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莆田 >> 涵江区 >> 梧塘镇 >> 西庄社区

西庄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庄社区简介

  西庄居委会位于梧塘街区西侧,是梧塘城镇主要组成部分。东靠东福居委会和霞楼村,西临平原田地与漏头村隔洋想望,南靠东福村田地及溪游田野与溪游村对峙,北接民营工业小区。西庄地势平坦,沟道纵横,水陆交通方便,除所辖之方庄自然村地处三山之麓有此山地。耕地以水田为主,是莆田北洋平原盛产水稻地带。小麦是莆田的高产区之一。
   西庄居委会下辖前庄.尾池.后庄.横街.直街.墓田池.墘顶.方庄等8个自然村。80年代起,由于梧塘镇开发建设,前庄.尾池.墘顶原隔一大片水稻田。现被新建的梧塘东枫南街连接在一起。西庄居委会总户702户,总人数2630人。共划分成10个生产小组。绝大多数为汉族,个别为回族和畲族。
   改革开放后,西庄居委会有大片土地被征用,作为梧塘镇开发,公路扩宽和工业建设用地。按梧塘镇总体规划进行各项建设。1988年,投资20万元在东枫南街南侧建了层综合办公楼1座。下层为店面,上层为居委会办公.会议.招待用房。1989年投资2万元,修建村主道1条。1991年,集资18万元办自来水厂和完善各居民自来水供应管道。1992年由各居民区集资8万元修建了居民区与自然村的各条水泥道路。同时为居民解决了无房之户。2008年,由上拨及集资修建了原由卢光辉修建柴桥头的危险小石桥。现改建成水泥结构的大桥。解决了村民险情和路道通行。
   西庄地处平原,多水田。有沟道可以灌溉,又有太平坡渠水自流灌溉,土壤肥沃。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蚕豆等,沟道溪河边两旁有荔枝。方庄山地还有龙眼果园和林木。西庄人善于经商,几百年来,以龙眼加工成桂园干后与其他特产一起运往江.浙开店开行做生意。不少人因此发财致富。清道光年间,经营桂园干等成为大富商的卢富茂号。民国时期,在上海开办的有和春.永春.茶春.福茂.协顺.元生.新昌.福生和在南京.芜湖开办的大丰.华康.正大.和泰等12家桂园南货店。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的商店遭到轰炸而破产。西庄人十分重视粮食生产,1965年全村小麦亩产达250-300公斤左右,居全省之冠。西庄第一生产队长卢秀玉,因而荣获省劳模称号。
   改革开放后,西庄存有大片田地和园地被征用为梧塘开发和建设用地,居民经济收入已从依靠农业转为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1980年起,利用地处集镇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办有长丰米业、台商台资的吉承鞋材厂。各种小企业和舞厅、医疗站、饭店和街面上开行开店等.在鞋革厂等各类工厂务工的男女青年,基本上每家每户均有一人以上就业。西庄居委会交通便利,过去公路未开发时,有沟道木船可通莆田北洋各地。如今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各地。西庄沟道上游为沁后林、沁后溪。枫林、林外溪等多条溪流汇合之处。大雨、暴雨时常遭溪洪袭击成灾。沟道堤岸崩毁,农田受淹,年年修补,年年损坏。
   西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文明文献之乡”之称誉。自古以来,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民国10年(1921年),卢光辉创办“博文私塾学校”,其后发展为“博文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和“博文财经学校”。1956年改为“莆田第七中学”。 尔后改为“梧塘第一中学”,为社会培育出不少人才。过去西庄人在卢富茂里博文小学读书。解放后,迁往东福,改为梧塘中心小学。为了方便孩子读书,1968年创办西庄小学。投资了7万元建西庄小学1座,已成为元文音居委会。1992年以来,创办成立了西庄老人协会和老人活动中心,以及公园休闲地。在历史上西庄就有“女八乐”“男小音”和女子车鼓队。夏天有龙舟竞赛等民间文艺的体育活动。解放后,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队,青年活动室,共青团,民兵之家。
   西庄南西“丁字形”西庄淡沟,历史上年年都在这里举行龙舟竞赛和沟里游泳。河水清淡清洁。西庄居委会还藏有前人制造和雕刻的龙舟船两艘,参观者不少。西庄淡河,由于长时间受暴风雨的袭击,污泥土积淤,水浮莲的积淤,常年水面臭气连天,一旦受大雨.暴雨的袭击,洪水成灾,堤岸崩毁,水田、民房受淹。本社区两委及民间董事会,本着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发动群众捐资捐劳,对西庄淡河道进行清淤,污泥土和两岸砌石坡工程,由上投和捐资,估计投资三百万元,搞好这项工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303103 351100 -- 查看 西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庄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庄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福社区

  东福社区成立于1985年4月,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现有14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712栋,住户712户,常住人口2518人,流动人口811人,辖区单位6个,其中机关单位5个,学校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5个(含1个规模以上企业),个体商业网点50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5人。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员总数133名,其中妇女党员34名、流动党员3名、离退休党员27名、生活困难党员2名,党员的学历结构(大学本科12名,专科7名,中专6名,高中44名,初中48名,小学16名)、性别(男99名,女34名)、年龄结构(25-35岁34名,36-45岁24名,46-54岁15名,55-59岁18名,60岁以上42名)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社区办公用房102㎡、活动场所面积200㎡;来源和产权情况;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西庄社区

  西庄居委会位于梧塘街区西侧,是梧塘城镇主要组成部分。东靠东福居委会和霞楼村,西临平原田地与漏头村隔洋想望,南靠东福村田地及溪游田野与溪游村对峙,北接民营工业小区。西庄地势平坦,沟道纵横,水陆交通方便,除所辖之方庄自然村地处三山之麓有此山地。耕地以水田为主,是莆田北洋平原盛产水稻地带。小麦是莆田的高产区之一。    西庄居委会下辖前庄.尾池.后庄.横街.直街.墓田池.墘顶.方庄等8个自然村。80年代起,由于梧塘镇开发建设,前庄.尾池.墘顶原隔一大片水稻田。现被新建的梧塘东枫南街连接在一起。西庄居委会总户702户,总人数2630人。共划分成10个生产小组。绝大多数为汉族,个别为回族和畲族。    改革开放后,西庄居委会有大片土地被征用,作为梧塘镇开发,公路扩宽和工业建设用地。按梧塘镇总体规划进行各项建设。1988年,投资20万元在东枫南街南侧建了层综合办公楼1座。下层为店面,上层为居委会办公.会议.招待用房。1989年投资2万元,修建村主道1条。1991年,集资18万元办自来水厂和完善各居民自来水供应管道。1992年由各居民区集资8万元修建了居民区与自然村的各条水泥道路。同时为居民解决了无房之户。2008年,由上拨及集资修建了原由卢光辉修建柴桥头的危险小石桥。现改建成水泥结构的大桥。解决了村民险情和路道通行。    西庄地处平原,多水田。有沟道可以灌溉,又有太平坡渠水自流灌溉,土壤肥沃。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蚕豆等,沟道溪河边两旁有荔枝。方庄山地还有龙眼果园和林木。西庄人善于经商,几百年来,以龙眼加工成桂园干后与其他特产一起运往江.浙开店开行做生意。不少人因此发财致富。清道光年间,经营桂园干等成为大富商的卢富茂号。民国时期,在上海开办的有和春.永春.茶春.福茂.协顺.元生.新昌.福生和在南京.芜湖开办的大丰.华康.正大.和泰等12家桂园南货店。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的商店遭到轰炸而破产。西庄人十分重视粮食生产,1965年全村小麦亩产达250-300公斤左右,居全省之冠。西庄第一生产队长卢秀玉,因而荣获省劳模称号。    改革开放后,西庄存有大片田地和园地被征用为梧塘开发和建设用地,居民经济收入已从依靠农业转为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1980年起,利用地处集镇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办有长丰米业、台商台资的吉承鞋材厂。各种小企业和舞厅、医疗站、饭店和街面上开行开店等.在鞋革厂等各类工厂务工的男女青年,基本上每家每户均有一人以上就业。西庄居委会交通便利,过去公路未开发时,有沟道木船可通莆田北洋各地。如今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各地。西庄沟道上游为沁后林、沁后溪。枫林、林外溪等多条溪流汇合之处。大雨、暴雨时常遭溪洪袭击成灾。沟道堤岸崩毁,农田受淹,年年修补,年年损坏。    西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文明文献之乡”之称誉。自古以来,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民国10年(1921年),卢光辉创办“博文私塾学校”,其后发展为“博文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和“博文财经学校”。1956年改为“莆田第七中学”。 尔后改为“梧塘第一中学”,为社会培育出不少人才。过去西庄人在卢富茂里博文小学读书。解放后,迁往东福,改为梧塘中心小学。为了方便孩子读书,1968年创办西庄小学。投资了7万元建西庄小学1座,已成为元文音居委会。1992年以来,创办成立了西庄老人协会和老人活动中心,以及公园休闲地。在历史上西庄就有“女八乐”“男小音”和女子车鼓队。夏天有龙舟竞赛等民间文艺的体育活动。解放后,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队,青年活动室,共青团,民兵之家。    西庄南西“丁字形”西庄淡沟,历史上年年都在这里举行龙舟竞赛和沟里游泳。河水清淡清洁。西庄居委会还藏有前人制造和雕刻的龙舟船两艘,参观者不少。西庄淡河,由于长时间受暴风雨的袭击,污泥土积淤,水浮莲的积淤,常年水面臭气连天,一旦受大雨.暴雨的袭击,洪水成灾,堤岸崩毁,水田、民房受淹。本社区两委及民间董事会,本着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发动群众捐资捐劳,对西庄淡河道进行清淤,污泥土和两岸砌石坡工程,由上投和捐资,估计投资三百万元,搞好这项工程。    

溪游村

  溪游村位于梧塘镇南端,东接国欢镇都邠村,南连白塘镇安仁村,西与白塘镇埭里村相邻,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总户数398户,人口1576人,其中水田约800亩,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村为平原村,内河道交错,两岸荔枝树相对是东南水乡的生活画面,辖区内涵港大道,东西两线和向莆铁路横贯与滨海大道交叉在村内,离福夏公路约300米。    辖区内设蒲江小学一所,村卫生所一所及老人活动中心两个和文化广场两个,所属溪-政村管辖区,村道硬化,约3.8公里,架设路灯、设垃圾集中点32个,并由专人定时打扫,安置区设立警务室1个,在村辖区内定期巡逻。    村内私营微小企业约9家,从业人员约300人,其余劳动力皆为打工,现有两家签户落户本村,其中一家是方铺子及大顺食用油,征迁面积约100亩。   

枫林村

  枫林村位于梧塘镇西北部。东邻霞楼村,西至萩芦镇双亭村田厝溪,南接西庄的墘顶、尾梨自然村,北靠萩户乡双亭村,林外街北段一小段属萩芦乡双亭村,西南接沁后村。枫林村地处梧塘平原北端,是莆田北洋平原通往广业山区5个乡镇和永泰县等的必经之路。古时也是传递官府文书的驿路所经之处。地形南北长度基本对等,中间稍窄。地势东高西低,除东、北、南为山地外,均由东向西倾斜。粮田可以自流灌溉。村东有太平陂左干渠流过,萩芦溪支流经村中流入林外溪。村西有一条由田厝村和沁后村汇合于宝弄门前的小涧,流至村南,从本陂下水洩的溪流,水资源比较丰富。枫林村自南至北分布着枫岭、林外两大自然村,下辖三叉街、长基、外厝、中顶、长埕头、上林、下林、顶盾店、梧忠、山头坪、七八三、赖尾厝、祠堂里、三张厝、林外街、下厝黄、井头厝、苏宅、陈宅、溪边、彭磨、宝弄等22个小自然村,划分为15个村民小组。    枫林村有836户、3577人。其中男1771人,女1806人,全村农业人口 3433人,非农业人口1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752人。全村都是汉族。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及在全国各地工作人员1256多人。民国37年(1948年)下半年,0党员陈蒲川在楓林村发展地下党组织成员张天宝、赖金霖、周克亮等10人,先后在沁后山边、官厝蔡亚风等人家-洁动,积极参与转递情报,张贴革命标语和运送军用物资等革命斗争活动。解放后,经0莆田县委确认,沁后一讽林为革命老区。    枫林村有耕地842亩,各项征用后为545亩,全部为水田,有新老果园346亩;其中龙眼182亩,还有山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1985年,林外原5队,在林外山上开山发展大片龙眼果树,.进入 90年代后,已陆续投产。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主要靠农副业收入。1980年,农村经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并促进各项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常年性的线面加工业发展很快,产品供不应求;村民们还利用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办第三产业,开设各种商店达56家,经营各种运输的车辆80余辆;还有800多名青壮年在鞋革等工厂务工,收入更为可观。第二产业有机砖、面粉、机械修配等。枫林村历史上粮食复制品加工业非常发达,许多产品销往莆田各地,除线面加工业外,著名产品有“米栏”、米粉、薄荷糕、方糕、白粿、麦片(俗名德国麦)及酿酒等,全村人均收入5036元,比1979年增长305%。    枫林村从1957年起就有个别单位和个别村民使用电力。至1968年,使用电灯照明户已达30%左右。1978年,通过各方筹资,全村各户都用上电灯。1980年,由各方集资建1座长16米、宽4米的林外社石拱桥,便利两大自然村之间的交通。1985年,全村开始水改,改变长期以来村民饮用不卫生的溪水和含氟量高的井水,用上自来水。1989?1993年,全面修建村道,在由莆田至永泰公路经枫林村的路段上,向东修建一条通往长基自然村,宽6米、长120米,一条通往长埕头,至顶厝店宽4米、长150米,一条由交警中队至凤山祠宽4米长、200米,一条通往梧忠、山头坪两自然村,宽6米、长250米的四条村道;又向西修一条通往彭厝、宝弄两个自然村,宽6米、长1000米的村道。一条由洞萩路通往八组的宽6米长250米村道。1992年冬至1994年,在县和缜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林外旧街,把原来只有8米宽的旧街道,改造为路面30?40米宽的新街道。1993年,一些村民巳安装上程控电话,可直接与国内外各地通话。2010年度全村已达95%户安装上数码电视,并达到30%有电脑。    枫林村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村有3所私塾。民国34年(I945年),私塾转办为初级小学。1953?1994年,侨胞捐资,村民集资,加上村财,用于办教育的资金达100多万元。其中1993年,由新加坡侨胞捐资50万元,为枫林小学建4层教学楼1座,2008年由上级拨款及村财支付,在林外街建设一所宽20米长60米的市场,2012年度,由于市教育局拨款及村各项场所支出建设一座达1200平方米的新型教学楼,2013年度,涵江教育局拨款和社会上人员捐资,群众集资,建设达100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村办保健站1所,林外街还有多家个体开业的诊所。1994年,莆田南少林祖地、西天尾镇林山村正骨医师林元炳先生又在林外街购买一套楼房,定居开业。    清光绪年间,枫林村梧忠自然村有位法师名陈天友,在老友江春霖推荐下,入京城为皇亲寿诞做道场,博得光绪皇帝的赞赏,特赐封“道录司”头衔。   

前东村

  前东村位于梧塘镇东南方向,交通便捷,涵永公路、滨海公路横穿本村,与国欢镇黄霞村、码头村等相邻,是英博雪津啤酒公司所在地。    前东村全村总人口数2286人,设8个村小组,分8个自然村。村委会服务机构设有治保会、调解会、监委会、民政、土地、计生管理等协管机构。村党支部现有党员总人数98人,其中正式党员96人,预备党员2人。    前东村有村办企业一家——前东村搬运服务公司,年产值2000万元,也是目前全村劳力就业基地,是村财务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年收入50万元。    本村现有民营企业:荣达鞋业公司、国瑞鞋业等公司。亿发集团公司征用我村土地250亩,已完成征迁。   

后东村

  后东村座落于涵梧公路中段,处于梧塘镇东面。村庄东傍雪津啤酒厂,西接大吉利鞋业有限公司,北为涵梧公路,南邻前东坡村。全村现有人口1180人,总户数303户,分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0亩(其中水田280亩,果地100亩)。境内有大吉利鞋业、金星传动、汇鑫鞋业、佳兴包装、协欣鞋业、恒昱鞋业、精密铸锻等大小十几家企业,这此企业在解决本地及外来劳动就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本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增收、创收提供平台。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群众努力奋斗,艰苦拼搏,人均收入每年递增8%,村财收入四十多万元。村民物质生活明显提高,文化生活亦逐年丰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道路已实现全部水泥路面,近斯管道改造后的自来水清洁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优美,小学校园宽亮美观。人们安居乐业,开拓进取,为创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  

新丰村

  新丰村位于梧塘镇镇府所在地东南2.5公里的涵永公路南侧,距涵江城区约3公里。本村东南侧与前东坡村相连,西接东福居委会,北邻后东坡村,由埔头、顶厝尾、西郑三个自然村组成,境内平原、丘陵坡地兼有,地势东北高,为丘陵坡地。    全村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470亩,辖6个村民小组,413户,总人口1598人,本村党员112人,女党员31人。全村共有何、陈、姚、翁等11个姓氏,全部为汉族。    村民多以周边务工以及务农为主,家庭小作坊并存,经商少数,群众经济收入中等,各家新旧房并存,出行仍多以摩托车。村民们民风朴素,均以勤俭治家,热情而又安静,邻里和睦。    村里道路大小不一,但均路面整齐,铺盖水泥或石板;各个路口通道,夜晚照明常亮;田间四季绿色,河道交错;逢乡下节日,大小出动,民俗活动不绝于耳。    村集体经济目前由于负债,而且没有造血能力,且面临自来水改造、村道路修缮、建设村部房子、老人福利等用资金较大的项目,负担较重。村领导班子合理支配有限的日常开支费用,维持正常的村务运作,并规划在接下来涵江区工业园进村的契机上,给村集体置办一处产业,保障村务的开展。    在接下来的整个涵江区规划中,有两条主干道进村,一个是涵北路,一个是坋河路;我村将面临一次改变旧貌的机会,部分村民将被安置到新区,且毗邻几个大企业,会有力地促进本村的现有经济。村领导班子将在保障群众利益的同时,依托周边的企业逐步引导村民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私有大小经济体,替代原有的务工为主的结构。    本村多次市区荣誉,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妇女之家,等等。荣誉之下,更要名至实归,还需多加努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漏头村

  漏头村古称“龙峰”、“龙楼”,位于梧塘镇西南1公里处。东濒东福、西庄;西接西天尾镇,北毗西庄社区。漏头村有水田、果园、山地和沟渠,具有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前,村里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曾是全镇粮食作物高产地区。村民住宅多在丘陵地,部分在平原。全村目前有628户,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为2468人,非农业人口138人,全为汉族,妇女占58%。目前,我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劳动收获,年人均纯收入4560元。2009年7月,按照相关政策、法律和文件顺利选举产生了村两委班子,干部7名(支委5名、村委2名)。    改革开放后,漏头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是吸引着外来投资商的眼光,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三山开办工厂,漏头村的村民从农业生产逐渐转型为工业生产,发展成为今天的涵江区漏头村工园区。工业园内共有19户工厂,上规模的企业有:友力鞋业有限公司、莆田多步达鞋材、莆田市阳光塑胶有限公司、莆田市雄鹏彩印有限公司、莆田市凯昕塑制品有限公司等,共有外来员工5000人,其中妇女占42 %。    在2010年,通过与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对群众广泛宣传发动,拓宽了登龙社-三山村道两旁的道路,同时修建卢家桥-涵港路的村道及大宫、东牌头村道建设。    为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清洁家园”活动号召。我村成立领导小组通过横幅、标语、宣传栏、广播等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全面清除村内道路、沟渠、房屋内外的生产废料和生活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村内及村主干道的木材和杂物按指定地点存放。通过集中的清洁整治,我村的“清洁家园”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美化了我村的村容村貌。   

霞楼村

  霞楼村位于梧塘集镇北侧,与西庄、东福三足鼎立,构成梧塘集镇的主体部分。霞楼东临松西村6自然村,并与梧梓村隔沟相望,南与东福居委会相邻,北靠山,西南与西庄居委会和枫林村交界。全境面积4平方公里。划分10个村民小组。霞楼村辖四个自然村,即东宫、下楼、头厝和西房。地处丘陵坡地,北面山地系囊山延伸山脉。地势北高,中部低平,向南又升高为坡地。东宫自然村在山麓。北部山地和南部坡地有大片龙眼果园。田地一半为梯田。太平陂左干渠沿北面山麓绕山而行,农田、园地灌溉方便,常年自流灌溉。气候温和,土壤,宜于发展龙眼、枇杷等果树。山上林木茂盛。境内东部有一水沟直通梧塘桥头。全村572户、2545人,均为汉族。由于小城镇建设发展,80年代起,霞楼村再次成为梧塘镇区组成部分,大片田地、果地和杂地被征用于开建设梧塘新涵大街和工业区。1994年,动工兴建的梧塘“霞峰路”,从西庄居委会北侧通过新涵大街横穿霞楼村,直达松西,过九峰村,至江口石庭接发现了,成为梧塘镇开发东北边境的大动脉。    粮食作物有水稻、大小麦、蚕豆、甘蔗、花生、大豆和品种齐全的各类蔬菜;果树有龙眼、枇杷、芒果、香蕉、番石榴等。东宫自然村还有传统的线面加工业,兴旺不衰;同事还办有石料工场、水泥制品场、洗车场等。村民个体合股经营的各类商店、服装业店铺还有几十家,经营门类齐全。霞楼村向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全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霞楼小学创办于民国30年(1941年)。霞楼村华侨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热心,旅居新加坡华侨林金钵先生,从1988-1990年先后捐资几十万元建设小学校舍。添置办学设备,又大笔捐资为梧塘一中建校舍、建梧塘保健院。霞楼村已成立老人协会,有书包阅览室和文娱活动室。   

松东村

  松东村希梧塘镇第一大村,位于梧塘镇东北部,距镇约2公里,东接东南村、九峰村,西与宋西村相邻,南接国欢镇南邻村,距区府约4公里多,北靠山岭,与萩芦镇田比邻,地势依山岭,南有牛山山丘,地形为平缓山丘盆地,阳光充裕,气候温和湿润,北部约有山地3000亩,太平坡梁道由西向东蜿蜒穿过,全村共有耕地1312亩,全村面积3.88平方公里,松东村由下埔、草坟亭、苍头、直巷、肖甲、岭前、埔墩、太平洋、白园、田螺坑10个自然村组成,划分为十八个村民小组。约有1021户,全村人口约4000人,其中男:2238人,女:1762人,农业户口:3700人,非农业户口:3000人,居民全部为汉族,全村共有肖、刘、郑、陈、柯、黄朱、邓、戴、邱等姓氏,此外,还有旅居印尼、新加坡华侨及港、澳同胞300多人。    松东村有一条从秋芦、白沙等山区通往涵江等地地沟必经古道(岭兜路),又是一条官府驿道,是秋芦、白沙等山区群众往来小憩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岁月风霜,风吹雨打,原石阶路有的冲毁、掩埋,解放后全村交通状况逐年改善,1980年后,陆续修建往各自然村沟道路共有8条;东南车路至四角亭厂1800米,宽7米;上林头至岭兜长1650米宽14米;太平洋至松西村长1200米,宽3.5米;田螺坑村到长6000米,宽3米;坑头坎至草坟亭长1600米,宽3米;白园村至下宫佛堂前、后门亭至石敢当用方块石修道的村道等。2000年后,涵引公路、霞峰公路、荔涵大道,相互交叉,贯穿而过,2012年,村两委发动村民及各界人士捐资重修岭兜路,恢复原貌,植树建亭,全村实现了道路水泥化,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实现了网络,有线电视、休闲广场,老年娱乐中心、强身健体等配套齐全的村庄。    自古以来,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由水稻、大小麦、花生、大豆、甘薯等,果树品种多样,以龙眼为主,栽培历史悠久,村民把鲜龙眼加工成桂圆干后运销全国各地,果树面积和品种是梧塘镇最多的一个村。果品收入为村经济支柱。松东林果场为村集体经济实体,创办于1957年,经营林地2950亩,管理人员7人,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全村创办企业有粮油加工厂、采石场、机砖厂和各种加工修理业及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1980年后,发现“绿豆青”石料,已成批开采,还有大批村民外出经商,或在各类工厂企业务工,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改革开放后已转变为次要,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建造新的楼房住宅,彩电、冰箱、电话、摩托车、从轿车也陆续进入农民家庭,而今,又有鞋厂加工厂、服装厂、茶厂邓在松东落户。    历史上松东的教育比较发达,未有“家贫子读书”的风气,最有民国25年(1936年),创办松板小学,1952年华侨刘秋亭带头捐资,群众献工,兴建教师校舍及其各级政府,历年来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资,至今,培养副军级干部1民,厅处级干部十几名,博士、高级总工程师十几名,为党呵呵国家培育了优秀人才。    松东村有古木,古迹多处,亭下潭边屹立的古榕树,是明朝隆庆华(1567年),树身直径1.5米,高10余米,覆盖面积达200平方米,树龄已有400多年,此外,还有“板厝走十七,白园走十八”别具一格的元宵“踏火”活动,吸引远近人士前来观望,活跃农村文化娱乐,曾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农村公路建设先进村”第九届(2002~2003年度)文明村“平安村居”“全区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农村党的工作先进村”被市委、市政府定位“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特别是-的顺利召开,为送东炖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将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港城崛起、宜居港城”的发展目标,配合做好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稳定宜居的松东新村将掘地而起。   

松西村

  松西村概况    松西村位于梧塘镇东北部,东与松东村相邻,西靠霞楼东宫自然村,南与梧梓村隔沟相望,北为松西山,地形呈东西走向。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下辖道坡、西江、泗营、泗洲等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现有山地500亩,可耕地600余亩,全部为水田,可自流灌溉。全村总人口2489人,全部为汉族。因经商、任职、移民等,在外定居人口1200余人。全村还有乔属、港澳台属30余户,侨胞、港澳台胞200余人,大多居住在港、澳、新加坡等地。    松西村北依山地,太平陂引水工程盘山而过,水源比较丰富,饮用、灌溉均为山涧泉水,清洁卫生。现有龙眼、枇杷等果树300余亩。桂圆干远销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松西人特别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以改造松西小学环境,现在拥有较好的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各1座,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学区先进行列。   

梧梓村

  梧梓村位于梧塘镇中部,东邻西林村,西以下沟头河为界与霞楼相望, 南接田野与东坡三村为邻,北通乡道,与松西村接壤。属半丘陵地区,全村地形似鸭蛋状,东部偏高,为旱地、果地;西部较低,为一片良田。地势自东向西倾斜。一条水渠自松东而来,几百亩粮田水源充足。一条荔涵公路通到梧梓粮库的大道,为开发梧梓提供便利。全村总户数420户、1580人,划为6个村民小组。基本是汉族,只有于姓属鲜卑族。此外还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在外人员600多人。村里陈姓2户人家,是几百年前为陈老爷看墓而从城里迁来定居的,从1972年起,投资3万元,建成全镇第一个村办电灌站,水道从北向东转西,灌溉200多亩旱地、果园。1955年起,全村每户都点上电灯。1983年,投资4万元,给村道都铺上石板,总长近3000米,是全镇第一个雨天不怕路泥泞的村庄。1986年,与梧梓粮库共同投资10多万元,修了1条长700米、宽12米的公路。1987年,投资3万多元,修了1条长500米、宽8米的村道,直达村部。梧梓村现有粮田357亩,旱地、果园222亩,人均耕地0.38亩。通过老树复壮等科学管理,龙眼果园面积已达150亩,品种近10个,年产约千担,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70%。数百株荔枝树环绕一片良田,成为梧梓一景。1984年国家粮食储备库在村内建成。1985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梧梓成为省级首批的农村文明单位。村民基本上都盖上新房,村建所规划的套房,展现出梧梓的新面貌。    自1994年起,村两委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村部建设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二是完善村道水泥化浇灌,使全村主村道全部水泥化,方便村民交通方便安全;三是修建一座安息堂,占地面积1亩多,建筑面积500平米,既移风易俗,又节省土地;四是安装主村道的电灯照明,并安装上监控设备,保一方平安;五是垃圾集中处理,建起10个垃圾堆放地,并聘请两名专职卫生员天天处理,保障环境卫生;六是多方筹资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丰富了村民们的文体活动,提高素质。新灌了一条400多米长的水泥道路,并安装了从涵永路口至本村长约2公里长的路灯,新装路灯115盏,垃圾台12个。绿化面积3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灯光球场)1个,面积1980平方米,自来水、电视入户率各达100%,电话入户率达90%,宽带入户率40%,电话信息入户率61%,村级甲级卫生室1个,农家店1个。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大大方便群众、改变了村容村貌。随着本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不断地增加使用,使得本村在原有的一台变压器负荷不了的情况下,村两委经过多方争取,又安装了二台250K的变压器,方便了群众的用电紧张问题,同时地减少家庭型企业因用电不足而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大大促进本村经济发展。   

九峰村

  九峰村位于罕见去平原片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属半丘陵地带,南面距涵江区约5公里,荔涵大道横贯西东,北面有风景秀丽的囊山山脉,山后与萩芦镇深固村、潭井村相连,东面荔涵大道穿通著名侨乡江口镇。西面距梧塘镇所在地只有3.4公里,并有荔涵大道直达莆田市区,九峰村有山地面积4320多亩,山上樟木茂盛,主要松木、松里木为主。如今林业部门已将这里多数山地定位生态林业。水田448.5亩,生产水稻。农地608.5亩,以生产花生、大豆、地瓜为主。果地500多亩(龙岩300多亩,枇杷200多亩)。全村在册人口2468人,在补人口约2400人,划分14分村民小组,下辖自然村有:石牌兜、官边、顶坑、草坡、田中央、启安(旧厝房)。    九峰村自明代后期天启年间启陆续有人来这里落户安居,建造家园,村中有:庄、黄、方、甘、颜、陈、张、郭、谢九个姓氏共同居住。村中因人多地少生计难维。许多有识之士先后外出维商再谋生路,先辈们通过商海拼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相继回乡建造了20多座融合多元文化,具有时代特色的红砖房屋,至今尚到起市,省及国家文物部门有关领导的关注。1940年由乡贤方捷辉倡议捐资在外经商的乡亲积极响应,红集资伪币壹亿叁仟万元修剪红砖拱门二层六间楼房,当时在梧塘江口属第一座私立小学,每年都招收了附近九个村的小学学子500人以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今学校迁往新校园,该楼房已经过修缮,现为村部老人活动中心,和村卫生所使用。村向后山有处九峰岩景区,那里林茂路悠,建址宏观,香火旺盛,似气灵绕,环境优美是健身锻炼、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每年吸引着数以十多万人次的探访者。   

东南村

  东南村位于梧塘镇东部,与镇址相距约3公里,东南村东面与西林村相邻,南面与国欢镇南林村交界,西邻本镇松东村接壤,北与九峰村毗连。    东南村有土地面积玖百多亩,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村在册人口有1335人,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居民均为汉族。    东南村境内地形为平缓丘陵地,地势村西北东南斜成狭长地带,并有小溪穿境而过,村庄溪流两畔与村前村后片片枝叶繁茂的龙眼树相称,景色优美秀丽1997年修建梧塘通往九峰的霞峰公路、穿过东南村北部,政变村内外的交通面貌,也是东南村第一条水泥路,并于2006年再修建的荔涵大道,东可通江口、石庭,西通西天尾、莆田市区,穿过东南村两个自然村中心位置之后新涵大街向北延伸段又贯穿东南村境内,2012年春,新涵大街再次扩建人行道和绿化带,新涵大街与荔涵大道交江处修建两个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休闲广场,供当地和就近相邻村的村民,休闲、乘凉。还有人民街也贯穿于本村的东珠自然,现已完成房屋的拆迁,路坯将近形成,人民街拆迁户安置房也将封顶落成。而今东南村交通真是四通八达,昼夜路灯明亮。    东南村,南坡自然村现甾有连捷春大厝,系是于清道光年间(1824年)由连大春和连起超两人创办建筑的,大厝为三进砖瓦土木结构平屋建筑物称十一间厢、共有80多间房间,占地面积约5亩多,建筑规模大、有上、下厅、天井,下大厅上的横樑为双层拱斗结构,两大座房屋内的关健变界处有防盗门14个,连捷春东北面建有高约2米,厚约40厘米的三合土围墙一道,十分牢固,至今尚存部分。    挢怀堂位于南北部,与霞峰公路东南段旁,建于1996年歪座堂似一个四角亭,亭中立一个石碑正面刻着抗寇魂三个字,背面上方刻着抗日志士连文瀛,下面是他的简介,简介中介绍他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叁加第四批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英雄事迹。    东南村传统有栽培名果龙眼,解放前栽培龙眼面积100亩,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村民大量种上龙眼苗,村民经济收入,以在市内三资企业任职和打工为主。  

西林村

  西林村位于梧塘镇最东部,古属唐安乡延寿里,与镇相距5公里。东与江口镇刘庄村接壤,南与涵江区沁东村相邻,西与东南村相接,北与九峰村隔洋相望。全村地处平缓丘陵地带,面积4平方公里,有水田227亩,旱地429亩,是莆田北洋平原边缘农村。西林村有两个自然村即西坨及后林自然村,境内拥有一所小学,三个建材厂,一个加油站。西林村人口共有425户,1531人。荔涵大道贯穿该村,村内水泥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沁后村

  沁后村位于梧塘镇西北部,面积6.56平方公里,森林7687亩、耕地面积600亩,果树1600亩,下辖6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565人。我村是莆田市较早发展“三资企业”的工业型明星村,规模以上企业8家,主要是鞋革加工为主,外来就业人口达1万多人。村党委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87人,村两委成员共有9名。2012年村财收入达32万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500多元。先后被省、市、区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西庄社区特产大全




西庄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