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南安市 >> 翔云镇 >> 黄田村

黄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田村简介

  黄田村在翔云镇政府北3.4公里处,北临安溪县。村委会设在圆山。有圆山、三片、厝尾、因内、中院、大擂、寨仔林、路内、月眉、乌仑、中院垵11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大帽山东麓,后沟林山南麓,蓬花寨北麓的山谷坡地上,有17个村民小组,村民550户、2692人。耕地1050亩,山地3733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棕榈、茶叶、雪莲果等。有小学1所、卫生所1所、龟山水库等。境内有自然景观——龙泉岩。乡村道路交通方便,水泥路连接安南、仑苍公路。
  黄田古为黄氏开拓,以姓命名。现为王姓所居,故又名王田。该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为黄田保,解放后为黄田村,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黄田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黄田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黄田村委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83104 362000 -- 查看 黄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田村

  黄田村在翔云镇政府北3.4公里处,北临安溪县。村委会设在圆山。有圆山、三片、厝尾、因内、中院、大擂、寨仔林、路内、月眉、乌仑、中院垵11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大帽山东麓,后沟林山南麓,蓬花寨北麓的山谷坡地上,有17个村民小组,村民550户、2692人。耕地1050亩,山地3733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棕榈、茶叶、雪莲果等。有小学1所、卫生所1所、龟山水库等。境内有自然景观——龙泉岩。乡村道路交通方便,水泥路连接安南、仑苍公路。   黄田古为黄氏开拓,以姓命名。现为王姓所居,故又名王田。该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为黄田保,解放后为黄田村,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黄田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黄田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黄田村委会。   

椒岭村

  椒岭村委会在翔云镇驻地西南1.9公里处,村委会驻地岭头。东至翔云村,西与安溪县龙门村接壤,南至圳林村,北至安溪县交界,有科坂、内光内、高院、中角、佳仁5个自然村。聚落在高院山东麓山谷间。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224户、1111人,平均海拔650米,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1亩,山地320亩。主种水稻、甘薯、菱白。土特产有茶叶驰名翔云。有小学一所,卫生所、茶坊、大深水库等。水泥路连接翔云、安南公路。   椒岭村以境内岭头种植花椒而命名椒岭。该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原海军司令员彭德清在抗战时期曾经到我村自然角落高院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今健在五老人员5人。我村发展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多次参加福建省晋江地区的茶叶质量评比,铁观音、本山等品种多次获得奖项。   椒岭村原属二十八都,解放前为福庭保,1958年公社化时定名椒岭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椒岭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椒岭村委会。   

翔山村

  翔山村在翔云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邻英都镇,西邻同安县,北与金安村接壤,南与云山村相邻。聚落分布在吾峰山北麓的山腰间,呈块状分布。最高海拔855米,最低海拔430米,属亚热带润湿气候。境内多高山,分布不规则,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雨水充沛。   翔山村是翔云镇的交通、经济、文化中心村。村委会设在福居。有福居、社后、后沟园、田当、彭床、墓仔垵、安尾寨、鲤鱼丘、公墓、当溪、下当口、内壁、陈埕、院边、和安、内坂、后格、大石、半岭、半山、大坵头、石壁尾、古路尾、格仔、林脚、松柏仑、溪南、门口垵、上寮、外厝、卓仑、大墘等32个自然村。有18个村民小组,村民679户、3519人。耕地1511亩,山地3079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松木、杉木、龙眼、桃李、酸笋。有水电站1座、小学1所、卫生院1所。   村内有中峰院、古寺院,并有宫殿八九座,二十世纪后本村后格小组村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奋斗,把历史悠久的几棵松树修整,砌墙维护,并以树为源,设置了一处后格园,现景色雅观。   翔山村之所以叫翔山是因境内多山,该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为翔云保,1949年解放后为翔云乡翔山村。1958年公社化后定名翔山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翔山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翔山村委会。   

云山村

  云山村委会在翔云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下云,有和尚田、香坪、尾头桥、西湖、云头、其林6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村了366户、1823人。聚落在云峰山北麓的山腰间,呈三角形分布。有耕地568亩,山地2700亩,主种水稻、甘薯、油菜。果树有李子。有小学一所、电站2座。有自然风景区——石碑岩。水泥公路接仑英、安南公路。   云山村因地处云峰山下,山高云多,云山重叠,故称云山。云山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为云山乡福云保,1949年解放后为翔云乡云山村,1958年属英都公社管辖,1971年翔云自立公社,此地为云山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云山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云山村委会。   

东山村

  东山村在翔云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美桥,海拔504米,总面积大约10.5平方公里,有大路、刈尾坑、寨美、美村、美桥、东美、中坑、元美8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翔云溪北部。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627户、2284人。耕地640亩,山地2150亩,主种水稻、甘薯、油菜、大豆;果树有茶叶、杂木等。村路连接仑英公路。   东山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个美丽而舒适的居住地。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的,在宋宝佑年间,由梁珍祥主持在此建造一尼姑院,取名禄寿院,现只有一遗址和一些遗物,有马槽,浴盆,石龟等。由于东山村位于禄寿院东边,东山村也因此而得名,地处大墓山东侧,取名东山。   东山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分东梅、湖光二保。1958年公社化时辖于翔云大队,1980年由翔云大队拆出,自立东山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东山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东山村委会。   

头梅村

  头梅村距翔云镇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东与英都镇的西峰村毗邻,是翔云镇最平源的行政村,全年无霜,平均温度20度。村委会设在林内自然村,平均海拔160米。有新塔、桥头、过坑、土楼、仑仔头、三落、土地石、顶寮、深内、少林、草埔后、圳古脚、林内等13个村民组,分布于5个自然村,村民618户、2398人,聚落在观都山北麓丘陵谷地。耕地1140亩,山地5747亩,主种水稻、甘薯、蔬菜、茶叶;林果有成片速生林、杂木、柑桔。有电站1座、小学1所,卫生所1所等。水泥路四通八达。头梅村经济主要依靠村民外出经商,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有1200多人,还有侨居海外的乡亲5000多人。 头梅村民国年间属金柄保。解放初属翔云乡。1956年由磜头、右梅埔二村合并,各取一字命名头梅。1958年公社化为头梅大队。1984年改为翔云乡头梅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头梅村委会。  

圳林村

  圳林村在翔云镇驻地西南4.5公里,西与安溪县龙门镇毗邻。圳林村是1993年3月由老区基点村福庭村委会拆出的村,村委会办公楼设在圳林桥头,由福地林、圳格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其中福地林设有4个村民小组即:过溪组、香埔、新美上、新美下。圳格自然村是1993年3月由云山村委会划入圳林村。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260户、1149人,耕地550亩,山地5797亩,主种水稻,次种甘薯、菱白等作物。山地有松林、杂木等。1993年建村后,得到广大海内外侨亲的大力支持,建有“峻林小学”一座,现因生源问题拼入翔云镇中心小学就读。水泥路连接翔云、安南公路。   圳林村以圳格自然村的“圳”与福地林的“林”而命名圳林。该村原属二十八都,解放前为福庭保,解放初为福林乡,继为福林大队,1993年3月因区域划分,新设立翔云镇圳林村委会。   

梅庄村

  梅庄村在翔云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梅庄。海拔540米,东邻头村,西邻安溪县龙门镇,南邻东山村,北邻黄田村,有埔前、埔后、围内、三落、西姑潭、山武仑、杉林、乌山板、院后、加丘、大帽等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民585户、3034人。耕地1213亩,山地4108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果有棕榈、茶叶。有小学1所、卫生所、茶叶等。境内有大尖山,海拔850多米。村路连接翔云、仑英公路。   梅庄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属东梅保。解放初时梅庄、头梅、黄田三个村为翔东乡。1958年公社化为东星大队。因与别地重复名称,1981年元月改为梅庄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梅庄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梅庄村会。   

沙溪村

  沙溪村在翔云镇政府驻地南13公里,南临同安县,东与英都镇接壤。由顶沙溪、下沙溪两个自然村落组成,村委会设在下沙溪,聚落在石蛇山北麓丘陵地,有草埔、弯丘、美坂、圳下、许湖、山头、田当、山坪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村民 265户、1169人。耕地775亩,山地7992亩,主种水稻、甘薯、岩葱、菱白等,果林有柿树、杉木、杂木、松木、毛竹、酸笋。有小学、卫生所各1所、水库2座、水电站一座。水泥路连接仑英、安南公路交通方便。沙溪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并入东田乡的东联保,1949年解放初为翔云乡沙溪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沙溪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沙溪村委会,1991年改称翔云镇沙溪村委会。沙溪村地处安南同三地的交界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个美丽而舒适的居住地。在村民们长期的探索中,一些自然美景不断吸引着外地的朋友前来观赏:境内云顶山海拔1175.2米,是南安最高峰;花洋头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尾湖山千奇百怪的蝙蝠洞;岩湖半山腰富有传奇色彩的地下洞;顶沙溪水尾的千年猴枥树,它在整个翔云古树中可谓“地位”最高,被南安市定为“名木古树”;如今村里的红豆杉育苗场已初具规模;还有村中的小溪在沿途,特别是在岩下至上辽段内形成了许多天然瀑布,景色美不胜收。人们在欣赏沙溪美景的同时,也被本地珍贵特产所吸引:岩葱、酸笋等。原沙溪罗卜菜籽畅销晋、南、惠、同、安等五县。  

福庭村

  福庭村委会在翔云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西与安溪县龙门接壤,南安市海拔最高的云顶山下,平均海拔690米,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村委会设在科脚。聚落分布在中尖山北麓。有科脚、西湖、格仔、后山、西垵、山格、树梅坑、松柏林、横洋、林磜、厝尾林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村民555户、2424人。耕地1100亩,山地6000亩,主种水稻,次种甘薯、油菜籽、菱白笋、岩葱、茶叶等。山地有松木、杂木等。小学1所、电站2座、卫生所等。现有海外侨亲和台湾同胞据不完全统计6000多人,分居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台湾等。   福庭村是老区基点村,是南安0地下党面向-打响第一枪之地(即著名的4.26-)。福庭源于“晒谷埕”方言“朴谷埕”,即以“埕”字取名。为祈求丰收,家庭幸福,后来便雅化为福庭。该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为福庭保,解放初为福林乡,继为福林大队。因地名与别地重复,1981年改为福庭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福庭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福庭村委会。   

金安村

  金安村委会在翔云镇政府驻地0.8公里,村委会设在内厝。辖安中、红庄、中份、长元、后厝、溪南、大岭等8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翔云北面山谷间。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559户、1995人。耕地2430亩,山地910亩,主种水稻、甘薯。经济作物有油茶、茶叶。有中学、中心幼儿园各1所、粮站、林场、水电站。水泥公路连接翔云、安南公路。    金安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年间属金柄保、安中保, 1949年解放后各取首字称金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翔云大队所辖,1980年拆出自立金安大队。1984年为翔云乡金安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金安村委会。金安村以王姓为主,兼有卓姓梁姓林姓。    全村在村两委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镇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努力把金安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合格村”、“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村”、“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是南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2009年初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08年南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等奖”。   

翔云村

  翔云村在翔云镇政府驻地西南0.4公里处。东与金安村交界,西与椒岭村相隔,北与东山村接壤,南与云山村相邻。村委会设在溪湖,聚落在岩尖山北麓山谷丘陵地,呈长方形分布。有溪湖、后山、四房、寨后、顶园、南崎、外光内、山仔尾等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民582户、2850人。耕地846.5亩,山地1950亩。主种水稻、甘薯,林木有松木、杂果、水晶梨、枇杷等。每逢农历4、9为农副产品集市贸易日。有卫生所1所,针织厂1家,水库1座(大深水库)。水泥路连接仑英、安南公路。   翔云村境内有风景秀丽的龙须岩风景区,龙须岩寺周围便是与金安村共建的龙须岩千亩果林示范基地。在翔云村溪湖有一棵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樟,树高叶茂,富有神韵。翔云村村民十分讲究孝道传统美德,位于翔云中心小学边的孝子祠便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翔云村有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老年人队伍,他们将祠堂变学堂,移风易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翔云村原名象运,以境内象运山得名,宋乡人以其地势高耸入云而雅化为翔云山,村以山命名。翔云村原属二十八都,民国开始相继为翔云乡,翔云保。1949年初一直为东田区所辖,1958年归属英都公社,1970年以后归属翔云公社,1984年称翔云乡翔云村委会,1991年12月改称翔云镇翔云村委会。   


黄田村特产大全




黄田村景点大全