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淮安 >> 盱眙县

盱眙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盱眙县谷歌卫星地图)


盱眙县简介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盱城镇,邮编:211700。代码:320830。区号:0517。拼音:Xuyi Xian。
  行政区划
  盱眙县辖14个镇、5个乡:盱城镇、马坝镇、官滩镇、旧铺镇、桂五镇、管镇镇、河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明祖陵镇、铁佛镇、淮河镇、仇集镇、观音寺镇、维桥乡、穆店乡、王店乡、古桑乡、兴隆乡;三河农场。
  历史沿革   
  秦置县。许慎《说文》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
  ?年,盱眙县辖6个镇、24个乡:盱城镇、旧铺镇、马坝镇、官滩镇、桂五镇、管镇镇、淮河乡、仁集乡、龙山乡、洪山乡、古桑乡、黄花塘乡、河桥乡、穆店乡、马庄乡、东阳乡、仇集乡、高桥乡、鲍集乡、兴隆乡、铁佛乡、肖嘴乡、维桥乡、新街乡、十里营乡、张洪乡、水冲港乡、古城乡、观音寺乡、王店乡。
  2000年,将盱眙县东阳乡的永丰村、瓦地村及马坝镇的楼庄村划归金湖县戴楼乡管辖。2000年,将原张洪乡并入旧铺镇。
  2000年,盱眙县辖9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12499人,其中: 盱城镇 105425 官滩镇 36068 马坝镇 60021 桂五镇 32333 旧铺镇 34097 管镇镇 30225 河桥镇 35485 鲍集镇 45888 黄花塘镇 31645 维桥乡 23129 仇集乡 29377 王店乡 34174 古桑乡 22492 穆店乡 25621 观音寺乡 31994 淮河乡 27682 仁集乡 31025 兴隆乡 29614 铁佛乡 31744 三河农场虚拟镇 11442 淮化集团虚拟镇 301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74万人 2430平方公里 320830 223001 0517 查看 盱眙县谷歌卫星地图

盱眙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盱城街道 约14.02万人 74.58平方公里 林柴场社区 果园社区 石牛社区 宣化社区 五墩社区 城南社区 城中社区 城北社区 严岗社区 雨露社区 赵岗社区 新湾社区 沙岗社区 新华社区 查看 盱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太和街道 约7.9万人 44.8平方公里 漫岗社区 三塘社区 毛营社区 友法社区 太和社区 查看 太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古桑街道 约2.22万人 79.36平方公里 古桑社区 佛窝村 关帝村 龙潭村 石龙村 磨涧村 白虎村 季安村 查看 古桑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马坝镇 约10.02万人 298.39平方公里 马庄社区 马坝社区 顺河社区 高桥社区 腊塘社区 沙坝社区 楚东社区 东阳社区 兴隆村 梁桥村 云山村 南阳村 大众村 卧龙村 黄杨村 塘坝村 石桥村 蔡庄村 双马村 同兴村 龙墩口村 桥北村 堆头村 周集村 朱楼村 九里村 丁塘村 山北村 衡西村 欧湖村 万斛村 黑泥村 旧街村 永兴村 白鹤村 三官村 高坝村 查看 马坝镇谷歌卫星地图
官滩镇 约3.6万人 134.25平方公里 古河社区 新桥社区 圣山社区 洪湖村 陈庄村 李庄村 侍涧村 渔沟村 都管村 三墩村 霍山村 杨岗村 王桥村 金圩村 戚洼村 甘泉村 许嘴村 查看 官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桂五镇 约3.5万人 161.06平方公里 星星社区 高庙社区 合星村 山洪村 林山村 高平村 水冲港村 方港村 藕塘村 六桥村 四桥村 东园村 桂五村 查看 桂五镇谷歌卫星地图
管仲镇 约6.95万人 153.86平方公里 北周村 分金亭社区 姬庄社区 耿赵村 双黄村 崔岗村 梁巷村 叶岗村 大杨庄村 芮圩村 管仲社区 宗岗村 王嘴村 祖窑村 红旗村 双河村 化岗村 金陡湖村 陡北村 张庄村 晓庄村 牌坊村 黄庄村 刘岗村 查看 管仲镇谷歌卫星地图
河桥镇 约6.3万人 265.37平方公里 茅湖村 石港社区 黄龙村 龙泉村 大莲湖村 三元村 蒋郢村 大港村 河桥社区 幸福村 临湖村 淮峰村 洪山村 朱刘村 克贵社区 演法村 霖治村 明山村 象山村 查看 河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鲍集镇 约9.1万人 207.16平方公里 肖嘴社区 铁佛社区 邓圩社区 鲍集社区 沈集村 谢庄村 洪新村 朱巷村 邵墩村 梁集村 铁营村 何岗村 岗洼村 新迁村 引河村 观淮村 唐刘村 观音村 大嘴村 邹黄村 淮西村 新圩村 花园嘴村 杨滩村 召四村 召五村 召六村 李圩村 河洪村 赵圩村 仙墩村 西巷村 徐家岗村 查看 鲍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黄花塘镇 约7.78万人 185.96平方公里 大字营村 焦山村 马桥村 民田村 新铺村 张洪村 郑盘村 千棵柳村 好汉村 时集村 人民村 雨山村 旧铺社区 泥沛社区 岗村社区 黄花塘村 杨庄村 绿化村 张庵村 耿公村 五星村 周傥村 芦沟村 枣园村 何圩村 五里村 常庄村 瓦屋村 新街社区 莲塘村 查看 黄花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淮河镇 约7.33万人 185.98平方公里 黄岗社区 龚庄社区 城根社区 仁集社区 明祖陵村 伏湖村 项魏村 渡口村 沿淮村 仁和村 沙巷村 前进村 杨嘴村 腰滩村 花园村 蛤滩村 沿河村 大洲滩村 洪建村 费庄村 查看 淮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天泉湖镇 约4.69万人 249.92平方公里 龙山村 凤山村 长港社区 杨山村 王店社区 古城社区 民建村 北山村 陡山村 化农村 宝塔村 甲山村 杜山村 西湖村 梁郢村 樊岗村 范墩村 范桥村 安乐村 查看 天泉湖镇谷歌卫星地图
穆店镇 约4.8万人 154.4平方公里 维才村 桥东村 桃园村 大圣村 车棚村 永华村 大桥社区 龙王山村 范楼村 团结村 仁昌村 越李村 肖桥村 马湖村 七星村 穆店村 查看 穆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盱眙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淮安区

淮阴区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京杭大运河、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随着淮安(今楚州)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淮安城市(今楚州淮城镇)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2.淮安历史上、包括现今都是英才辈出的地方,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宋朝大画家龚开,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在盱眙县),《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中国甲骨文研究奠基人罗振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清代名医应金台、应春台、刘金方,程莘农(中科院首批院士、1990年获得世界科学奖),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田依,书法家姜华,吴健,王顺馨,油画家孙宝林、国画家谢国璋,花鸟画家汤永,人物画家靳卫红,著名艺术评论家谢海、刘继青,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华龙宝,国际摄影家郎静山、中国摄影家吴应咸,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出身在淮阴市、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   3.现在的淮安市淮阴区在使用此名,但今淮安市淮阴区与历史上淮阴的概念并不一致。今淮阴区政府驻地王营镇以及全区90%以上的土地、人口却位于淮河以北,历史上叫清河县。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淮阴、清河本即两地,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淮阴县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已并入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之前也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   而后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因水患原因,割山阳县清江浦镇为清河新县城。清河县乃占有淮南故淮阴县地。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1964年,原淮阴县城划出,单独设立清江市后,原被划入的淮南古淮阴县地域所剩无几,县城及绝大多数的地方就在淮河以北了。   古淮阴县地域(今洪泽县、清浦区、清河区以及楚州区西南一部分)与今实际位于淮北的淮阴区的人文、风俗、方言都有较大差异。   

清江浦区

  历史沿革:清江浦,得名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陈瑄开凿的清江浦河,时属山阳县。清江浦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杼,官商云集,市场繁荣,城区人口一度达54万人,与当时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境内的石码头,南方各省的官员商人和旅客,从水路乘船而来,都要在此舍舟登陆,取道北上;北方客商从陆路乘马车至此,都要于王家营弃车马,到境内石码头扬帆南下。故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民国时,先后隶属于淮扬道、淮阴县、江苏省、中共苏皖边区。1948年12月,淮阴城解放,城区与淮安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拆分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清河区、清浦区两区,成立清江浦区,同年10月8日,清江浦区正式挂牌成立。   地理位置:清江浦区位于淮安市主城区,东接淮安区,西、北靠淮阴区,南连洪泽区,位于淮安市地理位置中心。古黄河、里运河、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四水穿城,区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沪、宁淮、宁连等多条高速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流域性航道通江达海,紧邻淮安民航机场,是苏北重要的区域0通枢纽,区位十分优越。   建制:现辖4个乡镇、12个街道,2个省级开发区:清浦工业园、清河新区。   人口:70万。   面积:309.28平方公里。   气候: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15℃,年均气温5℃以上时间289天,年均无霜期213天。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年均降水量983.9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   经济社会发展:清江浦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淮安前列,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一是综合实力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前列。市政府东迁后,清江浦区仍是淮安市经济中心,目前正在打造“六大中心”:商业商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文旅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两大基地”,即,新型都市型工业基地,澳洋顺昌、旺旺食品、清江制药、天士力帝益药业、百隆色纺等都市型工业企业成长为全市行业龙头;现代农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大宗蔬菜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在全市率先建成10亿元蔬菜优势主导产业,“淮安红椒” 集“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三大品牌于一身,高效设施化农业比重超过70%,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第一。二是产业结构优。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入库税收占财政收入、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超过了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9.7%,三次产业结构为2.8:24.6:72.6,形成了具有清江浦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城乡面貌新。新区、现代商务集聚区加快建设、老城更新稳步推进,加快实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棚户区改造工作,片区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商气浓郁,里运河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带、古黄河风光带沿线风光秀丽,一片片花园式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中心城区不断长高变靓,现代都市气息日益浓厚。四是人民生活好。城区于2012年通过江苏省2003版小康标准验收,区内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百年名校淮阴中学、实验小学,4星级清江中学、清浦中学等优质学校集聚清江浦;三甲医院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级专科医院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和第四人民医院以及区内均衡分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境内大型购物中心、餐饮、休闲、娱乐、街边游园等设施星罗棋布,构建了全省一流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辖区内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居全市前列。  

涟水县

     涟水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总面积1656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104.19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涟城镇,邮编:223400。代码:320826。区号:0517。拼音:Lianshui Xian。   行政区划      涟水县辖17个镇、2个乡:涟城镇、高沟镇、唐集镇、保滩镇、大东镇、五港镇、梁岔镇、石湖镇、朱码镇、岔庙镇、东胡集镇、南集镇、义兴镇、成集镇、红窑镇、陈师镇、前进镇、徐集乡、黄营乡;杨口办事处、方渡办事处、南禄办事处、小李集办事处、河网办事处、时码办事处、北集办事处、灰墩办事处、余圩办事处、浅集办事处、蒋庵办事处、经济开发新区、工业新区。   历史沿革      汉置淮浦县。隋开皇三年废海安郡,五年(585年)设涟水县。以县境涟水命名。   ?年,涟水县辖8个镇、24个乡:涟城镇、高沟镇、梁岔镇、五港镇、石湖镇、唐集镇、保滩镇、大东镇、前进乡、小李集乡、义兴乡、杨口乡、余圩乡、浅集乡、朱码乡、蒋庵乡、河网乡、麻垛乡、南禄乡、灰墩乡、红窑乡、南集乡、黄营乡、牌坊乡、陈师乡、东胡集乡、成集乡、北集乡、方渡乡、岔庙乡、徐集乡、时码乡。   2000年,涟水县辖12个镇、1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03294人,其中: 涟城镇 95119 高沟镇 61183 唐集镇 31278 保滩镇 24278 大东镇 28850 五港镇 31173 梁岔镇 37069 石湖镇 43167 朱码镇 45722 岔庙镇 43940 南集镇 30067 东胡集镇 31082 徐集乡 39359 北集乡 19381 黄营乡 34479 方渡乡 26021 小李集乡 38576 时码乡 26261 河网乡 18529 浅集乡 29437 红窑乡 33531 灰墩乡 23425 义兴乡 21110 杨口乡 31169 蒋庵乡 33360 陈师乡 27639 成集乡 22748 前进乡 28727 麻垛乡 25633 余圩乡 20981    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涟城镇 辖:11个居委会(渠北、东门、二塘、城东、南门、黄河、大关、新涟、西门、北门、莲花);5个村委会(牌坊、荷缘、秉同、西蒋、谷嘴)。   高沟镇 辖:4个居委会(镇东、镇西、高秀、杨口);23个村委会(常兴、张圩、荀庄、花园、常园、三丰、胡窑、晏庄、九里、新农、安福、老圩、扁担、苗荡、金郑、高东、高南、许庄、高西、盐店、戴洼、丁庙、七里)。   唐集镇 辖:1个居委会(唐集);12个村委会(兴旺、大桥、费窑、联富、沈费、周程、月塔、中营、丰河、丰华、陆舍、胡缪)。   保滩镇 辖:1个居委会(缺口);8个村委会(新港北、周集、十堡、张渡、肖渡、洪荡、厉渡、喻集)。   大东镇 辖:1个居委会(大东);11个村委会(干东、堂客、瓦滩、镇南、王老庄、皇圩、施洼、场北、南严、陈庄、北严)。   五港镇 辖:2个居委会(方渡、五港);20个村委会(港东、港北、桃园、韩鲁、蔡工、港西、五里、埝口、马渡、三里、王杨、前营、港南、黄码、南禄、谭赵、罗冲、薛桥、租田、平安)。   梁岔镇 辖:2个居委会(梁岔、薛园);13个村委会(何圩、金码、鲍营、卜圩、洪码、士流、陈溪、左圩、胜利、黄庵、费庄、马棚、双楼)。   石湖镇 辖:3个居委会(石湖、果园、四兴);14个村委会(外口、东兴、方圩、徐马、薛集、楼庄、朱家圩、张顾、齐庄、三旗、五里井、瓦房、十七堡、淮泽)。   朱码镇 辖:6个居委会(孙徐、闸北、陶码、大楼、新区、军民);25个村委会(鲁桥、桂生、红星、双河、嵇陆、李集、薛行、笪北、柴市、王二庄、樊卜、凌庄、振丰、文俊、桃柳、顺集、笪巷、韩高、薛大桥、万园、双路、殷庄、胡楼、周庄、高台)。   岔庙镇 辖:2个居委会(岔庙、河网);26个村委会(新河、荣锦、和平、濒河、郝友、洪滨、西集、大兴、潘刘、嵇庄、军田、原种场、百子、岔河、旋桥、夜合、桑庄、纪集、路口、义河、堆口、余庄、余东、谭陈、韩陈、花桥)。   东胡集镇 辖:3个居委会(胡集、时码、桥西);20个村委会(鲁渡、钦工、姜圩、李圩、白果、马老、渠西、胡谢、胡南、小埝、复兴、别洼、镇北、东花园、严黄、斗墩、姜桥、陈圩、黄湾、陈氪宕逦*[*原出处如此,估计是输入错误——本站注])。   南集镇 辖:2个居委会(南集、北集);19个村委会(码头、冯陈、新合、南营、皂角、守阳、潘闸、沈荡、吴刘、直属、长浦、朱陈、下营、彭滩、王圩、禹桃园、朱桥、道行、严港)。   义兴镇 辖:1个居委会(施庵);20个村委会(大埝、五房、老桃园、北尹荡、大胡、苗戴、万圩、张郑、南园、灰墩、韩庄、徐宋、蔡口、陈沟、王嘴、墩北、白洼、义兴、万民、天鹅)。   成集镇 辖:2个居委会(成集、余圩);16个村委会(条河、三潘、朱庄、油坊、杰勋、洋河、永锋、六塘、杨庙、裕丰、旗杆庄、余何、朱前、法华、道明、槐树)。   红窑镇 辖:2个居委会(红窑、浅集);26个村委会(刘码、朱圩、金沙、蔡庄、潘老庄、颜下庄、朱集、新灯塔、河湾、潘码、夏楼、刘桥、西徐圩、李庄、朱梨园、延寿、孔王、金成、花庄、王刘、钦北、三村、浦庵、大金圩、小金圩、黄锅甑)。   陈师镇 辖:2个居委会(陈师、蒋庵);22个村委会(团结、跨河、合心、红旗、水连、国民、朱楼、官荡、同心、蒋老庄、头堡、尹荡、悦来、药材、柿园、寿延、沙河、高庄、何庄、北荡、符庄、希汉)。   前进镇 辖:1个居委会(同兴);28个村委会(陈祝、朱后圩、四安庄、兴北、前进、罗堆、戴码、丁口、老堆、马圩、麻垛、王码、乔洼、戴沙、孙湾、埝庄、西哨、中哨、东哨、河西、春华、河东、徐东、祠堂、黄庄、左庄、王庄、嵇圩)。   徐集乡 辖:1个居委会(徐集);14个村委会(庵园、双码、胡新、季庵、石庄、红刘、上营、左程、张罗、上庄、王湾、林场、许官营、林码)。   黄营乡 辖:1个居委会(黄营);14个村委会(王霍、六堡、老李圩、旗杆、街西、杨桂、南羊、曹墩、大飞、祝贤、张庄、九堡、徐跳、张桥)。   2004年底行政区划一览:辖17个镇、2个乡。   涟城镇  面积39.60平方千米,人口98000人。  高沟镇  面积54.62平方千米,人口67091人。   唐集镇  面积60.51平方千米,人口34753人。  保滩镇  面积40.82平方千米,人口25024人。   大东镇  面积38.88平方千米,人口27257人。  五港镇  面积59.32平方千米,人口34662人。   梁岔镇  面积37.57平方千米,人口36928人。  石湖镇  面积23.00平方千米,人口14580人。   朱码镇  面积28.85平方千米,人口52600人。  岔庙镇  面积64.62平方千米,人口46292人。   东胡集镇 面积46.54平方千米,人口31933人。  南集镇  面积58.47平方千米,人口30874人。   义兴镇  面积36.70平方千米,人口22050人。  成集镇  面积26.70平方千米,人口22869人。   红窑镇  面积47.99平方千米,人口34412人。  陈师镇  面积37.06平方千米,人口32658人。   前进镇  面积50.87平方千米,人口29324人。  徐集乡  面积39.79平方千米,人口39680人。   黄营乡  面积40.33平方千米,人口36050人  

洪泽区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洪泽湖东畔,1956年建县,因湖设置,借湖得名。2016年10月8日,淮安市洪泽区正式挂牌成立,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泽县,设立洪泽区,以原洪泽县的行政区域为洪泽区的行政区域,洪泽区人民政府驻高良涧街道东九道(现洪泽湖大道)26号。洪泽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湖滨新兴生态旅游城市。全区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人口38.8万,辖3个街道、6个镇。   【资源】矿藏资源。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岩盐、芒硝、地热等资源,其中芒硝、岩盐矿藏在华东地区品位最高、储量最大,探明储量分别达1.5亿吨、23亿吨。老子山地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含有锶、氟、磷、钙、硒、钾、氡等20多种微量元素。生态农业资源。洪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有机稻米栽培示范区,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28个农产品、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旅游资源。洪泽湖环湖有镇水铁牛、仙人洞等诸多历史名胜,湖区有百座湖心岛、千亩荷花塘、万亩芦苇荡等自然景观,沿堤有洪泽湖碑、乾隆御碑、周桥大塘碑等人文景点。“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1800多年历史,正在接受世界文化遗产验收。三河闸是千里长淮第一闸,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老子山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起源地。   【区位】洪泽东携白马湖,西揽洪泽湖,南临淮河入江水道,北濒苏北灌溉总渠,宁连高速和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京沪、宁徐、徐淮盐高速公路环绕周边,到淮安涟水机场半小时,到南京禄口机场一个半小时,到上海城区不足5小时。洪泽湖南承淮河,北接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江水道,连接长江、京杭大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的重要水上走廊,是连接淮河、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现有水运码头多座,最大装卸能力超50万吨,距连云港港口120公里,往来便捷,物流畅通。   【经济】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规上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分别增长7.9%、1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税占比达76%;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增长3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232亿元、170亿元,分别增长5.5%、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00元、17000元,分别增长8.1%、8.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总数达28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195亿元、工业入库税金6.2亿元,分别增长20%、23%。    【社会事业】2010年被省政府列入江苏省首批、淮安市唯一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县,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2015年洪泽入选首批长三角自驾游热门十强城市,洪泽湖古堰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老子山镇创成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龟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荣获“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镇”称号;岔河、老子山、西顺河分别获批全国重点中心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中国最具特色名镇,朱坝大刘、黄集曹圩等7个村分别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和江苏最美乡村;创成国家生态县和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分别通过省级验收和评议。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洪泽湖大堤、洪泽湖渔鼓分别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小康取得突破,在全市率先建成2003版全面小康社会,2013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6项监测指标中,有31项指标实现度大于目标值的80%,监测综合得分91.3分,高于苏北和全市平均水平,获得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等2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投资环境】对来洪投资项目,在用工服务、贷款申请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在手续办理、业务流程等方面实行行政审批中心“一条龙、一站式、全程制”和“101%”帮办服务,在就医、子女入学、车辆通行等方面实行“绿卡”服务,享受特殊待遇。   【洪泽经济开发区】 洪泽经济开发区坐落在城区北郊,属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镇村工业集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洪泽经济开发区于2001年10月起步建设,首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远景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是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已累计引进项目350多个,其中投产企业310余户,初步形成现代纺织、化学新材料、机械制造、软件等四大主导产业。   【洪泽地理】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北纬33°02′—34°24′、东经118°28′—119°10′,横跨“两湖”,纵贯“三水”(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地处苏北中部,位于淮河下游,属淮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依白马湖,与淮安市淮安区、金湖县及扬州市宝应县水陆相依;南至淮河入江水道(三河),与盱眙县毗邻;西偎洪泽湖,与宿迁市泗洪、泗阳两县隔湖相望;北达苏北灌溉总渠,与淮安市清江浦区以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为界。   淮安市洪泽区呈西高东低之势。全境东西跨度63公里,南北跨度38.5公里;全县最高点在老子山镇的丹山顶,高程51.5米;最低点在白马湖区,高程仅为5.1米 。洪泽湖西南面的老子山镇为不连片的低丘陵地,中部为洪泽湖区,东部皆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洪泽湖大堤高程18.5米,与东部平原落差达10米以上;湖底浅平,高程为一般为10~11米,最低处约8.5米,最高处为12米,高出洪泽湖大堤以东地区3~5米。洪泽湖犹如囤在平原上的一座大鱼仓,所以又称之为“悬湖”。纵横洪泽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草泽河、张福河、洪金排涝河等过境河流,以及浔河、砚临河、贴堆河、往良河、花河等境内河流。   淮安市洪泽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处中国南北气候主要分界线——“秦岭-淮河”南侧,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具有季风性和兼受洪泽湖水体调节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晴朗。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4.9℃,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5℃。7月份最暖,平均气温27.2℃。无霜期长,年平均 24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13.3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 2300小时,日照率52%。   

盱眙县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盱城镇,邮编:211700。代码:320830。区号:0517。拼音:Xuyi Xian。   行政区划   盱眙县辖14个镇、5个乡:盱城镇、马坝镇、官滩镇、旧铺镇、桂五镇、管镇镇、河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明祖陵镇、铁佛镇、淮河镇、仇集镇、观音寺镇、维桥乡、穆店乡、王店乡、古桑乡、兴隆乡;三河农场。   历史沿革      秦置县。许慎《说文》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   ?年,盱眙县辖6个镇、24个乡:盱城镇、旧铺镇、马坝镇、官滩镇、桂五镇、管镇镇、淮河乡、仁集乡、龙山乡、洪山乡、古桑乡、黄花塘乡、河桥乡、穆店乡、马庄乡、东阳乡、仇集乡、高桥乡、鲍集乡、兴隆乡、铁佛乡、肖嘴乡、维桥乡、新街乡、十里营乡、张洪乡、水冲港乡、古城乡、观音寺乡、王店乡。   2000年,将盱眙县东阳乡的永丰村、瓦地村及马坝镇的楼庄村划归金湖县戴楼乡管辖。2000年,将原张洪乡并入旧铺镇。   2000年,盱眙县辖9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12499人,其中: 盱城镇 105425 官滩镇 36068 马坝镇 60021 桂五镇 32333 旧铺镇 34097 管镇镇 30225 河桥镇 35485 鲍集镇 45888 黄花塘镇 31645 维桥乡 23129 仇集乡 29377 王店乡 34174 古桑乡 22492 穆店乡 25621 观音寺乡 31994 淮河乡 27682 仁集乡 31025 兴隆乡 29614 铁佛乡 31744 三河农场虚拟镇 11442 淮化集团虚拟镇 3018   

金湖县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北纬32°47'至33°13',东经118°48'至119°22'。东与宝应县、高邮市相邻,南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西与盱眙县、洪泽县交界,北与洪泽县毗邻。县城黎城镇南距省会南京市133 千米,北距淮安市72 千米,东南距扬州市105千米。县域总面积1393.86 平方千米,其中,水面420.08 平方千米。陆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东部、南部为湖荡相间的湖积平原,约占陆地73%,真高9.6~5.5 米;西南部缓坡丘陵,约占陆地27%,真高35.4~5.5 米。2016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946 万公顷。   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公安户籍数)35.9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99 万人,同比增长4.2%。全县总户数12.73万户,同比下降0.3%。全年出生人口数3594 人,同比增长8.8% ;人口出生率9.99‰,同比增长0.8 个千分点。死亡人数2370 人,同比下降10.8% ;人口死亡率6.59‰,同比下降0.82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4‰。   全县下辖黎城、戴楼、金南、闵桥、塔集、银涂、前锋、吕良、陈桥、金北10 个镇、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金湖经济开发区)1 个,村99个、社区45 个,村民小组817 个、社区农业组168 个。有国有农林场(圃)7 个,其中省属农场3 个(宝应湖、复兴圩、六普),县属场圃4 个(稻麦良种场、粮棉原种场、林场、果园);公司1 个(滩涂开发公司);另有部队(武警)农副业(副食品)基地3 个(运西、运东、泗湾湖);油田单位2 个(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华东石油局试采大队金湖工区)。   域内先秦时期为淮夷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分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汉时期属东阳县,其中汉时东域置有平安县、东南域属高邮县。两晋时期,东域先后属射阳县、山阳县,西域仍属东阳县,东南域属高邮县。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齐及北周地域,其中南朝宋时东域置有安宜县,北周时西域置有石鳖县。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东域、北域、西域属宝应县(唐初由安宜县改称),东南域属高邮县(州)。1940 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域内以三河为界分属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三河以南地区先建有高邮县、天高县、高宝县,后隶属炳辉县和分属宝应县、高邮县,三河以北地区属淮宝县。新中国成立初,域内先分属宝应县、高邮县,后统属宝应县。   1959 年10 月,建立金湖县,属扬州专区;1966 年3 月,设立六合专区,金湖县隶属之;1971 年3 月,六合专区撤销,金湖县改隶淮阴地区;1983 年3 月,淮阴地区撤销,设立省辖淮阴市,金湖县改隶淮阴市;2001 年,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金湖县亦随之隶属淮安市。黎城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盱眙县特产大全




盱眙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