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与玉湖、龟湖相邻,南与玉湖、宽仁毗连,西、北均与后花接壤。解放前,东村与后花、山上、内透、磨内合称为“五社”。据说,此地因处于“五社”的东部而得名。东村以王姓为主,600多年前由永宁迁居而来。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因倭寇侵袭永宁卫城,百姓纷纷内逃,有王姓三兄弟逃难至石狮。老大定居宽仁太原路一带(后称“新利王”),0定居湖边引东,老三定居东村。东村王姓家族经过世代繁衍而成为村落。
东村街 位于东村辖区,西南端与太原路相接,东北端至宫池口通向东村村路。全长约188米,宽9米。1932年间,东村王姓邀集五堡、杏田、西岑、塘头等王氏宗族兴建街道,由沙塘人王玉察负责主持,并以“东村”给街道命名。东村街现与太原路、新街仔、建兴街合称为“和平路”。 (洪天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1002 | 362000 | -- | 查看 东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华社区 |
原为新华(农业)辖区,现称龙华,东与新华连接,西与塔前相望,南与华南相连,北与宽仁为邻。据介绍,以前新华舞龙队非常著名,故取名“龙华”。为杂姓聚居,主要以蔡、姜、田等姓居多。 轻机路 位于龙华地界,为南北走向,始自九二路至新华路。原为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为当时洋下、古宅、塔前等村民进出石狮的通道。修路时,因该路段建有晋江轻工机械厂,故取名“轻机路”。 新华路 位于龙华辖区,南起布墟街路口,北至石狮市实验小学,1932年由容卿人蔡培庆(绰号“强房持”)主持兴建。全长约430米,宽约9米。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命名为“新华路”。该路段现与南端的建兴街合称为新华路,北段延伸至长宁路。 新源南街、新源中街、新源北街 位于龙华区域。这三条街按从南至北方位并列,呈东西走向,西端通往长宁路。1989年动工兴建,1991年完工。因所处角落叫作“新源坑”,便依角落、方位命名。 华南路 南北走向,北连新华路,南通九二路。全长约320米,宽约4米。建于1981年,因地处新华南部而得名。 福全街 据说位于新华与龙华分界处,即跃进路(镇中路),东北端与新华路相连,西南端与九二路衔接,相传明末清初为富商蔡福全独自资兴建,故称“福全街”。 姜商田 位于龙华跃进路西侧(镇中路),是原新华的一个角落,因姜、商、田三姓族群聚居于此而得名。据说姜、商、田三姓大约于明、清时从永宁、港边一带陆续迁居石狮。(洪天恩 王东晓 蔡天温) |
大仑社区 |
大仑 位于石狮市西南部,东连花园城,北至八七路与华仑相邻,南至南环路、西至南洋路与灵秀镇相望。大仑由亭厝、东头、后塘、对山四个角落组成。大仑境内由东往西分布着石头山、后山、狮仔山、东峖山、崎脊、赤土埔、牛角山等众多小山丘。这些小山丘总称为“崙山”,雅称“崙峰”。后来几经演变,“大崙”成为地名。乡民早在明朝就陆续出洋谋生。据统计,大仑现有人口6400多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乡亲达8000多人,是我省著名的侨乡。大仑蔡姓占大多数,于南宋末期定居大仑,陈姓村民只有少数,明朝时迁入。 树德路 位于大仑的东头角落,该角落历史上称为树德房。1990年建路时,取名“树德路”。该路为南北走向,北接八七路,两侧都是二至六层的砖石楼房,以商业为主。路口建有1座石牌坊,正面镌刻着“大崙树德路”五个镏金大字。两旁是一副对联:树立新风仑峰挺秀;德逢盛世梓里增辉。牌坊面对石狮汽车站,东侧是石狮华仑宾馆,西侧是石狮信义大厦。 普闻路 位于大仑区域,南连南环路,北接莲池路。1990年铺设水泥路,因该路北端东侧有一座普闻寺(也称“观音宫”)而得名。普闻寺约建于民国初,原供奉3尊金身大佛,后敬奉观世音菩萨。 青山路 位于大仑地界,北通挺进路,南接仑兴路。2002年铺设水泥路,因该路南端有所“青山学校”(大仑中心小学)而得名。青山学校创建于1930年。建校之初,有乡贤建议:大仑蔡姓乃青阳衍派,地号仑山,故将“青阳”、“仑山”各取一字作为校名。 团结路 位于大仑地界,北连鸳鸯池东路,南接仑兴路,从亭厝通往东头。1991年铺设水泥路。以前,两个角落经常发生纠纷斗殴,为促进村民团结和睦,故取名为“团结路”。 莲池路 位于大仑后塘角落,北通八七路,南接普闻路。1990年铺设水泥路,因该路南端西侧有一个叫作“莲池”的池塘而得名。 大仑渡槽 位于大仑南方,横跨于省道308线东侧,南北走向,从陈厝、对山起至加曾寨止。全长1100米,宽4米;有57个石拱,拱高13米,最高达15米。1974年6月筹建,1975年竣工,属新华电灌站渠系配套工程。据了解,大仑渡槽建成后,通水量最高峰曾达989.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5.25万亩,范围包括晋江、石狮等地多个乡镇。大仑渡槽是福建省最大的浆砌条石拱状渠道,也是全省水利工程标志性建筑。 (洪天恩 王东晓) |
五星社区 |
明、清属晋江十九都。位于石狮市区北部,由五社演变而来。五社由东村、后花、山上、内透、磨内5个村落组成,民国时叫五权。新中国成立后,石狮首任镇长姚源堂据此命名其地为五星。村落有山上、东村、后花、霞泽、庵前、内透、宽仁(农业)。主要姓氏为许、王、颜、黄等氏。 内透 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与山上相连,西与霞泽相望,南与宽仁为界,北与陈厝为邻。相传古时候,村落北面有条通往泉州的大道。这里是祥芝、蚶江等地通往安海的必经之地。因过往鱼贩经常在此遭劫,鱼贩便聚集一起围攻此处,造成邻近村民不得安宁。村民移居乡里内面,闽南方言称为内兜。“兜”与“透”音近,渐渐就叫成“内透”。民国时,内透与东村、山上、后花、磨内等村落合称为五社。1958年划分区域时,归属五星(大队)。主要姓氏为黄氏。 山上 原名凤山,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接后花,西望霞泽,南接宽仁,北邻香江路。据传,许氏始祖于元末移居龟湖凤凰山。因人丁不兴,明朝洪武年间龙泉公带领长子和次子,由龟湖凤凰山移居该地,故称为“凤山”。由于地处石狮最高山坡地,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山上”。 庵前 古称霞山。位于石狮市区西北部,东与霞泽连成一片,西与塔前相望,南与宽仁、北与陈厝为邻。霞山有座慈航庵,村落地处慈航庵的庙前,又称庵前。村落沿香江路南端聚居,主要姓氏为王氏。境内有长宁路段。 霞泽 古称霞山。与庵前毗邻,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与山上连接,西与庵前连片,南与宽仁相望,北与陈厝为邻。霞泽的由来与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有关。据传说,当时霞山前面是一片海滨滩涂沼泽。每当清晨或者是傍晚,霞光照在滩涂上折射出一道七彩的光泽,绚丽灿烂。渐渐地,人们就将霞山称为霞泽。主要姓氏为颜氏。 龙泉街 位于五星。东南与西北走向,东南与山上路相通。据传说,山上许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于此地。后人尊称许氏始祖为龙泉公。民国期间,为了防止邻村骚扰而修建此街。命名时,为了纪念该村开基始祖龙泉公,故取名“龙泉街”。又一传说,该街地处高点,建成后状如龙首吸泉,因而得名。全长约52米,宽6米,北至霞泽路南侧,土质路面,街道两侧楼房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以民居为主。 友铭路 位于五星地界,南连聚祥路,向北通往香江路。1993年,由五星旅菲华侨许友铭捐建,故称“友铭路”。 (洪天恩 蔡天温) |
华仑社区 |
华仑 位于新华和大仑的交界处。背靠新华,东与仙迹紧邻,南面向大仑,以八七路为分界线。沿街店面400多间,为石狮市区主要的商业区域。 华侨新村 位于华仑辖区,群英中路西侧。20世纪60年代初,石狮华侨投资兴建。这是石狮第一个华侨、侨属聚居的新村。新村由10多座排列有序的洋式庭院组成,是当时石狮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仑峰路 位于石狮汽车站旁边,属华仑辖区,为南北走向,北至九二路,南至八七路。以前为泥土路,当地群众称它为“鸡尾冢”。1985年铺设为水泥路。1995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为街道,因以前属大仑区域,大仑别名仑峰,故取名“仑峰路”。该路主要为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店面大部份为临时搭盖,街道狭窄,交通堵塞,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2005年,市政府规划整顿市场时,责令该街业主重新翻建,拓宽路面,消除隐患。后被辟为妇女儿童用品专业市场。(蔡天温 洪天恩) |
华南社区 |
北与龙华毗邻,东与新华相连,西临塔前,南接华仑、大仑。市区三条主要街道都从该辖区通过,东北方向有九二路,西有振兴路,南有八七路,交通四通八达,为石狮主要的商业区域。 华南原是新华的一部分,杂姓聚居。 振兴路 位于华南地界,南北走向,北接九二路,南连八七路、灵秀路。建于1988年,取依靠新兴力量振兴繁荣石狮之意,命名为“振兴路”。(王东晓) |
新华社区 |
位于石狮市区西南部。东与新湖相连,偏东北与宽仁为邻,西与龙华交界,南与华仑连接,主要姓氏为蔡、林等。民国初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故取名“新华”。居民聚居地姓氏有70多个,有的角落以姓氏命名,如“姜厝” 、“田厝”、“商厝”、“林厝”等。 1993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华析为新华、龙华、华南、华仑,是石狮市区主要的商业中心。 跃进路 位于石狮市区西偏北部,地处新华,为东北与西南走向,东北起始新华路南侧,西南至九二路北侧。清末至1949年初,此路中心点原为附近村民贩卖牛、羊之场所,故称为“牛墟埕”。1958年-期间扩建为街道,故取名“跃进路”。全长约351米,宽7米,水泥路面,两侧多为两至四层水泥楼房,街面狭小,交通拥堵。为了打通石狮旧镇区的南北大通道,市政府在跃进路周围进行旧城改造,改名为“镇中路”。镇中路一期工程,长313米,宽26米,两侧都是7至12层的框架结构楼房,为石狮童装外贸专业市场。 布墟街 位于新华与龙华分界处,南北走向,南连新华路,北接凤仪街,长约156米,宽约3米。据传,古时“东京大道”经此处通往馆顶。清都督施韬在石狮设立5个墟。其中,“布墟”就设在此处。商贩们从福州等地购运布匹、茶枯(旧时一种洗涤用品)、针头线脑等物品在此销售。织布、染布、打棉被的作坊店铺也都集中在这里。后来,改建成街,因此称为“布墟街”。现在,该街与凤仪街合称为“布墟巷”。 建兴街 位于新华辖区,为东南、西北走向。东南始于福建路西侧,西北与新华路相连。清代,建街时生意兴旺,经济繁荣,故取名“建兴街”。全长约192米,宽8米,水泥路面,街道两侧为两至四层水泥、砖木楼房。1989年,该街发生火灾,焚毁数间店面。随后,建兴街并入新华路,统称为新华路,是市区主要的商业街道。 大仑街 位于新华区域,东北端与糖房街、卖鱼街、上帝街交接,西南端至街尾通往九二路。据传,该街建于明末清初。1932年,街道拆建拓宽。建房者大都是大仑村民,所以称为“大仑街”。 福建路、福建横路 位于新华辖区,包括福建路和福建横路两条路段,约建于1945年。街道呈屈尺状,西南端通往群英路,西北端通往大仑街尾。据说,在此街建业者必须有大福气的人才能建家立业,故取名为“福建路”。另有一说,以本省的名称“福建”命名。1993年,该路东北段改称为“福建横路”,东南段仍沿用旧称。现该路东南段与原建兴街、群英路合称为“群英北路”。 卞厝巷 位于宽仁与新华交界处,石狮市实验幼儿园后面,东西走向,西连布墟街,向东通往赤鱼街。据说,因卞氏居住此间而得名。卞氏在明朝嘉靖年间由永宁卫迁居石狮。 消防巷 位于新华地界,东北端与建兴街相通,西南端与福建横路连接。解放前,石狮镇-在此设立,住有消防警,还曾关押犯人,后称“消防巷”,现改称“建福巷”。 大舍围 亦称“林厝围”、“大舍林”,据说位于新华林厝、上帝街一带。“大舍围”的由来,与“后洋相国”有一段因缘。相传,明天启年间,后洋秀才杨景辰早年家境贫寒,又屡次不第,只好靠当私塾先生度日。那时石狮有个林大舍,专靠杀猪卖鱼为生,为人老实,乐于助人。杨秀才常受林大舍的接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杨秀才在林大舍的帮助下上京赴考,金榜题名,入阁拜相,官称相国。杨相国为官多年后回乡拜祖,第二天便到林家拜访,才得知林大舍已去世多年。为了答谢当年好友,杨相国在林家附近建了一条小街,起名“大舍街”,林家大厝也被称为“大舍围”。 后向街 位于新华,卖鱼街北面的一条小巷,东南端通向建兴街,西北端通往大仑街,后来有人在此建房,成了死胡同。(洪天恩) |
仁里社区 |
位于石狮市区中心区域,北、东、南三面分别与五星、宽仁、龙华接壤,西与塔前毗邻,原属宽仁境域。“仁里”这一地名源于宽仁的乡名和别称,取“宽仁”、“凤里”中的“仁”与“里”二个字构成新地名。“仁”含“宽厚仁德”之意,“里”则有“村落”、“乡里”之义,既体现与宽仁的历史渊源,又传承宽仁优秀的传统精神。仁里社区杂姓聚居,居民分属七八十个姓氏。他们秉承原宽仁乡的传统美德,大家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亲如一家,是名符其实的“仁里”传风。 西林 位于仁里狮山头南坡。据传,唐时有南安魏氏农民在此建房聚居,称为“西林”。传说西林因为蜂灾而废弃。某年,有邱氏族人将祖坟迁葬于该村东隅30米处,因破了地脉灵气,发生可怕的毒蜂灾。此蜂既毒且凶,蛰死过人。村民惊恐万分,一夜之间奔逃避难,人烟绝迹,村落荒废。现在宽仁有几户魏氏人家,据说就是西林村魏氏的后裔。梨园戏剧目《寿昌寻母》中故事、人物即取材于西林。另有一说:西林又名梅厝。某年,梅姓开荒耕种时无意中捅破黑蜂的老巢窝。成群黑蜂到处乱飞,见人就叮。一被黑蜂叮咬,蜂毒立即发作,痛苦异常,小孩立毙,大人相继跑到上垵潭跳潭溺毙,只有少数幸存者逃往他乡。据说从此以后,附近的庵前乡民每年都要在上垵潭备供品祭祀。 清道光《晋江县志》中,西林列十九都四十三村之中,估计其湮没时间,当在道光之后、民国之前(1821—1911年之间)。 聚祥路 位于仁里。为南北走向,北接友铭路,南接聚仁路。石狮建市前,聚祥路是崎岖不平的泥土路。1989年,铺设水泥路。1991年,命名为“聚祥路”,取聚集吉祥之意。两侧都是民居,为机动车通道。(洪天恩 蔡天温) |
宽仁社区 |
宽仁位于石狮老市区中心地带,凤里街道东部,周边与五星、后花、东村、玉湖、新湖、新华、龙华、仁里等地相邻,是闽南侨乡石狮的发祥地。据传,隋唐之际,有一条连接水湾、浔尾至泉州城的驿道(即“东京大道”)贯穿此间。后来,往来于驿道上的商旅集资在这里盖起1座石亭。又有善男信女在亭北捐建1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寺庙,庙前排列一对石狮子。于是,这里被称为“石狮亭”、“观音亭”。自唐初朝廷在“石狮亭”旁边“馆顶”一带设置驿馆后,驿馆几经演变,宋、元为“都保公馆”,明、清则为“汛地公馆”。并在近旁修筑“围墙”以囚“不轨之徒”(古时监狱称为“圜土”、“圜墙”)。这个小村落因此被称为“圜内”,又以谐音称之为“劵内”。民国5年(1916年),归侨陈戆认为乡名“劵内”既无含义,也不吉利。他建议改称“宽仁”,取“宽厚以待人,仁德播四方”之意,被村民采纳。改名之时,各姓代表酬天立誓,不论何乡、何姓,凡迁入宽仁乡居住三天者即为宽仁人,大姓、小姓和睦相处,不得相欺,宽仁也因此成为外来移居者首选的立足之地,是闻名遐迩的和谐之乡。据统计,宽仁共有82个姓氏。另有一说:1910年至1915年间,军阀孙传芳据闽时,他手下一位驻石狮的军官,觉得“劵内”乡名不雅,建议保长蔡连镯改为“宽仁”,并说明其家乡重庆有家基督教会创办“宽仁医院”,取“宽仁”二字,既与“劵内”谐音,又合时宜。 观音亭街 位于宽仁“凤里庵”左右两侧,北接馆顶街,南通城隍街、赤鱼街,中点通往聚仁路、凤仪街。观音亭街是石狮市最古老的街道。凤里庵俗称“观音宫”,始建于隋朝,内供奉观音菩萨,外有1座石亭(已损毁)。于是,这里被称为“观音亭”。宋时,观音亭至馆顶“驿馆”间,小店铺不断出现,逐渐形成小街,称为“观音亭顶街”。以后,交易扩大,小店铺向观音亭东南方发展,形成另一段小街,叫作“观音亭下街”。当时,这两条街大约有六七十家小店铺,经营种类繁多,从自产盆到棺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百业齐备,初具石狮商业雏形。后来,这两条小街合称为“观音亭街”。现与馆顶街合称为“凤里街”,西端延伸至庵前。 烧金围 位于宽仁观音亭后。据说居住在“围”内的蔡氏家族供奉着“蔡阿爷”神,善男信女经常在“围”内顶礼膜拜,在场院里烧金纸做佛事,故称“烧金围”。 驴驼围 位于宽仁万灯巷东端北面。据传,明嘉靖年间,倭寇攻陷永宁卫,百姓纷纷内逃,王姓兄弟逃难到此建房安居,蓄养驴驼(“驴”在闽南方言中叫作“驴驼”)为客商运送货物,各养驴户也纷纷来搭伙落脚,这里便因此称为“驴驼围”。“围”是闽南古建筑的一种形式,由正房(北房)、倒房(南座)、东厢房、西厢房四列房屋围成一圈,南面留有缺口作为通道,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庭院,在“围”内居住的大多是大家族。初时,“驴驼围”里的房子均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共19间。其中,北面正房5间,南面4间,东、西厢房各5间。20世纪40年代,北面的平屋被改建成两层水泥楼房。如今在这个“围”内居住的就是当年王姓兄弟的后代。 城隍街 位于宽仁辖区,西北端与观音亭、赤鱼街、万灯巷交汇,东南端与土地街、糖房街相连,长约100米,宽约8米,因石狮城隍庙坐落于此而得名。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永宁卫城,到处烧杀掠夺,百姓纷纷夺路而逃。其中有位庙祝背着永宁城隍公塑像逃至石狮宽仁,在观音亭下街东南端登石阶时不慎跌倒。于是,在此搭棚设位,建庙祀奉,香火鼎盛。在城隍庙的周围,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商贩们纷纷在此摆摊设店,修建街道,这条街道便被叫作“城隍街”。20世纪30年代,城隍街拓宽、两侧房屋拆建。城隍街成为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式街道。 渊源埕 渊源埕位于宽仁赤鱼街西北端,因宽仁何氏“渊源”房份族人聚居在此而得名。 钟楼脚 位于宽仁与新华交界处。在糖房街、大仑街、卖鱼街、上帝街的交叉路口原来有一座白色洋式钟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四方,高约六米,建于1947年间。该钟楼是当时石狮工商界为方便往来客商查看时间而筹资兴建的。钟楼周围地带因此被称为“钟楼脚”(“脚”即闽南方言“骹”,意指物体的最下部。如墙脚、山脚)。1978年,整顿市容,因钟楼有碍交通而把它拆除。 庄厝埕(菜市) 位于宽仁辖区,为旧时石狮“五埕”之一。四面出入口与糖房街、土地街、新街仔相通,因此处原有一座庄氏古大厝而得名。后来,庄氏迁回祖籍地,把大厝卖给林氏。1930年,宽仁旅菲华侨何明踏回乡主持拆建工作,将林氏大厝和部分民房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菜市场。市场内经营种类繁多,蔬菜、鱼肉、干货、饮食一应俱全,为当时唯一的综合性市场。 南北何(佘厝围) 是“南何”、“北何”和朱厝3座古厝的总称。据说,“南何”与“北何”两座古厝的建造者是宽仁何氏兄弟,朱厝主人则是北何员外的女婿。何氏兄弟原籍鳌江(永宁港边),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实行迁界而移居石狮宽仁。当初,在糖房街附近居住的是佘姓人家,佘姓族人迁回鳌江,于是佘氏就把“佘厝围”让给何氏,以换取何氏在鳌江的土地。因此,“佘厝围”从此易名“南北何”。 馆顶街 位于宽仁与仁里分界处,南接观音亭街,北至原石狮布鞋厂。隋唐之际,为了运盐和固边,开辟一条从泉州直通浔尾和水湾的驿道(即“东京大道”)。唐初,在这条“官道”上设置2个驿馆,一个在新店,另一个在“石狮亭”(宽仁)西面高坡处。宋、元设置“都保公馆”,明、清设置“汛地公馆”,统管石狮村落之行政、治安、民事,是各村落民众交捐、纳税、诉讼、办理公文的官衙(官衙已毁)。这一地带也因此被称为“馆顶”。“馆顶”这个名称随着石狮一带侨亲漂洋过海,带往南洋群岛各地。那里的老一辈华侨都将当地政府办事机构称为“馆顶”。这条古道上,立有1座“南邦寄重”石坊,俗称“馆顶坊”,是为纪念靖海侯施琅将军而建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海外的宽仁侨亲集资在这条古道上改建一条长140米,宽7米的街道,取名“馆顶街”。如今,馆顶街与观音亭街合称为“凤里街”。 赤鱼街 位于宽仁区域,东北端通往观音亭街、城隍街、万灯巷,西南端至石狮市实验幼儿园(原爱群学校)。全长约78米,宽约3米。清初,此地设立墟集,成为海产品集散处,后来改建成街,称为赤鱼街。据说,早年街上曾居住几户“赤脚阿姨”(“送嫁姨”),从事送嫁“撒缘”、颂念祝语的“阿姨”职业。这条街也被称为“赤姨街”。还有另一种说法,因有工匠在这条街上为人制鞋、补鞋,亦被称为“赤鞋街”。“赤鱼街”现改称为“赤鱼巷”。 土地街 属于宽仁地界,西北端与城隍街、糖房街相通,东南端与马脚桥、太原路、新街仔交汇。全长约70米,宽约8米,建于清末民初期间。据传,土地街中段原来有1个隘门,东侧有1座“土地公宫”(民国年间街道拆除时被毁)。土地公宫以北叫作“土地前街”,以南叫作“土地后街”,合称“土地街”。20世纪30年代,该街拓宽,两侧房屋拆建成骑楼式楼房。 卖鱼街 位于宽仁与新华交界处,西北端与上帝街、糖房街、大仑街交接,东南端与新兴街、新街仔、建兴街相连。全长约65米,宽约8米,大约建于清末。传说旧时鱼贩在此经营水产品,因此称为“卖鱼街”。另有一说:该街原以卖磁器为主,如碗、碟、缸等器皿,又称“卖磁街”。1926年,卖鱼街拓宽,房屋拆建成骑楼式楼房。 糖房街 位于宽仁辖区,东北端与城隍街、土地街相连,西南端与大仑街、上帝街、卖鱼街交汇。全长约90米,宽约8米。糖房街是各地香客到石狮城隍庙、凤里庵礼佛必经之道,因而商贩们在此贩卖糖果、糕饼,开设糖制品手工作坊,故取名“糖房街”。据说,糖房街的来历还与宽仁何氏“糖仔房”有关。早年“糖仔房”族人大多从事糖品行业,拥有糖房街多家店铺,糖房街因此得名。20世纪30年代,糖房街拆建拓宽。 凤仪街 位于宽仁辖区,北通聚仁路、观音亭街,南至隘门与布墟街相连。全长约60米,宽约5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据传,因为该街处于“凤里庵”与“义楼宫”之间,于是取这两座庙宇名称的首字来命名(“义”与“仪”读音相近),称为“凤仪街”。现与布墟街合称为“布墟巷”。 万灯巷 位于宽仁地界,东北端与龙泉巷相通,南与赤鱼街、观音亭街、城隍街交汇。该巷南端有座大约建于清朝庙宇叫“万灯馆”,俗称“火神爷馆”。馆中供奉“火神爷”佛像,因此该巷被称为“万灯巷”,又称“火神爷巷”。 井仔巷 位于宽仁土地街东面,因北端西侧有一口小水井而得名,是石狮古巷之一。 布袋巷 位于宽仁庄厝埕(菜市)西北角,是一条死胡同。又因巷口通道狭窄,往里走则宽大空旷,状如布袋,故称“布袋巷”。 金兰巷 位于宽仁“南北何”北面。20世纪30年代,在这条巷的北侧曾开设一家“金兰社”茶馆,除了经营茶饮、甜食之外,还有当时俗称“开茶盘”的0活动。这条巷因“金兰社”茶馆而得名。 妈宫巷 位于石狮城隍庙的后面、许厝埔西北角。因城隍庙右邻有座“娘妈宫”而得名。“娘妈宫”亦称“莺山宫”,建于明嘉庆四十四年(1565年),供奉永宁莺山宫“东斗大娘妈”。“大娘妈”在闽南封建习俗中被视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孩子从周岁到16岁,其家长都要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娘妈”庇护孩子健康平安。 (天恩) |
后花社区 |
后花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与东村相连,西与山上连片,南与宽仁相接,北与陈厝为邻。明朝时曾有欧、陈等姓氏在此聚居,兴办私塾学堂,并在学堂后面开辟花园,栽种各种花卉,遍地花团锦簇、争芳斗艳。许氏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晋江可慕移居新湖,于嘉靖年间由新湖迁居于此。由于花园地处学堂的西面,所以当时叫西花;又因为花圃在村落的后面,遂叫成“后花”。 境内杂姓聚居,主要为许、蔡等氏。 磨内 位于石狮市区北部,属后花辖区。境内大都以推磨制作豆干、豆腐为生,故取名“磨内”。 据凤栖蔡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塘边村一户以制作豆腐为生的蔡氏人家,夫妻俩生育3个儿子,辛苦劳作仍然难以果腹。有一天,制作完豆腐,一家人商量后决定迁移到石狮做生意。于是,老太公挑着豆腐担,老太婆提着一盏油灯,三个儿子分别扛着石磨,老太公说:“就一直往石狮方向走吧,油灯在哪里熄了,那里就是风水宝地,就在哪里落脚。”走到五星一带,油灯刚好熄了,一家子就在这里停下来。天亮后,老太公挑着豆腐去市场,三个儿子动手搭盖一个临时竹棚。就这样,一家人住了下来。 由于老太婆勤俭持家,心地善良,对于孤寡病残给予资助。有一个孤寡老人每天早上都在他们家门口看磨豆腐。一磨完豆腐,老太婆就盛一碗热豆浆给那孤寡老人喝。有一天,老人忽然对老太婆说:“你为人那么善良,不应该不会发达呀,你看你守着金砖都不知,怎么回事呀?”老太婆叹口气说:“我哪有这样的福气呀,四个男人能够养活一家子就谢天谢地了,愿菩萨保佑我们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好了。”老人指着石磨对老太婆说:“你看,石磨底下不是有金砖吗?”老太婆回头一看,还真是的。因此,就用这些金砖分别给3个儿子分别建造一幢皇宫起的大厝,还给他们娶了亲,并把石磨的上磨、下磨和大石分给他们,以让他们记住生活的艰辛和美好生活的由来。这三座大厝就分别叫上磨厝、下磨厝、大石厝。从此,这里就叫磨内。主要姓氏为蔡氏。 后花街 民国期间,此处为-军官李延年主持拆建的一条通往石狮旧镇区的大道,称为“延年路”。因为该路与后花相连,故改称为“后花街”。为东北和西南走向,西南接延平路,长约104米,宽8米,土质路面,两侧是两至三层水泥楼房,以民居为主。 延平路 属后花地界。东南与西北走向,东南起始东村街南侧,西北与五星相通。该路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兴建。传说自建成街道后,附近的封建械斗随之平息,百姓安居乐业,故取名为“延平”。为水泥路面,长约150米,宽7米。两侧多为两至三层水泥楼房。 |
东村社区 |
东村位于石狮市区北部,东与玉湖、龟湖相邻,南与玉湖、宽仁毗连,西、北均与后花接壤。解放前,东村与后花、山上、内透、磨内合称为“五社”。据说,此地因处于“五社”的东部而得名。东村以王姓为主,600多年前由永宁迁居而来。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因倭寇侵袭永宁卫城,百姓纷纷内逃,有王姓三兄弟逃难至石狮。老大定居宽仁太原路一带(后称“新利王”),0定居湖边引东,老三定居东村。东村王姓家族经过世代繁衍而成为村落。 东村街 位于东村辖区,西南端与太原路相接,东北端至宫池口通向东村村路。全长约188米,宽9米。1932年间,东村王姓邀集五堡、杏田、西岑、塘头等王氏宗族兴建街道,由沙塘人王玉察负责主持,并以“东村”给街道命名。东村街现与太原路、新街仔、建兴街合称为“和平路”。 (洪天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