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身村在镇政府驻地北部,系省新镇第一大行政村,村委会设在库内自然村,东邻省东村和园内村,西与眉山乡交界,南邻南金林场、西埔村,北邻南金村、垵后村。在民国初期,兴建省身学校。解放后,以省身学校的“省身”命名,成立省身乡政府。省身村在民国年间为崇仁乡崇山保和乡山保。解放初期成立省身乡,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分为新星、阳星、梅胜三个高级公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美林公社省身大队,1961年体制改革撤分为南金公社新星大队、阳星大队、梅胜大队。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合并为省身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省身村委会。1988年改称美林镇省身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撤为省新镇省身村委会。省身村土地面积7.5平方公里。辖有车上、英尾、新桥、林头、库内、尾园、七架、许厝埔、科桶、坝坑、二房、池头蔡、西山、交口、梅树、小垅口、大垅、岸帽等18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905户7500多人,有方、王、吴、林、陈、许、郑、蔡、谢、黄等10个姓氏,聚落分布在石鼓山东南麓、南厅溪流经村境的丘陵河谷间。省身村是中国日用品生产基地――省新镇的重要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有妇女卫生巾、仿瓷餐具、塑料制品、汽车运输、针织加工、消防器材等产业。现有耕地1520亩,山地3500亩。有大弯水库库容37万立方米,珑交水库库容8万立方米。省身村在1995年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工农业总产值亿元村。1997-1998年被南安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1年被0南安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2005年被0南安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评为先进民兵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83100 | 362000 | -- | 查看 省身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园内村 |
园内村在省新镇政府驻地东北部3公里处,东至草山尾与康美镇交界(东南与省东村大寨山、打狗寨交界)、西至南金公路西面溪与省身村交界、南与省身村连接、北与南金村连接。村委会设在原南园小学处,距市区10公里,泉永公路、泉三高速途经园内村,市区至满山红公交客车每10分钟一个班次从村口经过。园内村辖有4个村落,即:六柱、乌厝门、艺星、园内,因村部设在村的中心点----园内自然村,故取名为园内村。在1980年从原南厅大队拆出自成立园内大队,1985年为美林乡园内村,1987年为美林镇园内村,1999年为省新镇园内村。有8个村民小组,单姓“尤”,有村民596户、1902人。园内村耕地面积有300亩左右,山地面积1600多亩,主种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甘蔗、大豆、花生,林果有松木、杂木、毛竹、龙眼、杨梅、芒果。园内村建有8米宽水泥村道连接泉永公路,有从村道通往各村落的水泥路,交通非常方便,每条水泥路都有路灯。园内村部设有省新镇文化中心、省新镇老协会、省新镇老体协,有各种体育活动用具及灯光球场。村东面有宫边水库、细坑水库,水资源好,还有1千多亩的生态林,到处山青水秀,环境优美。 |
省东村 |
省东村地处省新镇中东部,村委会设在南埔村。东与康美镇接壤,西与省身村交界,南邻檀林村,北接园内村。距南安市区6公里,市区至村部的公交客车每10分钟一个班次。南金公路及泉三高速均途经省东村。辖区内有南安市第五中学、省新卫生院等单位。省东村原属省身乡,后自立大队。因地处公路东侧,故取名省东。元、明、清属南安二十三都,民国年间为崇仁乡平光保、龙山保。解放后属省身乡,1958年自立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省东村委会,1988年为美林镇省东村委会,1999年1月由美林镇拆分为省新镇省东村委会。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辖善星、建设、龙集3大自然村,9个自然村落(蔡林、埔顶、细坑、九美城、上金马垵、下金马垵、新村、南埔、龙头),3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818户、7068人,有陈、郑、吴、林、郭、张、洪、赖、王、邬、赵、马、黄、傅等14个姓氏。省东村里有许多历史遗址及历史文人。“大寨山”,位于省东村东北部与康美镇山麓交界处上,山上有一个古代大寨遗址建筑群,发现有古石器,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林云程,太林人,明朝嘉靖四十年(乙丑)年间进士,期间御赐牌扁“重晏琼林”,曾任四州知府。爱国华侨陈庆鸿,南埔人,旅居印尼侨胞,1992年捐建省东村小学教学楼一栋“鸿美楼”及捐资修建1.5公里水泥路“怀乡路”。省东村是中国日用品生产基地——省新镇的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有塑料制品、汽车运输、针织加工、水暖设备、消防器材、旅游餐饮等产业。现有耕地面积2200亩,果园10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龙眼、荔枝。有中型水库一座——细坑水库。省东村在2006年度被0南安市委、人民政府评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级达标村;2004——2006年被0南安市委、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2002年被0福建省委、省双拥办、省军区评为“军地共同学习实践-”先进单位;2007年被0南安市委评为“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 |
西埔村 |
西埔村位于省新镇西南部,东与檀林村相邻,西与眉山乡、仑苍镇接壤,南连油园村及美林街道办事处,北邻省东村、省身村,南金公路途经西埔村,泉三高速省新出口位于西埔村古道桥,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36个村民小组,人口5850人。西埔村在1965年,由原来的西埔大队、新民大队与龙塔大队合并而成,村名由村部驻地西埔而来。元、明、清属南安二十五都,1999年元月由美林镇拆出由省新镇管理。现辖13个自然村,即:鹅角楼、龙塔、东田边、顶堂、道坝、西埔、西埔尾、富春、土楼、矿头、牛角坑、金丹及古道桥等,有黄、王、阮、林、赵、张、曾、颜、傅等9个姓氏。西埔村内鹅角楼自然村的部岩功德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006年由台湾热心人士出资百万重新翻建,大殿宏观壮伟,成为西埔乃至省新一大景观。西埔村历来为果树之乡,80年代,金丹杨梅梯田模式享誉全国,时任福建省长-亲临参观指导,现多产龙眼。工业主要以针织加工、塑料生产、铸造等私营企业为主,新民机械有限公司为西埔村最大私营企业,年纳税上百万。 |
檀林村 |
檀林村位于距镇政府1.5公里,距市区5公里。东接康美镇团结村,西至西埔村,南至美林镇坵洋村,北至省新镇省东村,村委会设在桥坝山头,“泉三高速”在檀林村设有互通口,有“迎宾大道”连接至市区,各自然村落铺设水泥路,交通十分便捷。 檀林村面积5平方公里,呈圆形。拥有魏岭、桥坝、三落、梧坝、下茂林、许厝岭、下角、顶角、南埔后、柯厝、砖仔埕、祖厝、灵水、宫尾等13个自然村,有26个村民小组,人口4797人。有黄、李两姓,现有耕地1695亩,山地5500亩,主产水稻、甘薯、花生。 檀林村因原居住陈姓,村前有堤坝,故取名檀坝。在民国年间为崇仁乡檀坝保,1949年解放后为檀坝乡,1958年改为美林公社胜利大队,1964年改为美林公社檀林大队,1984年改为美林乡檀林村委会,1988年改为美林镇檀林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撤为省新镇檀林村委会。 辖区内企业有:南源织造厂外资企业、美林消防器材厂、南磁电子有限公司、福达物流等中型企业,以及家庭式针织厂数十家。檀林村人才辈出,中国驻赞比亚参赞的黄结彬,中国石化驻深圳香港的副总裁黄东阳,南安市的人大主任黄永俊等均为檀林村乡贤。 |
油园村 |
油园村在狮山、虎头山的丘陵地之间,距镇政府2公里,是省新镇的南大门,东与美林街道邱洋村相邻,西与美林街道白沙村、溪洲村相邻,南与美林街道李西、李东村为邻,北与省新镇檀林、西埔两村交界。到市区仅2公里,公交车每10分钟一个班次,南金公路、漳泉肖铁路纵横穿越油园村。油园村因境内有七个自然村,油园村落最大,地处中心,村部就设在这里,故命名“油园村”。历史上这里曾通用“泉南廿四五都肘内乡”,民国年间属崇仁乡碧沙保,解放后为碧沙乡,1958年属李西大队,1961年自立油园大队,1965年又合并为李西大队(将李西大队第15—23生产队划为油园片区),1989年底,李西大队再撤分为李西、油园、白沙三个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油园村委会,1988年改称为美林镇油园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撤改为省新镇油园村委会。油园村面积3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梅溪、宫边、内王、枫脚、油园、邱厝、扶茂)、13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935户、3165人。有蔡、王、杨、邱、林、周六个姓氏。全村有耕地1217亩,山地1723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等。企业有石材厂、陶瓷厂、密胺餐具厂、消防水带厂、铸造厂等。山上生态林郁郁葱葱,四季如春,村中油园小学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
垵后村 |
垵后村地处省新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4公里。村委会设在湖内自然村,聚落分布在垵后西溪畔,石钟山、石鼓山余脉山麓的丘陵谷地上。东与新厅村瓦埔接壤,西与省身村相邻,南接南金村美茂,北邻满山红村、金淘镇艺林村。辖区内有垵后小学、卫生所、丁洋水库。出入交通由乡村路连接至泉永公路。垵后村因地处石钟山南麓、石鼓山东侧,在二山余脉交叉处形成一马鞍状垵地,在这块垵地后自成一个较大村落,即以地形命名。全村由林后、后塘、松脚、土楼仔、石壁、竹脚、寨仔、上下西门、丁洋等9个自然村组成。有13个村民小组,村民398户、2320人。有尤、李两姓,其中李姓以道教为生。垵后村在民国年间为崇仁乡仁德保,解放后为南厅乡,1958年为美林公社南厅大队,1981年南厅大队拆为五个村,改为垵后村委会;1999年1月美林镇撤镇,成立省新镇,改为省新镇垵后村委会。垵后村现有耕地537亩,山地376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433亩、商业林1010亩、经济林423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甘薯。林果有松木、杉木、杨梅等。企业主要有消防器材厂、汽车运输、针织厂、塑料造粒、废品回收等。1986年创办股份制金安综合场,主要种植龙眼、杨梅、枇杷等,面积559亩。 |
南金村 |
南金村地处南厅盆地的中心点,在省新镇政府驻地北部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曾官。辖越内、曾官、土楼、美茂、过溪(其中过溪有4个村落:看起、看落、三落、坛美)等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村民1054户、3441人。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相对集中。南金村为单一姓氏——尤氏。 尤氏祖先在此开垦创业,取其别号“南卿”为地名,繁衍子孙,后辈显达,营建祠堂,改称“南厅”。古地名历史沿用。1980年12月从原有南厅大队拆出五个大队,本村以原有南金小学所在地取名“南金”大队。南金村在宋元年代隶属于廿四、五都,一直延续至民国初,民国年代为崇仁乡圆通保和超圆保,1949年,隶属三区南厅乡,1958年隶属于南卿公社南厅大队,1964年南卿公社并入美林公社,隶属南厅大队,1981年南厅大队解体,成立美林公社南金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美林公社改为美林乡,南金大队改为美林乡南金村委会,1988年更名为美林镇南金村委会,1999年1月由美林镇拆出一分为二成立省新镇,改为省新镇南金村委会。 南金村有耕地520亩,山地1021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兼芝麻、花生。林果有松木、杂木、龙眼。域内设有南金小学、卫生所、塑料厂等。乡村公路与泉永公路连接。 南金村的南金中心小学,坐北朝南,始建于国民初,有月台、钟楼;解放前周边村(省身、省东、西埔、满山红等)的儿童都到这里上学,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解放后,华侨及乡贤捐资修理及扩建,2003年重新规划、设计,2004年重建,现已成为南金周边村的初级教育中心。 南金村里有曾官街道:宋、元、明代至清初,南厅是一个多姓氏的人群居住地,其中曾姓在明代之前是大姓,在南厅分布在许多个角落,故南厅的中心角落得名为曾官。二十世纪20年代初,驻南安民军首领陈国辉修建了南金公路,村民在公路东西两侧建店面,因而形成曾官街道。1999年在省新镇政府主持下,曾官街重新改建,现已初具规模。 南金村里的罕姑宫,原建在曾官街道西侧坐北向南,宫内奉祀尤罕姑、关帝爷公。文革破四旧时被毁,一九九六乡贤主持集资,迁建在南金檀溪曾官角,坐南朝北,并增设香亭、宫埕、栏杆及戏台。南金村里有土楼名为“映峰楼”,建于清朝康熙年代,位于南金中心小学后,坐南朝北,高二层,墙厚1.5米,土石结构,天井内有水井,二楼有走马廊,并设有枪眼等防御设备,土楼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壮观,可与金淘朵桥土楼媲美。 南金村里的上帝公宫在曾官街道西侧,坐北向南,宫内是南厅尤氏宗亲供奉、朝拜的玄天大帝。南厅尤氏子孙,年年朝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据传南厅尤氏始祖毅然公,四处漂泊谋生时,肩挑货郎担,一头是摇鼓货,一头是奉祀的玄天上帝公,行至南厅驸岭,见到尤氏开闽始祖—唐驸马都尉尤宗墓,便就在南厅中结庐,并建玄天上帝公宫。 201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向上级申请檀溪小流域整治工程,并建了两个小公园,供村民休闲健身娱乐。南安市海西再生资源项目已于2010年启动,力图打造南金经济新风貌。 |
新厅村 |
新厅村地处省新镇西北部,坐落在保福岭下。东与丹清村接壤,西与垵后村交界,南邻南金村,北连满山红白土片区。村委会设在南金公路左侧、新厅工业园的右下方。交通便捷,距镇政府3.5公里,距南安市区10公里;市区至诗山的公交客车10分钟一个班次。南金公路途经村里5个自然村,村中道路纵横交错,主干道硬化率达100%。 新厅村旧属南安二十四、五都。1949年解放后为南厅乡,1958年成立美林公社南厅大队,1981年南厅大队又分为5个大队,新厅大队成为其中一个独立的大队,1988年改为美林镇新厅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拆出为省新镇新厅村委会。全村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辖有尾内、新厅、古井、瓦埔、新林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000人,有尤、李、陈三姓。 新厅村经济活跃,手工业发达,众多民营企业星罗棋布,是中国日用品生产基地——省新镇的主要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有新厅皮塑厂、牛纺布厂、塑料制品厂、汽车运输队、针织加工厂、纸箱厂等支柱产业。村中现有山地3500亩,耕地500亩,有库容2.5万立方米的附岭水库。这里风景宜人,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果树满山。 新厅村里有许多的古建筑景观,有唐驸马尤宗墓、南安尤氏宗祠等。 唐驸马尤宗墓在南安廿五都南厅驸岭,系尤氏始祖讳宗思礼公之墓葬。因思礼公被唐皇封为驸马, 故称“驸马墓”,系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驸马尤宗墓由唐迄今,历经沧桑,风雨漂洗,加之诸多历史原因,破损不堪。几经复修、保存至今。墓按原基原向复修,西南向,平面呈凤字形,圆形填堆,封土高约2米,墓碑花岗岩半月形,高0.96米,底宽1.89米。墓坪三层,鱼形狮形石雕分立两边墙上。前立六角石望柱一对,石柱高5.5米,上刻对联:“光州派衍,泉州虎踞,独推鼻祖;五代瓞绵,今代鹗飞,同本兰天。”扩建有山门、围墙、凉亭、护栏、通道、石埕、花坛、草坪、花木并茂的花园式陵园。大约占地一亩左右。 唐驸马尤宗墓重修大事记:首次重修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冬),由永春蓬壶乡锡观公与锡兰公兄弟两人独力重修。再次重修于1983年,因“文革”期间,驸马墓被毁,晋江砌坑乡宗亲请示市有关部门,获得同意后,发动各地尤氏宗亲、侨亲合力重修。第三次重修于1999年正月初七日,为保护历史文物,追宗功、报祖德,成立了“泉州市各地尤氏宗亲重修唐驸马墓筹建会”,诸执事在保持文物原来风貌前提上,作了规划,估算造价。在海内外宗亲及社会贤达有识之士协力赞助,慷慨解囊下,耗资四十多万元。 南安尤氏宗祠气势磅礴,庄严古朴,雕龙画柱栩栩如生,叫人为之惊叹;文字、绘画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03年宗祠重建后,焕然一新,祠宇重光,既是先祖发息之灵堂,又是子孙拜祖之处所,光前裕后,万古流芳,功德永垂。 新厅村里有南安市金光中学,位于南金公路旁,创办于1995年秋,现有校舍8000多平方米,16个 教学班,在校生近千人。学校设施完善,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电脑室、多媒体语言视听室,及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和音体美、劳技课专用教室。学校重视贯彻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师敬业重教,学子勤学守纪。学校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教育“两基”先进单位、泉州市学校“创安”先进单位、泉州市“达标初中校”、南安市“ 优秀教工之家”、南安市“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新厅村在2000年被南安市委、政府授予“南安市文明村”,2001年、2003年、2005年先后三次被泉州市委、政府评为“泉州文明村”,2001年荣获“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新厅村党支部也于当年被评为“南安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被泉州市委、政府评为“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 |
丹清村 |
丹清村在省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村委会设在丹清自然村马尾桥边。东接泉三高速公路,西有南金公路,交通极为便捷。丹清村以村委会驻地丹清命名。1980年12月从原南厅大队拆出自立丹清大队,1985年为美林乡丹清村委会。1987年为美林镇丹清村委会。1999年从美林镇拆出为省新镇丹清村委会。丹清村辖有顶山美、丹清、下山美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436户1548人,聚落分布在草山尾西麓、南厅溪东畔丘陵河谷间。目前主要有塑料制品、汽车运输、建筑等产业。现有耕地290亩,山地1948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林果有松木、杉木、龙眼。 |
满山红村 |
满山红村地处省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系省新镇第三大行政村,村委会设在后埔村。东与康美镇接壤,西与眉山乡交界,南邻省新镇新厅村、丹青村,北连金淘镇。距市区12公里,南金公路、泉三高速公路穿越保福岭而过,市区至满山红公交客车每10分钟一个班次。满山红村因境内小山坡长满杜鹃花,春暖花开时,满山一片红色,1958年自立大队时取名“满山红”。民国年间为崇仁乡鹏山保和后埔保,1949年解放后为开福乡,1958年成立美林公社满山红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满山红村委会。1988年为美林镇满山红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拆出为省新镇满山红村委会。满山红村面积12平方公里,辖21个自然村(眉岭尾、挂岭、井仔、大林口、三落、后房、后厝、柯厝、顶山仔尾、洋中、内茂、蜂腰、寨仔、新路、楼仔、下白土、保福、顶白土、下刈山、顶刈山),29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435户5866人,其中畲族30多人。有薛、许、方、林、吴、兰、陈、郑、纪、蔡、尤、柯、黄、李、郭、王、刘、张等18个姓氏。全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满山红村是南安林氏民居所在地。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县委党校原址,为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设计兴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大厝的创建者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承建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一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4座并列,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大小房间共有99间,建厝的材料大都来自海外,这些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把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的互为融合,设计更合理,更适合人居住。闽南俗语称“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林路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靡海内外。满山红村的历史文人有林谋盛、黄宗迎、林玉辉等。其中林谋盛是林路第十一子,20岁时继承先父遗业,不上十载,事业宏发,声誉大振。先后任过新加坡建筑公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科主任等职,在华人社会中是个杰出的青年领袖。1941年日军入侵时,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委兼劳工服务团主任,号召劳工数万,支援作战。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时回重庆,受任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和福建省临时参议员。其时奉命到印度组织中国留印海员工作队,参加组建“136部队”,任马来西亚华人区长。1944年5月被日宪兵逮捕,壮烈牺牲,年仅36岁。1945年被民国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1954年新加坡政府在大厦前伊丽莎白公园为其树碑纪念。黄宗迎,旅马侨胞,1961年在后埔创建南安五中(后于1973年迁址省东埔顶),1974年创建鹏山小学。林玉辉,后埔人,我国第一批南极科学考察成员之一。满山红村是中国日用品基地--省新镇的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有塑料制品、汽车运输、针织加工、旅游餐饮等产业。满山红村现有山地14000亩,耕地近2000亩。有库容6万立方米的白马水库,5万立方米的楼仔水库、挂岭水库。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果树遍山、四季如春,村民世代繁衍、人才辈出。满山红村在1990年9月被南安市委、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5年7月被泉州市委评为首批农村“百佳”党支部,1999年6月被泉州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
省身村 |
省身村在镇政府驻地北部,系省新镇第一大行政村,村委会设在库内自然村,东邻省东村和园内村,西与眉山乡交界,南邻南金林场、西埔村,北邻南金村、垵后村。在民国初期,兴建省身学校。解放后,以省身学校的“省身”命名,成立省身乡政府。省身村在民国年间为崇仁乡崇山保和乡山保。解放初期成立省身乡,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分为新星、阳星、梅胜三个高级公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美林公社省身大队,1961年体制改革撤分为南金公社新星大队、阳星大队、梅胜大队。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合并为省身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省身村委会。1988年改称美林镇省身村委会。1999年1月从美林镇撤为省新镇省身村委会。省身村土地面积7.5平方公里。辖有车上、英尾、新桥、林头、库内、尾园、七架、许厝埔、科桶、坝坑、二房、池头蔡、西山、交口、梅树、小垅口、大垅、岸帽等18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905户7500多人,有方、王、吴、林、陈、许、郑、蔡、谢、黄等10个姓氏,聚落分布在石鼓山东南麓、南厅溪流经村境的丘陵河谷间。省身村是中国日用品生产基地――省新镇的重要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有妇女卫生巾、仿瓷餐具、塑料制品、汽车运输、针织加工、消防器材等产业。现有耕地1520亩,山地3500亩。有大弯水库库容37万立方米,珑交水库库容8万立方米。省身村在1995年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工农业总产值亿元村。1997-1998年被南安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1年被0南安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2005年被0南安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评为先进民兵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