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东田镇 >> 格头村

格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格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格头村简介

  格头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16.4公里处,聚落在芹山下坡间,村委会设在茶古论、有御路、观竹论、官崎、大丘林、格头,7个组、村民115户545人,格头村春到满山红、夏到秋风凉之称。解放后属芹山林场,2003年称东田镇格头村民委员会,格头村有耕地400亩。主要水稻、甘薯、花生,山地面积1000多亩,生态林400多亩,以马尾松为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2 362000 -- 查看 格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格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格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湖山村

  湖山村地处东田镇东南,散居着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36人,其中党员46个,现有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可耕地740亩,主要以农为主,乡村企业少,只有6个家庭式鞋业、针织、婚纱加工和一家石材加工厂,供200多人就业。除近百人外出经商外,其他剩余劳动力在家搞饲养业和种植业。由于饲养业发展不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故立足开发沼气,着重生态建设。06-07年被省定为生态能源型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沼气被泉州定为沼气精品示范村。我村目前有沼气技术开发研究所一个,文化技术学校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一所,已开展近二十期培训,参与人数近千人次。近几年来我村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村容村貌有彻底改变,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平衡。几年来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自2001年到2007年一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6-2007年度被泉州市授予五好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被南安市委、政府授予示范村二等奖。整洁家园通过省级验收,并授予整洁家园行动达标村、市普法先进村、市科技示范村还与中国环境报社福建记者站共建“绿色乡村”项目和省移民开发局授予“平安库区”称号。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获得泉州市级先进单位等等。总之,荣誉只是过去的事,但对我村起到鼓励和鞭策,我们还需从零做起。在沼气应用方面,我村沼气应用率达80%用户,我们还要努力争取成为海西沼气第一村。   

丰山村

  丰山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西2.4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上欧,聚落在万天寨北麓丘陵山谷间,是东田溪支流发源地。由上欧、格柄、室内、寮仔、大岸、清潭、后洋、大行、后壁畲、半山、山兜、石皮内、竹林脚、茶林、山南坪、湖内、枋厝、下厝等18个自然村组成。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898户、3086人。 民国年间以东后及山兜二村各取首字为“东山”保,解放初称东山乡,1958年公社化为东山大队,因与邻队重名,1981年改为丰山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丰山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丰山村委会。丰山村耕地1357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8520亩,以种植马尾松为主,有龙眼、荔枝等水果。有多所卫生所,有库容量57万立方米的东山水库。英东公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盖凤村

  盖凤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南部2.7公里,聚落在仙洞岭陈岭山麓的山谷间。村委会设在新厝,有新厝、下庵、三乡、对面、芹菜坪、牛寨等6个自然村组成。有10个村民小组,村民451户、1708人。盖凤村原名“盖内”,取自于“盖内宫”而得名。元、明、清旧属南安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与“凤巢”联保各取首字为“盖凤”。解放后初称盖凤乡,1958年为盖凤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盖凤村委会,1991年改称为东田镇盖凤村委会。盖凤村耕地727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12000亩,山林以马尾松为主。新开垦茶叶基地300亩。土特产有龙须草及草席。有小学教学楼、合作医疗所。水泥路接美洋至南同公路。  

山西村

  山西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村委会设在埔边。聚落在万天寨东南麓,位于东田溪东西两岸,有埔边、太坪、长北格、洋头、田洋、祖厝、内殊、吾厝埕、新厝、墩头等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村民829户、2949人。耕地1098亩,主产水稻。山地7000亩,以马尾松为主。有山西小学、东田中学、医疗所、仙洞岭电站、凤巢水电站、陈营自然风景区、飘流、山西大桥等。南同公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山西村原名“山尾”民国年间与西坑联保各取首字为“山西”保。解放初为山西乡,1958年公社化成立山西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山西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山西村委会。   

美洋村

  美洋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南2.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土楼。聚落在东田溪东西两岸丘陵地。有土楼、山格、山坂洋、大乡、松树脚、后埔岭、埔口、尾寮口、后塘、后芸内、后芸楼、唱坡、大安、草埔尾、宫前、蔡厝等1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村民1016户、3674人。 美洋村宋为经善里,统于归善乡,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俗称“尾寮口”,民国由尾寮口与山坂洋各取一字合为“尾洋”保,后雅化称为“美洋”。解放初为美洋乡,1958年公社化为“美洋”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美洋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美洋村委会。美洋村有耕地1190亩,山地2500亩,主产水稻、甘薯。山林有松木、杂木。域内有小学、代销店、卫生所,还有传统竹器编织,手工艺加工厂等。南同公路贯穿境内,乡村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捷。美洋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南2.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土楼。聚落在东田溪东西两岸丘陵地。有土楼、山格、山坂洋、大乡、松树脚、后埔岭、埔口、尾寮口、后塘、后芸内、后芸楼、唱坡、大安、草埔尾、宫前、蔡厝等16个自然村,截止2008年,有22个村民小组,村民1016户、3674人。美洋村有耕地1190亩,山地2500亩,主产水稻、甘薯。山林有松木、杂木。域内有小学、代销店、卫生所,还有传统竹器编织,手工艺加工厂等。南同公路贯穿境内,乡村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捷。    美洋村宋为经善里,统于归善乡,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俗称“尾寮口”,民国由尾寮口与山坂洋各取一字合为“尾洋”保,后雅化称为“美洋”。解放初为美洋乡,1958年公社化为“美洋”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美洋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美洋村委会。   

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部6公里处,以驻地命名。村委会设在吴厝,聚落在鸡冠寨东北麓。有吴厝、杜厝、竹林、寮仔、高厝宅、跳坑、湖尾、冬仔田等8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413户、1539人。 西坑村在宋代时期为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民国年间辖于山西保,解放初属山西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西坑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西坑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西坑村委会。西坑村有耕地849亩,主产水稻、甘薯;山地5000亩,以马尾松、茶叶为主。有小学、卫生所。村道接桃园通南同公路。  

东田村

东田村  东田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0.2公里,村委会设在欧厝,聚落在东田溪西畔河谷盆地上。有欧厝、亭厝内、楼仔、大坪、洋边、下山后、对面、堀内、古山、后坑、水洋尾、下亭、周芳口、单桥、竹脚、银锭、抗头等18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村民1623户、8115人。   唐末黄巢义军入闽,登芹山,驻凤巢,立峰顶感慨说“东方美如良田,西方高如利刃,此乃兵家必争之地。”后人为怀念黄巢,遂将该地命名为“东田”。 元、明、清属南安二十八都,民国年间置东田、烟山两联保。解放后为东田乡,隶属第二区。1958年为东田人民公社东田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东田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东田村委会。   东田村有耕地2110亩,山地7487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芋头,兼种花生、甘蔗,林果有马尾松、杂木、龙眼、荔枝、杨梅、柿、李仔等。土特产有茶叶、香蕉、菠萝。域内有榨油厂、水暖器材厂、中学、小学、卫生院、粮站。南同公路贯穿东西,水泥道路可通丰山村至英都镇,通住湖山村、汤井村、彭溪村至柳城的榕桥,交通便捷。   

汤井村

  汤井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东南部4.2公里处,聚落在后桥水库西麓小盆地上,村委会设在下塘。有顶塘、下塘、洋坪林、北坑、田洋、格仔等6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547户、2086人。汤井村早在宋代时期,因此处有地下温泉,挖水井时,冒出泉为汤,故称“汤井”。宋为金鸡乡崇顺里,元、明、清统于二十九都,民国年间置汤井保,解放初为汤井村,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汤井大队,1984年改为东田乡汤井村委会,1993年改称东田镇汤井村委会,是革命老区村。汤井村有耕地910亩,主产水稻、甘薯、小麦。房屋416座,山地4350亩,其中部队演习场地250亩,以马尾松为主。地下资源有锰矿及瓷土矿。域内有小学、卫生所、古井埌水库蓄水44万立方米、观音石水库蓄水38万立方米。村道西接东田南同公路和东接彭溪村。  

格头村

  格头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16.4公里处,聚落在芹山下坡间,村委会设在茶古论、有御路、观竹论、官崎、大丘林、格头,7个组、村民115户545人,格头村春到满山红、夏到秋风凉之称。解放后属芹山林场,2003年称东田镇格头村民委员会,格头村有耕地400亩。主要水稻、甘薯、花生,山地面积1000多亩,生态林400多亩,以马尾松为主。。。。  

凤巢村

  凤巢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南8.6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寺口。聚落在铁峰山东麓、罗山西麓,二山对峙的山谷间,呈块状分布。有寺口、后畲寮、罗山、乌石内、后畲等5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314户、1177人。 凤巢村海拔500多米,以山高林茂,地势险要,山间有一穴,形似凤飞归巢,故取名“凤巢”。宋有一道人在此地建一座“栖隐寺”作为修道之所。凤巢村在宋时为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民国年间辖于东田乡盖凤保,解放后置盖凤乡,1958年公社化为凤巢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凤巢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凤巢村委会。 凤巢村有耕地802亩,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山地12827亩,以种植马尾松为主,兼种少量杉木、杂木、毛竹、杂果、茶叶等。土特产有茶叶、花岗岩石、蜂蜜。域内有罗山林场、小学、卫生所。乡村公路通往南同公路。  

桃园村

  桃园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宫尾,聚落东田溪上游西畔河谷间。有宫尾、官田洋、后溪、石路、新田、苦溪寮、内洋、洋宅、利罗庄、上房、三落、下洲埔、石埕、大祖、路内、竹杆尾、南葛沟、乌石、坝仔、赤溪、四落、草寮、枫脚、土楼、洋尾、格头、大丘林、官崎等28个自然村,有30个村民小组,村民1377户、4838人。 桃园村原名“桃源”,系取境内“桃园庙”为名,宋为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民国年间辖于东田乡新溪保,解放初为桃园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桃源大队,因与邻社大队同名,于1981年改为桃园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桃园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桃园村委会。桃园村有耕地2047亩,主产水稻。山地29548亩,以马尾松为主。土特产有龙眼、柚柑、荔枝、茶叶、中药等。域内有小学、芹山加油站、桃园加油站、渡假村等单位。南同公路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经济发达,楼房林立。   

雪峰村

  雪峰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7.2公里处,聚落在鸡冠山北麓山坡间,村委会设内厝,有内厝、鼎尾、坑内、西面、乌甜脚、格子寨、前山湖等7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411户、1602人。 雪峰村冬春常有霜雪,历来称雪霜之乡。解放初与格头合乡,格头位于芹山北麓,故取名为雪峰。1958年为雪峰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雪峰村委会,1991年称东田镇雪峰村委会。雪峰村有耕地1001亩,主产水稻、甘薯;山地3432亩,以马尾松为主。域内有芹山林场、民用石材加工厂。村道通西坑村至桃园南同公路。  

兰溪村

  兰溪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东北部3公里。因东田溪贯穿全境,溪水呈蓝色,因此取名“蓝溪”,宋为崇善里,元、明、清属于二十九都,民国为烟山乡篮溪保,解放初称蓝溪乡,后因公章误把“蓝”字刻“篮”字,此后即以“篮溪”俗称。1958年公社改为篮溪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蓝溪村委会,1991年称东田镇蓝溪村委会。蓝溪村下辖光店、坝坑口、凤圭垄、寨顶、桔子脚、后寮、顶瑶、官田、东山仁、大崎、山边、产墘、坝头、大乡、下坂、岭头、水崛后、坂仔头、顶曾等20个自然村。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村民2057户、6852人。有耕地2200亩,山地12000亩,主种水稻、龙眼、速生林。境内有高岭瓷土矿、瓷窑遗址。近年来,先后开发了朝阳山等2个工业开发区,现有福建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宏茂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入住。村内还有蓝溪小学、丰田小学、卫生院等单位。南同公路贯穿全境,村里水泥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南坑村

  南坑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祖厝,聚落在古迹山东麓伏牛山北麓的山谷间。有祖厝、格仔、娘仔田、畲格寮、水井口、典当、下围、茶畲脚、牛路、尾厝、石厝、下厝、后畲等12个自然村,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875户、3129人。南坑村有一山,在宋时曰“南坑山”,明时吕姓在此开基,遂以此山名取村名为“南坑”。明、清统于二十九都,民国属燕山乡,称南坑村,解放初为南坑村,1958年公社化为南坑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南坑村委会,1991改称东田镇南坑村委会。 南坑村有耕地1220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8113亩,以马毛松为主。土特产有茶叶、水果等。域内有小学、合作医疗所。境内有宋代古瓷窑遗址20处,是全国二级文物保护区,有丰富的高岭土矿。村道接蓝溪至南同公路   

岐山村

  岐山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北部5.6公里,村委会设在砌头,有砌头、橄榄脚、尾厝、蒋田、田中央、下新厝、窝尾、后进垅、高山埔、大坝、杏坑、高山行、墩仔埔、尾厝、后进垅、高山埔、大坝、杏坑、高山行、墩仔埔、尾厝、后厝、新厝、田当、桥头尖、谷盛兜、塔仔口、祖厝、蒋运池等21个自然村,聚落在大埔山南麓,丘陵山谷地,呈条状分布。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872户、3205人。 岐山村原名高山,因与邻社大队重名,即以周代丁号“岐山”为大队名,沿用至今。宋为蟹坑乡,明、清统于二十九都,民国属燕山乡的高山保,解放初称高山村,1958年定名高山大队,1981年改为岐山大队,1984年改为东田乡岐山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岐山村委会。 岐山村有耕地1085亩,主产稻谷、甘薯。山地7804亩,以马尾松为主。境内有六处宋、元、明、清瓷窑遗址;在境内的尖子尾,储藏大量丰富的优质瓷土。有岐山小学、卫生所等。村道接蓝溪至南同公路  

彭溪村

  彭溪村在东田镇政府驻地东南6.2公里处,聚落在后桥水库顶,彭溪上游东南畔河谷间。南与罗山林场接壤,东北临后桥水库。村委会设在楼仔后,由楼仔后、新村、崎头、柿脚、尾寮、田当、打垄、后洋、长箱等9个自然村组成,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868户、3042人。 澎溪村因境内有一溪曰“鹏溪”,遂以溪而得名,后因方言谐音为“彭溪”故名。解放初称彭溪村,1958年公社化为彭溪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彭溪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彭溪村委会。 澎溪村有耕地983亩,主产水稻、甘薯、小麦。山地18729亩,以马尾松为主,果树有龙眼、红柿、杨梅。土特产有大蒜头。域内有小学、医疗所等。村道与境内南同公路接轨,交通便捷。   


格头村特产大全




格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