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英都镇 >> 石山村

石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山村简介

  英都石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石山村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西南部,辖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现有一千多户,四千多人,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英都至东田的公路穿村而过,拉近了与经济特区厦门市的距离,现在近百人迁居厦门。石山村在1949 年解放后以石坑、山尾后两地取首字命名为石山乡1958年为石山大队,1984年改为石山村委会至今。
  石山、石山点石成金,深山藏院。目前英都历史上名胜古迹七岩八院之一仅存的石泉院位于石山村将军山脉鹧鸪寨下。据重建碑文载石泉院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几经兴衰,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被山寇焚毁,武生洪宝基主持重建,恢复旧貌,蔚为壮观。近年由族贤及海内外宗亲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恢复每年中秋在檀樾祠举行敬老座谈会,宴请东四房的70岁以上宗亲并合影留念现石泉院是集尊老敬老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自2009年重阳节起续檀樾祠敬老座谈会后由乡贤慷慨解囊遵循古训宴请本村70岁以上老人及加入老年协会组织的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
  如今石山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每年向外省转移劳动力,外出经商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主渠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做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村里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设立了垃圾坑,购置定点摆放垃圾桶,安排专职保洁员,定点、定时收集,做到生活垃圾处理率百分之百,日清月净。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彻底解决了晴天喝没水,雨天喝浊水的难题。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一方平安经多方筹集资金成立石山村联防队,安装了全球眼监控、设置治安岗亭,健全治安防范体系。
  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提倡婚事新办。搞好计生日常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耳闻不如眼见,欢迎来石山做客、交流。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果园菜地,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夜晚一排排整齐明亮的路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处处都让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焕发的活力。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3 362000 -- 查看 石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仕林村

  仕林村地处英都镇西北部,位于1095米的芹山脚下,海拔650米。东距南安市区40公里,西距安溪县城50公里,南距同安区45公里,北至英都镇区21公里。仕林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1959前与现在的坂头村是同一个村落。因地形分散,工作条件差。为了便于开展农村工作。1959年经上级审批,仕林村从坂头村分割出来。全村总面积5.22平方公里,辖7个村落8个村民小组,有315户, 1255人。各村民小组都已开通公路,50%的村民小组道路已硬化。仕林村原为吕姓居住,取名吕林,村中有一山寨也称吕林寨。后来吕氏移居外地,柯氏迁住此地,先后出了不少文人,在邻乡中颇有名气,故雅化为仕林。1984年称仕林村委会。仕林村旧称南安县二十八都,现居处有柯、丁、许、吴、四个姓,其中姓柯占一半左右。姓柯自1552由漳洲龙溪县二十五都徒居南安县二十八都仕林。乾隆期间(1822),恩科举人柯菁莪,应祖宇定元,明节御前中书,精通奇门遁甲。  

紫山村

  紫山村系南安市英都 镇山区村之一,位于南安的西南部,座落在秀丽的将军山脚下,东与坪山村、杏塘村交界,西连坂头村、坂头水库,南至东田镇雪峰村,北边是大将军山,距市区 30多公里。村落面积2.97平方公里,现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68户,人口有850多人。紫山村有一条6公里长,宽3.5米的水泥路,可连接邻近几个行政村及镇区道路,交通便利,村中建起紫山村办公楼一座,学校1所,有卫生所,有分布5 间山村商店,货物齐全。本村有大面积的山林,一进村可见到处绿绿葱葱。紫山村地处将军山南麓,村落在大山之后,原属坂头大队管辖,1984年由坂头大队划出,以黄氏堂号紫云,取名紫山为村名。紫山村旧属南安市二十八都管辖,旧称为南安市二十八都山后乡,解放后,本村曾设:东田区坪峰乡政府的所在地,至一九八四年改名为紫山村。紫 山村始祖黄克让公于明朝(142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往泉州开元寺,分支同安金柄再进入山后,定居繁衍,至今已有582年。祖先入山后村,看中 本村景观迷人,山清水秀,景物壮观,前者有将军山,村中有覆鼎金山,也叫山母头,圆面文形,村外环的山脉十分像龙、像狮、像大象,还有三龟大燕,一处虎 形,使人留恋,自此定居。紫山村有位将军,其一生秉公报国,无私无畏,功勋卓著。其时倭寇入侵,战斗中将军被杀头殉国,皇帝赐给金头颅,并运棺回本地安葬,赐给“聖旨”牌和玉带,现有将军墓一处。紫 山村现留有清朝古民居建筑10多座,古民居是“帝殿式”,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有供奉五王府的“靈晋馆”,供奉清水祖师的桥头庵,联云:庵拱军 山神保后山福寿同军山悠久,宫临桥水佛名清水声靈与桥水长流。庙宇周边,古老的枫树,相思树,大柏树,遮挡住村子的末端。在每年的正月初十日,村民们都要 组织四百多人的大型队伍,游香刈火,消灾去祸,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村落中央,有一棵大榕树,树龄已有500多年。它是本村的象征,有四层楼高,宽30 米,树干要7个人才能合围,叶子长年绿色,外形像一朵花菜,又像一支伞遮盖着,夏天在树下乘凉,十分凉爽。榕树旁边有一块石碑,是乾隆二十七年,为村官所 立,记载着村中几处风水宝地的具体情况。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紫山村的村民利用山区优势,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出产大量优质大米,远近闻名;同时利用沿溪杂地种植岩葱,香甜可口,是优质的蔬菜;又在山坡上种植笋竹,可制大量的酸笋,味道酸甜,开胃助消化,营养丰富。   

坂头村

  坂头村位于南安西部,芹山北麓。1970年在村中建起一座中型水库---坂头水库(南安水电局管辖)。东面以鸡茏山与紫山村接壤,西与仕林村交界,南邻东田镇雪峰村,北沿村道接良山村和翔云镇翔云村。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分成10个村民组,有458户,人口2016人。坂头村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解放前是安、南、同(同安)地下党、游击队频繁活动的地区,在坂头村成立一个地下党小组(地下党员6人)。是南安市的一个老区基点村。坂头村旧称南安县二十八都下塘保,以驻地坂头自然村而命名为坂头村委会。解放前隶属于二十八都。1949年解放后为榜林乡,1958年后为榜林大队归英都公社,1965年社教后分成坂头和仕林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坂头村委会,居住着陈、蔡、李、池四姓村民。坂头水库出产的鲢鱼味道鲜美。每到捕鱼时节,吸引着各地食客慕名而来。新山林场位于坂头村与仕林村交界处,出产柑桔获得福建省食品博览会金奖,供不应求。  

石山村

  英都石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石山村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西南部,辖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现有一千多户,四千多人,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英都至东田的公路穿村而过,拉近了与经济特区厦门市的距离,现在近百人迁居厦门。石山村在1949 年解放后以石坑、山尾后两地取首字命名为石山乡1958年为石山大队,1984年改为石山村委会至今。   石山、石山点石成金,深山藏院。目前英都历史上名胜古迹七岩八院之一仅存的石泉院位于石山村将军山脉鹧鸪寨下。据重建碑文载石泉院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几经兴衰,到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被山寇焚毁,武生洪宝基主持重建,恢复旧貌,蔚为壮观。近年由族贤及海内外宗亲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恢复每年中秋在檀樾祠举行敬老座谈会,宴请东四房的70岁以上宗亲并合影留念现石泉院是集尊老敬老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自2009年重阳节起续檀樾祠敬老座谈会后由乡贤慷慨解囊遵循古训宴请本村70岁以上老人及加入老年协会组织的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   如今石山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每年向外省转移劳动力,外出经商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主渠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做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村里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设立了垃圾坑,购置定点摆放垃圾桶,安排专职保洁员,定点、定时收集,做到生活垃圾处理率百分之百,日清月净。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彻底解决了晴天喝没水,雨天喝浊水的难题。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一方平安经多方筹集资金成立石山村联防队,安装了全球眼监控、设置治安岗亭,健全治安防范体系。   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提倡婚事新办。搞好计生日常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耳闻不如眼见,欢迎来石山做客、交流。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果园菜地,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夜晚一排排整齐明亮的路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处处都让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焕发的活力。   

龙江村

  龙江村系泉州南安英都十个平原村之一,位于英都镇域南部,东面与东田镇相邻,西面与石山村交界,北靠英都镇区,南与东田丰山村接壤。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610户,人口2530多人。龙江村旧称泉州南安二十七都,原属石山,1958年由龙顶、江垄底二个自然角落各取首字为龙江大队。1984年改为龙江村委会。龙江村现有古代风景名胜古竹岩,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几经风霜,原址宅基完好无损,石桌、石佛保存至今。2003年本镇乡贤洪国灶先生主持重建,建成后的建筑规模扩大,雄伟壮观,成为当地的风景名胜。龙江村为半山区,为发挥山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全村现已开发千亩龙眼果林基地,并新开拓林区公路5公里,改善交通条件,为山地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坪山村

  坪山村位于南安西部,东至乌墩岭公路,西至将军山,南至紫山村,北至石山村,距离英都镇政府7公里。村落面积6平方公里,聚落在南埔寨西麓山谷间。村委会设阮厝。有阮厝、畲格寮、大墘头、郁头、碧潭、苏厝、后埕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425户、1560人。坪山村在1950年土改时由南坪和山后二村各取一字,定名坪山乡,旧称南安二十八都“南坪”村。1958年公社化时为坪山大队。1984年改为坪山村委会。坪山村民有翁、阮、陈、苏、洪、黄、何、王、蔡、唐10个姓。村民始祖何时入闽无从查考,据传阮氏来自河南陈流,陈氏来自漳州南院,翁氏来自安溪龙门许坂。英都至东田公路从村东面的乌墩岭山脚穿过。   

杏塘村

  杏塘村位于南安市西部,东至东田镇东山水库,西至东田镇雪峰村,南至东田镇西坑村,北至英都镇坪山村。距离英都镇政府8公里。全村有192户,918人。杏塘村原有一口小池塘,池塘边有一株杏树,故得名杏塘。杏塘村旧称南安县二十八都,于1982年从坪山大队拆出,成立杏塘大ctri/cmd+v队,1984年为杏塘村委会。居住有林、蔡、何三个姓。蔡氏来自福建漳洲,何氏来自泉州,林氏来自漳洲市海庭县。有耕地445亩,山地1998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薪炭林、龙眼等。英都至东田公路穿过村东面的乌墩岭。   

良山村

  良山村位于南安市西部,东至洞后寨,距南安市城22公里,西至十八弯与翔云交界,南至天马山,距镇所在地3公里,北至古山寨与安溪县交界。村落面积8.8平方公里。现全村辖9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230余户,人口达5350多人。良山村旧称福建省南安县英内二十七都。1956年因境内有“龙尖山”,以山为地名,故取名龙山高级社。1958年为龙山大队,1984年改为龙山村委会,后改为良山村委会。   良山村名胜古迹有天马山北麓的“云从古室”,英都古代分学设于此地,是英都洪氏文化发祥地。良山村现留有历史悠久的云从古室,位于村落中间,后来续建后殿两座,景观资源尤其丰富,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魅力。云从古室现已列入南安市级保护文物。此外,良山村是洪承畴之故乡。历史名人洪承畴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功勋卓越,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官。在霞美自然村有明末重臣洪承畴的故居。   

西峰村

  西峰村位于英都镇西北部。距离镇区5公里,村委会设下坝。聚落分布在球山西麓,英溪北畔河谷间。有下坝、英格、九塔、宫边、后深、福园、楼脚、加刀古、龙眼林、乌石、后垄仔、新厝、三落、壁仔、尾份、大古仓、下芸仔、董洋、后埔等自然村,有10个村民小组,2950人。西峰村境内有一个西峰院,建于清朝前。1958年成立大队时以此命名西峰大队,1984年为西峰村委会。西峰村属半山区,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松木、杂果。乡村公路接南翔公路。   

大新村

  大新村位于英都镇西南部,村落面积5.09平方公里,分为竹林、新枫、仑丰三个片区,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1344户、人口4500多人。大新村1958年公社化时由大仑头,新枫两村取首字为大新大队,1984年改为大新村委会。五十年代在石狮祠后小尖山上挖掘到石砺、贝壳、陶片等历史文物,经厦大考古学者鉴定,认定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新村石狮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676年遭山寇焚毁。其后裔武生洪宝基主持重建,迄今已有400余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内外后裔溯本思源,于2000年重建,重建后的石狮祠雕梁画栋、鎏金溢彩,十分壮观。此外还有竹林石桥,始建于公元1232年,公元1603年重造,现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大新村是一半山区村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现有龙眼基地、橄榄基地、用材林基地1000多亩。大新的人民勤劳,大新的村风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新必将成为一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荣星村

  荣星村位于英都镇镇区中心。在秀丽的翁山脚下英溪河畔,东与民山、英东村接壤,西与良山村交界,南与大新村毗邻,北连英溪河畔。全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有13个村民小组,782户,3500多人。   荣星村位于荣山(即洞后寨)东麓,故称“荣山境”,解放前为荣山保,1949年解放初与民生保合并称民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自立荣星社,相继沿用为大队名,1984年为英都乡荣星村委会,1986年为英都镇荣星村委会。   荣星村是英都镇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旧称英墟街,历史悠久,风景宜人。域内有翁山洪氏家庙,又称五世宗祠,位于荣星村凤山东麓,坐西朝东,始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创建后历尽沧桑风雨,几度修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进行一次重修,成为一座园林式的宗祠家庙建筑群,尤为壮观。荣星村的英山岩是英都镇古代七岩八院之一。境内有英都乡学——水沟馆,在明代中叶,曾作为英都乡的乡学场所,其时系英都才子洪启胤出仕前曾在家设馆教书。学馆位于洪启胤私宅边,临近水沟,故称水沟馆。明清两朝重臣洪承畴少年时,聪颖过人,洪启胤慧眼识英才,免费收其入水沟馆读书,传为佳话。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凤山东南麓,为了继承革命光荣传统,英都镇党委、政府根据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英都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老战士张克辉同志1998年10月视察英都时所作的批示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兴建“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经向南安市委、市政府申请获准,于1999年8月建成。   荣星村人多地少,解放前以理发、缝纫、打铁等手工业和经营小本生意为主,生活勉强维持。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荣星人敢想敢干,冲出束缚圈,走向全国各地,经营水暖推销等业务,给家乡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村党支部紧抓机遇,与时俱进,带领全村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200元。目前村里新建了村办公楼,建设了振兴桥、凤山住宅小区、中溪洲工业区和河滨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荣星村2005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南安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三等奖,2006年被英都镇党委、政府评为“三个文明建设”、“计生工作”、“’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英东村

  英东村是南安市英都镇的第二大行政村,因位于英都镇的东端而得名。本村是英都镇的镇中心,这里有繁华的金英商业大街和百年名校南安英都中心小学,英东村是英都镇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中国恒阪阀门基地”纵贯东部,气魄壮阔,是海峡西岸最的阀门产业基地。交通发达,一级公路横贯全村,北通仓苍镇直达南安市区,南经东田镇直达厦门市。英翔公路由此起点,距翔云镇13公里。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1603户,人口7635人。英东村位于英都东部,1950年土改时以方位定名为英东乡。1958年公社化定名为英东大队,1984年为英都乡英东村委会,1985年为英都镇英东村委会。英东村环山抱水,背阴向阳,历史上农业发达,开发较早。“狮子岩”、“古竹岩”均为宋代宗教遗存,现已重修。建于宋宝庆年间的石塔“牛尾塔”保存完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英东村是“中国管乐之父”少将衔中-乐团团长,世界著名管乐指挥家洪潘(1909-2004)的故乡。故居在英东村的下楼自然村,三间二进,单檐硬山墙,燕尾屋脊,是典型的闽南“皇宫起”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入编福建省政协编纂的《名人故居博览》。水暧阀门是英东村的特色产业,建设中的“中国·恒阪阀门基地”,规划面积5000多亩,其中在英东村域内将近3000亩。恒阪阀门基地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多功能于一体,吸引海内处客商广泛关注,厂商云集,在此投资兴业。  

民山村

  民山村系南安市英都镇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南安市西部,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英都的镇区中心,东有紫山灵脉,西与霞溪村隔溪相望,南邻镇政府,北连芸林村。民山村解放初由原来的民生保与荣山保合并,取名民山乡。1958年公社化定名民山大队,1984年为英都乡民山村委会。1985年为英都镇民山村委会。民山村现全村土地面积47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93亩,山地面积1680亩,现全村辖有16个村民小组,1278户,总人口达6200多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基础,阀门水暖器材工业为企业龙头,共有13家水暖水表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外出营销人员2000多人,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10215万元。企业总产值达88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村财收入100万元。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被泉州市授予“三个文明建设文明村”,数次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环境卫生整治“一级达标村”等荣誉称号。民山村在南安西部翁山脚下这片“英内二七都”盆地上,良田沃土,气候温和,盛产稻米,历来被称为南安的“粮仓”,誉为“金英”。占人口最多的洪氏一族,有史记载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英都又是文化发达地区,尤其是在明清两代英杰名贤辈出,衣冠宅第盛极一时,著名的有明代礼部尚书洪启睿,清初开国功臣洪承畴,翰林博士洪世泽等杰出俊贤。改革开放以来,民山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乡镇企业突飞猛进,水暖产业高唱凯歌,使“金英” 又有了南安“西部明珠”之誉。近年来,全村不断增强重振水暖产业,发展大农业的创新意识,开发山地资源引资招商办企业,奋力开创“金鹰展翅”的发展新局面,百业繁荣,蒸蒸日上,形势一片大好。民山村现有“昭惠庙”,始建于南宋淳佑年。庙中供奉仁福王、李本官、董大王等三尊独具一格的“五镂”古佛,是一座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物。分灵于九日山昭惠庙,主祀海神仁福王,并配祀“太保公”郑和。每年正月初九“拔拔灯”,是该庙独特的民俗活动,人们把数十灯笼拴在一条大的绳缆上,象征着当年行船拉纤的大绳,再现当年纤夫逆水行舟拉纤奋力拼搏的情景。昭惠庙是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重要史迹,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很高,且在道教史、木雕史、海交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的葛岸王爷馆就座落在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翁山之乡葛岸坊里间(现民山村葛岸小组内)。葛岸馆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2006年被泉州市历史研究会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民山村境内现有一座完中“英都中学”,共有学生3000多人。还有“英都中心卫生院”,“英都广播电视站”等单位。   

霞溪村

  霞溪村座落于英都镇的西北侧,由解放前的霞坪保和过溪保名取一字组“霞溪”,虽经体制变迁仍沿用至今。该村东有潺潺英溪水,西有巍巍的山灵脉,南有镇区群映,北与安溪县城厢相邻。村中心地带与泉安公路相距5公里。土地面积1018.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1.1公顷,山地面积456.7公顷。现全村分为5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有2163户,人口9249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基础,水暖加工为企业龙头,共有28家水暖加工厂。几年来,村委会先后被省政府授予“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福建省文明村”和南安市政府授予“三个文明建设文明村”等的光荣称号。 霞溪村原由霞坪保和过溪保合并,取名霞溪。1958年公社化时为霞溪大队。1984年改为霞溪村委会。 霞溪村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以“改旧建新”为主轴,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村财投入旧村改地造,新村建设近千万元,群众自筹资金积5000万元,以路网先行,推进拆旧建新统一图纸,拆旧房7万平方米,建新30余万平方,硬化道路15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架设路灯250盏,人均绿化地面8 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优化。 霞溪村有200亩的东魁杨梅,400亩的茶业垦植,近千万元投资的草山坪长毛兔养殖场,150亩塔垵果园,将进一步促进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全村干群同心协力,以提高经济效益来推动经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 霞溪村现留有明嘉丁末年(公元1547年)翁山洪氏五房八世洪恒轩创建的“溪益馆”学馆。是清开国重臣,武英殿大学士“开清第一功”洪承畴少时启蒙之所。明清两朝,经“溪益馆”学馆启蒙而中秀才48人,举人6人,拔贡12人,进士及第3人,恩科进士1人。近年“溪益馆”重新修葺,保存明代建筑风格,游人至此即可参观洪承畴少年读书处,又可瞻仰一代名臣的风采。  

芸林村

  芸林村位于南安英都与仑仓接壤处,方圆约两公里,是一山川秀丽的自然村落.芸林村是英都翁山洪氏东四房及小部份东三房裔孙聚居地,全村分为 过水旧厝庄美芸枫桥园美林新林高新乌石九个小自然村落,人口共4000多人。   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境内气候适宜,地里位置得天独厚,通讯、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主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养殖有:蜜蜂、奶牛、还有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下,发展经济条件优越,在通英都窗口的十歌工业区,工厂如日东升,生产各种水暖器材,营销全国,有全国、全省名牌产品“申鹭达”、“福泉卫浴”,还有待开发宝地“大文洋”村中有厝仔埔新村建设,全村村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著名的七岩之一,亦是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宝湖岩,就在位落于村里龙湖山西冀,地位清高,极目远眺,可阅尽无限风光,大有“举首千峰收眼底,回眸万象入岩前”之佳景。岩后山恋迭翠,万木争荣,一派“深山藏古寺”之画卷,更有飞珠溅玉汇成山池成小潭,好一幅"奇峰奇泉好风光,水到湖内浊自清"的自然好风光.   芸林,地灵人杰,英贤辈出。既有全家父母、子媳皆大学生,又有硕士、博士后,有任大中小学校长为国家培养人才,有对国家重大贡献、受总理亲自接见的科学家,有党、政、军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 有勇于创业,善于开拓的工商界精英,兴邦立业,各著其功。勤劳纯朴的芸林人发扬 “ 诚信、礼仪、求实、创新 ” 的精神,以新思维、新的观念开拓进取,全力打造 “ 文明、开放、诚信、亲善 ” 的鹭云形象,使鹭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开发中,全村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先后多次被市、镇授予 各种光荣 称号,并在基础教育、群众文化、平原绿化以及道路普修、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飞跃发展。   文明、热情、好客、勤劳、忠诚是我们芸林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我们芸林人的卓越思想所在;我们真诚,热情的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来鹭云发展、投资、创建。   芸林村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环境优美、资源充足,发展中的芸林云十歌工业区将致力完善投资环境,以最优惠的措施、优质的服务,努力为您造就一个理想、高效、满意的投资环境. 我们的口号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努力奔小康。   


石山村特产大全




石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