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厦门 >> 集美区 >> 杏滨街道 >> 三秀社区

三秀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秀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秀社区简介

  三秀社区成立于2004年,隶属集美区杏滨街道,地处杏林城区中心地带。社现有住宅楼88栋,常住户数为1641户,常住人口3707人,流动人口5630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社区内有商场、酒店、宾馆、学校、企业,是一个集商业、教育、生活于一体的城市社区。辖区主要单位有杏滨街道、交警大队、杏滨中心小学、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杏南中学、明达玻璃厂、信华科技、东金科技等32家单位。
  三秀社区辖区内卫生整洁,社区治安良好,民风纯朴,辖区经常性开展社区道德教育,表彰优秀事迹,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区社会风气。近年来,在杏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在三秀社区书记和主任的领导下,我社区先后多次获得“厦门市文明单位”、“集美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集美区平安社区”、“社区防空疏散演练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211004 361000 -- 查看 三秀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秀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秀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秀社区

  三秀社区成立于2004年,隶属集美区杏滨街道,地处杏林城区中心地带。社现有住宅楼88栋,常住户数为1641户,常住人口3707人,流动人口5630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社区内有商场、酒店、宾馆、学校、企业,是一个集商业、教育、生活于一体的城市社区。辖区主要单位有杏滨街道、交警大队、杏滨中心小学、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杏南中学、明达玻璃厂、信华科技、东金科技等32家单位。   三秀社区辖区内卫生整洁,社区治安良好,民风纯朴,辖区经常性开展社区道德教育,表彰优秀事迹,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党员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区社会风气。近年来,在杏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在三秀社区书记和主任的领导下,我社区先后多次获得“厦门市文明单位”、“集美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集美区平安社区”、“社区防空疏散演练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康城社区

  康城社区位于319国道以北,集美区杏滨街道西北部,东接寨内西环社路至康城芳邻、大学康城围墙至锦园南路,接后英挡土墙连后英、新村南环社路直至集美大道,与锦园社区交界;西至杏前路;南至集美大道接杏前路;北至灌口镇。占地面积约1.96平方公里。辖区内主要有华雅花园安置房、大学康城一期、二期和三期商品房、康城芳邻商品住房及中亚城工业区262家工厂。社区现有总人口9560人,其中常住人口2533人,流动人口7027人。是集学校、商贸、工厂为一体的社区。社区自2012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明和谐为目标,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初步搭建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机制,形成和谐创建的大氛围,着力为居民打造一个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西滨社区

  西滨社区位于杏滨街道西部,距杏滨街道2.6千米,濒临马銮湾,以西滨村得名,地理位置为:东靠消防圆盘、西至陈井村、南临马銮湾、北连前场社区。面积3.17平方公里。驻地西滨路42号。辖内有西滨、山后张、蔡林村3个自然村。总户数1114户,总人口27086人,其中常驻人口3582人,暂住人口23504人。    西滨村古属同安县的一部分,宋代为明盛乡安仁里,明属安仁里十六都,清朝时是十六都西边、蔡林保。1943年为鹤场乡西滨保,上属灌口镇。1952年与马銮乡合并为西滨乡。1957年3月,随灌口镇下属的西滨大队。1961年9月改属前场公社。1964年改隶杏林公社。1978年杏林区成立属杏林区。1984年杏林公社改为杏林乡(1991年改为镇)时为西滨村。2003年随杏林镇划属集美区。2004年区划调整时撤镇设街,属杏滨街道。2006年村改居后为西滨社区。    西滨社区村落似盆地依山坡高低而建,旧建筑多为条石红砖闽南民居,因该村海外华侨众多,辖区内有多座解放前兴建的颇有西洋风格的“番仔楼”,为海外富商回乡兴建。1989年杏林辟为台商投资区后,辖区土地大多被征用,周边规划厂区、道路,辖区周边有来明眼镜、新凯复材、春保钨钢、进雄企业等台外资企业。村民顺应发展第三产业需要,改旧民居为商住楼,成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居民早期多以农渔为业,随着台商投资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投入商贸,目前居民以服务业及多种经营为主,产业出租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之一。    社区周围主要道路有杏西路、马銮路、西滨路、广兴路。辖区内有西滨小学、消防大队、航空导航台、较大寺院有大明寺。    西滨社在社区西部,濒临马銮湾西侧,西滨社区居民大多姓“陈”,陈氏祖先是漳州南院分支——厦门殿前社的西房派,约于17世纪初移居于马銮湾边开发聚居,取名“西滨”。西滨海外华侨众多,现社里范围已扩大至西滨路西侧一带,形成新村。    山后张社在社区东部、西滨社区居委会驻地。居民大多姓杜,据传早期有张氏人家从马銮村放鸭入居蔡林村山后,居住繁衍,人丁兴旺,形成村落,定名“山后张”。现基本已被城区道路和工厂所包围,是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密集区之一。现有居民368户,人口1222人,外来人员约4429人。    蔡林社原名“菜林”,后改为现名,在社区南部,现有154户、466人。古时蔡林是个大村,以林姓为主,分为上林,下林两部分。南宋绍兴23年,时任同安主簿的朱熹游蔡林社时,赋诗《圃山文照》、《珠屿晚霞》、《金龟寿石》、《玉井泉香》、《沙堤岸影》、《渔网蝶影》、《莲道樵歌》、《文江渔唱》等标题八景诗,描写蔡林附近的人文景色,其中《文江渔唱》诗曰“锦江夜色月明多,静听渔人唱棹歌,昨日山妻藏斗酒,为余问渡漾清坡”。朱熹在蔡林社北,看见马銮湾西北部天竺山及灌口仙灵旗山口莲道樵夫往来,歌声互和,赋诗。“樵夫一曲和歌清,莲道响穷鹤浦城,多少江湖名利客,不如伐木诵丁丁”。该村是省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获“福建省先进党支部”。并多少获得市级表彰。   

马銮社区

  马銮社区位于杏林台商投资区,东临最繁华的杏南路西邻马銮湾,南连新阳工业区,北靠福厦高速铁路,占地3.73平方公里,由马銮、后尾、银尾、扶摇、碑头5个自然村组成。社区辖10个居民小组,一个外口小区,社区驻地为马銮路19号。社区总居民户1327户,常住人口4552人,外来人员37337人左右,社区60岁以上老人达486名,占常住人口的11%。社区的特点是经济稳步发展,精神文化得到提升,健身活动丰富多彩,“阿嬷腰鼓队”誉满市内外,老年气排球获得“华东气排球赛”冠军,社区曾荣获厦门市(2008)“市容管理先进单位”、“区(2007-2008)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9)”。   

锦园社区

  锦园社区在杏滨街道北部,福鼎山南侧,以锦园村命名,地理位置:东接内林社区,西北联灌口镇三社村,周与康城社区为邻,东北至西亭社区,辖有锦园、新村、后英、后浦、寨内、亭宅共6个自然村,总户数1493户,总人口17518人,常住人口6252人,暂住人口11266人,面积6.27平方千米。    锦园村原名港园、甲园,因早期海港通至村口而得名,后为纪念林氏来自海沧锦里村,改称锦园。锦园社区村落群呈圆形。民房旧时多为条石红砖闽南古民居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兴建、改建各式楼房,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村庄道路的扩展,逐成城区规模。林姓是锦园村的大姓,郭、陈、王、梁诸姓占少数。1995年全村人口5000多人,其中林姓3850人,占70%以上。林姓氏先人来自海沧区锦里村,明代初锦里林天福的六世孙(四房)林振盛迁入锦园定居,以养鸡为生,成了锦园林氏的开基祖,六百多年,林氏子孙开发了锦园、寨内、后英三个自然村,人丁昌盛发达,后裔遍布海内外及台湾。居民世代以农为主,种植水稻、花生、大豆、甘蔗、香蕉等及淡水养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9年辟为台商投资区以来,依靠邻近杏林火车站优势,发展物流和民营企业,目前居民收入以服务业和务工为主,物流业为本社区最具特色的产业,80年代末由社区村民集资兴办的物流企业有:锦园物流;兴盛储运;锦集物流;正德信贷;锦湖物流;兴园物流等多家物流仓储企业,其中以厦门锦园物流有限公司规模最大。   新村 在社区西部,集灌路北侧,原锦园林的西山下村,坑尾、纺仔三个自然村,因1992年因建设中亚城工业区整体拆迁而迁入锦园新村。    后浦 在社区东北部,福鼎山南侧,现有276户,960人,该村以郭姓为主。    寨内 在社区北部,福鼎山西侧。寨内社因原建有营寨得名,现有 248 户、923人。居民大多姓林.   


三秀社区特产大全




三秀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