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扬州市江都区委、区政府“一区七园”的总体部署,江都区商贸物流园在党工委、管委会架构下设立“一办三局”,即党政办、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四址范围为:东至-,南至宁启铁路,西至仙城北路,北至启扬高速。规划面积约9.28平方公里。园区交通优势突出,依托宁启铁路、-、启扬高速、沪陕高速、宁通高速、S237、328国道等,毗邻扬州泰州机场、江都港,距离机场、港口仅10多分钟路程,公路、铁路枢纽型特色明显。园区重点引导全区物流企业、专业市场“退城进园、二次创业”,重点发展高端市场区、专业物流区、电子商务运营区、总部经济区、功能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大力培育关联配套产业,积极引导品牌物流企业入驻,高起点打造“苏中一流、全省领先”商贸物流基地。
发展方向
园区建设应瞄准市场,走精细化发展路线,避免传统物流园区粗犷式发展。站在城市功能空间的角度,通过城市研究,总结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面临的多重需求:
城市发展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承担城市未来发展的功能需求,满足城市向南发展的近中距离的物流需求。
城市功能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承担城市内部功能完善的职能需求,应承担完善城市商贸物流系统结构的完善需求。
城市形象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承担城区物流转移集中安置以及黄海路生产功能的双重形象需求。
自身发展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抓住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物流业转移的契机,明晰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趋势,走高端精细化发展路线。
功能布局:形成“一带、四轴、四区”的规划结构,主要体现在七大功能分区:
(一)、物流运营区,包括仓储配送、货运交易、供应链物流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仓储配送区建设普通仓储和冷藏库,重点满足商贸市场和城区内商品的仓储和配送需求。货运交易打造货运配载区,建设零担物流区、停车场和车辆服务中心。供应链物流提供配套服务,协调运作生产、供应活动、销售活动和物流活动;
(二)、商贸市场区,包括综合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汽配交易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专业市场。该区主要打造专业市场群,根据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商贸需求,综合考虑扬州市及江都物流产业集聚区现有的商贸市场基础;
(三)、综合服务区邻近商贸市场区,近期为园区配套的商务办公功能。该区主要有综合服务大楼、电子交易和物流信息服务中心、酒店、餐饮等设施;
(四)、配套居住区,位于园区西南侧。以园区现有配套居住区为基础,结合新建的回迁房配套居住区,建设园区配套的居住区。主要建设公寓和普通住宅,满足回迁及园区从业人员的居住要求。
(五)、制造研发区,位于园区中部,锦宜公路两侧,沿东西向贯穿园区。该区主要通过整合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园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平台。
(六)、生态农业区,位于园区北部,高端服务区西部。依托现状高压走廊,打造生态主题活动区,成为园区生态、休闲的景观中心。
(七)、高端服务区,临近生态农业区,包括教育科研、教育培训、远程服务、会展酒店、商务办公、总部基地等功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1012400 | 225000 | -- | 查看 商贸物流园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延庆村 | ·江都旅游·江都特产·江都十大特产·江都十景·江都名人·江都 | 0 |
---- |
查看 延庆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桥村 | ·江都旅游·江都特产·江都十大特产·江都十景·江都名人·江都 | 0 |
---- |
查看 红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涵西村 | ·江都旅游·江都特产·江都十大特产·江都十景·江都名人·江都 | 0 |
---- |
查看 涵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荡村 | ·江都旅游·江都特产·江都十大特产·江都十景·江都名人·江都 | 0 |
---- |
查看 三荡村谷歌卫星地图 |
曹庄村 | ·江都旅游·江都特产·江都十大特产·江都十景·江都名人·江都 | 0 |
---- |
查看 曹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仙女镇 |
仙女镇是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北依宁启铁路,南临长江,“京沪”、“宁通”、“沪陕”高速交汇于此,328国道、237省道、336省道、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区面积141.5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人,下辖31个行政村、29个社区、两个场园。仙女镇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始称仙女镇,解放后几经调整,1966年5月改称江都镇,从2000年4月起,原砖桥镇、张纲镇、双沟镇相继并入,2005年5月再次更名为仙女镇。2005年以来,先后入选全国农村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强乡镇、中国经济文化名镇等,先后创建成全面小康镇、江苏省文明镇、国家生态镇。2008年名列江苏省百强镇36位、苏中50优乡镇第4位、扬州十强乡镇第一位。 2011年,全镇实现GDP220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15元。全部工业实现产值848 亿元,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04.06亿元、入库税收12.03亿元、设备抵扣税7986万元,三项重点指标均占江都全区三分之一左右。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163家,产销亿元企业达100家。全年完成实际到账外资9351万美元、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0.7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1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科技创新各项指标占江都全区近半份额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我镇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8月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江都第二家上市公司。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现代花木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农业项目落户园区,其中4个用地超500亩、投资千万元的生态农业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重点加快推进国际汽车城以及昌明心怡、双汇国际、东方国际、扬润国际等一批五星、四星级酒店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1亿元,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75亿元,施工收入19.8亿元。 2012年,预计全镇可实现GDP253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可实现农业产值9亿元、规模工业以上产值662亿元,可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95亿元、施工收入24.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08亿元,可实现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0元。重点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226.93亿元。1-5月份,完成开票销售78.47亿元,占江都全区34.06%;入库税收5.02亿元,占江都全区44.67%;设备抵扣税3532万元,占江都全区33.32%,三项质量性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4月份,投资20亿元的江淮10万辆皮卡及SUV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4万平米的扬州山水园开门纳客,一汽大众、宝马、广汽丰田、标志等4个4S店在国际汽车城集中举行开工典礼。 仙女镇人民已经站在融入扬州发展的新起点上,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和“打造苏中第一镇,建设和谐新仙女”的总目标,沿着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
小纪镇 |
文明、富庶的小纪镇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东部,因纪念纪姓艄公慈航义渡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小纪镇总面积71.98km2,辖1个社区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集镇规划区面积2.97km2,建成区面积2.2km2,集镇常住人口1.1万。1998年以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等荣誉称号。2004年4月创建国家卫生镇,8月初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并已向国家爱卫会申报。2004年小纪镇经济总量将达到4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8亿元,村平集体创收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小纪镇水陆交通便捷。素有“里下河水乡重要门户”之称,233省道贯穿全境,濒临大运河,西倚-公路,南傍宁启铁路,东有野田河与通扬运河相接。小纪镇至南京、上海仅有2个多小时车程。 小纪镇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有中心供电所的高压输变电站,可满足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建成装机容量2万门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82%,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3%。 小纪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和工业卫星镇。工业经济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现已形成发电机组、发电机、电力金具、汽车内饰件、冷轧带钢、化工、粉末涂料、涂装设备、木业、针织等十大主导产业,共有企业460多家,到2004年底全镇年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其中4亿元以上企业1家,1.5亿元左右的3家,1亿元以上的4家。在培强育壮企业规模的同时,2002年3月,小纪镇启动了工业集中区建设,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完善了第一期规划1500亩的基础设施配套。2004年底工业集中区项目总数突破40个,集中区内所有企业严格执行ISO14000环保标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小纪镇“三高”农业发展快、效果好。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积极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目标发展,蛋鸭饲养、特水养殖、特色蔬菜种植已成为农副业主导项目,全镇共饲养蛋鸭60万只,成为扬州市养鸭第一镇;与江苏大学合作,采取多元化投资的方式新建了首期1500亩的高科技蔬菜科技园;建成了3000亩节水灌溉示范园和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注册了“绿园”商标。. |
武坚镇 |
江都市辖镇。1956年由杨景、鲁陵、校陈、嵇沈(部分)、五尖五个乡合并为武坚乡,1958年并入小纪公社,1959年析置武坚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6建镇。位于市境东北角,距市府43.5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2.2万。盐邵河、鲁汀河交汇于此,境内公路与宁盐公路和328国道相连。辖孙家、花庄、姜王、龙耳、校陈、团结、景北、杨景、杨西、景南、五尖、北尖、同合、建新14个村委会和武坚1个居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有江都里下河“鱼米之乡”称号。企业产品以高压电器、文体用品、机械金工、轻纺织造为主。境内有花鱼塘战斗烈士纪念塔。. |
樊川镇 |
江都市辖镇。1949年为樊川镇,1958年改公社,1973年设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口2.1万。三阳河、盐邵河穿境而过,樊(川)宜(陵)、樊(川)富(民)、樊(川)汉(留)公路纵横境内。辖直属、樊南、同祥、胜和、瓜楼、邱家、友爱、北湖、朱陈、六巷、饮桥11个村委会和胜利、三洋、前进、和平4个居委会。工业形成了机械制造、轻纺衬布、文体用品、印刷包装、建筑安装、防腐保温、染料化工、装饰装潢、工艺制花、服装皮革、汽车修理、造船、电镀等十多个门类,产品近100个品种。农业以稻、麦、大豆、油菜子为大宗产品。. |
真武镇 |
江都市辖镇。解放后为真武乡,1958年改建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2.5公里。面积20.4平方公里,人口2.5万。盐部河从古镇穿过,水质优良。辖真武、真西、南徐、西明、高楼、会龙、九华、林园、长春、东风、永玉、张楼12个村委会和河东、河西2个居委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产稻、麦。石油资源丰富,江苏油田勘探局在此开采,带动各业发展。工业企业60多个,有机械、化工、纺织、电器、陶瓷、造船、塑料、通信电缆八大门类,其中釉面砖、橡胶试验机等形成批量。. |
宜陵镇 |
江都市辖镇。扬州市蜂乳制品基地。民国初为宜陵市。民国十八年后改镇。解放后仍称宜陵镇,1958年改宜陵公社,1982年改乡,1983年复置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12.5公里。面积38.8平方公里,人口4万。328国道从镇中穿过,新老通扬运河横贯境内,宜(陵)大(桥)公路、宜(陵)武(鉴)公路纵穿镇境。辖双桥、许家、任桥、五一、忠信、宗林、白塔、沙王、陈营、大陈、王家、宜南、西湖、焦庄、园田、郭营、玉带、宜东、杨营、小湖20个村委会和西街、中南街、东街、南陵、北陵5个居委会。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有“鱼米之乡”称号。丝绒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胶鞋和中巴车销往全国各地。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家名镇”。境内古迹有东陵圣母碑(怀素东陵圣母帖)、唐白塔。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著名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为此地人。. |
丁沟镇 |
江都市辖镇。1949年建丁沟乡,1959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19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3.3万。江(都)樊(川)和江都至小纪公路从镇中穿过,新老三阳河穿境,是通往樊川、小纪里下河地区的咽喉。辖丁东、中桥、光林、韩银、洪飞、朱桥、冯桥、滕桥、邓一、邓华、友谊、乔河、朱家、丁北、赵桥、黄花、青墩、晨光、红光、复兴、黄铁、丁西22个村委会和河西、河东2个居委会。工业主要产品有化工、针织、纺机配件、蚕丝机械等。农业盛产水稻。. |
郭村镇 |
|
邵伯镇 |
江都市辖镇。1949年为邵伯镇,1959改公社,1964年复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10.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5.4万。淮江公路穿越镇境,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辖公路、高蓬、谢庄、张桥、马荡、窦桥、孙桥、谢娄、邵庄、艾菱、崔桥、南渡、运河、许庄、梁庄、先进、渔业17个村委会和青云、庙巷、坝巷、甘棠、蟾宫、北河、南郊7个居委会。农业主产稻、麦。邵伯湖河盛产鱼、虾、蟹、鳖,邵伯菱尤为著名。镇村工业发展迅速,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家名镇。有甘棠树、铁中、大王庙等文物古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陈祯为邵伯人。. |
丁伙镇 |
江都市丁伙镇辖区面积80.9平方公里,人口5.01万人,下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1个水产养殖场,是“全国花木名镇”。近年来丁伙镇坚持以“工业强镇、花木富民、环境育人、协调发展”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更富活力,更具实力,更显魅力的“三力”丁伙,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经济总量6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7.5亿元,财政收入53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 丁伙的工业结构比较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化工、机电、环保、建材机械等四大产业优势。现有列统企业3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家。镇工业园区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全国科技园区”,园入园企业30多家,各项基础设施完善。 丁伙的花木全国盛名,是全省较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之一,是省政府命名的“省花木之乡”。近年来,丁伙镇坚持将花木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花木产业化建设突飞猛进。现有花木面积4万余亩,800多个名特优品种,06年花木销售收入达2.5亿元,2003年被省政府评为“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费孝通考察丁伙后,欣然题词“中国花木名镇——丁伙”。原国务院总理-视察丁伙花木产业化建设后,勉励全镇人民“多栽树、多栽摇钱树”。 丁伙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一流。先后投入近3亿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建筑,现拥有一座15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投入800万元的丁八桥河滨河风光带正在建设之中,城镇面积由0.8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我镇以创建法治丁伙、平安丁伙为抓手,不断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群众性文化繁荣昌盛,形成了“花木”、“龙狮”、“广场”、“诗词”、“足球”五大文化特色。我镇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省政府重点联系30家乡镇之一”、“省卫生镇”、“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镇”、“省文明镇”、“省特色文化之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镇”、“全国千强镇”、“全国文明镇”。. |
经济开发区(大桥镇) |
扬州市大桥镇地处江苏省江都市东南部。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9万亩、水面面积1.8万亩。人口近15万人。镇人民0驻大桥东园路。东至泰州高港区,南至扬中市、扬州邗江区、长江、夹江线,西至江都市仙女镇,北至江都市宜陵镇。 行政区划 大桥镇下辖中闸、迎兴、佘坂、三丰、星星、屏江、迎山、双港、三江营、杨墅、三义、马塘、童兴、昌勋、松山、善玉、波斯、建民、董岔、昌西、六河、忠勤、忠爱、光明、花荡、忠诚、启于、坤平、松桥、齐心、三墩、圣容、乔梓、鲍庄、嘶马、常兴、高巷、太字、常平、临江、杨桥、其秀、前进43村和1果木良种场及兴港、波斯、永济、青龙、仁寿、长江、花苑7社区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大桥镇古名白沙,宋淳熙二年(1175年)建大桥镇。1912年建大桥市。1931年撤市设镇。1942年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大桥镇属邗东县谢桥区。1943年江邗两县合并,大桥镇仍属江都县谢桥区,同年谢桥区撤销,大桥改属曹王区。1947年仁寿、青龙、大桥3镇合并为大桥镇。1958年改设大桥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中闸区域另建中闸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花荡区域另建花荡人民公社。1964年析出新塘大队另建杨墅人民公社。1973年杨墅公社划并大桥镇辖。2000年中闸、昌松2乡并入。2005年花荡、嘶马2镇并入。 基本介绍 东去的大江,拐了个弯,仿佛特意用臂膀挽起这片土地走向海洋,阅尽沧桑的大桥镇坐落在江畔宁静的港湾里,长江如同一条纽带,将她与世界连接起来。徜徉在被车辙碾出一道道凹痕的条石古街,每块石头都像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了大桥的风云际会——隋唐年间,沿着丝绸之路走来了一批波斯胡商,并在大桥安家落户;宋代中叶,岳家军与金军在这里大战一场,留下了壮怀激烈的悲怆;清康熙年间,从大桥走出去的著名诗人顾图河,成为中国最早研究日本军事实力的学者;抗战硝烟弥漫之时,束星北怀报“科技救国”的理想,从大桥远渡美国求学,被后人誉为“中国雷达之父”。江水昼夜奔腾,大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她掸去了岁月的风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上海都市圈与南京经济区的崛起,江都市沿江开发区的建成,为大桥赢来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放眼望去,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了沿江大开发的新乐章,——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都港,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穿境而过的京沪、宁通高速公路和省道江平线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给大桥带来了交通要津的地位。11万伏变电所、热电联供设施、3万吨深水码头、4万吨自来水厂、5万吨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建设,更为古镇披上了滨江生态园林新城的风采。审时度势抢机遇、凝心聚力快发展。15万大桥人谱写出充满辉煌的经济诗篇——全镇培植出冶金机械、 大桥镇拆迁安置区规划图 船舶制造、皮革笔刷、医药化工、工艺洁具等五大产业集群,产品不但远销大江南北,而且飘洋过海,走向世界;与工业比翼齐飞的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花木产业名闻遐迩、千亩牡丹姹紫嫣红;三江特水前景广阔、万亩渔塘人欢鱼跃;优质水果香飘四野、绿色食品品牌骄人;条石古街流连忘返;“长江三鲜”风味独特……按照江都市城市建设“一主两翼”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目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突出城市化品味、现代化气息、生态化建设,努力体现历史纹脉,文化底蕴,长江风光。通过五年建设,城市核心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万人,全力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 产业经济 2007年是大桥人招商引资的起跳年,起跳高度很高。当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亿元以上项目11个。现在大桥人更是牛气冲天: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别进我的门! 在项目争夺几近白热化的今天,是什么让大桥人有了这样的豪气和底气?大桥人告诉我们:是主导产业链式招商的必然。 党委副-李健告诉记者,中信泰富准备在大桥镇注资30亿,专门生产特钢和钢铁物流。这样的具有国际声望的巨头能够看中名不见经传的大桥镇,就是看好其日渐形成的特钢和造船产业。因为据专家预测,大桥特钢产业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随着开发区与大桥镇的相互融入,随着集镇的扩容,该镇园区的功能区划也越来越明晰:产业功能区、生活功能区、科技研发区、中心集镇区这四大板块将在大桥形成。 与其说这是一个大园区规划、一个大集镇规划,不如说这是江都城市副中心的规划。 区镇合一,大桥就成了江都全市人民的大桥,就要举全市之力来推进。思路大调整,赢得了大桥镇的大发展。诚德钢管进入大桥区域,中海运造船落户该镇,海螺水泥也进驻沿江,宝钢集团2亿元项目已经在上海正式签约,投资1.5亿元的船舶配套项目在大桥镇也顺利签约……2008年实现经济总量17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 大桥人这么说:现在计算口径没扭过来,如果开发区内的企业列入统计,大桥镇的工业产值早过了200亿元。现在的大桥人正以2010年前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为,工业产值250亿,为目标!!2008年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会重点项目“中国名镇”博览会暨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山东、北京、四川等国内18个省市的近百家具有鲜明文化和产业特色的名镇参展,大桥镇名列中国名镇榜首,名列中国最具发展力小城镇榜首!现在的大桥镇,两个百亿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中海运造船已经落户大桥,两个国家一级对外开放的深水港也已经运行! 交通旅游 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大桥镇相距扬州火车站只有30分钟,离大桥镇只有10分钟路程的江苏苏中机场也正在建造,淮安至大桥公路已经逐渐完工,沿江高等级公路也已经通车,-,宁通高速,贯穿大桥。傍依 大桥镇 万里长江,千年的大运河的大桥,数十个造船厂,高达数百万吨的造船力,让大桥实现航空,铁路,公路,船运立体化交通!上海都市带与南京经济圈在这里重叠,沿江经济带与沿河经济带在这里交汇,沪宁产业带与沿江工业走廊在这里平行。万亩的牡丹园,芍药园,桃花园。享誉全国的开元古寺,元朝的波斯村......作为花木之乡,箱包之乡,油笔之乡千年的古镇正在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乡镇建设 该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制定了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并以镇0文件下发至各村、社区。该镇按照村庄整洁、绿化美化和水清、岸绿、坡平、路洁、田美的要求,制定了村庄保洁、河道管护、公路养护、林业绿化等四个方面的标准。如在村庄保洁标准中主要规定,农民房屋整洁,无乱搭乱建,四周无垃圾,杂物堆放整齐,村主干道、地域交界处、村企业、学校和村部周围等可视范围内无暴露性垃圾。在河道管护标准中,该镇对镇级河道和村、组级河道分别作了规定。对于镇级河道,主要规定河面清洁,无水生植物,无网簖,无任何阻水障碍物,且做到水体干净,无工业有害有毒物质、畜禽粪便排入河内;对于村、组级河道主要规定,水体流动,河面无漂浮物,无水生植物,水体干净,河坡平整,种树植绿,两侧无垃圾,河道配套物完善到位。 |
吴桥镇 |
江都市辖镇。1959年建吴桥乡,同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同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18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9万。砂石公路与江平公路相接。辖李桥、孙墩、太平、南桥、杨湾、进化、大袁、四桥、夏祝、小袁、陆庙、西桥、姚家、小荡14个村委会和吴桥居委会。农业1958年后实现旱改水规划。工业产品主要有皮鞋、板料折弯机等。. |
浦头镇 |
浦头镇地处江都市东部,傍依泰州引江河:宁通一级公路贯穿境内,总面积43平方千米,耕地1695公顷,年末总人口47738人。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民小组。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076万元,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2770万元,农民入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农业持续稳当发展。一是轻型农业的推广得到群众的认可,全镇轻型栽培占上报面积的80%,麦套稻近2000亩,抛秩超过5000亩,机插秧过千亩。二是狠抓“三项”工程实施,“312”工程,“碧水”工程全面展开,全面清杂全长51.35公里的29条河道,完成6条河道疏浚清淤工作土方近10万方,添废沟塘增加面积40亩,受到了市表彰。农业升发工程,新建桥涵一座、坝涵三座以及配套实施了小沟建筑物。完善了农田林网,植树2.43万株。二是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浦头青源银杏公司注册了“浦星”商标,通过了有机食品的审批,创建了银杏庭院生产基地,绿色食品银杏示范区生产基地,两大基地经过北京中绿华夏食品认让中心认证。 工业经济后劲不断增强。全年实观工业产值72269万元,销售63570万元,利润21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26.58%、38.46%,技改投入10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0%。全年在建工业技改项目30个,完成投入10300万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个:长青农化股分有限公司。投入2900万元新上5号车间、科技园等项目,钱江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投入2500万元。 5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二到帐外资2105万美元,利用民资6000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40户,私营企业16家,新增从业人员1500人,新增注册资本4500万元。长青工业园、扬州市服装辅料工业园2003年投入2000万元,先后吸引了锦佳服饰、兴浦五金、肯德工艺、百兴工具、万达汽配、永连达服装、业光织带等企业进园办厂,目前入园企业20家,年产值35000万元,销售25000万元。同时,我镇还投入近20万元,建没了千亩银杏示范园,新植银杏258亩、3400株,配套建设水泥道路540米。我镇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渐红火。. |
滨江新城 |
滨江新城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主城区以南,东与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江都经济开发区接壤,南至长江夹江,西至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芒稻河,北至扬州文昌东路,规划总面积约38.5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20万人。 滨江新城区位优势明显,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在这里重叠,江苏省沿江与沿河两大经济带在这里交汇。立体交通便捷,-、沪陕高速、宁启铁路、连淮扬镇高铁、长江江都港、扬州泰州机场六大交通枢纽在这里连接。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众多,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新建成的面积约300亩的春江湖,已成为了滨江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是沿芒稻河和夹江长约15公里的岸线,湿地众多,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底蕴深厚,有汉代广陵太守张纲的典故,有隋唐及宋以后长江故道遗迹以及鉴真东渡出发地遗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吟咏的就是长江故道一带的月夜良景,当代又涌现出浙江美院院长、全国美协顾问、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肖峰等众多名人。 滨江新城总体规划结构为一轴、两心、四廊、八片区。“一轴”即以新都路为轴心,将江都55平方公里建成区、38.5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和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区连为一体;“两心”即以沪陕高速为界,把滨江新城分为两大区域,建设两个大型的文化、商贸核心区;“四廊”即沿江、沿河、沿路打造四条总长约40公里的绿色长廊,彰显生态、宜居特色。“八片区”即三大居住区、一个楼宇经济及研发产业集聚区、一个市场区、一个文化旅游度假区、一个中心区以及一个弹性预留片区。 随着扬州城市建设“一主两翼”战略的实施,滨江新城已成为江广融合的重要板块、江都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过四年的建设,滨江新城的区域规划、道路管网等实现了与扬州主城区的无缝对接,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景观绿化等基础配套基本完善,学校、医院、酒店等功能性配套正加紧实施之中,总部楼宇以及文昌东路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即将启动建设。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滨江新城将把沪陕高速以北约7.6平方公里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总部楼宇经济、高端商务、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服务、高端地产等为产业发展方向,做优载体,做强产业,做活机制,努力把滨江新城打造成为集行政、商务、居住、会展、体育、文化、旅游七大功能,融生态、宜居、现代三大特色于一体的城市片区。 |
商贸物流园区 |
根据扬州市江都区委、区政府“一区七园”的总体部署,江都区商贸物流园在党工委、管委会架构下设立“一办三局”,即党政办、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四址范围为:东至-,南至宁启铁路,西至仙城北路,北至启扬高速。规划面积约9.28平方公里。园区交通优势突出,依托宁启铁路、-、启扬高速、沪陕高速、宁通高速、S237、328国道等,毗邻扬州泰州机场、江都港,距离机场、港口仅10多分钟路程,公路、铁路枢纽型特色明显。园区重点引导全区物流企业、专业市场“退城进园、二次创业”,重点发展高端市场区、专业物流区、电子商务运营区、总部经济区、功能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大力培育关联配套产业,积极引导品牌物流企业入驻,高起点打造“苏中一流、全省领先”商贸物流基地。 发展方向 园区建设应瞄准市场,走精细化发展路线,避免传统物流园区粗犷式发展。站在城市功能空间的角度,通过城市研究,总结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面临的多重需求: 城市发展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承担城市未来发展的功能需求,满足城市向南发展的近中距离的物流需求。 城市功能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承担城市内部功能完善的职能需求,应承担完善城市商贸物流系统结构的完善需求。 城市形象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承担城区物流转移集中安置以及黄海路生产功能的双重形象需求。 自身发展需求:江都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抓住城市主导产业发展、物流业转移的契机,明晰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趋势,走高端精细化发展路线。 功能布局:形成“一带、四轴、四区”的规划结构,主要体现在七大功能分区: (一)、物流运营区,包括仓储配送、货运交易、供应链物流和中小企业孵化器。仓储配送区建设普通仓储和冷藏库,重点满足商贸市场和城区内商品的仓储和配送需求。货运交易打造货运配载区,建设零担物流区、停车场和车辆服务中心。供应链物流提供配套服务,协调运作生产、供应活动、销售活动和物流活动; (二)、商贸市场区,包括综合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汽配交易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专业市场。该区主要打造专业市场群,根据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商贸需求,综合考虑扬州市及江都物流产业集聚区现有的商贸市场基础; (三)、综合服务区邻近商贸市场区,近期为园区配套的商务办公功能。该区主要有综合服务大楼、电子交易和物流信息服务中心、酒店、餐饮等设施; (四)、配套居住区,位于园区西南侧。以园区现有配套居住区为基础,结合新建的回迁房配套居住区,建设园区配套的居住区。主要建设公寓和普通住宅,满足回迁及园区从业人员的居住要求。 (五)、制造研发区,位于园区中部,锦宜公路两侧,沿东西向贯穿园区。该区主要通过整合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园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平台。 (六)、生态农业区,位于园区北部,高端服务区西部。依托现状高压走廊,打造生态主题活动区,成为园区生态、休闲的景观中心。 (七)、高端服务区,临近生态农业区,包括教育科研、教育培训、远程服务、会展酒店、商务办公、总部基地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