”、“桃花潭”、“珍珠瀑”、“金龟戏水”等佳景星罗棋布,构成了一幅溢彩流光、古刹野韵、清心幽静的山水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名流,慕名者纷至沓来,唐、明、清历代诗人都曾登山吟诗作赋,留下诸如“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坐辨阴晴殊众壑,行攀日月隔重扉”等佳句。1996年,耗资700多万元,引起奥地利技术,建成浙江省最大、温州市区唯一一条吊篮式空中循环客运索道,为景区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桥街道

  新桥街道,位于温州市区西南城郊,距市中心3.2公里,区域面积8.6平方公里,下辖区5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7万人,外来人口7万余人,2003年12月31日新桥撤镇建立街道。   改革开放以来,新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街道人民,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1992年新桥由鹿城区划归瓯海管辖以来,新桥人民抢抓机遇,创大业,短短10多年间,新桥由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平平的城郊乡镇一跃跻入浙江省百强乡镇、温州市三十强镇之列,同时还赢得全国优秀乡镇、创建全国文明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温州市三星级文明镇等系列称号,其事迹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如今的新桥,北靠风景秀丽的温州市景山公园,古老的会昌河环绕其间。西山路、温金大道、瓯海大道三条高标准道路,将新桥与温州市中心紧紧连接。温州铁路货运站坐落在新桥东部,瓯江三桥路横贯西部。境内工贸发达,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新桥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5亿元;农业产值1344.12万元;工业总产值34.53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15.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5亿元;财政税收1.55亿元;农民人均达到10592元。   [街道来历 建置沿革] 新桥街道名以驻地新桥村得名,村以桥得名。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明邑人王叔杲在此建广济桥,清同治七年(1868年)年邑人夏正钧、孟璜等捐募重建,俗称新桥。清代,属永嘉县吹台乡十四都。民国19年(1930年)分属金蟾乡和干屿乡,民国29年(1940年)前后置新桥乡,民国36年(1947年)归属金台乡。1949年5月解放,沿用旧名;同年10月,民主建政设新桥乡,属梧田公社管辖;1961年改称十三妹大队,归温州市城西公社松台分社管辖;1962年建立新桥分社;1963年称新桥公社;1983年归属鹿城区;1984年改为新桥乡;1987年改乡为镇;1992年2月划归瓯海区。   [现代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倚连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新路子,农业效益日趋明显。在全市实施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按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标准规划建设了省级蔬菜科技园区,总投资670多万元,占地面积800亩。现已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市现代化蔬菜种植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示范点。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目前,全街道共有蔬菜基地面积2197亩,其中市一级常年蔬菜基地800亩,占全市一线蔬菜基地面积的36%。2004年为市区输送质优味美的新鲜瓜果蔬菜达8.08万余吨。   [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制度创新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途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开拓潜在的产业空间,促进工业企业向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街道现有非公企业850多家,主要集中在高翔、前花、西岙三个工业小区,形成了以鞋类、锁业、机械为支柱产业,陶瓷、汽配、家具、眼镜、阀门、五金等多种行业并驾齐驱的工业产品体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55家,年产值超亿元以上的达4家。重点外向型企业有45家,其中12家企业取得了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产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温州市重要的外贸强镇之一。企业内部管理、外部销售和形象策划等方面不断上档次,全街道已有19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欧盟CE认证,1家企业通过美国API石油行业认证,大部分企业导入CIS企业形象策划。为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进了工业区企业自治管理模式和文明样板企业创建等载体活动。   [第三产业方兴未艾] 伴随着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新桥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地制宜,三级联动,充分利用金温铁路货运站的区位优势和城镇交通便捷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仓储、托运、运输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建成了森马集团行政大楼、散装水泥中转库、申瓯建材中转库、振丰储运等一批大型三产项目,与温州货运场共同构筑起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全市仓储、托运集散中心。同时,全街道各村都已创建了三产发展公司,停车场、商贸大楼、安心工程、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和小水潭仓储等一批村级三产项目正积极投建和陆续建成,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由过去主要依靠土地征用转变为依靠第三产业创收上来。   [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以规划为导向,自觉接轨城市总体规划,建成了53万平方米的中心住宅区和30万平方米的三个工业小区,先后建成了东西走向的西山路、瓯海大道、温金大道、金蟾大道和南北走向的站前路、国鼎路等一批高标准道路。建成了4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小学、温州市十大精品广场新桥文化广场、新桥医院门诊大楼、排污泵站等重点工程,使教育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日益健全,城镇品位与档次不断提高,形成了城市化的总体格局。   [文明创建不断深入]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社区”、 “文明单位”、“八星级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和城镇管理力度,广泛开展文娱、体育、书架子工程等群体活动,使新桥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快速发展。全街道现有省级文明社区1家、省级文明示范社区2家、市级文明单位5家。   [一方名村——高翔村] 高翔村(原名岙洋村)依山傍水,民国15年(1926年),0温州独立支部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今建有古朴榭楼款式的革命纪念亭及史碑,供后人瞻仰缅怀。   

三垟街道

   三垟街道地处温州市南郊,东邻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湾区蒲州街道,南连茶山街道和南白象街道,西北接梧田街道。辖区为典型的平原水乡,河流纵横密如蛛网,将全街道分割成161个水团潭。总面积13.14平方公里,下辖垟河、黄屿、沙河、丹东、吕家岸、张严冯、上垟、园底、应潭、池底、樟岙11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4486户,17761人。街道办事处驻地垟河村,距温州火车客运站4.5公里。温州大道从北擦境而过,甬台温高速公路跨越南境,三垟大道连接南塘大道和温州大道呈圆弧形贯穿街道中心。   有水田3583亩,瓯柑5717亩,年产粮食2000余吨,瓯柑7500余吨。还出产蔬菜、杨梅、禽畜、淡水鱼等。工业以黄屿工业区为基地,以无纺布和五金紧固件业为支柱,形成服装、电子、汽摩配件、皮革以及其他外向型产业的经济格局,现有各类企业45家,年产值约2亿元,占全街道工业总产值1/3强。1999年,工业总产值达4.62亿元,三产总值6610万元,农业收入5040万元,财政收入900余万元。有高标准中小学配套学校1所,高标准中学1所,小学3所,卫生院1所,35000伏变电所1所,自来水厂1座。  

瞿溪街道

  瞿溪街道素称浙南古镇,位于温州市区中西部,距市中心13.7公里,镇域面积35.34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万,是著名的侨乡,900多名的瞿溪人足迹遍布东南亚、东西欧、北美洲等地区。199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农业总产值2097万元,财政税收达到2026万元,人均收入6280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瞿溪镇在-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使两个文明建设比翼齐飞,蒸蒸日上,呈现了一派勃勃的发展生机。根据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大服务的基本思路,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根据“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占地1530亩的瞿溪、埭头、雄溪三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田成方、路成线、渠成网、树成行”的新兴现代农业格局。积极开展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建成食用笋、柑桔、杨梅、肉鸽、山羊、生猪等基地。工业经济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按照“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和“抓大、促中、放小、制散”的产业导向,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扶持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以制革、预制机械、汽车配件等三大支持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目前,全镇已有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3家,超2000万元企业9家,温州市力西特企业集团被评为市一级明星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瓯海汽车开关厂连续两年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评为产品质量优秀单位,我镇连续五年荣获省星级星火科技示范镇称号。实施三产活镇战略,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完善了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务市场,巩固了瞿溪重要生产资料市场、农贸市场、建筑机械市场、温州浙江皮革市场的建设。镇内宾馆1酒家、娱乐中心服务配套,使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古镇开创源远流长。镇以三溪河主流瞿溪河而得名,民国时期始称瞿溪镇,自古就是能人云集、经商意识浓厚、文化积淀深厚。曾以盛产竹笋、生产卫生纸而声名远播,在上海至今尚有瞿溪街、瞿溪村之名。独具地方风情的“二月初一”民间交易集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名闻浙南地区。始建于晋的普明犹得晚清风貌;筑于明中斯的分水城位于瞿溪与瑞安湖岭交蜀处,城墙块石、条石垒筑,全长五百多米。此外,建于宋时的八仙岩吕祖殿,建于明朝的埭头.  

郭溪街道

  郭溪街道位于温州城区西南5.8公里处,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42.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万,暂住人口6万余人,既是温州市粮食、蔬菜、副食品生产的主产区,又是瓯海区轻工业的重要基地。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179万元;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建筑业产值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亿元,财政税收9365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2.7亿元,在全区各乡镇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被评为温州市经济综合实力三十强镇、温州市一星级文明镇、浙江省绿色小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农业生产稳步推进。郭溪镇是瓯海的农业大镇,境内的“燎原社”是中国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近年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部无公害稻米生产定点基地和市常年蔬菜基地的作用,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重点,蔬菜种植、肉猪、肉兔、奶牛养殖并驾齐驱的效益农业新格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镇级5个工业基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全镇1300多家工业企业逐渐形成制革、制鞋、建筑、食品、标准件、机械、眼镜等支柱行业群,涌现出中城集团、大好大食品等一批名牌企业,轻工强镇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结合城镇中心区建设,充分发挥温州和平解放谈判旧址“景德寺”和中国包到户的发源地“燎原社”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和促进商贸物流、旅游、家政、医疗、文娱、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全镇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当前,郭溪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期,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瓯海经济开发区高新园落户郭溪,为市、区实现产业转移,加快郭溪轻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地;郭溪邻近市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是温州城市西扩和瓯海新城区建设的重要腹地和前沿阵地,发展潜力很大。随着我市“一港三城”战略和瓯海新城区建设的推进,郭溪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日益显现,必将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潘桥街道

  潘桥镇位于温州市西南部,距市区中心13公里。全镇总57.4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3.92万万人。全镇 交通便捷,水陆兼利,村村通公路。瓯海大道、高桐、安桐三条主线公路横穿全镇与瑞安市相贯通。电力、通讯设施齐全,是一个农业、工业、商贸综合发展的重镇。 镇因驻地潘桥(村)而得名。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村有“仁寿桥”,系宋进士潘文虎所建,故里人称为潘桥。清为永嘉县建牙乡十七都,民国时期属永嘉县第四汇昌镇,后改称霞碧、河西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称潘桥、马桥乡,属永嘉三溪区,1981年12月改为瓯海县辖区,复称潘桥乡。1987年9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改为建制镇。1992年4月撤县扩镇并乡时,老竹乡并入潘桥镇。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发展迅速,1999年社会生产总值8.86亿元,人均收入5200元,今后,继续突出“农”的地位,发挥“景”的优势,做好“工”的文章,以农稳镇、以工富镇、以景活镇。潘桥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生态型、旅游型的新城镇,我们将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诚挚地迎候八方嘉宾到潘桥开发投资,共创伟业!未来的潘桥将充满着无限希望与辉煌;未来的潘桥将成为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城镇!.  

丽岙街道

  瓯海区丽岙街道地处温州市区南端,东邻仙岩镇,北接南白象街道、茶山街道,西面与瑞安市桐浦、潘岱、瓯海区潘桥交界,新旧104国道贯穿南北,距离温州机场35公里、火车站10公里,镇域面积34.7平方公里。丽岙交通十分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丽岙镇原隶属瑞安市,2001年,经区域调整划归温州市瓯海区,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2005年底,有常住人口1.8万人,外来流动人员1.5万人,海外侨胞超过2.3万人(归侨侨眷1.2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7.4亿元,财政税收6223万元,年人均收入9879元,2005年跻身全国“千强小城镇”之列。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划归温州市城区后的几年,丽岙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丽岙花卉蜚声海内外,年交易额上亿元,2005年被誉为“浙江省十大特色花卉强镇”。目前,正拟建集花卉种植、科研、产品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花卉大世界。丽岙拥有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每年为温州市区输送蔬菜4300万公斤,是温州市“十佳放心农产品基地”。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现已形成以汽摩配、服装、皮革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规模企业(产值500万以上)26家,其中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企业5家,有22家企业通过国家各类认证,有多项产品新科技填补了国内空白。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各类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全镇,房地产业作为一支生力军正在崛起。2005年,全镇96家外资企业实现外贸出0货值2.814亿元,自2002年来年均增长61.57%。2005年,全镇各银行人均储蓄余额达13.11万元,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丽岙中路北段花卉园林景观、中段繁华商贸街、南段田园风光的模式正在形成。五社康庄大道、茶堂西街、林山路、永丰路及帆游路等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村间道路网络。塘河支流(丽岙母亲河)—紫溪坑治理已将近竣工,城镇防洪抗旱功能进一步增强,丽岙的人居环境不断得以净化美化。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镇现有幼儿园2所,小学5所,初中1所,省级重点高中1所(任岩松中学),温州忠义学校也即将落户丽岙。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健身苑点星罗棋布,至2006年已有健身苑点19处。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新型农村合作.  

仙岩街道

  仙岩街道位于大罗山西麓,东北与茶山、永强为界,南以塘下为邻,西北连丽岙,西接潘岱,镇人民政府驻在河口塘村。镇域地跨温瑞塘河两岸,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北南纵贯全境,中有仙(岩)竹(溪)公路西东直达仙岩风景区。仙岩镇是温州市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是省级风景区-----仙岩风景区所在地。 仙岩镇以境内仙岩山得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分属崇泰乡六都、七都;及帆游乡二都、三都;民国20~23年 (1931~1945)称仙潭乡;民国35年(1946)至建国前与罗南合并属罗阳乡;1949年置仙岩乡;1956年属仙岩乡(大乡),并为仙岩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称仙岩管理区;1961年改称仙岩公社;1984年复置仙岩乡,1985年12月撤乡建镇;1992年原梓岙乡南部星光(曾称莘田)、大岭、凤池、花台、李山、竹溪、横坑、沈岙等8个村并入仙岩镇。2001年8月21日仙岩镇由瑞安市划入温州市瓯海区管辖。仙岩风景名胜区是浙南地区的旅游胜地,分仙岩、天河、化成洞三个景区,59处景点。仙岩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并茂,有五潭(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三姑潭、玉涵潭)二井(三皇井、黄帝池)之秀,九狮(山)一象(山)之奇,更有化成洞千年金蕊山茶花。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悠久,有轩辕三皇谢灵运山水诗遗踪,北宋高僧楞严遇安所拓的梵宇,南宋陈止斋祠,明张璁罗山书院,近代朱自清名篇《绿》的故址及一批摩崖石刻,近年新增“溪山第一”牌坊、铁索桥、雷音桥等。1985年8月19日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区。仙岩镇地域面积37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001年末总人口38071人,海外华侨8000余人,是瓯 海区三大侨乡之一。2001年度,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工农业总产值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6%;财政收入2711万元,比上年增长率11.60%;人均收入6198元,比上年增加11.0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66%以内。.  

泽雅镇

  泽雅镇地处温州市西南部、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东邻藤桥镇,南毗瑞安金山乡,西与北林洋接壤,北倚崎云山脉,距离市区18公里,总面积66.7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共辖36个行政村,是温州市十大旅游强镇之一。    泽雅风景区素有“西雁荡”之美誉,南起龙井山龙井寺,北至凌山凌云寺,东起麻芝川百丈祭,西至崎云山荸荠嶂,总面积128.6平方公里。由龙溪、泽雅湖、西山、五凤、崎云、高山角、金坑峡、七瀑涧八大景区组成;全境230多处景点,以群瀑、碧潭、幽峡、平湖、耸峰等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融朴野的山村风情于一体,是温州市郊型省级风景区,曾先后被省建设厅与广大游客评为“浙江省优秀景点建设”、“浙江省游客喜爱的美景乐园”、“温州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称号。 几年来,泽雅镇充分把握有利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党的政策,加大开发开放力度,走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推动了全镇经济的稳步发展。1999年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财政总收入430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在改革开放大潮有力失去下,泽雅镇以办大产业的思路和要求,力争把泽雅镇建设成为配套齐全的以观光休闲、会议度假、探险游乐为主的旅游胜地,使现有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仙岩街道特产大全




仙岩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